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 背景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明确了浙江省疫区类型主要是以野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根据浙江省出血热流行的特点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1.1目的

为确保***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后,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流行性出血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同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的原则。

1.3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164号)、《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等。

1.4适用范围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县区域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2.疫情监测、报告、分级判定

按照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方案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2.1突发疫情

根据我县目前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低的现状,确定凡一周内,一个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视为突

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疫情分级:

根据本病疫情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疫情分为三个等级,即重大疫情事件(红色)、较大疫情事件(黄色)和一般疫情事件(蓝色)。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2.1.1 红色疫情

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且死亡1 例及以上。

2.1.2 黄色疫情

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无死亡病例。

2.1.3 蓝色疫情

发生除上述重大、较大疫情以外流行性出血热突发疫情。

3 应急响应

3.1蓝色疫情应急响应:一般疫情发生时,由疫情发生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指挥部,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由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3.2黄色疫情应急响应:较大疫情发生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建指挥部,省、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3.3红色疫情应急响应:重大疫情发生时,由省卫生厅负责组建指挥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县及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4 现场处置

4.1 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分别由省、县、县疾控中心组成由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现场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在进驻现查调查前应准备必须的资料和物品,包括:流行性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和调查器材,采样器材,采样试剂和采样设备,电脑、照相机等设备。

4.2 疾控中心专业人员通过先期处置得到的信息,到达疫情暴发现场后,应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联系接洽,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4.3 再次核实诊断,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相应的标本,包括血、尿液

等;

4.4宿主动物调查

在暴发点的居民区(患者居住地及周围)和野外进行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调查,捕获数量各不少于50只,对捕获的宿主动物进行感染状况调查。

4.5人群感染状况调查

采集暴发点内高危人群血标本50~100份,用免疫荧光法或ELISA法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了解人群感染状况。

4.6 根据暴发疫情的实际情况确定病例定义,在暴发点附近搜索病例,病例定义早期亦采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

4.7根据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后,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

4.8 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

描述流行病学的目的是阐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强度,在何时、何地、何种人群中流行。

4.8.1 时间分布

在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时,必须始终考虑到时间因素。暴发或流行的估计要求将特定时间的病例数与同期的预期病例数进行比较。因此考虑时间的时候,需要明确提出有关的时段和时期,弄清暴露和卫生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作好时间资料的来源及资料的处理。

对病例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绘制流行曲线。

4.8.2 地点分布

描述流行病学的第二要素是地区,地区特性可提示暴发疫情的地区范围,并有助于建立有关暴露地点的假设。

在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现场调查中,地区资料包括居住地、工作地点、学校、娱乐场所、旅行地点或其他相关资料。

4.8.3人群分布

按人群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的目的,在于全面描述病例特征,并发现病例与普通人群的不同。这有助于提出与危险因素有关的宿主特征,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及传染源。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假设。

在流行性出血热暴发调查中,需分析患者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任何有用的描述病例特有的特征。

4.9控制措施

对暴发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在疫区进行灭鼠(见附件1)

4.10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在进入现场前,现场工作人员应进行个人防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4.11调查总结、调查分析和评估

现场调查工作的书面总结一般包括初步报告、进程报告和总结报告。

初步报告是第一次到现场调查后的报告,它应包括进行调查所用的方法,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下一步调查建议等。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疫情的进展,还需要向上级汇报疫情的发展趋势、疫情调查处理的进展、调查处理中的问题等,这就需要进程报告。

调查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及时写出本次调查的总结报告和疫情分析,内容包括暴发流行的总体情况描述,引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疾控中心负责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规范全县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应急工作。

4.12 应急结束

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方案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发生,可视为暴发流行已经得到控制,省卫生厅宣布应急结束,转入常规防制和监测。

5 附件

附件1: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暴发现场灭鼠技术方案

附件2: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附件3: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件1

流行性出血热暴发地区灭鼠技术方案

一任务与指标

首先,及时对疫点及周围环境进行鼠情调查并进行彻底的灭鼠,将鼠密度控制在5%以下,黑线姬鼠的密度控制在1%以下。

二步骤与要求

1 准备阶段

逐级建立健全灭鼠防病组织,制定好灭鼠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和灭鼠骨干培训工作,准备好灭鼠药物和捕鼠工具,投毒饵的容器,如毒饵箱、毒瓶等。在投药前对户外(场院、谷垛、柴垛)、室内鼠密度进行一次调查,每个生境不应少于200夹夜。

2户外饱和投饵阶段(灭野鼠阶段)

重点对场院、谷垛、柴垛、草垛、畜舍及庭院实行饱和投饵,经常检查食饵消耗情况,随吃随添,吃光加倍。

3室内灭鼠阶段(或称家鼠野鼠一起灭的阶段)

每间房投10克,随吃随补,吃光加倍,最好用毒饵盒投放,若无毒饵盒时,投饵处应放木板遮挡,切实注意安全。

4 查遗补漏全歼阶段

对户外、室内灭鼠后的鼠密度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查遗补漏全面覆盖,饱和投饵,不留死角,力争全歼。

三应用的灭鼠药物及使用要求

1应用的灭鼠药物

要求用国家批准的药厂生产的毒饵如溴敌隆、大隆等毒饵。

自制毒饵及配制方法:

①双甲敌鼠铵盐毒饵:使用浓度可用2.5/万或5/万。配制时先将称量好的双甲敌鼠铵盐用酒精溶解,然后加适量的水和少许的白糖,溶解后按浓度要求加苞米渣子或小麦浸泡,搅拌均匀,当溶液被吸干后即可使用(用小渣子最好)。

②溴敌隆母液毒饵的配制:使用浓度5/10万,通常溴敌隆母液多为0.5%,配制时按1∶99的比例投入,先将母液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和少许的白糖,再放饵料,苞米、小渣子、大渣子或小麦皆可,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

2 对药物灭鼠的要求

①药物要有专人管理,必须注意安全;②尽量将毒饵装入毒饵盒或瓶内使用;

③及时查找死鼠并实行深埋。

附件2

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暴发点长效监测方案

一、背景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EHF)国际上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发现此病,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人数占世界报道的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浙江省在1963年发现了省内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至2005年年底共报告发病110055例,死亡1259例,疫情波及全省11个县的82个县(乡镇)。1986年以后,我县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逐渐下降,2003~2005年连续三年发病率低于3/10万,但是仍有部分县(县)发病率较高,宿主动物密度和带毒率居高不下,群众思想麻痹,免疫接种率明显降低,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流行性出血热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进一步系统的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工作。

二、监测目的

1.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及早发现和处理疫情。

2.了解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点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和带毒情况的动态变化。

3.为我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

(一)常规监测

1.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

2.个案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全部病例或至少30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3.血清学核实诊断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报告的部分或全部临床诊断病例进行血清学核实

诊断,并采集恢复期血清作分型检测。

4.核酸序列测定

全省范围内采集一定量的确诊病例急性期(发病7日内)血清送省疾控中心应用RT-PCR分型方法检测病毒核酸,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

(二)哨点监测

在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暴发点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的哨点监测工作。

1.基础资料

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

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数、居民人均收入等。

2.人间疫情监测

(1)疫情报告:同常规监测。

(2)个案调查: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全部进行个案调查。

(3)血清学核实诊断:对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按照不低于80%的比例采集急性期血清标本,少于50例的全部采集,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

3.宿主动物监测

每年流行高峰期9~10月开展一次,在野外和农村居民区采用夹夜法捕鼠,分别在野外和农村居民区各捕鼠50只以上,进行鼠密度和鼠种构成调查,捕获鼠解剖取鼠肺和鼠血,分别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掌握鼠带毒情况。

四、进度安排

1.全年监测工作开展前完成上报年度监测工作计划和监测点基础资料。

2.常规监测全年开展。

4.宿主动物监测

监测点每年流行季节(9~10)月开展1次,及时上报各种监测资料和送检标本,及时上报监测总结。

五、保障

1.经费

2.后勤、物质、人员、交通、通讯等

六、组织体系和职责

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系统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组成。

(一)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领导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监测方案、组织业务培训并对监测单位给予具体支持和技术指导,上送标本检测,定期反馈结果。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监测工作任务,建立当地的监测网络,对监测单位的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质控,开展辖区内监测标本的血清学检测工作。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监测方案制定监测工作计划,按时完成调查、检测和资料整理上报等各项任务。

(三)医疗机构

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报告和诊治,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病例的个案调查、标本采集、隔离消毒等工作。

七、考核

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按时开展和完成各项监测任务。

各类监测报表填写的完整率、正确率,以及上报的及时率。

血清学检测和分型的质量控制情况。

附件3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病例编码□□□□1.一般情况:

1.1病人姓名:

1.2性别:⑴男⑵女□1.3年龄:□□1.4民族:⑴汉⑵少数民族□□1.5工作单位:

1.6职业:⑴农民⑵民工⑶渔民⑷工人⑸学生⑹干部职员⑺医务人员□□

⑻家务及待业⑼不详

1.7详细地址:县(乡镇)镇(乡)村(街道)号1.8发病日期:年月日

1.9发病地点:省市县乡(镇)村(街)1.10确诊日期:年月日

1.11确诊单位:

2.主要症状体征:

2.1发热天数□□2.2最高体温℃□□2.3疼痛部位⑴头疼⑵腰疼⑶眼眶疼□□□2.4消化道症状⑴腹泻⑵恶心⑶呕吐□□□2.5皮肤潮红⑴面⑵颈⑶胸□□□2.6结膜充血水肿□2.7皮肤出血点部位⑴腋下⑵上臂⑶胸部⑷其他□□□□2.8出血点形态⑴散在⑵条状⑶瘀斑⑷其他□□□□2.9粘膜出血部位⑴口腔⑵眼结膜⑶鼻腔□□□2.10⑴血尿⑵便血⑶呕血⑷咯血□□□□2.11低血压天数□□2.12最低血压 / mmHg

2.13少尿天数

2.14尿液检查⑴尿膜状物⑵尿沉渣红细胞⑶白细胞⑷管型□□□□2.15第病日白细胞总数最高最高数量

2.16第病日血小板总数最高最高数量

2.17第病日血清IgG阳性1:检测方法

2.18第病日血清IgM阳性1:检测方法

2.19确诊病名疑诊病名

2.20临床型:⑴危重型⑵重型⑶中型⑷轻型⑸非典型□2.21血清型:⑴汉滩病毒型⑵汉城病毒型⑶未定型出院□2.22出院年月日

2.23死亡年月日

3.接触史:

3.1发病前2个月内是否外出⑴是⑵否□3.2是否接触过鼠或鼠类污染物⑴是⑵否□

4.疫苗接触情况:

接种疫苗种类型别初次接种年月日,针次

加强免疫年月日

5.小结:

诊断:

可能传染源:

可能感染场所:

可能传播途径: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

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

幼儿园水痘的防治应急预案教学内容

幼儿园水痘的防治应 急预案

幼儿园水痘的防治应急预案 根据霍市教育局卫生局预防流行性疾病的精神。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负责、落实一责任,抓好各条线的管理,确保全园幼儿和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现制定本园预防水痘的工作预案: 一、成立幼儿园预防水痘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长效管理工作 1、在强调校长是预防水痘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建立园级责任制,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党团员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建立学校预防水痘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时红杰(刘小惠) 组员:包全英及全体员工 3、老师进行晨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班主任老师及时做好对因病不来园幼儿的电访工作,对在园发热、呕吐以及有异常情况的幼儿做好登记工作,并通知家长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做好相关的随访追踪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4、培养幼儿一进幼儿园就用肥皂洗手的习惯。 5、设立应急隔离室。 一、工作目标 1、普及水痘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家长的认知性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水痘的的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水痘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水痘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水痘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落实到位。并在幼儿园中成立水痘疫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内水痘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4、做好园中预防三大关 第一关:做好晨检检查工作。幼儿早晨入园时,老师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身体状况,有发烧症状的幼儿,劝其在家休息,如有疑似病症劝其马上到医院就诊,返园要求带好病例卡,及返园健康证明,由老师把关后方可入园。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共16页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库(共100题) 一、单选题(70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 ( D )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蚊虫传播 2、甲类传染病有:( A )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3、传染病流行是指:( C)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4、病原携带者是指:( C )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下列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B )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 B、对疑似病人应统一集中治疗

C、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拒绝隔离治疗时,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6、造成人群易感因素降低的是(C ) A、新生人口增加 B易感者的集中 C人工免疫 D新兵入伍 7、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几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A) A 2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8、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 D ) A、小RNA病毒科 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痢疾杆菌 9、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C )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0、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 D )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健康携带者 D、牲畜 4、手足口病哪个年龄组发病率高?( A ) A、≤3岁 B、3-5岁 C、5-7岁 D、7-12岁 11、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类传染病?( C )

浙江省水痘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浙江省水痘应急处臵技术方案(试行) 1 背景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起病急、传播迅速、极易暴发流行等特点。多见于冬春季节,发病高峰在3-5月;人群中儿童普遍易感,10岁以下多见。由于水痘具有高度传播性,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传播迅速。近年来,常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引起暴发流行,对小儿威胁极大。 为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发现、报告水痘疫情。疫情发生后,做好以控制传染源、开展健康教育为主导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最大限度地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办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全省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疫情分级和响应 2.1 疫情分级 根据水痘流行严重程度及疫情变化情况,以发病范围、数量、病死率、是否发生暴发和流行为依据,分级实施临时紧急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 2.1.1 蓝色疫情 省内出现1个及以上水痘暴发点。(暴发点指7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1.2 黄色疫情 省内同一地市3周内出现10个及以上水痘暴发点,或同一县3周内出现5个水痘暴发点,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1周内发生10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1.3 橙色疫情 省内3周内出现30个及以上水痘暴发点;或同一地市3周内出现10个及以上水痘暴发点;或同一暴发点7天内发生20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现场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现场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总则 1.1 目的: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1.2 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卫生部《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急性职业中毒卫生应急救援预案(试行)》、《苏州市急性职业中毒卫生应急救援预案(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订本技术方案。 1.3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高新区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时,卫生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机构的应急处置技术工作。 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政府或现场指挥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对事故可能对健康带来的影响、危害进行快速评估,同时要根据医学救援力量,迅速落实具体救治方案。 2 现场调查与处理 2.1 现场调查的目的 2.1.1 确定造成急性职业中毒危害的物质; 2.1.2 对急性中毒原因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2.1.3 向现场救援者及决策者提供救援建议; 2.1.4 对伤者进行现场急救并向临床工作者提出处理建议; 2.1.5 对公众、媒体提供建议; 2.1.6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2 出发前准备 2.2.1信息资料收集,结合接到的报告内容收集有关急性职业中毒的文献,包括专业数据库、杂志、书籍和网上资料等,必要时可向有关专家请教; 2.2.2检查应急调查包是否配备完好(快速检测仪器、采样装备、现场调查表、现场记录表、照相机、录音机等); 2.2.3个体防护装备和通讯、交通工具; 2.2.4 拟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组成员及负责人,安排现场调查工作中的组织分工。 2.3 现场调查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因此,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 1、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采取大面积投放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村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5、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灭螨防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7、接种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16-60岁目标人群,基础免疫2针,加强1针(免疫程序:0、14天、6个月)。

卫生应急演练活动方案

卫生应急演练活动方案 为强化我市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应急水平和处置能力,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的通知》和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关于在卫生系统开展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 一、指导思想 二、目标任务 通过深入开展以“建设高素质卫生应急队伍,提高整体卫生应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营造全市卫生系统卫生应急人员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氛围,增强全市卫生系统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升卫生应急人员的政治、业务、体能和心理素质,打造一个卫生应急管理精英团队、一群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骨干、一批高素质卫生应急处置队伍,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活动范围与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内下列人员为大练兵活动的培训对象和活动参与者:卫生应急管理干部;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医疗救治人员;卫生监督人员。 四、组织机构 市卫生局成立市卫生系统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

长由市卫生局副局长钟璋花同志担任,局医政科、公卫科(应急办)、卫监科负责人,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市精神病防治院负责卫生应急工作的分管领导为成员。 各医疗卫生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做到有专人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具体实施工作,确保大练兵活动不流于形式。 五、活动内容 (一)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主要内容 1.卫生应急工作基本概念和“一案三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2.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预案的基本内容; 3.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风险沟通等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能和工作要求; 4.信息报告的要求、方法,信息报告系统的使用; 5.鼠疫、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要点;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理论与技术; 7.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紧急医学救援基本技术; 8.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基本知识和技能; 9.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基本知识和相关技术。 (二)应急演练主要内容 在开展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分层次开展相关专业应急演练和综合演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紧急医学救援的现场搜救、伤病员判断及检伤分类、伤病员医疗救护和后送等;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一氧化碳(CO)是一种窒息性气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较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吸入较大量一氧化碳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概述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的气体,比空气稍轻。成人急性吸入中毒剂量约为600mg/(m3·10min),或240mg/(m3·3h);吸入最低致死剂量约为5726mg/ (m3·5min)。 一氧化碳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接触一氧化碳的常见机会有:炼钢、炼焦等冶金生产;煤气生产;煤矿瓦斯爆炸;氨、丙酮、光气、甲醇等的化学合成;使用煤炉、土炕、火墙、炭火盆等;煤气灶或煤气管道泄漏;使用燃气热水器;汽车尾气;使用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等。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进入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内(例如煤气泄漏未得到控制的事故现场核心区域,或者现场快速检测一氧化碳浓度高于1500mg/m3),须采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并佩戴一氧化碳报警器,防护服无特殊要求;进入煤气泄漏事故现场周边区域,未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汽车尾气等中毒事件现场,须使用可防护一氧化碳和至少P2 级别的颗粒物的全面罩呼吸防护器(参见GB2890-2009),并佩戴一氧化碳气体报警器;进入已经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汽车废气等现场时,对个体防护装备无特殊要求。现场处置人员在进行井下和坑道救援和调查时,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并携带通讯工具。 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 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生产工艺流程,通风措施,煤炉、煤气灶、燃气热水器及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以及煤气管道等相关情况,并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青岛目前进入出血热病高发期,老鼠是该病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青岛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姜法春介绍,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 主要症状一个是发热,还有就是头痛、眼眶痛再加上腰痛,颈部、胸部,红肿发红的症状,后期有出血点。 和老鼠的接触是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和老鼠的直接接触,被老鼠咬伤了,再一个通过消化道,吃被老鼠污染的东西,如果有破损的话容易污染,再一个渠道是通过鼠身上的媒介,比如说螨虫,叮咬人类以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出血热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出血热初期症状和感冒相似,所以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防治出血热除了要防鼠灭鼠,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对病毒性的疾病,目前通过疫苗保护是一个比较经济,比较有效的手段,建议高风险人群还是要做一个疫苗保护。据了解,出血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出血热的简介早期症状表现为: 早治疗的前提在于早发现。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我国南方高发病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当地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普通老百姓认知出血热的基本点,大家可以据此对出血热有个初步的认识。 猩 红 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常见于2----8岁的儿童。 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故被称为“口周苍白圈”。此外,舌乳头红肿,很象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这些都是猩红热的特殊症状。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风湿热、中耳炎、肺炎等疾病。 莱西市南墅镇中心中学 2012年1月4日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2012年1月4日

疾控中心水痘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最新版本

xxx疾控中心水痘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中心各科室: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染性很强,潜伏期10-21天,多见于儿童,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全年均可发生,尤其以冬春季为多。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为及时、高效、妥善处置水痘疫情,最大程度减少水痘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结合我中心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我市水痘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为做好我市水痘的防控工作,中心成立水痘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x兼任,成员由疾控科全体工作人员组成。 负责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对突发疫情进行调查处置和评估分析,向发生疫情的单位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监督检查;事件发生后负责启动本预案。应急处置队伍的组成和职责依据我中心下发的《xxx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疫情发生后要全面做好水痘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消杀灭等现场处置工作。 三、水痘的监测、预警

㈠疫情的监测:疾控科要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水痘疫情的常规监测工作,督导检查全市学校、托幼机构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督促各网报单位,对确诊病例及时进行网络直报。消杀科对发生疫情的学校、托幼机构做好技术指导。 ㈡预警指标: 一个学校、托幼机构报告一例临床诊断病例或水痘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发生1起及以上水痘暴发疫情或发生1例及以上病例死亡。 四、应急反应 ㈠核实疫情 接到疫情报告,要根据水痘的诊断标准,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核实诊断,初步确定疫情的存在,同时报告中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评估,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处置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 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应急处置队接到领导小组的指示后,应尽快赶赴现场,结合实际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按照计划和方案对水痘疫情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依据《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传染病管理,需上级部门技术支持的,及时向中心领导小组汇报请上级有关单位指导。 ㈢采取防控措施 1、强化预检分诊,做好病人隔离 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督导检查各医疗机构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指导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避免医源性感染,做好每个住院病人的

急性氯气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实用版

YF-ED-J3774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急性氯气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实用 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急性氯气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实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氯气(Cl2)是一种刺激性气体。急性氯气 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吸入较大量氯气后引起的 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一、概述 氯气是一种比空气重的黄绿色、具有异臭 和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可溶于水和碱溶液。在 高热条件下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 光气。氯气浓度达10mg/m3以上,即可引起人 出现明显的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人最低致死 浓度(LCL0)约为1500mg/m3·5分钟。

氯气主要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接触氯气的常见机会有:氯气的制造,如食盐电解;氯的运输和贮存,液氯钢瓶、液氯蒸发罐和缓冲罐的意外爆炸,输氯管道爆裂,液氯钢瓶超装、错装、运输途中曝晒;氯碱工业、漂白剂、消毒剂、溶剂、颜料、塑料、合成纤维等的制造;制药业、皮革业、造纸业、印染工业以及医院、游泳池、自来水消毒等方面的应用。 二、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一)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8-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 前言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近年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居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目前我省狂犬病疫情、疫区有所扩大,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市近几年也是有疫情发生,对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加强应急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2.诊断标准 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分级标准 根据狂犬病发生的病例数、流行的范围和趋势,将狂犬病疫情划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3.1一般疫情(IV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2-3例,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情。 3.2较大疫情(Ⅲ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4-5例,或疫情波及3个及以上镇(乡、街道)。 3.3重大疫情(Ⅱ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6-10例,或发病数虽未达到10例,但扩散至毗邻县(市、区)。 3.4特别重大疫情(I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发生狂犬病疫情20例以上,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4.应急措施 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应急处置。 4.1报告 4.1.1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4.1.2报告: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内部报告”和“对外报告”的要求进行疫情报告。 4.1.3网络报告 ⑴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 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疾控中心负责网络直报; ⑶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由疾控中心负责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报告。 4.2物资准备 4.2.1流行病学调查表:《狂犬病个案调查表》、《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登记表》、《犬伤病例调查登记表》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

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ν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

水痘防控应急预案

水痘防控应急预案 兴隆中心幼儿园2011年3月1日 为了有效控制水痘在校园内的传播,在区教育局、区疾控中心的指导监督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水痘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玉江(全面负责防控工作) 副组长:张桂香 组员: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二、全体教职工严格落实“五早”要求,对水痘疫情做出快速反应。 1、早发现: 交待学生及家长,发现皮肤上有红疹及水疱,及早到医院就诊。 2、早报告: 出现疑似病例,要第一时间隔离学生并报告学校校医及有关领导,同时告知学生家长,带医院确诊。 3、早隔离: 一是对患者及时隔离,通知家长立即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二是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隔离,通知家长接回家观察或到医院检查。患病学生病愈后返校学习(必须是疱疹结干痂后),需带病历或医院的复学证明到校医务室。 4、早治疗: 发现水痘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并将学生送往医院治疗。 5、早处理: 患者离校后,应及时对桌椅、抽屉等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消毒处理,教室内开窗通风,拉开窗帘,晚间学校统一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三、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防控水痘疫情监测系统,各班级建立因病缺课上报制度,建立晨检、消毒、隔离制度。 2、重视信息的收集。与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随时保持联落,密切关注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防控工作。 (二)疫情报告

1、学校召开预防水痘会议,指定疫情报告责任人,由校医负责每日疫情防控报告。 2、严格执行学校水痘疫情报告程序,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出现水痘疫情时,学校领导小组必须马上启动本校应急预案,校长立即(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3、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平时要加强日常工作,各负其责,一旦发生疫情,按责任分工保证工作迅速到位。 4、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迟报、谎报,对有违反者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流行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响应 学校一旦发现流行传染病,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 1、启动日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通报。 2、学校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3、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4、发现传染病疫情时,要及时与卫生、疾控部门联系,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追踪管理,做好教室消毒工作。 5、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出好宣传专刊,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五、全体教职工必须把水痘的防控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落实各项防控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因工作不力、不负责任、措施不当等造成疫情扩散传播或对师生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的,要实行安全责任追究。 六、落实防控措施 1、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班主任要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对出勤学生进行询问,对生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及主要症状。 2、缺勤缺课登记制度。对每天缺课缺勤的师生要做好登记(由各班在因病缺勤登记簿上填写),并注明原因,每日登记情况及时反馈给校医。 3、做好健康教育,消除恐慌心理。学校密切关注水痘的流行趋势,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加强宣传力度,有效利用校园网、升旗、班会课、宣传栏、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深入地进行预防水痘知识的专题宣传和防治动态的相关报道,普及水痘的防治知识,引导师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课后习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课后习题总分:100? 60及格分数:? ?考试剩余时间:?0时29分?08秒单选题(共5分)7题,每题1、 下列()不是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A、加强合作 B、事后评估 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 2、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包括()。 A、应急预案 B、预防措施 C、控制措施 D、院内感染控制 3、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生活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它们之间是()。 A、单独发生或耦合 B、自生灾害 C、衍生灾害 D、以上都有可能 4、我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机制不包括()。 A、上海合作组织 B、中非合作机制 C、东盟合作机制 D、世卫组织的合作机制 5、自然灾害的间接影响不包括()。 A、房屋倒塌、人群密集尠 B、灾区人口流动大 C、建筑物倒塌、溺水等 D、卫生体系受损,冷链运转中断 6、自然灾害卫生工作周期不包括()。 A、灾前准备 B、应急响应 C、事后评估 D、恢复重建 7、根据本讲,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需要多部门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处置,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A、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B、严重性 C、紧迫性

、综合性和系统性D 分)5多选题(共6题,每题1、卫生应急核心能力明显提升表现在()。 A、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测预警网络 B、检测能力大大提高 C、现场调查能力大幅提升 D、指挥决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E、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根据本讲,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 A、自然灾害 B、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C、放射源丢失事件 D、恐怖事件 E、意想不到的群体事件 3、突发事件的应对重点包括()。 A、加强演练 B、报告规范 C、报告时限、通报 D、信息发布 E、启动预案及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本讲,自然灾害的特点是()。4. 、分布广泛且均等 A 、具有突发性、群体性 B 、易造成巨大损失C D、难以避免,但可通过相关措施减轻 E、分布广泛且不均等 5、判定国际突发事件的标准有()。 A、事件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否严重 B、事件是否不同寻常 C、事件是否有国际传播的危险 D、事件是否有限制国际旅游和贸易的危险 E、事件是否侵害个人利益 6、传染病类的突发事件应对原则包括()。 A、健全机制、科学准备 B、加强监测、及时报告 C、科学调查、重点防控 D、分工合作、联防联控 E、规范评估、持续改进 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 1、自然灾害后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 正确 错误 2、灾害衍生突发公共事件不是灾害卫生应对的重点。

流行性出血热、鼠类传染病及其防控.

流行性出血热及其预防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 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 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鼠为主要传染源。广泛分 布于亚洲、欧洲等许多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等 国。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在中国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林区是大林姬鼠,也包括猫、猪、狗、家兔等。 二、传播途径(5种) 呼吸道:鼠类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受污染食物经口腔和胃肠黏膜感染。 接触传播:鼠类血液和排泄物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感染。 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传播。 垂直传播:孕妇患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流行特征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仅小部分人发病,大部分人群处于隐性感染状态。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极少见到二次感染发病的报告。 地区性:目前世界上32个国家有疫情发生,中国疫情最重,占世界总报数的 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极易与感冒混淆。(一)发热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三红。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脸部、颈部、上胸部红肿充血。 (二)低血压期: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由于肾脏受到损害,尿量少。 (三)多尿期:患者肾脏损害逐渐修复,尿量显著增加。 (四)恢复期:随着肾功能逐渐修复,患者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一般需1—3个月恢复体力。 四、治疗

综合治疗:早期抗病毒,中晚期对症治疗。“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地就近治疗是关键。把好四关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休克、肾衰、出血、感染)。 五、疾病预防措施: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1、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2、灭螨防螨:在秋季灭鼠可同 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主要杀灭经常 活动地区的游离螨与鼠洞内螨。 3、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 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 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鼠类传染病及其防控 老鼠能传播的疾病在鼠类与人类生活中关系密切,通过对鼠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可以更加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传播疾病主要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疾病。在我区主要鼠类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等。 1、鼠类主要在夜间活动,警惕性高,对环境中新出现的物体有明显的回避行为(即新物反应); 2、家栖鼠的感觉器官发达,可利用敏锐的嗅觉去寻食求偶,在黑暗复杂的环境利用触须、硬毛的感觉活动判断方向,并进行个体间的信息联系; 3、人类的生活垃圾都能作为食物,食物范围广; 4、凡是人类食品老鼠都能吃; 5、鼠类繁殖力强。因此灭鼠难度较大。 鼠类控制方法 (一)防鼠措施 防鼠工作应从规划和整治环境入手。食品妥善保存,搞好环境卫生,铲除杂

幼儿园预防水痘应急预案图文稿

幼儿园预防水痘应急预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预防水痘应急预案 4-5月份是水痘的高发期,为了有效控制水痘在幼儿园内的传播,在沣西新城教育卫体局局、新城疾控中心及大王中心校的指导和监督下,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水痘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静(全面负责防控工作) 副组长:王欢李粉红 组员:全园教职工 二、全体教职工严格落实“五早”要求,对水痘疫情做出快速反应。 1、早发现: 交待幼儿及家长,发现皮肤上有红疹及水疱,及早到医院就诊。 2、早报告: 出现疑似病例,要第一时间隔离幼儿并报告幼儿园教师及有关领导,同时告知幼儿家长,带医院确诊。 3、早隔离: 一是对患者及时隔离,通知家长立即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二是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隔离,通知家长接回家观察或到医院检查。患病幼儿病愈后返园学习(必须是疱疹结干痂后),需带医院的复学证明到园卫生保健室。

4、早治疗: 发现水痘幼儿,及时通知家长并将幼儿送往医院治疗。 5、早处理: 患者离园后,应及时对桌椅、玩具等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消毒处理,教室内开窗通风,拉开窗帘,晚间幼儿园统一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三、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防控水痘疫情监测系统,各班级建立因病缺课上报制度,建立晨检、消毒、隔离制度。 2、重视信息的收集。与镇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随时保持联落,密切关注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防控工作。 (二)疫情报告 1、幼儿园召开预防水痘会议,指定疫情报告责任人,由王欢负责每日疫情防控报告。 2、严格执行幼儿园水痘疫情报告程序,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出现水痘疫情时,幼儿园领导小组必须马上启动本园应急预案,园长立即(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听从指导。 3、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平时要加强日常工作,各负其责,一旦发生疫情,按责任分工保证工作迅速到位。 4、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迟报、谎报,对有违反者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继续教育课程作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整理文本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2、根据本讲,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需要多部门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处置,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正确答案:D、综合性和系统性 3、自然灾害的间接影响不包括()。 正确答案:C、建筑物倒塌、溺水等 5、下列不属于应急响应分级中的事件等级的是()。 正确答案:A、较小突发事件 6 "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对优势不包括()。" 正确答案:D、资源优势 7、自然灾害卫生工作周期不包括()。 正确答案:C、事后评估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3、灾后卫生应急工作面临主要挑战有()。 正确答案:A、灾区通讯、交通中断 B信息不通 C医疗卫生需求不清 D灾区环境卫生条件差 5、自然灾害导致()从而引起传染病流行风险增加。 正确答案:A、”生态改变” B环境恶化 C医疗服务破坏 D生活形态改变 6根据本讲,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B、具有突发性、群体性 C易造成巨大损失 D难以避免,但可通过相关措施减轻E分布广泛且不均等 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 1、自然灾害在全球广泛分布,并且均匀分布。 正确答案:错误 4、应急计划与预案属于应急响应阶段。 正确答案:错误 6在本讲中,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环节的准备环节不包括科研。 正确答案:错误 7、洪涝、台风、海啸、甲型H7N9均属于自然灾害。 正确答案:错误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整理文本 3、下列()不是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正确答案:B、事后评估 2、"我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机制不包括()。" 正确答案:B、中非合作机制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我国传染病类突发应对机制包括()。 正确答案:D、指标监测 E事件监测 5、突发事件的应对重点包括()。 正确答案:B、报告规范 C报告时限、通报 D信息发布 E启动预案及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本讲,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形势。 正确答案:A、近几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B各类事件以一般事件为主,特大时间相对较少 C传染病事件为主,食物中毒和其他事件所占比例小,但病死率较高 E学校事件数和病例数所占比例较大 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 2、灾害衍生突发公共事件不是灾害卫生应对的重点。 正确答案:错误 3、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国家之一。 正确答案:正确

传染病知识题库(精选)z

2020年度传染病预防知识试题 传染病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伤寒沙门菌主要的致病因素是 A、外毒素 B、伤寒内毒素 C、细菌的侵袭力 D、H抗原 E、肠毒素 答案:135、B 2.已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突然出现右侧腹部剧痛,并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明显。原因最可能是 A、肠出血 B、胆囊炎 C、阑尾炎 D、肾破裂 E、腹膜炎 答案:1、D 3.下列物理消毒法中温度不超过100℃的是 A、煮沸消毒 B、巴氏蒸汽消毒 C、高压蒸汽灭菌 D、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 E、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 答案:119、B 4.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肠穿孔 C、中毒性心肌炎 D、中毒性肺炎 E、肾衰竭 答案:134、B 5.男,51岁。发热伴咳嗽、腹泻2月余,有血友病病史,经常输注浓缩Ⅷ因子10余年。

体查:T38、2℃,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咽喉充血,口腔见鹅口疮,双肺呼吸音粗,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3、5×10↑9/L,RBC4、9×10↑(12)/L,CD4↑+淋巴细胞计数为0、4×10↑9/L。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是 A、血清肥达反应 B、血清HIV抗体 C、血清抗PPD-IgG D、血液细菌培养 E、大便培养细菌 答案:5、B 6.男,28岁。急性腹泻2天,大便黄色水样,少量黏液,共10次,伴左下腹部痛及里急后重。大便常规:黄色黏液便,RBC2~8个/HP,WBC+/Hp,发现结肠阿米巴;最可能的诊断是 A、阿米巴痢疾 B、细菌性痢疾 C、霍乱 D、伤寒 E、结肠癌 答案:14、A 7.HIV感染的细胞不包括下列哪项 A、单核巨噬细胞 B、神经元细胞 C、骨髓干细胞 D、B细胞 E、CD4↑+淋巴细胞 答案:42、B 8.HIV主要存在于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身上的体液是 A、唾液 B、血液 C、泪液 D、乳汁 E、尿液 答案:46、B 9.HIV高危人群不包括 A、性乱交者 B、医务人员

水痘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 / 6 ***水痘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背景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起病急、传播迅速、极易暴发流行等特点。多见于冬春季节,发病高峰在3-5月;人群中儿童普遍易感,10岁以下多见。由于水痘具有高度传播性,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传播迅速。近年来,常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引起暴发流行,对小儿威胁极大。 为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发现、报告水痘疫情。疫情发生后,做好以控制传染源、开展健康教育为主导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最大限度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办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全县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疫情分级和响应 2.1疫情分级 根据水痘流行严重程度及疫情变化情况,以发病范围、数量、病死率、是否发生暴发和流行为依据,分级实施临时紧急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 2.1.1蓝色疫情

县内出现1个及以上水痘暴发点。(暴发点指7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1.2黄色疫情 县内3周内出现5个及以上水痘暴发点,或同一县3周内出现5个水痘暴发点,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1周内发生10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1.3橙色疫情 2 / 6 县内3周内出现10个及以上水痘暴发点;或同一暴发点7天内发生20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2.1.4红色疫情 县内3周内出现30个及以上水痘暴发点。 2.2疫情的应急响应 2.2.1蓝色疫情的响应 ①发生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技术方案,及时将疫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发生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应急小分队24小时内赴现场核实诊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各项业务控制措施。 ③发生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应急接种方案报当地县级政府批准,并及时采取应急接种。 2.2.2黄色疫情的响应 在蓝色疫情响应基础上,开展以下工作: ①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技术方案,及时将疫情报告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