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5, 3(4), 225-231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journal/oj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2677/ojns.2015.34027

Review 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Dynamic of Debris Flows Disaster

Xuehong Zhao1, Zhi Chen2*, Faxing Shen3

1Inner Mongolia Co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hhot Inner Mongolia

2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3Jiangxi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Nov. 12th, 2015; accepted: Nov. 26th, 2015; published: Nov.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many geological disasters, debris flows is a kind of relatively strong destructive power, which not only causes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lo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Therefore, to carry out related research of debris flows is very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bibliometric method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debris flows, we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 dynamic of debris flow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d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fiel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debris flow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Debris Flows, Formation Mechanism, Pattern Features, Research Dynamic

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赵学宏1,陈志2*,沈发兴3

1内蒙古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2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3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

*通讯作者。

赵学宏等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2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26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30日

摘要

在众多的地质灾害里,泥石流属于破坏力比较强的一种,它不仅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还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开展泥石流的相关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文献计量学方法为基础,从泥石流灾害相关概念出发,评述了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的最新动态,并对今后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泥石流灾害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泥石流,形成机制,模式特征,研究动态

1. 泥石流灾害相关概念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1]。泥石流灾害在突发性地质灾害中以其成灾面积大、冲击破坏力强和灾害损失大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泥石流是山区一种非常独特的自然地质灾害现象,美国地质学家Bacwkilder在1928年最早提出泥石流这一现象[2]。随后各国学者对泥石流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全面地研究。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依次是:有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固体物质补给以及适当的降雨激发泥石流发生[3]。我国专家学者把对泥石流源地的研究作为泥石流形成条件的重点研究方向。邓养鑫等[4]对冰雪融水所激发的泥石流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谭万沛等[5]从山坡坡度、主沟长度、比降、流域面积等地形特征方面分析了泥石流的活动规律以及发育程度;吴积善等[6]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源地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泥石流的物源补给方式;此外,陈景武等[7]则从泥石流与降雨的关系出发,对降雨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泥石流的预警预测。我国是山地大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因此有泥石流发育的基础环境,系统研究泥石流形成的机制、模式、特征、影响因素等对我国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8] [9]。

2. 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现状

泥石流的发生不像崩塌和滑坡为固体物质在重力下发生的破坏,其破坏是在暴雨作用下形成的,既具有土体性质,又具有流体性质是其典型的特征。以往对泥石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条件和过程。

而分析的重点为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必备的条件,即大量的松散堆积的物源条件、有利于运动和停淤的陡峻的地形及突发性的水源(即暴雨),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其内容、范围及其深度的研究有所不同[10]-[14]。

1980年Mountst Helens地区发生的火山泥石流灾害,引起美国政界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美国地质调查局派出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该火山泥石流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有Richard M. Iverson和Kevin M.

Scott。Richard M. Iverson [15] [16]利用USGS的百米水槽试验对大型崩滑型泥石流模型试验进行模拟,得出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升高会导致土体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泥石流的发生,并对泥石流发生过程以及泥石流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前苏联是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以后,随着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府对泥石流灾害越来越的重视,1947年成立了前苏联科学院“泥石流研究委员会”,随即相继出版了包含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研究专著和论文集,内容包括对泥石流的物理性质以及运动特征等分别做了系统的论述[17]。亚洲国家对泥石流的研究起步于20世

赵学宏等

纪中叶,其中日本对泥石流的研究进展最快,日本对泥石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虽晚,但取得的成果非常显著。日本国土可居住的面积有限,受火山、地震影响都比较大,在遭受暴雨时在火山地区以及地震带常伴随有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因此日本设置了专门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与防治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Sassa、高桥堡等学者。Sassa [18]-[20]曾根据区域性泥石流的特征,采用碎屑流来描述火山灰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分析探索了泥石流灾害的形成过程与启动机理。高桥堡[21]对沟床堆积物在水动力作用下启动形成泥石流的物理力学机理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泥石流发生的临界判别式,他编著的《泥石流》一书系统的论述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发生发展、运动机理和堆积过程。

我国对泥石流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建国初期几乎没有任何机构对泥石流进行研究[22]。直到修建川藏公路、宝天铁路、东川铁路支线等工程时,技术人员才对沿线的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勘察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对泥石流的研究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中科院首先开辟了对泥石流研究的研究领域,设置了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该研究所以研究泥石流为主要方向,形成了中科院泥石流研究中心,至今已有40多年的研究工作经验[23]。针对早期云南小江流域、成昆铁路、四川攀西、川藏铁路地区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多年对泥石流灾害的野外调查、观测和防治工程的进行,取得了泥石流灾害区域成灾特征、预测预报、发育规律、综合防灾减灾和运动力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我国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提升到了国际前沿水平[24] [25]。其中在泥石流灾害的启动机理方面,崔鹏等[26] [27]通过对水槽试验的研究提出了准泥石流体的概念,将摩尔——库仑理论用于泥石流的启动研究。此外,我国也很重视泥石流监测方面的研究,监测内容主要涉及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物源)监测、气象水文条件(水源)监测、泥石流运动特征及流体特征监测[28]。

对泥石流的研究所涉及到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泥石流的危险度评价。唐邦兴教授认为[29],泥石流危险度一词最早在我国正式使用是出现在1988年的研究文献中,早期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一共选取了8个因子,后期唐川、朱静、朱平一等学者对单沟泥石流的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应用[30]-[34]。最早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一词出现在1996年《国际防灾大会论文集》上,受到了德国学者Becht和Rieger 博士的关注[35]。新的单沟泥石流评价体系主要突出了泥石流规模M和发生频率F两个因子对泥石流灾害影响的重要性。对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了对泥石流规模与发生频率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通过对美国加州沙斯塔山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山地近百年来暴发的泥石流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还是无法用一个确定的关系式来描述两者间的联系,仍然有待研究[36]-[39]。

综上分析,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泥石流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对灾害点的野外调查、灾害的发育程度及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上,在工程中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且与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查和调查工作相结合,但仍局限于对灾害点的定性描述阶段,此时对泥石流的研究还不全面。自80年代起,随着各国对泥石流危险性的大力发展,不断的创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其中,使其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研究内容也趋于丰富、全面。发展到了9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使泥石流的研究趋于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熟,方法得到了日益的创新,致使泥石流研究由传统的定性描述逐渐发展为半定量及定量的方向发展,各种数学、统计方法应用其中,致使研究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3. 泥石流形成模式研究现状

根据马东涛等[40]研究成果,世界上所有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一系列山区地质灾害几乎都主要分布在地壳板块边缘上升山脉形成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跃地带上,尤其是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这两大地震带上。地震对泥石流灾害的影响一般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是破坏山体边坡的稳定性,为泥石流提供松散的固体物源;其次是地震的活动使沟谷的侵蚀作用加强,有利于泥石流沟的启动和形成;最后地震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如果在高山冰川区,地震还能为泥石流提供充

赵学宏等

足的水源条件。

全世界各个国家对震区泥石流灾害的研究都很重视。我国台湾地区在1996年9月21日集集地震发生后,成立了集集地震专题研究小组。林庆伟等[41]对集集地震发生前和发生后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对比,然后分析了地震对降雨诱发滑坡的影响,以及通过对泥石流的野外调查发现,地震后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以及泥石流沟沟域面积等特征与震前都有很大的变化,诱发泥石流启动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我国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在雨季期间,震区各地相继暴发了多条泥石流沟,并且泥石流的发生是区域性的。唐川等[42] [43]对2008年5?12汶川震区暴发的9.24暴雨泥石流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震区泥石流的启动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由于暴雨所导致的斜坡地表径流使悬挂于斜坡上的滑坡体表面和滑坡体前缘固体松散物质向下移动,进入沟道后直接转为泥石流的启动过程;第二种模式是“消防水管效应”,即沟道内水流快速集中,并强烈冲刷沟床内的固体松散物质,导致沟床内固体松散物质启动并形成泥石流的过程。游勇等[44]对地震灾区北川苏保河流域泥石流进行了分析;许强等[45]对2010年8月13日的绵远河流域特大型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分析,发现地震前和地震后、地震区和非地震区的泥石流在启动条件、发育分布规律、活动形式、暴发规模及其危害性和成灾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别。

到目前为止,有许多专家学者分别运用各种方法对汶川震区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其形成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代表性研究如下:黄河清等[46]通过现场调查分析认为,文家沟滑坡高启动速度是由于长持时的强烈地震动作用所导致的结果,与山体的猛烈碰撞是导致滑体解体并转化为碎屑流的原因。王涛等[47]认为文家沟滑坡滑体上部的干碎屑流在两处路径转折处迅速压缩沟谷内的圈闭气体, 形成非常明显的“气垫效应”,滑体下部的泥石流底层液化以及颗粒的有效动摩擦系数随着剪切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的效应都是导致碎屑流体高速远程滑移的关键因素;同时,碎屑物流通过程中还伴有明显的翻越效应、树木摧削、以及岸坡铲刮效应。5?12汶川地震后到目前为止, 滑坡碎屑堆积物在降雨的诱发作用下多次形成泥石流,这明显反映了地震后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性以及长期性。余斌等[48]通过对汶川地震后文家沟发生的多次泥石流灾害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分析了文家沟泥石流的成灾原因、特征、泥石流的各重要参数以及泥石流成灾过程等,同时也探讨了今后文家沟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针对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建议和措施,为今后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杨成林等[49]以汶川地震灾区典型的代表性泥石流灾害作为案例为基础,分析了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的形成降水、地形地貌以及土体物源条件特征,概括分析了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形成的5种模式,即1) 沟床启动型;2) 坡面崩滑转化型;3) 震裂表土侵蚀启动型;4) 滑坡表面土体液化型和5) 松散坡积物冲切沟启动型。文联勇等[50]以文家沟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为例,在现场详细调查、统计、试验等过程获得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对文家沟泥石流的成因和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了工程治理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倪化勇[51]等对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泥石流的成灾机理和成灾特征。研究表明:1) 文家沟泥石流是强降雨和地震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成因可归纳为物源与震因以及水源与雨因这两个方面,在文家沟泥石流整个形成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洪流–侵蚀下切–崩滑–席卷–进一步侵蚀下切–进一步崩滑–增大泥石流规模的“滚雪球式”循环模式;2) 诱发泥石流发生所需的水动力条件、雨强条件以及雨量条件都非常显著的降低,泥石流规模的大小和雨量的多少之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幂函数关系;3) 泥石流灾害发生过程呈现出运动距离远、持续时间长的特征;4) 成灾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链式效应,危害形式多样化;5) 泥石流暴发频率呈现出高发性,规模呈现出放大性。游勇等[52]在野外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典型特征,并从泥石流形成条件入手,探讨了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川等[53]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气象特征等方面分析泥石流的启动机制,并对比其他地区发生泥石流的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临界值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气象临界值对泥石流启动的影响。

赵学宏等4. 泥石流研究展望

目前,人类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泥石流的发生,只能通过筑坝、植树固坡等措施来减少损失。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相同条件时,降雨的特征是决定因素,人为活动往往为泥石流的形成起了扩大和加快的作用,有时也会成为主导作用。因此,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大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监测与治理研究。

4.1. 区域性防治与环境评价研究

泥石流防治已从单纯的工程防治发展为泥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现已逐步发展为以一个泥石流发育区或一个县的综合治理,需要采用更综合性的形式,考虑泥石流体中泥沙搬运对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更高层次的防治理念和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泥石流防治工程不仅要防治灾害,而且要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4.2. 防治工程合理结构研究

现有的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结构都由各防治设计单位自行设计,研究重点是工程构筑物的受力情况,因此对合理的结合形式和合理尺寸仍缺少研究,也没有标准图集作指导和参考。这是防治工程设计不够成熟的一个表现,因此优化现有防治工程结构,制订一些标准化的结构图纸方面需要加强研究。

4.3. 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已开始研究泥石流的预警预报,并建立起一些泥石流预警站,规模较大的如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站网。中央电视台也已在气象节目中进行大区域的宏观预测预报,可以说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预测预报的技术还不完善,设备有待改进,公用性还不强,对不同层次的预报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4.4. 基础信息库的建立及交换研究

多年的研究中各单位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也各自做了很多的数据库,但其文件的基础软件各不相同,交换与查询很困难,因而使用量不大。很有必要建立行业性的规定,基本统一数据库的模式,建立情报交流制度。同时,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实现泥石流数据库与其他环境资源数据的高效集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树德, 任秀生, 岳升阳, 等. 地震与泥石流活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1(2): 26-27.

[2]谭万沛. 泥石流及其灾害的极大值[J]. 灾害学, 1987(8): 81-83.

[3]唐川. 汶川地震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J]. 山地学报,2010(13): 341-349.

[4]邓养鑫. 冰碛转化为泥石流堆积过程及其沉积特征[J]. 沉积学报, 1995(4): 37-46.

[5]谭万沛, 王成华, 著. 暴雨泥石流滑坡的区域预测与预报——以攀西地区为例[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4:

64-76.

[6]吴积善, 田连权, 著.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51-59.

[7]陈景武, 陈精日. 泥石流监测预警站的组建[J]. 山地研究, 1992(1): 67-72.

[8]施雅风, 杨宗辉, 谢自楚, 等. 西藏古乡地区的冰川泥石流[J]. 科学通报, 1964(6): 542-544.

[9]唐晓春, 唐邦兴. 我国灾害地貌及其防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自然灾害学报, 1994(1): 70-74.

[10]Lin, C.W. and Liu, S.H. (2006) Impacts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on Subsequent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 in Cen-

赵学宏等

tral Taiwan. Engineering Geology, 86, 87-101.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016/j.enggeo.2006.02.010

[11]Lin, C.W. and Shieh, C.L. (2003) Impact of Chi-Chi Earthquake on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Example from the Chenyulan River Watershed, Nantou, Taiwan. Engineering Geology, 71, 49-61.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016/S0013-7952(03)00125-X

[12]Chang, F.J., Chiang, Y.M. and Lee, W.S. (2009)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on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3, 2728-2736.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002/hyp.7369

[13]Iverson, R.M. and LaHusen, R.G. (1989) Dynamic Pore-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Rapidly Shearing Granular Materials.

Science, 4931, 796-799.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126/science.246.4931.796

[14]Sassa, K. (1998) Recent Urban Landslide Disaster in Japan and Their Mechanism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

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dney, 26 July 1998, 47-58.

[15]Iverson, R.M., Reid Richard, M.E. and La Husen, G. (1997) Debris-Flow Mobilization from Landslides. Annual Re-

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5, 85-138.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146/annurev.earth.25.1.85

[16]Major, J.J. and Iverson, R.M. (1999) Debris-Flow Deposition: Effects of Pore-Fluid Pressure and Friction Concentrated

at Flow Margin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0, 1424-1434.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130/0016-7606(1999)111<1424:DFDEOP>2.3.CO;2

[17]Iverson, R.M. (1997) The Physics of Debris-Flows. Reviews of Geophysics, 3, 245-296.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029/97RG00426

[18]Sassa, K. (1998) Mechanism of Landslide Triggered Debris Flows. Proceedings of the IUFRO Division 8 Conference

Environmental Forest Science, Kyoto, 19-23 October 1998, 499-518.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007/978-94-011-5324-9_53

[19]Sassa, K. (1985) The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an Francisco, 12-16 August 1985, 37-55.

[20]Sassa, K., Kaibori, M. and Kitera, N. (1985) Liquefaction and Undrained Shear of Torrent Deposits as the Cause of

Debris Flow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rosion, Debris Flows Disaster Prevention, Tsukuba,

3-5 September 1985, 231-236.

[21]章书成. 泥石流研究评述[J]. 力学进展, 1989, 19(3): 365-372.

[22]杜榕桓, 李鸿琏, 唐邦兴, 等. 三十年来中国泥石流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1995(1): 64-73.

[23]崔鹏, 刘世建, 谭万沛. 中国泥石流监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展望[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9(2): 11-15.

[24]杜榕桓, 康志成. 东川泥石流站开放以来的回顾与展望[J]. 山地研究, 1991(3): 45-47.

[25]吴积善, 康志成, 田连权, 等. 云南蒋家沟泥石流观测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36-45.

[26]崔鹏, 关君蔚. 泥石流启动的突变学特征[J]. 自然灾害学报, 1993, 2(1): 53-61.

[27]崔鹏. 泥石流起动条件及机理的实验研究[J]. 科学通报, 1991(21): 1650-1652.

[28]杨顺, 潘华利, 王钧, 等. 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现状综述[J]. 灾害学, 2014(1): 150-156.

[29]唐邦兴, 柳素清, 刘世建. 我国山地灾害及其防治[J]. 山地学报, 1996, 14(2): 103-109.

[30]唐川, 刘洪江. 泥石流堆积扇危险度分区定量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1997(3): 63-70.

[31]朱静. 泥石流沟判别与危险度评价研究[J]. 干旱区地理, 1995, 18(3): 63-71.

[32]朱平一, 尊兰, 汪阳春. 长江上游暴雨泥石流与环境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1996(3): 51-59.

[33]刘希林. 泥石流危险度判定的研究[J]. 灾害学, 1988, 9(3): 10-15.

[34]刘希林, 唐川, 张松林. 中国山区沟谷泥石流危险度的定量判定法[J]. 灾害学, 1993, 8(2): 1-7.

[35]Helsen, M.M., Koop, P.J.M. and Van Steijn, H. (2002) Magnitude-Frequency Relationship for Debris Flows on the

Fan of the Chalance Torrent, Valgaudemar (French Alp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7, 1299-1307.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002/esp.412

[36]Pelfini, M. and Santilli, M. (2008) Frequency of Debris Flow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Central Alps, Italy. Geomorphology, 101, 721-730.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016/j.geomorph.2008.04.002

[37]Hupp, C.R. (2005) Dendrogeomorphic Evidence of Debris Flow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at Mount Shasta, California.

Environment Geology Water Science, 2, 121-128.

[38]van Steijn, H. (1996) Debris-Flow Magnitude-Frequency Relationships for Mountainous Regions of Central and

Northwest Europe. Geomorphology, 15, 259-273. 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10.1016/0169-555X(95)00074-F

[39]章书成, 陈英燕, 袁晓凤, 等. 粘性泥石流一维运动数学模型[J]. 自然灾害学报, 1996(4): 68-75.

赵学宏等

[40]马东涛, 石玉成. 试论地震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J]. 西北地震学报, 1996(4): 38-42.

[41]曾擒龙, 林庆伟, 刘志斌. 高速公路软岩高陡滑坡破坏特征分析与治理[J]. 山西建筑, 2011(5): 28-31.

[42]唐川, 梁京涛.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08(6): 751-758.

[43]唐川, 铁永波. 汶川震区北川县城魏家沟暴雨泥石流灾害调查分析[J]. 山地学报, 2009(5): 625-630.

[44]游勇, 柳金峰, 陈兴长. “5·12”汶川地震后北川苏保河流域泥石流危害及特征[J]. 山地学报, 2010(3): 358-366.

[45]许强.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5): 596-608.

[46]黄河清, 赵其华. 汶川震区诱发文家沟巨型滑坡——碎屑流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步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2): 169-175.

[47]王涛, 石菊松. 汶川地震触发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5): 633-643.

[48]余斌, 马煜, 吴雨夫.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调查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6):

829-835.

[49]杨成林, 陈宁生, 李占鲁.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模式与机理[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3): 33-37.

[50]文联勇, 洪钢, 谢宇, 等. 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典型特征及成因分析[J]. 人民长江, 2011(15): 33-35.

[51]倪化勇, 郑万模, 唐业旗, 等. 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灾机理与特征[J]. 工程地质学报, 2011(2): 263-269.

[52]游勇, 陈兴长, 柳金峰. 四川绵竹清平乡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J]. 灾害学, 2011(4): 69-71.

[53]Tang, C. and Jvan Asch, T.W. (2011)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s on 13 August 2010 in Qingping Area, Southwestern

China: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a Strong Earthquake and Subsequent Rainstorms. Geomorphology, 12, 780-789.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其中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因此,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各种叛逆个意志控制策略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20世纪90年代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背景及意义 视觉是人类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外界信息的80%以上都是人类通过视觉获取的,当今社会,视频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伴随着电子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飞速发展,人们利用视频内容为自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为人类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视频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智能视频处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目标跟踪作为智能视频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使得目标跟踪被大家所关注,其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得视频处理的大量运算得以实现;其二,存储介质的价格不断降低,使得大量的视频信息得以保留,方便后期调用;第三,军事、民事的需求增强,人们都想借助计算机协助改善生活质量。 目标跟踪在如下领域已经在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1)军事应用,军事上的巨大应用前景极大促进了运动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远程导弹、空空导弹的精确打击,飞机航线的设定和规避障碍等都离不开目标跟踪技术,无人机的自动导航功能,通过将目标跟踪得到的位置信息和自身航行速度做分析,实现自主飞行。 (2)机器人视觉,智能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运动的前提就是它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并用“大脑”对其分析判断,认知并跟踪不同的物体,机器手需要通过在手臂上安装的摄像头,锁定目标,并跟踪其运动轨迹,跟踪抓取物体。 (3)医学影像诊断,目标跟踪技术在超声成像中目标自动跟踪分析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超声图像噪声非常大,有用信息很难清楚直接的通过肉眼定位识别,在整个视频中,对有用目标进行准确识别跟踪,将会极大提高诊断准确性,Ayache 等人已经将目标跟踪应用到了超声检查的心脏跳动中,为医生及时准确的诊断心脏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人机交互,传统的人机互动是通过鼠标、键盘、显示器完成的,一旦机器能够跟踪人类的肢体运动,就可以“理解”人类的手势、动作,甚至嘴型,彻底改变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将人机交互变得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清晰。 (5)车辆跟踪,目标跟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贴近民生的应用就是车辆跟踪。随着汽车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我国从自行车大国逐步过度到汽车大国,家庭对汽车的拥有量将发生井喷,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汽车,使得道路交通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已经定形,城市中的公路已经无处可修,有限的公路对应不断增加的汽车数量,使得交通事故频发,这些问题对道路交通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逐步形成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智能交通能够由计算机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并跟踪车辆行驶,分析闯红灯,违章变线,车辆逆行等违章行驶事件,将会极大减轻交通警察的工作压力,提高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如果车辆的目标跟踪得到快速发展,那么自动驾驶将成为可能,现在车辆上应用的定速巡航功能,仅仅可以做到定速,也就是电脑控制车速保持,而无法自动识别路面上车辆行驶情况,自动控制车辆的转弯变速,一旦车辆的目标跟踪技术成熟,那么将会给道路交通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标跟踪领域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监控深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自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深入研究,解决目标跟踪领域出现的问题,促使目标跟踪算法的飞速发展,视频目标跟踪领域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简要的叙述如下: Wax 于1955 年最早提出了目标跟踪理论的基本原理,Sittler 于1964 年提出目标点轨迹的概念和目标运动路径最优数据关联的贝叶斯理论,由此改进了目标跟踪算法,为后来目标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而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为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现在的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如何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运用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农业提速发展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著名学者李宏畅与袁娟率先提出来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相结合的发展的几种模式。(一)农业智能模式 当前在很多先进农场里,奶牛的耳朵上都会有一颗非常精致、特别的“耳钉”,即奶牛的电子耳标,这个“耳钉”里蕴藏着这头奶牛区别于其他奶牛的信息。散养在农场里的奶牛,当它悠闲的进入挤奶大厅时,它身上的所有信息就会被感应器所感应,然后被计算机扫描,进入电脑,信息包括它的所有信息:出生日期、最后一次挤奶日期、交配时间等等,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这些都突出体现出了农业智能模式的优越性。 (二)电商模式 淘宝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站在了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顾客所需要的东西当作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将市场划分到最小化,将产品包装减到最轻,而且注重产品特色、模式和内容,把简单的“B2C”模式转化为“B2C2B”,并不断改进产品品质,逐渐实现了电商模式。目前,农村电商逐渐成为巨头们布局的重点。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市场的电商需求远远未被满足,是一个典型的蓝海市场,含金量十足。然而,农村电商市场要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也与农村市场的特性紧密相关,农民购物的便利性与网购信任度是农村市场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产业链模式 一方面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改变了以往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采用一对一模式,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平台,采用批量作业、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的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动态评价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简述

动态评价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简述 动态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集评价与教学为一体的交互式评价法。历经几十年的时间,动态评价理论受到了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其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的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因此,系统地梳理和整理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未来更好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动态评价理论;国内研究;国外研究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308305359.html,ki.16723198.2016.25.022 0引言 动态评价概念最早由Luria于1961年使用,几十年来研究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设计论证了各具特色的动态评价程序,形成了多样多模态的动态评价研究范式。为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剖析动态评价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理论界定和研究历史做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1理论界定 我们首先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梳理下主要的有关动态评价的论述:Feuerstein (1979)指出“动态评价……是一种新颖的心理测量方法和技术,是一种动态交互的教学评估应用系统。”美国心理学家Lidz(1987:4)认为,“动态评价是一种测试人员兼干预者对学习者兼积极参与者之间的一种交互,旨在评估学习者的可塑程度,以寻求能够激发并维持学习者认知功能积极变化的途径”。Tzuriel & Kaufman(1999)则认为“动态评价是通过改变认知能力的教学和干预等,对儿童思维、认知、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估的过程”。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到,区别于传统的静态评价,动态评价把评价和干预结合起来,强调评价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重点考察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能力的变化并关注学习者未来的发展。区别于形成性评价,动态评价以更科学完整的体系设计,以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方式,通过结合学习者不同反应状况的不断修正,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错误评价的风险,从而更高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潜能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动态评价是集评价与教学为一体的并融入心理测量与评估的交互式评价法,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提供介入式干预完成对学生的全过程动态监测,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评价互动主动建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简言之,动态评价以其独特的互动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挖掘潜能、走向卓越,同时实现教学相长。 2国外动态评价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关于动态评价的介入研究在心理学和普通教育的领域取得了丰硕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对于库存管理的研究已经有多人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从文献检索来看,从2007年至2009年,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共计113 篇。本文重点收集了最近两年的21 篇相关文献,在研读文献后,根据文献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观点和结论,笔者认为目前相关学者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基于零库存管理的研究;第二,基于库存管理系统、模式的研究;第三,基于库存管理方法、策略的研究。 1.1 基于零库存管理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实例对零库存管理的内涵、存在问题及实施零库存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郑小强[1] (2009)对图书馆库存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于图书管理要引入零库存的概念,建立图书库存控制系统,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互动,提高出版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图书配送中心、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使出版企业的库存量更加合理。吴玉红(2009)认为中国图书零售企业目前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传的仓储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图书零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存货成本和存货管理成本,运营成本较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零售企业的订货成本又进一步降低。图书零售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在存货模式上进行变革,由仓储式管理模式变革为零库存管理模式,文章给出了中国图书零售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的依据,并认为要在性爱供应商的选择、转变员工的观念、将零库存管理制度化方面下功夫。林芸竹,许群芬,曹幼红,张伶俐(2008)以华西第二医院药库管理经验为蓝本,探讨实施零库存理念管理的模式,认为建立适合院情的库存管理模式,应用零库存理念管理医院药库,对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大意义。王永祥(2007)在介绍零库存产生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现在人们对零库存的误解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要从企业、供应链和社会的角度去考虑库存数量上是不是最合理的,库存周期是不是最短的,库存成本是不是最少的,而不是零库存已经实现和没有实现,更不能从单个企业的角度以有或没有库存物品去判断是否实现零库存。最后得出结论——库存数量上看,零库存是指保持合理的库存量;从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库存时间上看,零库存是指物品的库存周期最短;从库存成本上看,零库存是指物品的库存成本最少。王建宇(2007)对实施零库存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委托保管方式,即接受用户的委托,由受托方代存代管所有权属于用户的物资,从而使用户不再保有库存,甚至可不再保有保险储备库存,从而实现零库存。协作分包方式;轮动方式,即轮动方式也称同步方式,是在对系统进行周密设计前提下,使每个环节速率完全协调,从而根本取消甚至是工位之间暂时停滞的一种零库存、零储备形式;准时供应系统,即,在生产工位之部或在供应与生产之间完全做到轮动,这不仅是一件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很大的投资,同时,有一些产业也不适合采用轮动方式;水龙头方式,即是一种像拧开自来水管的水龙头就可以取水无需自己保有库存的零库存形式。 1.2 基于库存管理系统、模式的研究这一领域主要是针对库存管理系统、模式开发和设计进行研究,大多学者的研究都各种信息技术结合进行,研究有深度,成果丰厚。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是指人关于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他所期望的某种主观推测或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推测,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作用。从理论分析,任何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上受学生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的双重制 约和调节。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此理论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

你好,同学,你的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方面开题报告老师让你往 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 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 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 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 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 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 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 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 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设计论证

---活页1---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走进葫芦文化 ---------莪山畲族乡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葫芦文化与畲乡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近邻近乡镇在开庙会,庙会上的物品虽说不上昂贵却也应有尽有。路过庙会,一种叫葫芦丝的乐器吸引了我,买一个回家练练,没想到这小小的乐器也被我们学生们瞄上了,很快葫芦丝就走进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天早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见吹练葫芦丝的同学,三五成群,欢歌笑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同学还在想:这样的葫芦丝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呀!我们不是有许多自己种植的葫芦吗? 是呀,说起种植葫芦同学们早就有很深的体会了。近两年少先队一直在组织学生自己回家种植葫芦,出了不少的成果。其中学生制作的葫芦器在校园艺术周上得到了展示,县电视台少儿栏目对此还特别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历史背景:葫芦文化是灿烂畲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葫芦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畲族历史演变过程中早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曾经用它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水瓢、茶壶、竹筒等,也曾经用它制作了许多极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葫芦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显而易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尽情领略祖国灿烂的葫芦文化。 (三)时代背景:把葫芦文化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美不胜收的葫芦世界就是一座民间艺术宝库,21世纪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弘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艺术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浓浓的艺术韵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丰富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畲乡地处山村,这里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每次不是钓鱼跳绳就是打球走棋,葫芦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能在活动中寻找童年的快乐、体验动手的乐趣,享受合作的愉悦。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逐渐地把课程的生态系统直接指向于学生,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2、教师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挖掘葫芦文化课程资源,构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就让我校一线教师有了更大的课程开放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视野都产生变化。他们将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变为一个实践者,一个研究者;他们将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脚步。 3、学校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要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中外大量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一条基于学校特色的道路。葫芦文化是我校自身的一个优势项目,以此为生长点和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 4、社区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为社区不断发展作好准备 小小葫芦为我们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艺术品加工厂应蕴而生,精美的葫芦工艺品给畲乡人民带来了财富,带来了希望。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亲身实践,与葫芦有了不解之缘,长大要把家乡人民的这份共同事业发扬光大是不少学生心中的愿望,学生们的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就目前来说,对于卢梭女性婚姻家庭观念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思想专著,成文的也多是篇幅有限的论文形式。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和类别:一是关于卢梭伦理思想对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代性意义述评;二是卢梭伦理思想与哲学史上其他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等的比较性研究;三是卢梭的婚姻家庭观在《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中的概念论述。关于卢梭伦理思想对于家庭教育的述评,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郑州大学学者崔帆概述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真谛,指出卢梭是对人类新儿童观建立的贡献最大者,认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做到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孩子,研究孩子,欣赏孩子,使孩子一跃成为教育过程的焦点,使孩子问题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课题。并针对我国现行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人手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些许可参照的措施。钟英法对卢梭的伦理思想与康德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不是表现为继承和发展,而是表现为震撼和挑战.卢梭伦理思想以情感作为最终的根据和基础,而康德则把道德严格地建立在人类的理性能力之上.但是,卢梭和康德的伦理道德观念无论其具有多么大的差别,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在他们看来,道德责任的担当者乃是作为个体的人,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无需他人的确证.学者刘阳认为,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不只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符合自然道德的纯洁爱情与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的描绘从而达到对建立在诚挚、纯洁和友爱基础上的爱情的肯定,反映了作者与贵族文明截然相反的新的社会思想。宣扬激情的冲动是不可战胜的。然而在刘阳的这一研究中,所不足的是忽略了女主人公对于家庭的责任和自我牺牲给两个家庭所带来的和乐与幸福,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家庭伦理最具有启发的论断。 在高呼男女平等、传统国学又悄然兴起的现当代社会,女性面临着这一新的形势下,呈现出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和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成为“白领贵族”的两个极端现象。然而两个状态都给新时代的女性带来苦恼:一是回归家庭做所谓的“全职太太”。在这一境况下,其真实的现状不过是做了一个家庭保姆,在完成锁碎家务之余只能以追各式电视剧或者逛街打麻将来打发漫长的时日,而每于饭点时又于起起落落的等待盼望中圆自己心中所谓的“团圆与幸福”。就是在这样的消磨中她们全然忘却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年轻时的所有理想被当作一件包裹精美的礼物赋着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结果可想而知,家人因不堪这理想的“重负”开始叛逆和逃避,而她也只能以失望来对于自己对于家庭的“全力付出”在苦闷中发出质问:“他们为何要这样对待我”?另一个极端是坚持所谓的“男女平等”。她们绝不愿意做一个传统中的女性那样去相夫教子,她们忽视自己做为一个女性与男人之间天然的差别与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特殊困难,有着和男人们一样的野心在职场上撕杀,手中攥着权力或者显耀的地位,高喊着自己是所谓的“女汉子”,并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外面的世界占据了全部的心思,孩子的家长会从来是没有时间参与的,老公事业上的困境被藐视为他的无能,她也俨然成了家里的“支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男女在天性上的不等同,长期的劳累拼搏导致的疲累、对于孩子和家庭的忽视导致的背判,最后剩下的,是一个外表的光鲜包裹着一颗破碎的心。固然,全然地回归传统的“三从四德”是不可取的,然而,只片面强调男女平等走出家庭去打拼也同样不可取。那么,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家庭事业两不误,既经营一个成功的家庭又不失自己独立之人格,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深究的课题。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以期通过对卢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都是后来制定薪酬管理模式和薪酬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激励是指管理者有意识地用外在刺激使被管理者产生自觉行为,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心理过程。大量的管理实践表明,激励理论作为西方行为科学理论的核心,在企业薪酬体系的制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较有影响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人由低到高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如果你要激励某个人,你需要知道他现在需要层次的哪个水平上,然后去满足这些需要及更高层次的需要[1]。同样作为美国心理学家的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都属于低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需要,它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达成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保健因素不足必然导致员工不满意,但是保健因素再多也不会为员工带来满意,只有足够的激励因素才能让员工感到满意,从而激励绩效的产生。改善保健因素,然后在工作中建立激励因素,被认为是最好的激励人们的方法[2]。史坦斯·亚当斯1967 年在《奖酬不公平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这一著作中提出公平理论,也叫做社会比较理论。公平理论基本观点是,一个人经过努力取得了报酬后,不仅会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还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所以,他要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也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3]。美国行为科学家维克·弗鲁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期望理论。期望理论公式为:激励强度(M)=效价(V)×期望值(E)。效价是指对这一目标的价值判断,其大小取决于个人需求的特点和价值判断的标准。期望值则是指个人对带来结果可能性大小的主观判断[4]。由此可以看出,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变量任何一个较低都达不到好的激励效果,只有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除了以上理论,激励理论还包括戴维·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等。 1.2.2 薪酬管理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