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说课稿

微生物说课稿
微生物说课稿

1、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专门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和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

(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如国标,部标及企业标准),从而为判定食品的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3、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三种方式

(1)、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就是受人们欢迎的食品,乳酸菌可引起蔬菜和乳类及其它多种食品的发酵,所以,人们在食用酸牛奶和酸泡菜时也食用了大量的乳酸菌;单细胞蛋白就是微生物体中获得的蛋白质,也是人们对微生物菌体的利用。

(2)、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如酒类、食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

(3)、微生物酶的应用:如豆腐乳、酱油等。

第六章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应用的意义;

2、掌握食品制造中所应用的菌种和适用范围;

3、了解和掌握食品制造中污染微生物。

教学重点:

1、生产菌种及污染菌的种类;

2、发酵机理;

2、工艺流程。

教学难点: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及其代谢过程的控制。

教学方法:本章涉及相关食品微生物的发酵机理和食品生产工艺流程的介绍,将结合多媒体演示重点讲授,结合思考题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掌握。

讲课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细菌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一、食醋

食醋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主要调味品之一,也是我国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一个古老的产品。我国食醋著名品牌如山西陈醋、镇江陈醋、江浙玫瑰醋、四川麸醋、福建红曲醋、东北白醋等。

(一)、菌种

食醋是利用醋酸杆菌进行好氧发酵而生产。只以乙醇类物质为原料,单纯利用醋酸杆菌就可完成酿醋作用。如以糖类物质为原料,需加入酵母菌;如以淀粉为原料,还需霉菌和酵母菌的参与。

1、曲霉菌

酿醋先酿酒,曲霉菌的作用是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为酒精发酵提高条件。常用的菌种是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AS.3.4309;米曲霉常用菌株有沪酿3.040,沪酿3.042等;黄曲霉菌株有AS3.800、AS3.384等。

2、酵母菌

酵母菌通过其酒化酶系统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完成酿醋过程中的酒精发酵阶段。其菌种主要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3、醋酸菌

醋酸菌具有氧化酒精生成醋酸的能力。醋酸菌的形态为短杆或长杆细胞,单独、成对或排列成链状。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幼龄阴性,老龄不稳定。好氧,喜欢在含糖和酵母膏的培养基上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o C左右,最适pH 值为5.4-6.3。

目前国内外用于生产的食醋菌种有:奥尔兰醋酸杆菌(Acetobacter orleanwnse)、许氏醋酸杆菌(A.schutzenbachu)、弯曲杆菌(A.curvum)、产醋醋杆菌(A.acetigenum)、醋化醋杆菌(A.aceti)、恶臭醋杆菌(A.ranlens)等。我国目前使用人工纯培养的醋酸菌种,主要有中微所培育出的恶臭醋杆菌的混浊变种(AS1.41)、上海酿造所和上海醋厂从丹东速酿醋中分离而得的巴氏醋杆菌(A.pasteurianus)巴氏亚种(沪酿1.01号)。

(二)、发酵机理

(C6H12O6)N+nH2O nC6H12O6

C6H12O6+2ADP+2Pi 2CH3CH2OH+CO2+2ATP

CH3CH2OH+NAD CH3CHO(乙醛)+NADH2

CH3CHO+NAD+H2O CH3OOH+NADH2

食醋在发酵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和酶促褐变反应生成色素。发酵过程中产生各种有机酸和醇类,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各种酯类,赋予特殊的香气。脂类以乙酸乙酯为主。醋酸是形成酸味的主体酸,甜味来自糖分。鲜味来自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氨基酸和菌体自溶核酸的降解产物核苷酸。

美拉德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所以又称羰胺反应

(三)、工艺流程

食醋的酿造方法通常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大类。我国传统的酿造法多采用固体发酵,该法生产的醋风味较好,但需要辅料多,发酵周期长,原料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

一般工艺流程为:原料混合,加水拌匀,烝煮,冷凉和加麸皮和酵母,糖化、发酵,拌糠接入醋酸菌,醋酸发酵,加盐陈酿,淋醋,陈醋,配兑,灭菌,包装,成品。

可用于食醋生产的原料很多,有糖蜜、高粱、大米、玉米、甘薯、糖糟、梨、柿等干果以及野生含糖和含淀粉的果实等。一般著名的醋仍以糯米、大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原料。

二、乳酸发酵制品

(一)乳酸菌及其有关属

按生化性状分类法: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双歧杆菌属和片球菌属。

1、乳杆菌属

形态多样,长、细长、弯曲及短杆、棒形球杆状,一般形成链,通常不运动,无芽胞,G=。

微嗜氧,营养要求复杂,需要氨基酸、肽、核酸衍生物、盐类、脂肪酸、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

生长温度范围2-53o C,最适生长温度30-40o C,耐酸H5.5-6.2。不能还原硝酸盐,H2O2酶反应阴性,细胞色素阴性。G+C范围32%-53%。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目前将乳杆菌分为三个亚属:专性同型发酵群、兼性异性发酵群和专性异型发酵群。

2、链球菌属

通常排列成对或链,无芽孢,G=,发酵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酸,代谢过程中

不能利用氧,但可在氧环境中生长,是一种耐氧的厌氧菌,H2O2酶反应阴性。

该菌属有些是人和动物的病原菌,如牛乳房炎的无乳链球菌;引起咽喉炎的溶血链球菌;食品发酵工业上应用的有乳酸链球菌、乳酪链球菌、嗜热乳链球菌等。

3、明串珠菌属

细胞球形,通常呈豆状,G=,不运动,无芽胞,兼性厌氧,菌落通常小于Φ1㎝,光滑、圆形,灰白色。培养液生长物混浊均匀,但形成长链的菌株趋向于沉淀。

生长温度范围5-30o C,最适20-30o C。

需要复合生长因子、氨基酸以及烟酸、硫胺素、生物素、可发酵葡萄糖,产生D(-)乳酸,乙醇和CO2。

接触酶阴性,无细胞色素,不水解精氨酸,通常不酸化和凝固牛乳。不分解蛋白,不产生吲哚,不还原硝酸盐,不溶血。G+C为38-44%。

食品中常用的菌种有肠膜明串珠菌、及其乳脂亚种、酒明串珠菌等。

4、双歧杆菌属

双歧杆菌属细菌的细胞呈现多样形态,有短杆较规则形或纤细杆状带有尖细末端的细胞,有呈球形者,弯曲状的分支或分叉形,棍棒状或匙形。

单个或链状,V形,栅栏状排列,聚合成星状等。G=,不抗酸,不形成芽孢,不运动、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41o C,初始生长最适PH6.5-7.0。G+C含量为55-67%。

模式种为双歧双歧杆菌。应用在发酵乳制品有双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

5、片球菌属

细胞圆球形,一般成对,单个罕见,G=,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菌落大小可变,Φ1.2-2.5㎝,最适生长温度范围25-40o C,生长时需要有复合的生长因子和氨基酸,还需要烟酸、泛酸、生物素。接触酶阴性,无细胞色素,通常不酸化和凝固牛乳,不分解蛋白,不产生吲哚,不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马尿酸钠。

(二)、乳酸发酵类型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的代谢情况依微生物的不同而不同。乳酸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它们只能通过发酵作用进行糖代谢,主要产物有乳酸、和一些其它还原性的产物。根据菌体内酶系统的差异,其代谢途径分三类,即同型发酵途径、异型发酵途径和双歧途径。

同型乳酸发酵是指发酵终产物90%以上为乳酸的乳酸发酵过程。

异型乳酸发酵是指终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乙醇、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乳酸发酵过程。

双歧途径是双歧杆菌的产能模式。在葡萄糖代谢中,2mol葡萄糖产生3mol 乙酸,2.5mol乳酸和ATP。

(三)、泡菜

泡菜是一种独特而具有悠久历史的大众的乳酸发酵蔬菜制品,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乳酸发酵的“冷加工”方法对蔬菜和营养成分,色香味体的保持极为有利,产品既有良好的感官品质,又节约能源。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原料丰富,食用方便等众多优点。千百年来,泡菜以其酸鲜纯正,脆嫩芳香,清爽可口,回味悠久,解腻开胃,促消化,增食欲的品位及功效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消费者。使泡菜这种食文化世代相传、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如今以成都泡菜为代表的中国泡菜与韩国泡菜、日本泡菜齐名,成为世界公认的健康发酵蔬菜制品。虽然三国泡菜生产工艺各有绝技,产品质量各具特色,但是无一不焕发出青春,以崭新的面貌继续造福于人类。

韩国泡菜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直到1950年前后,仍停留在家庭作坊的制作方式。自1974年出现第一家工厂化生产泡菜的企业以来,今日韩国泡菜几乎成为纯粹的工业产品。由于韩国泡菜的不断更新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1997年在国际食品规格委员会会议上,将泡菜的国际标记定为韩国“泡菜”两字发音的“kimchi”。此外韩国清州大学于2000年增设了泡菜食品科学专业。

日本生产的日式泡菜源于韩国,后根据本国国情加以改进自成一家。自80年代后期开始盛行,除满足本国消费外也批量出口。产品从口味到制作工艺均与中国泡菜和韩国泡菜有明显区别。制作方式为:使用天然色素或酱油泡制,没有经过乳酸菌作用,属于低盐、低酸的非发酵型蔬菜制品,通常需冷链销售。

国内的泡菜产地主要在四川成都,成都泡菜以其独有的高品质闻名于世。目前成都地区的蔬菜年产量已达到300万吨。丰富的原料资源和自然优势造就了泡菜行业的崛起和兴旺。据不完全统计,仅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泡菜生产企业就在千家以上。产品畅销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远销国外。但是也应当看到,在众多泡菜生产企业中除为数不多的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以外,其余均属零星、分散、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

在制作泡菜过程中,微生物类群的消长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微酸阶段:乳酸菌利用蔬菜中的可溶性养分进行乳酸发酵,形成乳酸,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活动,主要菌为链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另外常见的

微生物类群还有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多黏芽孢杆菌等。

第二阶段为酸化成熟阶段:腐败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后,更有利于乳酸菌的大量繁殖和乳酸发酵的继续进行使乳酸浓度愈来愈高,达到了酸化成熟阶段。参与发酵的优势微生物种类有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

第三阶段为过酸阶段:当乳酸浓度继续增高,乳酸菌的活动受到抑制,此时泡菜和酸菜内的微生物活动几乎完全停止,因此蔬菜得以长时间保存不坏。这一期间的优势微生物主要是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除了产乳酸外,还产生大量的乙醛、乙醇、二氧化碳、甘露醇、葡聚糖及其它风味物质。

(四)、发酵乳制品

新鲜的原乳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成为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这些食品称之为发酵乳制品。该制品具有良好的风味,较高的营养,同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其产品主要有干酪、酸奶油、酸乳、马奶酒等。

1、菌种

乳酸细菌发酵糖类的类型可分为两种: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同型发酵即一些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能使80%-90%的葡萄糖转化为乳酸,仅有很少量的其他产物,引起这种发酵的乳酸菌叫做同型乳酸菌。常用的菌种有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保加利亚乳杆菌(L.bulgaricus)、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m)、胚芽乳杆菌(L.plantarum)、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丁二酮链球菌(Strediacetilactis)等等。异型发酵即一些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能使发酵液中50%的糖转化为乳酸,另外50%的糖转化为其他有机酸、醇、二氧化碳等,引起这种发酵的乳酸菌叫做异型乳酸菌。常用的菌种有嗜柠檬酸明串珠菌(Lcuconostoc citrovorum)和葡萄糖明串珠菌(L.dextranicum)等。

所有的乳酸菌通常是不运动的,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罕见色素,营养要求复杂。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较小。它们对酸具有高度的耐性。

2、发酵乳制品种类

(1)、酸性奶油

酸性奶油就是把从合格鲜乳中分离出来的稀奶油,经过杀菌冷却,接种纯发酵剂,在合适温度下进行发酵而产生一定的芳香风味和酸度,在经物理成熟得到的合格产品。其工艺流程如下:乳的验收→离心→分离→稀奶油→中和→杀菌→

冷却→添加发酵菌剂→物理成熟→添加色素→搅拌→排除酪乳→压练包装→检验→成品。

目前常用混合菌剂进行发酵,酸制奶油菌种有乳酸链球菌、乳脂(酪)链球菌、嗜柠檬酸链球菌、丁二酮乳链球菌和嗜柠檬酸明串珠菌等。乳链球菌和乳酪链球菌产酸较强,但产香味能力较差。而嗜柠檬酸链球菌、丁二酮乳链球菌能使乳液中的柠檬酸分解为羟丁酮,再氧化为具有芳香味的丁二酮。

目前认为较好的奶油发酵酒一般含有乳链球菌乳酪链球菌和丁二酮乳链球菌三种菌种的混合菌种。在生产中要防止噬菌体和杂菌的浸染。

(2)、干酪

干酪是由优质鲜乳经杀菌后,加入凝乳酶或微生物菌种,首先使乳液形成凝块,然后脱去乳清,再压块,发酵,逐渐“成熟”而成。其主要成分是酪蛋白和乳脂,还含有丰富的钙、磷、硫等,也含有较多的B族维生素和V A。

干酪发酵剂也多采用多菌种混合,与酸奶油基本相似,再添加一些乳杆菌,除产生乳酸外,还能分解蛋白质产生香味,其风味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由乳糖及柠檬酸发酵,脂肪水解产生挥发酸及盐类或酯类、以及丁二酮等物质形成。

干酪在发酵过程中,初期含菌量较多,乳酸菌占优势,数量增加较快,随着干酪成熟,乳糖被消耗,乳酸菌随之逐渐死亡。

干酪在生产中,要注意防止微生物污染,特别说噬菌体对干酪生产威胁较大。表面如污染了酵母和霉菌以及一些分解蛋白质的细菌,常使干酪软化、褪色和产生臭味等等。所以为了保证干酪的发酵质量,必须严格质量管理和菌种选育。

(3)、酸牛乳

酸牛乳是新鲜牛乳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发酵食品,具有整肠,增加人体的抵抗力,减轻乳糖的不耐受性,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生长等保健作用,因此,它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酸牛奶制品中典型的混合发酵剂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为42-43o C,采用混合菌生产比单一菌种产酸率要高很多。

酸牛乳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注意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卫生,防止杂菌和病原菌的污染。

三、氨基酸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常见的有20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必需但在体内又不能合成的,通常称为必需氨基酸。另外在食品工业中,氨基酸可作为调味品,如谷氨酸钠作鲜味剂用,色氨酸和甘氨酸可作甜味剂。在

某些食品中还可通过添加某种氨基酸来调整氨基酸的比例,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在畜禽生产中也通常要加入必需的氨基酸。所以氨基酸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谷氨酸的生产

用于谷氨酸发酵生产的微生物有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等。我国使用的菌株是北京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se sp)AS1.299、钝齿棒杆菌(Corgnebacterium crenatum)AS1.542等。

在用于谷氨酸生产菌中,除芽孢杆菌外,其他菌随不属于一个种,但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菌体为球形、短杆或棒状,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需要生物素,在通气条件下培养产生谷氨酸。

微生物合成谷氨酸的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糖酵解和单磷己糖支路两种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有NH+4存在时生成L-谷氨酸。

谷氨酸生产原料通常有淀粉质类的物质。以甘薯淀粉最为常用。

2、赖氨酸生产

赖氨酸生产上主要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目前国内主要用生产谷氨酸的北京棒状杆菌AS1.299经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出的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AS1.563。

生产赖氨酸的碳源很广,常用玉米、小麦、甘薯、甘蔗糖液、甜菜糖液等;常用尿素和硫铵作氮源。

四、维生素C

维生素C不仅是重要的营养成分外,在食品工业中常用作抗氧化剂,常用于脂肪、油、冷藏食品、啤酒的保藏,同时也是重要的医药制品。

目前我国二次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生产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工艺是以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为主要产酸菌,以条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riata)为伴生菌的自然共生菌丝。单纯培养时,前者生长缓慢且产酸能力弱,而后者根本不产酸,但两者共同发酵时,都能将L-山梨糖直接转化成2-酮基-L-古洛糖。

在将D-山梨醇转化为L-山梨糖发酵中,常用的菌种是弱氧化醋酸杆菌(Acetobacter suboxydans)和生黑醋酸杆菌(Acetobacter melanogenum)。另外还可使用生黑葡萄糖醋酸杆菌(Gluconobacter roscum)、恶臭醋酸杆菌(Acetobacter rancens)、醋化醋酸杆菌(Acetobacter aceti)和拟胶醋酸杆菌(Bscterium xlinoxides)等。

生产时,可直接用葡萄糖作原料,也可用甘薯、木薯或马铃薯淀粉为起始原

料,经酸法或酶法转化成精制葡萄糖水溶液进行发酵生产。

五、纳豆菌与纳豆发酵

纳豆是日本的传统发酵大豆食品。传统的方法是以稻草包裹煮熟的大豆,经自然发酵而成。纳豆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抑菌、解酒、恢复疲劳、改善肝功能、预防口腔炎、肺结核和心脑血官疾病等功效,长期食用可达到美白肌肤的效果。

纳豆生产用的纳豆菌属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菌亚种。G+、好氧、有鞭毛、极易成链。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为粗糙型,表面有皱褶,边缘不整齐,圆形或不规则形,易蔓延;能发酵葡萄糖、木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有荚膜。0-100℃℃可存活,最适生长温度为40-42℃。纳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产生淀粉酶、蛋白酶、脱氨酶和纳豆激酶等多种酶类化合物。

纳豆菌可杀死霍乱菌、伤寒菌、大肠杆菌O-157H7等,起到抗生素的作用。纳豆菌还可以灭活葡萄酒菌肠毒素;纳豆中含有100种以上的酶,特别是纳豆激酶,具有很强的溶血栓作用。另外纳豆菌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黏性物质,主要成分是γ-谷氨酸的聚合物(γ-PGA),可开发成新型的外科手术材料。纳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B6、B12、E、K等多种营养物质。每克纳豆中含有38.5-229.1ug 的染料木素,71.7-492.8mug染料木甙,染料木素是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

其基本的生产工艺为:精选大豆→浸泡、沥干→蒸煮→冷却、接种纳豆菌→发酵→4℃放置1天→纳豆。

第二节酵母菌在食品生产中应用

一、面包

面包是一种营养丰富、组织膨松、易于消化吸收、食用方便的食品之一。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上适量的酵母菌和其他辅助材料,用水调制成面团,再经过发酵、整形、成型、烘烤等工序而制成。

(一)、菌种

在面包生产中,所用的菌种主要有压榨酵母和活性干酵母。压榨酵母又称鲜酵母,它是用酵母液经压榨而制成,使用方便,但不易久存。活性干酵母是由压榨酵母经低温干燥而成,其发酵力有所减弱,使用时须活化再用。

酵母在面包中所起的作用如下:

1、使面包结构膨松。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能使面包疏松多孔,呈海绵状。

2、改善面包的风味。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和其它物质,与面团

中的有机酸在烘烤中形成特有的香味。

3、增加面包的营养价值。酵母细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菌体残留在面包中,因而提高了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

(二)、发酵机理

将酵母加入面粉和水的混和物中,在适当的温度下(28o C左右),酵母便开始生长繁殖。它首先利用面粉中含有的少量单糖和蔗糖。在发酵同时,面粉中的β-淀粉酶能将面粉中的淀粉转化为麦芽糖。

麦芽糖的增加为酵母菌进一步提供营养物质,酵母菌本身能够分泌麦芽糖酶和蔗糖酶,将麦芽糖和蔗糖分解成单糖,供酵母使用。

酵母菌利用这些糖类及其它物质先后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醇、醛和一些有机酸等产物。

生成的CO2被面筋包围,不易逸散,从而使面团逐渐胖大,发酵后的面团,经揉搓、造型后、烘烤,由于CO2受热膨胀,从而使面团形成多孔海绵状。在发酵中形成的其它物质,如乙醇、乳酸、醛、酮等,在烘烤中形成面包特有的香味。(三)、危害面包的微生物

在菌种生长过程中,有些酵母如圆酵母(Torula)、假丝酵母及醭酵母(Mycoderma)等常比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c)生长快,妨碍了啤酒酵母的大量繁殖,从而降低了酵母的发酵生产能力。

许多微生物在压榨酵母上也能生长,造成菌种污染腐败,如乳粉孢霉(Oidiumlactis)能使压榨酵母产生霉味;青霉属的一些种在菌种上形成绿色的菌斑;曲霉则在菌种上形成浅黄至褐色一层。

面粉中含有较多微生物,如烘烤时间不够,在面包中心会残留少量的微生物,如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粘稠芽孢杆菌(Bacillus viscosus)存在时,会使面包发粘,产生典型的抽丝现象。酪酸(丁酸)梭状芽孢杆(Clostridium butyricum)菌能使面包产生酸败的臭味。

二、酵母细胞的利用

酵母细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脂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动植物资源的限制,从微生物中获得蛋白质(单细胞蛋白)是解决人类蛋白质食物资源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微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其生长条件完全受人工控制,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适应性强,可利用农副产品废弃物糖蜜、纸浆废液、烃类及醇类进行生产。以酵母菌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主要有如下用途:

1、用作食品

酵母菌菌体营养丰富,含有除蛋氨酸外其它人体必需氨基酸,素有“人造肉”

之称,成人每天吃干酵母10-15g,蛋白质就能满足。

2、用作发酵剂

新鲜酵母和活性干酵母可用作面包和馒头发酵剂。

3、用作饲料

用假丝酵母和产朊酵母作为菌种,利用亚硫酸废液或石油生产酵母菌体,可用于牲畜饲料。

4、用作医药

酵母片可帮助消化,从酵母中提取的凝血质用于各种出血,麦角固醇是制造维生素D的原料,辅酶A可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等。辅酶I(NAD)用于治疗肝病或肾病,细胞色素C是细胞呼吸激活剂。

5、用作试剂

酵母浸出汁和酵母海藻糖等可用作生物试剂,用于生化、微生物等研究。三、酿酒

(一)、白酒

白酒又名烧酒,是用高粱、小麦、玉米等淀粉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和蒸馏而制成。根据发酵剂与工艺的不同,一般可将蒸馏白酒分为大曲酒、小曲酒、麸曲白酒及液态白酒四大类。

1、酒窖窖泥微生态系

“千年老窖出好酒”是中国传统白酒生产实践的科学总结。窖泥是采用黄土建成,新的发酵窖经过七八轮发酵后,窖泥由黄色变为黑色,再经过约两年的发酵,又逐渐变为乌白色,并变绵软为脆硬,产品质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窖泥的变色二逐渐提高。老窖与新窖的根本差别是它们所含的产香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老窖泥中主要有己酸菌、丁酸菌等细菌类微生物以及酵母和少量的放线菌等。其中厌氧芽孢杆菌在酒窖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为优势微生物群,在酒窖微生态中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2、大曲发酵

大曲酒发酵是较为粗放的多菌种混合发酵,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种类很多,数量大,它们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动态的微生物群系。由于生产工艺、曲的种类和窖池以及地区、季节的不同,发酵酒醅微生物的构成也不一样,并且随发酵过程的进展而变化。

茅香型酒醅中一般以芽孢杆菌类较多,其中包括巨大芽孢杆菌、地衣型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等;而霉菌和酵母较少。泸香型酒曲霉菌

和酵母菌较多,主要的霉菌有米曲霉、黄曲霉、根霉、毛霉、红曲霉等;酵母菌主要有假丝酵母、拟内酵母、酵母属酵母和汉逊氏酵母等。

发酵酒醅的微生物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1)、发酵酒醅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酒曲。通过接种使酒醅获得菌种,同时还给酒醅提供了大量的淀粉酶、蛋白酶等各种酶类。通过这些酶的作用,为酒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大量的营养和能源。

(2)、窖泥、环境空气、酿造用水、器具设备等也是酒醅微生物的重要来源。

3、小曲微生物

小曲酒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用曲量小,发酵期短,出酒率高等。小曲又名药曲,因曲胚形小而得名。是用米粉、米糠和中草药接入隔年老曲经过自然发酵而成。小曲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类主要是根霉和少量的毛霉等,此外还有乳酸菌、醋酸菌以及污染的一些杂菌。如芽孢杆菌、青霉、黄曲霉等。

4、麸曲白酒酿造中的微生物

麸曲白酒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采用麸曲加酒母代替传统大曲所酿制的蒸馏白酒称为麸曲白酒。

麸曲又名糖化曲,它是用以进行淀粉糖化的霉菌制品,主要的糖化菌以曲霉为主,常用的有黑曲霉、米曲霉、黄曲霉及甘薯曲霉等。

(二)、啤酒

啤酒是以麦芽、酒花为原料,经过麦芽糖化和酵母发酵而成的、含有低度酒精(3-5%左右)的饮料酒,营养价值高,素有“液体面包”之称。

酿造啤酒的菌种采用啤酒酵母的各种菌株。啤酒酵母的细胞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幼年细胞较小,成熟时细胞较大。液体中培养的细胞往往大于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胞。在麦芽汁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菌落表现出光滑、湿润、乳白色、边缘整齐的特征。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混浊状态。上面啤酒酵母,悬浮于液体表面形成醭。而下面酵母则呈絮凝状,沉积于容器的底部。另外用梨形酵母和蠕形杆菌共同发酵可以酿造姜汁啤酒。

啤酒酿造中常见的杂菌污染主要有巴氏乳杆菌和啤酒片球菌以及某些野生酵母。

第三节霉菌在食品生产中应用

一、酱油

酱油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我国生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主要是由曲

霉产生的蛋白酶将大豆蛋白进行分解,并同其他微生物共同作用,形成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食品。

(一)、菌种

酱油是多种微生物混合作用的结果。

1、米曲霉和酱油曲霉

酱油中应用的曲霉菌主要是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酱油曲霉(A.sojse),米曲霉和酱油曲霉对原料发酵快慢、成品颜色浓淡、味道鲜美程度有直接关系。

米曲霉菌落生长很快,初为白色外,渐变黄色。分生孢子成熟后,成黄绿色。分生孢子头为放射形,顶囊球形或瓶形,粗糙或近于光滑。

米曲霉有复杂的酶系统,主要有蛋白酶、谷氨酰胺酶、淀粉酶,此外还有果胶酶、半纤维素梅和酯酶等。其中重要的是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它们决定着原料的利用率,酱醪发酵成熟的时间以及产品的味道和色泽。

酱油曲霉是日本学者坂口在30年代从酱油中分离出来的,并应用于酱油的生产。酱油曲霉分生孢子囊表面有小突起,孢子柄表面平滑。含有蛋白酶、聚半乳糖醛酸酶等。

目前日本制曲用混合菌种,其中米曲霉占79%,酱油曲霉占21%。我国则使用纯米曲霉菌种,广泛使用是米曲霉3.042,该菌特点是产蛋白酶高,生长速度快,抗杂菌能力强,酱油的香气和滋味均优良,不产黄曲霉毒素等。现对3.042进行诱变育种,获得产蛋白酶高一倍的沪酿UE328和沪酿UE336新菌株。另外,对UE336进行诱变,筛选出谷氨酰胺酶活力比对照组高2倍以上的沪酿422号,在同等发酵条件下,谷氨酸含量提高40%左右,并且不含黄曲霉毒素B1。

2、酵母菌

从酱醪中分离出的酵母有7个属,23个种,其基本形态是圆形、卵圆形、柠檬形、腊肠形等,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o C,pH值是在4.6-5.6之间。

与酱油质量关系密切的是鲁氏酵母(Saccharomyces rouxii)、易变球拟酵母(Torulopsis versatilis)、埃契氏球拟酵母(T.etchellsii)、无名球拟酵母(T.famata)等。鲁氏酵母主要是发酵葡萄糖等生成乙醇、甘油等,从而进一步生成酯、糖醇等,增加酱油的风味。在后发酵期,鲁氏酵母开始自溶,促进了易变拟球酵母和埃契氏球拟酵母的生长,它们是酯香型酵母,参与酱醪的成熟,生成烷基苯酚类香味物质,如4-2乙基苯酚等,改善了酱油的风味。

3、乳酸菌

从酱醪中分离的细菌有6个属18个种,和酱油关系最密切的是乳酸菌。其

菌体杆状、球形,分散或成链状。对氧要求不一,其中酱油四联球菌(Tetrecoccus soyae)、嗜盐片球菌(Pediococcus halophilus)、酱油片球菌(P.soyae)与酱油风味形成有密切关系。在酱醪发酵过程中,前期嗜盐片球菌多,后期四联球菌多些。

乳酸菌的作用是利用糖产生乳酸。与乙醇作用生成乳酸乙酯,香气很浓,由于乳酸降低了发酵醪的pH值(5.0),这样可促进鲁氏酵母的繁殖。乳酸菌和酵母菌联合作用,赋予酱油特殊的香气。根据经验,乳酸菌与酵母菌数之比为10:1时,效果最好。

近年来,又发现某些芽孢杆菌也参与酱油的酿造,而且是影响风味的主要因素。

(二)、机理

酿造酱油的过程,实际是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的过程,通过微生物产生的酶的催化作用,将原料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简单物质,再经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就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调味副食品。目前,已知酱油的化学成分达三、四百种。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米曲霉分泌的蛋白酶作用,逐渐分解成胨、多肽和氨基酸。米曲霉分泌的蛋白酶有三种:酸性(pH3)、中性(pH7左右)、碱性(pH8),其中以碱性蛋白酶最多,所以如果发酵过程中pH值过低,会影响蛋白质的水解。米曲霉中的外肽酶高于其他曲霉,故有利于氨基酸的生成,谷氨酰胺酶又能将游离的谷氨酰胺分解成氨基酸。

原料中的淀粉经淀粉酶的糖化作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等。单糖或其他糖类,有的可被微生物作碳源利用,有的可形成酱色,增加酱油的甜味和粘稠度。

酱油中含有的有机酸有乳酸、醋酸、琥珀酸、葡萄糖酸等,是乳酸菌发酵产生的,这些酸都是酱油重要的呈味物质,又是香味重要成分。

酵母菌发酵产生乙醇等,构成了脂类的前体物质。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酯类以及由化学反应形成的酯类,构成了酱油香气成分的主体。据目前分析有276种成分。

关于酱色的形成,目前一般认为有二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美拉德反应。它是氨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之间的氨基-羰基反应,最终形成褐色物质——类黑色素,这是主要的生成途径;第二种途径是经过酶褐变反应,由曲生成的多酚氧化酶将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酪氨酸氧化成黑色素。

一般认为,酱油的鲜味来自氨基酸和核酸类物质的钠盐;甜味来自与糖类、某些氨基酸(甘氨酸)和醇类(甘油)等;酸味来自于糖类;苦味来自于某些氨基酸(如酪氨酸等)、乙醛等;咸味来自于食盐。

(三)、影响酱油质量的微生物

1、曲霉污染

有些原料本身发霉或在发酵过程中污染某些曲霉,这些曲霉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有些菌种也能产黄曲霉毒素。

2、细菌污染

酱油卫生指标中,细菌数每毫升不超过5万个,大肠杆菌近似值100ml不超过30个,致病菌不得检出。如果超标,表示发生污染。主要来源于种曲、容器等,也可能与污染粪便有关。

3、酱油生“花”

酱油生“花”是污染了耐盐性酵母所致,如盐生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alsus)、日本接合酵母(Z.japonicus)、粉状毕赤氏酵母(Pichia farinose)、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和醭酵母属(Mycoderma)中的某些种等。酱油生“花”是由于浓度过稀,成熟不完全,含糖过多,食盐不足,灭菌不彻底或容器不清洁所引起的。酱油生霉后引起质量下降,糖和氮减少,香气消失,鲜味减弱,并产生臭味,苦涩味。

二、豆腐乳

腐乳为我国著名的传统食品,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价格便宜,深受人们喜爱。

(一)、菌种

腐乳以前靠自然发酵,周期长,受季节影响,而且容易污染。目前采用人工纯培养,缩短生产周期,而且不易污染,常年可生产。主要菌种有腐乳毛霉(Mucer sufu)、鲁氏毛霉(M.rouxianus)、五通桥毛霉(M.wutangkial)、总状毛霉(M.recemosus)、华根霉(Rhzopus chinensis)等。另外,还有细菌型腐乳,克东腐乳是利用微球菌属(Micrococrs)中的种进行酿造的,武汉腐乳是利用枯草杆菌进行酿造的。

(二)、机理

腐乳的酿造过程是微生物及其所产的酶不断作用的过程。在发酵前期,主要是毛霉等生长发育期,在豆乳胚周围布满菌丝,同时分泌各种酶,使豆乳中少量淀粉和蛋白质逐步分解,此时由外界来到胚上的细菌、酵母也随之繁殖,参与发酵。加入食盐、红曲、黄油等辅料,装坛后,即进行厌氧后发酵,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细菌、酵母的发酵作用,将蛋白质分解为眎、胨、多肽和氨基酸等物质,同时生成一些有机酸、醇类、酯类,最后制成具有特殊色、香、味的腐乳成品。(三)、红曲

红曲是制造腐乳不可缺少的原料,红曲霉色素是天然色素,使用安全,它是红曲霉属的一些种经固体或液体培养产生的色素。红曲霉色素包括红曲霉素(monascin)、红曲霉红素(monascornbin)、红曲霉黄素(monasscoflavin)和红斑红曲霉素(rubropurctatin)等几种色素。

红曲霉的菌丝分隔,初为白色,后逐渐变为红色或紫色,它既能产生分生孢子,也产生子囊孢子。腐生菌,嗜酸,耐高温(35-47O C),耐乙醇(4%-10%),能利用多种碳源,本身能合成多种维生素,抗杂菌污染能力强。

三、豆酱

酱类制品起源于我国周朝,唐代开始传出国外。酱类包括大豆酱、蚕豆酱、面酱、豆瓣辣酱及其加工制品等。它是以豆类与面粉为原料,经蒸熟、制曲、发酵,由成熟酱醅直接配制或经研磨制得的半固态产品,呈红褐色,味鲜香浓,咸淡相宜的产品。米曲霉是酱类生产的主要微生物。

四、柠檬酸

柠檬酸(Citric acid)是生物体主要代谢产物之一,主要存在水果中,以未成熟的水果含量较多。柠檬酸是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有机酸之一。

柠檬酸发酵可利用的微生物很多。主要有黑曲霉(Asp.niger)、文氏曲霉(Asp.wentii)、泡盛曲霉(Asp.awamoti)、宇佐美曲霉(https://www.360docs.net/doc/308979105.html,amii)、淡黄青霉(Penicillium)、梨形毛霉(Mucor piriforms)、普通黑粉霉(Ustulinavulgaris)、绿色木霉(Trichlderma viride)以及解脂假丝酵母等等。最广泛采用的是黑曲霉(Asp.niger)、文氏曲霉(Asp.wentii)和解脂假丝酵母等菌种。

柠檬酸工业化生产有三种发酵方法:浅盘发酵、固态发酵和液体深层发酵。一般采用深层发酵法生产。

第四节微生物菌体食品

一、螺旋藻

螺旋藻属于蓝藻门,它们与细菌一样细胞核外无核膜,无有丝分裂器,细胞壁也与细菌相似,有多黏复合物构成,并含有二氨基庚二酸,G-。螺旋藻外观为青绿色,显微镜观测成螺旋状。它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螺旋状盘曲的不分枝的丝状体。可进行光合作用。生长温度为25-36℃,最适pH为9-11,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其它许多生物都难以生存,而螺旋藻却能迅速生长繁殖。

螺旋藻蛋白质的含量在60%左右,由18种氨基酸组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保健功效。

二、食用菌

食用菌是可以食用的一类大型真菌,主要有蘑菇、木耳、银耳等。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有一些食用菌含有的真菌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癌作用。

食用菌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我国常见的食用菌属于子囊菌的有地菇科、马鞍菌科和盘菌科。属于担子菌的有木耳科、银耳课、口蘑科、侧耳科等26个科。据统计我国食用菌约有350种。最主要的有木耳属的黑木耳、银耳属的银耳、猴头菌属的猴头、伞菌属的双孢蘑菇、小苞脚菇属的草菇、香菇属的香菇侧耳属的平菇。

食用菌的生产通常采用农业栽培法和液体深层发酵法。

思考题

1、乳酸菌按生化性状可分为哪几属?

2、纳豆发酵生产菌种是什么?纳豆制品有哪些保健功能?

3、单细胞蛋白质有哪些优点和用途?

4、酵母在面包生产中起什么作用?

5、酱油生产有哪几种微生物?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6、食醋生产中有哪些微生物?各起什么作用?

7、简述谷氨酸发酵的菌种、原理。

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讲课稿

高中数学选修2-3知 识点

111--++=?+=m n m n m n m m m n m n mA A C A A A 高中数学 选修2-3知识点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 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 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 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 2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M N 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 3、排列: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 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4、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n )个元素排成一列,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 ),,()!(!)1()1(N m n n m m n n m n n n A m ∈≤-= +--=Λ 5、公式: , 11--=m n m n nA A 6、组合: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7、公式:)!(!!!)1()1(m n m n C m m n n n A A C m n m m m n m n -=+--==Λ )!(!!!)1()1(m n m n C m m n n n A A C m n m m m n m n -=+--==Λ ; m n n m n C C -= m n m n m n C C C 1 1+-=+

专题二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说课稿

《一次性筷子与可循环餐筷表面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说课文稿一.选材及背景介绍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专题二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所使用的物品不可避免地也会携带着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增加了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的频率日益增加,就餐过程中餐具及食品卫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热点。如果餐具中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超标,可能引发就餐者急性腹泻或其他疾病。在完成了选修一专题二《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学习后,学生们提出了微生物实验生活化的设想。筛选热点问题后,我们拟定题目:《一次性筷子与可循环餐筷表面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实验通过对一次性筷子与可循环餐筷表面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对一次性筷子和可循环使用餐筷的微生物数量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外出就餐中筷子的选择提供参考。既完成了教学规定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一举三得。 二.教学分析 1.新课程标准解读 内容标准: ①阐明“发酵工程中灭菌是获得纯净微生物培养物的前提”。 ②阐明无菌技术是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与无菌区域不被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③概述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计数法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教学提示:通过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和培养等实验操作获得菌落,使学生理解上述“内容标准”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获得知识,掌握微生物操作的基本技能。 2.教材分析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农学、食品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

神奇的微生物 教学设计(苏教版)

课题第22章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 教者:黄艳班级:二年六班 【教学目标】:1. 会描述病毒和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能举例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 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时计划】:2 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 学案 2 多媒体课件。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 学生准备: 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整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举例说明对人类有利和不利方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一)温故见大屏幕(每小组一道选择必答题,另设八张识图抢答题)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五彩缤粉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就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人们才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微生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这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要想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它们,那就先请同学们把“神奇微生物”的预习情况和小组交流一下吧!(二)新知预习导航: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P46—48的内容,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的生物,他们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和 2 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 3 细菌虽然有细胞结构,但是没有成形的,细菌的细胞一般由、 和等部分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和等结构。

4 细菌的营养方式是。生活方式有和两种。 5 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成、和三种类型。学生: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板书: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巡回指导,解疑答惑)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给予评价。播放课件,展示病毒的类型、结构,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和形状。 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记忆病毒的结构、生活特点,营养方式、以及细菌的形态分类。形象记忆细菌的结构。 教师: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报告:在清洁的口腔中,每只牙齿表面可以有一千到十万个细菌,不洁牙齿中有一亿到十亿个细菌。从而进行口腔卫生教育。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自学,能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环节,便于带着问题听课和质疑,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主要精力,加强理解消化。 二合作研学: 课前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整理完成: 1举例说出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1)有害病毒: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2)有益病毒: (1)细菌: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2)有益细菌:;;;; 学生:课上学习组长负责,小组内分享查阅的资料,质疑、讨论交流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教师:板书(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 教师:全班1-4组为一大组,5-7组为一大组。代表抽签,一组是有利病毒,一组是有害病毒,双方进行辩论,不用举手,自由站起来回答。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同学多,讲的实例多且效果好。 学生:双方进行列举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1赵军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说课稿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 其初步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 分析、目标分析、教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 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学生学习了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 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内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二、学情分析 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变量回归分析等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分析、归纳能力;能够进行小组活动。 学生缺少深入探究问题的方法;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课堂上我通过适时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展示来解决。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 验,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归纳展示、质疑对抗,使学生成为课堂 主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发现、探索的乐趣及成功展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随机变量K2的含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四、教法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 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置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 论,适时指导评价;点评学生展示成果,归纳总结。 在学法上: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把 学习过程分成四个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结合教法、学法,在教学上我将用八个环节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 提出问题1:“你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吗?”怎样用数学知识说明呢? 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 2、阅读教材,探究新知 在兴趣的引领和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习新知。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更加形 象地说明分类变量的不同取值。明确指出,对于分类变量重点探究的是“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经常说吸烟容易得肺癌,是不是吸烟一定得肺癌呢?”(不一定) 我接着问:吸烟是否对患肺癌有影响呢?(有) 1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稿

第1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结合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安岳县岳新乡中心小学的刘强,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课题、位置:《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从教材第17页至19页) 2、教材的编排: (1)、本课与《生物的遗传》《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共同组成“遗传与变异”单元。这是小学科学课标中“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一对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找出她们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初步了解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然后比较同学间外形特征的差异,揭示变异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种金鱼,康乃馨、玉米等的不同之处。利用图片展现了形态各异的金鱼、千姿百态的康乃馨、颜色各异的玉米的照片。这些动植的外形特征,颜色等各不相同,表现为生物之间也存在变异,说明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部分:查找关于变异的谚语。和遗传现象一样,人们很早已经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创造了丰富的关于变异的谚语和俗语。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学生已学习了生(2 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因为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本课先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导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异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3、教材前后联系: 这部分教材是以前面3至5年级科学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植物的一生》;《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来揭示生命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奥秘。 4、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同一类动植物的外形特征的差 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3)、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德育目标:(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5、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独立性检验说课稿完整版

独立性检验说课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独立性检验说课稿 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高三数学备课组都基华 这一节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选修1-2第一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表述: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五、学法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的教学为选修1-2第一章第二节,是新课标新增的内容,课题趣味性较强,充分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初步应用

难点:把握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并体会初步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必修三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最基本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方法,通过本节学习了解独立性检验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2)掌握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初步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通过收集数据,并依据独立性检验的原理作出合理推断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1)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等 引导发现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索讨论法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2)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五、学法指导 基于本节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基础一般,对于学习方法重点指导:(1)如何列2×2列联表; (2)为什么需要引入卡方统计量; (3)正确表述研究结果; 六、教学过程 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方法巩固,发现问题;抽象概括;巩固训练;本课小结;研究性学习。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苏教版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 苏教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三、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演示、讨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 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 (一)病毒和细菌 师:微生物王国的成员很多,我们先认识第一位成员——病毒。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 学生活动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比比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准确,评为优胜组。(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 师:随时点拨、师生互动,展示优胜组的学习成果,点评并表示祝贺! 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这是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师:同学们,这些病毒有哪些特征呢?请观看视频课件《病毒》。 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二:交流表达:根据课文,结合视频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 1.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 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 师:点评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只能寄生生活的特殊生物。 神奇的病毒先学习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认识下一位成员——细菌:请大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屏幕展示: 1.细菌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细菌是如何生殖的? 学生活动三:自学、生疑、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小组内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滴里的生物.doc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1课《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儿种常见微生物。知识与技能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3、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同上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 目标教学过程(教与学)二备与反思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 体要借助工具一一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四、拓展活动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 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一一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一一水111各种常见微生物) 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高中数学 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复习课说课稿 新人教A版选修2-3

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选修2-3第三章《统计案例》中P79-P91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样本估记总体、线性回归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线性回归方法及其应用,并初步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是屡见不鲜的,如2020年陕西选9,湖南选4,安徽解20等等,因而是高考中的热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及应用; (2)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应用。 能力目标:(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探讨、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课本基础概念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加深的。要想深刻理解,灵活运用,需要进行全面复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加大直观性和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法 本课教法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因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为根本,整个过程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参与;教师启发、引导、巡查、点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展示、多黑板演示,多学生讲解,将教师提供的习题分组完成,重点强化,难点突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成功表现自我;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积极动手实践,学习热情高涨,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打造高效课堂。 三、学法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各自下达学习任务,既明确分工,又互相合作;完成任务,积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寻找微生物_大象

大象版科学《寻找微生物》说课稿 说教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多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并交流总结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从而对微生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两节课认识微生物的益处与危害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些较为统统的科学探究活动。已经具备了观察、提问、猜想与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本单元涉及的科学知识——微生物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但微生物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方面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的方法。 2.意识到重视实验和证据是一种优良的科学态度。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说材料: 教师准备:白萝卜、酸萝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团。一次性碗。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面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我充任一个学校餐厅的美食顾问,调查学生都喜欢哪些食物。科学教师被聘为顾问,学校为的是让伙食更加营养丰盛,科学合理,这一情境的设计隐藏着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为了更好地用科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的意思。在导入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食物多数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搂着再推出一种特制食物让学生品尝,留有悬念,勾起学生品尝的欲望。 2.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食品品尝会”虽然是本课的导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学生可能经常吃,但学生大凡没有注意思考与观察我们吃的是不是科学,所以品尝这一看似简单的环节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秩序地品尝,要在品尝的同时仔细认真地观察与思考,体会食物加工前后的一些变化。学生在对比品尝后,就会从中发现问题。 3.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品尝,发现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后在味道、颜色、浓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纷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想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时为什么总要用肚大口小的坛子,有的想了解为什么豆腐制成后会变的咸咸的,软软的,也就是“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把各自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课后可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进行研究。五年级的同学已经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但怎样选择适合各自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仍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所以。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是什么改变了这些食物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猜想,展开探究。究竟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并不关键,只要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我就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前提。 4.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水滴里的微生物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采集的水样 1.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独立性检验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说课稿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正态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课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独立性检验的统计学原理上,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在独立性检验中,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介绍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反证法类似,它们都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矛盾从而证得结论成立,而独立性检验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于是认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通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为否定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学习独立性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

这是因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我们生活的统计方面信息,所以具备一些统计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二、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生活中典型案例的探究,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并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吸烟与患肺癌是否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利用课下预习已经由数据直观判断出吸烟与患肺癌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即样本。问题是这种来自于样本的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说教材: 观察微生物在各类版本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涉及,其实验器材都是显微镜,显微镜虽然是一种比较专业的观察类仪器,但目前很多农村学校还没有配备齐全,很多孩子没有条件进行实验。而且,就本实验条件来讲,受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用显微镜在课堂上直接观察的效果并不明显。那么,有没有可能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件,用一种既充满趣味又简单直观的方法让所有孩子们可以进行观察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将实验器材创新地改为易于购买的激光笔,加上辅助器材注射器,实践证明,这种改良后的方法实验现象清晰,观察效果明显,而且操作简单,不受实验场地限制。 本方法适用于小学科学各版本教材,(PPT出示)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肉眼看不见的生物》、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滴中的生物》等等。 说学情: 中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对事物的现象也可以进行描述分析。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

欲。 下面我将从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ppt出示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 2.技能目标: 通过正确使用激光笔改进实验观察方法,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并尝试借助这样创新实验方法学会同步对比观察。 3.拓展目标: (1)不仅要让孩子们简单观察、了解微生物,还要对放大镜功能进行拓展应用,将前课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光的折射、和本课微观世界三者结合起来,既跳出教材又紧密联系生活。 (2)树立环保意识。 实验重难点: 1.让孩子们观察到不同水质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2.克服图像不稳定、画面不清晰、感受不直接,难以达到理想的观察效果的问题。 3、了解激光与水滴之间是如何作用,达成对微生物的观察。 事实上,通过我的实验改良,本实验的重难点完全得到了解决,我将在后面说课内容中详细叙述。 二、实验内容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示范说课稿(完整格式)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课题、位置:《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从教材第17页至19页) 2、教材的编排: (1)本课与《生物的遗传现象》、《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共同组成“遗传与变异”单元。这是小学科学课标中“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比较一对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找出她们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初步了解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然后比较同学间外形特征的差异,揭示变异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种金鱼,康乃馨、玉米等的不同之处。利用图片展现了形态各异的金鱼、千姿百态的康乃馨、颜色各异的玉米的照片。这些动植的外形特征,颜色等各不相同,表现为生物之间也存在变异,说明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部分:查找关于变异的谚语。和遗传现象一样,人们很早已经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创造了丰富的关于变异的谚语和俗语。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依据《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因为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本课先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导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异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3、教材前后联系:这部分教材是以前面3 至5 年级科学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植物的一生》;《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来揭示生命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奥秘。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1.2教学建议: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

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 ——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中数学课本选修1-2第三章《统计案例》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样本估记总体、线性回归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线性回归方法及其应用,并初步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是屡见不鲜的,如2011年陕西选9,湖南选4,安徽解20等等,因而是高考中的热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及应用; (2)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应用。 能力目标:(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探讨、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课本基础概念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加深的。要想深刻理解,灵活运用,需要进行全面复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加大直观性和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法 本课教法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因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为根本,整个过程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参与;教师启发、引导、巡查、点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展示、多黑板演示,多学生讲解,将教师提供的习题分组完成,重点强化,难点突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成功表现自我;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积极动手实践,学习热情高涨,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打造高效课堂。 三、学法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指纹》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指纹》说课稿 07学前吴琳琳 一、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对食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指纹”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总结归纳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

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了解指纹的特征。 (二)难点:通过观察说出指纹的不同,并知道指纹的用处。 为了解决重点和难点,在活动中,我在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为他们创设了轻松、快乐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教学重点的完成以及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根据目标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直观操作法:在活动的开始通过一幅指纹画来引入课题,给幼儿以指纹上的直观认识;同时为幼儿提供印泥和纸,让幼儿自己来操作,这样就会更加形象;在活动最后给幼儿出示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这样也可是给幼儿直观上的认识。 总结归纳法:在“观察指纹”这一活动环节,我将此过程分为了三个步骤,在每一次比较后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总结,这样可以使幼儿对指纹的特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