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

单元提升课(九)

视角1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1】(2016·河北石家庄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

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2历史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考题例证2】(2016·河南洛阳模拟)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

D.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农村和城镇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到放开,主要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人们的户口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流动问题,不是人口结构的变动,故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3主流思潮——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知识点拨】中共八大后,中共中央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的三年严重困难。党中央虽然进行了调整,但随后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3】(2016·山东潍坊检测)下图为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某地群众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这反映了()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B.无偿调拨违背群众意愿

C.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D.公共资源存在严重浪费

解析材料“调原料”“调车调马”“调锅灶”“调木料”说明在人民公社体制体制下,实行无偿调拨,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故B项正确。

答案 B

视角4主流思想——改革开放

【知识点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考题例证4】(2017·江西鹰潭模拟)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解析材料“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说明坚持市场为导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B项,故B项错误;对外开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初期“左”倾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1.“一五”计划的特点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

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解读】材料反映了费正清对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其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说明了“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也应注意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发展。

2.“一五”计划的成就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解读】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迅速发展,195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钢、电力、煤炭、石油等产量增加较多,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等新产品制造成功。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道路工程材料二 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青岛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20 17 ~20 18 学年第 2 学期 课试卷 使用层次 出题教师 学号: 姓名: 专业: 年级: 函授站: ..........................................................密.......................................................封...........................................................线........................................................ 试卷类型:(A )卷 考核方式:(闭)卷 第1页 共3页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满分30分) 1.评价材料抵抗水的破坏能力的指标是( )。 A.抗渗等级 B.渗透系数 C.软化系数 D.抗冻等级 2.炎热夏季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必须加入的外加剂是( )。 A.速凝剂 B.缓凝剂 C.CaSO4 D.引气剂 3.下列材料中可用作承重结构的为( )。 A. 加气混凝土 B. 塑料 C .石膏板 D .轻骨料混凝土 4.烧结普通砖在墙体中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下述除( )外的各性能特点。 A.一定的强度 B.高强 C.耐久性较好 D.隔热性较好 5.石灰熟化过程中的陈伏是为了( )。 A.利于结晶 B.蒸发多余水分 C.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 D.降低发热量 6.硅酸盐水泥石耐热性差,主要是因为水泥石中含有较多的( )。 A.水化铝酸钙 B.水化铁酸钙 C.氢氧化钙 D.水化硅酸钙 7.砌筑砂浆的分层度为( )mm 时,该砂浆的保水性和硬化后性能均较好。 A.0-10 B.10-20 C.30-50 D.60-80 8.对混凝土早期强度提高作用最大的外加剂为( )。 A.M 剂 B.硫酸钠 C.NaNO3 D.引气剂 9.砂浆的流动性指标为( )。 A 坍落度 B.分层度 C.沉入度 D.维勃稠度 10.干燥环境中有抗裂要求的混凝土宜选择的水泥是( )。 A.矿渣水泥 B.普通水泥 C.粉煤灰水泥 D.火山灰水泥 11.现场拌制混凝土,发现粘聚性不好时最可行的改善措施为( )。 A.适当加大砂率 B.加水泥浆(W/C 不变) C.加大水泥用量 D.加CaSO4 12.测试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时标准试件的尺寸为( )。 A.150×150×150mm B.40×40×160mm C.70.7×70.7×70.7mm D.150×150×300mm 13.用于吸水基底的砂浆强度,主要决定于( )。 A.石灰膏用量 B.水泥用量和水泥强度 C.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D.砂的强度 14.砂浆保水性的改善可以采用( )的办法。 A.增加水泥用量 B.减少单位用水量 C.加入生石灰 D.加入粉煤灰 15.已知混凝土的砂石比为0.54,则砂率为( )。 A.0.35 B.0.30 C.0.54 D.1.86 16.下列水泥中,和易性最好的是( )。 A.硅酸盐水泥 B.粉煤灰水泥 C.矿渣水泥 D.火山灰水泥 17.检验水泥中f-CaO 是否过量常是通过( )。 A.压蒸法 B.长期温水中 C.沸煮法 D.水解法 18.工程中适用的木材主要是树木的( )。 A.树根 B.树冠 C.树干 D.树皮 19.石油沥青的粘性是以( )表示的。 A.针入度 B.延度 C.软化点 D.溶解度 20.石膏制品的特性中正确的为( )。 A.耐水性差 B.耐火性差 C.凝结硬化慢 D.强度高 21.用于炎热地区屋面防水的沥青胶宜采用( )配制。 A.10号石油沥青 B.60号石油沥青 C.100号石油沥青 D.软煤沥青 22.低温焊接钢结构宜选用的钢材为( )。 A.Q195 B.Q235-AF C.Q235-D D.Q235-B 23.材料抗渗性的指标为( )。 A.软化系数 B.渗透系数 C.抗渗指标 D.吸水率 24.下列材料中可用于配制耐热混凝土(900℃)的是( )。 A.矿渣水泥 B.硅酸盐水泥 C.普通水泥 D.高铝水泥 25.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施工时宜选择的外加剂为( )。 A.缓凝剂 B.阻锈剂 C.引气剂 D.速凝剂 26.表示砂浆流动性的指标为( )。 A.坍落度 B.分层度 C.沉入度 D.维勃稠度 27.表示干硬性混凝土流动性的指标为( )。 09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8·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救济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据桓宽《盐铁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改革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2)说明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 答案(1)措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特点:强调依靠流通环节集聚财富;主张藏富于国,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 (2)作用: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实施为汉昭帝“有为”治国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得出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根据材料“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得出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根据材料“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得出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第二小问,主要根据桑弘羊经济政策的措施进行归纳,可以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2)作用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2.(2018·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会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熙宗即帝位。天眷(金熙宗年号)中设仪卫将军,始有内廷之禁,亲王以下不能佩刀入宫。天眷二年三月,命百官详定仪制。以后百官朝参,用汉式朝服。皇统五年(1145年)又颁行《皇统新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这是金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金熙宗改进女真字,笔画较为简省,天眷元年正式颁行。九月,诏百官诰命,女真、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同汉人。此外,金熙宗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尤其重视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金熙宗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熙宗改革的意义。 答案(1)措施:仿照汉制制定礼仪制度;颁行成文法典;改进女真文字;学习各族文化;以儒家思想治国。 (2)意义:有利于巩固金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推动了女真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离心运动与近心运动学案

专题19 离心运动与近心运动 一、离心运动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不足以提供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向心力产生的向心加速度不足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而保持圆周运动,由于惯性,物体有沿切线方向运动的趋势,做远离圆心的运动,即离心运动。 发生离心运动时常伴随有:线速度增大(洗衣机脱水)、转动半径减小(汽车急转弯时冲出轨道)、角速度或转速增大(砂轮、飞轮破裂)、受力变化(汽车在冰面行驶打滑)。 二、近心运动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超过其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时,向心力产生的向心加速度对物体速度方向的改变较快,物体会做靠近圆心的运动,即近心运动。 由于生产、生活中常追求高速、低损耗,发生的离心运动现象往往比较典型,而近心运动的应用范例较少,最常见的近心运动的应用实例是航天器的减速变轨。 三、离心运动的临界条件 1.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径向)静摩擦力,即滑动摩擦力大小。 2.弹力等于零:绳、杆等的张力等于零。 3.弹力等于零:接触面间的压力、支持力等于零。 根据临界条件不同,对某情境,常常有多个临界状态。 下列哪个现象是利用了物体产生离心运动 A.离心水泵工作时 B.车转弯时要限制速度 C.公路弯道的转弯半径设计得很大 D.转速很高的砂轮半径不能做得太大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离心水泵工作就是应用了水的离心运动,A正确;因为 2 v F m r = 向 ,所以速 度越快所需的向心力就越大,汽车转弯时要限制速度,来减小汽车所需的向心力,防止离心运 动,同时增大转弯半径也可以防止离心运动,故BC错误;因为 2 22 4π v F m n rm r == 向 ,所以 转速很高的砂轮所需的向心力就大,转速很高的砂轮半径做得太大,就会使砂轮承受不了巨大的力而断裂,做离心运动,所以砂轮要做的小一些,D错误。&网 【名师点睛】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注意所有远离圆心的运动都是离心运动,但不一定沿切线方向飞出。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汽车可以转弯 B.化学实验室中用离心分离器沉淀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微粒,利用的是离心现象 C.提高洗衣机脱水桶的转速,可以使衣服甩得更干 D.火车转弯时需要的向心力由司机转动方向盘的力提供 【答案】BC 2.雨天在野外骑车时,在自行车的后轮轮胎上常会粘附一些泥巴,行驶时感觉很“沉重”。如果将自行车后轮撑起,使后轮离开地面而悬空,然后用手匀速摇脚踏板,使后轮飞速转动,泥巴就被甩下来,如图所示,图中a、b为后轮轮胎边缘上的最高点与最低点,c、d为飞轮边缘上的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轮上c、d两点的向心加速度相同 B.后轮边缘a、b两点线速度相同 C.泥巴在图中的b点比在a点更容易被甩下来 D.a点的角速度大于d点的角速度

2018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阶段综合检测四4

阶段综合检测(四)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选择题部分(共65分)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https://www.360docs.net/doc/305753634.html,k ________ by five pence per pound. A.is risen B.is raised C.has risen D.has lifted ()2.The output of machines in 2005 is ________ it was in 2002. A. 5 times what B.5 times that C.5 times as many D.5 times of ()3.It is reported tha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east China ________ in the last two months, with a rebound in monthly figures. A.has improved B.improved C.was improved D.was improving ()4.The computer was used in teaching. As a result, not only ________, but students becam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lessons. A.saved was teachers' energy B.was teachers' energy saved C.teachers' energy was saved D.was saved teachers' energy ()5.—I'm sorry. I ________ at you the other day. —Forget it. I was a bit out of control myself. A.should't shout B.should't have shouted C.mustn't shout D.mustn't have shouted ()6.—Has the doctor ________ the weak child ________ his illness? —No, the doctor didn't ________ him. A.cured; for; treat B.cured; of; treat C.cured; for; cure D.cured; of; cure ()7.(2016·苏北四市联 考)New version of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________, the whole world has seen a promising future of lower planet-warm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releasing B.released C.has released D.has been released ()8.Don't forget you can get ________ when you're swimming. A.burning B.burnt C.being burnt D.to be burnt ()9.________ the technology developing, the games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________. A.As; amazing B.Of; amazed C.With; amazing D.For; amazed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生物全国1卷及参考答案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的DNA 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 一蛋白质复台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台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 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 聚合酶 D.若复台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 聚台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3 -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 和NO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王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 D 可抑制药物x 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 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 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 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台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 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 为蛋白质,则药物 D 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断减弱

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一训练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9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 B.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C.唐代的三省长官 D.清代的军机大臣 2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1. 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2.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 3.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4.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D.清朝设置军机处 5.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初具规模。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的问题B.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权专制的最高点 C.有力地加强了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是明初统治者汲取前代历史经验的结果 6.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 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7《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明太祖所说的一段话:“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主张稳当治国的方法是 A.废除丞相 B. 设内阁 C.实行郡县制 D. 实行分封制 8. 下面描述的是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运作的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 C.秦、唐、明D.秦、元清 9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迅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军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电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 秦朝 B. 唐朝C. 宋朝 D. 明朝 10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D.丞相权力不断分散11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有历史学家认为电视剧的名字有误,历史学家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是御史大夫 B. 宰相制度在明朝就已废除 C. 为了哗众取宠 D.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罗锅”12在《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的序言中说:“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下列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处设立之初“名不师古,职居密勿” B.军机处当时的主要职能是“秉庙谟商戎略” C.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展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D.军机处是最高行政机构“隐然执政之府” 13“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2018届高考生物专题训练14生物的进化

专题训练14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必考集训】 1.(2017浙江吴越联盟联考)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是( ) A.自然选择 B.可遗传变异 C.基因频率改变 D.生殖隔离 2.整个生物界,种类繁多、异彩缤纷,现存的物种数在200万以上。它们在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体现了生物的( ) A.多样性 B.特异性 C.变异性 D.统一性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基因突变决定的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不断施用农药的结果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D.只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 4.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氨基酸→蛋白质 5.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 6.自然界中桦尺蠖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类型,当树干和岩石呈现深暗颜色时,绝大多数为黑色桦尺蠖,在灰色环境中,绝大多数为灰色桦尺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灰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是两个不同物种 B.不同的环境条件中,灰色基因和黑色基因的频率不同 C.灰色桦尺蠖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D.在深暗的环境中,大多数灰色的桦尺蠖突变成了黑色桦尺蠖 7.(2017浙江绍兴模拟)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研究细菌抗药性形成的机理。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绝大多数细菌死亡,但有个别细菌能存活下来,并能进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青霉素的影响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降低 B.存活下来的个体通过繁殖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的提高 C.接触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已经产生了抗青霉素的差异 D.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8.某玉米田从N年开始持续使用杀虫剂,而此地的玉米螟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玉米螟对杀虫剂产生了定向变异 B.玉米螟对杀虫剂进行了定向选择 C.杀虫剂对玉米螟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隔离 9.等位基因(A、a)与(D、d)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交叉互换。以基因型如右图所示的果蝇为亲本,逐代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将( )

道路工程材料复习题1

青岛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20 18 ~20 19 学年第 2 学期道路工程材料课试卷使用层次专科出题教师张立伟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函授站:..........................................................密.......................................................封...........................................................线........................................................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函授站:..........................................................密.......................................................封...........................................................线.......................................................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函授站:..........................................................密.......................................................封...........................................................线.......................................................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一、选择题 1.(2019·唐山模拟,33)“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东西方商路的阻断引发了新航路开辟,故A项正确。 2.(2019·秦皇岛模拟,33)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这一事件是( ) A.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 B.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大陆 C.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D.葡萄牙成为“海上马车夫” 答案 A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葡萄牙国王”,哥伦布船队、麦哲伦船队是受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故B、C两项排除;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是荷兰,故D项排除;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是在葡萄牙支持下,而且有利于葡萄牙对印度的征服,故A项正确。 3.(2018·南充模拟,33)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材料反映出(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D.世界市场的雏形 答案 B 解析题干论述的三个变化,充分体现了西欧社会的转型,即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故B项正确。 4.(2018·承德月考,33)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

2018年高考生物全国卷1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试题答案及部分题目解析(答案仅供参考)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容易得分。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所以D项错误。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台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微生物降解植物秸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所以两组均为先加入药物X,而丙组后半段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知识整合] 1.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1)改革与革命的主体不同: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众的行为。 (2)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3)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改革则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关于中外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帝改革。 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王安石变法。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根本原因。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③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 ④改革力量:阶级条——组织条。 ⑤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主观条。 ⑥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4)改革的实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或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植物的激素调节 教案

讲考纲 讲考点 考点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极性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3)分布部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特点: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2)实例剖析 ①顶端优势 a.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b.原因: c.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d.应用:可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它多开花、多结果。 ②根的向地性 重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不均(根的向地侧生长慢,背地侧生长快)→根向地生长。 ③除草剂

从图中可以看出,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农田里的双子叶杂草,同时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 【例1】(2017年江苏卷,13)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NAA 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320 mg/ L NAA 处理插条 D.400 mg/ L NAA 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答案】D 【跟踪训练1】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幼苗生长状况,图乙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用B、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则生根效果不相同 B.若某植物幼苗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2f C.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D.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B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BD对应的浓度区间 D 【答案】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2.五种植物激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客观题——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 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有:人物称谓——古代的习惯称谓,包括名、字、别号、谥号,以及敬称谦称、特殊称谓等。科举制度。不同时期,科举制度有所不同。如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任免官职的有关习惯说法。礼制——冠礼、婚姻、丧葬等。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等。 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歔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 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 (选自《北史高睿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答案] D [解析] D项,不可世袭错,爵位可世袭,有时降等世袭。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母亲去世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文襄帝对他说:我替你娶郑述祖的女儿,你嫌弃什么而不高兴呢?高睿回答道:我为自己丧父丧母感到悲痛,现在将要举行婚礼,我更加哀思痛切。话没说完,他抽泣呜咽不能自已,文襄帝也因此而怜悯他。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高睿身高七尺,仪表堂堂,熟悉政事,知人善任。 于是朝廷认为高睿有才能,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 名师教你解题 1.了解考查范围 虽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很多,但高考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天文地理、姓名称谓、礼仪制度、教育科举、官职沿革、文化典籍等。而且可以肯定考查的是这些类别中最常见的知识。

道路工程材料试题5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道路工程中,通常按照含量,将石料分为酸性集料、中性集料与碱性集料。 2.石料的抗冻性能主要通过和两种试验方法评价。 3.沥青的胶体结构可分为__ __、_ _和三个类型。 4.石油沥青的三大指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延度 5.按我国现行试验规程,沥青与粗集料粘附性的试验方法集料的粒径有关,大于13.2mm采用,小于13.2mm采用。 6.水泥熟料的主要成份有、、和。 7.为了保证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进行与验证。 8.水泥混凝土“C40”表示该混凝土在____龄期的____不小于40MPa。 9.目前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常用的水泥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集料的以下密度中,最大。 A.表观密度 B.真密度 C.毛体积密度 D.堆积密度 2.我国现行规范中,是用于沥青分级的技术指标。 A.针入度 B.延度 C.软化点 D.粘度 3.以下试验中,用于评价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A.车辙试验 B.冻融劈裂试验 C.弯曲试验 D.蠕变试验4.沥青在矿料表面形成________可以提高沥青的粘结性。 A.自由沥青 B.结构沥青 C.沥青薄膜 D.沥青吸附膜 5.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初始值OAC1时,指标不会用到。 A.马歇尔稳定度最大值 B.目标流值范围中值 C.目标空隙率范围中值 D.目标沥青饱和度范围中值 6.下列指标中,指标不属于沥青的条件粘度。A.针入度 B.标准针入度 C.软化点 D.动力粘度 7.当水泥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用量小于规定最低要求或水灰比超出规定最高要求时所造成的问题是。 A.强度无法保证 B.工作性不佳 C.不经济 D.耐久性不好 8.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规定条件下的。 A.初始切线弹性模量 B.割线弹性模量 C.切线弹性模量 D.没有要求,A、B、C均可 9.沥青针入度P25℃,100g,5s=800的含义是该种沥青材料在25条件下,以质量为100g的标准针经过5s时间贯入沥青试样的深度为 mm。 A.800 B.80 C.8 D.0.8 10.按照四组分分析法,下列组分不属于四组分化学成分。 A.饱和分 B.胶质 C.沥青质 D.油分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通过洛杉矶磨耗试验与狄法尔磨耗试验测试,石料的磨耗率越高,其耐磨性能越好。() 2.在水泥混凝土中粗细集料的分界尺寸为2.36mm,在沥青混合料中,粗细集料的分界尺寸为4.75mm。() 3.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越多,粘结性越好。() 4.坍落度与VB稠度均是表征水泥混凝土工作性的指标,二者的单位均为mm。() 5.一般而言,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越大,其高温抗车辙性能越差。() 6.在硅酸盐水泥中掺入石膏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水泥产量。() 7.为了便于工程使用,水泥的初凝时间应适当长些,终凝时间应适当短些。() 8.专供道路路面和机场使用的道路水泥也是一种硅酸盐水泥,但在矿物组成上要求硅酸三钙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圆周运动教案

第16讲 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2.理解向心力公式并能应用;了解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 ★重难点一、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问题★ 1.圆周运动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2.对公式v =ωr 的理解 当r 一定时,v 与ω成正比; 当ω一定时,v 与r 成正比; 当v 一定时,ω与r 成反比。 3.对a =v 2r =ω2r 的理解 当v 一定时,a 与r 成反比; 当ω一定时,a 与r 成正比。 4.常见的三种传动方式及特点 (1)皮带传动:如图甲、乙所示,皮带与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时,两轮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即v A =v B 。 (2)摩擦传动:如图甲所示,两轮边缘接触,接触点无打滑现象时,两轮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即v A =v B 。

(3)同轴传动:如图乙所示,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转轴转动,两轮转动的角速度大小相等,即ωA =ωB 。 【典型例题】(多选)在汽车无级变速器中,存在如图所示的装置,A 是与B 同轴相连的齿轮,C 是与D 同轴相连的齿轮,A 、C 、M 为相互咬合的齿轮。已知齿轮A 、C 规格相同,半径为R ,齿轮B 、D 规格也相同,半径为1.5R ,齿轮M 的半径为0.9R 。当齿轮M 按如图方向转动时( ) A .齿轮D 和齿轮 B 的转动方向相同 B .齿轮D 和齿轮A 的转动周期之比为1∶1 C .齿轮M 和齿轮C 的角速度大小之比为9∶10 D .齿轮M 和齿轮B 边缘某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2∶3 【答案】ABD 【解析】A 、M 、C 三个紧密咬合的齿轮是同缘传动,因为M 顺时针转动,故A 逆时针转动,C 逆时针转动,又A 、B 同轴转动,C 、D 同轴转动,所以齿轮D 和齿轮B 的转动方向相同,故A 正确;A 、M 、C 三个紧密咬合的齿轮是同缘传动,边缘线速度大小相同,齿轮A 、C 规格相同,半径为R ,根据v =ωr 得,A 、C 转动的角速度相同,A 、B 同轴转动,角速度相同,C 、D 同轴转动,角速度也相同,且齿轮B 、D 规格也相同,所以齿轮D 和齿轮A 的转动角速度相同,故B 正确;A 、M 、C 三个紧 密咬合的齿轮是同缘传动,边缘线速度大小相同,根据v =ωr 得 ωM ωC =r C r M =R 0.9R =109 ,故C 错误;A 、M 、C 三个紧密咬合的齿轮是同缘传动,边缘线速度大小相同,根据v =ωr 得 ωA ωM =r M r A =0.9R R =910,又A 是与B 同轴相连的齿轮,所以ωA =ωB ,所以 ωM ωB =ωM ωA =109 ,根据v =ωr 得 v M v B =ωM r M ωA r B =109×0.9R 1.5R =23 ,故D 正确。 ★重难点二、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