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

空气的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空气的力除重力之外,尚有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由于空气层之间、空气与地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由于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些力在水平分量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水平运动。而微团的水平运动对于风形成、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1作用于空气的力

1.1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用下式表达:

观测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值很小,一般为1—3hPa/赤道度,而垂直气压梯度在大气低层可达1/10m 左右,即相当于水平气压梯度的10 万倍,因而气压梯度的方向几乎与垂直气压梯度方向一致,等压面近似水平。

气压梯度不仅表示气压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而且还表示了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压力。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在气柱的P 和P+δP 间取一小块立方体流体(图4·15),其体积是δV=δXδYδZ,Y 轴平行于地面等压线,X 轴指向较高气压方向,Z 轴垂直向上,并与地面重力作用线平行。

经推导,在X方向周围空气作用于立方体静压力之和为:

同理Y和Z方向也可求的,三个向量之和为

上式除以体积(δV)后,即得气压梯度△P,所以气压梯度是作用于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力。

实际大气中,由于空气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单位体积空气块质量也是不等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相同的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对于密度不同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是不同的,密度小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比较大,密度大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比较小。因此,用气压梯度难以比较各地空气运动的速度。在气象上讨论空气水平运动时,通常取单位质量的空气作为讨论对象,并把在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气压梯度。

在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垂直分量比水平分量大得多,但是重力与Gz 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因而在垂直方向上一般不会造成强大的垂直加速度。而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由于没有其它实质力与它相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却能造成较大的空气水平运动。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1.2地转偏向力

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在大尺度的空气运动中,地转偏向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地球不停地绕地轴以角速度ω从西向东自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和上述圆盘上的人很相似会很自然地以转动的地表作为衡量物体运动的标准,所不同的是转动的球体表面更为复杂。然而圆盘非常相似地球极点的地平面。在北极,地平面绕其垂直轴(地轴)的角速度恰好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

度ω。转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因而在北极,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水平地转偏向力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并指向它的右方,大小等于2Vω。在赤道,地球自转轴与地表面的垂直轴正交,表明赤道上的地平面不随地球自转而旋转,因而赤道上没有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的其它纬度上,地球自转轴与地平面垂直轴的交角小于90°,因而任何一地的地平面都有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见图4·17,图上ω表示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AC 表示A 点地平面的垂直轴。由于∠AOD=φ,所以∠ABC=φ,ω在地平面垂直轴方向的分量为ω1(ωsinφ)。根据圆盘转动速度所得的公式α=2Vω,可以得出任何纬度上作用于单位质量运动空气上的偏向力为:A=2Vωsinφ

在南半球,由于地平面绕地轴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因而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物体的左方,其大小与北半球同纬度上的地转偏向力相等。地转偏向力只是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

产生,空气处于静止状态时没有地转偏向力作用。而且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气块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其运动速度。在风速相同情况下它随纬度减小而减小。见表4·3。

1.3惯性离心力

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这个力是物体为保持沿惯性方向运动而产生的,因而称惯性离心力。惯性离心力的公式为:

实际上,空气运动路径的曲率半径一般都很大,从几十千米到上千千米,因而空气运动时所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一般比较小,往往小于地转偏向力。但是在低纬度地区或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率半径很小时,也可以达到较大的数值并有可能超过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一样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度。

1.4摩擦力

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大气运动中所受到的摩擦力一般分为内摩擦力和外摩擦力。

内摩擦力是在速度不同或方向不同的相互接触的两个空气层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力,它主要通过湍流交换作用使气流速度发生改变,也称湍流摩擦力。其数值很小,往往不予考虑。外摩擦力是空气贴近下垫面运动时,下垫面对空气运动的阻力。它的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与空气运动的速度和摩擦系数成正比,其公式为

R=-kV (4·11)

式中R 为摩擦力,k 为摩擦系数,V 为空气运动速度。内摩擦力与外摩擦力的向量和称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在大气中的各个不同高度上是不同的,以近地面层(地面至30—50m)最为显著,高度愈高,作用愈弱,到1—2km以上,摩擦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把此高度以下的气层称为摩擦层(或行星边界层),此层以上称为自由大气层。

1.5四种力对于微团水平运动的影响对比

上述四个力都是在水平方向上作用于空气的力,它们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是最基本的力。其它力是在空气开始运动后产生和起作用的,而且所起的作用视具体情况而有不同。地转偏向力对高纬地区或大尺度的空气运动影响较大,而对低纬地区特别是赤道附近的空气运动,影响甚小。惯性离心力是在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起作用,而在空气运动近于直线时,可以忽略不计。摩擦力在摩擦层中起作用,而对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也不予考虑。地转偏向、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虽然不能使空气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但却能影响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既可改变空气运动状态,又可使空气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2.微团的水平运动与四种力的关系

观测表明,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空气水平运动近似于稳定、水平运动。表明空气运动是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曲线运动时,还有惯性离心力)作用下运动着。

2.1地转风

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其公式为:

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因而,若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其右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其左方,此称风压律。表4·4 说明,地转风速随纬度增高而减小。但实际观测到的地转风速却是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这是由于高纬度的气压梯度值远远大于低纬度的缘故。

由于地转风是G 和 A 达到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因而是稳定的直线运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等压线也是相互平行的,见图4·19。严格说,等压线还应平行于纬圈,因为地转偏向力随纬度有变化,只有等高线平行于纬线时才能达到处处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以获得稳定的直线运动。实际大气中,这种严格的理论上的地转风是很少存在的。中高纬度自由大气中的实际风与地转风十分相近,水平运动基本上是地转的。在低纬度地转偏向力很小,地转风的概念已不适用。

对于等高面上的地转风公式,由于ρ随高度有很大变化,因而在比较某地不同高度上的地转风时,不仅要比较上、下层气压梯度的大小,同时还要知道ρ值随高度的变化,这给实际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如果应用等压面图来代替等高面图,问题就容易解决,因为在等压面图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推出:

式中已经不出现ρ,地转风直接与等压面上的位势梯度成正比,与纬度的正弦成反比。对于一地来说,纬度相同,只要比较各层等压面图上的等高线疏密程度,就可确定各层风速的大小。

2.2梯度风

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由于作曲线运动的气压系统有高压和低压之分,而且在高压和低压系统中,力的平衡状况不同,其梯度风也各不相同。

经推导低压梯度风速为:

高压梯度风速为:

在北半球,低压中的梯度风必然平行于等压线,绕低压中心作逆时针旋转。高压中梯度风平行于等压线绕高压中心作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则相反。不同条件下的梯度风风速。见表4·5、表4·6。在一定纬度带,当G相等时,低压梯度风风速小于地转风速,高压梯度风风速大于地转风速。

另外,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则可能出现旋衡风,由于这种风已不再考虑A 的影响,因而其风向既可按顺时针方向吹,又可按逆时针方向吹。龙卷风就具有旋衡风的性质,这在实际大气中是存在的。

梯度风与地转风既有共同点,又有相异处,两者都是作用于空气质点的力达到平衡时的风。梯度风考虑了空气运动路径的曲率影响,它比地转风更接近于实际风。在研究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空气运动时,地转风或梯度风这两种平衡关系是基本上适应的,尤其在中高纬度,它们概括了自由大气中风场和气压场的基本关系,在气象上有很大实用价值。

但实际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并不完全与地转风或梯度风相吻合,各个作用力的平衡关系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平衡关系经常会遭到破坏。这是因为空气运动的路径不会是直线的,也不会是圆形或曲线,结果气压梯度力便随着时间和空间在发生变化。同时,空气运动也不会总是平行于纬圈,常常有穿越纬圈的运动,其风速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由上可见,即使一开始空气所受的力达到平衡,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力的平衡关系会遭到破坏,出现非平衡下的实际风。实际风与地转风、梯度风之间便出现偏差,形成所谓偏差风。

正是由于偏差风出现,促使风场与气压场相互调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新的平衡又在新的风压条件下遭到破坏。空气运动就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地转风和梯度风只不过是与实际风相近似的一种暂时达到平衡状态的应具有的风速值。

2.3摩擦力对于空气的水平运动的影响

在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因受摩擦力作用,不仅风速减弱、风向受到干扰,而且破坏了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间的平衡关系,表现出气流斜穿等压线,从高压吹向低压的特征。

如果地面层等压线为平行直线时,空气质点受到气压梯度力(G)、地转偏向力(A)

和地面摩擦力(R)的共同作用。当三个力达到平衡时,便出现了稳定的地面平衡风(图4·27)。由于摩擦力(主要是外摩擦力)对风的阻滞作用,使平衡风的风速比原气压场中相应的地转风的风速要减小,进而使地转偏向力也相应减小。结果减小后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的风,斜穿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其风速大小与气压梯度力成正比,而与地面摩擦系数成反比。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此即白贝罗风压定律。至于风向偏离等压线的角度(α)和风速减小的程度,则取决于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愈大,交角愈大,风速减小得愈多。据统计,在中纬度地区,陆地上的地面风速(10—12m 高度上的风速)

约为该气压场所应有地转风速的35—45%,在海洋上约为60—70%。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在陆地上约为25°—35°,在海洋上约为10°—20°。

在等压线弯曲的气压场中,例如闭合的高压和低压中,由于地面摩擦力的作用,风速比气压场中所应有的梯度风风速要小,风斜穿等压线吹向低压区。所以,低压中的空气是一面旋转、一面向低压中心辐合。高压中空气则是一面旋转、一面从高压中心向外辐散(图4·28)。

在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既受摩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又受气压梯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假若各高度上的气压梯度力都相同,由于摩擦力随高度不断减小,其风速将随高度增高逐渐增大,风向随高度增高不断向右偏转(北半球),到摩擦层顶部风速接近于地转风,风向与等压线相平行。

根据理论计算和实测资料,可以得到北半球摩擦层中在不考虑气压梯度力随高度改变时,风随高度变化的图像(如图4·29)。图中V1、V2、V3…代表自地面起各高度的风向、风速矢量,接连各风矢量终点的平滑曲线,称为埃克曼螺线,是风速矢端迹图。

风的基本概念

风的基本概念 一、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的结果,常指空气相对地面的水平运动,是一个矢量,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空气流动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由于日地距离和方位不同,地球上各纬度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也就各异(见图1)。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强,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多,因而温度高。这种温差形成了南北间的气压梯度,在北半球等压面向北倾斜,空气向北流动,风的强度由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决定。 图1 地球绕太阳运转示意图

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这种力就叫做科里奥利力)的存在,在此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使气流向右偏转,在南半球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地球大气的运动,除受到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外,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为零,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在极地达到最大。 当空气由赤道两侧上升向极地流动时,开始因地转偏向力很小,空气基本受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北半球,由南向北流动,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逐渐加大,空气运动也就逐渐地向右偏转,也就是逐渐转向东方。在纬度30°附近,偏角达到9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当,空气运动方向与纬圈平行,所以在纬度30°附近上空,赤道来的气流受到阻塞而聚积,气流下沉,形成这一地区地面气压升高,这就是所谓的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分为两支,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南流动,指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

风速稳定且不大,约3~4级,这是所谓的信风,所以在南北纬30°之间的地带称为信风带。这支气流补充了赤道上升气流,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称此为哈德来(Hadley)环流,也叫做正环流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 另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北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吹西风,且风速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西风带。在60°N附近处,西风带遇到了由极地向南流来的冷空气,被迫沿冷空气上面爬升,在60°N 地面出现一个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的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成两股:一股向南,一股向北。向南的一股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构成一个中纬度闭合圈,正好与哈德来环流流向相反,此环流圈北面上升,南面下沉,所以叫反环流圈,也称费雷尔(Ferrel)环流圈;向北的一股气流,从此到达极地后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这股气流补偿了地面流向副极地带的气流,而且形成了一个闭合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形成与哈德来环流流向类似的环流圈,因此也叫正环流。在北半球,此气流由北向南,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吹偏东风,在60°~90°N 之间,形成了极地东风带。 综合上述,在地球上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空气压力不均衡,因此,形成地面与高空的大气环流。各环流圈伸屈的高度,以热带最高,中纬度次之,极地最低,这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增热程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的缘故。这种环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赤道到纬度30°N环流圈(哈德来环流)、30°~60°N环流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模拟风的形成过程

模拟风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纸条、蚊香、蜡烛、胶带 实验过程:(1)、用小刀将可乐瓶的底部裁掉; (2)用小刀从大可乐瓶底部向上大约6cm 处刻一个直径约2cm 的圆孔; (3)在瓶底的开口处用胶带粘上一张折叠的小纸条; (4)点燃蜡烛、蚊香; (5)用可乐瓶罩住蜡烛将蚊香冒烟处置于离可乐瓶底部圆孔约1cm 处; 实验现象:蚊香的烟不被吸到瓶子里去了,瓶口处的纸条在上下晃动。 实验结论:空气被蜡烛加热变成热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顺着瓶口上升,冷空气则 会由底部的小孔流进补充,这样就形成了风。 摆的秘密 实验目的:研究摆的秘密,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会做一个摆。实验器材: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等 实验操作与纪录: 1、制作一个摆。 摆一般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 类似于我们玩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举一例) 摆在摆动时,摆出去或者摆回来,叫摆动__________次。 2、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摆的快慢与__________有关,而与摆锤的重量、摆角__________关。(填“有”或“无”) 摆线的越长,摆摆动的越__________(填快或慢); 摆线的越短,摆摆动的越__________(填“快”或“慢”)。 3、应用:小明家有一个挂钟(在满弦的情况下),但他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挂钟和准确时间相比变慢了,怎么使挂钟走的更准些?( ) A 、将钟摆调长些 B 、将钟摆调短些 C 、在钟摆的摆锤上加一个重物 D 、不能确定 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的 (1)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多个电池排列在一起)的多少是否有关系, 设计实验时, 要使哪些条件相同:线圈缠绕匝数 哪些条件不同:串联电池个数 结论:串联电池越多,可以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电磁铁的磁力。 (2)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多少是否有关系,设计实验时,要使哪些条件相同:串联电池个数 哪些条件不同: 线圈缠绕匝数 结论:线圈匝数越多,可以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电磁铁的磁力。 通电的电圈 实验原理:通电后的线圈有磁性 实验器材:大铁钉、带绝缘外皮的细导线、小铁钉、电池、指南针、电池(多个)、小铁钉等。 实验操作与记录: 1、根据实验器材先制作一个电磁铁,根据你所制作的电磁铁 电磁铁是由 _______和 ________构成的,它是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装置。 2、研究电磁铁的特性: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高中地理图表提升练习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 [知识点拨]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作为地理示意图的一种,主要体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高频考点,解读分析思路如下: 1.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1)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乙。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乙、丁;②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③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④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 2.从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 (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3.根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如(1)中图乙,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4.“由因索果”判断气候类型 (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极地气候。 (2)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典题示例] (2018·大连市模拟)下图为近地面与3 000 m高空垂直气压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a、b、c位于同一纬度,则下列情形可能出现的是( ) ①a、c代表冬季的海洋②a、c代表夏季的海洋 ③b代表白天的陆地④b代表晚上的陆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若a、b、c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且a、b、c三地之间形成的环流属于三圈环流的一部分,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之间的距离接近6 660 km B.近地面大气可能由b向a、c流动 C.a、b和c、b之间一定盛行信风 D.a、c所代表的气压带移动方向一定相反 答案1.B 2.A [对点练习] 下图为赤道附近某区域热带辐合带形成与云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热带辐合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地转偏向力 C.太阳直射点的移动D.地球自转

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 OURNAL OF QI NGHA I JUN I OR TEACHERS .COLLEGE (E duca ti on Scien ce) 2005年第3期 N o3.2005 收稿日期:2004-11-23 作者简介:郑 重(1975-),女,江苏淮安人, 文章编号:1007-0117(2005)03-0043-03 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郑 重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江苏淮安223002) 摘 要:纳兰性德(1654)1685)是清朝康熙年间我国词坛上具有婉约派风格的少数民族词人。他生于钟鸣鼎盛之家,十七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曾官至一等侍卫。在世人的心目中,他真是春风得意。但是,现实生活中他写下的词却与这些辉煌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本文试从纳兰性德生活中的/情0与/仕0这两方面入手,探讨一下他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清朝;词风;风格;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B 我国词坛在唐、宋的鼎盛之后,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直到清初才出现了中兴的气象。在顺治、康熙朝近80年的历史长河中,相继出现了陈维崧为首 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学派,以及在这一时期颇具影响力和独树一帜的,著名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之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据记载,纳兰性德自幼酷爱读书。十四岁通/六艺0,十五岁入太子学就读,国子监的徐元才称他为/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0。十七岁中举人,其主考官徐乾学对他的评价是/读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0。十八岁开始撰写包括地理、历史、天文等多种知识和看法的5渌水亭杂识6,十九岁中进士,授予三等侍卫,后又晋升为康熙帝的一等侍卫,深得宠信。在世人的心目中,纳兰性德可谓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按理说,他的词作应当散发出昂扬向上的活力,但恰恰相反,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哀郁凄婉的情调。关于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坛的地位、词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本文不作评价与探讨。笔者主 要想从纳兰性德的生活中为/情0所困,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活,而产生/临履之忧0的恐惧感这两方面入手,浅析一下他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一、为/情0所困是其哀郁凄婉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爱情生活的失意 纳兰性德现有存词348首,有人曾作过统计,在这348首词作中,用/愁0字的有90次,含/泪0字的有65次,带/恨0字的有39次,至于/断肠0、/伤心0、/惆怅0、/凄凉0、/憔悴0等词语在词作中随处可见。爱情的失意,友情的悲伤,对官场腐败的失望,志向难酬的苦闷,回顾历史引发的惆怅,同悼亡的心灵创伤融为一体,最终酿成了纳兰性德词作哀郁凄婉的基本情调,并把这种情调全部贯穿于自己的词作中。 词人的心境一如自己所写的5临江仙#孤雁6中的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0,又像5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称为风能。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介绍 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一、探究让风车转动的原因 1、蜡烛“吹”风车实验: a、要求学生观察钟罩上的风车有无转动,说明什么?学生简单回答. b、介绍实验步骤和要求: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待各组都观察到风车转动后,要求学生停止实验. c、问:让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而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是被蜡烛加热了的热空气,因此是热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至此,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很主观,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的答案,应该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哪个答案有道理.比如:学生如果回答:“是蜡烛的烟推动风车转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经验思考:是烟随风动,还是风随烟动,搞清主动与被动关系,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热空气会上升实验: a、说明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能推动风车转动,然后做“热气球”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 a、问:我们知道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火焰周围的空气会不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出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绘制空气流动图.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画,并归类. b、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类,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从中筛选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 c、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方法,研究讨论实施实验的具体方案.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意见.经过交流使每个小组都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验目的、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 d、分发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前的猜测,明确空气流动的路线.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留过来形成风. 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来学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的知识.所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烟和烟为什么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学生即便是看到实验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其真正理解风的产生过程.而上面的教学设计先要学生提出假设,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就搞清楚了.实践证明,学生对火焰周围的空气流动路线的猜测是有分歧的.另外学生提出验证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确或难以操作的.但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把实验方法具体化为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提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方案.所以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不仅可以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因素: 一、盛唐土壤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首先,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 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前有 “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都是空 前的,甚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定的时代孕育着 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 国逐步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人 们朝气蓬勃、胸襟开阔、豪迈奔放。而这种骄傲自豪、乐观奋 发、继往开来的精神无疑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历史的最强音。 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与交融的伟 大时代。作为被这个时代孕育出来的诗人,李白像一颗巨星从大 唐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俯视天下。他在盛唐取得的令人注目的成 就,所谓是“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他得以成长 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个性张扬 的气质,高亢豪迈的性格,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 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

精神领域的反映和真实写照。 二、屈原楚辞对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 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其积极浪漫主 义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李白毫不隐瞒地表达了 对屈原的追慕,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在《代寿山孟少府移文书》一诗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 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可见其早晚之年都不离怀 才报国之思。就创作思想而言,李白与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风 格,毋庸置疑,是一脉相承的。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总能隐约可以看到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子——两者皆擅于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 之情;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 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 受。但相比较之下,笔者认为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从他 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常常以神话、传说的题材和象征、比喻 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如《远别离》、《梁甫吟》都是借神话传说 反映社会现实;《登高丘而望远海》、《古风》等篇,则是借古 讽今;《蜀道难》也以雄奇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写出蜀地的奇 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起来并在同一首诗作中体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 空气的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空气的力除重力之外,尚有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由于空气层之间、空气与地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由于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些力在水平分量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水平运动。而微团的水平运动对于风形成、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1作用于空气的力 1.1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用下式表达: 观测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值很小,一般为1—3hPa/赤道度,而垂直气压梯度在大气低层可达1/10m 左右,即相当于水平气压梯度的10 万倍,因而气压梯度的方向几乎与垂直气压梯度方向一致,等压面近似水平。 气压梯度不仅表示气压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而且还表示了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压力。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在气柱的P 和P+δP 间取一小块立方体流体(图4·15),其体积是δV=δXδYδZ,Y 轴平行于地面等压线,X 轴指向较高气压方向,Z 轴垂直向上,并与地面重力作用线平行。 经推导,在X方向周围空气作用于立方体静压力之和为: 同理Y和Z方向也可求的,三个向量之和为 上式除以体积(δV)后,即得气压梯度△P,所以气压梯度是作用于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力。

实际大气中,由于空气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单位体积空气块质量也是不等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相同的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对于密度不同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是不同的,密度小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比较大,密度大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比较小。因此,用气压梯度难以比较各地空气运动的速度。在气象上讨论空气水平运动时,通常取单位质量的空气作为讨论对象,并把在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气压梯度。 在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垂直分量比水平分量大得多,但是重力与Gz 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因而在垂直方向上一般不会造成强大的垂直加速度。而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由于没有其它实质力与它相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却能造成较大的空气水平运动。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1.2地转偏向力 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在大尺度的空气运动中,地转偏向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地球不停地绕地轴以角速度ω从西向东自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和上述圆盘上的人很相似会很自然地以转动的地表作为衡量物体运动的标准,所不同的是转动的球体表面更为复杂。然而圆盘非常相似地球极点的地平面。在北极,地平面绕其垂直轴(地轴)的角速度恰好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 度ω。转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因而在北极,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水平地转偏向力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并指向它的右方,大小等于2Vω。在赤道,地球自转轴与地表面的垂直轴正交,表明赤道上的地平面不随地球自转而旋转,因而赤道上没有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的其它纬度上,地球自转轴与地平面垂直轴的交角小于90°,因而任何一地的地平面都有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见图4·17,图上ω表示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AC 表示A 点地平面的垂直轴。由于∠AOD=φ,所以∠ABC=φ,ω在地平面垂直轴方向的分量为ω1(ωsinφ)。根据圆盘转动速度所得的公式α=2Vω,可以得出任何纬度上作用于单位质量运动空气上的偏向力为:A=2Vωsinφ 在南半球,由于地平面绕地轴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因而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物体的左方,其大小与北半球同纬度上的地转偏向力相等。地转偏向力只是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0675902.html,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李俊 来源:《中文信息》2016年第07期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7-0378-01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 湖北省安陆市孛畈镇中心小学杨新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1、本课选材于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上册《刮风了》单元的的活动三“风是怎样形 成的”,是学生在学习了活动一“刮风的现象”、活动二“观测风”之后开展的探究活动。本课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发现,风是怎样形成的”、“学会推理,总结自然风形成的原因”、“迁移应用,分析海陆风的成因”、“知识回归生活:讨论风的利弊”等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2、本课教学把先进的教育技术——“电子投影仪”巧妙地应用在科学教学中。 应用“电子投影仪”特有的“即时交互,聚焦”等功能辅助教学,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PPT”特有的“附件”等功能存放视频或图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电子投影仪”应用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实现高效课堂。 教学目的: 1、知识:了解风的成因,知道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学生根据现象进行 推理的方法。 2、技能:会做风的形成的实验,。 3、情感:乐于参与,积极思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严谨的科学性的课件,增强学生上课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 2、器材:风的形成分组材料每组1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1、播放“刮风的现象”视频。 2、提出问题:通过视频,你看到什么自然现象? (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风”这一自然现象,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3、引导学生思考回顾关于风的认识:“关于风的知识,你了解哪些”。 (设计思路: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昌邑市北孟小学姜亦银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课前准备: 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1)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 (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

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 (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 小结: 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2)根据课文的提示,课文制作风向袋,并观察风向袋有什么作用?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 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

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 学生自己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 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 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人为制造的风,我们称为人造风。 启发探究: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气。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师:空气的变化,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你可以用手去感觉。嘴巴周围的空气怎么变化的?空气跑到别处去了,嘴巴周围就成真空了没有空气了吗?对,周围的空气又跑过来了。 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交流发现,教师小结: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也就是,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生笑,不是。)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根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热空气的知识,你猜一猜?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生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冯波 摘要:本文从苏轼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特征方面试论了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苏轼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变的旷达,而这种精神的形成与他旷达词风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苏轼在对主客,物我,得失,顺逆等关系,惯于适应机遇,竭尽全力,以我役物,不以物役我,淡漠得失。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坦然自若,彰显其文化性格。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旷达人生哲学 绪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巨人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而变地荆棘丛生。从虽死犹荣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籍,从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在他们身上都显示了不同人格特征,耿怀而又世故,狂放而由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保全性格……而苏轼则可以说是这些封建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旷达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

问君能有几多愁_浅谈李煜后期词风的形成

2006年第5期山东社会科学 N o.5  总第129期 SH ANDONG S OCIA L SCIE NCES G eneral N o.129 收稿日期:2006-03-10 作者简介:郭 平(1982-),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①《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120页。“怎一个愁字了得”为李清照词《声声慢》中的名句,李煜后期词所表达出来的心境恰如其句。 ②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前一句见于《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第二册601页,后一句见于《剑客行》,第三册1340页。 问君能有几多愁 ———浅谈李煜后期词风的形成 郭 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北京 100872) [摘要] 李煜后期词较前期内涵更为丰富、感情更为复杂,故更具有文学研究的价值。语言是思想 的表达,李煜词风的独特性正是其内心感受的独特所在,其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的巨大变化使他的感受异于常人,词风也有了突破。 [关键词] 词风; 敏感; 非常经历; 血泪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6]05—0134—0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乌夜啼》)“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 破阵子》)“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读过李煜入宋后的作品,不禁要发出“怎一个愁字了 得”① 的感慨。这些或追怀故国、或反映现实状况的词作 中,处处充满了愁苦与悲凉。詹安泰对他后期词的风格做了如下的概括:“他在这时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不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成为李煜词的 最显著的特征,成为李煜词独创的风格。” [1](P 21-22) 李煜后期的词风似乎与他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不符,词中看不到复国报仇的雄心壮志,即便是饱含愤慨,也是在不堪回首的极度悲哀中的愤慨,显得痛心而无奈。然而,李煜的词却是血滴凝成的文字,感慨如此之深,除李煜,尚有何人?时代的烙印在李煜的词中有鲜明的体现,但时代相同,不同人的感受却极为不同,李煜若无那独特的性格和非常的经历,也就无法体会那不胜寒的悲苦,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也就难以诞生了。因此,本文将着重从李煜的性格和生活经历方面探讨他后期词风形成的原因。 李煜懦弱且多愁善感的性格在他少年时便形成了。李煜生来重瞳,似有非凡之相,少时便受到他一心做皇帝的大哥的猜忌和压迫,自小便经历了豆萁相煎之苦。李煜又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琴棋书画无一不好,尤好诗文,为躲避杀身之祸,他便将自己潜心其中,自甘寂寞。他曾想 到终生隐居世外桃园,甚至皈依佛门,过清心寡欲的生活。他在《病中书事》里写道:“病中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月照静居惟捣药,门肩幽院只来禽。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卑将行力未尽。赖向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 李煜是个天生的词人,正像徐志摩是个纯粹的诗人一样,李煜的才情只能展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他无力也无心反抗大哥弘冀的压迫,于是选择了逃避,这从他“一壶 酒,一杆身,世上如侬有几人”(《渔父》)和“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再者,他是李 六皇子,按中国封建正统礼教的思想,父亲和大哥是他当然的“统治者”,对弘冀他只有听命的份儿,于是一再躲让,以求保命,加之极其敏感的天性,便促使他具有了懦弱的性格和多愁善感的个性。 李煜的软弱,一生如此,并未因他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统治南唐期间,他小心谨慎地侍奉宋朝,以求苟安。金陵沦落前,他曾坚定地向臣下表白:“他日宋师见讨,朕定躬擐戎服,亲督将士,背城一战,死保社稷。如其不能如愿,则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但宋将曹彬逼降时,又犹豫起来,最终肉袒出降。正如曹彬说的:“李煜怯懦胜过女 流。” [2] (P 237) 这种性格便注定了李煜只能一味叹愁悲、话凄苦,而无复国之心。很难想象李煜写出“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 赤心惟报国”和“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泪如雨”② 的 豪迈文句。而李煜的这种性格,却使他在亡国之后,能够用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深切感受到了亡国之悲、之痛、之无助与无奈,除李煜,恐怕没有如此细腻的男性词人了,这使他写出了纯任性灵的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 《虞美人》中写道:“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依然 134

2021届高三地理高频考点——季风的形成及影响

2021届高三地理高频考点——季风的形成及影响 (2020·湖南茶陵三中高三月考)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A.西南部B.东北部 C.东南部D.西北部 2.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近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1月盛行东北季风,7月盛行西南季风 B.②地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②地若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则易产生洪涝灾害 D.①地夏季风势力强于冬季风,②地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 4.当③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①地高温多雨B.②地寒冷干燥 C.③地形成高压中心D.①地受高压影响 (2019·包头市高三期末)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5~7题。 5.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6.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ab B.bc C.cd D.ad 7.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8.(2019·重庆巴蜀中学测试)读“世界某区域图”(图中曲线为等压线,单位:hPa),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及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大班科学教案:风的形成.doc

大班科学教案:风的形成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具体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只能感觉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 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风给外界带来的变化,如:红旗、水、头 发等的变化。 2、一把扇子,每人一个气球,碎纸屑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3、有关风的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这几天老师让小朋友观察了树枝摇动,红旗飘,水面 起波纹,你们知道是谁引起的吗? 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教师引导幼儿玩气球,通过玩气球亲自感受空气流动形成 风。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扇动空 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1 / 3

3、了解的特性。 (1)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空气,出扇的快上有什么感,扇的慢上又有什么感?(幼儿自由言)教小:扇的快,空气流的快,就大,扇的慢,空气流的慢,就小。 (2)老小朋友扇扇子,小朋友一能不能抓住?瞪大眼睛看 一看能不能看到? 小:看不,抓不着,只能感到。 4、玩屑。 (1)分幼儿每人一小堆屑,他想法玩屑,看最明,想的玩法 多。 (2):玩完后幼儿自由,一自己是用什么法生使小屑 的。 5、了解的好与坏。 幼儿,教解。 (1)(看件)人做了多好事。吹干了洗的衣服; 使人凉快;筝上天;机??。 可是有的却做了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木刮断了; 打翻了船??的很可恨。 (2)小:在的人本可大了,想出了多法不做坏事,人建起了 防林,把住,提前,就减少了人来的危害。 2 / 3

季风的形成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课题季风的形成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授课教师:杨邦柱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自然界风的形成 2.了解季风与风之间的联系 3.掌握季风的形成 4.知道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形成 2.通过推敲,帮助学生理解季风的概念 3.利用版图,讲解季风形成 4.利用PPT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讲解季风的形成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崇尚科学的精神 重点:季风的形成以及影响难点:风的形成,与季风之间的关联知识拓展:地转偏向力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情景一:假设现在正处于夏季,天气炎热,一阵风吹过,有一丝丝的清凉 情景二:假设现在正处于冬季,天气寒冷,一阵风吹过,浑身直哆嗦 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夏天风吹过感觉很凉爽,冬天风吹过却感觉很冷,特别是在一月份和七月份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提出问题 为什么夏天的风吹过来凉爽,冬天的风吹过来寒冷?这二者之间有何相同点? 学生活动: 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思考,找出问题关键点 学生讨论结果: 夏天的风凉,冬天的风冷,相同点都是冷,应该与气温有关 教师: 自然界的风总是由冷的地方吹往热的地方,风在运动的过程中会携带一丝冷气,所以夏天的风凉,冬天的风冷。 假设情景: 假设风是由热的地方吹往冷的地方,夏天和冬天又会出现怎样的感受? 师生互动: 夏天很热,风吹过更热,冬天很冷,风吹过感觉温暖。 过渡: 通过刚才的情景假设,我们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的地方吹往热的地方,那风跟我们今天的主题季风有何联系,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季风的相关知识。 教师: 什么是季风,我先卖一个关子,大家不妨推敲推敲 推敲活动: 季风两个字,风一个字,季风多了一个季字,季是季节的意思,这个季风肯定是与季节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