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氢原子光谱

基础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氢原子光谱
基础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氢原子光谱

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氢原子光谱和里德伯常数的测量及对钠黄双线能否被分辨的探讨

摘要

本文基于氢原子光谱和里德伯常数的测量的实验,简要介绍了实验的原理、步骤、仪器,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最后主要对实验过程中未能观察到钠黄双线被分辨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光栅刻痕数量不够和爱里斑的干扰这两种可能的原因去尝试解释实验现象,最后根据实验现象结合理论分析得出了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光栅,钠黄双线,爱里斑

实验重点

(1)巩固、提高从事光学实验和使用光学仪器的能力(分光仪的调整和使用); (2)掌握光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了解氢原子光谱的特点并使用光栅衍射测量巴尔末系的波长和里德伯常数; (4)巩固与扩展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测量结果的加权平均,不确定度和误差的计算,实验结果的讨论等;

实验原理

一、光栅及其衍射

波绕过光栅而传播的现象称为衍射。具有周期性的空间结构的衍射屏称为“栅”。当波源与接收器距离衍射屏都是无限远时所产生的衍射称为夫琅禾费衍射。

光栅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衍射屏。在玻璃上刻画一组等宽度、等间隔的平行狭缝就形成了一个投射光栅;在铝膜上刻画出一组端面为锯齿形的刻槽可以形成一个反射光栅;而晶格原子的周期排列则形成了天然的三维光栅。

本实验采用的是通过明胶复制的方法做成的投射光栅。它可以看成是平面衍射屏上开有宽度为a 的平行狭缝,缝间的不透光的部分的宽度为b ,d=a+b 称为光栅常数。光栅夫琅禾费衍射的具体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

1、光栅衍射可以看成是单缝衍射和多缝干涉的综合。当平面单色光正入射到光栅上市,其衍射光振幅的角分布单缝衍射因子乘积,即沿方向的衍射光强

22

0sin sin ()(

)(

)sin N I I α

βθα

β

= 式中,sin /u a πθλ=,sin /d βπθλ=,N 是光栅的总缝数。

当时,也等于0,,形成干涉极大;当时,但不等于0时,,形成干涉极小。它说明:在相邻的两个主极大之间有N-1个极小、N-2个次级大;N 数越多,主极大的角宽度越小。 2、正入射时,衍射的主极大位置由光栅方程决定,单缝衍射因子不改变主极大的位置,只

影响主极大的强度分配。

3、当平行单色光斜入射时,对入射角α和衍射角θ做以下规定:以光栅面法线为准,由法线到光线逆时针入射为正,顺时针为负。这时光栅相邻狭缝对应点所产生的光程差为

)sin (sin αθλ-=?d ,光栅方程应写成λαθk d =-)sin (sin

类似的结果也适用于平面反射光栅。

不同波长的光入射到光栅上时,由光栅方程可知,其主极强位置是不同的。对同一级的衍射光来讲,波长越长,主极大的衍射角就越大。如果通过透镜接收,将在其焦面上形成有序的光谱排列,如果光栅常数已知,就可以通过衍射角测出波长。 二、光栅的色散本领和色分辨本领

和所有的分光元件一样,反映衍射光栅色散性能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色散率,二是色分辨本领。它们都是为了说明最终能够被系统所分辨的最小的波长差δλ。 1、色散率

色散率讨论的是分光元件能把不同波长的光分开多大角度。若两种光的波长差为δλ,它们衍射的角间距为δθ,则角色散率定义为δ/δD θθλ≡。D θ可由光栅方程导出:当波长由δλλλ→+时,衍射角由δθθθ→+,于是cos d k θδθδλ=,则

cos k D d θθλθ

δ≡

=δ 上式表明,D θ越大,对相同的λδ的两条光线分开的角度θδ也越大,实用光栅的d 值很小,所以又较大的色散能力。这一特性使光栅成为一种优良的光谱分光元件。

与角色散率类似的另一个指标是线色散率。它指的是波长差为λδ的两条谱线,在观察屏上分开的距离l δ有多大。这个问题并不难处理,只要考虑到光栅后面望远镜的物镜焦距即可,l f θδ=δ,于是线色散率

/cos l kf

D l fD d θλθ

≡δδ==

2、色分辨本领

色散率只反映了谱线(主极强)中心分离的程度,它不能说明两条谱线是否重叠。色分辨本领是指分辨波长很接近的两条谱线的能力。由于光学系统尺寸的限制,狭缝的像因衍射而展宽。光谱线表现为光强从极大到极小逐渐变化的条纹。如果谱线宽度比较大,就可能因相互重叠而无法分辨。

根据瑞利判别准则,当一条谱线强度的极大值刚好与另一条谱线的极小值重合时,两者刚可分辨。波长差λδ的计算,则可如下推出。由cos d k θδθδλ=可知,波长差为λδ的两条谱线,其主极大中心的角距离/cos k d δθδλθ=,而谱线的半角宽度cos Nd λ

θθ

?=;

当两者相等时,λδ刚可被分辨:

cos cos N k d d δλθλ

θ

=,由此得

kN

λλ

δ=

光栅的色分辨率定义为

/kN R λλ≡δ=

上式表明光栅的色分辨本领与参与衍射的单元总数N 和光谱的级数成正比,而与光栅常数d 无关。注意上式中的N 是光栅衍射时的有效狭缝总数。由于平行光管的限制,本实验中的有效狭缝总数N=D/d ,其中D=2.20cm ,是平行光管的通光口径。

实验仪器

主要仪器:分光仪、投射光栅、钠灯、氢灯、会聚透镜。

1、 分光仪

本实验中用来准确测量衍射角,其仪器结构、调整和测量的原理与关键已经在上个学期的课程中进行了研究。

2、 投射光栅

本实验中使用的是空间频率约600/mm 、300/mm 的黑白复制光栅。 3、 钠灯及电源

钠灯型号为ND20,用功率20W ,工作电压20V ,工作电流1.3A 的电源点燃,预热约10分钟后会发出平均波长为589.3nm 的强黄光。本实验中用作标准谱线来校准光栅常数。

4、 氢灯及电源

氢灯用单独的直流高压电源点燃。使用时极性不能接反,也不能用手触碰电极。直视时呈淡红色,主要包括巴耳末系中n=3,4,5,6的可见光。

主要步骤

本实验要求通过巴耳末系的2~3条谱线的测定,获得里德伯常数R h的最佳实验值,计算不确定度和相对误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1、调节分光仪

基本要求是使望远镜聚焦于无穷远,其光轴垂直仪器主轴;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其光轴垂直仪器主轴。

2、调节光栅

调节光栅的要求是使光栅平面与仪器主轴平行,且光栅平面垂直平行光管;光栅刻线与仪器主轴平行。

3、测光栅常数

λ=作为标准谱线校准光栅常数d。

用钠黄光589.3nm

4、测量氢原子里德伯常数

R。

测定氢光谱中2~3条可见光的波长,并由此测定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H

数据处理

1.校准光栅常数

原始数据列表处理,如下表:

测量次数谱线级数标盘读数1 标盘读数2

+1 329°10′149°04′

第一次

-1 308°49′128°45′

+1 252°22′72°17′

第二次

-1 232°06′52°02′

+1 180°45′0°45′

第三次

-1 160°30′346°31′

第四次+1 118°39′298°40′

-1 98°20′ 278°22′ 第五次

+1

48°26′ 228°28′ -1

28°08′

208°07′

1)由数据,计算第一级谱线的偏角,设其为1θ,可由+1级的标盘读数+1θ和-1级的标盘读

数-1θ计算得到,即2

111-

+-=

θθθ。本实验中,利用4

1_21_21_11_11-

+-+---=

θθθθθ

其中+1_i θ代表读数i 中+1级的角度。则有下面计算:

'10104

'

45128'0414949'10'-30832911?=?-?+??=

θ

'75.7104

'

0252'177206'22'-23225212?=?-?+??=

θ

同上计算可得13θ=10°7.25′,14θ=10°9.25′,15θ=10°9.75′

5

15

141312111θθθθθθ++++=

=10°8.8′

下面计算1θ的不确定度:

20

)'95.0()'45.0()'55.1()'05.1()'2.1(4

5)()(2

22225

1

2

111++-+-+=

?-=

∑=i i

a u θθ

θ=0.55′ 标盘系统误差为1′,即仪?=1′,而计算过程中利用了2

111-

+-=

θθθ,则

2

1

3)(1??=

θb u =0.289′ 则)()()(12

121θθθb a a u u u +==0.621'

故1θ的最终结果可以表示为:

'±'?=±621.08.810)(11θθu

由于0.001′=rad 7

109.2-?。而0.621′=rad 4

10806.1-?,故可以直接引用精度为0.001′的不确定度转化为弧度制,则:

rad u )000181.01777093.0()(11±=±θθ(在此处1θ的不确定度多保留了几位是为了保证

后续计算的精确度) 2)再计算光栅常数d :

由公式λθk d =sin ,在此处为1级谱线,k=1,λ=589.3nm ,1θ已经计算出,则

m m k d 691103451.3621.0sin 103.589sin --?='

?==θλ

由1sin θλk d =

,则)(sin )

cos ()()(11

2

111θθθλθθu k u d d u ?-=???=, 代入计算得,m 1039.3000181.0621.0sin )621.0cos (103.589)(92

9--?=?'

'-??=d u )(d u 取一位有效数字,则光栅常数的最终结果为:

m d u d 610)003.0345.3()(-?±=± 2、里德伯常数的计算

原始数据列表处理: 测量次数

光谱级数 谱线颜色 标盘读数1 标盘读数2 第一次

+1

49°35′

229°39′

46°40′

226°40′

-1

29°52′

209°51′

红 26°57′ 206°57′ 第二次

+1

109°08′

289°10′

106°11′

286°14′

-1

89°26′

269°29′

红 86°30′ 266°29′ 第三次

+1

167°56′

347°55′

蓝 164°58′ 344°55′ -1

148°14′

328°15′

145°15′ 325°18′

2)用蓝光计算里德伯常数

用类似1中计算1θ的的方法可计算蓝光的偏角,因为此处只观察了第一级谱线,故用B θ表示第一级蓝光的偏角,用R θ表示第一级红光的偏角。

'?='

?'?+'?'?=

25.2484

51209-402265229-40461B θ

'?='

?'?+'?'?=5.2284

29269-142862689-111062B θ

'?='

?'?+'?'?=

2184

15328-5534414148-581643B θ

所以'?=++=

58.2283

3

21B B B B θθθθ

再计算B θ的不确定度:

'=?-=

∑=939.02

3)()(3

1

2

i B

Bi B a u θθ

θ

同1中计算,标盘系统误差为1′,即仪?=1′,则2

1

3)(??=仪

B b u θ=0.289′ 则'=+=982.0)()()(2

2

B b B a B u u u θθθ

则'±'?=±982.058.228)(B B u θθ(此处不确定度多保留了几位是为了保证后续计算的精度,以后计算不是最终结果数据的不确定度均多保留几位),化为弧度制

u B B )

000286.0146195.0()(±=±θθ

下面利用第一级蓝光偏角计算里德伯常数:

B B d k θλsin =,k=1,因此m d B B 7108730.4sin -?==θλ

()()m

u d d u u d u d u B B B B B B

B B 92

22

2

10068.1)(cos )(sin )()()(-?=?+?=???

? ????+??? ????=θθθθθλλλ由公式

??? ??-=2211

1

n m

R H λ,本实验中观察的谱线为巴尔末线系,m=2

蓝光对应的n 为4,设由蓝光计算出的里德伯常数为HB R ,

1722100944611.14121

11

-?=??

? ??-?

=

m R B HB λ

14222103987.2)(141211)()(-?=????

? ??-=??=

m u u R R u B B

B B HB HB λλλλ 所以1910)0023987.00944611.1()(-?±=±m R u R HB HB 3)用红光计算里德伯常数

同上面蓝光的计算方法,用R θ表示第一级红光的偏角,

'?='

?'?+'?'?=

20114

57206-392295726-35491R θ

同理计算得'?=75.19112R θ,'?=5.19113R θ

'?=++=

75.19113

3

21R R R R θθθθ

再计算R θ的不确定度

'=?-=

∑=144.02

3)()(3

1

2

i R Ri

R a u θθ

θ,'=?

?=

289.02

1

3

)(仪R b u θ 合成不确定度'=+=323.0)()()(2

2

R b R a R u u u θθθ 由上得'±'?=±323.075.1911)(R R u θθ,化为弧度制

rad u R R )000094.0197731.0()(±=±θθ

由第一级红光的偏角可得m d R R 7

105713.6sin -?==θλ

()()m

u d d u u d u d u R R R R R R

R R 102

22

2

1034.7)(cos )(sin )()()(-?=?+?=???

? ????+??? ????=θθθθθλλλ

本实验中,红光对应的n 为3,用HR R 表示红光计算出的里德伯常数,因此

1722100956736.1312

1

11

-?=??

? ??-?

=

m R R HR λ

14222102239.1)(131211)()(-?=????

? ??-=??=

m u u R R u R R

R R HR HR λλλλ 最后得到1910)0012239.00956736.1()(-?±=±m R u R HR HR 3)里德伯常数的加权合成 由最小二乘法,282222

10188514.1)

(1

)(11

)

(1

1)(-?=+

=

=

∑m R u R u R u R u HR HB Hi

H

所以14100902.1)(-?=m R u H

1722222

10095424.1)(1)

()()

(1)(-?=+==∑∑m R u R u R R u R R u R u

R R H HR HR

HB HB Hi

Hi Hi H

不确定度保留一位有效数字,里德伯常数最佳测量值为:

1710)001.0095.1()(-?±=±m R u R H H

有关钠黄双线能否被观测到分开的探讨

1、角色散率和分辨本领的计算

本次试验中只测量了第一级光谱的数据,因此只计算第一级的角色散率和分辨本领。 由角色散率的定义θ

δλδθθcos d k

D =≡ 则第一级k=1,1

-6

1m 3050338.810cos 103451.31cos 1='

???==

-θθd D 再计算光栅分辨本领,就是657710345.3022.06

=?====

-d D kN R δλλ 此处D 为平行光管的通光口径。 当δλ

λ

>

=kN R 时,说明波长为λ,波长差为δλ的两束光可以被分辨。

带入钠黄光的数据,

2.9826

.03.589==δλλ,其远小于R ,这说明钠黄双线被分开了。 但是实际上,在实验过程中,起码是第一级光谱中并没有钠黄双线被分开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就会影响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了。

2、谱线半角宽度和角间距

用分辨本领来表示钠黄双线是否被分开过于抽象,下面从谱线的角宽度方面来分析。 由衍射光强的分布公式22

0sin sin ()(

)(

)sin N I I α

βθα

β

=,其θλ

πβsin d

=

。知道若在衍射角θ处为主极大位置,设相邻的极小值处衍射角为θθ?+,θ?即为主极大的半角宽

度,且有:θ

λπβπβsin {11d

k == 和 )s i n ()

({2

2θθλ

πβπ

πβ?+=+=d N k N N 这样就会满足

0!sin sin 11=ββN 为光强极大值点而0sin sin 2

2

=ββN 为光强极小值点。

可以解得θ

λ

θcos Nd =?

实验中观察的为第一级光谱,则第一级光谱主极大半角宽度为

rad 10721.28.810cos 10345.36577103.589cos 56

9

1width

---?='

?????==θλ

θNd 而钠黄双线之间的角间距为(θ

δλδθθcos d k D =≡

由λθk d =sin 微分导出)rad 10830.1106.03050334-9-?=??=??=????=

???λλλ

θθθλ

λD 通过半角宽度的计算,可以知道钠黄双线间的角间距λθ??远大于谱线主极大的半角宽度width θ,这更具体地解释了第一级的光谱中钠黄双线的确被分开。进一步支持了1中的结论。

3、提出可能原因

上面的论证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符,为此提出可能原因:

由于光栅的分辨本领与光谱级数k 和参与衍射的光栅刻痕数量N 直接相关,若k 和N 改变则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1)"D"比理论值小

但是首先实验中只观察了第一级光谱,k=1是固定的,那就只能从N 考虑了。猜测是实际试验过程中从平行光管出射的光线不是平行光管的通光口径D=2.2cm ,若实验过程中分光仪的调节不好,也许有可能发生。但该情况很快被排除掉,原因有下:

a )若是D 的原因导致光栅分辨能力不强,则实际试验中的“D ”至少满足

λ

λ?<=d D k

R ,代入计算可得m D 3

1029.3-?<,也就是说实际试验中起作用的光栅只有3mm ,这与平行光管通光口径相差太大,基本不可能发生。

b )就算实验中D 的确满足m D 3

1029.3-?<的条件,由于D 很小,d

D

N =

自然也会小。由衍射光强表达式可知,主极大的强度与2

N 成正比,现在D 小于理论值的约7

1,那

主极大的光强至多就是实验设定时的49

1

,那主极大的亮度会很小,主极大与次极大光强差

距缩小。然而实际中主极大与次极大光强差距依然很大,观察到的是很细锐的亮线。

从以上两点基本可以排除有关D 的缩小的假设。

2)探讨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

如果派排除了D 缩小这个可能性,那与仪器有关的因素就全部排除了。如果实验操作也正确的话,那似乎就没有其他因素了。那为什么理论与实验现象如此不符合呢?实际上在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钠黄双线被分开与钠黄双线被观测到分开是不等价的。

首先说一下最开始的论证。最开始的论证中是建立在如果一跳谱线的极大值刚好与另一条谱线的极小值重合时,两者可以被分辨,也就是瑞利判据。一开始的论证中,λθ??远大于width θ,则说明两条谱线可以被分辨。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在此说明一下“理论上可分辨”和“理论上可观测”,刚开始的论证说明了两条谱线理论上可分辨,但是“理论上可分辨”与“理论上可观测”是同一个意思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举个例子,放在桌子上面的离的很近的两根筷子,近处看他们是两根,在很远的地方看他们就是一根了。这样就说明了“理论上可分辨”与不等价于“理论上可观测”,这是两个

问题,不能化为一谈。那实验中的观察到钠黄双线被分开是属于“理论上可观测”,在此可以做出假设,第一级钠黄双线是理论上不可观测的,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实验中原本的“理论与实验冲突”就不纯在了。

既然最开始的论证已经说明钠黄双线理论上可以被分辨,而却不能被观测到,那就应该考虑从“分辨”到“观测”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再去看最开始计算的钠黄双线角距离

rad 10830.14-?=??λθ,化为弧度制,是"'?75.3700,这是一个非常小的角度。在后面要

证明这正是“无法观测的”原因。

这里要注意到“被观测”是被实验操作者用眼睛去观测。利用瑞利判据,λθ??远大于

width θ可以说明钠黄双线被分辨。联想上一段举的例子中两根筷子无法被人眼观测到,即要

证明人眼能够观测到,就要引入考虑到爱里斑的影响。

3)爱里斑对实验的影响

爱里斑是光束通过小孔时形成的圆孔衍射花样。当阻碍光束传播的小孔直径比较小时,就不能忽略爱里斑衍射对图形成像的影响。而人眼的瞳孔直径在2mm~8mm 之间,爱里斑对观测的影响就比较大了。现在计算爱里斑对观测的影响。

查资料的JJY 型分光仪望远镜物镜的焦距是mm f 168=,自准直望远镜放大倍数为5倍。如上

40cm (估算),其中红色箭头所指出大

约对应物镜焦平面位置。

参考下面的光路图,从光栅中出射的光,假设望远镜旋转到某一角度时,黑色的光平行望远镜光管入射,也即垂直物镜入射。另一条途中红色表示的光谱,由于和黑色光线波长很

物镜焦平面

近,夹角比较小,微微倾斜入射望远镜。他们刚开始夹角为λθ??。

经过物镜后聚焦于物镜焦平面,也就是叉丝板的位置。两束光此时在叉丝板上的距离差为f l ??=??λθ。然后观察者通过望远镜的目镜观察叉丝板上的像,也就是相距l ?的两条光谱,这两条光谱进入人眼的夹角为L

l

?=

入射α。其中L 为叉丝板到人眼的距离。由于望远镜的存在,实际入射角度应为入射α5,5是望远镜放大倍数。

下面计算钠黄双线的入射α:rad L l 45100248.13

.0100744.3--?=?=?=入射

α 已知f=168mm ,则m f l 5

4

100744.3168.010830.1--??=??=??=?λθ

由于无法得知叉丝板到人眼的距离,只能粗略用望远镜筒的长度减去物镜焦距估算一下,取了L=30cm 。虽然这样,L 的误差不会超过10cm ,这保证了结果和理论值在一个数量级,不会和实际误差过大。

光栅

物镜

叉丝位置

观察者

考虑爱里斑的存在,有爱里斑的半角宽度公式d

22

.1λ

θ=?爱,这里的d 为圆孔的直径。

不妨取人眼瞳孔直径为2mm ,人眼要能分辨两个物体,则入射角度最小为

rad mm 49

min

1059473.3002

.0103.58922.1222.1--?=?==λ

?

实际第一级光谱的钠黄双线有min 5?α>入射,但是仔细观察可发现min 5?α和入射在一个数量级,而且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在实验中钠黄双线的距离处在被人眼观察的边缘。在实验中两条钠黄光的主极大很亮,两条钠黄光又处于爱里斑判定的能被肉眼分辨的边缘,很容易被实验者观察成一条。所以可以说在第一级光谱中钠黄双线基本无法被观察者用肉眼分开,爱里斑的假设可以解释实验现象。

再考虑第二级光谱,第二级光谱可由公式计算,由λθk d =2sin ,可以计算得到第二级光谱偏角2θ=20°37′=0.3601rad ,在计算二级谱线钠黄双线夹角。

rad 10660.3106.0305033224-9-22?=???=??=??=??λλθθθλD D

rad L f 442

2100496.23

.0168

.010660.3--??=?=?=λθα入射 此时,rad rad 4min 321059473.3100245.15--?=>?=?α入射,而且相差比较大,有比较大的可能性用肉眼观察到钠黄双线被分开。询问其他同学,的确有同学观察到第二级光谱钠黄双线被分开,而且很模糊,这也间接验证了爱里斑造成无法观测钠黄双线被分开的猜想。

因此,有理由说是爱里斑的存在造成了无法用肉眼在第一级光谱观测钠黄双线被分开,且钠黄双线是理论上在第一级光谱可以被分辨。

4、最终结论

钠黄双线在理论上可以被分辨,但是由于存在爱里斑的原因钠黄双线在第一级光谱中不能被肉眼分辨。“可被分辨”不等于“可被肉眼观测”

实验感想

在这一个学期里,新的实验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其中,在本实验中,学习了很

多东西。

氢原子光谱实验是一个十分精密的实验。在实验之前,我们都很认真的在预习,希望在试验中不要有什么差错。实验中比较难得地方我认为是调节绿色叉丝的部分。将绿色叉丝调整好是整个实验要做好的前提。而在这个部分,需要很认真的调解仪器,掌握正确的方法调节,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当然,我认为也需要一点点好运气。同时,在实验中,要认真仔的观察所出现的谱线,准确、清楚的记录下相应数据,才能在后续的数据处理中得到正确的结论。但是在实验中,有一个现象令我们不能理解:钠黄双线的分开在实验中观察不到。这个问题书中没有解释,同时实验老师也有说道,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在实验中,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很多时间去思考,心中也有着不一样的答案,一开始认为是由于光栅中参与衍射的刻痕不够,但是结合实际很快排除了这个想法。后来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认为实验仪器没有问题,操作没有问题,但是理论就是与实际冲突。后来突然联想到两根筷子不能被分开的现象,想到了爱里斑的影响。最终经过一些计算验证,验证了的确是爱里斑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差。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得到的锻炼,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耐心与细心。报告的完成,让我们也更加相信自己。这些都是我们从实验中所感悟到的。

燕山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带数据)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及输出时域函数的表达式。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各项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 实验步骤 1、按图1-2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注: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电阻。不需再接。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接好。将信号形式开关设为“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 ,周期为10s 左右。 3、将方波信号加至比例环节的输入端R(t), 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监测模拟电路的输入R(t)端和输出C(t)端。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5、再将各环节实验数据改为如下: 比例环节:;,k R k R 20020010== 积分环节:;,u C k R 22000== 比例环节:;,,u C k R k R 220010010=== 惯性环节:。,u C k R R 220010=== 用同样的步骤方法重复一遍。 四、 实验原理、内容、记录曲线及分析 下面列出了各典型环节的结构框图、传递函数、阶跃响应、模拟电路、记录曲线及理论分析。 1.比例环节 (1) 结构框图: 图1-1 比例环节的结构框图 (2) 传递函数: K S R S C =) () ( K R(S) C(S)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U 实验方法原理根据欧姆定律,R =,如测得U 和I 则可计算出R。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I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1 只,0-5V 电压表1 只,0~50mA 电流表1 只,0~10V 电压表一只,滑线变阻器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1 台。 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生参照第2 章中的第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U 值和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U =U max ×1.5% ,得到?U 1 = 0.15V,?U2 = 0.075V ; (2) 由?I = I max ×1.5% ,得到?I 1 = 0.075mA,?I 2 = 0.75mA; (3) 再由u= R ( ?U )2 + ( ?I ) 2 ,求得u= 9 ×101?, u= 1?; R 3V 3I R1 R2 (4) 结果表示R1 = (2.92 ± 0.09) ×10光栅衍射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R 2 = (44 ±1)?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实验方法原理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研究性实验报告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11-21 2011

吐吐物 理研究 性实验 报告 研究性报告————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第一作者:孟勤超10031123 第二作者:郭瑾10031126 第三作者:张金凯10031108

目录 摘要 (2)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原理 (2) 1.基本原理 (2)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2) 3.验证平行轴定理 (3) 4.光电转换测量周期 (3) 三、实验仪器 (3) 四、实验步骤 (3) 1.调整测量系统 (3) 2.测量数据 (4) 五、注意事项 (4)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 (4) 1.原始数据记录 (4) 2.数据处理 (5) 七、讨论 (8) 1.误差分析 (8) 2.总结 (8)

实验名称: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摘要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本实验使物体作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转动惯量测量仪的使用; 2.利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扭摆弹簧的扭摆常数;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4.学会测量时间的累积放大法; 5.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本原理 转动惯量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是转换测量,使物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实验中采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是使物体摆动,测量摆动周期,通过物体摆动周期T与转动惯量I的关系 来测量转动惯量。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已知标准物体的转动惯量I1,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I0,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0,标准物体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1,通过间接比较法可测得:

南理工机械院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1模拟控制系统在阶跃响应下的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根据等效仿真原理,利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分立元件构成电子模拟器, 以干电池作为输入信号,研究控制系统的阶跃时间响应。 二、实验内容 研究一阶与二阶系统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系统阶跃时间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1.一阶系统阶跃响应 a. 电容值1uF,阶跃响应波形: b. 电容值2.2uF,阶跃响应波形:

c. 电容值4.4uF,阶跃响应波形: 2?—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 U r= -2.87V R°=505k? R i=500k? R2=496k 其中

T = R2C U c C:)=「(R/R2)U r 误差原因分析: ①电阻值及电容值测量有误差; ②干电池电压测量有误差; ③在示波器上读数时产生误差; ④元器件引脚或者面包板老化,导致电阻变大; ⑤电池内阻的影响输入电阻大小。 ⑥在C=4.4uF的实验中,受硬件限制,读数误差较大3?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a.阻尼比为0.1,阶跃响应波形: b.阻尼比为0.5,阶跃响应波形:

4.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 E R w ( ?) 峰值时间 U o (t p ) 调整时间 稳态终值 超调(%) 震荡次数 C. d. 阻尼比为0.7,阶跃响应波形: 阻尼比为1.0,阶跃响应波形: CHI 反相 带宽限制 伏/格

四、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 设置开关K1和K2 ,而且必须 同时动作? 答:K1的作用是用来产生阶跃信号,撤除输入信后,K2则是构成了C2的 放电回路。当K1 一旦闭合(有阶跃信号输入),为使C2不被短路所以K2必须断开,否则系统传递函数不是理论计算的二阶系统。而K1断开后,此时要让 C2尽快放电防止烧坏电路,所以K2要立即闭合。 2.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设置 F3运算放大器? 答:反相电压跟随器。保证在不影响输入和输出阻抗的情况下将输出电压传递到输入端,作为负反馈。 实验2模拟控制系统的校正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校正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报告——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概要

研究型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专业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作者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第一作者王路明11071172 第二作者马天行11071160 第三作者吴宏宇11071167

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 王路明11071172 马天行11071160 吴宏宇11071167 摘要:迈克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干涉仪,其测量结果可精确到与波长相比拟。本文从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对用此仪器精确测定钠黄双线差及钠的相干长度进行了讨论, 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理论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仪,双线波长差,钠黄光,光程差,玻璃折射率, 一.实验基本要求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学会它的调整方法和技巧; 2.利用干涉条纹变化的特点测定光源波长; 3.了解光源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4.学会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透明玻璃片折射率。 二.仪器简介 He 激光器、钠光灯、毛玻璃、扩束镜、千分尺、透明玻璃等迈克尔逊干涉仪、Ne 三.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l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实验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后人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究出了多种专用干涉仪,这

些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1.波长差的测量 钠黄光中包含波长为λ1=589.6nm 和λ2=589.0nm 的两条黄谱线,当用它做光源时,两条谱线形成各自的干涉条纹,在视场中的两套干涉条纹相互叠加。由于波长不同,同级条纹之间会产生错位,当变化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干涉条纹的清晰度发生周期性变化 ()() L k I L I ?+=?101cos 1()() L k I L I ?+=?202cos 1 ? ?? ?? ???? ???+???? ????+=L k k L k I I 2cos 2cos 1221021k k k -=? 衬比度:?? ? ????=L k 2cos γ半周期:λ λ?≈ ?22 0L L ? γ 图1.钠黄光双线结构使干涉条纹的衬比度随ΔL 做周期性变化 在视场E 中心处λ 1 和λ2两种单色光干涉条纹相互叠加。若逐渐增大镜M1与M2的间距d ,当λ1得第k1级亮纹和的第k2级暗纹相重合时,叠加而成的干涉条纹清晰度最低,此时增大d ,条纹由逐渐清晰,直到光程差δ的改变达到 22112λ2 1 k λk 2d δ)(+=== (1) 时,叠加而成的干涉条纹再次变得模糊。可得 2112λ1m m λd d 2)()(+==-(2) 则λ1和λ2的波长差为 Δd 2λλλ-λΔλ2 121= = (3) Δd=d2-d1 ,当λ1和λ2的波长差相差很小时,λ2 λλλλ2 121=+= (λ=589.3nm ), 则可得 d 22 21?=-=? λ λλλ (4)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一.预习报告 1.简要原理 2.注意事项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内容、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七.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心得 八.原始数据记录栏(最后一页) 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种类因科学实验的对象而异。如化学实验的报告叫化学实验报告,物理实验的报告就叫物理实验报告。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实验的种类、项目等日见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的用途在于帮助实验者不断地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

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誊写清楚整洁。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 (一)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二) 所属课程名称 (三)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四)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五)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六)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七) 实验环境和器材 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配置和器材)。 (八)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

清华大学精仪系--控制工程基础--实验内容与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一)直流电机双环调速系统实验,此时必须松开连轴节!不带动工作台! 1. 测试电流环特性 ,由于外接霍尔传感器只有一套,有五套PWM 放大器有电流输出(接成跟随器方式,其电流采样输出为25芯D 型插座的17(模拟地),19脚,但模拟地是电流环的模拟地,不是实验箱运算放大器OP07的地!所以,只能用万用表量测。多数同学可用手堵转,给定微小的输入电压(小于±50mV )加入到电流环输入端,再加大就必须松开手,观察电机转速能否控制?为什么?如果要测试电流环静态特性,必须用台钳夹住电机轴,保证电机堵转。所以此项实验由教师按图22进行,这里只给出以下数据: 图 22 电流环静态特性实验接线图 (1)霍尔传感器的校准 利用直流稳压电源和电流表校准霍尔传感器,该 传感器为LEM-25,当原边为1匝时,量程为25A ,而原边采用5匝时, 量程为5A ;现在按后者的接法实验,M R 约500Ω。 (2)然后利用它来测试PWM 功率放大器的静态传递系数。电流环的静态特性如表2所示。注意电机是堵转的!

1V;得到通频带400Hz. 2.根据给定参数,利用MATLAB设计速度环的校正装置参数,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调,到实验室自己接线,教师检查无误后,可以通电调试;首先,正确接线保证系统处于负反馈,如果正反馈会产生什么现象?如何通过开环特性判断测速反馈是负反馈?对此有正确定答案后方能够开始实验。 (1)在1 β和β=0.4~0.5时分别调试校正装置的参数,使其单位阶跃输入的 = 响应曲线超调量最小,峰值时间最短,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的特征值; 能够用A/D卡把数据采集到计算机中更好! (2)断开电源,记录最佳的校正装置参数; (3)测试速度环静态特性,为加快测试速度,可直接测试输入电压和测速机电压的关系;在转速低的情况下用手动阻止电机的转动,是否会影响转速? 为什么?分析速度环的机械特性(转速与负载力矩的关系曲线称为机械特 性),从而说明系统的刚度。 (4)有条件的小组可测试速度环频率特性(只测量幅频特性)。 (二)电压-位置伺服系统实验 开始,也必须脱开电机与工作台的连轴节!直到位置环调试好后,再把连轴节连接好! 1.断开使能,手动电机转动,检查电子电位计工作的正确性! 2.让位置环开环,利用调速系统,观察电子电位计在大范围工作的正确性,可利用示波器或万用表测试电位计的输出。 3.位置环要使用实验箱的头2个运算放大器,所以必须注意注意位置反馈的极性;为保证位置反馈是负反馈,必须通过位置系统开环来判断,这时位置调节器只利用比例放大器,如果发现目前的接线是正反馈后,怎么接线? 4.将位置环的位置反馈正确接到反馈输入端,利用给定指令电位计,移动它,使电机位置按要求转动。正确后,即可把连轴节连接好,连接连轴节时用专用内六角扳手。这时应该断电! 5.按设计的校正装置连接好,再上电。测试具有比例放大器和近似比例积分调节器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录之; 6.测试输入电压-位置的传递特性曲线; 7.用手轮加小力矩估计系统的(电弹簧)刚度。 三、实验报告要求 (一)速度环实验 1.对速度环建模,画出速度环方块图,传递函数图 2.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设计校正装置及其参数; 3.写出实验原始数据,整理出静态曲线和动态数据; 4.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速度环的特点,并写出实验的收获和改进意见; (二)位置环实验 1.对位置环建模,画出位置环方块图,传递函数图;

初中物理课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王海军主任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理科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初中物理新课程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本研究将使我校一线物理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七大环节、如何备课评课、如何开展物理教学研究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定位。

南京理工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姓名欧宇涵 914000720206 周竹青 914000720215 学院教育实验学院 指导老师蔡晨晓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2017年1月

实验1: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构建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研究阻、容参数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3、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并计算其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 完成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电路模拟实验,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1)比例环节 图1-1 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图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s U s U i O =)()(,其中1 2R R K =,参数取R 2=200K ,R 1=100K 。 步骤: 1、连接好实验台,按上图接好线。 2、调节阶跃信号幅值(用万用表测),此处以1V 为例。调节完成后恢复初始。 3、Ui 接阶跃信号、Uo 接IN 采集信号。 4、打开上端软件,设置采集速率为“1800uS”,取消“自动采集”选项。 5、点击上端软件“开始”按键,随后向上拨动阶跃信号开关,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2 比例环节阶跃响应

(2)积分环节 图1-3 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图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S T V V I I O 1 -=,其中T I =RC ,参数取R=100K ,C=0.1μf 。 步骤:同比例环节,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4 积分环节阶跃响应 (3)微分环节 图1-5 微分环节模拟电路图 200K R V I Vo C 2C R 1 V I Vo 200K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问卷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问卷调查报告 篇一:大通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 学生问卷调查表(后期) 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为此,我 县初中物理学科组在部分学校开展了有关实验教学的研究,现在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借此,我们想了解全县实验教学的状况及实验学校的研究效果,以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希望能了解到你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想法。本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请你认真逐条填写,并在你意见一致的“□”里打“√”,谢谢你的合作。 19、对于将要学习的探究实验,你希望老师先讲后让你们去做,还是希望先让你们尝试去探究? 20、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你来说最难解决或最困难的环节是什么?请你简要回答。 21、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你对老师有什么建议或

意见?请简要回答。 大通县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后期)20XX年5月大通县初中物理学科组基于目前我县实验教学比较薄弱的现 实,申报了市级课题《基于课标的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全面检验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我们在全县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进行了大面积地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问卷调查对象:全县所有初中学校八、九年级学生中抽样调查。 二、问卷调查时间:20XX年12月20日——12月30日 三、问卷调查目的: 1、了解全县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状况。 2、通过对比非实验学校和实验学校的学生问卷,了解课题实施的效果。 3、根据学生的答卷,分析全县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现状,为以后更好的开展 实验教学把握方向。 四、问卷调查方式: 由班主任简明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后组织学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

U 2 I 2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 U ,如测得 U 和 I 则可计算出 R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 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 1 只,0-5V 电压表 1 只,0~50mA 电流表 1 只,0~10V 电压表一 只,滑线变阻器 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 1 台。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 生参照第 2 章中的第 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 U 值和 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 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 U = U max ? 1.5% ,得到 U 1 = 0.15V , U 2 = 0.075V ; (2) 由 I = I max ? 1.5% ,得到 I 1 = 0.075mA , I 2 = 0.75mA ; (3) 再由 u R = R ( 3V ) + ( 3I ) ,求得 u R 1 = 9 ? 101 &, u R 2 = 1& ; (4) 结果表示 R 1 = (2.92 ± 0.09) ?10 3 &, R 2 = (44 ± 1)& 光栅衍射 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 实验方法原理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研究性实验报告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 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11-21 2011 研究性报告————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第一作者:孟勤超 10031123 第二作者:郭瑾 10031126 第三作者:张金凯 10031108

目录

实验名称: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摘要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本实验使物体作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转动惯量测量仪的使用; 2.利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扭摆弹簧的扭摆常数;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4.学会测量时间的累积放大法; 5.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本原理 转动惯量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是转换测量,使物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实验中采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是使物体摆动,测量摆动周期,通过物体摆动周期T与转动惯量I的关系 来测量转动惯量。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已知标准物体的转动惯量I1,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I0,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0,标准物体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1,通过间接比较法可测得:

也可以确定出扭转常数K 定出仪器的扭转常数K,测出物体的摆动周期T,就可计算出转动惯量I。 3.验证平行轴定理 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m的物体(小金属滑块)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为I0时,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则此物体的转动惯量变为。为了避免相对转轴出现非对 称情况,由于重力矩的作用使摆轴不垂直而增大测量误差。实验中采用两个金属滑块辅助金属杆的对称测量法,验证金属滑块的平行轴定理。这样,I0为两个金属滑块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m为两个金属滑块的质量,杆绕摆轴的转动惯量I杆,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实际上移动的是通过质心的轴),测得的转动惯量 I=I杆+I0+mx2 两个金属滑块的转动惯量 I x=I-I 杆=I0+mx2 4.光电转换测量周期 光电门和电脑计数器组成光电计时系统,测量摆动周期。光电门(光电传感器)由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受管构成,将光信号转换为脉冲电信号,送入电脑计数器测量周期(计数测量时间)。 三、实验仪器 扭摆、金属载物盘、塑料圆柱体、金属空心圆筒、实心塑料球、金属细长杆(两个滑块可在上面自由移动)、数字式计时器、电子天平。(由于待测物体的尺寸已经给出,故不需要游标卡尺、米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

南理工 机械院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页眉 实验1 模拟控制系统在阶跃响应下的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 根据等效仿真原理,利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分立元件构成电子模拟器,以干电池作为输入信号,研究控制系统的阶跃时间响应。 二、实验内容 研究一阶与二阶系统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系统阶跃时间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1.一阶系统阶跃响应 a.电容值1uF,阶跃响应波形: b.电容值2.2uF,阶跃响应波形: 页脚 页眉

,阶跃响应波形:电容值c.4.4uF 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2.一稳态终值U(∞)(V)时间常数T(s) 电容值c(uF)理论值实际值实际值理论值0.50 2.87 1.0 0.51 2.90 1.07 2.90 2.2 2.87 1.02 2.06 2.90 2.87 4.4 2.24 元器件实测参数=505kU= -2.87V R? R=496k? =500kR?2o1r其中 T?RC2U(?)??(R/R)U rc21页脚 页眉 误差原因分析: ①电阻值及电容值测量有误差;

②干电池电压测量有误差; ③在示波器上读数时产生误差; ④元器件引脚或者面包板老化,导致电阻变大; ⑤电池内阻的影响输入电阻大小。 ⑥在C=4.4uF的实验中,受硬件限制,读数误差较大。 3.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a.阻尼比为0.1,阶跃响应波形: b.阻尼比为0.5,阶跃响应波形: 页脚 页眉 ,阶跃响应波形:0.7c.阻尼比为

,阶跃响应波形:阻尼比为1.0d. 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4.二ξR(?)峰值时间U(t) 调整时间稳态终值超调(%)震荡次数pow M()t)t(s V()(s UV)N psps6 62.7 2.8 0.3 0.1 2.95 454k 4.8 1 0.5 0.5 3.3 52.9k 2.95 11.9 0.4 1 0.7 0.3 0.4 24.6k 3.0 2.7 2.92 1.0 1.0 2.98 1.0 2.97k 2.98 页脚 页眉 四、回答问题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示波器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 专题:模拟示波器的使用及其应用 学号:10151192 班级:101517

姓名:王波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 (3) 1.模拟示波器简介 (3) 2.示波器的应用 (6) 三.实验仪器 (6) 四.实验步骤 (7) 1.模拟示波器的使用 (7) 2.声速测量 (8)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8) 六.讨论 (10)

摘要 示波器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它能直观、动态地显示电压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便于人们研究各种电现象的变化过程,并可直接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以及信号之间相位关系等各种参数。示波器是观察电路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测量实验结果的重要仪器,也是调试、检验、修理和制作各种电子仪表、设备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主要结构和波形显示及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用示波器观察波形以及测量电压、周期和频率的方法; 3.学会用连续波方法测量空气速度,加深对共振、相位等概念的理 解; 4.用示波器研究电信号谐振频率、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同轴电 缆中电信号传播速度等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模拟示波器简介 模拟示波器是利用电子示波管的特性,将人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交变电信号转换成图像并显示在荧光屏上以便测量和分析的电子仪器。它主要由阴极射线示波管,扫描、触发系统,放大系统,电源系统四部分组成。 示波管结构图 (1)工作原理 模拟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被测信号经Y轴衰减后送至Y1放大器,经延迟级后到Y2放大器,信号放大后加到示波管的Y轴偏转板上。 若Y轴所加信号为图所示的正弦信号,X输入开关S切换到“外”输入,且X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竖直方向上按正弦规律上下运动,随着Y轴方向信号的提高,由于视觉暂留,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竖直扫描线。同理,如在X轴所加信号为锯齿波信号,且Y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水平直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示例(含数据处理)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 系别物信系年级2009专业电信班级09电信1班姓名张三学号09104010***组别1实验日期2009-10-20 实验项目:长度和质量的测量

【实验题目】长度和质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掌握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几种常用测长仪器的读数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会物理天平的调节使用方法,掌握测质量的方法。 3. 学会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数据的处理,会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估算和分析,能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应记录具体型号规格等,进实验室后按实填写) 直尺(50cm)、游标卡尺(0.02mm)、螺旋测微计(0~25mm,0.01mm),物理天平(TW-1B 型,分度值0.1g ,灵敏度1div/100mg),被测物体 【实验原理】(在理解基础上,简明扼要表述原理,主要公式、重要原理图等) 一、游标卡尺 主尺分度值:x=1mm,游标卡尺分度数:n (游标的n 个小格宽度与主尺的n-1小格长度相等),游标尺分度值: x n n 1-(50分度卡尺为0.98mm,20分度的为:0.95mm ),主尺分度值与游标尺 分度值的差值为:n x x n n x = -- 1,即为游标卡尺的分度值。如50分度卡尺的分度值为: 1/50=0.02mm,20分度的为:1/20=0.05mm 。 读数原理:如图,整毫米数L 0由主尺读取,不足1格的小数部分l ?需根据游标尺与主尺对齐的刻线数 k 和卡尺的分度值x/n 读取: n x k x n n k kx l =--=?1 读数方法(分两步): (1)从游标零线位置读出主尺的读数.(2)根据游标尺上与主尺对齐的刻线k 读出不足一分格的小数,二者相加即为测量值.即: n x k l l l l +=?+=00,对于50分度卡尺:02.00?+=k l l ; 对20分度:05.00?+=k l l 。实际读数时采取直读法读数。 二、螺旋测微器 原理:测微螺杆的螺距为0.5mm ,微分筒上的刻度通常为50分度。当微分筒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mm ,而微分筒每转一格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50=0.01mm 。可见该螺旋测微器的分度值为0.01mm ,即千分之一厘米,故亦称千分尺。 读数方法:先读主尺的毫米数(注意0.5刻度是否露出),再看微分筒上与主尺读数准线对齐的刻线(估读一位),乖以0.01mm, 最后二者相加。 三:物理天平 天平测质量依据的是杠杆平衡原理 分度值:指针产生1格偏转所需加的砝码质量,灵敏度是分度值的倒数,即n S m = ?,它表示 天平两盘中负载相差一个单位质量时,指针偏转的分格数。如果天平不等臂,会产生系统误差,消除方法:复称法,先正常称1次,再将物放在右盘、左盘放砝码称1次(此时被测质量应为砝码质量减游码读数),则被测物体质量的修正值为:21m m m ?=。 【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南理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南理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成绩:《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12月《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仿真实验一、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G(s)?10 s2?5s?25借助MATLAB和Simulink完成以下要求:(1) 把G(s)转换成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 num1=[10]; >> den1=[1 5 25]; >> sys1=tf(num1,den1) 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于极点都在左半平面,所以开环系统稳定。(2) 计算闭环特征根并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闭环系统在0~10秒内的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分别绘出响应曲线。>> num=[10];den=[1,5,35]; >>

sys=tf(num,den); >> t=[0::10]; >> [y,t]=step(sys,t); >> plot(t,y),grid >> xlabel(‘time(s)’) >> ylabel(‘output’) >> hold on; >> [y1,x1,t]=impulse(num,den,t); >> plot(t,y1,’:’),grid (3) 当系统输入r(t)?sin5t时,运用Simulink搭建系统并仿真,用示波器观察系统的输出,绘出响应曲线。曲线:二、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6s3?26s2?6s?20G(s)?4频率范围??[,100] s?3s3?4s2?2s?2 绘制频率响应曲线,包括Bode图和幅相曲线。>> num=[6 26 6 20]; >> den=[1 3 4 2 2]; >> sys=tf(num,den); >> bode(sys,{,100}) >> grid on >> clear; >> num=[6 26 6 20]; >> den=[1 3 4 2 2]; >> sys=tf(num,den); >> [z , p , k] = tf2zp(num, den); >> nyquist(sys) 根据Nyquist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报告汇总

椎体上滚 ●实验原理 在重力场中,物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总是以降低重心来趋于稳定。本实验中锥体与轨道的形状巧妙组合,给人以锥体自动由低处向高处滚动的错觉:V形导轨的低端处,两根导轨相距较小,停于此处的锥体重心最高,重力势能最大;V形导轨的高端处,两根导轨相距较大,停于此处的锥体重心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因此,从导轨低端处释放锥体,锥体就会沿导轨从低端滚向高端,这其间锥体的重心逐渐降低,重力势能逐渐减小,被转化为了锥体滚动时的动能,体现了机械能守恒。 ●实验现象 将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锥体并不下滚;反之,将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锥体会自动上滚,直至高端后停住。 ●小结或讨论 刚开始看到这个实验装置时,还真的以为椎体是在“上滚”,因为两个金属滑轨确是一边高一边低,而椎体也确实是从低的那一端滚上了高的那一端。可是当到侧面观察是,很快便发现了这个装置的奥秘所在:我们的眼睛被欺骗了!虽然椎体看上去是从低处滚向高处,可椎体的重心却是由高到低!与此类似的错觉很多,比如“怪坡”现象。世界上已经发现了多处“怪坡”,在这些“怪坡”上,汽车下坡时必须加大油门,而上坡时即使熄火也可到达坡顶;骑自行车下坡时要使劲蹬,而上坡时却要紧扣车闸;人在坡上走,也是上坡省力,下坡费劲。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所谓的“怪坡”并没有违反科学规律,“怪坡”与它路边倾斜的参照物——护栏、石柱巧妙结合,给人一种错觉,就好比“锥体上滚”一样的错觉。物理规律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在重力场中,物体的能量总是自然地趋向最低状态,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力求稳定的。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仅仅凭现象凭肉眼的观察就断定一个事物,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系别数学系年级2010专业信息与计算班级10信计3班姓名张三学号**组别1实验日期2011-4-10 实验项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气垫导轨的水平调节 可用静态调平法或动态调平法,使汽垫导轨保持水平。静态调平法:将滑块在汽垫上静止释放,调节导轨调平螺钉,使滑块保持不动或稍微左右摆动,而无定向运动,即可认为导轨已调平。 2.练习测量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计时2”,让滑块在汽垫上以一定的速度通过两个光电门,练习测量速度。 3.练习测量加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加速度”,在砝码盘上依次加砝码,拖动滑块在汽垫上作匀加速运动,练习测量加速度。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验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用电子天平称出滑块质量滑块m ,测速仪功能选“加速度”, 按上图所示放置滑块,并在滑块上加4个砝码(每个砝码及砝码盘质量均为5g),将滑块移至远离滑轮一端,使其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记录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加速度。再将滑块上的4个砝码分四次从滑块上移至砝码盘上,重复上述步骤。 (2)验证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计时计数测速仪功能设定在“加速度”档。在砝码盘上放一个砝码(即 g m 102=),测量滑块由静止作匀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再将四个配重块(每个配重 块的质量均为m ′=50g)逐次加在滑块上,分别测量出对应的加速度。 【数据处理】 (数据不必在报告里再抄写一遍,要有主要的处理过程和计算公式,要求用作图法处理的应附坐标纸作图或计算机打印的作图) 1、由数据记录表3,可得到a 与F 的关系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a 与F 成线性关系,且直线近似过原点。 上图中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M=1/=172克,与实际值M=165克的相对误差: %2.4165 165 172=- 可以认为,质量不变时,在误差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项目数_______________总学时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协助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____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如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 n 对系统动态性能 的影响;定量分析ζ和ω n 与最大超调量Mp、调节时间t S 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仪器 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超调量% σ: 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 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 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 5)鼠标双击实验课题弹出实验课题参数窗口。在参数设置窗口中设置相应 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 6)利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最大值和稳态值,带入下式算出超 调量: Y MAX - Y ∞ % σ=——————×100% Y ∞ t P 与t s :利用软件的游标测量水平方向上从零到达最大值与从零到达95%稳 态值所需的时间值,便可得到t P 与t s 。 四、实验内容 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ω2 n ?(S)= (1) s2+2ζω n s+ω2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