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的简介

摇篮曲的简介
摇篮曲的简介

摇篮曲的简介

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下面给大家带来摇篮曲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摇篮曲的歌词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

摇篮摇你快快安睡

夜已安静被里多温暖

(music)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爸爸的手臂永远保护你

世上一切幸福愿望

一切温暖全都属于你

(music)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

一束百合一束玫瑰

等你睡醒妈妈都给你

摇篮曲的分类

《摇篮曲》常用于小提琴独奏,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

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

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萝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

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摇篮曲的代表作

伴奏中往往模仿摇篮摆动的律动。由于摇篮曲和船歌的节奏很接近,又都具有抒情歌唱性的旋律和安静气氛,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所以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在他的《家庭交响曲》的摇篮曲中,采用了门德尔松的《船歌》旋律。《家庭交响曲》是写作曲家家庭生活中的一天的。摇篮曲是其中的一段。在这段音乐中有两个旋律:一个是代表孩子的旋律,也就是孩子主题。由古双簧管、大管和加了弱音器的中提琴奏出。古双簧管所吹的音比双簧管低一个小三度,是一种A调的双簧管。另一个是摇篮曲的旋律,它是描写母亲的歌来的。由

低音单簧管吹出,开头两小节就是门德尔松的《g小调无词歌》的旋律。作者用复调的手法,把这两个旋律结合在一起。支持着这两个旋律的,是描写摇篮摆动的节奏音型,由两个大管吹出。在这段音乐的末了,我们可以听到钟鸣七下,是由钟琴奏出的。这时大提琴上出现了父亲的主题,小提琴上出现了母亲的主题,描写父母以祝福的眼光,投向甜蜜入睡的孩子。

摇篮曲也象船歌一样,既有声乐作品,又有器乐作品。6/8拍子也是摇篮曲的典型节拍。如下面的一首6/8拍子的声乐摇篮曲,作曲者据说是莫扎特。这首歌是以一个两小节的短小旋律作为主题核心发展而成的,音调明朗热诚,充满对孩子未来的希望。描写摇篮轻轻摆动的节奏,从头贯穿到底。歌中唱道:“睡觉吧,我的宝贝,小蜜蜂已经休息,小鸟儿也已回巢,花园里多么安温。月亮在天上微笑,一片银光多美丽,透过窗户照着你,睡觉吧,我的宝贝,快睡,快睡!”除了6/8拍子的摇篮曲外,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摇篮曲也都可以利用和声和节奏的手法,来描写摇篮的摆动。舒伯特的《摇篮曲》是利用稳定和弦和不稳定和弦的不断交替,来体现摇篮摆动的效果的。这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音乐充满无限的温存和抚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的。这也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曲调温柔美丽,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愿:“晚上好,夜里好,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闭上眼,你也快睡觉。到明天,大清早,又是会说会跳。晚上好,夜里好,天使在守卫你,睡吧,圣婴树会在梦里出现。睡得香,睡得甜,你会梦见乐园。”

小班音乐欣赏:摇篮曲教学设计

小班音乐欣赏:摇篮曲教学设计 Music appreciation in small class: Lullaby teac hing design

小班音乐欣赏:摇篮曲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本教案是根据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活动目标: 1.感受摇篮曲的安静、温柔,能够在摇篮曲的情境中轻轻地哄宝宝睡觉。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布制玩具,一个摇篮。 2.《摇篮曲》、《黑猫警长》主题曲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师: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他是我的小娃娃。咦,小娃娃在说话:我要睡觉!我要睡觉!师:小宝宝有点累了,要睡觉了。你们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入睡的呢?(幼儿讲述并模仿)师:刚刚有小朋友说爸爸妈妈是让他们听音乐入睡的,那我们今天也来试试用这个方法来哄娃娃睡觉吧 2.选择欣赏乐曲,通过比较理解摇篮曲的特点。 (1)播放两段不同的音乐,供幼儿选择。老师这里有两首好听的乐曲,选哪一首呢? (2)播放幼儿选择的音乐。师:听一听这首乐曲合适吗?为什么?(根据幼儿的选择放乐曲。)师:我们再听一听另外一

首怎么样?师:我们应该选哪一个呢? 3.创设情景,完整欣赏乐曲。师:好的,让我们就选这首安静、优美的摇篮曲给宝宝听吧。教师抱娃娃进行表现,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4.根据幼儿讲述的感受,老师介绍摇篮曲的特点。师:听了这首乐曲娃娃已经快睡着了。为什么娃娃听了这首乐曲就安静了,想睡觉了?小结:这种很优美,很安静地音乐叫摇篮曲,摇篮曲是专门哄宝宝睡觉的曲子,你们小的时候,妈妈一定也唱着摇篮曲哄你们睡觉的。 5.幼儿跟音乐展开联想,进行表现。师:在你们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是这样唱着歌哄你们入睡的。今天,我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宝宝入睡吧。你们的宝宝都在小床上等你们呢。宝宝们都睡着了吗?嘘,不要吵醒她们,轻轻把娃娃放到床上去,帮他们盖好被子吧。爸爸妈妈们都去外面吧,让宝宝好好睡觉吧。活动后研讨:在小班上学期我想让孩子接触到比较典型的曲子,例如摇篮曲、进行曲等,让他们初步了解音乐有不同的类型,在音乐的活动中能够有稍深一点的探索。而在这节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分辨什么样的曲子才是适合睡觉的曲子,而小班的幼儿也特别容易进入情境,能用入境的语言、动作带娃娃睡觉。活动的目标很容易达成。不足的是在环节的设置上还不够流畅,哄娃娃睡觉的时候想轻柔的语言、动作和情景有些不匹配,最好

初中音乐_《摇篮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摇篮曲》教学设计 执教者

学情分析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音乐基础本身比较薄弱。刚入学时基本都不识谱。也不会正确的发声方法。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唱歌课都会进行发声练习和简单的识谱练习。也常利用柯达伊教学法练习学生的音准。经过一年半的音乐学习,学生有了些进步。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视唱法:在课前进行视唱练习,把课内内容当做练习提前介入。 2、赏析法:通过欣赏不同地域的摇篮曲,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摇篮曲的特点。 3、体验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资料理解音乐情感内涵。 效果分析 《摇篮曲》这首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抒情歌曲。学生在演唱时单声部旋律的演唱并不是很难,难的是二声部的配合。我采用一开始把部分旋律拿出来当做视唱练习的办法,简化了

这一过程,学生学起歌来就容易一些。一般情况下,学生唱低声部会比高声部难掌握,所以我就让学生跟着歌曲主旋律伴奏唱低声部,强化对低声部的印象。这样两个声部进行合唱时就顺畅很多。在唱歌的时候不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最后学生演唱的效果还是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 在唱好歌曲的同时,我还适时的加入了情感教育,用一幅震撼人心的雕塑作品,打动学生,使他们真切地体验到母爱这种伟大的感情。学生也当堂表示要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妈妈的爱。 《摇篮曲》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地作了课后反思。纵观整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情况做一下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首先关注的就是音乐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我在设计整个教学方案时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来进行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作出整体性的反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这一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中已得到了体现。 在能力目标的达成方面,我化繁为简,把二声部的合唱教学部分曲谱改编后当做课前的视唱练习,使学生在学唱歌曲旋律时驾轻就熟,很快就能够唱会。最后二声部的合唱也基本达到了两个声部音色、音准的和谐。 下面说说不足的地方: 1、本节课如果我的情绪再饱满些,语言表达再抑扬顿挫些、再充满激情一点,定能使整堂课更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教学目标达成度会更高。 2、对问题设定的层次性如果更有梯度,教学效果会更好。 3、最后一个环节应该再深挖一下。出示雕塑图片后其实不用过多的语言,学生自然会被图片所震撼,此时如果让学生饱含真情地再演唱一遍歌曲,相信会唱的更加投入,情感表达的会更加真切。

七年级音乐《摇篮曲》教案 人音版

《摇篮曲》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方法: 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

歌曲《摇篮曲》教案

歌曲《摇篮曲》教案 陈壬秀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 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方法: 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

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 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摇篮曲欣赏

摇篮曲欣赏 教学目标:1、感受情感、崇尚自然、感悟真情、热爱生活。 2、哼唱摇篮曲、用竖笛演奏摇篮曲,了解摇篮曲风格、感知其音乐要素。 3、领略摇篮曲意境、体验深深母爱、父爱懂得感恩。感悟艺术真谛。 教学重点:1、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展开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激发同学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体验不同地域摇篮曲的音乐情绪,感知其音乐要素。 教学难点:1、声情并茂的哼唱、演奏摇篮曲。 2、对摇篮曲情绪和风格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讲述亲情,分享亲情 展示几个同学儿时的照片或和妈妈的合影(做成幻灯片),猜猜他们是谁?并由照 片的主人说说背后的故事。(背景音乐一直播放摇篮曲) 二、扮演亲情,选择音乐 1、给学生欣赏两幅小宝宝入睡的画。表现的是什么亲情? 2、播放舒伯特摇篮曲和廖永昌的歌。请学生选择。 3、如果你是画面中的妈妈,你想采用什么样的音乐才贴切呢?为什么? 4、如果你是画面中的小宝宝,你会喜欢哪一种音乐来帮助你入睡呢?为什么? 三、听赏歌曲,品味亲情 音乐史最能表现这种亲情的艺术,有许多音乐家写了很多歌曲来表现这种亲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几首音乐作品。 1、舒伯特的《摇篮曲》 2、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3、多听,多多感受情绪、力度、速度、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4、谈感受,各抒己见,充分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5、引申。还有很多这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听听东北《摇篮曲》、藏族《摇篮曲》, 印度尼西亚《摇篮曲》等等。 歌曲特点:安静、温馨、甜蜜、宁静、安详、幸福。 四、归纳总结、表现音乐 1、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 气氛。曲调平静、舒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伴奏中往往 模仿摇篮摆动的律动。摇篮曲既有声乐作品,又有器乐作品。除了为人声创作的 摇篮曲外,还有为各种乐器演奏而作的摇篮曲。这种器乐摇篮曲在内容和规模上 都比声乐摇篮曲有更多的发展。器乐摇篮曲不是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而更 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于诗意的精神境界。 2、哼唱摇篮曲,我们听了这么多摇篮曲,平时最熟悉的是哪一首?在钢琴伴奏声 中,有感情地哼唱,音量适中,安详宁静地,有表现力。 3、竖笛演奏摇篮曲,吹奏我们最熟悉的这首摇篮曲,舒缓悠扬地。 五、感恩的心 摇篮曲最能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例, 说出最能代表你对妈妈情感的一句话。学生自由发言,抒发真情。

音乐歌曲《摇篮曲》教案

歌曲《摇篮曲》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

歌颂母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让学生聆听歌曲《摇篮曲》 然后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再次聆听歌曲 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5、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

最新幼儿园音乐欣赏说课稿:摇篮曲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最新幼儿园音乐欣赏说课稿:摇篮曲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班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是一首东北民歌,曲调优美,节奏缓慢,歌曲有三段歌词其中渗透 着妈妈对宝宝的无限疼爱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 的节奏特点及情绪色彩。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 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及节奏特点。因此 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准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音乐教育 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音乐教学的意义中所提到的:对 幼儿来说音乐活动的意义决不应局限于音乐本身,它同时也要有益于 发展幼儿的智力和体力,陶冶幼儿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 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2、发展幼 儿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 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制订的 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 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 词来理解歌曲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

音乐欣赏《摇篮曲》教学设计

《摇篮曲》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摇篮曲》由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于1868年。四三拍,由两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两个乐句,每个乐句都是由第三拍弱起。音乐以徐缓的叙事语气,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母性特有的万有柔情,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福。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摇篮曲》,许多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创作过《摇篮曲》。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身体律动,感受四三拍的韵律,体验母爱的亲切与温馨。 2. 通过哼唱,引导学生体会徐缓的叙述性与起伏的跳荡性旋律给人的不同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四三拍韵律。 (二)教学难点 感受摇篮曲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言:“我要考考你的小耳朵,你能为下面的音乐配上合适的图片吗?” PPT:播放《摇篮曲》的伴奏音频。 学生活动:体会乐曲的旋律并选择合适的图片。

(二)完整聆听 1. 介绍作曲家 过渡语:“这是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 – 1897,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等,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他的作品《摇篮曲》”。 PPT:出示图片 2. 感受意境 过渡语:“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请你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再次聆听音乐,引导学生歌词描绘的意境,并感受歌曲的情绪。 PPT:播放歌曲的范唱(天使合唱团演唱)。 3. 律动 学生活动:随音乐进行模仿摇篮或拍宝宝入睡的动作。 (三)分析音乐 过渡语:“音乐是如何表现妈妈对宝宝的爱?” 1. 分析速度 过渡语:“《摇篮曲》是慢速,那么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学生活动:对比体会不同速度的《摇篮曲》,哪个更适合表现这种情景。 2. 分析节奏 学生活动:再听乐曲,体会节奏特点。 3. 分析旋律 (1)体会旋律 过渡语:“让我们先来看看旋律中的奥秘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旋律线。 学生活动:体会、感受。 (2)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随伴奏哼唱旋律。 4. 分析力度

二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摇篮曲》教案苏少版(全汇总版)

歌曲《摇篮曲》 一、教学课题: 歌曲《摇篮曲》 二、教学课型: 歌曲课 三、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学习歌曲《摇篮曲》,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 2、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引发学生深思,激发同学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展开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激发同学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的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5、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的艺术之美,引发学生深思,激发同学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电子琴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八、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 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课件)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5、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 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6、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 什么? 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 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摇篮曲教学设计

《摇篮曲》教案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古今摇篮曲中颇负成名的歌曲,是为法柏夫人创作的。是送给法柏夫人第二个孩子的礼物,因法柏夫人喜欢圆舞曲风格的歌曲,所以作曲家把圆舞曲稍作变化,将伴奏部分放在右手,产生了一首甜蜜的旋律,就是流传至今的这首三拍子的《摇篮曲》。乐曲原为F调,教材改为D调。简朴的主题充满了温和、安详的情绪,表现了母亲深挚的怜爱。伴奏声部的切分效果,形成了摇篮摇晃的动感,烘托了乐曲平稳的宁静的气氛。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歌曲的情绪,体验摇篮曲所表现的意境:歌曲结构短小,旋律轻柔甜美,歌曲伴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2、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听入手,引导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歌曲的情绪、情感,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演唱速度、力度,带着感情去演唱《摇篮曲》。 2、让学生用竖笛演唱《摇篮曲》。 三、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演唱《摇篮曲》,并从演唱过程中感受摇篮曲音乐的风格。 2、用竖笛吹奏《摇篮曲》,同时让部分学生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创作、表演、合作能力。 3、掌握《摇篮曲》的歌曲创作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2、用竖笛吹奏《摇篮曲》。 二、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摇篮曲》。 2、准确用竖笛吹奏《摇篮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张咱们班某位同学百日时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猜猜他(她)

是谁啊? 生:想!(教师出示照片,学生猜测) 师:照片上这个可爱的宝宝就在我们中间,老师给大家三次机会。好,谁能告诉老师,照片上这个宝宝是谁啊? 生:(略) 师:下面就请照片上这个可爱的宝宝站起来,让大家见一见你的庐山真面目吧!(照片中的学生起立,其他同学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啊,原来的你啊!其他同学,你们都猜对了吗?不知道这样的一张照片,有没有让你回忆起儿时的往事?其实当我们都是小婴儿是时候,最幸福的莫过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哼唱的小曲儿、甜甜地入睡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回忆起小时候,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导入新课。 师:现在大家回忆一下,在你的印象中,你都听过或是学过哪些“摇篮曲”,能不能给大家唱一唱? 生:(略) 师:大家唱得都非常好,还有一些“摇篮曲”了,连老师都没有听过,你们真棒!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摇篮曲”,它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1868年创作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知的摇篮曲入手,逐步过度到新课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歌曲教唱。 1、新歌欣赏。 师:在学唱这新歌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的过程中大家注意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二,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这首歌? 老师总结: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总结:这首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所以应该用徐缓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来演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欣赏歌曲,自己感悟歌曲的内涵,并依据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选择合适的速度、力度、声音来演唱这首歌。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歌曲的能力。 2、新歌学唱。 A、介绍《摇篮曲》创作背景及作者及体裁特征。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由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曲调平静、徐缓优美,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古今中外,摇篮曲有很多种,如: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莫扎特摇篮曲、舒伯特摇篮曲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勃拉姆斯《摇篮曲》。

幼儿音乐欣赏说课稿《摇篮曲》

幼儿音乐欣赏说课稿《摇篮曲》 幼儿音乐欣赏说课稿《摇篮曲》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班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色彩。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及节奏特点。因此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准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音乐教学的意义中所提到的: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的意义决不应局限于音乐本身,它同时也要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体力,陶冶幼儿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2、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

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情感体验与联想。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及具挑战性,就象一个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果实,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 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幼儿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

《摇篮曲》教案

《摇篮曲》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突出了轻摇摇篮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一定对比,使歌曲洋溢出浓厚的母亲对孩子无限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的情感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了解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及在世界乐坛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与贡献。 2、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及气息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 3、感受《摇篮曲》的曲式结构、体裁形式、旋律风格。 教学重点: 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地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唱好装饰音、附点音符。 教学方法: 体验法,交流法、听唱法、对比法等。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是一节示范课教学,学生不是自己所教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以一首歌、一个故事、一位音乐家作为切入点。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实效性,同时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中间穿插音乐的创作的小故事,使学生了解舒伯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演唱歌曲时以表现歌曲的情感为主线,在听、唱、看、比较中发展学生对歌曲中母爱的表现能力,知识技能学习与体验歌曲的情感中,感受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情感铺垫 师:愉快的40分钟又开始了,老师精心准备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1)。 学生欣赏。 师: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想一想都跟谁有关?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师:是的,这些图片表达的就是一种亲情和母爱。妈妈把爱给了我们,我们更要爱妈妈。 三、导入新课 教师:老师非常高兴今天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音乐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好听的作品、听一个好听的故事、还有了解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你们有兴趣吗? 学生:有。 四、新歌教学 1、聆听东北《摇篮曲》的片段。 教师: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后请大家说说歌曲的速度、情绪是什么样的。(播放歌曲东北《摇篮曲》的片段) 学生:速度:缓慢的;情绪:优美抒情的。 教师:这样的音乐适合小宝宝入睡。(出示一张妈妈哄孩子入睡时的温馨的图片)大家平时有没有的睡不着的时候呢? 学生:有的。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数绵羊、听音乐…… 教师:老师的方法就是听音乐,听舒缓的音乐,使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马上就会进入梦想。像刚才老师给大家播放的这首我国东北《摇篮曲》就非常适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外国的《摇篮曲》,这首摇篮曲是由奥地利的舒伯特创作的。听后请大说说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完整欣赏作品,听后说出速度:缓慢的;情绪:优美抒情的。 2、聆听舒伯特的歌曲《摇篮曲》。 教师:歌曲的特点说与刚才我们听的东北摇篮曲非常相似,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听听歌曲唱了什么,找一找书上的歌词与录音中放的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再次播放歌曲课件,出示歌篇) 学生:再次聆听作品,并找出与书上不同的歌词。听歌曲后交流自己的发现。

音乐欣赏说课稿摇篮曲

音乐欣赏说课稿:摇篮曲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班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是一首东北民歌,曲调优美,节奏缓慢,歌曲有三段歌词其中渗透着妈妈对宝宝的无限疼爱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色彩。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及节奏特点。因此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准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音乐教学的意义中所提到的: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的意义决不应局限于音乐本身,它同时也要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体力,陶冶幼儿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2、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情感体验与联想。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及具挑战性,就象一个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果实,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幼儿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幼儿创设安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幼儿积极的刺激,使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分的感受,激发幼儿爱妈妈的美好情感。 第二种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现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幼儿的联想。比如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幼儿:“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分段欣赏时教师启发幼儿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引导幼儿开展联想时我注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详案)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林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让学生会用慢速体会歌词意境,并能用深情、轻柔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歌中宁静、和谐、温馨的画面。 2、通过学习、聆听歌曲,感受、体验爸爸、妈妈为我们倾注的爱,并懂得要回报爸爸、妈妈。 3、通过歌曲情景表演,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创编能力及表演的能力,挖掘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深情、轻柔的情绪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用歌声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3— 5的跳进,一字多音的准确歌唱。 二、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场景布置道具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情境导入:听《小宝宝睡着了》。 快乐的音乐课又和大家见面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熟悉的歌曲,请你听一听、想一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可以跟着歌曲轻轻地唱一唱!(生边听边唱) 这是什么时候,是谁唱给谁听的?你觉得这首歌应该怎样唱?(生个别说一说) 为了我们能快乐健康的成长,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的爱,你能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做过的,最让你感动的事情吗?(生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今天,老师还带了一首特别的摇篮曲,请你们听听这首摇篮曲特别在哪里,音乐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听后交流) 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仔细地、美美地听一遍。(生闭上眼睛听一听,师在结束句时用“呣”哼唱)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歌里的孩子给妈妈送去了幸福。你也想给妈妈送去幸福吗?让我们学好这首歌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好吗? 2、学唱歌曲。 (1)、模唱旋律。

你应该用什么情绪、声音和速度来演唱,才能表达出你对妈妈的爱呢?(用深情、轻柔的情绪,轻柔,柔美、圆润的声音,注意适当的呼吸,慢速有感情地演唱) 妈妈睡着了,我们用“呣”,跟着优美的音乐轻柔地、有感情地唱一唱。(师生哼唱歌曲) 这声音真好听,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再来一次吧!(师生哼唱歌曲) 刚才老师听到有些声音划来划去的,这是因为一个音和下一个音的距离有长有短,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音: ①3 5 1 7 6│5 —│ 5 6 │5 —│月亮的光照下来,由高到底 ②3 3 2 5│ 2 5 3│ 2 —│ 2· 0 │ ③3 3 2 5│ 1 —│7 6 7 6 5 │ 2 —│ 带有感情的歌声,即使没有歌词也会让妈妈感动的,如果加上歌词效果就更好。 (2)、学习歌词。 请大家跟着老师按音乐节奏来念念歌词。(跟师念一念)。 让我们跟着音乐轻柔地念一念。(跟音乐念一念)。 (3)、分段学唱。 多么优美的歌呀,我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唱唱第一段好吗?(跟音乐唱第一段)注意:四分休止符、连音线的地方要唱好,唱准低音“5”、切分音,比较拖足3拍半和不拖足3拍半的感情,“2”的时值唱足。 重点学唱“妈妈屋里静悄悄”和“伏在桌上睡着了” 注意:重点练唱第一段歌词。解决第一段的重点后,可以将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这一句也来唱一唱。 跟音乐唱第二段、三段。 最后一句的音高用手势来表示,帮助学生体会这个旋律的唱法和所表达的感情。 “呣”在歌曲中的作用是什么?(能进一步深化母女之间的感情和自己更得意的内心感受) 尾句虽然只有一个字,是用哼鸣来演唱的,但却包含着我们对妈妈深深的感情,因为我们对妈妈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要求:哼名音要唱准,唱时眉毛稍微抬起一点。小声地用气息垫住,顶着模唱。(师做范唱,生比较正误)处理歌曲。 有没有觉得什么地方唱的不好?在练一练。 (4)、演唱歌曲。 要求: A:心中一定要有故事的画面。

摇篮曲

宝宝最爱听的儿童歌曲—摇篮曲 《宝宝睡着了》 摇啊摇,宝宝快睡觉 摇啊摇,宝宝快睡觉 我来亲亲你,乖乖睡睡好 闭上小眼睛,长呀长得高 m……m……宝宝睡着了 摇啊摇,宝宝快睡觉 摇啊摇,宝宝快睡觉 我来亲亲你,乖乖睡睡好 闭上小眼睛,长呀长得高 m……m……宝宝睡着了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妈妈的双手亲亲摇着你 摇着摇你 快快安睡 夜夜安静,美丽多温暖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妈妈的手臂永远保护你 世上已结,幸福源源 嗨嗨温暖,全都属于你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 一束百合,一束玫瑰 长夜睡觉,妈妈宝贝你 《月儿明,风儿静》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呀.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 琴声儿轻,声儿动听,摇蓝轻摆动啊.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夜空里,卫星飞,唱着那"东方红"啊.小宝宝睡梦中,飞上了太空啊. 骑上那个月儿,跨上那个星,宇宙任飞行啊. 娘的宝宝立下大志,去攀那个科学高峰. 报时钟,响叮咚,夜深人儿静啊.小宝宝快长大,为祖国立大功啊. 月儿那个明,风儿那个静,摇蓝轻摆动啊.娘的宝宝睡在梦中,微微露了笑容. 《亲爱宝贝乖乖要入睡》 亲爱宝贝乖乖要入睡

我是你最温暖地安慰 爸爸轻轻守在你身边 你别怕黑夜 我的宝贝不要在流泪 你要学着努力不怕黑 未来你要自己去面对 生命中的夜 宝宝睡 好好的入睡 爸爸永远陪在你身边 喜悦和伤悲不要害怕面对 勇敢我宝贝 亲爱宝贝乖乖要入睡 我是你最温暖地安慰 爸爸轻轻守在你身边 你别怕黑夜 守护每一夜 莫扎特<<摇篮曲>> 快睡吧,我的宝贝,小鸟儿早已回去,花园里多么安静,小羊和蜜蜂休息,月亮的银色光辉,透过了白色窗帏,你安睡在月光里,快睡吧,我的宝贝!快睡,快睡!

音乐课例 永恒的母爱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音乐课例报 告

永恒的母爱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音乐课例报告研究背景: “世上只有妈妈好”,如此熟悉的一句歌词,可见母爱是伟大的,在母爱的关怀下,孩子们茁壮成长,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也不失关于“母爱”这一主题的音乐教学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透过音乐感受母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却是孩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无疑体现的是浓浓的母女情。因而,在上这一课之前,我思考了几个问题:首先,这首歌曲表现了一幕幕情境,如何透过这些情境感悟歌曲的主题;其次,这首歌曲在同意旋律下有三段不同的歌词,如何能让学生更快地记住歌词,为歌曲表演做好充分准备;再次,如何让孩子们在这首歌曲的旋律及情境的铺垫下进行情感的升华,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 研究过程: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体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初步感知“摇篮曲”这类歌曲的音乐风格; 2.学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用音乐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3.根据《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内容做情景表演,更深层次地挖掘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用歌声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结束句“呣”的哼唱要到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贴图、表演道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进教室,按顺序入座(要求:静、齐、快) 二、歌唱教学 (一)导入 1.展示图片(幸福妈妈组图) (音乐背景:《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旋律)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感受母爱,同时结合音乐熟悉歌曲旋律。 2.用轻柔的声音哼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强调唱姿、发声方法) 【设计意图】为接下来的歌唱教学中结束句的哼唱教学做铺垫。 过渡:哼唱得真好!其实唱给妈妈的歌曲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唱一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仔细听,等会来告诉我这首歌曲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二)学唱新歌 1.聆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2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师:这首歌曲中有一句也是用“呣”哼唱的,找一找,是哪一句?(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