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新桥医院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新桥医院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新桥医院

1.检验的适应症: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综合症、骨髓增生症、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查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2.禁忌症:

(1)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2)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3.检验的方法:

(1)显微镜低倍镜观察:

1)判断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在观察取材、涂片,染色等情况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一般均以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判断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当检验结果介于两级之间时,则将其增生程度向上提一级。例如在增生活跃与增生明显活跃之间时,可判定为增生明显活跃。

2)估计巨核细胞系统的增生情况:低倍镜下逐一浏览视野,计数全部片膜(尤其是两端及上下边缘)内的巨核细胞。正常人于1.5×3cm的范围内可见巨核细胞7~35个,但必须在油镜下观察得以证实。

3)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如转移癌细胞、Reed-Sternberg细胞、多核巨细胞、恶性组织细胞、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但也需要在油镜下观察,加以判断。

(2)显微镜油镜观察:

1)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数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

2)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①粒细胞系统:观察胞体的大小、胞核的形态以及胞浆是否有空泡变性、中毒颗粒、Auer小体、吞噬物等;

②红细胞系统:观察幼红细胞有无巨幼样变,胞核有无固缩、碎裂,胞浆内有无嗜碱性点彩、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等,并应同时观察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结构等有无异常;

③巨核细胞系统:除作分类计数外,应注意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大小、形态、及聚集性、颗粒变化等;

④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

⑤是否出现其他异常细胞和血液寄生虫等。

(3)结果计算:

首先计算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分别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率,然后计算粒红比例,将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的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的总和作比较,计算粒红比值(G/E)。

(4)检验报告单填写:

取材、涂片和染色等情况:采用“良好”、“尚可”和“不佳”三级评价标准。

1)取材“良好”的标准:骨髓液和涂片上均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造血的幼稚细胞和巨核细胞;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网状细胞、网状纤维细胞等;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

2)涂片“良好”的指标:片膜厚薄适宜、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尾部弧形,上下边缘整齐;面积约 1.5×3cm,镜下见各类有核细胞分布均匀,成熟红细胞互不重叠,也不分散、不皱缩。

3)染色“良好”的指标:片上无染料沉渣,细胞染色均匀,深浅适当,色泽鲜明,颜色正确。成熟红细胞染浅红色,粒细胞核分叶清楚,核染色质及胞浆颗粒清楚。

4)填写报告单:根据检验结果,按报告单的要求,逐项详细填写和描述。

5)提出诊断意见:根据骨髓象、血象所见,结合临床资料,提出具体意见,供临床参考。

①作出肯定诊断:若细胞学特征与临床表现均典型,即可作出肯定诊断,如各型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

②支持临床诊断:若骨髓象、血象的形态改变可以解释临床表现,即可提出支持性意见,如支持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③排除某些疾病:若临床疑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但骨髓象呈典型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表现,则可以排除继发性的诊断。

④骨髓却有某些改变,但对临床诊断提不出支持或否定性意见,可以简述其特点,并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供临床参考。

(5)标本的保存:

检验的标本和检验结果均要妥善保存或存入档案,以备复查或总结。

附录

正常血细胞形态

1.粒细胞系统

(1)原粒细胞(myeloblast) 胞体直径10~20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呈淡紫红色,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呈透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绕于核周,有时在近核某处浆色较淡;颗粒无或有少许。根据颗粒有无等特征将原粒细胞分为I型和Ⅱ型:I型为典型的原粒细胞,胞质中无颗粒;Ⅱ型除具有原粒细胞的特点外,胞质中有少量细小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胞体直径12~25μm,较原粒细胞大,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可见瘤状突起。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细胞粗;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胞质量多或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胞质内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紫红色的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或A颗粒),其颗粒分布不均匀,常近核一侧先出现,也有少许覆盖在核上。有时在早幼粒细胞中央近核处常有高尔基体发育的透亮区(称为初浆),呈淡蓝色或无色。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1)中性中幼粒细胞(neutrophilicmyelocyte):胞体直径10~20μm,圆形。胞核椭圆形,一侧开始为扁平或略凹陷,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占胞体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呈淡红、淡蓝色;内含中等量、非常细小、大小较一致、颗粒状、分布密集、淡紫红色或淡红色的中性颗粒,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边缘的胞质,由于中性颗粒非常细小,在普通显微镜下不易看清各期中性粒细胞中的中性颗粒大小及形态,因此在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只能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5~20μ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形。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常布满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紧密、橘红色、有立体感及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如剥开的石榴,有时嗜酸性颗粒呈暗黄色或褐色,有的胞质中除嗜酸性颗粒外,还可见紫黑色颗粒,似嗜碱性颗粒,这种嗜酸性粒细胞称为双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常出现在中幼粒细胞阶段,随着细胞的成熟变为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

3)碱性中幼粒细胞(basoph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0~15μm,较中性中幼粒略小,圆形。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粗大、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排列凌乱、深紫黑色或深紫红色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1)中性晚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小于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为1/2~3/4,胞核常偏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A颗粒少或无。

2)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有时可见深褐色颗粒,A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basophilicmetamyelocyte):胞体直径10~14μm,圆

形。胞核呈肾形,轮廓不清楚。胞质内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颗粒,胞质呈红色。(5)杆状核粒细胞(stabgranulocyte)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stab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形态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 形,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透亮,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A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granulocyte):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有时核虽分叶但叠在一起,致使连接的核丝被隐蔽,这时核常有粗而明显的切痕;核染色质呈较多小块,深紫红色,副染色质明显。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充满中性颗粒。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egmentedgranulocyte):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为3~4叶或分叶不明显(常融合呈堆集状)。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浆呈红色。如果嗜碱性颗粒覆盖在核上而使核结构不清楚,难以确定为哪一个阶段细胞时,可统称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系统

(1)原红细胞(pronormoblast)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紫红色颗粒状,核仁1~3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边界不清楚。胞质少,深蓝色且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即核周胞质色浅甚至无色);胞质中无颗粒,但

因核糖核酸丰富、自行聚集而常使胞质呈蓝色假颗粒状。

(2)早幼红细胞(earlynormoblast)胞体直径10~18m,圆形或椭圆形。胞

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略增多,为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仍可见。(3)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normoblast) 胞体直径8~15μm,圆形。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呈深紫红色索条状或块状,其副染色质明显、较透亮,宛如打碎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而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胞质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蓝灰色、灰红色)。

(4)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normoblast)胞体直径7~10μm,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或紫黑色团块状(称为碳核),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量多,淡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

(5)红细胞(erythrocyte) 胞体直径平均7.2μ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3.单核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系统包括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系统与其他细胞相比,常具有胞体、胞核较大而不规则,核染色质疏松,胞质量较多呈灰蓝色,有空泡等特点。

(1)原单核细胞(monoblast) 胞体直径14~25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扭曲、折叠,有时可有伪足。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曲;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细丝网状,为淡紫红色;核仁1~3个(多数为1个)、大而清楚。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不透明、毛玻璃样,可有空泡,颗粒无或有少许。原单核细胞分为I型和Ⅱ型,分型方法似原粒。

(2)幼单核细胞(premonocyte) 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足。胞核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凹陷或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有或消失。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3)单核细胞(monocyte)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不规则,常可见伪足。

胞核不规则,常呈肾形、大肠状、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小块状。胞质量多,呈灰蓝色或灰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胞质内浆内见细小、分布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颗粒,常有空泡。单核细胞需要和中性中幼粒细胞加以鉴别。

4.淋巴细胞系统

(1)原淋巴细胞(lymphoblast)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核膜浓厚;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核仁1~2个、清楚,染呈淡蓝色。胞质很少,淡蓝色、透明,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原淋巴细胞分为I型和Ⅱ型,分型方法似原粒。

(2)幼淋巴细胞(prelymphocyte) 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有时有凹陷,核仁模糊或消失,核染色质较原淋细胞粗。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偶有少许深染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3)淋巴细胞(1ymphocyte)

1)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椭圆形,常偏一侧;核染色质紧密而均匀,染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有时隐约可见假核仁。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μm,圆形、类圆形或蝌蚪形等。胞核类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副染色质不明显(结块的边界不清楚),染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有时隐约可见假核仁。胞质极少(颇似裸核),呈淡蓝色,常无颗粒,有时可见胞质突起。

5.浆细胞系统

浆细胞系统与其他系列细胞相比,常具有胞质量多、深蓝色、泡沫感、有核旁淡染区、核圆、偏位等形态特点。

(1)原浆细胞(P1asmablast)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胞体的2/3以上,偏位或居中;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呈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深蓝色、不透明,有核旁淡染区,无颗粒,可有空泡。

(2)幼浆细胞(proplasmacyte) 胞体直径12~16μm,常呈椭圆形。胞核

圆形,常偏位;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粗,染呈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无。胞质丰富,深蓝色,不透明,常有空泡及核旁半月形淡染区,偶有少许嗜天青颗粒。(3)浆细胞(plasmacyte)胞体大小不一,直径8~15μm(小者与淋巴细胞相仿),常呈椭圆形。胞核圆形、较小,占胞体1/3以下,有时可见双核,核常偏位;核染色质聚集呈块状,副染色质为淡红色,形似龟背状,少数呈车轮状;核仁无(有时可见假核仁)。胞质丰富,深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有时胞质均呈红色或胞质边缘呈红色(分泌粘蛋白所致),核旁常有明显的半月形淡染区,偶见少许嗜天青颗粒。注意浆细胞与其他细胞的鉴别。

6.巨核细胞系统

(1)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胞体直径15~30μm,圆形或不规则。胞核较大、圆形或不规则,常凹陷、折叠,胞核常1~2个;核染色质粗(比其他原始细胞粗)、排列紧密,分布不均匀,染呈紫红色;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胞质较少、深蓝色,周边深浓,无颗粒,常可见指状胞质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许血小板附着。各种原始细胞较相似,需要加以鉴别。

(2)幼巨核细胞(promegakarocyte)胞体直径30~50μm,常不规则。胞核不规则、有重叠或扭曲,呈肾形或分叶状,有时呈双核甚至多核;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常无。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胞质呈淡红色,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3)颗粒型巨核细胞(SranularmeSakaryocyte) 胞体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以上,常不规则,胞膜完整。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或条状。胞质极丰富,充满大量较细小的紫红色颗粒而呈淡红色或夹杂有蓝色;早期细胞的边缘呈狭窄的嗜碱性透明区,形成外浆,而内浆充满颗粒。在血膜厚的部位,颗粒非常密集而使核、浆很难辨认;有时颗粒型巨核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要注意与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加以鉴别。

(4)血小板型巨核细胞(thmmocytoSenic meSakaryocyte)胞体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条状或块状。胞质极丰富、淡红色,颗粒可聚集呈簇(称为雏形血小板),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聚集的血小板。

(5)裸核型巨核细胞(nakedmegakaryocyte) 胞核同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质无或有少许胞质。裸核型巨核细胞有时是由于涂片制作时,将胞质推散所致。计算全片裸核细胞数,可估价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多少。

(6)血小板(platelet)胞体直径2~4μm,星形、圆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胞核无,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有时血小板中央的颗粒非常密集而类似细胞核,如巨大血小板则易误认为是有核细胞。由于血小板具有聚集性,故骨髓涂片上的血小板成堆存在。7.其他细胞

(1)组织嗜碱细胞(tissue basophilic cell) 又称为肥大细胞(mast cell)。胞体直径12~20μm,蝌蚪形、梭形、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胞核较小、圆形,常被颗粒遮盖,核染色质模糊。胞质较丰富,充满粗大、排列紧密、大小一致的深紫蓝色的嗜碱性颗粒,胞质的边缘常可见突出的颗粒,染色时有时颗粒可被溶解而出现空泡。有的组织嗜碱细胞胞质中的颗粒排列非常致密且覆盖核上,使细胞核质难以辨认,染呈一黑色块状物,易误认为异物而被忽略。

(2)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胞体直径25~30μm,极不规则,多呈长尾形、梭形。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网状,多无核仁。胞质较少,分布于细胞的一端或两端,呈淡蓝色或淡红色,可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3)纤维细胞(fibrocyte) 为骨髓中最大的多核细胞之一。此种细胞非常粘稠,涂片时常常被拉成一长条状。其胞体大,常不规则,多为长尾形,长轴直径可达200μm以上。常有多个至数十个、大小形态相同的圆形或椭圆形胞核;核染色质细或粗网状,核仁1~2个。胞质极丰富,呈淡蓝色,多分布于细胞两端;胞质内含纤维网状物、浅红色颗粒及少许嗜天青颗粒。成熟者为单个核的纤维细胞,长轴直径可达30~60μm以上,周边不整齐,呈撕扯状。胞质极丰富呈极淡蓝色,内含粉红色丝状物和细小颗粒。染色质呈粗网状,核仁无或模糊。

(4)成骨细胞(osteoblast)胞体较大,直径20~40μm,常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多个成簇分布,有时单个存在,胞体边缘清楚或呈模糊的云雾状。胞核椭圆形或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呈粗网状,有1~3个较清晰的蓝色核仁。胞质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常有空泡,离核较远处常有椭圆形淡染区,偶见少

许嗜天青颗粒。成骨细胞又称为造骨细胞,需要与浆细胞加以鉴别。

(5)破骨细胞(osteoclast)为骨髓中最大的多核细胞之一。其胞体巨大,直径60~l00μm,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楚或不整如撕纸状。胞核数常较多,1~100个,圆形或椭圆形,彼此孤立,无核丝相连;核染色质呈粗网状,有1~2个较清晰的蓝色核仁。胞质极丰富,呈淡蓝色、淡红色或红蓝相间;胞质中有大量较细小或粗大的紫红色颗粒。破骨细胞需要与巨核细胞加以鉴别。

(6)脂肪细胞(fatty cell) 是网状细胞或组织细胞摄取脂肪滴形成的。其胞体直径30~5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膜极易破裂,边缘不整齐。胞核较小,形状不规则,常被挤在一边,核染色质致密,无核仁。胞质充满大量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起初为小脂肪空泡,以后逐渐变大,最后融合成大脂肪空泡,中间有网状细丝,在核旁呈多色性。

(7)组织细胞(histiocyte) 胞体大小不一(通常较大),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长轴可达直径20~50μm以上,边多不整齐呈撕纸状(常与粘性很大的间质粘在一起,故抽出时常遭破坏)。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为粗网状,常有1~2个较清晰的蓝色核仁。胞质较丰富,淡蓝色,有少许嗜天青颗粒,有时含有吞噬的色素颗粒、脂肪滴、血细胞、细菌等。目前一般认为组织细胞就是过去的“网状细胞”,实际上“网状细胞”)是一组异质性细胞群体,除组织细胞外还包括其他细胞,如作为造血细胞的支架并参与形成造血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即血窦外膜细胞),但光学显微镜难以区分,必须借助于电镜、免疫组化等方法,故组织细胞不能完全替代“网状细胞”,有的学者主张仍使用后一名称。

(8)吞噬细胞(phagocyte)不是一种独立系统的细胞,而是胞体内包含有吞噬物质的一组细胞的总称。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有单核细胞、组织细胞、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细胞等。吞噬细胞的形态极不一致,由吞噬物的类型及吞噬物的多少而定。其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一个核,有时为双核,核常被挤至细胞的一侧,核染色质较疏松,核仁有或无。胞质多少不一,淡蓝色或淡红色,常有空泡,并有数量不等的吞噬物,吞噬物有空泡、色素、颗粒、有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碳核、细菌等。有时吞噬细胞成堆存在。

(9)退化细胞多数是由于推片时人为地造成骨髓细胞的破坏所致。

1)涂抹细胞:其大小不一,通常只有一个退化的核而无胞质,胞核肿胀,

核结构常模糊不清,染成均匀淡紫红色,有时可见核仁。由于推片时核易被拉成扫帚状,形如竹篮,故又称为篮细胞。

2)Ferrata细胞:为晚期早幼粒或早期中幼粒在推片时人为地被推散所致的退化细胞。其胞体大,胞膜破裂、边缘不整齐,细胞扁平而无立体感。胞核较大、卵圆形,核染色质粗网状,着色较淡,常可见核仁1~3个,有时核膜不完整。胞质淡蓝色,其间散布若干嗜天青颗粒,呈推散状分布。有人将破坏的嗜酸性粒细胞称之为嗜酸性Ferrata细胞。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新桥医院

1.检验的适应症: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综合症、骨髓增生症、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查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2.禁忌症: (1)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2)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3.检验的方法: (1)显微镜低倍镜观察: 1)判断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在观察取材、涂片,染色等情况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一般均以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判断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当检验结果介于两级之间时,则将其增生程度向上提一级。例如在增生活跃与增生明显活跃之间时,可判定为增生明显活跃。 2)估计巨核细胞系统的增生情况:低倍镜下逐一浏览视野,计数全部片膜(尤其是两端及上下边缘)内的巨核细胞。正常人于1.5×3cm的范围内可见巨核细胞7~35个,但必须在油镜下观察得以证实。 3)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如转移癌细胞、Reed-Sternberg细胞、多核巨细胞、恶性组织细胞、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但也需要在油镜下观察,加以判断。 (2)显微镜油镜观察: 1)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数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 2)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体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2月第6卷第3期LabMed(、fin.February2009,V01.6,No.3 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体会 郑维威,马雅静,程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新疆石河子832008)【关键词】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R551.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9455(2009)03一0227—02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学 时量多,内容繁杂,细胞形态学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们普 遍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细胞形态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理 论知识枯燥乏味,实践中却又变化多端、难以辨认.一直是教学 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检验仪器自动化的 广泛使用,各项参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出结果,然而在l临 床上通过显微镜检查了解血细胞的量变和质变,仍是诊断造血 系统疾病惟一直观、准确、可靠的指标。也是仪器无法替代的经 典方法。因此,如何搞好骨髓形态学教学,对培养一个合格的 检验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几条切实 可行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给同行们做个参考。 1加强理论课形态学教学。形成感官认识 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招收的是五年制统招本科学生。本科 教育一直艇笔者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仪强调“以能力为中 心”,一切服务于临床,同时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 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以增强学生 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检 验工作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密切联系临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给学生介绍了临床上 最为常见的血液病种,并自己动手拍摄了典型的形态学图片。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下载了较为清晰、典型 的形态学图片,增强了学生形态学的感官认识,为实验教学打 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巩固理论知识 奉院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全部采用多媒体幻灯教学,在教 学过程中.笔者对细胞形态学进行介绍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其 复杂性和多样性。同种病例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次涂片 上所观察到的形态都不尽相同,与理论上有一定的差距,故在 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许多重复的问题。解答费时费力, 再加上学生多、教师少,在有限的时问内每个学生得到指导的 机会很少。根据这一情况,在每次实验课前,笔者利用15~20 min的时间播放了相关的视频文件,使学生们不仅在理论上得 到复习,又增添了其形态学的认识。之后,笔者再利用5~10 min的时间对理论课上介绍的形态学图片加以回顾和巩固,并 利用显微镜教学系统,对本节课所看标本进行讲解并结合自身 工作经验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形态学功底有了很大提高。 3选择良好、典型的骨髓标本。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示范教学在形态学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 验课前.笔者选用推片、染色均良好的标本片,通过显微镜教学 系统演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查找典型变化,提高 了学生识别细胞的水平。由于有的骨髓标本存放时间较长,细 胞形态已不典型,笔者随即淘汰了不易识别的标本,重新准备 了典型的骨髓教学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向教师咨询疑难?227? 细胞,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并不是立即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 请旁边的同学一起观察比较,相互交流识别要点和诊断依据,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沟通交流、思考总结的能力,又 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从事形态学检 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开辟课外兴趣小组,加强讨论与交流 对细胞形态学教学而言,仅靠几十个学时的实验课是远远 不够的,并且容易淡忘。因此.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实验室。 在学生中建立兴趣小组,对巩固和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十 分必要的。在课外兴趣小组讨论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将其 对一个细胞和一类疾病的理解描述出来,由带教教师或其他学 生加以补充,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5举行教学反馈。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教与学是2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认真备 课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笔者在一个学期 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3次教学反馈活动。第一次 安排在学期开始后的第2个星期,由带教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 任务做介绍,并就实验室开放情况及理论教学情况向学生征求 意见;第二次安排在教学中期,由学生们匿名填写教学反馈表, 针对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笔者做了发扬和改进;最后一次安 排在学期末,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总体情况,对教学工作做总 结,倾听学生们的学习体会,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 作用。 6利用实验报告沟通教与学.严格执行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展开思维活 动,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映。要求学生必须认真书写,对所学各 种细胞进行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其特点,每次阅骨髓片均要发出 骨髓报告。带教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批改,并根据实验报 告的书写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下一次实验课中进行总 结,指导学生提高鉴别各种细胞的能力。为考查学生识别细胞 的技术和水平,笔者将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分开,采用封闭循 环式单独辨认细胞的方法进行考核,即事先将学生集中到考场 的邻室隔离,宣布考场规则及纪律,分发考卷,考生根据学号依 次进人考场,每次考核20人。学生需按固定路线依次辨认20 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细胞,每分钟换一个位置.考核完毕者 立即离开考场,然后转换视野或更换标本后再进行另一组考 核,使考生问没有交流舞弊的机会,最终的实验考核按20%的 比例计人总成绩。本科室正在尝试使用口试的方法考核学生 的掌握情况,即让学生观察一张骨髓片,描述其形态学特点,最 终给出初步诊断意见和结论,准备从下一届学生中开始实行。 7加强软件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水平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2个方面共同完成的.带教教师 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 细胞形态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本科室在选择带教教师的过程万方数据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1.检验目的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况。骨髓象检查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亚甲蓝(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性能特征 无。 4.标本要求(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 4.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4.2 标本类型:骨髓。 4.3标本容器:洁净载玻片。 4.4 标本存放: 4.4.1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于细胞室未检测标本架上。 4.4.2已检测标本的存放:骨髓存片柜,保存10年以上。 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 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采集手册》。 5.仪器和试剂 5.1试剂: 5.1.1 瑞姬氏染色液: 瑞氏染料0.5g、姬氏染料0.5g,加入500ml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 5.1.2 pH 6.5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

骨髓细胞形态学上的特点

正常骨髓细胞学特点小概 粒细胞系统: 原粒:体:大小ф:10~18μm;约2~3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少;天蓝色;无颗粒;为Ι型原粒 2.少;天蓝色;极少数细小嗜天青颗粒;为Ц型原粒 核:1。形状:圆或椭圆 2.染色质均匀细致;核膜下见紫红色颗粒;淡蓝色核仁2~5个。 早幼粒:体:大小ф:12~20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色泽:天蓝到浅蓝之间; 2.浆内见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个别情 况下出现嗜酸嗜碱特异性颗粒) 核:1。形状:圆或椭圆 2.染色质粗(较原粒粗);核仁可见或见不清 中幼粒:体:大小ф:10~18μm;约2~3倍RBC 形状:圆 浆:1。色泽:浅蓝(较早);淡红(较晚) 2.浆内见颗粒:1)。小且密,淡紫色,嗜中性粒 2).大桔红色,嗜酸性 3).大且不规则,深紫红色:嗜碱性 核:1。形状:椭圆形或一侧核扁平;位于细胞一侧 2.染色质密集,紫红色。 3.核仁消失,核膜明显。 晚幼粒:体:大小ф:10~16μm;约2倍RBC 浆:1。色泽:粉红色;量多;见大量特异性颗粒; 核:1。形状:凹陷呈肾形 2.染色质密集,呈粗条块状。 杆状核:体:大小ф:10~13μm;约1.5倍RBC 形状:圆 浆:1。色泽:粉红色;量多;见大量特异性颗粒; 核:1。形状:带状弯曲 2.染色质密集,呈粗条块状。 分叶核:体:大小ф:10~13μm;约1.5倍RBC 形状:圆 浆:1。色泽:粉红色;量多;见大量特异性颗粒; 核:1。形状:分叶状,2~5叶,叶与叶之间有丝状染色质相连 2.染色质密集,呈块状;色泽深紫红色。

红细胞系统: 原红:体:大小ф:12~20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少;不透明,深蓝色;无颗粒(罕见少数颗粒);边缘有伪足 核:1。形状:圆或椭圆 2.染色质颗粒状,深紫红色;深蓝色核仁1~5个,核周淡染区。 早幼红:体:大小ф:8~18μm;约2~3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稍多;颜色介于蓝色与深蓝色之间:海水蓝; 核:1。形状:圆 2.染色质凝聚,核仁消失,副染色质明显。 中幼红:体:大小ф:8~15μm;约2倍RBC 形状:圆 浆:1。多;颜色灰蓝色(老:蓝色;幼:灰红色); 核:1。形状:小且圆 2.染色质凝聚成块,呈条索状,副染色质清楚,核仁完全消失。 晚幼红:体:大小ф:7~10μm;约1.5倍RBC 形状:圆 浆:1。多;颜色粉红,同RBC; 核:1。形状:更小且圆 2.染色质紫褐色、黑褐色凝聚成块,机构不清。 单核系统:原单:体:大小ф:15~20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量多;灰蓝色;无颗粒(罕见少数颗粒);边缘不规则 核:1。形状:圆或不规则 2.染色质纤细、疏松;浅蓝色核仁1~3个。 3.有Auer小体为I型;浆中有嗜天青颗粒为Ц型。 幼单:体:大小ф:15~25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椭圆或不规则形 浆:1。量多;灰蓝色;见较多细小嗜天青颗粒; 核:1。形状不一,椭圆、凹陷、扭曲或折叠 2.染色质疏松;较前稍致密。 单核:体:大小ф:12~20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椭圆或不规则形 浆:1。量多;浅灰蓝色;见多粉尘样嗜天青颗粒; 可见少量粗颗粒、空泡,浆边缘有伪足。 核:1。形状不一,呈折叠、分叶或肾形。 2.染色质疏松;有粗网状有。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发表时间:2009-08-04T17:12:37.8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赵丽娟 (黑龙江省塔河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塔河1652 [导读] 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59-01 1 方法及参考值 1.1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 1.2低倍镜观察 (1)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2)有无体积巨大、形态和染色性异常的异常细胞。(3)判断骨髓增生程度。(4)巨核细胞计数。(5)选择油镜观察区域,要求有核细胞较多,分布均匀,细胞形态清晰。 1.3油镜观察 (1)骨髓细胞构成,粒、红两系增生情况。(2)观察有核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有无异常,核浆发育是否平行,异常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3)对有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各阶段细胞的百分比,白细胞、有核红细胞各占的比率,计算粒细胞与红细胞的比例(粒/红比例)。(4)粒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是否有核左移或右移及形态异常改变。(5)红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观察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改变,是否有巨幼变、类巨幼变及双核、多核、核分裂和核残余物等。(6)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发育阶段、胞浆颗粒、分类及观察有无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有无巨大异常、亚小型、小型、微型巨核细胞。(7)其他非造血细胞的观察,一般都在涂片尾部或边缘处。(8)有无血液寄生虫。 2 临床意义 2.1粒/红比例改变 (1)粒/红比例增高:见于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各种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生成减低,如纯红再障。(2)粒/红比例正常:见于正常骨髓、再障、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癌转移、淋巴细胞白血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3)粒/红比例减低:见于粒细胞缺乏症、放射病早期、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2.2粒细胞系统改变 (1)粒细胞增多。①以原始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类白血病反应。 ②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早幼粒性类白血病反应。③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④以中性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痛风等、药物或毒物中毒如汞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⑤以中性杆状核、分叶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⑥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⑦以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2)粒细胞减少。见于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2.3红细胞系统改变 (1)红细胞增多。①以原始、早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红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②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2)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等。 2.4巨核细胞系统 (1)以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失血、脾功能亢进等。(2)以巨核细胞减少为主: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苯等化学物质中毒、过量x线照射等。 2.5淋巴细胞系统 (1)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等。(2)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等。 2.6单核细胞系统 (1)以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2)以成熟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粒细胞缺乏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进行性结核病等。 2.7浆细胞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麻疹、血清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球蛋白血症等。 2.8组织细胞增多。见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网状细胞肉瘤、伤寒、结核等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9通过骨髓像各种细胞的变化及结合血常规的检查,可做出以下4种诊断。(1)作出肯定诊断:具有典型、特征性细胞学改变,如各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高雪氏病或尼曼-匹克病、淋巴瘤、骨髓转移癌、血液寄生虫病等。(2)支持临床诊断:具有支持某些疾病诊断的细胞学特征,但不具备鉴别诊断意义的改变,如增生性贫血、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3)排除某些诊断:骨髓细胞学特征不支持某些方面的临床诊断,有助于缩小临床鉴别诊断的范围。(4)不确定诊断:骨髓细胞学确有某些改变,对临床提不出支持或否定意见,应详细描述骨髓细胞的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等特征,供临床参考。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 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 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 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 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 处。 4. 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 5ml~10ml 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 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 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 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 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 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 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 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 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 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 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 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 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 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 刺。 7.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于外周 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漏诊或误诊。因此必须制备薄厚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规律要点原始成熟胞体:大小胞质:量少多色深蓝浅蓝或灰(红)颗粒无有(特异或非特异)胞核:量大小形态圆不规则(或消失)染色质疏松细致紧密粗糙色淡紫色深紫色核仁:可见消失血细胞形态分析要点涂片质量:a.厚薄b.染色c.部位选取细胞发育连贯性:注意细胞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结合细胞功能:细胞发育与细胞功能具密切关系粒细胞系一.原始粒细胞正常较少见生存期一天分裂一次胞体大小~μm胞质少色呈天蓝色无颗粒胞核较大位于胞体中央或稍偏一旁染色质呈紫红色纤细的颗粒体非常匀薄而平坦状如薄纱。 核仁清晰呈淡蓝色或无色体积较小约~个。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可呈阳性反应为局限性粗颗粒状。 二.早幼粒细胞较原始粒细胞多时间为天分裂次胞体大小μm。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 近核凹陷处常有一淡染区。 此区域首先出现颗粒另整个胞质部分可含有多小不一粗大而不规则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其数量在初期时的几粒至晚期时可多至整个胞质内胞核仍较大可偏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开始聚集呈粗粒网状。 核仁可见或不清晰(个)。 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三.中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分裂次。 由于胞体中高尔基复合体还生产三种不同的特异性颗粒即中性、嗜酸和嗜碱颗粒。 若胞浆中出现此类颗粒即进入中幼阶段随之嗜天青颗粒逐步减少。 三种中幼粒中嗜酸粒细胞体积最大(μm)、中性粒细胞居中(μm)、嗜碱粒细胞最小(μm)三种细胞各自继续发育成熟。 胞核占胞体左右椭圆形或一侧开始偏平可能出现凹陷染色质聚集呈粗颗粒网状排列或索块状。 核仁基本消失偶见残存核仁。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 三种特异性颗粒特征中性嗜酸嗜碱大小较一致大小一致大小不等分布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不均染淡紫红色排列紧密排列无序颗粒圆润粗颗粒不规则大染橘红色染紫黑色(早期可染褐色)四.晚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无分裂功能晚幼粒细胞是于中幼粒细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化已失去增殖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理功能的更趋成熟。 胞体渐小中性μm嗜酸μm嗜碱μm。 胞质量较丰富特异性颗粒更多更成熟非特异性颗粒基本消失。 胞核其染色质更紧密呈粗条块状。 常、异染色质分界明显核凹陷更明显(嗜碱粒细胞此期起因颗粒覆盖于核上常无法分辨核形)。 过氧化物酶染色强阳性。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 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 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 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 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 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 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4.中性晚幼粒细胞:略小于中幼粒细胞。直径10μm~16μm左右。胞核较小,肾形或凹陷明显,凹陷程度<1/2假设直径。两端圆钝。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常染色质位于近中央部位。无核仁。胞质比中性中幼粒细胞多,有较多的特异性颗粒。胞质淡红色,常被增多的颗粒掩盖。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略小于晚幼粒细胞。直径10μm~15μm左右。胞核弯曲成带状,核凹陷更深,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或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可呈马蹄形或S形,粗细均匀,两端钝圆,尚未分叶。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细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同晚幼粒细胞。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平均直径10~14μm。核一般分3~4叶,各叶之间有异染色质丝相连,无核仁。胞质多,同杆状核粒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核圆、居中。 2.胞质中无颗粒。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一.填空题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适应症有、、、、、。 3.骨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为。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其细胞大小一般由到; 核质比例一般由到; 核染色质一般由到。 5.原始红细胞直径是,原始粒细胞直径是,晚幼红细胞直径是。 6.骨髓增生程度共分级。 7.粒红比例正常为。 8.粒红比例增高见于、、。 9.过氧化物酶染色常用于对与的鉴别。 10.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多。 11.粒细胞增多见于、。 12.红细胞增多见于、、。 13.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14.淋巴细胞相对值增多见于、。 15.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二、判断题 1.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系的核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2.幼巨核细胞比原始巨核细胞大。() 3.晚幼粒细胞可见核仁。() 4.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1:1为增生极度活跃。() 5.粒红比例>5:1可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6.粒红比例<2:1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7.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8.红血病时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9.所有贫血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升高。() 10.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中原始细胞均>30%。() 三、名词解释 粒红比例;贫血;MDS;核质比例;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组织 四、选择题 A型题 1.穿刺检查可确诊:() A.溶血性贫血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脾功能亢进 E 放射病 2.不能进行骨髓检查的是:() A 结核病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放射病 D重症血友病 E 粒细胞减少症 3.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的外形变化是:() A始终为圆形 B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C由椭圆形变为圆形 D 始终为椭圆形 E 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处。 4.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 取5ml~10ml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 去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 养或其他检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 常增生,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 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 可见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 刺部位的不同,其结果可有显着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 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 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 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 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刺。 7.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 于外周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