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检查的7项指标

血脂检查的7项指标

血脂检查的7项指标

血脂项目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

1、胆固醇(TC,CHO) 3.10-5.17mmol/L TC↑:各种高脂蛋白血症,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

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等。

2、甘油三酯(TG)0.56-1.70 mmol/L TG↑: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痛风、梗阻性黄疸、甲状

腺功能低下、胰腺炎等。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0.9-3.11 mmol/L HDL-C↓:HDL-C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在机体起到抗动脉粥

样硬化作用。所以HDL-C水平低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0-4.11 mmol/L LDL-C↑:LDL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也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指

标。

5、脂蛋白(a)[Lp(a)]10~140mmol/L Lp(a)↑: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其浓

度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6、载脂蛋白A(apoAⅠ) 1.20~1.60g/L一般情况下,apoAⅠ可以代表HDL水平,与HDL-C呈明显正相

关。低于1.20g/L比高于1.60g/L的人群有易患冠心病的倾向。

7、载脂蛋白B(apoB)0.80~1.20g/L 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与LDL-C成显著正相关。apoB↑是冠

心病危险因素,高于1.20g/L比小于1.00g/L有易患冠心病的倾向,

apoB↓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

血脂检查的7项指标

由于饮食、环境、作息等原因造成的高血脂越来越多,高血脂会导致头晕,恶心,睡眠质量差等现象,更会导致脂肪肝,血管粥状硬化,高血糖,高血压等并发症,那血脂异常应该检查哪些指标项目呢?今天爱雪康小编带你了解血脂七项检查项目 常用的血脂化验有七项: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 1、胆固醇(TC,CHO) 参考值: 合适水平:≤5.17mmol/L(200mg/dL) 临界范围:5.20~5.66mmol/L(201~219mg/dL) 升高:≥5.69mmol/L(220mg/dL) 临床意义: 升高:CHO升高的危害: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等。 CHO升高的疾病:各种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 导致CHO升高的生理因素: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紧张、血液浓缩。妊娠末三个月时可能明显升高,产后可恢复。 降低:CHO降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吸收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女性月经期也可降低。 2、甘油三酯(TG) 参考值: 合适水平:<1.69mmol/L(150mg/dL) 临界范围:1.69~2.25mmol/L(150~200mg/dL) 升高:2.26~5.63mmol/L(200~500mg/dL) 极高:≥5.64mmol/L(500mg/dL) 临床意义: 升高:TG升高的危害: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当其升高时也应给予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 TG升高的常见疾病: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痛风、梗阻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低下、胰腺炎等。 降低: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营养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可见于过度饥饿,运动等。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参考值: 合适水平:≥1.04mmol/L(40mg/dL) 减低:≤0.91mmol/L(35mg/dL) 临床意义: HDL-C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因为它能将蓄积在组织中的游离胆固醇运送到肝,降低组织中胆固醇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以HDL-C水平低的个体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其水平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小。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参考值: 合适水平:≤3.10mmol/L(120mgd/L) 边缘升高:3.13~3.59mmol/L(121~139mg/dL)

2020年血脂检查的7项指标(课件)

2020年血脂检查的7项指标(课件) 血脂检查的7项指标 血脂项目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 1、胆固醇(TC,CHO)3。10-5.17mm ol/L TC↑:各种高脂蛋白血症,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 等. 2、甘油三酯(TG)0.56—1。70 mmol/L TG↑: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痛风、梗阻性黄 疸、甲状腺功能低下、胰腺炎等。 3、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HDL— C)0.9-3.11m mol/L? HDL—C↓:HDL-C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在机体 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以HDL-C水平低患冠心病 的危险性增加。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0-4.11 mmol/L LDL-C↑:LDL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 因素之一,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也是血 脂异常防治的首要指标。 5、脂蛋白(a)[Lp(a)]10~140mmol/L Lp(a)↑: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性,其浓度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的 危险因素。 6、载脂蛋白A(apoAⅠ)1.20~1.60g/ L 一般情况下,apoAⅠ可以代表HDL水平,与HDL-C 呈明显正相关.低于1。20g/L比高于1.60g/L的人群有 易患冠心病的倾向. 7、载脂蛋白B(apo B)0.80~1.20g/L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与LDL-C成显著正相关。 apoB↑是冠心病危险因素,高于1.20g/L比小于1.00 1 / 2...... 感谢聆听 ......

g/L有易患冠心病的倾向,apoB↓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 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 ...... 感谢聆听 ...... 2 / 2...... 感谢聆听 ......

高血脂最怕这项指标高;快走 力量锻炼降脂最有效

高血脂在传统中医中分痰湿内阻、肝肾阴虚、肝肾阳虚,铁皮石斛可生津养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都记载石斛有“补五脏虚劳羸弱”之功效,对由于肝肾虚弱阻滞引起的高血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在对石斛降血糖作用进行研究时,发现石斛对脂质的代谢异常同样具有调节作用,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对于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具有预防作用。张静等研究表明,事宜剂量的石斛胶囊具有明显的调血脂、保护血管内皮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对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李向阳等研究显示,金钗石斛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异常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减轻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组织的脂肪变性。 高血脂症常常伴有脂质过氧化状态的改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石斛可改善机体的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这也是其对酒精性肝损伤起到改善作用的原因,并且石斛通过影响人体某些酶的活性,提高高脂血症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进一步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胆固醇70%来源于自身 为什么瘦子也会高血脂呢?我们先来看看胆固醇从哪里来的。来源于饮食摄入的胆固醇仅有30%;来源于肝脏合成的达到了70%,这是主要原因。肝脏胆固醇代谢一旦紊乱,不管胖瘦都会造成血脂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胆固醇代谢异常,更多是自身代谢问题。 最怕低密度高、高密度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陆国平教授介绍说,低密度脂蛋白LDL被称为“坏胆固醇”。LDL过多,就会沉积于动脉血管壁,成粥样斑块。好比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斑块一旦破裂,导致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冠心病致死因素中,77%归因于LDL 的增高。 与低密度脂蛋白相对应,高密度脂蛋白HDL则被称为“好胆固醇”,它是一种保护性的脂蛋白,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是国际医学界唯一公认的、真正的血管内脂质“清道夫”。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实,每100毫升血液中的HDL升高1毫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3-4%。HDL每升高0.5毫摩/升,冠心病的发病率下降50%。 瘦人血脂高,更易患冠心病 在临床上,医生发现,瘦人的高脂血症多为“坏胆固醇”偏高,而“好胆固醇”偏低。所以,这类病人更易患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由于高血脂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无症状,许多“瘦人”误认为自己与高血脂无缘,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无节制,一旦出现症状则更严重,突发心脑意外的比率也会更高。

血脂四项检测仪分析

血脂四项检测仪市场分析 、血脂四项基本信息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 cholesterol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 ( apolipoprotein ,Apo)结合形成脂蛋白( Lp)。 脂蛋白延申一下:它们一般是球状的大分子复合物,其表面是少量蛋白质、极性磷脂和游离胆固醇,它们的亲水基团突入周围水相中,从而使脂蛋白分子溶于血液,并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 ( chylomicron ,CM)、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 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和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一般临床上检测的血脂四项中,指的是血液中的: 1) TG含量,参考值0.56-1.70 mmol/L ; 2) 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即上述所有脂蛋白中所含的胆固醇,参考值 2.84-5.20 mmol/L ; 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血浆中胆固醇70%在LDL内,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浆胆固醇浓度的 升高与血浆中LDL-C水平是一致的,参考值 2.10-3.10 mmol/L ,新版指南建议小于 3.37 mmol/L ,欧洲ESC2019 年指南认为“越低越好,没有下限” ; 4)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参考值 1.00-1.55 mmol/L ,新版指南建议大于0.95 mmol/L 。 1.1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TC和/或TG 水平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 hyperlipoproteinemia ),简称为高脂血症( hyperlipidemia )。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16 年修订版)》,近30 年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2012年,全国成人血清TG平均为 1.38 mmol/L ,高TG血症的患病率13.1%;TC平均为 4.50 mmol/L ,高胆固 醇血症的患病率 4.9%;HDL-C平均为 1.19 mmol/L ,低HDL-C血症的患病率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 年呈大幅度上升。 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2010 年-2030 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 万。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 》

一分钟教你看懂血脂三高的检查报告

一分钟教你看懂血脂三高的检查报告 "化验显示血脂不高!为啥医生还让我吃药"是啊,检查报告上明明没有表示指标异常的『↑、↓』,为什么医生还是开了药呢? 其实,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都密切相关。 报告上没有↑不代表就没病,今天就简单教大家解读『三高』的检查报告血脂检查怎么看? 血脂检查是『三高』中比较复杂的指标,所以我们主要告诉大家最优先关注的指标: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 此指标医生通常最为看重。LDL-C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逐渐堵住血管。 解读: ① 健康且无不良嗜好的人:此项指标高于3.4mmol/L,说明有患『高血脂』的风险,而如果高于4.9mmol/L则将来患『冠心病』的风险很高。 ② 已患高血压、糖尿病或长期抽烟、肥胖的人:指标高于2.6mmol/L,就说明有患『冠心病』的风险,数值越高风险越大。 ③ 冠心病病人:指标高于1.7mmol/L,说明将来发生『心梗、脑梗』等大事件的风险没能有效把控,数值越高风险越大。 注意:此指标一般只有高出3.4时才会在检查单中打印出↑箭头的异常标识。但对于冠心病人,只要高于1.7就算不合格,需要坚持药物治疗。所以不能只看有没有↑。 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 此指标被称为身体中的『好胆固醇』。有助于血脂的降低,缓解血管中斑块的沉积。解读:

此指标升高是好事,它越高说明『高血脂』、『冠心病』的风险相对越小。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4.解读: 此指标降低是坏事,尤其当它小于1mmol/L时,『高血脂』、『冠心病』的风险会大幅增加。 4. TC升高↑ 此指标表示血液中胆固醇(不管好坏)的总体水平。让我们从宏观看问题。 解读: ① 3.1≤TC<4.1mmol/L时,患心脑血管病风险一般为中、低危,少数情况高危; ② 4.1≤TC<5.2mmol/L时,患心脑血管病风险一般为中、低危,高危几率增加; ③ TC≥5.2mmol/L时,患心脑血管病风险一般为中、高危; ④ TC≥7.2mmol/L时,患心脑血管病风险为高危。 注意:上段凡是提到的低、中、高危的评判主要与危险因素有关,如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遗传史、其他胆固醇指标异常等,符合危险因素个数越多,危险程度越高。具体需医生评估。 血压数值怎么看? 所以,判断一个人得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该不该吃药,光看血脂报告单上有没有『↑』是远远不够的。 血压也是十分重要的判断指标。

血脂检测的七个注意事项

血脂检查的七个注意事项 如今,血脂检查已是成人体检中的必备项目,其中的各个项目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特别是饮食的影响,所以,在抽血检查前,患者需要做好各种准备。我们结合化验血脂时大家经常犯的错误,做以下具体讲解。 三天内避免高脂饮食 病例一:按照医生的嘱咐,李女士周一清晨空腹来医院化验血脂。结果显示甘油三酯偏高。原来,周末两天李女士全家聚会,自然少不了一番大吃大喝。 错误之处:化验前一日进食了大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影响血脂的化验结果。建议: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容易受短时间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而升高。我们经常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化验前一天吃了很多烤鸭,第二天抽出来的血都是乳糜状的,这种“浑浊”的血液透光度差,肯定会影响化验结果。所以,在抽血前三天内应避免日常生活以外的高脂饮食,例如聚会等,以免造成血脂升高的假象。 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病例二:赵女士因为血脂异常,已经吃药治疗1个月了,她特别希望这次化验是正常的,所以近几天吃饭非常注意,有点油腻的一概不吃,只吃青菜。 错误之处:这种做法类似“作弊”行为,有可能拿到一张正常的化验结果,不过是“假的”,会让血脂这个心脑血管疾病的“罪犯”逍遥法外。建议:抽血化验前2周内要保持平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反映出真实的血脂情况,进而才可以判断是否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正在服用的药量是否合适等。 抽血前一天别喝酒 病例三:张先生约好要见一个客户,在餐桌上,张先生对客人说:“我明天要去体检,化验血脂,您自己多吃点,我就不吃太多揉菜了。陪您喝两杯酒吧。” 错误之处:不止史吃饭,饮酒也能影响血脂的浓度,例如明显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浓度,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会导致化验结果出现误差。建议:临床上发现,大量饮酒者2-3天之内的血脂浓度,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浓度常常显著升高。所以,抽血前三天内不能有大量饮酒情况,24小时内连少量饮酒都不可以。 空腹10-12小时 病例四:王大爷昨天家里来了客人,热闹极了,高朋满座,晚上快11点才吃完。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去医院抽血化验血脂了。 错误之处:患者一般只知道做血脂检查需要空腹,但对空腹多长时间及其他注意事项了解甚少,往往造成步准确的检验结果。建议:在餐后,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浓度会明显升高,餐后2-4小时,血脂浓度达到最高峰,8小时后基本恢复至空腹水平。但由于不同个体的代谢能力不同,为了准确起见,最好是空腹10个小时以上再化验。不过,如果空腹时间过长,也可因身体里储存的脂肪被“动员”起来,使甘油三酯浓度升高,影响血脂测定结果,所以饿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以空腹10-12小时为最佳。比如说,如果想在早晨8点抽血,前一天晚上8点以后就不能进食,可少量饮水;10点以后最好连水也不要喝。血脂检测的化验单中,参考的正常值范围也是依据空腹时间12小时左右的结果制定的。因此,只有严格按照要求的空腹时间,才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进而和标准的参考范围进行比较。 休息5分钟后抽血 病例五:老周早晨出门晚了,没打上车,眼看着医院抽血时间就要结束了,老周一路小跑就去了医院,直奔抽血窗口,累得直喘粗气,但及时抽上了血。 错误之处:剧烈运动对血脂也有一定的影响。建议:体位会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的分布,进而影响血脂的浓度。研究表明,站立5分钟,可使血脂浓度提高5%,15分钟即可提高

血脂化验单如何解读

血脂化验单如何解读 血脂检查的项目很多,每个项目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检查指标高于或低于正常值,该如何正确看待?听听专家的解释。 血脂的主要检查指标有哪些? 较为全面的血脂检查一般包含8个项目:①总胆固醇(TC),代表血中胆固醇的总量;②甘油三酯(TG),代表血中甘油三酯的总量; 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⑤脂蛋白(a),升高往往代表冠心病风险增加;⑥载脂蛋白A(Apo A),代表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临床意义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体相似;⑦载脂蛋白B(Apo B),代表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临床意义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似;⑧载脂蛋白E(Apo E),与血浆甘油三酯含量相关,临床意义也与甘油三酯相似。 甘油三酯高,胆固醇不高,算不算高脂血症? 单纯甘油三酯升高被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高脂血症的一种类型。研究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冠心病风险增加。甘油三酯水平轻度升高者,可采取调整饮食、加强运动、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进行治疗。甘油三酯水平重度升高者,需接受必要的药物治疗,同时还应注意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作。

“低密度”高,“高密度”低,是什么意思?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坏”胆固醇。“低密度”高、“高密度”低,往往预示患者将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率明显升高。 “低密度”正常,“高密度”高,是怎么回事? 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保护性的脂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因此,如果胆固醇增多乃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所致,反而是好事。 总胆固醇高,“低密度”也高,需要吃药吗? 胆固醇升高乃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所致者,需尽早接受治疗。胆固醇略高于正常参考值者,可以先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加强锻炼等措施治疗。若经上述治疗半年后胆固醇仍未下降,或已经明确存在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 胆固醇明显低于正常值,要紧吗? 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基本物质,参与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胆固醇略低时,一般不影响健康。但若胆固醇水平过低,则会导致皮质激素合成减少,进而导致应激能力减弱、免疫力降低,或导致性激素

高脂血症分四大类

高脂血症分四大类 2013年10月11日07:22 《生命时报》 血脂检测已经成为体检的必查项目。血脂报告中的诸多指标该怎么看?这些箭头上上下下,如何才算异常?本期,本版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建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清带领广大读者,走近高脂血症。 诊断 不能只看化验单 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是供应体内能量的物质,主要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构成。胆固醇又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通常,血脂检查的化验单上列有4个指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它们主要用于诊断以下4种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1.70毫摩尔/升。 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5.72毫摩尔/升。 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1.0毫摩尔/升。 诱发高脂血症的原因多种多样。第一,基因决定,尤其是原发性的高脂血症。第二,其他疾病继发的,如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以及使用特定药物等,都可能诱发高脂血症。第三,吸烟、过多食用高糖高脂食物,都可能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看到化验单中上上下下的“箭头”,就以为是高脂血症,然后大量用药,还有人觉得只要不出现箭头,就是正常。这些都是误区。 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或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脑卒中者,被视为控制血脂的高危人群。其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更严格,不能仅靠化验单显示的正常值来判断。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也属于“防控重点人群”,其诊断标准也应更严。 因此,每个人情况不同,诊断高脂血症的标准也不一样。患者应该在心内科、内分泌等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风险分层,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所谓“极高危”,是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心病或脑卒中伴有糖尿病者;高危患者是指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如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等。

血脂化验单解读

血脂化验单解读 1.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是测定脂类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 1.1偏高:生理性增高常见于高脂饮食、肥胖等,病理性增高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血脂影响因素很多,偶尔一次检查发现甘油三酯增高,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如连续多次升高,应引起重视。注意戒烟、禁酒,控制饮食中的热量摄入,加大运动量,定期复查。 1.2偏低:生理性降低常见于饥饿体检、吃的食物脂肪过低、吸收过少、胆汁分泌不足等,病理性降低见于甲亢、重症肝损坏、垂体机能减退、吸收不良等。血脂影响因素很多,偶尔一次检查发现甘油三酯降低,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如连续多次降低,应引起重视。建议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评估。 2总胆固醇:总胆固醇是测定脂类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 2.1偏高:增高主要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和高脂血症,偶尔一次增高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建议合理膳食,低脂饮食,少食甜食、纯糖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鸡蛋清、脱脂奶)等。增加体力活动,坚持有氧运动锻炼(如步行、游泳、慢跑、骑车等),并定期复查,必要时口服降脂药治疗。 2.2偏低:降低有两种原因:一是继发性低胆固醇血症,见于甲亢,肝病如肝炎、肝硬化等;另一种是原发性低胆固醇血症,多为饮食

不均衡,长期素食、偏食,胆固醇摄入不足。 3.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为血清蛋白之一,由于可输出胆固醇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所以现在常作为动脉硬化预防因子而受到重视。动脉造影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故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 3.1偏高:多由不良生活习惯所致,也与遗传、药物等因素有关;建议健康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坚持运动,保持标准体重,定期复查血脂。 3.2偏低:多由不良生活习惯所致,也与遗传、药物等因素有关;建议健康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坚持运动,保持标准体重,定期复查血脂。 4.低密度脂蛋白:密度脂蛋白(LDL)是测定脂类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但主要运输到肝脏合成胆酸。血清正常参考值为<3.10mmol/L。 4.1偏高:生理性增高常见于高脂饮食、肥胖等,研究证实,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饮食上应注意减少脂肪、胆固醇的摄入,多运动有助于降低LDL.总胆固醇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为Ⅱ型高脂蛋白血症,需治疗。 4.2偏低:可见于甲亢、吸收不良、肝硬化,以及低脂饮食和运动等。 5.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A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载脂蛋白A具有清除组织脂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载脂蛋白A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负相关,因此载脂蛋白A也是诊断冠心病的移向较

血脂的正常值及意义

血脂的正常值及意义 1、总胆固醇(TC)增高: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糖尿病、粘液性水肿等。减低:甲亢、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2、甘油三酯(TG):增高: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先天性脂蛋白酶缺陷、脂肪肝等。减低:甲亢、肝功能严重衰竭等。 3、高密度脂蛋白(HDL-C):减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因其称为冠心病的保护因子,故增高时反有益。 4、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因其称为致动脉硬化脂蛋白,故减低时反有益。 ▲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总胆固醇,英文缩写为TC,参考范围:<5.17mmol/L(<200mg/dl)。影响TC水平的因素有:年龄与性别。TC 水平中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长期高脂饮食、高热量饮食可使TC升高;遗传因素;缺少运动、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等。高TC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TC>6.47mmol/L(>250mg/dl),严重高胆固醇血症,TC>7.76mmol/L(>300mg/dl)。 总胆固醇增高见于以下病症。 (1) 家族性高TC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家族性载脂蛋白B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

(2) 肾病结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糖尿病等。 总胆固醇降低见于以下疾病: (1)家族性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 (2)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 ▲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甘油三酯,英文缩写为TG,参考范围:<2.3mmol/L(<200mg/dl)。正常人甘油三酯水平的高低受生活条件影响, 其个体内差异及个体间差异均大于总胆固醇,且随年龄增加逐渐高。当TG>4.5mmol/L(>400mg/dl)即可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TG升高可见于以下疾病: (1)家庭性高TG血病,家庭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2)继发性疾病常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症、甲状腺功能不足合征、妊娠等。 (3)急性胰岛炎高危状态时,TG>11.3mmol/L(>1000mg/dl)。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庭性集聚现象。单纯的高TG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只有伴以高TC、高LDL-C、低HDL-C时才有病理意义。 TG减低见于以下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肝功能严重低下。

六项血脂指标在不同肝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分析

六项血脂指标在不同肝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04T13:35:06.827Z 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7月第1期供稿作者:陈晓芳 [导读] 北京市延庆县医院检验科肝脏是脂类代谢的重要器官,它参与脂类的吸收、蛋白质、中性脂肪和磷脂合成。 陈晓芳 (北京市延庆县医院检验科北京 1021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血脂六项检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度-2014年度被确诊的肝病患者200例,其中急性肝炎60例,慢性肝炎60例,肝硬化50例,肝恶性肿瘤30例,健康对照组70例从我院健康体检者中抽取。分别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的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中的TC、TG HDL-C、LDL-C、APOA1、APO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急性肝炎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中除TG外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和肝肿瘤患者的下降更具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定期多项血脂检测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及脂类代谢情况,对临床观察病情的发展和指导用药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病;血脂;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238-01 肝脏是脂类代谢的重要器官,它参与脂类的吸收、蛋白质、中性脂肪和磷脂合成、分解和代谢、胆固醇代谢等,正常的肝脏功能能够维持体内脂类代谢的相对平衡。肝病时肝细胞及肝脏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势必影响到脂类的代谢过程,造成脂类代谢的异常[1]。本文重点探讨各型肝炎患者各项血脂水平的变化,了解肝细胞受损程度,为临床提供观察病情以及用药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度-2014年度入院的被确诊的肝病患者200例,其中急性肝炎60例,慢性肝炎60例,肝硬化50例,肝肿瘤30例,诊断标准依据[2]:2000年9月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对照组70例来自我院健康的体检者,上述所选人员无其他脏器官损伤和内分泌疾病。 1.2标本采集 患者清淡饮食三天后清晨空腹静脉抽血3ml,3000r/min离心8分钟,取血清进行血脂六项指标测定。 1.3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日本olympus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均使用原厂家配套校准液、质控液并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TC、TG是中生试剂公司提供酶法测定,HDL-C、LDL-C由日本合光提供酶法测定,APOA1、APOB为九强试剂公司提供免疫比浊法测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型肝炎患者与健康组血脂六项测定结果见附表,急性肝炎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型肝炎患者均随肝脏损害程度加重而下降,慢性肝炎除TG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和肝肿瘤与对照组比较P<0.01更为明显下降。 3 讨论 肝脏是合成、储存、转化、分解脂质的主要场所,肝脏受到损害时可引起脂类代谢紊乱[3]。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本实验主要探讨肝病患者体内六项血脂水平代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肝脏是TC、TG合成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病时肝细胞受损,TC、TG合成受阻,血清含量随之降低,本研究显示肝病患者血清中TC、TG水平均有所下降,并随着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变化而变化。急性肝炎患者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所下降,因其肝脏损伤相对较小,肝脏组织的各功能仍可以保证脂代谢的正常运行,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显示慢性肝炎患者的TG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五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肝脏不仅是人体内进行生物合成TC最多的器官(60%~80%),也是TC转化与排泄的主要场所。肝病时,因TC在肝脏合成减少,酯化作用受障碍,使血清TC水平减低,随着肝细胞受损程度增加(ALT水平升高),血清TC水平下降越多。肝硬化时肝功能严重不可逆受损,造成TC水平显著下降,所以血清TC对急性肝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很有意义,能很好的反映急性过程,特别有助于重病肝炎的判断[4]。 HDL-C主要反映HDL颗粒运载TC的功能状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肝病时,HDL-C合成减少且其水平与ALT含量呈负相关,表明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关。有报告,肝病患者血清HDL-C的浓度比动脉硬化患者低得多[5],可能代表肝功能的某一个方面,也可能比其他一些指标对肝脏损害更为敏感。 本研究测定结果显示,各型肝病患者 HDL-C、LDL-C 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所下降,而肝硬化、肝癌组呈显著下降,并随着肝细胞受损严重程度而下降明显。因此血清HDL-C、LDL-C浓度变化与肝病变化密切相关,尤其对HDL-C的动态观察更为重要,因为血清HDL-C浓度与肝病病情变化密切相关,HDL-C进行性降低是病情恶化的表现,随着病情好转而逐渐升高,因此HDL-C测定是肝病诊断的理想指标[6]。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血清ApoA1、ApoB含量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均显著下降,这与肝细胞受损,载脂蛋白合成减少有关。肝细胞受损程度越重,肝细胞合成 ApoA1、ApoB能力越差,可作为临床判断肝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与文献报道相符[7] 。 综上所述,定期动态监测肝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能及时反映体内脂质代谢的变化,了解肝脏受损的程度,对临床观察病情发展和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血脂指标多少为正常

正常血脂指标多少为正常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正常血脂是多少?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正常血脂指标,一起来看看血脂多少为正常吧! 【血脂四项检查】 总胆固醇:2.8?5.17mmol/L 甘油三酯:0.56?1.7mmol/L 胆固醇脂:2.8?5.17mmol/L(110 ?200mg/dl),占总胆固醇 的0.70 ?0.75(70 ?75%) 高密度脂蛋白:男性:0.96?1.15mmol/L;女性:0.90? 1.55mmol/L 低密度脂蛋白:0?3.1mmol/L 【脂肪肝血脂化验单】 临床上常用的化验项目主要有: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6项。它们正常值为: TC:成人:2.86-5.98mmol/L(110-230mg/dl) TG:0.22-1.21mmol/L(20-110mg/dl) HDL-C : 0.9-2.19mmol/L(35-85mg/dI)

LDL-C : <3.12mmol/L(120mg/dl) ApoAl : 110-160mg/dl ApoB : 69-99mg/dl 脂肪肝本身即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脂肪代谢异常。脂肪肝患者血脂检查可见血脂明显增高,表现为TC、TG、ApoB均明显增咼,另几项可不增咼或增咼不明显。 上述各指标数值因各个医疗单位检测方法、实验条件差异可出现不完全相同的正常值。一般情况下,在化验单上都标有正常参考值,可对比测定的各项指标是否超过了正常范围。 血脂形成原因人体内血脂的来源有两种途径,即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血脂是指在人体的肝脏、脂肪等组织细胞中合成的血脂成分;外源性血脂是指由食物中摄入的血脂成分。具体来说,内源性血脂是指通过人体自身分泌、合成的一类血清脂类物质。内源性血脂先经过肝脏、脂肪细胞,并与细胞结合后释放到血液中,便可成为供给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相对于内源性血脂而言,来自外界、不能由人体直接合成的血脂称为外源性血脂,这类血脂大多是人体从摄取的食物中吸收而来的。食物在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后脂类物质进入血液,从而成为血脂。 正常情况下,外源性血脂和内源性血脂相互制约,二者此消彼长,共同维持着人体的血脂代谢平衡。当人体从食物中摄取了脂类物质后,肠道对于脂肪的吸收量便会随之增加,此时血脂水平就会有所升高;但由于外源性血脂水平的升高,肝脏内的脂肪合成便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常用血脂和心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

常用血脂与心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产生新的检测技术与相应的仪器,尤其是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临床生物化学分析的质和量获得了精确的保证,标志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已迈进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血脂和心肌酶的生化检验在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n血脂生化检测 1 甘油三酯(GPO-PAP法) 1.1 临床意义 甘油三酯属于脂类,它是从食物中吸收和由碳水化合物内源性产生而获得。测定甘油三酯对于诊断和处理高脂血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甘油三酯升高见于:①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心肌梗塞;②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③糖尿病、肾病综合症、急性胰腺炎、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低下、酒精中毒。 甘油三酯降低见于:严重营养不良、脂肪消化吸收障碍、甲状腺亢进等。 1.2 测定原理 样本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蛋白酯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反应生成的甘油与试剂中的ATP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甘油-3-磷酸,甘油-3-磷酸在甘油-3-磷酸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生成的过氧化氢参与Trinder’s反应,生成醌亚胺色素。该色素在规定波长处有特异吸收,且该色素的生成量与样本中的甘油三酯含量成正比例关系。通过测定样本与标准品经上述反应生成色素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可以计算样本中甘油三酯的浓度。 ①甘油三酯+H2 LPL 甘油+脂肪酸 ②甘油+ATP GYK 甘油-3-磷酸+ADP G3O ③甘油-3-磷酸+O2 羟磷酸++H2O2 ④H2O2+显色剂+4-AA POD 醌亚胺色素+H2O 注:LPL、GYK、G3O、POD分别为脂蛋白酯酶、甘油激酶、甘油-3-磷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 干粉试剂使用DHBS作为显色剂,采用520 nm波长比色测试;液体双试剂使用2,4-二氯酚为显色剂,用500 nm波长比色测试;液体单一试剂使用TOOS为显色剂,采用540 nm波长比色测试。 2 血清总胆固醇(CHOD-PAP法) 2.1 临床意义 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或CHOL)的含量,主要用于辅助诊断高脂血症,胆固醇的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联。 总胆固醇增高见于:①家族性高TC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家族性载脂蛋白b缺乏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②肾病结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糖尿病等。 总胆固醇降低见于:①家族性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②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 2.2 测定原理 TC测定方法种类繁多,化学方法大都用有机溶剂提取血清中的TC,用特殊试剂显色,然后比色测定。主要显色反应有Liebermann-Burchard(L-B)反应及高铁-硫酸反应等两类。这些方法须用腐蚀性的浓酸试剂,特异性差,干扰因素多,准确测定有赖于从血清中提取胆固醇,并对抽提液进行纯化。因此操作步骤多,不适于常规应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脂类测定标准化实验室所审定的ALBK法,由于抽提液中基本上不存在L-B反应的干扰物,结果准确,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参考方法。此法虽然不很复杂,但也不易准确掌握。现在还有少数实验室应用L-B试剂直接显色法、邻苯二甲醛法等,准确性差,已在淘汰之列。

常用血脂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常用血脂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9-03-07T15:20:15.4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作者:王云平 [导读] 血脂检测是反应患者体内脂类代谢的基本检测方式,通过血脂检测能够了解患者体内脂代谢的基本情况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51) 【摘要】血脂检测是反应患者体内脂类代谢的基本检测方式,通过血脂检测能够了解患者体内脂代谢的基本情况,从而为疾病确诊提供依据。在临床中,血脂检测主要是用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而临床中常见的脂质异常就是通过血脂检测得来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异常。在血脂检测中,多项检测指标对于评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基于此,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诊断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007-02 【Abstract】Blood lipid detection is the basic method of detecting lipid metabolism in reactive patient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lipid metabolism in patients can be understood by blood lipids test, which can provide basis f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blood lipids are mainly used to detect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The common lipid abnormality in clinic is the 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lipoprotein abnormality detected by blood lipid. In the detection of blood lipids, a number of indicators have important diagnostic value in assessing the occurrence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issue and hopes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Blood lipid; 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血脂是指人体血液中各种脂肪类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存在于血浆中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po)以及甘油三酯(TG)。这些脂肪类物质在血液中以血浆脂的形式存在,构成人体活动不可缺少为重要物质。在血脂检验中,通常检测的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高密度脂蛋白等,当这些检测指标出现异常时,我们通常称之为脂质异常。脂质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时了解血脂指标的变化有利于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情况,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1]。 1.血脂检测指标 现如今,血脂检测作为监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检测项目,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血脂检测中,反应脂质水平的检测项目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反应脂蛋白水平的包括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反应载脂蛋白水平的检测项目包括ApoA1、ApoB等。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及时检测血脂水平,对于异常项目及时治疗和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 2.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标准 总胆固醇(TC)不超过5.2mmol/L,表明正常。如果一旦超过6.2mmol/L,则提示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TG)不超过 1.7mmol/L为正常值,如果超过 2.3mmol/L,则提示发生高TG血症。高密度脂蛋白(HDL-C)一般不低于 3.4mmol/L,如果一旦低于 1.0mmol/L提示病变。同理,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正常水平一般不超过 2.6mmol/L。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LDL-C的诊断意义及其重要。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表象的患者,如果其LDL-C处于正常水平,则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低[2]。 3.脂质异常分类 血脂检测中,各项脂质异常的表现都会提示各类疾病的发生,如下所示: TC>6.2mmol/L——高胆固醇血症 TG>2.3m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 TC<6.2mmol/L且TG>2.3mmol/L——混合型高脂血症 患者患有原发病时,其体内存在的脂质异常称之为继发性高脂血症。由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导致患者体内脂质异常称之为原发性高脂血症。除此之外,还有遗传因素所导致的脂质异常,我们称之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4.血脂指标的临床意义 4.1 总胆固醇 总胆固醇是指存在于血浆中的各种脂蛋白富含胆固醇的含量,这些脂蛋白主要有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组成。总胆固醇的变换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包括生活习惯、患者年龄、原发疾病等等。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保证总胆固醇正常可以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于已经发生病变的患者,此项检测还有利于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临床中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4.1.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作为脂蛋白的一种,是通过逆向运转作用,转移肝内外细胞组织的胆固醇,这些胆固醇都会在肝脏中代谢转化,再回流至血液当中,最终一些衰老的细胞会随着人体代谢摆出体外。梁依[3]等人的研究中显示,血浆内H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负相关,当HDL-C水平维持在高水平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降低。 4.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的主要作用是将患者内源性脂质移送至外周组织中。LDL-C水平能够体现出患者的血脂情况。这一指标的变化主要受机体年龄、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影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LDL-C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呈正相关。当LDL-C水平维持较高时,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更快,钙化风险就会增加。所以,此项指标也是判断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检测指标。 4.2 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此项指标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极为复杂,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评估项目。当患者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应及时干预,改善生活习惯,给予药物治疗,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4.3 脂蛋白 脂蛋白水平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遗传因素,其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当脂蛋白水平升高时,患者常提示出现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显示[4]当Lp(a)水平超过300mg/L时,患者会发生心血管事件,当此项指标小于232mg/L时,心血管疾病预后良好。 4.4 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主要是反应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合成与分解代谢情况,当患者机体发生病变时,高密度脂蛋白的组成成分会发生更改,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