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学案答案

化学必修一学案答案
化学必修一学案答案

.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2课时过滤与蒸发离子检验

●夯实基础

一、1.不溶性固体与液体 2.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带铁圈) 滤纸 3.一贴:滤纸漏斗壁

二低:①滤纸边沿漏斗边沿②液面滤纸边沿

三靠:①漏斗下端烧杯壁②玻璃棒下端三层滤纸处烧杯嘴玻璃棒

二、2.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 3.①搅拌

②大量固体出现

三、1.溶解过滤蒸发(1)加速(3)搅拌、防止液体溅出 2.BaCl2溶液Na2SO4+BaCl2===2NaCl+BaSO4↓

NaOH溶液MgCl2+2NaOH===Mg(OH)2↓+2NaCl Na2CO3溶液CaCl2+Na2CO3===CaCO3↓+2NaCl Na2CO3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Na2CO3+2HCl===2NaCl+CO2↑+H2O、NaOH+HCl===NaCl+H2O

四、1.BaCl2溶液 2.白色

●随堂训练

1.C

2.C [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将C项中物质加入足量水,食盐完全溶解形成食盐溶液(液体)而泥沙不溶于水。]

3.B [操作上错误的地方有3处:①液体未能沿玻璃棒转移;②标签没有对手心;③漏斗颈的末端未与烧杯的壁相接触。]

4.B [安装仪器时,据酒精灯高度确定铁圈位置,最后放置蒸发皿;加热蒸发NaCl溶液最后用余热蒸干。]

5.D [根据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蒸发一般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蒸发可用于浓缩溶液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溶质。A项,液体浑浊说明没有过滤完全;B项,加热过程中应该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所以B项不对;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否则晶体易和蒸发皿烧结在一起或者引起固体的迸溅。]

6.D [先加稀盐酸提供H+,可排除杂质离子的干扰,再加BaCl2溶液发生反应:Ba2++SO2-4===BaSO4↓。] 7.B

●课后检测

1.D [A、B、C三个选项中是过滤操作中“三靠”的基本容,故必须相互接触;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壁不能接触,否则会污染滴管。]

2.D [A项,氧化铜和炭粉均不溶于水,无法按上述顺序分离;B项,硝酸钾和氯化钠均溶于水,也无法按上述顺序分离;C项,水和酒精相互溶解,无法按上述顺序分离;D项,碳酸钠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能按上述顺序分离。]

3.B [首先滴加足量Ba(NO3)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CO2-3,同时除去CO2-3;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足量Mg(NO3)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OH-,同时除去OH-;过滤后,滴加AgNO3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Cl-。]

4.C [除去H2SO4中的HCl用AgNO3溶液,会使SO2-4和Cl-同时沉淀,同时还引入了NO-3新杂质;单纯用Ba(NO3)2溶液,量不易控制;CaO与水反应生成微溶的Ca(OH)2不易与CaCO3分离;CuO溶解于盐酸中。] 5.D [要从海水中得到无水MgCl2,首先要加熟石灰得到Mg(OH)2沉淀,然后过滤,再将沉淀加盐酸溶解,得到MgCl2溶液,然后对溶液浓缩结晶,再对晶体脱水干燥即可,故选D。]

6.(1)A (2)D (3)B (4)C

7.(1)滴加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SO2-4加过量BaCl2溶液,过滤

(2)除去Ca2+、少量的Mg2+及过量的Ba2+

(3)Mg2+不能除净

解析(1)由于SO2-4可与Ba2+生成BaSO4白色沉淀,故可向溶液中加入可溶性钡盐,但要遵循不带入新杂质的原则。

(2)为了使杂质离子除净,所用试剂均应稍过量,因此(1)中除SO2-4时所加入的可溶性钡盐应过量。加Na2CO3的目的是为了除去Ca2+和少量Mg2+及过量的Ba2+。

(3)由于MgCO3的溶解度比Mg(OH)2大,除Mg2+一般用NaOH溶液,所以此时Mg2+不能除净。

8.(2) 去除铁,而增加了铜用磁铁吸引铁屑(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题给的两种方案都可以去掉铁屑杂质,而方案(2)去除了铁,同时增加了主产品铜,故(2)好一些,但不足之处是消耗了CuSO4,产生了FeSO4废液。两方案各有不足之处,若能用铁的物理性质除去铁,则方法简便又经济。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3课时蒸馏与萃取

●夯实基础

一、1.沸点易挥发难挥发不挥发 2.(2)①几滴稀硝酸和AgNO3溶液白色沉淀②1/3 碎瓷片③几滴稀硝酸和AgNO3溶液无沉淀

二、1.(1)不同溶解度(2)互不相溶 2.铁架台烧杯分液漏斗 3.(1)分液漏斗四氯化碳(2)口部活塞(3)水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紫(4)塞子凹槽漏斗上的小孔活塞烧杯壁上口

●随堂训练

1.A [蒸馏适用于两种互溶的液体的分离,丙酮溶于水,故采用蒸馏将丙酮与水分离最合理。] 2.A [制取蒸馏水可不用温度计,若使用温度计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3.D

4.C [为确保分离效果,下层液体由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要经漏斗上口倒出;振荡分液漏斗要拿在手里,分离液体时,分液漏斗要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铁圈上;分液时,磨口塞上的凹槽与漏斗口颈上的小孔要对准,这时漏斗外的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漏斗里的液体才能够顺利流出;振荡分液漏斗时可能有气体产生,应及时扭开活塞放出,以减小漏斗的压力。应选C。] 5.D [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且密度比水大,则四氯化碳与碘水按体积比为1∶2充分混合后,四氯化碳层在试管下面。]

●课后检测

1.B [蒸馏操作中使用的温度计是用来测定蒸气的温度(即某一组分的沸点),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2.D

3.A [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互不相溶,用分液法分离;39%的乙醇溶液用蒸馏法分离;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用萃取法分离。]

4.B

5.A [酒精与水互溶,不能作萃取溴水中溴单质

.

的萃取剂。]

6.(1)F (2)C (3)D (4)E (5)A

7.①③②③

8.(1)①C ②A (2)①萃取四氯化碳分液漏斗

②再进行萃取,直到水呈无色,将各项分离出来的含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合并

解析材料一中,根据曲线图知,纯碱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相差很大。提纯纯碱时,可以先将混合物在较高温度下溶于水形成浓溶液,然后冷却到一定温度,由于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急剧下降,因此大量纯碱晶体析出,而氯化钠不会析出,再过滤可得纯净的纯碱晶体。材料二中,乙二醇和丙三醇沸点相差很大,可以用蒸馏法分离。材料三中,Br2和I2在溶解性方面很相似,因此可以用CCl4从溴水中萃取Br2。如果提出Br2后,水还有颜色,说明Br2没有被萃取完全,可再进行萃取直至水呈无色。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1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夯实基础

一、1.一定数目粒子n 2.(1)0.012 kg 12C

6.02×1023

(2)mol (3)原子分子离子微观粒子 3.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6.02×1023mol-1N A 4.N/N A

二、1.单位物质的量M g/mol g·mol-1 2.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随堂训练

1.A [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要点分析:A项,每摩尔物质约含有6.02×1023个粒子,正确;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摩尔,B、C、D错误。] 2.A

3.B [n(OH-)=0.6 mol×6.02×1023 mol-1×2=7.22×1023。]

4.B

5.C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在质量以g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故A项错误,C项正确;1 mol H2O的质量是18 g,B项错误;D项中2 g H2的物质的量是1 mol,含有2 mol H,D项错误。]

6.B [1 mol氧原子的质量是16 g,1 mol氧原子的原子数约为 6.02×1023,故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16

6.02×1023

g;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与

12C原子质量的1

12

相比所得的数值,单位为1(常省略),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7.B

●课后检测

1.B [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的倒数之比,故本题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物质,其分子数越多。原子数的多少还需要考虑分子中的原子总数,在已知分子数之比的基础上,再分别乘以各原子数,即能比较原子数的多少。] 2.B [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0.012 kg 12C中所含有的原子数,符号为N A,近似值为6.02×1023mol-1,故B正确,A项未说明12 g碳原子为12C。]

3.B [A选项,纯净物并不都是由原子组成的,A 选项错误;C选项,1 mol氢的表示法错误,并且没有说明是原子还是分子;D选项,阿伏加德罗常数约是6.02×1023mol-1,并不就是6.02×1023,所以D选项错误。]

4.C [当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及1 mol原子的质量数值相等,故1 mol该原子的质量为M g,而1 mol原子的数目为6.02×1023个,

故1个原子的质量为

M

6.02×1023

g。]

5.B [H2的摩尔质量为2 g/mol,8 g H2的物质的

量n=

m

M=

8g

2 g/mol

=4 mol。]

6.A [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因而只要求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由题可知该物质的物质的量是n=0.1 mol,所以M=

m

n=

1.6 g

0.1 mol =16 g/mol,所以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7.A [由反应可得:

X+2Y===R +2M

M(R) 2M(M)

4.4 g m

由题意知M(R)∶2M(M)=22∶18=4.4g∶m,解得M =3.6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4.4 g+3.6 g-1.6 g=6.4 g,所以Y与M的质量比=6.4 g∶3.6 g=16∶9。]

8.1.505×1024 3.01×1024427.5

解析 1 mol Ba(OH)2含有1 mol Ba2+和2 mol OH -,1 mol 的粒子数为6.02×1023,用Ba2+和OH-的物质的量分别乘以6.02×1023即可得出答案。Ba(OH)2的摩尔质量是171 g/mol,所以其质量为2.5 mol×171 g/mol =427.5 g。

9.(1)2.408×1023(2)0.6 mol

解析(1)设0.3 mol NH3与x个H2O分子中含有的

原子数相等,则有:0.3 mol×4=

x

6.02×1023

×3,则x=

6.02×1023×0.4=2.408×1023。

(2)根据Al2(SO4)3中Al3+与SO2-4物质的量之比为

2∶3,已知:Al3+为0.4 mol,则SO2-4为0.4 mol×

3

2

0.6 mol。

10.18 g/mol

解析化学反应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8 g A和32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 g C,生成D的质量为8 g +32 g-22 g=18 g,则

m D

m A=

18 g

8 g

9

4

;16 g A与

70 g B反应时,B过量,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

16 g×

9

4

=36 g,则M(D)=

36 g

2 mol

=18 g/mol。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夯实基础

一、1.O2H21∶2 1.6 g 0.05 0.2 0.1 1∶2 物质的量 2.(1)①数目②大小③粒子间的距离

(2)数目大小(3)粒子数目粒子间的距离 3.相同

二、1.物质的量体积 2.

V

n 3.(1)温度压强

(2)0℃和101 kPa 22.4 L/mol

●随堂训练

1.D 2.C

3.C [求标准状况下互不反应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与单一气体求法相同,只要求出总物质的量,然后乘以

.

22.4 L/mol 即可。]

4.B [12 g H 2的物质的量为6 mol ,则N 2的物质的量也为6 mol ;6 mol N 2的质量为168 g ;体积约为

134.4 L(标准状况);分子数约为3.612×1024

。故应选B 。]

5.A [只要物质的量相等,则气体的分子数必相等。等质量的N 2和CO ,摩尔质量也相等,都是28 g/mol ,则其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也相等。]

6.B [相同条件(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即相同的物质的量),则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必具有相同的体积。]

7.A

8.1.75 0.75 57.1

解析 (1)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39.2 L

22.4 L/mol =1.75 mol 。(2)设混合气中CO 的物质的量

为x ,CO 2的物质的量为y ,则有x +y =1.75,28 g/mol·x +44 g/mol·y =61 g ,解得:x =1 mol ,y =0.75 mol 。

(3)CO 的体积分数即为物质的量分数,为

1 mol

1.75 mol

×100%≈57.1%。

● 课后检测

1.B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依据气体体积的影响因素可知: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几乎相等,因而气体体积主要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气体摩尔体积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22.4 L 是1 mol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依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知: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有可能相等。]

2.D [22.4 L 是1 mol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A 没有指明状态,所以错误;B 中H 2O 在标准状况下是液体,所以错误;非标准状况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强也可以使1 mol 气体体积达到22.4 L ,所以C 错误。]

3.B [常温、常压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未知数,无法求出分子数,A 错误;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其分子数为N A ,B 正确;标准状况下,H 2O 为液体,所以C 不正确;未指明标准状况,所以D 不正确。]

4.B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总的物

质的量有关,与气体的种类无关,n (总)=0.12 mol +3.2

64

mol +2.244 mol =0.15 mol ,V =n (总)×22.4 L/mol=3.36

L 。]

5.A [方法一:按常规思路,设瓶重m g 。某气

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r ,由V 1V 2=n 1

n 2

,因为容器体积不变,

所以有116 g -m g 32 g/mol =122 g -m g 44 g/mol ,得m =100,然后由

116 g -100 g 32 g/mol =114 g -100 g

M 某得M (某)=28 g/mol ,即

相对分子质量为28。

方法二:差量法:同温同压下,气体质量之差和摩尔质量之差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因此可以不计算容器的质量,直接由气体质量差和摩尔质量差的正比关系求得。即:

122 g -116 g 44 g/mol -32 g/mol =122 g -114 g

44 g/mol -M 某,M (某)

=28 g/mol ,即M r =28。]

6.C 7.A [m g 气体的物质的量为b N A

mol ,则 n g 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bn mN A mol ,则n g 气体的体积为22.4nb mN A

L 。]

8.3∶4 6∶11 3∶4

解析 n (O 2)=4.8 g/32g/mol =0.15 mol ,m (CO 2)=0.2 mol×44 g/mol=8.8 g 。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是0.15 mol ∶0.2 mol =3∶4,质量之比是4.8 g ∶8.8 g =6∶11,在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即3∶4。

9.1∶3 25% 17.5% 4∶7 40 1.79

解析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n =V /V m =6.72 L/22.4 L/mol =0.3 mol ,所以n (CO)+n (CO 2)=0.3 mol ;n (CO)·28 g/mol+n (CO 2)·44 g/mol=12 g ,求得n (CO)=0.075 mol ,n (CO 2)=0.225 mol 。

第3课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 夯实基础

一、1.单位体积 物质的量 c mol/L mol·L -1

2.n B V

二、1.托盘天平 100 mL 容量瓶 烧杯 玻璃棒 胶头滴管 量筒 2.(1)0.1 mol 5.85 (2)5.9 (3)烧杯 玻璃棒 (4)玻璃棒 容量瓶 (5)2~3 容量瓶

(6)1~2 cm 胶头滴管 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 随堂训练

1.D [根据公式c =n V

,n 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 为溶液的体积。A 项溶液的体积不等于1 L ;B 项22.4 L HCl 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 mol ;C 项,盐酸与水混合后,溶液体积不是10 L ;D 项n (NaOH)=0.25 mol ,V [NaOH(aq)]=0.25 L ,c (NaOH)=1 mol/L 。]

2.C

3.B [所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所取溶液的体积无关,与原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c (NaOH)=2 g/40 g/mol

0.25 L

=0.2 mol/L 。]

4.A [浓溶液配稀溶液过程为:①计算所需浓溶液体积:5.3 mL ,②选用合适量筒量取浓溶液:10 mL 量筒,并用滴管滴加浓H 2SO 4到刻度线,③稀释浓H 2SO 4:将少量水放入50 mL 烧杯中,沿玻璃棒缓缓将浓H 2SO 4注入水中,④将冷却至室温的稀溶液转移至100 mL 容量瓶中,⑤定容。]

● 课后检测

1.D [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A 选项说法错误,不是1 L 水,应该是1 L 溶液;B 选项,溶液的体

积为1 L 时含有2 mol H +

;C 选项的错误仍在98 g H 2SO 4溶于1 L 水,溶液的体积不清楚,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说不清楚;D 选项正确,因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故98 g 就是1 mol 。]

2.B

3.A [B 项中水和酒精互溶,应用蒸馏法分离;C 项托盘天平只能准确到0.1 g ,应称量5.9 g ;滴管紧贴试管壁,会污染滴管,进而污染试剂。]

4.B [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及误差分析。

A 项极易出错,以为0.5 mol/L×1 L=0.5 mol 是Na 2CO 3的物质的量,所以100 g>53 g 视为偏高。实际上应是Na 2CO 3·10H 2O 的物质的量,应为286 g/mol×0.5 mol =143 g 。所以A 项应偏低;

B 项平视时,凹液面的

最低点与刻度线刚好相平,俯视时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少于应加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高;C项对用于稀释或溶解的烧杯,如不数次加水冲洗并将洗涤液也转入容量瓶,会使溶质损失,使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D项定容后,当振荡、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由于液体沾在瓶壁和磨口等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若加水则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5.(1)①②④③⑤(2)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3)偏高(4)偏低偏低(5)宣告实验失败,从头重新做宣告实验失败,从头重做

6.(1)0.2 (2)0.2 1.42 (3)0.2 0.1

解析14.2 g无水硫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1 mol,所以c(Na2SO4)=0.2 mol/L;取出50 mL,其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2 mol/L,其质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即1.42 g;50 mL溶液用水稀释到100 mL,各个离子的浓度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分别为0.2 mol/L和0.1 mol/L。

7.(1)4.2 10 mL (2)500 mL (3)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解析配制稀盐酸450 mL,由于没有此种规格的容量瓶,所以用500 mL的容量瓶。设量取浓盐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HCl物质的量守恒建立关系式:12 mol/L×V=0.10 mol/L×500 mL,V=4.2 mL;根据量筒的规格选取10 mL量筒;结合配制步骤选取仪器。

第4课时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夯实基础

一、V V c B c Bρρ

二、从左至右、从上至下:mol g L g

溶质的物质的量n B 溶液的体积L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100%

相同不一定相同不一定

物质的量浓度(c B)=

溶质的质量分数w×溶液的密度ρ×1000 mL/L

溶质的摩尔质量M

三、c2V2m2w2

对点训练

1.A

2.C [c=1 000ρ·w

M

=1 000 mL/L×1.18 g/cm3×36.5%

36.5 g/mol

=11.8 mol/L]

3.A [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

V=

m

M

V=

60 g

40 g/mol

0.3 L

=5 mol/L,设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分别为x、y则有5 mol/L·x=(x+y)×1 mol/L,解得:x∶y=1∶4。]

4.B[c(HCl)=n HCl

V溶液=

V

V m

V溶液=

500

22.4 L/mol

1=

500

22.4

mol/L。]

5.A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烧瓶的体积无关。c=

n

V=

V

22.4 L/mol

V=

1

22.4

mol/L。]

●随堂训练

1.C [据n=c·V,所以具有相等的溶质的物质的量;而溶质的摩尔质量、溶液的密度、酸所能电离出的H+数不能确定,故A、B、D不一定相等。]

2.C

3.C [此题用电荷守恒法求解简便、准确。因为溶液不显电性,所以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

设溶液体积为1 L,SO2-4的物质的量为x。

根据NaCl===Na++Cl-MgCl2===Mg2++2Cl-

MgSO4===Mg2++SO2-4

0.1 mol+0.25 mol×2=2x+0.2 mol x=0.2 mol c(SO2-4)=0.2 mol/L。]

4.D [设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则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c×1×3:c×2×2:c×3×1=3∶4∶3。] 5.B

6.C [设需要12 mol/L的盐酸的体积为x,则有:12 mol/L·x=1 mol/L×0.25 L,解得:x=0.021 L=21 mL。]

7.(1)

100 w

1-w

g (2)

17.1 m

V mol/L (3)17.1

dw mol/L

8.(1)36 10% 36.4 mL 2.75 mol/L

本章复习课

网络构建

一、过滤: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一贴、二低、三靠蒸发:可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①玻璃棒不停搅拌

②余热蒸干③坩埚钳夹持蒸馏:液体混合物分离①防暴沸②测蒸气温度分液:下口放出上口倒出

二、①n=

N

N A②

N=n·N A③m=n·M④n=

m

M

⑤V=n·V m⑥n=

V

V m⑦

c=

n

V⑧

n=c·V

三、1.c(浓)·V(浓)=c(稀)·V(稀) 2.(1)天平(或量筒) 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计算称量(或量取) 溶解(或稀释) 洗涤定容

单元检测卷答案解析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C [本题考查了初中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A 选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与桌面呈45°夹角,并上下移动试管,以使试管受热均匀;B装置属于洗气瓶,混合气体中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而CO 气体从溶液中逸出,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C选项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塞应倒放在水平桌面上;D项的操作是浓硫酸稀释时的正确操作。] 2.B

3.C [A中常温常压下33.6 L氯气小于1.5 mol,铝有剩余,转移电子数小于3N A,A不正确;B项标准状况下己烷为非气态,其物质的量远大于1 mol,故共价键数目远大于19 N A,B不正确;C中因每个CO2、O2中均有两个氧原子,则其混合物中N A个分子必含有2N A 个氧原子,正确;D中因CO2-3水解,则1 L 1mol·L-1Na2CO3溶液中CO2-3离子数小于N A,不正确。]

4.D 5.C 6.D

7.D [加BaCl2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这种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也可能是AgCl,故选D。]

.

8.A

9.B [用稀盐酸来排除CO 2-

3的干扰。] 10.C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各种原子数之比等于各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11.B [5 mol/L 的盐酸10 mL 稀释到200 mL 时,

c (HCl)=5 mol/L×10 mL

200 mL

=0.25 mol/L ,取出溶液的浓

度与取出的体积无关,仍与取出前浓度相同。]

12.C 13.C 14.B [只要不要求分液,萃取不一定非要在分液漏斗中进行;用剩的药品一般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取用砝码应先大后小。]

15.B [NaOH 潮解,则称取NaOH 的量不足,浓度偏低;加水未到刻度线,则溶液体积不足,浓度偏高;少量NaOH 溶液残留在烧杯中,溶质没全部进入所配溶液;D 项中实际质量只有2.0 g -0.4 g =1.6 g 。]

16.B [标准状况下的22.4 L HCl(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 ,质量为36.5 g ,溶液质量为 36.5 g +100

g ,溶液体积为136.5

ρ

mL ,而溶液的密度ρ未知,则无

法求溶液体积,进而无法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7.(1)催化剂 B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气管末端插入盛水的水槽中,用手捂住锥形瓶,片刻后,导管口末端产生气泡,松开手后,末端导管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2)A (3)溶解 过滤 加入的

MnO 2的质量

18.(1)①④ (2)②⑤⑦ (3)⑧ (4)①②⑤⑦ 19.(1)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或者用胶头滴管向分液漏斗中滴加一滴水,若水溶于上层,则上层为“水层”,若水沉入下层后再溶解,则下层为“水层”)

(2)取一支小试管,用胶头滴管向其中加入一种无色液体1~2 mL ,然后用另一胶头滴管取另一无色液体逐滴滴入试管中,观察,如果滴入的无色液体留在上层,则后滴入的液体为水,若滴入的液体沉入下层,则后滴入的液体为 CCl 4

20.(1)①60 g/mol 8 mol ②1∶1 1∶1 8N A (2)①4

②11N A 22N A

21.(1)78 g/mol (2)10片胃舒平 (3)0.6 mol 22.(1)ABDCE (2)量筒 胶头滴管 500 mL 容量瓶 (3)ad

解析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2)还应有500 mL 容量瓶、胶头滴管和量筒。 (3)a 俯视使V 减少,故使c 偏高;b 未进行洗涤,使n 减小,故使c 偏低;c 项使V 增大,故浓度偏小;d 使m 增大,故使浓度偏高;e 无影响。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夯实基础 一、1.(1)不同 (2)钠 碳酸 可溶性 2.(1)不同 分类

(2)纯净物 金属单质 Na 非金属单质 C 酸 H 2SO 4 碱 KOH 盐 FeCl 3 Al 2O 3

二、①2Ca +O 2===2CaO ②CaO +H 2O===Ca(OH)2

③Ca(OH)2+CO 2===CaCO 3↓+H 2O ④C +O 2=====点燃

CO 2 ⑤CO 2+H 2O H 2CO 3 ⑥Ca(OH)2+H 2CO 3===CaCO 3↓+2H 2O

随堂训练

1.B [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分类。A 项中纯碱为Na 2CO 3,属于盐,错误;C 项中乙醇属于有机物,不是碱,错误;D 项苛性钠为NaOH ,属于碱,错误,故选B 。]

2.B 3.D

4.(1)Fe H 2SO 4 CO 2 CaO Na 2CO 3 (2)Fe +H 2SO 4===FeSO 4+H 2↑ CaO +H 2SO 4===CaSO 4+H 2O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CO 2+CaO===CaCO 3

解析 该题结合物质的性质,考查物质分类的应用。据单质①能和酸②发生化学反应,推知①应为活泼金属单质即为铁,而酸只有稀H 2SO 4,即②为稀H 2SO 4,则氧化物④应为金属氧化物,即④为CaO ,则氧化物③为酸性氧化物,即CO 2,⑤属于盐且既能与H 2SO 4反应,又能与CaO 反应,则⑤应为Na 2CO 3。

课后检测

1.B [符合钠盐集合的是B 、C 、D ,符合正盐集合的是A 、B 、C ,符合碳酸盐集合的是A 、B ,Na 2CO 3既是

正盐、碳酸盐,又是钠盐,故B 正确。]

2.D 3.A [由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可知,它们之间可发生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没有涉及分解反应。]

4.C [熔融液为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但对任一种物质来讲都是化合物,即都是纯净物。]

5.D [已知题干中的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6.D [水银是液态汞,属于金属单质,水蒸气是水,属于化合物,水煤气是H 2、CO 的混合气体。]

7.A [A 中的③④⑤均是碱,而B 、C 、D 中的各项均不同类。]

8.(1)A 其余均为酸性氧化物(或 D 其余均为气体) (2)C 其余均为离子 (3)D 其余均为气体

解析 物质的分类方法很多,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属于不同的类别。在对物质分类时,要对每一组的物质从状态、组成特点、性质、实验操作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多方位思考分析,寻找规律、明确异同,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和解答。

9.(1)SO 2 (2)NaClO 3 (3)HCl (4)K 2CO 3

解析 (1)SO 2是非金属氧化物,其他三种为金属氧化物;(2)NaClO 3是氯的含氧酸盐,其他三种是金属氯化物(或从氯元素的价态上找);(3)从氯元素的价态上分析,HCl 中Cl 为-1价,其他为+5价;(4)前三者为酸式碳酸盐,K 2CO 3为正盐。

10.(1)从左往右:Fe 、Cu S 、H 2 HCl 、H 2SO 4 NaOH 、Ba(OH)2 NaCl 、NaHCO 3 K 2O 、CuO

(2)分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①②③④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反应⑤不是化合反应。

分类标准2: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①②为一类,都是非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③④为另一类,都是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反应⑤是化合物与氧气反应。

分类标准3: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

.

子,但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单质等。同时电解质也不一定能导电,要看电解质的状态,固态时不电离,也不导电。]

3.A

4.B [导电性强弱不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依据,尽管水导电性很差,但水仍然是电解质,A选项错误;酸、碱、盐属于电解质,有些氧化物(如CaO、Na2O 等)也是电解质,C选项错误;HCl是电解质,但在熔融状态下,HCl没有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故熔融状态时HCl不导电,D选项错误。]

5.C [B、D项中的物质在该状态下不能电离,故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A项中KClO3的电离方程式为:KClO3===K++ClO-3;C项KCl===K++Cl-。]

6.D [NaHSO4为强酸的酸式盐,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NaHSO4===Na++H++SO2-4。]

7.C [B、D是非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NaCl也能导电。]

8.(1)稀硫酸、空气(2)HCl (3)BaSO4

(4)NH3、CO2(5)Cu、Hg

解析10种物质中稀硫酸和空气属于混合物。HCl 溶于水可电离出H+、Cl-,能导电,故HCl属于电解质,但熔融状态下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BaSO4是难溶性电解质。而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它们本身发生了电离,而是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NH3·H2O和H2CO3,故它们属于非电解质。铜和金属汞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故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能导电。

9.(1)①不能HCl是共价化合物,液态时不电离,只在水溶液中电离②能能电离出Na+和Cl-

③不能Fe是单质④不能电解质在固态时不电离

(2)HCl===H++Cl-H2SO4===2H++SO2-4

Ca(OH)2===Ca2++2OH-

KOH===K++OH-NH4NO3===NH+4+NO-3

KAl(SO4)2===K++Al3++2SO2-4

解析(1)HCl是酸,属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不电离,NaCl在熔融状态可以电离,KOH在固态时不电离,Fe是单质,任何条件都不电离。(2)KAl(SO4)2能电离出三种离子。

10.亮由亮变暗至熄灭逐渐变亮无变化

解析Ca(OH)2溶于水全部电离Ca(OH)2===Ca2++2OH-,开始灯泡较亮;通入CO2时,CO2+Ca(OH)2===CaCO3↓+H2O,CaCO3难溶于水,溶液中离子浓度逐渐减小,灯泡变暗直至熄灭;继续通CO2,CO2+H2O+CaCO3===Ca(HCO3)2,Ca(HCO3)2易溶于水,Ca(HCO3)2===Ca2++2HCO-

3,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大,灯泡变亮;继续通入CO2,CO2+H2O H2CO3,当溶液饱和时,再通CO2,离子浓度不变,灯泡亮度不变。

第2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夯实基础

一、1.阴、阳离子离子 2.某种离子浓度减小Ba2+SO2-4BaSO4Ba2+SO2-4

二、1.实际参加反应 2.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易溶于水且易电离气体单质氧化物不参加反应质量电荷 3.同一类型

三、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随堂训练

1.(1)H++OH-===H2O

(2)2H++Cu(OH)2===Cu2++2H2O

(3)2H++SO2-4+Ba2++2OH-===BaSO4↓+2H2O

(4)2H++CaCO3===Ca2++CO2↑+H2O

(5)2H++CO2-3===CO2↑+H2O

(6)Ba2++2OH-+Mg2++SO2-4===BaSO4↓+Mg(OH)2↓

(7)Fe+2H+===H2↑+Fe2+

(8)Fe+Cu2+===Fe2++Cu

(9)6H++Fe2O3===2Fe3++3H2O

(10)CO2+Ca2++2OH-===CaCO3↓+2H2O

2.A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的、难电离的或易挥发的物质。B中的AgCl和C中的CaCO3都是难溶的物质,D中的NH3·H2O是难电离的物质。]

3.C [判断某个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应从实质、发生条件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参加离子反应的不一定都是电解质,只要有一种是即可,A错误;离子反应中不一定每一种离子的浓度都减小,如Fe+CuSO4===FeSO4+Cu 的反应中,Fe2+的浓度是增大的,B错误;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生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就不一定满足这些条件,如Cu2++Fe===Fe2++Cu,故D错误。]

4.D

5.可溶电离二氧化碳和水

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析CO2-3代表可溶性碳酸盐,用可溶性碳酸盐替换CO2-3,H+代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酸,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酸替换H+。

课后检测

1.C [A中氢气还原氧化铜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离子反应;B中胆矾失去结晶水属于分解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D中二氧化硫与氧化钙的反应仅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所以只有C符合题意。] 2.B [只有可溶性盐在离子方程式中才可以写作离子形式;离子反应的实质是离子的浓度或数目减小;H++OH-===H2O表示的是可溶性强酸与可溶性强碱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只要满足三个条件之一即可发生。]

3.A [A项均用离子方程式Cu(OH)2+2H+===Cu2++2H2O表示;

B项前者为Ba2++SO2-4===BaSO4↓,后者为Ba2++2H ++2OH-+SO2-

4===BaSO4↓+2H2O;

C项前者为CO2-3+2H+===H2O+CO2↑,后者为CaCO3+2H+===Ca2++H2O+CO2↑;

D项前者为CaCO3+2H+===Ca2++H2O+CO2↑,后者为CaCO3+2H++SO2-4===CaSO4+H2O+CO2↑。]

4.D

5.D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是“三查”:一查电荷是否守恒,原子数是否守恒;二查物质拆分是否正确;三查物质间的反应是否正确。据此可知A中石灰水是澄清的,Ca(OH)2应拆写成离子的形式;B中遗漏了参加反应的Ba2+和SO2-4;C中离子电荷不守恒。] 6.(1)反应不符合事实,铁和酸反应生成+2价铁的化合物

(2)反应不符合事实,Cu是不活泼的金属,不能和酸反应

(3)化学式拆分错误,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不能拆写

(4)化学式拆分错误,醋酸是难电离的物质,不能拆写(5)电荷不守恒(6)化学式拆分错误,氧化物不能拆写

7.A [由电荷守恒得关系式:3×1+2×3=1×1+2x,x=4,故n(Fe3+)∶n(SO2-4)=1∶2。]

8.(1)1 (2)+5

解析(1)根据离子方程式左右两边电荷守恒则-n -1×6+1×6=-1 n=1

(2)RO-3中根据化合价原则,R的化合价为+5价。

.

(vip专享)【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整套】 精品配套学案 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精品配 套学案汇总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实验安全及意外事故的处理 课前预习

一. 预习目标 结合初中的化学实验常识了解实验室规则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 二. 预习内容 (一)实验室规则 1、进实验室前, 应先预习实验, 明确实验、、 , 严禁不预习进实验室. 2、进实验室后, 应先检查是否齐全. 3、实验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 严禁随便地进行无关的实验, 不得大声喧 哗. 4、有意外事故, 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5、实验完毕后, 应将仪器 , 整理清洁实验台. (二)了解安全措施 2、一些药品的保存: (1)金属钠、钾放在 (2)白磷放在中;溴用封;碘易升华, 封存 (3)氯酸钾、硝酸铵不要同可燃物混放, 防爆炸; (4)酒精等易燃物应密封且远离火源; (5)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放瓶中阴冷处 (6)酸放在玻璃瓶中, 碱放在带的试剂瓶中. 3、安全常识-----“六防” 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 . 如:H2,CO,CH4,C2H4,C2H2等 防暴沸:加热液体混合物应加 防失火:可燃物质要远离 防中毒:制取有毒气体应在中进行, 要注意吸收 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时, 或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时, 要安装装置防污染:制取有毒物质是要有装置 (三)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 1、药品的取用 (1)固体的取用要注意什么? ①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 块状的用 . 用后及时擦干净药匙或镊子. ②固体粉末时, 先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的 ,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 ③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先把容器 , 把药品放到容器口, 再把容器 慢慢竖立起来, 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 (2)固体药品取用的几个原则: ①三不:不能用手直接取用或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

(推荐)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1.与初中的衔接作用 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 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 3.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 (1)物质分类法属于方法性工具,就不要把它本身当做死的知识来学习和训练。而要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对所学化学元素、物质、反应等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借以巩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2)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电解质)两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确是重点知识,但绝不意味着此处的教学要“一步到位”。而这里所说的不要“一步到位”,也不意味着在概念教学方面随意降低要求。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础概念的教学要务求扎实。而这个扎实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记忆、联想和教师科学设计和安排的必要训练。 对于示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可考虑介绍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里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的事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电解质的完整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在高考中的地位及常见题型 本章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点是高考中的重点热点,是必考内容之一,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分类是记忆的基础,高考试题往往会综合考查物质的分类;对于胶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高一化学导学案 (必修1)

阅读教材5步曲 读:课前阅读教材,思考本节所讲的核心内容,如果阅读后印象不深,再阅读一遍。然后独立思考,完成学案。 划:阅读教材和学案,划出理解该概论要点与细节,以及不懂的地方,并适当做以标记。 写:带着阅读教材的体会,深入课堂,静心听讲,把教师对概念的理解,快速以简要的文字,标写在书上该概念旁,不可把黑板上所有东西茫茫碌碌照抄照写、以免影响听课的质量。 思:听课后要认真思考,把握核心概念理解的要点,形成自己理解的思路。记: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结合老师的讲解,把所学内容的内涵记在笔记本上,并用不同颜色加以标注,以便课后复习。

导学案NO.1 年级:高一科目:化学主备:审核: 课题:过滤与结晶课型:复习课时 : 1 【考纲解读】 过滤和结晶使用的仪器及其应用 【自学与归纳】 分离和提纯的区别: 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如原来是固体,最后还是固体 提纯:指保留混合物中的某一主要组分,把其佘杂质通过一定方法都除去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物质的分离方法有:、、。 1、 原理:利用物质的差异,将液体和分离开来。 实验用品:、、、、。 注意事项: 过滤操作实验小结: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两低不要忘。

2、和结晶 原理:利用的方法,使溶液中不断挥发而析出(晶体)的过程。 实验用品:、、、。 操作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 的。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 3)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用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 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分离和提纯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物质的混合物,且混合物中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而另一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交流与展示】粗盐的提纯 1.粗盐中含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硫酸盐等杂质,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提纯。以上操作都要用到玻璃棒,它们的作用依次是: (1)________溶解。 (2)引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方法 杂质加入的试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硫酸盐如Na2SO4 MgCl2 CaCl2 多余的__________、 适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1.试剂:____________; 2.步骤

高中一年级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学案和练习试题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化合价的变化。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知识梳理】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初中化学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_______变为单质铜,发生了______反应,碳______氧变成了二氧化碳,发生了________反应。这两个过程是_______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判断分析 木炭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上述两个反应中,不仅存在氧元素的得失,而且部分元素的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反应中,虽不存在氧元素的得失,但某些元素的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反应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凡是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依据。 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很多,若从反应物变为产物时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称为________________。 【练习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Fe + 2HCl = FeCl2 + H2↑ B.NH4NO3N2O ↑+ 2H2O C.2NaHCO3Na2CO3 + H2O + CO2 D.2Na + Cl22NaCl E.Na 2O+ H2O2NaOH F.AgNO3 + HCl = Ag Cl↓+ HNO3 【思考】初中学过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它们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如何?用图示表示出来。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从原子结构来看,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____。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____________与化学反应有密切关系。化合价的升降与_______密切相关。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阐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提问〗在初中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实验安全问题是要注意的? 〖学生思考并交流〗制取并收集氧气、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浓硫酸的稀释三个实验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假如这些问题我们忽视了,容易引起什么后果? 2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实验学化学复习1学案.docx

单元复习 【知识框架】 【专题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涵义: 混合物的分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混合物中所含有的各种物质一一分开成为纯净 物,并要求恢复物质的原来状态;物质的提纯则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杂质,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二者要求不同,这也是两种题型在解题中的区别。 2.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原则 在用化学进行分离与提纯时,所选用的试剂一般只能与杂质反应,提纯过程中不能引入 新的杂质。试剂与杂质反应的生成物要易于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被提纯的物质要复原,尽量不减少。所选用试剂应尽可能易得到。即符合“多得”、“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的原则。 【注意】( 1)在实际操作中,加入“适量” 的试剂除去杂质是很难的。要彻底除去杂质,所选择的试剂必须过量。所以由所选择试剂过量而引入的新杂质也必须除去。 (2)对于分离与提纯的全过程,要求做到选择试剂合理,加入顺序正确,操作步骤 简便,除去杂质彻底,并且尽可能地将杂质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1.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1)过滤法;2)蒸发法;(3)蒸馏法;(4)萃取和

分液法。 【例题 1】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 2+2+2++ Zn、 Hg、 Fe、 Ag 等四种离子。某学生利用 实验室可以提供的药品和仪器,综合考虑有关因素(如反应速率、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设计从该污水中回收金属银的方案为: 实验室可以提供的药品:锌粉、铜粉、铁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提供的 仪器:试管、烧杯、导管、铁架台(包括铁夹、铁圈、石棉网等)、酒精灯、 U形管、启普发生器等。试填写下列空白: (1)第①、②步操作中需要的药品为:①;②。 (2)第③步操作的仪器必须连接装置,理由是。 (3)第④步操作必须的玻璃仪器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现象 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第④步操作开始时应该,结束时应该。实验过程中对多余氢气的处理方法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混合物的分离除杂质知识,对于汞的易挥发而引起的环境污染,要 充分注意。银是不活泼的金属,可以用活泼的金属从溶液中置换出来,由于汞也不活泼,因 此固体残渣中一定含有汞,虽然汞易挥发,但汞蒸汽有毒。所以在加热回收时必须加一个冷凝 装置。因为加热时银将变成氧化银,所以需要用氢气还原。 【答案】:⑴①铁粉;②稀盐酸或稀硫酸。⑵冷却回收;回收金属汞,防止汞蒸气污染环境。 △ ⑶试管、导管、酒精灯;棕褐色固体变为银白色,试管口有水滴;H2+Ag2O 2Ag+HO。 ⑷先通 H ,待 H 充满试管后,再加热;先停止加热,继续通H ,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H ; 2222 点燃。 【专题 2】.物质的鉴别 1.物质的检验分为物质的鉴别、鉴定和推断三种情况。 物质的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征,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分析,将它们区分开来。物质的鉴定是指对未知物进行分析,确定物质的组成。进而确定它是什么物

2013年新编人教版化学必修一学案直接打印版本

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一 学案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课前检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空气 乙醇 硫酸铵 铜 碘酒 碘 氢气 石墨 食盐水 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1根据通常的存在状态分类 2根据导电性能分类 3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分类 4根据组成纯净物是否为同种元素 5将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情景设计 ] 在上图中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无机化合物我们能否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情景设计1] 试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CuO+H 2SO 4------ MgO+HCl------ SO 2+Ca (OH )2------- CO 2+NaOH------ [概念形成] 1、碱性氧化物:能与____反应生成_____和_____的_________ 2、酸性氧化物: 能与____反应生成_____和_____的_________ [提示]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有什么关系? [知识拓展] 1、两性氧化物: 2、不成盐氧化物: 3、酸酐:含氧酸失水后的生成物,如H 2CO 3的酸酐是CO 2 [情景设计2] HCl 、H 2SO 4、H 3PO 4、H 2S 、HF 、HNO 3能否进一步分类呢? [归纳] [情景设计3] NaOH 、Ca (OH )2、Fe (OH )3、Ba (OH )2能否进一步分类呢? [归纳] [情景设计4] NaCl 、NaHCO 3、Cu 2(OH )2CO 3、KAl (SO 4)2能否进一步分类呢? [归纳] [典型例题] 下列每组物质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它物质在分类方法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它物质的物质找出来,用横线划出。 A 、HClO 3、KClO 3、Cl 2、NaClO 3 B 、空气、N 2、HCl 、CuSO 4 C 、铜、金、汞、钠 D 、H 3PO 4、HNO 3、HCl 、H 2SO 4 [当堂训练] 实验室中有下列物质,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他们进行分类。 Na_________ Cl 2 ___________ FeCl 3_____________ H 2SO 4 ______________ CaCO 3__________ CaO ___________ NaOH _________NaHSO 4___________ Mg (OH )Cl______________NH 4Al (SO 4)2 _______________ SiO 2______________ 氨水______________ 铁水___________ CuSO 4·5H 2O 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难点】A Z X的含义和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自主学习案】P2-3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都与有关。 2.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的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讨论: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的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技能归纳】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质量数 (1)概念: (2)关系式:原子中: 核电荷数(Z )= = 质量数(A )= ( )+ ( ) 3.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A Z X 【思考】①阳离子中A Z X n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 相对质量约为 质子的数目决定 中子不带电 相对质量约为 决定 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质量 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每个电子带 电荷 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 核外电子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 每个质子带 电荷

②阴离子中A Z X m-: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迁移应用】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 C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 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 A.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和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自主学习】P4-5 【技能归纳】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学案5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要点剖析] 1.学会分类,能运用熟悉的化学物质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2.交叉分类法能够对同一事物提供较多信息,树状分类法能反映出各事物的关系。 [典型例析] 例1.将A组物质与B组物质用短线相连。 A B Na 2CO 3 钠盐 Na 2SO 4 硫酸盐 NaCl 含氧酸盐 K 2SO 4 无氧酸盐 KHCO 3 氧化物 Na 2 O 酸式盐 [剖析]比较每种化合物的组成方式,根据B中要求,把特征相似的不同物质归为一类。[解答] A B Na 2CO 3 钠盐 Na 2SO 4 硫酸盐 NaCl 含氧酸盐 K 2SO 4 无氧酸盐 KHCO 3 氧化物 Na 2 O 酸式盐 [评点]同学们已掌握了简单的物质分类方式,同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物质的认识,并注意到不同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2.下列几组物质中,每一组中有一种物质从某种分类角度分析与其它三种不同,请找出该物质,并说明区别的理由。 ⑴.Cu、Hg、Au、Fe ⑵.液氧、氨气、金刚石、玻璃 ⑶.KCl、Na 2SO 4 、K 2 CO 3 、NaNO 3 ⑷.CH 4、C 2 H 5 OH、H 2 CO 3 、CH 3 COOH [剖析]首先仔细分析每组中各物质的属性、元素组成、类别、性质等,归纳出其中三种物质共有的特征,并将另一种物质区别开来。⑴中四种物质都是金属,根据其化学性质可以发现Fe的活动性在氢之前,而 Cu、Hg、Au则在其后。⑵中有三态物质,所以从状态不能区别,但液氧、氨气、金刚石都是纯净物,而玻璃是混合物。⑶中有两组是钾盐,两组是钠盐,所以不能从阳离子去区 别, Na 2SO 4 、K 2 CO 3 、NaNO 3 是含氧酸盐,KCl是无氧酸盐。⑷中CH 4 、C 2 H 5 OH、CH 3 COOH 是有机物,H 2 CO 3 属无机物。 [解答]⑴.Fe,活动性在氢之前⑵.玻璃,混合物 ⑶.KCl,无氧酸盐⑷.H 2CO 3 ,无机物 [评点]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关键是要找出分类的“标准”,标准的选择是否恰当取决于同学们对物质的认识是否正确和全面,这样的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思考、和分辨能力,同学们互相之间不妨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互测。 例3.下面是一些排列无序的物质,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物质分类方法,将下列各物质进行分类: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全集(含答案)

【目标导航】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示。 2、懂得发生实验事故时的一些简单处理方法,能正确使用一些基本仪器并进行一些 简单的实验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练习蒸 馏、萃取等分离方法。并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 对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学习重点】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 【学习难点】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的操作,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第一课时:实验基础知识 【问题导学】 1、如何保证实验安全?(课本第4页) 2、课本第4页,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试给下列几类物品举例。 易燃气体 易燃液体 自燃物品 爆炸品 剧毒品 腐蚀品 氧化剂 3、你听过实验中的“六防”吗?试着查查资料,了解一下,把你不熟悉的地方标记一下。 5、你认识下列仪器吗?是否知道他们的作用?

上面仪器中哪些可用作反应容器? 哪些可以直接加热? 哪些可以间接加热? 强调:胶头滴管 【练习】1、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酒精灯不慎碰到起火时可用水扑灭 B、将一氧化碳中毒者移至通风处抢救 C、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浓硫酸 E、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先加热再通氢气 F、拿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G、在通风橱中制备有毒气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练习】2、加热固体试剂时,不能使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烧杯 C. 蒸发皿 D. 坩埚 【问题导学】6、初中你一定学过很多基本实验操作,一起来复习一下。 (1)药品取用: 原则

高一化学必修一学案1

必修一导学案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姓名班级【学习目标】 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学习过程】

进行,并采取相应的尾气处理措施(灼烧、吸收、收集)。 【思考】你知道哪些尾气处理装置呢?能简单绘制装置图吗? ⑤防倒吸:加热法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时,注意熄灯顺序;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HCl、NH3)时,加装。 常见防倒吸装置: 拓展提升当出现 安全事 故时,该 如何处 理呢? 四、意外事故的处理 1、创伤处理:先除去伤口的玻璃,用双氧水擦洗消毒或涂碘酒,而后敷 药包扎。 2、烫伤、烧伤处理:用70%-75%的酒精轻涂伤处,再涂烫伤药膏;严重 者立即就医。 3、酸碱腐蚀处理: ①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中和,再用水擦洗 ②浓酸沾在皮肤上:直接用大量,而后用3%-5%的NaHCO3中和 ③浓碱沾在皮肤上:用大量的水冲洗,涂上硼酸溶液中和 ④酸、碱溅入眼中:用大量清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然后用硼酸溶液或 NaHCO3溶液淋洗 4、其他化学灼伤处理:汞洒落,立即撒上,并打开排气扇;磷灼伤, 用CuSO4溶液涂抹伤处 练习反馈完成右 侧快 【乐套 餐一】, 并交流 订正 1、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2、在贴有下列图标的试剂中,你认为应密封、谨慎存放在冷暗处的 是,如果老师请你分装酒精,那么你认为贴哪个图标最合

适。 3.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是() A B C D 物质的化 学式 浓HNO3CCl4P4KClO3 危险警告 标签 4.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上着火时,可用水将其扑灭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抹上硼酸溶液 C.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D.鉴别食盐和芒硝晶体,可用口尝药品的味道,有咸味者,则为食盐晶体 活动二复习回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活动主题活动内 容 活动小结 自主学习复习回 忆化学 实验基 本操 作,填 写右侧 学案 五、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做到“三不”______ ______ ______ ) (1)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用 ________,若药匙不能伸入试管, 可用________,要把药品送入试 管____部,而不能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块状和大颗粒固体用________夹取。 (2)取用一定量的固体药品时使用____________。 ①称量前先调零点;②腐蚀性药品应放于内称量; ③左盘放__________,右盘放________,即______物______码 ④精确度:______ g。 (3)取少量液体可用。取用较多的液体用法,一定 量液体用量取,注意试剂瓶上的标签向。向容量瓶、 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用引流。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学习重点】实验安全常识、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预备知识】 一、你记得这些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吗? 1.酒精灯 a.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另一盏酒精灯。 b.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酒精。 c.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熄,不能用嘴吹灭。 d.万一洒出的酒精着火,不要惊慌,应该立即用铺盖。 e.使用前检查灯内是否有酒精,酒精占 容积。 2.试管 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不要垫石棉网,但要先进行预热,以免试管炸裂,若为液体时,则不超过1/3,试管倾斜,管口不;若为固体,应平铺底部,管口略向,以免水蒸气冷凝倒流炸裂试管。同时,加热时用试管夹夹试管的位置___________。 3.量筒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___________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___________。同时,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4.托盘天平 要放置___________,使用前要___________,砝码和游码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时注意物体___________。 5.烧杯 给烧杯加热时要___________,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杯。用烧杯加热液体时,液体的量以不超过烧杯容积的___________为宜,以防烧杯内沸腾时液体外溢。烧杯加热时,烧杯外壁___________,烧杯加热腐蚀性药品时,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以免烧杯内液体溅出。 二、你记得这些操作吗? 1.在实验室,我们如何取用药品呢?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

【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课前预习导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周期和族的特点。 二、预习内容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期表编排规则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周期。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0族或 副族第ⅠB族、第ⅡB族、第ⅢB族、第ⅣB族、 第ⅤB族、第ⅥB族、第ⅦB族、第Ⅷ族 全部是元素; 又称为元素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再下列空格中 课内探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周期和族的关系 3.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习重难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结构如何理解? (各小组讨论三分钟,然后给出个部分的最佳答案)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高一化学必修一学案13

必修一导学案13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认识金属在生产生 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3、通过归纳整理,了解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特点与其单质化学性质的联系 【学习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学习难点】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 【学习过程】活动一复习巩固认识金属元素 活动 主题 活动内容活动结果 自主整理 复习巩固1、阅读教材P46第一自然 段及图3-1,,归纳出自 然界中金属的存在形 态及地壳中金属元素 的含量 2、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3、画出Na、Mg、Al的原 子结构示意图 4、分析原子结构特点与金属 的化学性质的联系。 5、阅读教材P46第二自然 段,归纳出金属共同的物 理性质 6、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 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铝与硫酸铜镁条燃烧 溶液反应 1、除金、铂等少数极不活泼金属外,地球上绝大多数金 属元素是以(填“单质”和“化合物”)的形 态存在的。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其次是, 第三位,第四位是。含量最高的非金属 元素是,金属元素是。 2、 3、Na Mg Al 4、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或“少”),易 (“得”或“失”)电子,所以金属单质的化学 性质一般较(“活泼”或“不活泼”) 5、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不透明,有易导,易导有性。 6、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并用单 线桥标明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1)(离子方程式) 还原剂氧化剂 (2) 还原剂氧化剂

化学必修一学案答案

.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2课时过滤与蒸发离子检验 ●夯实基础 一、1.不溶性固体与液体 2.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带铁圈) 滤纸 3.一贴:滤纸漏斗壁 二低:①滤纸边沿漏斗边沿②液面滤纸边沿 三靠:①漏斗下端烧杯壁②玻璃棒下端三层滤纸处烧杯嘴玻璃棒 二、2.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 3.①搅拌 ②大量固体出现 三、1.溶解过滤蒸发(1)加速(3)搅拌、防止液体溅出 2.BaCl2溶液Na2SO4+BaCl2===2NaCl+BaSO4↓ NaOH溶液MgCl2+2NaOH===Mg(OH)2↓+2NaCl Na2CO3溶液CaCl2+Na2CO3===CaCO3↓+2NaCl Na2CO3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Na2CO3+2HCl===2NaCl+CO2↑+H2O、NaOH+HCl===NaCl+H2O 四、1.BaCl2溶液 2.白色 ●随堂训练 1.C 2.C [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将C项中物质加入足量水,食盐完全溶解形成食盐溶液(液体)而泥沙不溶于水。] 3.B [操作上错误的地方有3处:①液体未能沿玻璃棒转移;②标签没有对手心;③漏斗颈的末端未与烧杯的壁相接触。] 4.B [安装仪器时,据酒精灯高度确定铁圈位置,最后放置蒸发皿;加热蒸发NaCl溶液最后用余热蒸干。] 5.D [根据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蒸发一般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蒸发可用于浓缩溶液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溶质。A项,液体浑浊说明没有过滤完全;B项,加热过程中应该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所以B项不对;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否则晶体易和蒸发皿烧结在一起或者引起固体的迸溅。] 6.D [先加稀盐酸提供H+,可排除杂质离子的干扰,再加BaCl2溶液发生反应:Ba2++SO2-4===BaSO4↓。] 7.B ●课后检测 1.D [A、B、C三个选项中是过滤操作中“三靠”的基本容,故必须相互接触;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壁不能接触,否则会污染滴管。] 2.D [A项,氧化铜和炭粉均不溶于水,无法按上述顺序分离;B项,硝酸钾和氯化钠均溶于水,也无法按上述顺序分离;C项,水和酒精相互溶解,无法按上述顺序分离;D项,碳酸钠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能按上述顺序分离。] 3.B [首先滴加足量Ba(NO3)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CO2-3,同时除去CO2-3;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足量Mg(NO3)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OH-,同时除去OH-;过滤后,滴加AgNO3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Cl-。] 4.C [除去H2SO4中的HCl用AgNO3溶液,会使SO2-4和Cl-同时沉淀,同时还引入了NO-3新杂质;单纯用Ba(NO3)2溶液,量不易控制;CaO与水反应生成微溶的Ca(OH)2不易与CaCO3分离;CuO溶解于盐酸中。] 5.D [要从海水中得到无水MgCl2,首先要加熟石灰得到Mg(OH)2沉淀,然后过滤,再将沉淀加盐酸溶解,得到MgCl2溶液,然后对溶液浓缩结晶,再对晶体脱水干燥即可,故选D。] 6.(1)A (2)D (3)B (4)C 7.(1)滴加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SO2-4加过量BaCl2溶液,过滤 (2)除去Ca2+、少量的Mg2+及过量的Ba2+ (3)Mg2+不能除净 解析(1)由于SO2-4可与Ba2+生成BaSO4白色沉淀,故可向溶液中加入可溶性钡盐,但要遵循不带入新杂质的原则。 (2)为了使杂质离子除净,所用试剂均应稍过量,因此(1)中除SO2-4时所加入的可溶性钡盐应过量。加Na2CO3的目的是为了除去Ca2+和少量Mg2+及过量的Ba2+。 (3)由于MgCO3的溶解度比Mg(OH)2大,除Mg2+一般用NaOH溶液,所以此时Mg2+不能除净。 8.(2) 去除铁,而增加了铜用磁铁吸引铁屑(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题给的两种方案都可以去掉铁屑杂质,而方案(2)去除了铁,同时增加了主产品铜,故(2)好一些,但不足之处是消耗了CuSO4,产生了FeSO4废液。两方案各有不足之处,若能用铁的物理性质除去铁,则方法简便又经济。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3课时蒸馏与萃取 ●夯实基础 一、1.沸点易挥发难挥发不挥发 2.(2)①几滴稀硝酸和AgNO3溶液白色沉淀②1/3 碎瓷片③几滴稀硝酸和AgNO3溶液无沉淀 二、1.(1)不同溶解度(2)互不相溶 2.铁架台烧杯分液漏斗 3.(1)分液漏斗四氯化碳(2)口部活塞(3)水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紫(4)塞子凹槽漏斗上的小孔活塞烧杯壁上口 ●随堂训练 1.A [蒸馏适用于两种互溶的液体的分离,丙酮溶于水,故采用蒸馏将丙酮与水分离最合理。] 2.A [制取蒸馏水可不用温度计,若使用温度计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3.D 4.C [为确保分离效果,下层液体由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要经漏斗上口倒出;振荡分液漏斗要拿在手里,分离液体时,分液漏斗要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铁圈上;分液时,磨口塞上的凹槽与漏斗口颈上的小孔要对准,这时漏斗外的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漏斗里的液体才能够顺利流出;振荡分液漏斗时可能有气体产生,应及时扭开活塞放出,以减小漏斗的压力。应选C。] 5.D [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且密度比水大,则四氯化碳与碘水按体积比为1∶2充分混合后,四氯化碳层在试管下面。] ●课后检测 1.B [蒸馏操作中使用的温度计是用来测定蒸气的温度(即某一组分的沸点),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2.D 3.A [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互不相溶,用分液法分离;39%的乙醇溶液用蒸馏法分离;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用萃取法分离。] 4.B 5.A [酒精与水互溶,不能作萃取溴水中溴单质 .

高中化学必修一(新教材)全书导学案

新教材?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自主学习

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化学科学经历了三个过程: 1.古代人类的化学实践活动 火种的获取和□01保存、□02烧制陶瓷、□03冶炼金属、酿造□04酒类和炼丹等。2.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1)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发现□15放射性元素,建立现代量子化学理论、创造新分子的□16合成化学,创立高分子化学、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开创性研究等。 (2)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全合成的□17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1.化学科学的概念 化学是在□01原子、□02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03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2.化学科学的特征 化学的特征就是□04从微观层面上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在不同层面上创造物质。

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 1.化学家们已能在微观层面上操纵□01分子和□02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03机器等。 2.化学科学将在□04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大显身手。 3.化学科学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各种□05新型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 4.化学科学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5.化学科学能帮助研究人员在□06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寻求新方法,研制新药物,为人类提供健康保障。 课堂探究 一、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对近代化学发展有什么贡献? 提示:拉瓦锡通过实验否定了燃素学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让俄国化学家洛蒙诺索夫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获得公认,使化学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 1.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