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无论在设计美学抑或艺术美学中,审美范畴始终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一是否定性的审美价值。

什么是审美价值?产品的美则是该产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产品的适用性是一种功利价值。产品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功能,审美具有超越直接功利性的特点,不以追求某种适用目的为动机,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生理的、物质的、或功利的需要。所以说,审美的享受,不是对于对象的享受,而是一种自我的享受。

就像席勒所说“关照(反思)是人对他周围世界的第一种自由的关系。如果说欲望是直接抓住它得对象,那么关照就是把自己的对象推开一段距离,使其不受贪欲的影响,从而把它变成自己真正的和不会丧失的财富。在反思的时候,那种在单纯感觉状态中绝对支配着人的自然必然性脱离开了人,在感官中出现了瞬间的平静,永远变化的时间本身静止不动了,分散的意识之光集中在一起,使形式——对无限事物的描写——反应在短暂的背景上。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在黑夜茫茫。”

美,是正面的,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丑,则是负面的,否定性的审美价值。

美的肯定性,在于它的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也是常见的两种相对的美。优美也称秀美,包括典雅、绮丽、柔媚、精巧、清秀、飘逸、淡雅、幽静……一类的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也最早被人们认识和把握。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这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

崇高也称壮美,包括雄伟、壮阔、豪放、劲健、热烈、浓郁、奇特……一类的美,这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李大钊说过:“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壮伟之美。前者即所谓美,后者即所谓高也。”优美与崇高是最常见的两种相对的美,普遍的存在于自然广义上的美,是一种直观的被人所直接感知的美,这就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美,如形容女子的“美若天仙”,对一件产品说“这种造型很美观,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等等。

优美与崇高,都是人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但审美特性有所不同,优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在独享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严峻冲突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优美是一种单纯、常态的美。“美在于和谐”,这是人们对于美的最初认识,这里的美,就是优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而崇高的基本特征是严峻冲突,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鼓舞。

从量的方面来看,优美小,崇高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形态轻巧,力量较小。如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嘤嘤鸣叫的燕雀等。崇高的事物则形体巨大,力量强大。这里的大和小,是指同类事物的比较。如参天大树固然大不过它赖以生存的小丘,但大树显现的是崇高美,小丘则是优美。也有事物虽形体不大,然而力量却很大,如小小的海燕能在疾风暴雨中穿越、欢叫、也属于崇高。

从形式方面来看,优美规则、柔和,崇高粗犷、奇特。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和均衡、比例与均称、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如飘逸多姿的柳树,玲珑剔透的美玉,婀娜温和女性等。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简美。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就是如此。中国舞蹈家刀美兰在舞蹈《水》中,塑造了一位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的优美形象。表现了傣族顾念在劳动后泼水、戏水、淋浴的情景。

舞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东方色彩,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抒发了舞中人物的喜悦、欢快的感情。

崇高的事物则不同。它的特征就是“无形式的”,即无规律的、无限制的。它表面粗糙、怪异,多直线、折线,常常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匀称、节奏、和谐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甚至还有几分丑,几分怪,令人惊骇。挺拔开裂的古松,嶙峋奇异的山石等都具有崇高。崇高在艺术上的表现是内容压倒形式,不拘于形式美,不精雕细刻。雕塑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浑厚雄壮,往往故意留下一大块不加修饰的粗糙顽石;音乐家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博大精深,都包含不和谐音。这都是为了满足突出崇高内容的需要。鲁迅在谈到我国古代艺术时说,唯有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从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马踏匈奴》、《伏虎》、《卧牛》等来看,多以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只按原石的天然形式,稍加点缀、刻画,不做细部描绘,姿态不和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然而正是这种古朴、稚拙的艺术形象,使石刻充满质疑,量感和张力,形神兼备,雄浑威武,虎虎有生气。这种朴素美、崇高美、是后世那种精雕细琢、华美极致的雕琢所不能及的。

从状态方面来看,优美是静态美,崇高是动态美。

优美充满协调、平和,本质上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是一种以神采,气韵见胜的阴柔美,静态美。万籁俱静的月夜,安居乐业的生活,清远淡雅的诗画,都很优美。所谓静态美,是从事物的本质特征上来说的。从表面看,优美的事物与处于运动之中,如春风细雨、轻歌慢舞等,但其运动态势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

崇高充满着动荡,斗争,本质上具有趋于动态的特征,是一种以力量,气势取胜的阳刚之美、动态之美。震惊八宇的雷电,风云变幻的社会搏斗等都属崇高美。所谓动态,也是从事物本质特征上来说的。从表面看,崇高的事物也有处于静态或是相对静止之中的。如高大的纪念碑等,它们留有剧烈冲突或艰苦斗争的痕迹,表现的任然是一种动态美。日本有一座在火山爆发遗址上修建的“鬼谷公园”,处处是触目惊心的断石裂层。虽然它们静静的或立、或卧、或倚,形态各异,悄然不动,但人们在欣赏时却不由得想起当年在此地发生的吞噬无数生命的灾难和无数生命与灾难的抗争,内心激荡不以。

古罗马的两座雕像,《维纳斯》和《拉奥孔》,很能体现优美与崇高分别具有的“静”和“动”的本质特征。《维纳斯》雕像,恬静淡雅,坦荡感人;《奥拉孔》的雕像,则呈现激烈的对抗关系,生动的刻画了祭司父子三人被神派遣的巨蛇紧缠,濒临死亡时的竭力挣扎,整个雕像处于动势之中。

与美相对的否定性的审美价值——丑,也是审美的一种。丑的因素虽然具有否定性价值,但它又是崇高和滑稽等审美范畴的构成成份。在儿童玩具中不仅有美丽的“洋娃娃”,还有“丑娃娃”,娃娃的丑态给人一种性格的诙谐和生活的真实感。

类似美与丑的相对的审美范畴的有,悲剧与喜剧。

悲剧,又称悲或悲剧性。作为审美范畴中的悲剧,并不仅限于戏剧类型的悲剧,它还存在于正剧中,喜剧和小说、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样式之中,也广泛地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

悲剧的特点就是悲。但如果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悲只能让人悲痛、哀伤,那么这种悲剧还不是作为审美对象的悲剧。悲剧本质上是崇高相通的,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悲剧性的冲突表现出来的。可以说,悲剧是

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的集中形态。当然,崇高不一定引起悲痛,这是崇高与悲剧不同的地方。

因此,属于悲剧范畴的审美对象虽然令人悲痛,但又能使人化悲痛为力量,使人振奋,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产生审美愉悦。所以说,悲剧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人们暂时受挫而最终获得胜利所表现的美。

美的形态是按照审美对象的存在领域来分类的,美的范畴则是按照审美对象的审美特性和审美对象给人的审美感受来分类的。美是最古老最核心的审美范畴。范畴一词是指学科理论中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着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和关系。范畴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概括,它的内容总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因此,范畴体系是建立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真善美作为哲学中最核心的范畴,尽管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但是由于它们与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建立了普遍的联系,所以仍然具有生命力。

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及样题

《美学原理》 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部分:美学的基本概念: 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 7、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多选) 8、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11、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其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多选) 12、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填空、单选) 美学研究对象: 1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第二部分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4、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从课程编排上来讲,教材共7章。其中,第5、6章分别讲述艺术的有关问题,基本可以视为1章。这样,如果从结构目录上来讲,课材各章的内容标题可以简化为美学、美论、美感论、审美范畴论、艺术论和美育这6大范畴。 2、这6大范畴之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内在逻辑上,都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关联。这种逻辑关联,其实基本上也就是课材在阐述美学理论知识方面的逻辑架构。如果利用图形框块的形象化标示,我们可以将这种内在逻辑关联概略外化为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经过上述图示之后,显而易见,只要理解并借助这种逻辑关联,也就大体把握住了课程的学习线索,并可据此将教材内容的各个知识版块,有机地组织和串联到学习和记忆中来了。 2、课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可以大致分为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概念和理论命题,另一部分是6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基本知识及其理论阐释。从学习和考试的角度来讲,前者基本重在理解上的识记,带有一定的外在客观性,主要命题形式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后者则注重于理解上的综合归纳,强调对各大版块理论知识的内在融汇和灵活运用,主要命题形式为选择题和论述题。 3、课程内容中的有关概念及命题学说,具体罗列如 4、除上述基本概念及命题学说外,6具体请参见本课程【笔记】栏目。该笔记基本上完全按照《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进行,因此知识点的罗列已经非常简明清晰。其中:有关艺术论的第 5、6章部分合而为一,同时参照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一些知识要点的编排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加有利于读者的融会贯通和记忆理解。

图1-3-1 《美学原理》课材内容知识逻辑结构示意图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美学1、专门的美学著作→1750·德国鲍姆嘉登·《美学》 2、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艺 术 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 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 论 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 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范 畴 论 4、戏剧性 5、丑 感 论 艺术论内容的逻辑 结构请见下页图示

审美的人生(一)

审美的人生(一)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①活出人生梦的情致,活出悲剧壮丽的色彩——金大中,我不得不想到他。在所有的政客里,他是让我感动的少数几个中的一个。当一个人把自己面对死亡的困境都当作审美对象时,还有什么能让他屈服?审美的人生,金大中深刻领悟了酒神的精神。他的一生所遭遇的苦难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他五次面临死亡,五次侥幸逃脱。被绑架到海上的临死时刻,他“拉住上帝的衣襟,乞求上帝拯救”②他,冥冥之中他感知了上帝的光芒,死亡都变得轻盈起来。是悲剧吧,更是信仰之光的闪耀。信仰的支撑让金大中的人生韧劲十足,“与无所希望中得救”。而尼采,他也亲身演绎着审美的人生。是痛也好,是悲也好,他在他悲剧的人生里活出了一个骄傲的自我。“我的‘我’教给我一种新的骄傲,我又以此教人: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堆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③审美的人生并非审美化的人生。审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内心极度渴求,才不得不这么做,就像马太,他激动得浑身颤抖着记录来自天堂的福音。尼采宣告上帝的死亡,他在自己的狂醉里活得壮丽;马太激动于上帝的存在,他在上帝

的召唤中传播福音,一样精彩的人生。截然相反的人生状态,却都是完完全全自然而然的,都是审美的人生。如歌德所说,诗人作诗也应该自然而然,否则,他就只是“勉强的诗人”。④如果写诗必须痛苦,这痛苦决不是来自绞尽脑汁,而是来自于内容本身带来的激动。我们可以做的,是多多积累生活经验,从拥有中提炼,审美才不至于这么辛苦。歌德说:“如果有现成的材料,工作就会容易些,做得好些。”⑤金字塔的底座够宽广,塔尖才可遥指天空。而审美化的人生却处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土壤、悬置于空中的状态。没有生活的土壤的滋养,生命之树的精彩之果何以结成?太唯美会丧失踏实感。与审美化的生活相反,还有一种物质化的人生态度存在。功利使人生变成一种负累,审美的生活才充满情趣。审美的人生并不排斥功利,因为人始终都生活在社会中。但是,功利决不能成为人生的主导。虽然物质和精神是人生中均不可缺的两部分,但是,生活态度是决不可物质化的。相反,对生活中物质的追求却可以是审美的。“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⑥不仅是最高行动,我们大可以化解被物质化的生活积聚的焦躁、抑郁而使其处于一种审美的状态,只要人愿意收敛自己的欲望。物欲横流,会破坏人生的美。审美与灵感在某些地方有相似点。灵感要求自然而然,我们常常把灵感的出现看作“顿悟”;审美也是,也要求那种自然而然的感叹。但是,灵感的突然闪现是与作家们日积月累的思索密切相关的。柴科夫斯基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他的音乐才华世人称叹。他每年至少有一部作品诞生,而且每一部都是可以在世界音乐

西方美学撷珠

西方美学撷珠 课程开发:夏晴 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初步了解美学的相关知识,体会人生的审美精神,让学生获得对人生理性的思索和热爱。 2、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的阅读、咀嚼、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纯正的审美趣味,以期把握经典作品的深层思想内涵。 3、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征,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析、辩证、批判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探索更新的学习方式。 4、渴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认识西方尤其是现当代的美学发展,以积极、平和的艺术哲学观和审美观观照中西文化及其价值判断。 【课程实施】 1、教学以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为切入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校本研究为目的, 力求深入浅出。 2、专题研究计划为八讲,20课时,自2005年3月30日开始。 有来自高一年级十四个班级中的31人参加学习,以自主方式组织研究学习。 以自愿原则划分小组,确立研究重点。 3、综合运用讲授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拓展视野,发展潜能。 4、作为个人开设的又一门校本课程,希望能与先前开设的传统美学构成呼应,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又是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课题教学用时教学方式呈现方式 绪言美是难的 ——美学学科性质介绍 1课时 讲析讨论课堂教学确立小组 第一讲“崇高”的记忆,从《特洛伊》开始…… ——希腊史诗中的审美范畴 3课时 放映《特洛伊》讨论赏析。 串入“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的讲析。 影视欣赏 课堂教学 第二讲水仙之恋 ——希腊神话中的审美心理研究

2课时 以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为例切入,插入安妮宝贝作品,以《春天的童话》收尾。课堂讨论 小说阅读 动漫欣赏 网络链接 第三讲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 ——中世纪审美精神漫谈 2课时 以《新爱洛绮斯》切入,介绍《圣经》作品精神。观看影片 讨论作品 理性升华 第四讲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2课时 以影片《莎翁情史》切入,以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为例阐释其时代人文精神。观看影片 讨论作品 理性升华 第五讲尼采、叔本华的审美人生观 4课时 哲学作品解读,论坛讨论课堂教学 网络讨论 第六讲非理性主体的霸道与罪恶的快感 ——弗洛伊德等的心理美学 2课时 以意识流作品切入,观看影片 讨论作品 课堂教学 第七讲人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等的生命的时间形式 2课时 重读史铁生的作品,从文本解读入哲学思考。课堂教学 探究对话 结束语美学是困境中的追求2课时课程评价 成果展示演讲展示 对话讨论 【教学计划】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C.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使人的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而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具有消遣过剩精力的作用。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用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B(3分)(颠倒因果。“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是果,选项把这一因果关系说反了。) 2、A(3分)(说法绝对。作者只是说可从研究“儿戏”入手了解一些审美常识,并未说“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 3、D(3分)(曲解文意。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尚待研究”。)

浅谈书法中的美学

浅谈书法中的美学 美是一种感觉,在书法史上,不同的书体、书法观、书法美学存在于各朝各代。“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由此不难看出,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书法思想、书法意识以及不同的书法作品。那么对于学书者而言,我们自然会从书法的角度,对美形成独特的认识。 标签:书法;艺术表现;美学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汉字是构成书法的物质载体。随着时代的更替,书法艺术不断成长,经历着时间的淘洗冲刷,书法艺术之所以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因为书法艺术最具有民族代表性,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被认为是世界上并不多见的高水平的艺术。既然书法被认定为是艺术,艺术都有独特的美,而其艺术性表现的作用和意义正是在于艺术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的结合,所以符合艺术概念的最终作品所要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往往取决于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是否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整体。由此,黑格尔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整齐一律的法则 整齐一律的法则是最基础最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例如,我们看小篆的用笔整齐光洁,粗细一致;又如我们看唐楷,其章法行列皆是匀称的、整齐划一的。 2.对称均衡的法则 对称均衡的法则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很多艺术品、建筑中。对称具有安静性和稳定性,如汉字中的“昌” “常”“平”等字形。这种对称平衡的法则依然存在整齐一致的法则,只是由一个个体变成了空间上相对的两个个体,例如,小篆中“天”“不”“草字头”“宝盖头”等,都蕴藏着对称均衡的法则。 3.调和与对比的法则 调和与对比法则体现了要素间斗争与统一的特点。调和更多是求同存异,是相对的;对比则是求异,是绝对的。例如,楷书中为了某个笔画不会对其他笔画和整体造成冲突,长短欹正都需要书写者在书写的时候注意避让,这就是调和。在行书草书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长短、大小、疏密、欹正、墨色等要素,这也是对比。 4.比例的法则 比例通常指物体之间形的大小、宽窄、高低的关系,这种比例在书法中常常出现在结构和章法中,即部分和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整体的关系。我们接触到的黄金切割点,就是在科学基础上发现的美的比例。例如,我们临习《张猛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我今天要谈的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来开始这个讲座。 这个问题就是:我国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过去有一种提法,说大学的作用就是传授知识,研究高科技,为市场经济服务,由此来考量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什么是人生境界 “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境界”这个概念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最早的“境界”是国土的意思。到了中国文化的环境当中,“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学问、事业的阶段、品位;二是指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向;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境界,今天讲的“境界”就是这个含义。 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冯先生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人和动物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有所了解,同时,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人的觉解就有意义了。宋代哲学家朱熹,引用一句诗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诗中的孔子,可以作为人的代表,意思就是说:没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浑沌,一个无明的宇宙,对每一个人来说,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冯友兰举例子说:两个人同时去游一座名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面看到的是某种地质构造;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这个山里头看到的是某些历史的遗迹。因此,同样是一座山,对这两个 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北大哲学系的张世英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张先生用王阳明说的“人心一点灵明”来说明人生境界。张先生说,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一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的世界,于是,世界有了意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和冯先生的说法非常相似,但是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也有一些和冯先生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谈到的地方,我觉得至少有三点: 一、冯先生说的境界,完全是理性层面的东西。而张先生所说的境界,并不限于主观的觉解,

华南师范大学《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 A.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A.优美 B.悲壮 C.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9.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朗吉诺斯 C.博克 D.康德

10.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 A.休谟 B. 莱辛 C.康德 D. 李斯托威尔 11.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 A.霍布斯 B.康德 C.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 ) A.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 比形式重要 C.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 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 ) A.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 ) A.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

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 ) A.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 1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 A.喜剧 B.悲剧 C.优美 D.崇高

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等。 我想从中西哲学、美学范畴史的基本特点来说,先介绍一下学界对中西哲学范畴史比较研究的若干成果,不过这些研究重点是揭示中国哲学范畴史的特点,当然在比较中也提到了西方哲学范畴史的一些特点。 有的学者主要从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的整体,即客观上来把握其特点。成中英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美学范畴有这样的理解,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与用辞在历史发展中具备较大的通用性与稳定性。这一点与西方哲学是不同的。综观西方哲学,自从亚氏提出十大范畴以来,此后哲学体系的建构比比皆是,且喜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因而很难见到历史传统很长时间的直接递承。各种哲学体系在起点上固然有相通之处,但“刻意引起新观念(范畴)以建立新系统之努力,则不胜枚举”。“迪卡儿之心物异体二元说,斯宾诺萨之泛神一体无限属性论,莱布尼茨之先天和谐单子说,各据不同之基本范畴,呈一时立论之盛。”西方哲学范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求新的过程。成先生在揭示西方哲学范畴史不断变动、求新的特点方面是对张先生的重要补充。这对我们的西方美学范畴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西方美学范畴所体现出的对通用性的抗拒与对意义的稳定性突破,使得我们必须对任何一个范畴在具体文本中的使用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历史还原,还原的目的是对其意义进行历史定位,并在其与已有意义的差异中确定其当下意义。因此,对于西方美学范畴来说,从“史”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变”的角度来看。从这角度上看,西方美学范畴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历史性。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范畴是约定俗成的。“古人对范畴概念常常是用而不论,一般不作定义,只有约定俗成(或言‘不完全的抽象’);只提供启示而非确切论断,注重主观体验而不强调实证(如气、势、韵、风骨);理论家一般不太在意体系的建构,大多围绕中心范畴立论。”而“西方范畴多由理论家提出,有自己的定义和系统”。该论者指出,中西范畴的这种差异产生于它们是两种思维方式、两种语言媒介等的结果。如果说西方的范畴理论是“完全抽象的,以逻辑的语言定义的,各有明确的体系归属和定位”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则“谁也不曾有意识地构建过自己的范畴体系,一些范畴本身就带有模糊的、感性的成分,大都沿用了千百年却从未有过确切的定义”。这些古代的术语概念即使到了今天,仍无法以任何逻辑的语言严格界定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正如我们在上面指出的,中国美学的范畴具有集群性,一个范畴的意义来自它与其他范畴相结合而构成的意义域。因此,一个范畴的意义只能在与它相关的范畴的对照比较中得到说明,我们无法用某个现代范畴简单地进行替代。 由此可见,对于中西“范畴”的比较,国内学者侧重于指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对差异方面的阐释中,相当一致的意见,是认为:其一,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在内涵上多是模糊的,反之西方多是确定的;其二,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在历史的形态上相对比较稳定而缺乏变化,集中表现为传统的延续性,而西方哲学、美学的范畴体系,在历史的总体表现上多有刻意求新、求变的建构;其三,中国哲学、美学范畴主要是经验型、实用型思维的产物,而西方哲学、美学范畴则主要是科学型思维或具有强烈逻辑分析色彩的理性思维的产物。我们基本上认同以上比较,正是西方美学范畴在历史性上体现出的这些特点,使我们在掌握西方美学范畴的意义时,除了理清它的历史,别无它法。而这种“历史”,就是对它的意

书法美学论文

书法美学论文 书法应该可以算的上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但中国书法的本质是什么呢?中国书法史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表现艺术。抽象和表现是中国书法的两个不同侧面。从形式或结构的角度而言,中国书法史抽象的,而从内容或意蕴的角度而言,中国书法又是表现的。它的抽象是表现或表现性德抽象,而它的表现则是抽象或抽象性德表现,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在现性德绘画或装饰性德图案。 中国书法虽起源于象形文字,但“象形”并不是书法的目的。就是与自然事物的形态相异或从自然事物的形态中分离,提炼,抽象出来的形象。中国书法的创造虽说必须以自然万象为参照,但描绘自然万象的种种变态却并不是书法的人物,书法的线条是一种脱离了形体,光影和色彩的,不代表或象征任何具体物象的线条,是一种富有弹性,力度,节奏和动感,抽象的线条,书法的结构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物象及北京的,抽象的线条关系为结构和机理的,抽象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恰恰就在于它的这种抽象的特点。但是单纯的抽象,“纯粹的视觉性”并不是中国书法所致力的目标,中国书法的创作,不仅要求极力发挥笔墨的性能,而且要求赋予笔墨,线条和结构以人性的内涵,使之成为情感和人格的象征。 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相当的“技术性”,因为“艺术”与“技术”本不可分,在一些外文里可以是一个字。“技术性”就个人的掌握来说,需要一定的锻炼,以达到熟练的地步。所以,一般说来,文学虽然注重“思想性”,但也讲究“铸词炼句”,也要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别人可以“教”你艺术创作或写作方面的“原理”,但掌握技术和技巧,却是别人代替不了的,是你自己的事。“书法美学”不“教”你如何写字,主要不讲“如何执笔”、“如何布局”、“如何临帖”等技术性方面的问题,更不能代替你自己练字;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说“书法美学”不能越俎代庖。书法美学也不能代替你自己去欣赏书法作品来提高自己的鉴赏力。我们前面说过,书法美学既不给美下定义,也不给书法下定义,我们只告诉你: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书法”的知识,是一种“直接性”的知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下”,要知道“什么是书法”,只有亲自去看作品。一切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都不能代替你亲自去“欣赏”艺术作品。尽管我在这本书里告诉你王羲之的字如何如何好,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但你要真的知道王羲之的字如何好法,还得亲自去看它,看一次还不行,还得反复看、经常看才能体会出它的好处来。你要当作家必须去写,你要当画家必须去画,你要当演员必须去演,你要当鉴赏家必须去鉴赏。书法是一种美的创造,因为你仅仅有一种感情,了解自然的生命节奏,但是你还不能成为书法作品,所以这个说法作品它必须是一种美的创造,就是讲中国的书法是美的创造,就是违而不犯,就是说有变化,违就是有变化,但是不犯,就是不杂乱,变化而不杂乱;和而不同,和就是一种统一,一种和谐统一,而不同,就是不是都一样,这个没有变化,那就是一种单调,统一而不单调,变化而不杂乱。这个是在书法里面,我觉得应当非常重视这种形式规律。所以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头,他写的字就是有二十个“之”字,有二十个“之”字,它是有变化的,而且这种变换我想它不是说这个写到第十个的时候,我在想前面我已经写过那9种,我现在要避免那种,我想不是这样的,大书法家他都是根据上下的情况。这个“玉”呀,云润而结实,内涵金光,玉和金不一样,金是金光外射,玉是内涵的,而且跟给你的感觉是一种很温润的,但是非常结实。

宗白华美学的理想范型与审美人生

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 第13卷第6期2011年12月 黄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Vo1.13,NO.6 Dec.2011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美学家﹑诗人兼哲学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早在其青年时代,人和人生的问题就一直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他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最完美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提出了用“唯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和“艺术人生观”的人生理想。“为人生”是他研究美学的初衷,也是其美学的最高旨归。这种“艺术人生观”的思想在其后的发展当中逐渐清晰具体,为此,宗白华从西方寻找到歌德,从中国寻找到晋人作为其审美理想范型。前者的进取精神和后者的超然精神在宗白华这里达到奇异的和谐和统一,并实现了审美人生的理想。 一、审美人生的最初构想—— —艺术人生观的确立 1920年3月宗白华发表了一篇题为《青年烦闷的解救法》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出要用“唯美的眼光”或“艺术的人生观”看待生活,并把它们作为青年烦闷的解救方法之一。所谓“唯美的眼光”“就是我们把世界上﹑社会上各种现象,无论美的,丑的,可恶的,龌龊的,伟丽的自然生活,以及鄙俗的社会生活,都把他当作一种艺术品看待”,[1]194只有这样内心才会淡然,烦闷也可以随之消解。宗白华提出的这种“唯美的眼光”或“艺术的人生观”不仅仅在主观上可以缓解人们内心的各种压力和苦闷,在客观上,这种“艺术式的人生观”还能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修养,“高尚社会人民的人格”。 在接下来发表的《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一文中,宗白华说道:“我们现在的责任,是要替中国一般平民养成一种精神生活﹑理想生活的‘需要’,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以外,还希求一种超现实的生活,在物质生活以上还希求一种精神生活。”[1]219这种“精神生活”就是他说的科学的人生观与艺术的人生观。在他看来,艺术的人生观较之科学的人生观更加适宜。宗白华给艺术的人生观下了如下定义:“什么叫艺术的人生观?艺术的人生观就是从艺术的观察上推查人生生活是什么,人生行为当怎样?”接下来,他又为艺术的人生态度做出解释:“什么叫艺术的人生态度?这就是积极地把我们人生的生活,当作一个高尚优美的艺术品似的创造,使它理想化,美化。”最后总结道:“艺术创造的作用,是使他的对象协和、整饬、优美、一致。总之,艺术创造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似的人生。这是我个人所理想的艺术的人生观。”[1]222 从中可以看出,宗白华从研究哲学的最初就开 向丹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 宗白华美学的理想范型与审美人生 摘要:宗白华在其美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实现一种审美化的生存,在追求这种审美人生的过程中,他从中西方的文化中分别寻找到晋人和歌德作为其审美理想范型,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了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并将之融入到人生实践之中,从而实现其审美人生的理想。 关键词:宗白华;审美理想范型;审美人生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7X(2011)06-0028-04 收稿日期:2011-04-15 作者简介:向丹(1977-),湖北恩施人,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

2014年6月华师美学选择题

选择题 1.“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C.艺术的功能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途径()。B.从政治领域探索美的本质 3.中国提出“里仁为美”的观念是()提出来的。B.孔子 4.提出”美是生活”的美学家是()。D.车尔尼雪夫斯基 5.艺术的()使其表现出突出的独创性、超越性。A.自由性 6.“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C.优美 7.“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就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是()说的。C.恩格斯8.美的最高形态是()。D.艺术美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人类的生产劳动 10.第一篇专门讨论美的本质的文章是()。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 11.西方“美是和谐”的观念是()提出来的。B.毕达哥拉斯 12.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B.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13.()是一种三度空间艺术、静态表现艺术,具有内部和外部空间性。B.建筑艺术 14.《阿Q正传》是()。B.悲剧 15.中国古代最早提出“诗教”的人是()。C.孔子 16.西方美学史上从精神意识上界定美的本质的美学家是()。B.柏拉图D.康德 17.审美意识的培养包括()。A.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B.确立正确的审美观C.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 18.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19.西方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感论的代表人是()。B.柏拉图D.夏夫滋博里 20.审美理想具有()。B.形象性C.鼓舞性D.远景性 21.主张美在于“自然无为”的人是( )。B.老子D.庄子 22.中国古代美论的三大文化流派是()。B.道家D.禅宗E.儒家 23下面()的主张近似于审美距离说。B.虚静说C.旁观说D.静观说 24.下列()属于审美意识。A.审美情趣B.审美观D.审美理想 25.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要注意从()等方面着手。A.审美理想的培养B.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C.发挥个性特点,创造出新意 3.中国古代说“天地有大美”的人是()。C.老子 5.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产生于()时代。B.文明社会之初 7.“春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D.壮美 8.标志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鲍姆嘉通的《美学》一书出版于()。C.1750年 9.“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C.艺术的功能 10.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对象的外在尺度来生产 11.下列选项不是美的特征的一项是()。A.美的主观情感性 12.艺术的()使其表现出突出的独创性、超越性。A.自由性 13.()指的是在舞台(或银幕)上通过演员的语言和行动表演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D.戏剧艺术14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说的。C.鲁迅 15.漫画《武大郎开店》是()。C.喜剧 16审美教育的特点主要是()。A.形象性B.体验性C.娱乐性D.潜移默化 17.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美论是()。A.主观论B.客观论D.主客观统一论E.客观性社会性统一论 18.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19.下列()属于审美意识。A.审美情趣B.审美观D.审美理想 20.西方心理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C.弗罗伊德D.冈布里奇E.荣格

朱光潜《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