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科学探究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科学探究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研究日益活跃,教师的探究热情日益高涨,从目标、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误区。关注、识别和纠正这些误区,有助于我们在幼儿园阶段开展高质量的科学教育。

一、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要合适

确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是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没有规定幼儿园科学教育具体的目标和内容,教师对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又缺乏了解,所以,教师在确定幼儿科学活动目标和内容时往往凭自己的经验或想象。另一方面,教师求新求异,急于开辟“新主题和新内容”,而不想重复别人做过的活动,导致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偏、难、深”。

从“乒乓球有弹性吗”这个话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述问题。我国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部分“运动与力”这个条目写道: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1〕而学习和研究“弹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弹性、形变等概念,了解“弹力”的影响因素与“弹力”大小,则是高中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就实践经验而言,我曾经看到小学生探究哪些东西有弹性,哪些东西没有弹性。有的幼儿园组织孩子们探究“怎样让小球跳得高(实际上是“弹”得高,但教师没用“弹”这个词),怎样又让小球跳得低”。孩子们所用的球可以是乒乓球,也可以是弹力球。这个活动以探究有趣的现象和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主要目标和内容。如要究其原因,那就太复杂了,比如球的材质、硬度、重量,击球时的用力程度和不同的击球点、落点,空气湿度与空气流动的速度,等等。而从国外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来看,无论是法国、美国还是加拿大,至今我还没有看到有关乒乓球弹性的探究活动。

因此,教师在确定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时一定要有理论研究或实践经验的依据,不是任何科学概念都可以分解到幼儿园阶段进行教学的。

二、不能给幼儿错误的概念

教师进行科学教育需要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虽然在近几年的一些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中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可以说“不知道”,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与儿童一起探究,但这种观点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因此放弃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法国倡导“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计划的科学家在2005年桂林中法“做中学”科学教育会议上也告诫我们:给孩子错误的概念是非常危险的。法国同行曾说:教师在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除了轻松地说“我不知道”外,还应该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教师对未知领域不必惶惶不安,可抓住机会引导被好奇心激发的儿童一起研究,共享发现的快乐,而不要让他们盲目摸索,〔2〕更不能给儿童错误的概念。乒乓球当然是有弹性的,如果教师在活动现场把握不准这一知识点,就可以如实地说自己不知道,然后查找相关资料或咨询有关人士,也可以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获得正确的信息。

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与能力,可以自学,也可以和同伴结成小组一起学习。有些教师会结合幼儿的科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积累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春天,幼儿园组织“谁先发芽,芽苞里面是什么”“有趣的蚂蚁”“风的探究”等各种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班开展的科学活动,与开展相近主题的同伴组成小组,在活动前查阅相关资料,积累有关该活动主题的比较全面的背景知识,然后小组之间互相分享这些知识与经验。总之,教师应该对将要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三、在组织活动时要重视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前提。无论是生成的活动还是预设的活动,教师都要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就生成的科学活动而言,由于这类活动源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往往具有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而在预设的科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机的激发与调动,一般

来说,常用的方式有: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结构适宜的材料(材料及其呈现方式暗含有趣的问题或现象)、鼓励幼儿探究和发现问题,用相关的故事(或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引发幼儿思考和发现问题,等等。在“乒乓球有弹性吗”这个案例中,简单枯燥(蹦蹦床除外)的、没有任何结构和逻辑联系的材料无法引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可以看出,活动的开始部分以及后续对弹性材料的区分等,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的,幼儿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要求教师既要有科学知识背景,了解科学的关键概念,又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并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勇于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需要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愿更多的教师勇敢地参与这样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2〕乔治?夏尔帕.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各阶段幼儿年龄特点

各阶段幼儿年龄特点

————————————————————————————————作者: ————————————————————————————————日期: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

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 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

幼儿各年龄段特点

幼儿各年龄段特点 大班 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犬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

区域活动中幼儿发展水平的判断与评价研究

区域活动中幼儿发展水平的判断与评价研究 区域活动中幼儿发展水平的判断与评价研究 海盐实验幼儿园课题组执笔:叶丽娟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逐渐认识到,集体教学在为孩子提供自我发展空间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张扬个性发展幼儿创造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区域活动,开始为我国幼儿教育所重视。我园于2001年开始涉及,2002年9月,结合相关理论学习和观摩,以及园本课程——探究性课程研究之需,开始了区域活动的全园性尝试研究。对课程设置重新进行调整,从单一的集体教学形式转化为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并存的二种互补的教学形式。经过一年的研究,区域活动从领域的划分、场地的规划、时间的保证、材料的投入、环境的创设等都已取得初步的进展。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急需解决。 ①几十年所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只将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作为衡量孩子、评价孩子的工具。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改变教育观念,将区域活动的教育内容均衡地涉及到幼儿的每一项智能,包括我们从不曾涉及的领域,例机械、建构,而我们教师对这些领域的了解是个空白。

②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实践发现:教师的观察随意性强,往往随看随记,只记录观察结果,不清楚为什么孩子会发生这种状况。也就是说教师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去评价目前孩子的能力发展到哪一阶段,下一步孩子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原因在于教师对活动区幼儿发展线索、发展阶段不明确。由此也引起教师区域目标设定比较笼统、随意,区域材料投放的层次不明显,缺少持续生成和发展的可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没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③探究性课程需要教师随时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变化预设或生成教育内容,设计灵活的教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观察,是教师了解每个幼儿发展变化的关键,而由于教师在区域活动观察时,关注的是操作结果而不是幼儿个体能力 发展的过程,因此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力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很少被发现并生成为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大部分集体教学设计仍是教师预设的,随着探究性课程开展的深入,缺少生成活动这一问题越来越明显的突显出来。 ④近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从如何为实现儿童发展服务等问题展开,(区域活动正是在课改热潮中被引入的一种教学形式。)继而提出教育评价的研究。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围绕目标教育产生,没有区域活动的目标体系。因此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幼儿的发展是如何递进的不得而知。其次,围绕着全面发展的宗旨,评价涉及的内容大而泛,对幼儿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能

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 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 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 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 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 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 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 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 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 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 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 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

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 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 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 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 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 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 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 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 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 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 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各年龄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敏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3.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

幼儿区域游戏评价策略

幼儿区域游戏评价策略 传统上对于幼儿的评价,教师处于权威和唯一的评价主体地位,对幼儿的评价完全是教师说了算,正所谓是“一锤定音”。根据新《纲要》精神:“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把对幼儿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对某一个幼儿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家长、同伴、本人甚至包括社区成员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 一、教师的评价 幼儿心理学表明:幼儿的生长发育虽十分迅速,但还未完善,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认识能力水平较差,对自己的行为往往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但会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经常以教师的表扬或批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认识自己的依据。教师对幼儿评价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幼儿的幼小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在组织幼儿区域活动时,始终将评价贯穿在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把握评价尺度。首先,我们对幼儿的评价以肯定为主,并尽量使评价语言具体化,做到“评之有物,言之有理”;其次,若对幼儿进行否定评价,则态度真诚,注意适当的方式方法。我们对幼儿的评价采用了多种表现形式,有以语言为载体的,有以行为来表现的,我们的评价主要遵循了客观性、全面性、差异性和动态性四项原则。总之,我们评价的态度谨慎、方法灵活、手段多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价值,以促使每一位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的评价 我们注重发挥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评和互评,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操作简单、形式有趣的评价方式,激起幼儿参与评价的兴趣,享受参与评价的乐趣,使幼儿在成为被评价者的同时也成为评价者。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区域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这种自评和互评,有助于幼儿学习客观地认识自我,并吸取他人之长,从而达到通过评价提升自我的根本目的。

到幼儿年龄特点

育儿常识— 5 - 6 岁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1、身体和动作发展 幼儿5 岁时脑重约为成人的75%,6 岁时约为成人的90%。脑的结构已相当成熟,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进一步加强,但仍不够平衡,兴奋强于抑制。动作的灵活性增强,能较熟练地做大肌肉运动,如单脚跳、多种方法玩球、玩绳等。平衡能力提高,能攀爬、滑行等。精细动作机能得到较大提高,能较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灵活地使用一些工具,如剪刀、锤子等;能用泥捏出造型的精细部分。 2、认知能力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对感举的活动能集中较长的时间。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集中时间能延长约15 分钟左右,有了初步的任务意识。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能主动观察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如芽和树的变化、蚕和蝌蚪的变化等,并能掌握一些观察方法。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能主动记忆所学的内容或成人布置的任务。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能分析理解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求知欲和探索欲强,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以使用一些材料和工具进行操作、做科学实验等,渴望寻求

科学的答案。喜欢动脑筋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猜谜等。 3、语言发展 5-6 岁幼儿能条理清楚的独立讲述所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和故事,随着言语的发展,在幼儿思维中,形象和词语的相互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词语使用加强,能发清楚全部语音,语言连贯性也增强,逐步摆脱表象、形象的束缚,开始成为思维的工具。内部言语逐渐在自言自语的基础上形成,言语对行为的调节功能逐步发展起来。词汇量迅速增加。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能较清楚、连续甚至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讲得生动、形象。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交流,能自信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和主张。开始对文字符合产生兴趣,会创造自己想像的文字,能较独立地、专业地看图书,理解能力不断增强。 4、社会性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当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感觉不相符时,会表示反对和进行争辩。多数幼儿有相对稳定的爱好和朋友。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较强,能与小组或几个同伴共同玩游戏和完成某些任务。自律意识增强,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坚持性。 5、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欲望增强,喜欢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的增强,能通过自己的想像,感受和表现几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或舞蹈,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能用多种材料和使用辅助工具等进行美术创造,能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区域活动中幼儿发展水平的判断与评价研究

区域活动中幼儿发展水平的判断与评价研究 海盐实验幼儿园课题组执笔:叶丽娟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逐渐认识到,集体教学在为孩子提供自我发展空间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张扬个性发展幼儿创造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区域活动,开始为我国幼儿教育所重视。我园于2001年开始涉及,2002年9月,结合相关理论学习和观摩,以及园本课程——探究性课程研究之需,开始了区域活动的全园性尝试研究。对课程设置重新进行调整,从单一的集体教学形式转化为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并存的二种互补的教学形式。经过一年的研究,区域活动从领域的划分、场地的规划、时间的保证、材料的投入、环境的创设等都已取得初步的进展。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急需解决。 ①几十年所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只将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作为衡量孩子、评价孩子的工具。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改变教育观念,将区域活动的教育内容均衡地涉及到幼儿的每一项智能,包括我们从不曾涉及的领域,例机械、建构,而我们教师对这些领域的了解是个空白。 ②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实践发现:教师的观察随意性强,往往随看随记,只记录观察结果,不清楚为什么孩子会发生这种状况。也就是说教师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去评价目前孩子的能力发展到哪一阶段,下一步孩子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原因在于教师对活动区幼儿发展线索、发展阶段不明确。由此也引起教师区域目标设定比较笼统、随意,区域材料投放的层次不明显,缺少持续生成和发

展的可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没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③探究性课程需要教师随时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变化预设或生成教育内容,设计灵活的教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观察,是教师了解每个幼儿发展变化的关键,而由于教师在区域活动观察时,关注的是操作结果而不是幼儿个体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力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很少被发现并生成为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大部分集体教学设计仍是教师预设的,随着探究性课程开展的深入,缺少生成活动这一问题越来越明显的突显出来。 ④近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从如何为实现儿童发展服务等问题展开,(区域活动正是在课改热潮中被引入的一种教学形式。)继而提出教育评价的研究。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围绕目标教育产生,没有区域活动的目标体系。因此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幼儿的发展是如何递进的不得而知。其次,围绕着全面发展的宗旨,评价涉及的内容大而泛,对幼儿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能力是什么,没有具体的阐明,主次不清楚。使教师在操作观察过程中由于内容太多而抓不住重点,造成教师最终不注重过程细节的观察分析,直接进行总结评价,忽视了关键能力的培养。所以有必要给教师们建立一份各领域区域中幼儿发展线索的判断标准,从而让教师带着一个参照标准去观察评价孩子,使得每一位实践工作者有线索可观察,有标准可评价,踏踏实实进行改革。 二、国内外区域活动评价研究的相关资料收集分析 ①西方的区域活动有蒙台梭利教室与英国开放教育,它们都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我们的区域活动与蒙台梭利固定的环境和英国开放式教育相比,我们的教室环境是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着多样的提供探索和发现机会的空间,是变化而开放的,更具创造性的特点,与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进步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是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七)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愿望 3岁左右的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涂鸦期进入到象征期。他们 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但是他们能表达的图形很少,所以一形多义是儿童作品的主要特征,相似的图形在儿童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表现为许多物体。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

各阶段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 “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 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 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 “是什么?”还想知道: “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幼儿园详细区角活动及评价标准[详]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估容 一、活动目标(12%) 发展目标或关键性学习经验(12分) 区域的创设能满足幼儿情感、社会性、认知、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需要(3分) 围绕主题目标创设活动区,能详细列出各活动区的具体教育目标,并具有层次性(3分) 目标制定能关注学习的方法,关注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分) 目标既符合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具备一定的挑战性(3分) 二、环境创设(28%) 区域设置(6分) 班级设有数量合适、符合本班幼儿特点及教育目标要求的活动区。(2分) 有明显的区域划分,区域之间有适当的“封闭性”,互不干扰(2分) 空间结构合理,能动静分离;有明显标志;无教师观察上的死角(2分) 材料提供(17分) 材料隐含教育目标和容(2分) 材料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需要,并体现领域特色(2分) 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系统性(4分) 尽可能地使用废旧物品作为制作材料,幼儿参与活动区材料的收集、制作和管理(4分) 各活动区提供的材料、种类、数量适宜,有一定数量的半成品。材料方便幼儿取用,并能满足不同幼儿游戏的需要。(3分)活动区的材料安全、卫生(没有锐利、有毒、易破碎的材料)(2分) 规则要求(5分) 材料摆放有序,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进区活动(2分) 设置“进区活动卡”(2分)

固定物品的取放处,幼儿能进行适当的整理(1分) 三、活动的指导与调控(14%) 活动指导的围和有效程度(8分) 能细致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水平(1分)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在活动过程中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3分) 能因人施教,进行个别教育,善于鼓励、启发、引导(2分) 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2分) 活动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6分) 能根据幼儿操作情况及时调整指导策略(4分) 能有效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2分) 四、幼儿活动(20%) 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6分) 喜爱活动,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并互不干扰(6分) 幼儿参与活动的广度(6分) 区域活动的容丰富多样,能满足幼儿开展多种游戏的需要,时间充分(6分)幼儿参与活动的深度(8分) 大胆表现自己获取的经验,能体验到活动和成功的愉悦(4分) 个别幼儿能灵活解决教育任务中的问题(2分) 能够自我评价与很好的倾听(2分) 五、活动氛围(12%) 活动气氛的宽松程度(6分) 区域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能满足幼儿个别化的需要(3分)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儿童的年龄主要分为7个阶段,依次是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婴儿期,是0到1岁,幼儿期1到3岁,学龄前期3岁到学龄前,学龄期大约6到12岁,青春期是指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发育特点,是8岁之前也就是在咱们国内是上大学之前这个阶段的发育的特点,包括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 1.胎儿期 胎儿期是从受精后的第四周开始,到婴儿出生前为止,以组织和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的渐趋成熟为特点。 2.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从胎儿娩出断脐到28天止,此4周为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为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真正适应外界环境突变的重要的时期,尤其在出生后7天,是死亡率、发病率最高的阶段,在这第一周内需要加强访视,在新生儿期要求访视两到三次。访视的时候主要针对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做评价,指导母亲的母乳喂养,实施新生儿免疫接种计划。 3.婴儿期 婴儿期是从婴儿出生到满一周岁,又称为乳儿期。这个时期需要充分适应社会的环境和家庭的环境。 婴儿期的第一个特点,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需要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最重要的是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等。在母乳中有充分的蛋白质可以保证婴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提倡母乳喂养。 生理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消化系统的功能还没有完善,对喂养的要求非常高,喂养不当,会影响婴儿消化系统功能的发育。这个时期需要保证营养,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 第二个特点,在这个时期婴儿的感觉功能、知觉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得到重要的发育。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给予适当的刺激,比如用鲜明的颜色装饰婴儿房,刺激小儿视觉的发育。另外可以经常让婴儿感受不同的物品,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这个时期语言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育,要用言语不断的跟婴儿去交流,包括给他讲故事,为后一个阶段的语言表达做准备。

幼儿各年龄段建构发展特点

幼儿各年龄段建构发展特点 年龄建构特点建构技能具体说明小班能用平铺、延长、 1、堆高、平铺和重复是幼儿早期建构的突出特征。 观察表明,2-3岁幼儿在接触积木一个月(2- 3.5岁)围合、堆高、加宽、后就能“堆高”和“平铺”。 盖顶等基本技能构 2、围合是至少用四块积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一块空间完全地包围在里面。 “围合”对于儿童建造型简单的物体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他需要幼儿有空间意识,幼儿的许多建构活动多可以因为“围合”形象。 技能的掌握而逐渐变得丰富和复杂起来。 3、加宽即在原有的搭建结构上重复运用该技能使之变宽。 4、延长中班学会运用排列、组( 3.5-5岁)合、接插、镶嵌等技能建构稍复杂的物体形象。 1、架空、穿、搓。 “架空”是用一块积木盖在相互有一定距离的两块积木上使之连接在一起。 2、插接、镶嵌。 建构游戏中搭建台阶、滑梯、长城等经常用到这两种建构技能。 3、排列、组合。 4、模式。 在建构游戏中出现“模式”建构技能标示着幼儿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同或相似)的发现。

比如颜色模式,在搭建过程中按颜色规律排列。 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注意建构物的平衡、对称和型式的装饰。 5、表征(替代物)。 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利用建构物开始象征性游戏,开始出现有意识的给建筑物命名的倾向。 4-5岁幼儿往往是在建构前就宣布自己建构的物品名字,表明建构的目的性、计划性的提高。 随着建构技能的掌握,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建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利用建构物开始象征性游戏的现象增多。 大班综合运用编织、粘 1、编织、黏合。 大班幼儿可以利用这些技能搭建复杂、匀称、精细的物体形象。 (5-6岁)合等各种建构技能 2、为游戏而建构。 在这一时期,幼儿将建构物变成现实建构物的复制或模拟,变成他们随回搭建较复杂、匀称、忆和保存的经验的象征。 精细的物体形象。 3、此外,还有与其他辅助材料进行排列、组合、拼搭、垒高、穿套等建构技能的学习,老师们可以在与孩子们的共同实践搭建中去揣摩方法。 幼儿各年龄段美术发展特点年龄发展时期具体特点及说明孩子涂鸦的线条有四种: 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评价能力的培养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评价能力的培养 [摘要] 区域活动与幼儿自主评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来促进幼儿自主评价能力的发展。自主评价是指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或同伴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帮助幼儿发展评价能力,学习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本文首先介绍了自主评价的概念,说明了它的重要性,接着谈了评价的主要形式和方法,随后又介绍了培养幼儿自主评价能力的案例实录,最后谈了我们在进行自主评价研究中取得的效果。如在自主评价过程中,幼儿逐步学会了怎样去评价自己的他人,练习社会比较,最终提高自主评价的能力,逐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概念;自主评价也带动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自主评价能力 自主评价是指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或同伴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帮助幼儿发展评价能力,学习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那么为何要利用区域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主评价能力的发展呢?那是因为区域活动与自主评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在特点上,区域活动的特点:1、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2、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学习。3、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而自主评价则是让幼儿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过程,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自己或同伴的优点和缺点,这种评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发展幼儿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区域活动对儿童的自主评价能力有什么促进作用呢?首先区域活动多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更好地展现自我,而通过自主评价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其次,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由交往,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而自主评价能让幼儿更充分地理解同伴的特殊才能和优缺点。 因此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自主性评价,旨在让幼儿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一、评价的主要形式和方法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