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入渗速度测定实验

土壤入渗速度测定实验
土壤入渗速度测定实验

实验一 土壤入渗速度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特土壤的垂直入渗特性曲线。

2.掌握测定土壤吸渗和入渗速度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考斯加可夫公式:i t =i 1t -a ---------------------------- (1) i t ——入渗开始后时间t 的入渗速度;

i 1——在第一个单位时间土壤的渗透系数,相当于t =l 时的土壤下渗速度; a —指数。 对公式(1)取对数得

lgi t =lgi 1-a·lgt ----------------------- (2) 实测的lgi t ,lgt 点应成直线关系,取t=1时的i 值,极为i 1,该直线的斜率为a 值。

计算时t a ,t b 时刻对应i a ,i b ,代入下式得

b

a b

a t t i i a lg lg lg lg --=

----------------------- (3)

若已知i 1,a 值也可以按下述方法推求,有式(1)积分得

a

t

a t

t a

i dt t i idt I ---=

==??110

10

1

----------------------- (4)

I 为时间t 内总入渗量(累积入渗量),由实测数据得出,由于i 1已知,故a 可以求出。该法的缺点时很难测定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三、实验设备 1.土壤入渗仪:一套; 2.秒表:一只 3.量筒、滤纸、烧杯 4.排水管

5.接渗瓶

四、实验步骤

1.装土:将玻璃管从入渗仪上取下,底部放入一片滤纸,然后装土,在装土期间,用木棒稍捣,要求土样均匀,装土至玻璃管即可,再在土样上部放入一张滤纸,把玻璃管与入渗仪连接好。

2.加水:关闭水阀,打开排气阀,用烧杯向加水槽加水,使量桶里的水位到达到一定刻度处,然后关闭排气阀。

3.建立水头开始实验:用烧杯迅速向玻璃管加水至玻璃管上标线,水头建立后,立即打开供水阀,同时打开秒表计时,三者要求同时进行,动作要迅速、准确、细心。

4.记数:实验开始后秒表不能中断,要求每隔1分钟1次,共读10次,再每隔2分钟读1次,共读10次,再每隔3分钟读1次,共读5次,以后每隔5分钟读1次,直到两相邻时段内,读数差值相等,说明土壤入渗已经达到稳定,即停止实验,记录项目为记录表中的第l项和第2项。

土壤非饱和垂直入渗率测定表

日期:土质:垂直入渗仪横断面面积(mm2): 马氏瓶横断面面积(mm2):

平均入渗通量=时段入渗量/(入渗仪断面面积×入渗时段)

累计入渗量=∑(时段入渗量/入渗仪断面面积)

时段入渗量=马氏瓶水位刻度差×马氏瓶断面面积

五、实验资料整理

1.根据实验数据,将记录的马氏瓶读数算为毫升,再计算为水层深度。 2.计算时段平均入渗速度。

平均入渗通量=时段入渗量/(入渗仪断面面积×入渗时段)

3.绘制土壤入渗过程线:

根据第1项和第5项书取对数,在方格纸上绘制曲线散点,纵坐标代表入渗速度,横坐标代表入渗时间,确定这种土壤的间隔使水能够自由进入稳定入渗速度i 值。有式(3)计算a 值。

第l 项和第5资料绘入双对数纸,确定这种土的i l 及a 值(结果如下图)。

六、思考题

1.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点绘入渗过程典线,即入渗速度~入渗时间关系曲线,确定a ,i l 值。

2.根据实验数据在双对数纸上点绘入渗曲线,确定a ,i 及i 0的值,写出这

种土壤的入渗公式。

3.略述土壤入渗过程,入渗性强弱,分析影响土壤入渗的因素。

4.试述供水平水箱如何起到供水样并维持一定水位的原理。

5.在考斯加公式中,讲到取第1个单位时刻的之值,如何理解这第一个单位时刻的意思它是根据初始的取值单位还是根据绘图时的取值单位

估算畦灌土壤入渗参数的线性回归法

估算畦灌土壤入渗参数的线性回归法 王维汉1,2,缴锡云1,彭世彰1,马海燕1,2 (1.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8;2. 河海大学现代农业工程系,南京 210098) 摘要:将畦灌地表水深与水流推进距离按指数函数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并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提出了估算土壤入 渗参数的线性回归法。实例计算表明:地表水深与水流推进距离之间呈现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线性回归法估算土壤 入渗参数计算工作量较小,计算精度较高。 关键词:入渗参数;畦灌;地表水深;线性回归法 土壤入渗特性是影响地面灌溉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土壤入渗参数的估算是地面灌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956年,Haise就提出了利用筒测仪来测量土壤入渗参数,但由于入渗过程的时空变异性很大[1-2],土壤入渗参数常常难以准确估算。国内外学者对估算土壤入渗参数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Elliott和Walker[3](1982)针对沟灌提出了估算土壤入渗参数的两点法,需要分别观测水流前锋推进到沟长中点和沟末端的时间及沟首过流断面面积,在水量平衡的基础上估算入渗参数。两点法需要观测的数据少,计算简单,但计算结果精度往往不够。Maheshwari[4](1988)首次将优化技术应用到土壤入渗参数的估算中,通过测量水流推进过程和畦首地表水深的变化过程来计算土壤入渗参数。这种方法(以下简称M法)适用于任何入渗模型,精度较高,使用较为广泛,但计算量偏大。Shepard[5](1993)提出了估算土壤入渗参数的一点法,该方法需要测量水流推进到沟末端的时间和沟中的平均过水面积来计算土壤入渗参数,但它只适用于Philip入渗模型,从而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Esfandiari[6](1997)对M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利用水流推进资料和沿沟长若干点地表水深资料采用模式搜索技术来估算土壤入渗参数的方法,但同样是存在计算量较大的问题。 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许多估算土壤入渗参数的计算方法。王文焰[7](1993)提出了利用两个畦田的水流推进消退过程来估算土壤入渗参数的方法。费良军[8](1999)提出了利用畦灌水流的地表水深资料及水流推进过程来估算土壤入渗参数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至少观测两个畦田的灌水资料才能估算土壤入渗参数,精度较高,但试验工作量较大,且不便于评价入渗模型的合理性。缴锡云[9](2001)对M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以下简称M-J法),张新民[10](2005)又对M法的计算方法做了改进(以下简称M-Z法),这两种改进减少了一定的试验工作量,但计算量较大的问题仍算存在。 综上所述,在以上估算土壤入渗参数的方法中,两点法、M法等采用地表储水形状系数计算地表储水量,但当畦田长度较长时(大于100m),地表储水形状系数变化较大,会给计算带来较大误差[11]。本文依据水位传感器观测的地表水深资料,规避地表储水形状系数,提出计算精度较高的线性回归法,来估算土壤入渗参数。 1理论分析 1.1水量平衡方程式建立 x,地表水面线与入渗水量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 在畦灌地表水流推进过程中,对应于推进距离 a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5405811);河海大学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84-40401105) 作者简介:王维汉(1981—),男,河南南阳市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缴锡云(1962—),男,河北文安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

土壤入渗速度测定实验

实验一 土壤入渗速度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特土壤的垂直入渗特性曲线。 2.掌握测定土壤吸渗与入渗速度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考斯加可夫公式:i t =i 1t -a ---------------------------- (1) i t ——入渗开始后时间t 的入渗速度; i 1——在第一个单位时间土壤的渗透系数,相当于t =l 时的土壤下渗速度; a —指数。 对公式(1)取对数得 lgi t =lgi 1-a·lgt ----------------------- (2) 实测的lgi t ,lgt 点应成直线关系,取t=1时的i 值,极为i 1,该直线的斜率为a 值。 计算时t a ,t b 时刻对应i a ,i b ,代入下式得 b a b a t t i i a lg lg lg lg --= ----------------------- (3) 若已知i 1,a 值也可以按下述方法推求,有式(1)积分得 a t a t t a i dt t i idt I ---= ==??110 10 1 ----------------------- (4) I 为时间t 内总入渗量(累积入渗量),由实测数据得出,由于i 1已知,故a 可以求出。该法的缺点时很难测定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三、实验设备 1.土壤入渗仪:一套; 2.秒表:一只 3.量筒、滤纸、烧杯 4.排水管 5.接渗瓶 四、实验步骤 1.装土:将玻璃管从入渗仪上取下,底部放入一片滤纸,然后装土,在装土期间,

用木棒稍捣,要求土样均匀,装土至玻璃管即可,再在土样上部放入一张滤纸,把玻璃管与入渗仪连接好。 2.加水:关闭水阀,打开排气阀,用烧杯向加水槽加水,使量桶里的水位到达到一定刻度处,然后关闭排气阀。 3.建立水头开始实验:用烧杯迅速向玻璃管加水至玻璃管上标线,水头建立后,立即打开供水阀,同时打开秒表计时,三者要求同时进行,动作要迅速、准确、细心。 4.记数:实验开始后秒表不能中断,要求每隔1分钟1次,共读10次,再每隔2分钟读1次,共读10次,再每隔3分钟读1次,共读5次,以后每隔5分钟读1次,直到两相邻时段内,读数差值相等,说明土壤入渗已经达到稳定,即停止实验,记录项目为记录表中的第l项与第2项。 土壤非饱与垂直入渗率测定表 日期: 土质: 垂直入渗仪横断面面积(mm2): 马氏瓶横断面面积(mm2): 五、实验资料整理 1.根据实验数据,将记录的马氏瓶读数算为毫升,再计算为水层深度。 2.计算时段平均入渗速度。

土壤的入渗特性及渗吸速度测定_灌排工程学

第一部分 课程实验及指导 实验一:土壤的入渗特性及渗吸速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渗吸速度是反映土壤透水性能的重要指标,它是农田水量平衡计算的重要依据。旱田在进行地面灌溉时,灌溉水在重力作用下自地表逐渐向下湿润。为保证最有效地利用灌溉水,既要使计划湿润层得到均匀的灌溉 水,又不产生多余的水量向深层渗漏,必须了解水向土中入渗的规律。 二、实验设备 渗吸速度测试仪、量杯、秒表等。 三、实验过程 1.取自然风干土碾碎过筛,要求碎块不大于2毫米,测筒底铺滤纸,装土至给定深度,适当沉实,再盖滤纸。 2.在量杯内灌水,并关闭放水管和通气管(如图所示),放在支架上。 3.实验开始时同时完成:掀动计时秒表,迅速使测试仪中土样上建立水层2厘 米。 图1-1-1土壤入渗特性实验装置 4.实验开始后,定时记载量杯中水量读数,时间间隔初期较短,以后逐渐加大。并填写表1-1-1: 表1-1-1 土壤入渗特性测定记录表 四、实验原理 在地面形成一定水层的入渗称为有压入渗,对于均质土的入渗强度,已有若干计算公 式,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求的解析解为: f i t s i += -2/12 (1-1-1)

i —t 时刻的入渗强度; s —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的特性常数,称为吸水率; i f —稳定入渗率,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考斯加可夫根据野外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入渗强度(渗吸速度)与时间之间呈指数关系,其形式为: α-=t i i 1 (1-1-2) 式中 i 1—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α—反映土壤性质与入渗初始时土壤含水率的经验常数。 饱和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均服从达西定律,所不同者,在饱和情况下,认为渗透系数是常数;而在非饱和情况下,渗透系数是变量,其值随土壤含水率而异,含水率越低,渗透系数越大。 五、实验要求 1.根据水室断面和测筒断面,求出△t 时间内测筒下渗的水量。 2.求出各时段平均入渗速度v 。 3.用坐标纸点绘渗吸速度随时间变化过程线。 4.分析确定供水开始时土壤渗吸速度i f 、渗吸系数及透水指数α值。 5.填写实验报告。 六、思考题 利用菲利普公式和考斯加可夫公式求s 或i 1时,讲选取第一个单位时刻的i 值,如何理解这第一个单位时刻的意思?它是根据i 的取值单位还是绘图时的取值单位?

土壤实验测定方法

测土配方施肥测试项目 1、有机质 2、速效磷 3、速效钾 4、碱解氮 5、缓效钾 6、全氮 7、电导与pH 8、植物氮磷钾 9、植物微量元素得测定(Fe、Mn、Cu、Zn、Ca、Mg) 10、土壤中得微量元素(Fe、Mn、Cu、Zn) 11、水中铵态氮得测定(靛酚蓝比色法) 12、土壤有效S得测定 13、硝态氮得测定 一、有机质得测定(重铬酸钾外加热法) 试剂: 1、0、2mol/L得FeSO4溶液:56、0gFeSO4(化学纯)溶于1L水,再加5ml浓硫酸。 2、重铬酸钾-浓硫酸混合液:称39、23g(通常可直接称40g),加1L水溶解,在加1L 浓硫酸.(为防止结晶,经验就是400ml水溶解重铬酸钾,用600ml水稀释浓硫酸,在混合)。 3、邻啡啰啉指示剂:1、485g邻啡啰啉+0、695g FeSO4溶于100ml水里,储存在棕 色瓶中。 4、Ag2SO4:防止氧化物(Cl—)得干扰,约加0、1g左右。(石灰土壤一般不用) 5、重铬酸钾标准液得配制:39、2245g重铬酸钾(分析纯)加400ml水,加热溶解,定 容1L。 设备: 消煮炉、消煮管、万分之一天平、2L大烧杯、大储存瓶、瓶口分液器(10ml)、酸式滴定管、三角瓶、洗瓶 实验步骤: 1、称0、1000-0、5000g(0、25mm)土样至消煮管,加入10ml重铬酸钾-浓硫酸混

合液,摇匀。 2、放入消煮炉(190℃)沸5min。 3、完全转移至三角瓶中,加入指示剂,用硫酸亚铁滴定。(橙黄→蓝绿→转红) 注意:滴至快终点时用洗瓶洗壁,减少误差。 每批样3空白。 每天对FeSO4标定一次。(标定方法2:0、2000g重铬酸钾溶于50-70ml 水+5ml浓硫酸+邻啡啰啉指示剂) 计算公式:方法1:C FeSO4=(标准重铬酸钾质量/M重铬酸钾)*6*5/消耗FeSO4体积 5表示每次吸重铬酸钾标准液5ml 方法2:CFeSO4=0、2000/(消耗FeSO4体积*0、04904)ppm 有机质(g/Kg)={CFeSO4*(V0-V)*10-3*3*1、1*1、724*1000}/样重 加Ag2SO4时,校正系数变为1、04.(1、1为氧化校正系数) 有机质(g/Kg)={CFeSO4*(V0-V)*10—3*3*1、1*1、724*1000}/ 样重 2重铬酸钾+3C→ 重铬酸钾+ 6FeSO4→ 滴定平行误差0、5g/kg 二、速效磷(碳酸氢钠浸提—硫酸钼锑抗比色法) 试剂: 1、4mol/L NaOH:4gNaOH+25ml水 2、0、5mol/L NaHCO3浸提剂:42gNaHCO3+1L水,用4mol/L NaOH调p H≈8、 5 3、稀硫酸溶液:153ml浓硫酸+400ml水,待其冷却 4、5g/L酒石酸锑钾溶液:0、5g酒石酸锑钾+100ml水 5、6、5mol/L钼锑抗存储液:10g钼酸铵+300ml水,水浴加热到60℃使其溶解, 冷却后将配好得稀硫酸溶液缓缓到入钼酸铵溶液,在冷却后,加入100ml 5g/L得酒石酸锑钾溶液,总体积定容1L,存储于棕色瓶中,可以长期保存. 6、钼锑抗显色剂:称1、5g抗坏血酸+100ml钼锑抗存储液.(现配现用,24h以内) 7、二硝基酚指示剂:0、2g 2,6—二硝基酚溶于100ml水中 8、无磷活性炭:用1:1得盐酸(1L水+1L浓盐酸)浸泡活性炭24h,用NaHCO3淋 洗5次,再用水淋洗5次,检查至无磷为止.(AgNO3检查) 9、1000ppm P标准储存液:取105℃烘干4h得纯磷酸二氢钾(优级纯)0、4390g+水 200ml+5ml浓硫酸,定容1L 10、P标准液:取磷标准储存液准确稀释20倍,其浓度为5mg/L,不易长期保存。 设备: 液枪(1ml、5ml、10ml)、小试管、分光光度计、混匀器、瓶口分液器(50ml)、细口瓶、振荡器、万分之一、百分之一天平、滤纸、烘箱 实验步骤: 1、称 2、50g(1mm)土样至细口瓶(必要时小半勺无磷活性炭)+50ml NaHCO3, 振荡30min 2、过滤,吸2ml待测液至小试管+1ml显色剂,摇匀(除CO2)+7ml水,摇匀,30mi n后在660nm下比色(预热30min左右)。722分光光度计就是880nm,72 1就是700nm。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作业指导书)

1 试样制备 1.1试样制备 1.1.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60mm的原状土和扰动土。 1.1.2根据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要求,原状土样同一组试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3;扰动土样同一组试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差不得大于± 0.01g/cm3,一组试样的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差不得大于±1%。 1.1.3试样制备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细筛:孔径0.5mm、2mm。 2洗筛:孔径0.075mm。 3台秤和天平: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称量1000g,最小分度值0.5g;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4环刀: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61.8mm和79.8mm,高20mm。 5击样器。 6压样器。 7其他:包括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缸、喷水设备等。 1.1.4原状上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筒取出土样。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样已受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

不应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2根据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上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主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据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3从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界限含水率等项试验的取样。 4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对低塑性和高灵敏度的软土,制样时不得扰动。 1.1.5扰动土试样的备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及均匀程度进行描述,并将土样切成碎块,拌和均匀,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2对均质和含有机质的土样,宜采用天然含水率状态下代表性土样,供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试验。对非均质土应根据试验项目取足够数量的土样,置于通风处凉干至可碾散为止。对砂土和进行比重试验的土样宜在105~110°C温度下烘干,对有机质含量超过5%的土、含石膏和硫酸盐的土,应在65~70°C温度下烘干。 3将风干或烘干的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碾散,对不含砂和砾的土样,可用碎土器碾散(碎土器不得将土粒破碎)。 4对分散后的粗粒土和细粒土,应按要求过筛。对含细粒土的砾质土,

实验一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实验一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目的要求 径流对土壤的侵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而透水性强的土壤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表径流量。土壤透水性强弱常用渗透率(或渗透系数)表示。当渗透量达到一个恒定值时的入渗量即为稳渗系数。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测定土壤渗透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基本原理 由图可以看出,在降雨初期一段时间(几分钟)内,土壤渗透速率较高,降雨量全部渗入土壤,此时土壤的渗透速率和降水速率等值,没有地表径流产生。随着降雨时间延长、土壤含水量增高,渗透速率逐渐降低,当渗透速率小于降水速率时,地表产生径流。 仪器设备 环刀(200cm3,h5.2,Φ7.0cm),量筒(100及50ml),烧杯(100ml),漏斗、漏斗架、秒表等。 方法步骤 一、在室外用环刀取原状土,带回实验室内,将环刀上、下盖取下,下端换上有网孔且垫有滤纸的底盖并将该端浸入水中,同时注意水面不要超过环刀上沿。一般砂土浸4~6h,壤土浸8~12h,粘土浸24h。 二、到预定时间将环刀取出,在上端套上一个空环刀,接口处先用胶布封好,再用熔蜡粘合,严防从接口处漏水,然后将结合的环刀放在漏斗上,架上漏斗架,漏斗下面承接有烧杯。 三、往上面的空环刀中加水,水层5cm,加水后从漏斗滴下第一滴水时开始计时,以后每隔1,2,3,5,10,……t i……t n min更换漏斗下的烧杯(间隔时间的长短,视渗透快慢而定,注意要保持一定压力梯度)分别量出渗入量Q1,Q2,Q3,Q5……Q n。每更换一次烧杯要将上面环刀中水面加至原来高度,同时记录水温(℃)。 四、试验一般时间约1h,渗水开始稳定,否则需继续观察到单位时间内渗出水量相等时为止。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上传

目录 1.总则--------------------------------------------------------- 3 2.术语、符号-------------------------------------------------3 3. 试样制备----------------------------------------------------5 4. 含水率试验-------------------------------------------------7 5. 密度试验----------------------------------------------------8 6. 颗粒分析试验----------------------------------------------8 6.2 粘粒分析移液管法试验----------------------------------10 7. 液塑限含水率试验----------------------------------------12 8 固结/黄土湿陷试验---------------------------------------13 9. 直接剪切试验---------------------------------------------17

土工试验方法 1.总则 1.0.1 为了测定土的基本工程性质,统一试验方法,为本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参数,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交通等各类工程的地基与填筑土料的基本工程性质试验。 1.0.3 土工试验资料的整理,应通过对样本(试验测得的数据)的研究来估计土体单元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使土工试验的成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土性指标,试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应附录A进行。 1.0.4 土工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15406采用,并定期按现行有关规程进行检定和校准。 1.0.5土工试验方法除应遵守本标准外,商应符合有关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 2.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仪器和测量系统的示值或实物量具有所代表的值与相对应的被测量的已知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2.1.2 测力计 强度试验时所用的钢环或负荷传感器。 2.1.3 平行测定 在相同条件下,采用两个以上的试样同时进行试验。 2.1.4 抗剪强度参数 表征土体抗剪切性能的指标,包括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2.1.5 土试样 用于试验的具有代表性的土样。 2.2 符号 2.2.1 尺寸和时间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DOC)

博士□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生课程结课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 学位课?选修课? 研究生年级、姓名 2 vccccccccccccc 研究生学号 XXXXXXXXXXX 所在学院(系、部) XXXXXXXXXXXXXXX学院 专业学科农业工程 任课教师姓名 XXXXXXXX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 评卷教师签字处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一、垂直入渗实验 1、实验目的 测定土壤的垂直入渗特征曲线,掌握测定方法。了解土壤一维入渗特性,确定入渗条件下土壤累积入渗量曲线以及入渗速率数学表达式,用不同的入渗经验公式描述入渗速率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2、实验要求 (1)土柱圆筒高约29cm ,内径10cm 。控制装土容重为1.43g/cm 。垂直入渗过程中,进水端的水位由马氏瓶控制。入渗过程中,观测不同时间的累积入渗量。(2)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点绘入渗过程线(速度~入渗时间),确定饱和入渗速度k 值。 (3)根据实验数据在双对数纸上点绘入渗曲线,确定α及k 值,写出该种土壤的入渗公式。 (4)略述土壤入渗过程,入渗性强弱,分析原因。 3、实验原理 (1)实验利用马氏瓶供水并维持稳定水压; (2)对于均质土的入渗强度,已有若干计算公式,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求得解析解为: f 2 1 i t 2i += S 式中,i ——t 时刻的入渗速率; S ——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的特性常数,成为吸水率; f i ——稳定入渗率,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在非饱和土壤入渗初期,S 起主要作用,所以菲利普公式可以改写为:

检验和试验方法技术标准

(检验和试验方法技术标准) 禁止和限制使用的环境物质要求

2005 发布实施 目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4) 2 引用规范性文件 (5) 3 术语和定义 (5) 3.1 环境物质 (5) 3.2 含有 (5) 3.3 杂质 (5) 3.4 管理级别 (5) 3.5 CAS (6) 3.6 禁止使用 (6) 3.7 N.D. (6) 4 环境物质管理的要求 (6) 4.1 环境物质描述 (6) 4.2 RoHS指令规定的禁止使用物质在电气设备中的主要用途 (7) 4.3 环境物质使用和控制要求 (8) 4.4 包装材料限制物质(重金属)Heavy metal in packing material (14) 4.5 电池限制物质要求 (16) 5 环境物质测试 (17) 5.1 总要求 (17) 5.2 包装材料重金属含量Heavy metal in packing material (18) 5.3 测试设备要求 (1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禁止和限制使用的环境物质相关法律法规和使用实例说明 (19)

前言 本标准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绿色产品标准中的环境物质要求部分。 本标准通过明确中兴通讯产品的部件或设备中所含环境管理物质中的禁止使用物质和限制使用物质,使ZTE产品符合环保要求、遵守法令、保护地球环境以及减轻系统影响。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 。 。 部提出,技术中心规划发展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于2005年3月首次发布。 本标准于2005年*月首次修订。 本标准修订人:

土壤学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用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实验原理: ①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以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巨大,它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生态环境中有机污染及全球碳平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包括部分分解很少的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物和腐殖质类物质。并且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大,低的不足0.5%,高的可达20-30%。其中,>20%称有机质土壤,<20%称矿质土壤。一般的,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5%。 ②稀释热法是利用浓重铬酸钾迅速混合所产生的热来氧化有机质,剩余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但由于热量较低,对有机质的氧化程度较低,只有77%。 氧化过程: K 2Cr 2O 7 + C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CO 2 + H 2O 橙色 绿色 滴定过程: K 2Cr 2O 7 + FeSO 4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Fe 2(SO 4)3 + H 2O 橙色 浅绿色 绿色 浅黄色 实验使用邻啡啰啉试剂作为指示剂,显示氧化还原状态。邻啡啰啉试剂与不同价态的铁形成不同颜色的络合物。 [(C 2H 8N 2)3Fe]3+?[(C 2H 8N 2)3Fe]2+ 淡蓝色 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 3+的绿色,快到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如果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说明终点已到。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试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附件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 筛选技术规定 —6—

目录 1 前言 (9) 2 编制依据 (9) 3 术语与定义 (9) 3.1 检测实验室 (10)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10)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10) 4.1 总则 (10) 4.2 检测实验室 (11) 4.3 质量控制实验室 (15) 5 实验室筛选评审程序 (15) 5.1 筛选要求 (15) 5.2 筛选评审程序 (16) 5.3 筛选结果的发布和利用 (17) 附表1 (18) 附表2 (21) —7—

附1 (23) 附2 (25) 附3 (29) —8—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1 前言 为了确保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加强详查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筛选详查实验室技术能力审核工作,特制订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技术要求及筛选评审程序,主要用于申请承担详查分析测试任务的实验室筛选工作。 2 编制依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08)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GB/T 27043-2012)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详查根据实验室职能、工作性质、范围等分为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控制实验室。 —9—

3.1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负责依据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开展详查样品(包括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的制备、分析测试及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保存留存样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报告、检测结果统计报表、质控数据和质量评估报告等信息。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质量控制实验室全面负责本省(区、市)详查质量管理工作。负责按照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组织开展本省(区、市)详查样品采集、制备、保存、流转、分析测试等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负责编写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参加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的详查工作质量管理监督检查。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4.1 总则 4.1.1 实验室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对其出具的检测数据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验室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10—

达西渗透实验指导书

达西渗透实验 1实验目的 (1) 测定均质沙的渗透系数k 值; (2) 测定通过沙体的渗透流量与水头损失的关系,验证达西定律。 (3) 通过试验,确定水流通过沙体的雷诺数,判别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 2.实验设备与仪器 实验设备由活动盛水容器、溢流板、进水管、滤板、盛沙桶、溢流管和测压管组成。测量仪器为量筒、秒表、温度计。 3.实验原理 液体在空隙介质中流动时,由于液体具有粘性,在液体流动中会引起水头损失 1856年法国工程师H.Darcg 在装满沙的圆筒中进行实验。因为渗流流速极为微小,所以流速水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总水头H 可以用测压管水头h 来表示。水头损失h w 可以用测压管水头差来表示,即 γ/p Z h H +== (1) 21-h h h w = (2) 水力坡度可用测压管水头坡度来表示,即 L h h L h J w 2 1-== 达西分析了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渗流量Q 与圆筒断面面积A 及水头损失h w 成正 比,与断面间距L 成反比,并和土壤的透水性有关,达西得到了如下基本关系式 L h h kA kAJ Q 2 1-== (3) L h h k kJ A Q v 21-=== (4) )/(AJ Q k = (5) 式中,v 为渗流的断面平均流速;γ/111p Z h +=,γ/222p Z h +=, k 为反映孔隙介质透水性能的一个综合系数,即渗透系数。 式(3)~(5)所表示的关系称为达西定律,它是渗流的基本定律。由式(4)可以看出,渗透速度V 与水力坡度J 成线性关系,所以达西定律又称为线性渗流定律。 渗透系数k 是反映土壤透水性的一个综合指标,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颗粒的形状、大小、均匀程度以及地质构造等孔隙介质的特性,同时也和流体的物性如粘滞性和重度等有关。因此k 值将随孔隙介质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同一介质,也因流体的不同而有差别;即使同一流体,当温度变化时重度和粘滞系数也有所变化,因而k 值也有所变

土壤入渗实验指导书

《水文学原理》实验指导书 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系 2006.9

实验一土壤渗透系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土壤下渗的物理过程及下渗机理; 2.测量土壤渗透系数K; 3.学习正确使用渗透筒。 [实验原理]: 下渗过程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渗润阶段,这阶段,土壤含水量较小,分子力和毛管力均很大,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所以此时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特别大,以致初始下渗容量很大,而且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快速减小,使得下渗容量迅速递减。第二阶段为渗漏阶段,土壤颗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因此分子力几乎趋于零,这时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向土壤入渗,下渗容量比渗润阶段明显减小,而且由于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减小阶段,所以这阶段下渗容量的递减速度趋缓。第三阶段为渗透阶段,在这一阶段,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这时不仅分子力早已不起作用,毛管力也不再起作用了。控制这一阶段下渗的作用力仅为重力。与分子力和毛管力相比,重力只是一个小而稳定的作用力,所以在渗透阶段,下渗容量必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小值,称为稳定下渗率。 [实验仪器]: 1.渗透筒(渗透环)一套——渗透筒是用金属做的一套无底同心圆柱筒,筒底 具刀口,同心环内管的横截面积为1000cm2,内径35.8cm,高30-50cm,外筒内径60cm(亦可用土埂围堰代替外筒); 2.量筒500ml和1000ml各一个; 3.水桶2个;温度计1支(刻度0-50℃);秒表(普通钟表)1块;量水测针或 木制厘米尺一个;席片或塑料薄膜(灌水时防止冲刷用)。 [实验步骤]: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块,把渗透筒的内筒插入土中,深度10cm左右,同时插 好外筒。如无外筒,可筑埂围堰,高度和内筒高相平,埂顶宽20cm,并捣实之。 2.同内外插入量水测针或木制厘米尺各一支,筒内水层厚度一般保持5cm。 3.把席子或塑料薄膜放入筒底,同时把温度计插入筒内。在开始灌水时,土壤 吸水速度较快,为使筒内达到一定水层,第一次灌水要快,同时视水层下降

土壤实验测定方法

土壤实验测定方法

测土配方施肥测试项目 1、有机质 2、速效磷 3、速效钾 4、碱解氮 5、缓效钾 6、全氮 7、电导和pH 8、植物氮磷钾 9、植物微量元素的测定(Fe、Mn、Cu、Zn、Ca、Mg) 10、土壤中的微量元素(Fe、Mn、Cu、Zn) 11、水中铵态氮的测定(靛酚蓝比色法) 12、土壤有效S的测定 13、硝态氮的测定

一、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外加热法) 试剂: 1、0.2mol/L的FeSO4溶液:56.0gFeSO4(化学纯)溶于1L水,再加5ml浓硫酸。 2、重铬酸钾-浓硫酸混合液:称39.23g(通常可直接称40g),加1L水溶解,在加1L浓硫酸。(为防止结晶,经验是400ml水溶解重铬酸钾,用600ml水稀释浓硫酸,在混合)。 3、邻啡啰啉指示剂:1.485g邻啡啰啉+0.695g FeSO4溶于100ml水里,储存在棕色瓶中。 4、Ag2SO4:防止氧化物(Cl-)的干扰,约加0.1g左右。(石灰土壤一般不用) 5、重铬酸钾标准液的配制:39.2245g重铬酸钾(分析纯)加400ml水,加热溶解,定容

1L。 设备: 消煮炉、消煮管、万分之一天平、2L大烧杯、大储存瓶、瓶口分液器(10ml)、酸式滴定管、三角瓶、洗瓶 实验步骤: 1、称0.1000-0.5000g(0.25mm)土样至消煮管,加入10ml重铬酸钾-浓硫酸混合液,摇匀。 2、放入消煮炉(190℃)沸5min。 3、完全转移至三角瓶中,加入指示剂,用硫酸亚铁滴定。(橙黄→蓝绿→转红) 注意:滴至快终点时用洗瓶洗壁,减少误差。 每批样3空白。 每天对FeSO4标定一次。(标定方法 2:0.2000g重铬酸钾溶于50—70ml 水+5ml浓硫酸+邻啡啰啉指示剂) 计算公式:方法1:C FeSO4=(标准重铬酸钾质量/M重铬酸钾)*6*5/消耗 FeSO4体积 5表示每次吸重铬酸钾标准液5ml

ASTM击实试验标准试验方法D a

Designation: D 698—OOaε1 击实试验标准试验方法 1、范围 1、1这些试验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击实方法,以确定土得含水率与干重度之间得关系(击实曲线),在直径为4或6in、(101.6或152。4-mm)模子里,重为5、5—lbf(24。4-N)得重锤从12in.(305mm)得高度掉落,产生12,400(600)得击实作用力。 注释1— 注释2- 1.2这些试验方法仅应用于含30%或更少质量得保留在—in。(19.0—mm)筛上得土(材料)。 注释3— 1。3 提供三种供选择得方法。使用得方法应按规范说明得,规范为试验材料得说明。如果没有指定方法,方法得选择应基于材料等级、

1。3、1 方法A: 1、3.1。1模子-直径4in。(101、6-mm)。 1.3.1.2材料—通过No.4(4。75—mm)号筛。 1.3.1、3 分层—三层。 1、3。1。4每层击数-25、 1、3。1、5用料-如果保留在No.4(4、75—mm)号筛得质量含量为20%或就是更少得材料可使用。 1。3。1.6 其它用料-如果方法没有明确指定,符合等级要求得材料都可能被方法B或C使用。 1。3.2 方法B: 1、3、2。1模子-直径4in。(101、6—mm)。 1、3、2。2材料—通过-in。(9.5-mm)筛。 1.3。2、3分层-三层、 1.3.2.4每层击数—25击。 1、3、 2、5用料-如果保留在No.4(4、75-mm)号筛得质量含量超过20%得材料与保留在-in、(9.5-mm)筛得质量含量为20%或更少得材料可使用。 1、3。 2、6 其它用料—如果该方法中没有明确指定,符合等级要求得材料可能被试验方法C使用。 1。3、3 方法C: 1。3。3。1模子-直径6-in.(152。4-mm)、 1、3、3、2材料-通过-inch(19、0-mm)筛。 1。3.3.3层数—三层。 1。3。3、4 每层击数-56击、 1.3.3.5用料—如果保留在—in。(9、5—mm)筛得质量含量超过20%得材料与保留在-inch(19。0-mm)筛得质量含量超过30%得材料可使用。 1。3.4直径6-in、(152、4-mm)得模子不能用在试验方法A或就是B、注释4- 1、4 如果试验含有超过质量百分数超过5%得超粒径部分(粗粒),则该材料在

垂直土柱的入渗实验操作说明

一维垂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实验系统 操作说明 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 西安碧水环境新技术有限公司

1 试验原理 做一个直径为10cm 的垂直土柱,长度为100cm 左右,使密度均一,且有均匀的初始含水率。在土柱进水端维持一个接近饱和的稳定边界含水率,并使水分在土柱中作垂直吸渗运动,作为一维垂直流动其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为 ()()()()()() i 0K =D t z z z t 0 z 0000i t z t z θθθθθθθθθθ??????-???????? ==≥===→∞ 1 2 3 4 基本方程(1)可改写为以(),z t θ为未知函数的方程 ()()()() (),,5z t dK z t D t d θθθθθθθ ?????- =- ??????? 式中,Z 坐标向下为正。 垂直入渗的解(),z t θ取为级数形式,即 (),z t θ=()()()()12342222 234t t t t ηθηθηθηθ++++ 1 =()2 1i i i t ηθ∞ =∑ (6) 根据边界条件(3)可知,()00i ηθ= i=1,2,3, (7) 由初始条件(2)可以得到()1i ηθ=∞ (8) 当式(5)中的各项系数()i ηθ确定后,则可求得任一时刻T 不同含水率θ在土壤剖面上的位置Z ,亦即得到垂直入渗的解。()i ηθ可由待定系数法求得,为此,可以将方程(5)的右端按分式求导展开,整理得, 22 220z dK z z z dD z D d t d θθθθθθ?????????+--= ? ?????????? (9) 式中,D ,K 及z 分别为D (θ),K (θ)及(),z t θ的简写。对式(6)取 2 22z z z z t θθθ?????? ??????? ,分别如下:

土壤CNP测定实验方法

土壤元素分析实验方法汇总1土壤铵态氮(NH4+-N)测定——靛酚蓝比色法 1.1实验药品 (1)浸提剂-2mol/L氯化钾(KCl)溶液。 称取74.55gKCl溶于水中,定容到500mL; (2)苯酚溶液。 5g苯酚+0.05g亚硝基铁氰化钠(又称,硝普钠)→溶于水,定容到500mL,贮存于棕色瓶。 (3)次氯酸钠碱性溶液。 5g氢氧化钠(NaOH)+3.53g七水磷酸氢二钠(NaHPO4·7H2O)+15.9g十二水磷酸钠(Na3PO4·12H2O)+2.5mL次氯酸钠(NaClO,有效氯>10%)→溶于水,定容到500mL容量瓶,贮存于棕色瓶。 (4)掩蔽剂。 A药剂:40g四水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溶于水,定容到100mL容量瓶; B药剂:10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二钠)→溶于水,定容到100mL容量瓶; C药剂:40g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定容到100mL容量瓶; 掩蔽剂:100mL A药剂+ 100mL B药剂+ 1mL C药剂→混合即可。 (5)铵态氮(NH4+一N)标准贮备液-----100μg·mL-1(4℃冰箱贮存,有效期6个月) 0.4717g硫酸铵((NH4)2SO4,105℃干燥2h)→溶于水,定容到1L容量瓶中。 (6)铵态氮(NH4+一N)标准使用液-----2.5μg·mL-1(使用当天配置) 吸取2.5mL (5)中所配制的溶液,定容到100mL容量瓶中。 1.2实验步骤 1.2.1标准曲线绘制 (1)分别吸取0、1、2、4、6、8、10mL 2.5μg·mL-1的铵态氮标准使用液于50mL比色管中;{其中:对应的铵态氮含量分别为0、2.5、5、10、15、20、25μg} (2)加入5mL苯酚溶液; (3)加入5mL次氯酸钠碱性溶液; (4)摇匀; (5)在20℃左右室温下,放置1h; (6)加入1mL掩蔽剂; (7)加水到50mL刻度,盖塞,摇匀; (8)用1cm玻璃比色皿,在n=625nm处,比色,读取吸光度ABS。 (9)以铵态氮含量为横坐标X(μg),吸光度ABS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

常用试验方法标准名称

常用标准名称一览表 序号检测标准编号(含年号) 1 GB/T2910.1-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部分:试验通则》 2 GB/T2910.2-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2部分:三组分纤维混合物》 3 GB/T2910.3-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3部分:醋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 维的混合物(丙酮法)》 4 GB/T 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 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 5 GB/T 2910.5-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5部分:粘胶纤维、铜氨纤维或莫代尔纤维与棉的的混合物(锌酸钠法)》 6 GB/T 2910.6-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6部分:粘胶纤维、某些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或莱赛尔纤维与棉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 7 GB/T 2910.7-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7部分:聚酰胺纤维与某些其 他纤维混合物(甲酸法)》 8 GB/T 2910.8-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8部分:醋酯纤维与三醋酯纤维 混合物(丙酮法)》 9 GB/T 2910.9-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9部分:醋酯纤维于三醋酯纤维 混合物(苯甲醇法)》 10 GB/T 2910.10-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0部分:三醋酯纤维或聚乳酸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氯甲烷法)》 11 GB/T 2910.11-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1部分:纤维素纤维与聚酯纤 维的混合物(硫酸法)》 12 GB/T 2910.12-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2部分:聚丙烯腈纤、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或某些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基甲酰胺法)》 13 GB/T 2910.13-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3部分:某些含氯纤维与其他纤 维的混合物(二硫化碳_/丙酮法)》 14 GB/T 2910.1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4部分:醋酯纤维与某些含氯 纤维的混合物(冰乙酸法)》 15 GB/T 2910.15-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5部分:黄麻与某些动物纤维 的混合物(含氮量法)》 16 GB/T 2910.16-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 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17 GB/T 2910.17-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7部分:含氯纤维(氯乙烯均聚物)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硫酸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