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二:实习安排

三:实习内容

四:秦岭山脉对生物、气候、土壤等要素的影响

五: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通过课程实习,进一步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理解,根据在野外所看到的实际情况,运用课本知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学习新的知识。解决实际情况,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

2:通过课程实习,学会自主的分析和解决在真正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学会可以多方面分析,使得到的结论是全面的,准确的答案。

3: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要素对地貌产生的主要影响,建立自然要素的整体性思维。

4: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同学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本专业该学到的知识,而且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深刻道理。

5:通过课程设计中的野外实习部分让大家理解到,自然条件下情况的复杂性,学会全面考虑问题,从不同方面分析,进而得到最正确的答案。

二:实习安排

2014年6月23日教室观看录像:造山运动与重力地貌

2014年6月24日坐车去实践:黄土沟谷与剖面

2014年6月25日教室观看录像:黄土地貌与岩溶地貌

2014年6月26日坐车去实践:翠华山地质公园

2014年6月27日在教室分组讨论实习的感悟与建议三: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共用时一周,具体情况分为两天在教室观看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纪录片,两天外出进行野外的学习,最后一天大家进行讨论和对四天学习内容的总结。第一天观看的纪录片有1,《黄土谜题-山河大地》2,《翠华山-终南奇景》3,《地震启示录》,三个纪录片涉及内容各不相同,第一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有明显的颜色层次交替,完整的保存了古环境的变化,记录了地球上自然历史、气候、生物变迁,紧密细致的红棕色土,主要由木本植物的孢粉构成,说明当时气候湿润温暖,相反,疏松的灰黄土,主要有草本植物的孢子构成,说明了当时气候的寒冷干燥。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

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黄土地貌的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第二个纪录片讲述的是翠华山,翠华山翠华山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翠华山基本由花岗岩堆积形成,岩石具有隔热效果,因而洞内空气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风洞下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而翠华山半山腰上的天池是由于大量山峰岩石的崩塌,在倒三角地区大量堆积,使湖水聚积,形成壮观的堰塞湖。第三个纪录片描述的是地震对人们生活,对大自然的危害。地震

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的主要原因。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洛杉矶地区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中位于市中心西北200多公里的圣费尔南多谷的北岭地区。发生地震时大多数人还处于沉睡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灾难就降临了。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倒塌,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58人,受伤600多人,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地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影响,对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更加沉痛的打击,失去亲人的伤痛,身体残缺的悲伤,美好家园的毁灭。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他们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生活的伤害,研究了各种办法增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小伤害,可是效果不佳。我们应该从自己的生活总去多加小心,警惕灾难的来临。第二天我们全班一起去白鹿原观看黄土地貌,具体体会到了黄土的特点:1.黄土以粉砂为主,质地均匀。

2.黄土中富含碳酸钙,多有结核。

3.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而无明显层理。

4.黄土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强,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5.黄土中有古土壤层,红色条带,代表了暖湿的气候特点。流水作用、重力作用、人为作用、潜蚀和

风化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动力,流水作用居于首位。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黄土侵蚀地貌形成了特色的梁、塬、峁。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黄土所形成的特殊地貌不仅有黄土侵蚀地貌还有特色的黄土沟谷。浅沟深不及一米,横剖面呈“V”字形,在浅沟汇聚的地方,下切侵蚀减小,两侧侵蚀加剧,因而形成了较为平缓的“U”字谷。流水侵蚀带下来的黄土,在平缓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塬依旧具有黄土的所有特性。第三天我们在宿舍观看视频有1,《石林传奇》2,《白水台下》3,《黄龙洞》4,《火山奇观》。第一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m—1900m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距省会昆明78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

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这些现象总称喀斯特。石林的年龄分为景观年龄和底层年龄。我国云南石林的底层年龄已经有两亿年之久,可是景观年龄并非两亿年,石林的形成需要地质、水文条件、气候等条件。云南石林在初期经历过火山喷发,形成了玄武岩保护层,阻碍了石林的侵蚀,在此之后,石林又经历了古湖的覆盖,湖水对其保护,而后由于古湖的中心南移,石林重新露出地面,形成了现在这样壮观的景象。第二个短片讲述的是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距香格里拉县城103公里,海拔2380米的白地村,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白水台海拔约有2380米,其造型酷似一层层梯田。在该片中记者带领我们探究白水台形成的原因,说以追溯到白水台上的两条小溪流,一条溪流呈现出白色,而另外一条则为黑色。经过调查,白水台的形成是黑河的作用,黑色河水是由于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之中二形成的自然景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流下,碳酸盐沉积,长年累月就形成了台幔。而白水在由于流至白水台时路程很远,在流到白水台的途中就沉积了下来。因此白水台的成因是由于水中的碳酸氢钙经太阳光照射,水分蒸发后形成碳酸钙白色沉积物,之后又不断覆盖地表而形成的泉华地。第三个纪录片讲述的是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核心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

地貌。洞体共分四层,整个洞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河,石笋、石柱、石钟乳各种洞穴奇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由石灰质溶液凝结而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枝、石管、石珍珠、石珊瑚等遍布其中,无所不奇,无奇不有,仿佛一座神奇的地下“魔宫”。黄龙洞内有许多暗河,为珍稀动物娃娃鱼创造了生存环境。黄龙洞中还有成片的“梯田”,它是流水形成的,流石坝的凸出方向即为当时的水流方向。第四个短片讲述的是火山景象。基拉韦厄火山,是世界上活动力旺盛的活火山,至今仍经常喷发。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直径4027米,深130余米,其中包含许多火山。这里曾长期存在着一个世上最大的岩浆湖,面积广达10万平方米,通红织热的岩浆一般有十几米深,在湖中翻滚嘶鸣,仿佛一炉沸腾的钢水。在湖的边缘部分,经常产生暗红色的桔皮,它们堆积起来就像一捆捆绳子,桔皮有时破裂后再倾倒沉入白热的岩浆中去这种种惊心动魄的景象,称得上是大自然中的奇观。基拉韦厄火山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它对夏威夷岛上的任何东西可产生难以想象的破坏,如树木、野生动物、建筑物。火山熔岩所经过的任何事物都将被彻底毁灭,这不仅是由于熔岩的吞噬,最主要的还在于熔岩的温度很高,而且温度在流动过程中温度降低的很慢,当滚滚岩浆从基拉韦厄火山喷涌而出,流入大海,水火交融,形成壮观的景象,令人叹服。美国黄石公园大部分位于美国

怀俄明州境内,于1872年3月1日美国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签署国会通过的法案后建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火山是北美最大且仍处于活跃状态的超级火山,在过去两百万年中它曾数次以巨大的力量爆发。喷出的熔岩和火山灰也覆盖了公园内的绝大部分地区。得益于其持续的活跃状态,世界上的地热资源有半数位于黄石公园地区。黄石公园也是大黄石生态系统的核心所在,这是北温带地区现存最大且仍然近乎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黄石公园作为全美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黄石公园居住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在黄石公园见到最多的是成群的美洲野牛,时常还能看到麋鹿和羚羊。您甚至有机会看到驯鹿用那坚实的大角争斗,小黑熊在草原上嬉戏,时不时能看见老鹰从天空中展翅飞过。园内森林茂密,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有时在公园的深处或道路上会发现灰熊或黑熊的踪迹。园内设有历史古迹博物馆,还有数以千计的温泉,这些温泉碧波荡漾,水雾缭绕,上百个间歇泉喷射着沸腾的水柱。黄石公园大棱镜泉,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表面”。在火山活动地区,熔岩使地层水化为水汽,水汽沿裂缝上升,当温度下降到汽化点以下时凝结成为温度很高的水,每间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形成间歇泉。最著名的间歇泉为老实泉,老实泉每隔76分钟喷发一次,每次喷发的时长为三分钟。间歇泉的形成要具备形成一般泉水所需的条件,适宜的地质构造

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实习的第四天,我们一起乘车来到了之前观看过纪录片,已经了解过了的翠华山,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很多课本上学过的知识:断层面、逆断层、节理、裂隙、风化作用、温差风化等等。但是更多的是见识到了很多课本上难以见到的知识,根劈作用给我们的强烈震撼,小小的裂隙中生长的一颗一颗的参天大树;自然构造的奇特,神奇的风洞、冰洞;巨大岩石也逃脱不了强大重力的危害,在剧烈摔落下形成的摔裂隙……第五天,我对前四天所学到的,新理解到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再加深印象,这四天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记忆深刻。四:秦岭山脉对生物、气候、土壤等要素的影响

秦岭山脉从青海省的西倾山起,中经陇南、陕西,到鄂豫皖的大别山,在陕西境内连绵约500 km,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它阻挡我国冬、夏季风的南北流通,实属中国最大的“挡风墙”。其北坡为温带气候,南坡为亚热带气候,植被、景观分界明显。由于南北高低气候温差大,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秦岭又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国际著名的秦岭保护区群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野生动物,连绵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大量国家一、二级珍稀保护植物。秦岭还是从关中翻山越岭通往陕南、四川的必经之路,古时又称其为“天下之大

阻”。秦岭是中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带,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首批十二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秦岭是一个北仰南俯由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巨大断块山地,北坡翘起而十分陡峻,断崖如壁,河谷深切,多瀑布、急流、险滩;南坡较缓,河流受岩性与地质构造控制,宽谷与狭谷交替出现,并有许多堆积着第三纪红色岩系及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山间断陷盆地。秦岭南坡低山丘陵区属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较多。秦岭林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有林地面积占全省有林地总面积的54%,是陕西省最大最主要的林区。绝大部分为次生林,原始林主要分布在太白、周至、佛坪、宁陕等县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高山区。森林主要分布于高中山区的中西段。东部的商洛地区,森林破坏严重,林相残败,复被率低。秦岭南北坡的浅山区,森林破坏极为严重,绝大部分成为荒山秃岭或呈灌木林状态。秦岭山体庞大,自然条件复杂,定居着相当丰富的植物,它含有华北、华中和华西的区系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谱。秦岭还是从关中翻山越岭通往陕南、四川的必经之路,古时又称其为“天下之大阻”。秦岭是中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带,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是

中国首批十二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

五:实习总结

一周的自然地理学实习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们的收获很大,不但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加深对野外实习的独立工作能力,初步的学会了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岩石的特征等自然地质现象,为我们将来从事野外考察方面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实力基础。对于实习这项任务来说,虽然过程中有点累,但是通过我们的艰苦坚持最终得到了一个完美结果。在此期间,开始我什么也不太清楚,尤其是对书上的一些理论知识都理解的模模糊糊,而且有时还抱着怀疑态度。可是通过这课程实习我感觉到了自己以前学的知识十分的粗糙,同时也让我理解到了:实践就是真理。这周的自然地理学实习,让我将课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基础技能上得到了初步的训练,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习,我掌握了对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的判别,还有对岩石岩性、层理有了深一步的理解,让我能够分析一些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的地质问题。只有通过经常的实践,才能使我们学的更好,学得更加准确,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有价值。这次实践活动中,各种地质方面的作用都让我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实习

虽然短暂,依旧对让我们对这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粗略的检验,各种地质现象也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通过这周的野外实习,我们的收获很大,对自然地理学这门课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能有机会学习到更加深刻的知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