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19卷第5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 ol.19 No.5 2006年05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 2006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林莉

(武汉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文章指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从几个方面

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提出增设文化系列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交流;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6)-0086-03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资本、商品、服务、信息以及人才开始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扩张。我们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全球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度民主发展和人类思想文化的极大提高,有可能在本质上趋同,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点,而且这些文化传统和特点已经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奔腾在各国、各民族的血液中,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则永远会是多元的。人类要建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也必须保持文化上的多样性。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界限,走向开放和多元。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是我们未来所面临的现实。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而人的质量又直接与教育有关。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后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力强弱的,不再是普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多少,而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的多少,是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力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素质己成为共识。

1 有关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多维素质构成的能力综合体,是国际意识、交际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结合。

国际意识要求人们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来看待一切。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交流,共同发展。具备国际意识才能走向世界。

交流能力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语言能力。按Chomsky的语言能力概念,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知识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依据各种语境因素,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合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

语篇能力。要能够合理地将语言形式与意义组织起来,构成不同体裁的前后连贯的口头和书面语篇。

策略能力。要求能够运用各种交际策略来处理和解决由于外在条件或其他方面能力欠缺所导致的交际困难与问题。

文化创造力不仅要求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能力,而且要求能够对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还要求具有将新的文化信息与已知的文化模式相融合的能力。它体现为多学科间的交融与渗透;应对各种纷繁复杂文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林莉(1968-),女,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

第5期 林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87

化的全方位能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扎实的外语根底与专业外语知识是知识结构的底座;广博的文化素养是其外围; 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是其核心。目前,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虽然一般在本专业领域内,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倾向于深化与细化,但他们大都在本专业领域内活动,相对缺乏广阔的社会交往活动。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沟通、交流能力远不能适应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2 现有培养模式的局限

2.1 课程设置方面

翻开各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各系、各专业都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设置各种课程,除英语、管理和新闻传媒等专业有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课程外,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本上看不到相关国家的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

中外礼仪,国际商业文化等文化系列的课程。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在课程设置中比较薄弱。

2.2 教学内容方面

由于许多的条件限制,教材更换周期较长,教学内容不具有时代感。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少,又仅限于传统文化方面。

2.3 教学模式方面

教学方式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实践活动。即使举行实践活动,往往因缺乏整体策划,或策划不当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强化跨文化交流教育

首先,为使学生适应目前全球化的形势,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应该增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将跨文化交流教育贯彻于学分制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跨文化交际,中外礼仪等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如果课时太紧, 也可以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或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形式来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也可以与学校有关部门结合举办学生文化系列活动(如知识竞赛 ,演讲比赛等), 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并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的专业领域,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由于学生专业领域、个人阅历、社会经验都有差异,对于知识及能力的需求在层次和类型上也存在差异。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应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以专业跨文化需求为导向,学生能力为本位 ,以一般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其相应知识结构为蓝本,注重“通用性”与“专业性”的谐调 ,既要通用,又要有专业个性特点。

3.2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跨文化交流的教学内容更要处理好知识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灵活性,前瞻性与接受度,语言典范与时代气息等等关系。我们需要积极拓展思路,把新的内容、新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去。适时地抛弃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调整结构,更新内容,使这种教材的内容尽量跟上时代的节拍。除此之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还应该从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入手。交流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 ,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因此,在教学教育应强化本国文化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

现代知识观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发现新知识的方法。有了科学方法,才能有能力创造。教学首先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除了利用教材、媒体、影视等手段外 ,还可充分利用外籍教师 ,留学生、归国人员资源 ,以专题或沙龙形式介绍相关国家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起必要的信心去面对将来的多元文化的世界。

3.3 建立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跨文化交流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文化休克”(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适应交流方的文化,在心理上产生混乱、沮丧、孤独感、失落感 ,即为“文化休克”),强化“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寻求合作”的思想 ,不要先入为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应该在深入了解和熟悉其他民族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清醒把握该文化中的价值标准,

88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以此为据,进行交流。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流技巧,而且在不同的跨文化交流场合,如教育、旅游、商业等方面 ,其技巧的运用又各有特色,这些都需要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教师。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流素质的高低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建立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力开展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唯一的途径。高校要鼓励教师利用校际交流协议项目,将他们的专业学术活动与国际领域的学术活动结合起来,互通信息,交流学术经验,不断改进和更新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使之与当前国际的最新发展同步等。最终,通过自上而下加强行政管理和自下而上改进教学内容,把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国际市场。同时,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将是否具有国际交流或跨文化交流经验,作为聘用新教师的明确条件之一。

3.4 拓宽学生培养渠道

积极吸引国际学生来华,同时鼓励本国学生赴国外留学。目前已经有高校开始设立了国外学习奖学金项目,支持学生在国外学习一个学期。或者是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合奖学金,鼓励学生到特定国家学习指定专业。学生通常在大学三年级时参加奖学金项目,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有义务回到原学校与同学老师交流国外学习经验。

建设跨文化交流的校园文化,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跨文化交流范围越来越大,交流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优势,致力于跨文化交流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既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跨文化交流的信心,把握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取得跨文化交流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明欢. “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J ] .社会学研究,2001,(3).

[2] 王和兴. 经济全球化及其时代特征[J ]. 国际问题研究, 2002 , (2) .

[3] 余晓莹.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发展初探 [J ] . 比较教育研究,1994,(6).

Cultivation of Cross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Enhancement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LIN Li

(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 The text points out that cultivation of cross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the key way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It discusses the possible ways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including more input of crossing culture courses and so 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cross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cultivation methods of cross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问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激励机制的差异比较和在医疗管 理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 异对比分析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中透视中西方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体育和谐思想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犯罪控制思想之比较 土地与海洋的对话——中西方文化与人格 差异之浅见  汉英商标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语言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素质教育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中西方立宪文化差异比较——以价值观为 视角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中西方股票期权制度实际操作的差异性分 析 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 1. The Contrast and Analyses of Customs

in Britain and China 英国和中国习俗之研究 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Names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3. Black Culture and American English 黑人文化与美国英语 4.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American English 论美国英语中的政治正确现象 5. English Euphemism and Culture 文化因素与委婉语 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7.Influence of Greek Myths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希腊神话与英美文化 8. An Investigation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关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 敏感度的调查 9.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ng Tourist Materials 中国旅游资料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10. Cross-Cultural Train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中国大学中的跨文化培训 11.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mong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 12. On Tour Commentary Translation---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 1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互联网上的跨文化交际 14.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atrical Tricks to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U2Pa课文翻译定稿2014

Unit 2 Passage A 1. 中国的核心价值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的道德准则是对人际关系中道德品质的总结,孔子就用它来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统治阶级用这五伦来处理每件事,这就形成了一个分级的社会,即臣忠于君,子孝于亲的社会。 2.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人的尊严以及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提倡人不仅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更要具备完善自己和创造奇迹的能力。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尊重人性,随即有发展出了我们今日称之为“自由”的思想,即民主。 3. 以美国为例,优秀的个人价值观就是独立、努力以及生活成功、个人成就与乐于助人三方面实现平衡。就社会价值观而言,美国人在这6方面领先:言论自由、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公开争论、独立思考和。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提倡努力工作、尊重学习、诚实守信、独立自由和持久忍耐。亚洲人值得推崇的6个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有序、和谐一致、政府问责、开拓思路、言论自由和尊重权威。 4. 与美国人不同的是,东亚人通常更尊重权威,赞誉社会有序,可与他们一致的是亚洲人也尊重新观念,政府问责及言论自由。 5.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体文化密不可分。 6. 个人主义就是人们注重个体、强调个体需要。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 7. 集体主义文化即把自身当作是集体(家庭、单位、部落、国家)的一员,一般认为集体的需要高于个体。大多数亚洲文化,包括中国在内,倾向于集体主义。 8.个人主义是指在一个社会里个人权利是首要的。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人格,这应该得到认可并强化。因此,如果不理解个人主义,则无法理解西方的文化和西方人。唯有理解了个人主义,我们才能明白西方人对家庭、友谊和隐私的看法。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就,作为一项社会的基本品质,它被高度地重视,并被人们真心铭记和认真领会。 9. 在基督教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不但对彼此重要,而且对社会对上帝都重要。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那里传承下来,因而对西方人而言,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正直。他们如此重视个人主义,以至于他们认为如果有人不去实践个人主义,那就是错的行为。“自助者天助”,从这句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的态度。可是对中国人来说,个人主义是贬义词,是利己主义,它就意味着自私的人品和散漫的纪律。 10.传统的中国信条,尤其是儒家思想,欣赏集体主义。它强调群体合作,强调个体的成功归功于单位、组织或社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人认为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人利益是非常高尚的品质,继而谦逊待人、善解人意的品质也受到高度赞扬。 11. 让我们从这两个事例来看文化的基本差异:学校 学校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例,中国的中学、甚至大学,学生通常群体组合,他们被编成班,所有同班同学学习同一课程。相反,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是个体的组合,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几门课程,因此他们经常到不同的班级上不同的课,也没有类似中国的“班” 12. 另一个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的例子就是宴会。比如,在中国,宴会通常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或观赏节目,有的观看,有的会亲自参与节目。相反,美国典型的宴会就是鸡尾酒会。在晚会中大家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聊天,间或走动走动,换换聊天对象。 13.下面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更具体的区别。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教学标准ok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教学标准 1.【专业名称及代码】 社会文化艺术 140100 2.【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3.【学习年限】 3年 4.【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培养具有本专业的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群众艺术文化宣传的能力,能够长期扎根于群众中的高素质的群众艺术文化人才及能够到更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优秀人才。 5.【职业领域】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文化馆、少年宫、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团委、业余艺术团等,从事群众文化艺术的普及辅导、组织、培训、表演等工作。面向文化艺术企业从事艺术经营艺术创业等工作。 6.【人才培养规格】 6.1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以下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 6.1.1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6.1.2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6.1.3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6.1.4在艺术经营活动中具有艺术经营能力的创业能力的经营性人才。 6.1.5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6.1.6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担任表演、组织、辅导、编排工作的中等专门人才。 6.2专业能力 本专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特别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和基本工作

经验的培养: 6.2.1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6.2.2掌握基本的声乐基本理论及演唱知识。 6.2.3掌握群众艺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6.2.4掌握一些常见民乐器的演奏及常识。 6.3职业资格证书

8.【课程结构】 9.【课程内容与教学建议】 9.1 公共课程 9.1.1 语文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 草塔镇中杨柳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 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应试教育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急需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进行文化素质的“补课”,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这在当前至关重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等。为此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所要求的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而且越是科技进步,就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教育是基础,而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新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随着企业用人机制和毕业就业体制的变革,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检查落实,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热切期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人文教育薄弱是人才培养方面最为突出的现实,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19卷第5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 ol.19 No.5 2006年05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 2006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林莉 (武汉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文章指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从几个方面 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提出增设文化系列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交流;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6)-0086-03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资本、商品、服务、信息以及人才开始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扩张。我们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全球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度民主发展和人类思想文化的极大提高,有可能在本质上趋同,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点,而且这些文化传统和特点已经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奔腾在各国、各民族的血液中,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则永远会是多元的。人类要建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也必须保持文化上的多样性。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界限,走向开放和多元。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是我们未来所面临的现实。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而人的质量又直接与教育有关。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后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力强弱的,不再是普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多少,而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的多少,是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力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素质己成为共识。 1 有关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多维素质构成的能力综合体,是国际意识、交际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结合。 国际意识要求人们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来看待一切。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交流,共同发展。具备国际意识才能走向世界。 交流能力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语言能力。按Chomsky的语言能力概念,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知识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依据各种语境因素,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合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 语篇能力。要能够合理地将语言形式与意义组织起来,构成不同体裁的前后连贯的口头和书面语篇。 策略能力。要求能够运用各种交际策略来处理和解决由于外在条件或其他方面能力欠缺所导致的交际困难与问题。 文化创造力不仅要求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能力,而且要求能够对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还要求具有将新的文化信息与已知的文化模式相融合的能力。它体现为多学科间的交融与渗透;应对各种纷繁复杂文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林莉(1968-),女,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交际价值。因此,英语教学应加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模式的培养,相应的引入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与语用规则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教学 1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要想有效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场景不合适或者不得体的语言失误,引起误会。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对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使中西文化交流和语言交流相辅相成就变得尤为重要。 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差异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 友爱,互相关心,因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以大学生的立场浅谈跨文化沟通重要技巧——理解

以大学生的立场浅谈跨文化沟通重要技巧——理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也就使得跨文化沟通交流显得愈加的重要。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思想的传递。跨文化沟通与一般的沟通有所不同,其关键就是沟通的对象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沟通方式、过程、结果的差异。因此,误解、猜忌、迷惑甚至敌意等一系列问题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经常出现。跨文化沟通是当今各个国家、各种企业、各种组织不可回避的一件大事。借助跨文化沟通, 可以实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有效交流,增强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相互信任, 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妥协、相互改变, 寻求共性, 找到文化由此达彼的桥梁,使沟通双方受益。与一般的沟通相比, 跨文化沟通难度更大。沟通不当, 轻则造成沟通无效, 闹笑话重则造成误解或关系恶化。沟通得当的话, 则会促进交流,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更成功地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 我们不仅应该知道“说什么” , 也应该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以及“如何得体地表现自己”。一个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者,不仅要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里有全面地了解。 这种多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的压力,并不单单表现在国际商贸

交流中,我们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急剧的跨文化沟通任务。 在我国,高校跨地域招生、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仅以2009年为例。在我国1900万的在校大学生里,就有近500万的大学生是跨地域求学。而这仅仅是较小范围的跨文化沟通。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外高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外籍教师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作用越来越大,外国留学生比例也在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日益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 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师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科研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最新的研究思想保持接触,不断进行学术创新,也为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能够游刃有余。此外,高校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适应当代经济环境,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程度,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为当代高校调整教学课程设臵、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高校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虽然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与国际接轨,各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广泛,双语教学的科目也在不断加。各高校还通过各种途径与国外知名高校互派教师学生,进行多种学术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由于生态,物质社会,不同的民族地区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各地也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习俗世界,为了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趋势,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网络通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网络的高度的技术技能培养文化传播的不同模式,从本土到全球跨文化交际范围,导致新的矛盾和文明的冲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信息,他们特别是通过了解一些外国的电视节目,音乐作品,畅销书,以及互联网软件。通过网络,西方的文化撞击着中国本土文化,由于长期的刻板文化印象。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差异方面衡量别人,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 网络通信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通过的时间和空间,链接来自不同地区的限制跨文化,扩大交际跨文化交际领域。就像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网络通信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因此,网络通信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许多网络语言是以英文的形式,并且大部分的网络信息,都以英文出版。面对这种情况,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交流。最后,网络加强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地位的认识和相识,提高了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宏观和微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包括宏观的跨文化传播和微观跨文化交际。我们现在谈论的跨文化沟通往往是指知识,信念,态度,阶级,地域和空间的概念相结合。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它的政体,习俗,服饰,隆重庆祝节日和禁忌。宏观的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它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国家的人民,地区和地区的人。比如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对国际传播研究的重点是东部和西部的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我们已经说过关于东西方文化不仅具有宗教的概念,但也有政体和认知的概念。当我们提到西方国家,不仅是地域在西半球,还有国家在政治制度或认知方面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的国家。因此,除了欧洲国家,北美和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属于西方国家。宏观的跨文化沟通包括几个不同的文化圈遍布世界,

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

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17:34 来源:《求是》期号:2005.9作者:顾伯平 经济文化一体化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正日益凸显文化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文化的巨大力量,牢固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 一、文化力量作为精神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社会的整体力量无一不是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作为物质力量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的,而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力量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之中,一起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 文化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都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显示,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力量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的建立的先导或前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为旗帜、为灯塔,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激励人们努力寻求和开辟实现新制度、新体制的办法和途径,进而建立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并逐步将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制度化、规范化。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于封建制度在华夏大地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及其随后的新教改革运动之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推行,新文化运动之于我们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力量的强大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制度战胜一种旧的制度、一种新的体制代替一种旧的体制,文化力量都起到了内燃机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作者简介:刘学惠(1956-),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育学收稿日期:2002-07-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刘学惠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不但有知识的成分,还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成分;提出了培养上述能力的显性和隐性两种教学路径并考察了若干实践层面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建构主义,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 Abstract :From the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ontains not only knowledge about existing cul 2tural facts ,but also abilities of interpreting and coping with on 2going intercultural events.T o develop such compet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an explicit approach and an implicit approach be combined and innovations be made i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K 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ex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34-03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倍受关注,然而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什么是我们所寻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有何种构成要素?它们通过什么途径而获得?从国内现有文献看,认识似乎尚局限在这样的范围,即外语学习者应具有有关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外语教学应加强对这些知识的传授或导入。本文尝试用另一种思考角度———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探讨上述问题,意在增进认识和促进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要义是: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仅涉及结构性的知识,而且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Duffy &Jonason ,1991,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这种观点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multi 2dimension 2al )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向度性与“文化”极为宽泛的涵义及表现形式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业已存在和经历积淀的,又是尚在发生和流动变化的;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这些对应的现象即所谓“大写”的文化(C )和“小写”的文化(c )(Brooks ,1960,Allen ,1985,引自Chen ,1999)。在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如果人们只强调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教学中则倾向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向度,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则倾向于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外显的和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是可以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 令人深思的是,在外语学习者经直接传授获得了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后,当他面临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刻板化(sterotyped )了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不能保证他交际的成功。显然,真实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些刻板知识复杂微妙得多。Breen &Candlin (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 (引自M.Andrews ,1999),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就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就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就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就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就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就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与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与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就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尊严,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就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与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与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跨文化交际显然十分必要。为有效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应采取以下策略:增强本族文化意识、认识理解外族文化和提高垮文化交际的效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策略 跨文化交际是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以及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是相对于同文化交际而言的。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今天才存在,而是古已有之,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那时候的跨文化交际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交流已打破了地理上的界线,人类居住的地球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于是跨文化交际便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 一、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几乎遍及人们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领域。其存在的主要领域有: 1.政治领域。外交活动主要是政治活动。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不同国家组织的人员之间的交际。这种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是外交策略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2.知识领域。人类社会中,科学思想的交流有许多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大众传媒和新的交流方式的发展,导致了跨文化接触的海量发生。科学组织、国际研讨活动、多种多样的图书档案系统、互联网等都促进了知识、思想和资料的国际性交流。 3.文化艺术领域。文化艺术方面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通过演出、展览、访问、讲座、图书等形式进行交流。 4.经济领域。许多企业由于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而成为跨国公司。这种国际关系的交织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层次的同行、同事间的谈判、交流、合作与共事,由此带来无数内容各异和形式多样的跨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跨文化交际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立的结果。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隐藏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