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个语系详情介绍

世界各个语系详情介绍
世界各个语系详情介绍

世界语言谱系综览

研究语言谱系关系和语言分化规律的语言学分支是历史比较语言学。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可以分为十几或二十几个语系,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十大语系。

历史语言学把来自一个共同原始母语的所有语言都划归到同一个语系当中,而语系下面还分有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语族细分还可以分为亚语族,语支细分也还可以分语组。g

Language Family:语系

Language Group:语族

Language Sub-Group:亚语族(次语族)

Language Branch:语支

Language:语言(语种)

Dialect:方言

Sub-Dialect:土语(亚方言、次方言)

一、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亦是最为广泛研究的语系。印欧语系包含了世界上许多最重要的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等。这些语言是很多国家和组织的官方语言,在世界商业、科技、学术、通讯、国际会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述语言的使用者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印欧语系还包含使用人数众多的语言如葡萄牙语、印地语、孟加拉语等等。关于宗教、文化、哲学方面的一些经典语言也在印欧语系中,如拉丁语、希腊语、波斯语、梵语、巴利语等。

印欧语系的语言有屈折的特性(动词、名词根据在句中的成分、作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词尾变化)。有些语言(如英语)在演变过程中丧失了很多屈折变化而变得相对简单。

印欧语系的分布,从美洲、经过欧洲,一直延伸到印度次大陆北部。一般认为原始印欧语是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000年)发源于黑海北部森林地区(现乌克兰、立陶宛一带)。这些欧洲大陆的原始居民在公元前3500—前2500年间开始迁移,向西到欧洲最西端,往南到地中海,向北直至斯堪的纳维亚,往东到达印度。

(一)凯尔特语族(Celtic Branch):

凯尔特语族是印欧语系中比较小的语族。凯尔特语早期散布在欧洲的广大地区,由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征服、民族大迁移等原因,凯尔特语的使用者被驱赶到了威尔士、爱尔兰、苏格兰等地。凯尔特语族包括的主要语言有威尔士语,爱尔兰盖尔语和苏格兰盖尔语。还包括一些已经灭绝的语言,如康沃尔语(Cornish),高卢语(Gaulish),曼岛语(Manx)等。凯尔特人的一支迁回法国,他们的语言叫做不列颠语(Breton)。威尔士语采用“谓—主—宾”的句子结构。

(二)日耳曼语族(Germanic Branch):

日耳曼语族发源于古诺斯语(Old Norse)和萨克逊语(Saxon)。世界上应用最广的英语就是日耳曼语族的成员。英语和北海沿岸和沿海岛屿的弗里西亚语(Frisian)最为接近。它们都属于西日耳曼语支。同属该语支的还有德语和荷兰语。荷兰语的变体有弗拉芒语和南非荷兰语;德语有使用希伯来字母的变体意地绪语(或称依地语、犹太德语,Yiddish)。

北日耳曼语支(或斯堪的纳维亚语支)包括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冰岛语由于长期与大陆隔绝,较多地保留了古诺斯语的特点。与之接近的是法罗语(Faroese)。同属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还有芬兰,但芬兰语不属于印欧语系。

东日耳曼语族已经消亡,包括中欧的哥特语(Gothic)、北非的梵代尔语(Vandal)等等。德语名词有三种性、四个格。英语已经丧失了格和性的变化。o|h=M/

(三)罗曼语族(Roman Branch):

罗曼语族又称拉丁语族,全部语言都由拉丁语演化而来。罗曼语族包含的大语种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是现存的和拉丁语最接近的语言。法语和拉丁语只是在拼写上相似,发音已经大不相同。西班牙语受阿拉伯语和巴斯克语影响较大,罗马尼亚语被斯拉夫语包围,受其影响颇深。

罗曼语族的小语种有西班牙东北部的加泰隆尼亚语(Catalan),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Provencal),摩尔多瓦语(Moldovian)。除拉丁语外,已经灭亡的罗曼语还有奥斯干语(Oscan)、达尔马西亚语(Dalmatian)、乌布利亚语(Umbrian)等等。拉丁语名词有三个性、六个格,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采用“主—谓—宾”的句法结构。

(四)斯拉夫语族(Slavic Branch):

斯拉夫语族处于东欧,普遍采用西里尔字母。斯拉夫语族的显著特征是复辅音发达,比如塞语叫作srpski,克语叫作hrvatski;名词的格繁多。

东斯拉夫语支包含俄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

西斯拉夫语支包含波兰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曾合称为波希米亚语(Bohemian)。

南斯拉夫语支包含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波斯尼亚语。中间有不属于印欧语系的匈牙利语隔开。这是我们目前为止遇到的第二个不属于印欧语系的欧洲语言。

(五)波罗的语族(Baltic Branch):

三个波罗的海国家有两种波罗的语言。一是立陶宛语,二是拉脱维亚语。爱沙尼亚语和芬兰语同宗,不属于印欧语系。这是第三个不属于印欧语系的欧洲语言。

立陶宛语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为研究印欧语系的起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波罗的语族已经灭亡的语言是古普鲁士语(Prussian)。

(六)希腊语:

希腊语自成一支。现代希腊语是标准语克伊内语(Koine)的后裔。荷马史诗所用的希腊语称作古希腊语,和现代希腊语有诸多不同。希腊语名词有三性四格,使用独特的希腊字母。该字母表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母之一。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都是由希腊字母演变而来。

(七)阿尔巴尼亚语:

阿尔巴尼亚语区位于亚得里亚海之东,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区之南。其本身的核心词汇显示出它是印欧语系的一个独立分支。

(八)亚美尼亚语:

在小亚细亚有印欧语系的另一单独分支—亚美尼亚语。该语言辅音发达,有很多波斯语借词。

(九)印度—伊朗语族(Indo-Iranian Branch):

印欧语系在亚洲的大分支叫做印度—伊朗语族。它由伊朗语支和印度语支组成。伊朗语支由古波斯语演化而来。最早的文献是波斯王国的大流士一世时的碑铭,及已经灭绝的阿维斯坦语(Avestan)写的圣经。

伊朗语支现存的主要语种有波斯语、库尔德语。向东有阿富汗的普什图语,向西有高加索地区的奥塞梯语(Ossete/Ossetian)、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

印度语支包含语言数目众多,多由梵语演化而来。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语言,是文学、艺术、学术著作的语言。巴利语(Pali)是古代印度些佛经的语言。

现代的印度语支语言中,比较重要的有印地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和僧伽罗语。其中印地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使用天城体文字或其变体。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国语,由于其国民为穆斯林,所以使用阿拉伯文字。僧伽罗语是斯里兰卡的国语,使用源自巴利文的特殊文字。

印度语支方言众多,其中使用人数较多的有以下这些语言:马拉蒂语、古吉拉特语/鸠遮拉特语(Gujerati)、旁遮普语、拉贾斯坦语(Rajasthani)、奥里亚语(Oriya)、克什米尔语、信德语、比哈里语(Bihari)、阿萨姆语(Assamese)等等。

除此之外,印度语支还有马尔代夫语(Maldivian)、吉普赛语(罗姆语)等等。印度南部语言如泰米尔语并不属于印欧语系。举例来说,印度北方的印地语和英、法、希腊语更为接近,而和印度南方语毫无关联。

(十)吐火罗语、赫梯语:

根据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公元六世纪的手稿,人们知道了中亚有吐火罗语(Tocharian/Tokharian)。吐火罗人是文化程度很高的民族,公元一千年左右为维吾尔人所败,其后消失。

赫梯语(Hittite)是小亚细亚的古代语言,存有楔形文字铭文。

二、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

按使用人数来算,汉藏语系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它包括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普通话。

汉藏语系一般归为四个语族,即汉语族、藏缅语族、侗台语族和苗瑶语族。关于汉藏语系的分类和归属,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西方一些学者一般认为侗台和苗瑶不属于汉藏语系,而属于南亚语系。本文从大多数中国大陆学者及部分西方学者的观点,将它们纳入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语言一般是由单音节字组成的声调语言。词由单个音节的字组成,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北方话有四个声调,泰语有五调,粤语有九调。很多语言是孤立语,使用虚词和语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一)汉语族(Sinitic Branch):

汉语族包含中国境内汉民族使用的多种语言,即汉语普通话、吴语、粤语、闽语、赣语、湘语、客家语(Hakka)。这些语言使用约五万多汉字,常用汉字约六千个。

(二)藏缅语族(Tibeto-Burman Branch):

藏缅语族的大语种有藏语、缅甸语;小语种有中国南部的彝语、傈僳语、拉祜语(Lahu),缅甸的克伦语(Karen),不丹的宗卡语(Jonkha),尼泊尔的内瓦里语(Newari)等等。这些语言使用的文字大多来源于印度文字。

(三)侗台语族(Tai Branch):

又称侗泰语族、侗傣语族或壮侗语族。包括泰语、老挝语,中国的壮语、布依语、侗语、怒语等等。

(四)苗瑶语族(Miao-Yao Branch):

主要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的苗语、瑶语、畲语。

三、闪含语系(Semitic-Hamitic Family)

)=-N.z6?

闪含语系也称“亚非语系”或“阿非罗—亚细亚语系”(Afro-Asiatic Family),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的北部。闪含语系的名称是从圣经的传说中挪亚的两个儿子的名字来源的。圣经说挪亚的儿子闪是希伯来人的祖先,含是亚述人和非洲人的祖先。

闪含语系的主要共同特征是:辅音除了清辅音、浊辅音外,还有一种重辅音,在口腔后

部和喉腔形成,又叫喉音。名词有格和性,但比印欧语系简单。阿拉伯和希伯来字母只有辅音,元音用附加上辅音上的符号表示。书写时一般也只写辅音,读者需要从语境中判断出正确的元音。

(一)闪语族(Semitic Branch):

阿拉伯语是闪语族中重要的成员。它是很多伊斯兰国家的宗教、文学、以及官方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马耳他是天主教国家,马耳他语(Maltese)使用拉丁字母,但属于闪语族。

闪语族另一重要语言是希伯来语。它是犹太教的语言,也是旧约圣经最早的手抄本使用的语言。希伯来语使用自己的一套特殊字符,作为口语曾经消亡过一段时间,后来被人为恢复为口语,现在是以色列的国语。

同属闪语族的还有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亚述王朝的阿卡德语(Akkadian)、亚述语(Assyrian)。

最后要提到的是阿拉米语(Aramaic),它曾经是波斯王朝的主要官方语言,扩展于中东、近东的广大地区,与希腊语竞争,取代了希伯来语、亚述语等许多其它语言。后来由于阿拉伯语的扩张而被排挤,现存于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和伊朗的孤立小块地区。

(二)埃及语族(Egyptian Branch):

这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语族,包括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及后期的使用近似希腊字母文字的科普特语(Coptic)。十七世纪,埃及语灭亡,被阿拉伯语所取代。

(三)贝贝尔语族(Berber Branch):

贝贝尔语族位于北非山地,代表语言有特哇力语(Tuareg)、卡比勒语(Kabyle)、塔马舍克语(Tamazight)等。它们在非洲北部抵挡住了阿拉伯语的进攻。

(四)库施特语族(Cushite Branch):

主要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苏丹和索马里。包括索马里语(Somali)、加拉语(Galla)、贝扎语(Beja)等等。

(五)乍得语族(Chadic Branch):

乍得语族包括尼日利亚、乍得和喀麦隆地区使用的约600种语言。其中最主要的是豪萨语,它是尼日利亚的主要语言,从前使用阿拉伯字母,现在采用拉丁字母。$S!WW|9j.

埃及语族、贝贝尔语族、库施特语族和乍得语族可合称“含语族”(Hamitic Branch)。

四、乌拉尔语系(Uralic Family)

前面提到,有三种欧洲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芬兰语、匈牙利语和爱沙尼亚语。它们属于乌拉尔语系。乌拉尔语的原始居民在大约1500年前从乌拉尔山脉的西伯利亚一侧迁入欧洲,生活习俗已经完全欧洲化,但语言仍然保存了原来的面貌。乌拉尔语系分为两个大语族:芬兰—乌戈尔语族和萨莫耶德语族。

(一)芬兰—乌戈尔语族(Finno-Ugric Branch):该语族分为两个语支。芬兰语支包括十分相似的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以及西伯利亚的莫尔多维亚语(Mordvin)、乌德穆尔特语(Udmurt)、科米语(Komi)等小语种。乌戈尔语支包括匈牙利语及与之相近的处于中西伯利亚的奥斯恰克语(Ostyak)、沃古尔语(Vogul)。

(二)萨莫耶德语族(Samoyed Branch):

在叶尼塞河沿岸约有一万八千人说萨莫耶德语族的语言,如塞尔库普语(Selkup)、涅涅茨语(Nenets)、牙纳桑语(Nganasan)、埃内茨语(Enets)等等。

乌拉尔语系诸语言比前面几个语系的语言更为屈折,词尾后缀变化丰富。芬兰语名词有15个格,匈牙利语有17个!一些常见的国名在这些语言里变得不再熟悉,例如芬兰语中的“芬兰”、“德国”、“法国”分别叫做Suomi,Saksa,Ranska,与Finland,Germany,France 相去甚远。

五、阿尔泰语系(Altaic Family)

阿尔泰语系由中亚的阿尔泰山得名,现在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土耳其以及一些中亚国家。使用阿尔泰语系各种语言的人民早期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各个民族在这一地区直至西亚和东欧都曾建立国家。由于统治权不稳定、战争、迁移等原因,居民流动性很大,和其它语言接触很多,阿尔泰语言发展历史就比较复杂。

阿尔泰语系分为突厥、蒙古、满—通古斯三个大语族。

(一)突厥语族(Turkic Branch):

突厥语族中的土耳其语是阿尔泰语系最西边、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很多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语言也都是突厥语族的成员,如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另外还有鞑靼语(Tatar)、维吾尔语、巴什基尔语(Bashkir)等语种。中国境内的有些少数民族的译法略有不同:“乌兹别克族”译为“乌孜别克族”;“吉尔吉斯族”译为“柯尔克孜族”;“鞑靼族”译为“塔塔尔族”。

(二)蒙古语族(Mongolian Branch):

蒙古语使用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北方的蒙古族。蒙古国使用西里尔字母,中国的蒙古族仍然使用一种竖写的拼音文字。

蒙古语族的小语种有布利亚特语(Buryat),卡尔梅克语(Kalmyk)。

(三)满—通古斯语族(Manchu-Tungusic Branch):

这个语族包括西伯利亚地区的埃文基语(Evenki),或通古斯语(Tunguse),以及满语、锡伯语(Sibo)等。但中国境内的满族人大都只能说汉语。

早期曾经把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并称为“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后来经深入研究发现更多相异特性,不应合并为同一语系。

另外有的语言学家主张把日语和朝鲜语也划入阿尔泰语系,因为它们和阿尔泰语言确有共同特质。但大量相异成分又难于解释,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它们属于阿尔泰语系只是假说。还有很多人认为日语、朝鲜语语系归属未定,或自成一支。关于日语、朝鲜语的划分问题,至今未有定论。

日语使用汉字及两套假名。朝鲜语过去使用汉字,现用一套600多年前其独创的一种拼音文字系统。日语和朝鲜语的敬语发达,根据说话者和说话对象的地位不同,采取不同的词汇或敬语形式。另外日语中不同性别的人用词也有差异。

阿尔泰语系,包括日语、朝鲜语都是典型的黏着语(粘着语):以在词根后加构词附加成分为派生新词的主要手段,以在词干之后加语法粘附成分为形态变化的主要手段。

在语音结构上,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包括朝鲜语,都有“元音和谐”的特性。所谓元音和谐是指,元音根据发音位置前后不同分为阳性、阴性两类,在同一个词里要么都是阳性元音,要么都是阴性元音。例如,土耳其语构成复数的词尾有两种:-lar和-ler。at(马)构成复数为atlar;而ev(房子)的复数为evler。

六、高加索语系(Caucasian Family)

高加索语系由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脉得名。其南支的卡尔特维里语族(Kartvelian Branch)中最主要的语言是格鲁吉亚语,其它语言还有明格雷利亚(Mingrelian)、拉兹语(Laz)、斯凡语(Svan)。西北支的阿布哈兹—阿第盖语族(Abkhaz-Adyghean Branch)主要包括阿布哈兹语(Abkhaz)、阿第盖语(Adyghe)、卡巴尔达语(Kabardian)、阿巴兹语(Abaza)等等。东北地区主要有车臣语(Chechen)、印古什语(Ingush)、达吉斯坦语(Daghestanian)、阿瓦尔语(Avar)、莱兹金语(Lezgin)、拉克语(Lak)、列兹吉语(Lezgi)、塔巴萨兰语(Tabasaran)等。

高加索语言的普遍特点是存在大量复杂的辅音簇。有种已消亡的高加索语言包含多达81个单个辅音。俄罗斯南方的卡巴尔达语只有3个元音,而且在实际话语中常常消失。很难想象人们说话都是辅音是什么样子,也许由于地处高寒地区,人们有意避免张口发元音,以提高语速并减少热量损失。r?+u

}uH

七、南岛语系(Austronesian Family)

或称“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Malayo-Polynesian Family)。该语系从印度洋、马来半岛、东南亚,越过太平洋直到复活节岛,由一千多种语言组成。该语系的使用者据说最早起源于黄河谷地,公元前2500年左右经台湾迁移到菲律宾,公元前约1000年进一步迁至印度尼西亚、太平洋诸岛屿。南岛语系包括五个分支:

(一)台湾语族(Formosan Branch):

包括台湾本土的阿美语(Amis)、泰雅语(Atayal)、排湾语(Paiwan)、邹语(Tsou)。这些语言的使用者都是台湾原住民。

(二)印度尼西亚语族(Indonesian Branch):

又称马来语族,是南岛语系最大的一支。其中的马来语作为一种贸易和文化的语言在许多地方使用。马来语曾使用阿拉伯字母,20世纪改用拉丁字母。该语族还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诸多语言如印尼语、爪哇语、巽他语(Sundanese)、马都拉语(Madurese)、巴厘语(Balinese)等等;及许多菲律宾语言,如比萨亚语(Visayan)、他加禄语等。

此外还有一个遥远的分支叫做马尔加什语(Malagasy),它是非洲南部岛国马达加斯加的国语。1500年前,一部分人从印度尼西亚渡过印度洋来到马达加斯加岛。他们尽管已成为非洲人,风俗习惯也变得非洲化,但语言仍然表现南岛语的特点。

(三)密克罗尼西亚语族(Micronesian Branch):

包括较小地区的语言,如马绍尔群岛语(Marshallese)、吉尔伯特群岛语(Gilbertese)、雅浦岛语(Yapese)、瑙鲁语(Nauruan)等等。

(四)美拉尼西亚语族(Melanesian Branch):

包括斐济语(Fijian)、所罗门群岛语(Solomonese)等。

(五)玻利尼西亚语族(Polynesian Branch):

包括新西兰的毛利语(Maori)以及太平洋中靠东面的一些岛屿的语言,如萨摩亚群岛语(Samoan)、塔希提岛语(Tahitian)、夏威夷语(Hawaiian)、复活节岛语(Rapa Nui)等。

不难发现这些语族名称普遍带有-nesian词根。从字面意思看,Austronesian意为“南岛”;印度尼西亚(Indonesian)意为“印度岛”;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n)意为“小岛”;美拉尼西亚(Melanesian)意为“黑岛”;玻利尼西亚(Polynesian)意为“群岛”。

南岛语系语言的名词、动词形式变化很简单。马来语没有时态或格的变化。复数通过重复词根完成,如anak:小孩;anak anak:孩子们。

太平洋诸语中代词变化复杂。物主代词“我们/我们的”在有的太平洋语言中要细分为“暂时性属于”(如汽车、书本),和“永久性属于”(如身体器官)。有的语言的指示代词“这”分为三种变化,一种指示看得见的物体;一种用来指示说话时看不到但存在的物体;一种指示不存在的事物。还有的语言中的人称代词“我们”分为“包括说话对象”和“不包括说话对象”两种。美拉尼西亚语的复数人称代词还有三种数的变化:双数aijumrau(我们俩);三数aijumtai(我们仨);复数aijam(我们)。

太平洋语言另一特点是辅音、元音数量较少。夏威夷语仅有8个辅音(H、K、L、M、N、P、W、喉塞音)和五个元音(A、E、I、O、U)。他加禄语和毛利语采用“谓—主—宾”

的语法形式。马尔加什语为“谓—宾—主”。

八、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 Family)

南亚语系分布在印度东部至中南半岛的亚洲东南部地区。一般分为三个语族。

(一)越芒语族(Viet-Muong Branch):

该语族包括越南语、芒语(Muong)(两者都是越南境内的语言)。

(二)孟—高棉语族(Mon-Khmer Branch):

该语族主要包括孟语(Mon),曾经的泰王国的主要语言,现在使用于缅甸、泰国、中国和越南的零星地区;高棉语,柬埔寨的国语;尼科巴语(Nicobarese),位于苏门答腊西北的尼科巴群岛;卡西语(Khasi);中国境内(主要云南省)的佤语、布朗语(Blang)、德昂语(De’ang)等。

(三)扪达语族(Munda Branch):

扪达语族语言零星分布于印度北部地区,包括扪达语(Munda)、科尔库语(Korku)等近20种语言。

南亚语系中越南语具有声调,其余语言没有声调。前面汉藏语系中提到,有学者认为“侗台”和“苗瑶”两个语族属于南亚语系。

九、达罗毗荼语系(Dravidian Family)

在前文“印欧语系”中提到,印度北部语言大多属于印欧语系,但南部语言与北部差距甚远。印度南方大部的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该语系的一显著特点是发音难度大。

达罗毗荼语系包括的大语种有泰米尔语,使用者约一千八百万人,分布于印度的泰米尔省、斯里兰卡北部、马来西亚,同时也是新加坡的四种国语之一;马来雅兰语(Malayalam),约有六百万人使用;泰卢固语,约二千四百万人使用,分布于印度东南沿海马德拉斯以北的地区;卡拿拉语(Canarese),约一千万人使用于孟买地区的卡拿拉。这些语言使用各自的书写系统,具有弯曲、圆弧形的典型南印文字特征。

另有一种达罗毗荼语叫做婆罗灰语(Brahui),有17万人使用,在俾路支山区。xEiX

一般认为达罗毗荼语系发源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谷,曾经覆盖过整个印度次大陆。

十、尼日尔—刚果语系(Niger-Congo Family)

尼日尔—刚果语系包含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的共900多种语言。该语系起源于西非,逐渐迁徙至非洲东南部。

非洲国家的疆界并不完全反映语言的划分,而更多展现的是其被殖民的历史,所以非洲诸语言常常不按国界划分,通常一种语言可能被几个国家同时使用;同样,一个国家也可能有多种互不相同的语言。

尼日尔—刚果语系包括九个语族,主要语言有:非洲西部的弗拉尼语(Fulani),使用于尼日利亚、喀麦隆、马里、几内亚、冈比亚、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林克语(Malinke),用于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马里、科特迪瓦;门德语(Mende),主要使用于塞拉利昂;特维语(Twi),用于加纳;埃维语(Ewe),用于加纳、多哥;莫西语(Mossi),用于布基纳法索;约鲁巴语(Yoruba),用于尼日利亚;伊波语(Ibo),用于尼日利亚;科佩勒语(Kpelle),用于利比里亚;沃洛夫语(Wolof),用于塞内加尔;方语(Fang),用于喀麦隆、加蓬、几内亚。

非洲东南部从几内亚到苏丹这条地带南面,有一大群班图语族(Bantu Branch)的语言。班图语族数量众多,使用者约五千万人。使用者最多的一种是斯瓦希里语,用于坦桑尼亚、

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等地;其余包括乌干达的干达语(Ganda),卢旺达的卢旺达语(Ruanda),布隆迪的隆迪语(Rundi),刚果(金)的鲁巴语(Luba),刚果(金、布)的林加拉语(Lingala),刚果语(Kongo),刚果(金)、赞比亚的贝姆巴语(Bemba),津巴布韦的肖纳语(Shona),津巴布韦和南非的恩德贝勒语(Ndebele),博茨瓦纳的茨瓦纳语(Tswana),南非的祖鲁语等等。

非洲南部语言普遍用声调表达语法意义(偶尔用于区别词义)。刚果的班达语(Banda)有三种调,当地人也使用三调的鼓来传递信息。埃菲克语(Efik)有四调,m、n当作元音使用。

尼日尔—刚果语系的大部分语言使用丰富的前后缀来修饰名词和动词,名词、动词从不单独出现。弗拉尼语有18个名词限定后缀;恩德贝勒语有16种名词限定前缀和丰富的表达亲属关系的词语,如u-baba(我的父亲)、u-yihlo(你的父亲)、u-yise(他的父亲)。

肖纳语有200多个描述“走”的词语,如mbwembwer(摇晃屁股走),chakwair(在泥中咯吱咯吱地走),donzv(拄着拐杖走),panh(长距离地走),rauk(大步走)等等。弗拉尼语名词通过变换词首辅音来表达语法意义,如jese(脸),gese(脸的复数),ngesa(大脸)。

班图语族采用五进制,数字六用“五加一”表达。许多非洲部落语言中有吸气音、咂嘴音等古怪的辅音。

十一、其它语系

除了前面这十大语系,世界上还有一百多种小语系散布各地,有许多土著语、原始部落的语言还没能完全为语言研究者了解和认识。在本文的最后章节,简要介绍一下尚未涉及的部分非洲语言、美洲大陆的土著语言、未界定语系或独立不属任何语系的语言。

非洲东北部尚有尼罗—撒哈拉语系(Nilo-Saharan Family),包含诸如埃及南部和苏丹的努比亚语(Nubian)、肯尼亚北部的丁卡语(Dinka)和玛赛语(Masai)等语言。该语系发源自埃塞俄比亚山区,一万年来并未有大迁徙,基本仍存留在发源地。

非洲南部有一小撮语言属于科依桑语系(Khoisan Family)。该语系的两种典型语言是霍登托语(Hottentot)和布施曼语(Bushman),使用于纳米比亚和南非。该语系曾覆盖整个非洲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后为迁入的尼日尔—刚果语系所取代。K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Eskimo-Aleut Family)覆盖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地区。主要语言为爱斯基摩人的因纽特语(Inuit)。该语言合成词发达,通常一个动词与众多名词及修饰成分合成一个复合词表达意义,这种复合词即相当于其它语言中的句子。

阿尔贡金语系(Algonquian Family)分布在美洲大陆东北部,包括奥积瓦语(Ojibwa)、克利语(Cree)、黑脚语(Blackfoot)、密克马克语(Micmac)、水彦语(Cheyenne)、卓克托语(Choctaw)、坡塔瓦托米语(Potawatomi)、莫希干语(Mohican)、特拉华语(Delaware)等。该语系的许多语言名词分为两种类似性的变化: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

位于加拿大的阿沙巴斯甘语系(Athapascan Family)包括拿瓦荷语(Navajo)和阿帕奇语(Apache)。拿瓦荷语有很多词语来描述不同形状、颜色和位置的物体。在拿瓦荷人眼中的世界都由几何图形构成,事物都通过几何形状来观察和描述。

伊洛魁语系(Iroquoian)同样位于北美洲,包括切诺基语(Cherokee)、休语(Sioux)、摩荷克语(Mohawk)等。摩荷克语的主语在动词上按照性别标记,词序随意,该特征与班图语族相似。

北美大陆的太平洋沿岸有一支莫桑语系(Mosan Family),包括贝拉—库拉语(Bella-Coola)、平头语(Flathead)和奥卡纳干语(Okanagan)。这些语言的有些词汇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正确意义。

北美及中美洲地区的乌托—阿斯特克语系(Uto-Aztecan Family)包括美国和墨西哥境内

的河比语(Hopi)、帕帕哥语(Papago)和科曼奇语(Comanche)等。该语族的最重要的语言是拿哇特尔语(Nahuatl)。辅音tl为该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该语言采用五进制。)

墨西哥中部有奥托—曼吉语系(Oto-Manguean Family),包括7个语族150多种语言。其中很多语言有声调。

墨西哥南部尤卡坦半岛及危地马拉的玛雅语系(Mayan Family)包括8个语族约30种语言。这些古文明的承担者约发源于公元前800年。

中美洲的大奇布查语系(Macro-Chibchan Family)包括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加勒比海沿岸的密斯基多语(Miskito)和巴拿马的库纳语

佩纽蒂语系(Penutian Family)散布于中、南美洲,最大的一支是智利的阿劳坎尼语(Araucanian)。

加勒比语系(Carib Family)散布在南美洲北部的雨林地区,包括加勒比语(Carib)、帕诺亚语(Panoan)、奇基多语(Chiquito)等。其中巴西雨林中约350人使用的Hixykaryana 的语序为“宾—谓—主”,这种语序为南美洲所独有。

安第斯—厄瓜多尔语系(Andean-Equatorial)覆盖南美广大地区,包括秘鲁和厄瓜多尔印加族人的克权语(Quechua)、玻利维亚的埃玛拉语(Aymara)、巴拉圭的瓜拉尼语(Guarani)、巴西的图皮语(Tupi)及加勒比海沿岸的阿拉瓦克语(Arawak)。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700多种语言还不怎么为人们知道,还在研究之中。该岛上的语言可能分为六、七个大语系,一些小语系和一些独立语言。大多数巴布亚语言的使用者只有几千人,不为外界熟知。

新几内亚岛上许多语言的共同特点是有双数代词,即使用不同词语表示“我们”,“我们俩”;“你们”,“你们俩”。

奇瓦伊语(Kiwai)有已知的最复杂的动词变化结构,依靠在动词上加前后缀来表达句子意义。例如:odi意为“给弓装弦”,通过添加下列前后缀:ri-mi-bi-du-mo-i-odi-ai-ama-ri-go,来表达“在遥远的将来的某个时候,他们三个人一定会为两只弓装弦”的意义。

伊马斯语(Yimas)有四种过去式变化,以严格区分动作发生的过去时间与说话时间的远近程度。

拉托卡斯语(Ratokas)只有11种发音,是已知语言中最少的。这11个音位由5个元音和6个辅音构成:A、E、I、O、U、B、G、K、P、R、T。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安达曼群岛和塔斯马尼亚岛语言与巴布亚语言有亲属关系。

澳大利亚的约250种土著语言可大致分为23个语系。北方地区分布有其中的22个,如Bunaban,Ngaran,Yiwaidjan等。澳大利亚中南部的Pama-Nyungan语系拥有复杂的代词系统,例如代词“我们”有四种形式:yunmi(我们俩,你和我);mintupals(我们俩,他和我);mipala(我们所有人,包括你);melabat(我们所有人,不包括你)。Jiwarli语有三个不同动词表示“搬运”的意义,以区分物体在手上、在头上或在背上。

澳大利亚不少土著语言使用不同词汇与不同亲属交谈。Adnyamathanha语有十套代词系统,用于与不同的亲人交谈。Dyirbal语的每个词都有两套几乎完全不同的词汇。该语言名词有四种性别。

大多数土著语言的数量词只有三个:“一”、“二”和“许多”。

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不属于任何一个语系,这些语言称作独立语言或语言孤岛。比如日本北海道地区有一种阿伊努语(Ainu),几近灭绝。Porome语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约一千人使用,没有文字系统。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地区也有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叫做布鲁沙斯基(Burushaski)语。

在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处的比利牛斯山区西部约有五十万人说巴斯克语(Basque),它是古代伊比利亚语的残留形式。巴斯克语采用20进制,代词“它”有三种形式,分别指代离

说话人较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的事物。

俄语(Русский)

俄罗斯人和俄罗斯族使用的语言,前苏联境内各民族间的通用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支。据统计,原苏联境内以俄语为母语的人有1.4亿多,以俄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有4000多万。在中国,讲俄语的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塔城、阿勒泰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等地。

俄语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远古时代的原始斯拉夫语(斯拉夫母语)在公元前2000~前1000年间逐渐脱离其他印欧语言而独立发展。6~7世纪,由于内部方言差别不断扩大而分化为斯拉夫语东支、西支和南支。东斯拉夫语(也称古俄语)存在于7~14世纪。10世纪末,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后,基里尔文字随着古斯拉夫语宗教文献传入俄国,这就是今天俄语字母的前身。现存最早的古俄语文献有《奥斯特罗米尔福音书》(11 世纪) 、《往年故事》(12世纪)、《伊戈尔王远征记》(12世纪)、《俄罗斯法典》(11~12世纪)等。

斯拉夫语东支约在14世纪逐渐分化为俄罗斯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三种独立的语言。14世纪后,莫斯科公国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俄罗斯部族语言在莫斯科方言基础上逐渐统一。16世纪中印刷术传入俄国,促进了俄语的统一。17~19世纪初,随着俄罗斯民族的形成,俄语发展为民族语言。从诗人普希金(1799~1837)时代起为现代俄罗斯标准语时期。除普希金外,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杰出作家也为俄罗斯标准语规范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现代俄语主要有两种地域方言:南俄方言和北俄方言。南俄方言的主要语音特征是:а音化,即元音字母о在非重读音节中读作а;辅音字母г读作擦音(即同х相对的浊音);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词尾т发软音-тъ。中国俄罗斯族使用的俄语属南部方言。北俄方言的主要语音特征是:о音化,即元音字母о在非重读音节中仍读о;辅音字母г读作浊塞音;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词尾发硬音-т。在南北方言区之间,从西北到东南有一个过渡性的区域,习称中俄方言区。其语音特征是混合型的:а音化;г读作ɡ;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词尾发硬音т。

现代俄语的标准音是在莫斯科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发展趋势之一是读音逐渐接近拼写形式所表示的音。俄语共有33个字母,表示42个音位:5个元音,37个辅音(一说6个元音和36个辅音)。俄语语音的主要特点是:①元音少,辅音多;②大多数辅音是清、浊相对和软、硬相对;③元音在非重音节中发生明显的弱化,音值有时含混不清;④词重音在不同的词中可以落在不同的音节上,没有固定的位置,而当词发生词形变化时,重音可能移动位置。

俄语语法结构的特点是:词与词的语法关系和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主要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俄语是印欧语系中保留古代词形变化较多的语言之一。名词大都有12个形式,单、复数各有6个格;形容词有20多个甚至30多个形式,单数阳性、中性、阴性和复数各有6个格,另有短尾、比较级;动词形式可有一、二百个,包括体、时、态、式、形动词、副动词等。实词一般都可以分解为词干与词尾两部分。词干表示词的词汇意义;词尾表示语法意义,通常一个词尾包含几个语法意义。

俄语的词汇很广,有历史最久的、从原始印欧语继承下来的词;在原始斯拉夫语时期和东斯拉夫语时期产生的词;14世纪俄语独立发展以来产生的词。此外,俄语还在各个历史时期借入许多外来词。俄语科技领域中的外来词,18世纪初多借自德语,19世纪多借自法语,20世纪中叶以后多借自英语,主要是美国英语。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俄语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有明显的扩大。

法语(Fran?ais)

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继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之后使用者人数最多的罗曼语言

之一。法文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汉语以外,当时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现时全世界有87,000,000人把它作为母语,以及其他190,000,000人使用它(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法文是很多地区或组织的官方语言(例如联合国、欧洲联盟)。

历史:

虽然很多法国人认为他们是高卢人(Les gaulois)的后裔,但是今天似乎只有很少的凯尔特人的影响保留在法国人中。很多的词汇是来源于拉丁文或日耳曼语言。Z|&MKG24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法国,拉丁文开始在法国流行。至公元5世纪,拉丁文已经广泛取代了原先通行于法国的凯尔特语。在高卢境内,随着罗马移民的增加,高卢人与之使用的通用拉丁语融合成为大众拉丁语(Le latin vulgaire)。与此同时,作为上层文人使用的书面拉丁文开始衰退。公元5世纪,高卢境内的说拉丁语的早先居民,与随着民族大迁徙进入高卢的讲日耳曼语的法兰克人的语言开始融合,法语开始失去非重音音节。公元6、7世纪,大众语变为一种混合性语言(Un langage composite)。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开始使得法文开始规范化。到公元9世纪,拉丁语和日耳曼语最终融合成罗曼语。从公元939年卡佩王朝开始,法文成为法国唯一的官方语言。

法语方言:

开始的时候,在今天的法国领土上有很多不同的方言,但是后来巴黎附近地区的方言Ile-de-France取代了其他的方言并成为了现代法语官方语言的基础。而南方经济由于发展比较落后以及历史上的分隔,至今仍存在很多方言,如马尔舍方言、上朗格多克方言、下朗格多克方言、利木赞方言、上奥佛尼方言、下奥佛尼方言、加斯克尼方言和普罗旺斯方言。法文是下列国家的第一语言:

法国(六千万人使用,包括瓜德罗普岛、马提尼克岛和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加拿大(6,700,000使用者,特别是魁北克、新不伦瑞克)

比利时(4,000,000使用者,瓦龙语是Langue d'O?l语的一种方言,与比利时法语有显著的差异)

瑞士(跟德文,意大利文,罗曼文四文共行)

摩纳哥

法属圭亚那(Guyane fran?aise)

海地

同时法文也是下列国家的主要第二语言:阿尔及利亚、黎巴嫩、毛里求斯、摩洛哥、新喀里多尼亚、留尼汪和突尼斯。

在下列国家是官方语言,也是学校唯一使用的语言:科摩罗、刚果共和国、法属玻利尼西亚、加蓬和马里。

在下列国家是官方语言,但是没有当地语那么常用: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科特迪瓦、几内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塞舌尔、多哥、瓦努阿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在安道尔和卢森堡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

另外,在埃及、印度的本地治里(Pondicherry)、意大利(Vallée d'Aoste)、老挝、毛利塔尼亚、英国(汊河岛,海峡群岛)、美国(阿卡迪亚,Cajun)和越南也有一些法语使用者

La Francophonie是一个国际法语使用者和非法语使用国家和政府组织。

法国人一直对自己的语言非常自豪。殖民地时期,大英帝国将英文带到广大殖民地;而在二战后,强大的美国继续在世界各地传播英语,使法语的地位持续下降。法国人对此十分不忿,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全力抗击英语文化势力。尽管如此,法语也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受到了英语的冲击。

西班牙语(Espa?ol)

西班牙语是世界第三大语言。在七大洲中,约有352,000,000人使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27个国家均使用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文字采用拉丁字母,是从通俗拉丁语中发展而来的,同时受到巴斯克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西班牙语音的典型特征是辅音弱化、腭音化。相同的现象也可以在大部分的罗曼语系的语言中发现。

西班牙语是非盟,欧盟和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在21世纪使用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西班牙、乌拉圭和委内瑞拉。

在西班牙和西班牙美洲拥有很多不同的西班牙语方言。在西班牙北部的卡斯蒂利亚方言发音通常被认为是西班牙语的标准发音。

在美洲,第一批西班牙人带来的他们的地方主义。今天,你仍然可以发现在美洲的不同地方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方言口音。

西班牙语是曲折语。西班牙语的陈述语序通常是“主-谓-宾”结构。西班牙语的感叹句、疑问句分别要在前加上倒感叹号、倒问号,後面加上感叹号、问号。

德语(Deutsch)

德语是是德国、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瑞士的4种官方语言之一。它属于印欧语系下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德语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圣经翻译。

德语是1亿多人使用的母语(总计约为1.1亿)。它最初在德国(Deutschland)、奥地利(?sterreich)、瑞士北部(Nordschweiz)、列支敦士登(Lichtenstein)、卢森堡(Luxemburg)、意大利南提洛尔(Südtirol,Italien),比利时(Belgien)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Polen)地区和部分法国阿尔萨斯(Elsa?, Frankreich)地区内使用。另外,在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此外,前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德国移民区、以及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州等地也有少数人使用德语。

5~8世纪日尔曼语中发生的音变(也称高地德语音变)使德语从共同日尔曼语中分化出来,逐渐发展称为独立的语言。以及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圣经》德语译本和他的其他著作的传播,书面共同语开始形成。

中世纪初期德语(Deutsch)这个词首次出现。其词根来于日耳曼语中的人民(thiodisk)一词,意思是这是一种被老百姓使用的语言。当时法兰克人(Franke)的高级阶层一般使用拉丁语(Latein),后来是法语(Franz?sisch)。德语当时并不是一种统一的语言,它是许多地方方言的总称。中世纪德国境内诸侯割据,加上交通不便,各个德语方言的发展相差很大。虽然有建立一个共同语言的试图,但一般它们都只局限于一个地区,而且只在一定的阶层中被利用。比如北德的低地德语(Niederdeutsch)在汉萨同盟(Hanse)最兴盛的时候在北海(Nordsee)和波罗的海(Ostsee)沿海地带成为当地经商的通用语言。

12~16世纪,随着德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德语的统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通过宗教改革路德圣经所使用的德语方言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成为后来标准德语的基础。

1781年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Johann Christoph Adelung)出版了第一部德语字典(Das erste gro?e W?rterbuch)。1852年起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Jacob und Wilhelm Grimm)兄弟开始编辑他们的最广泛的德语字典(das umfassendste Deutsche W?rterbuch)。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

现代德语标准音到19世纪才形成,1880年康拉德·杜登(Konrad Duden)出版了他的德语全正体书写字典(das Orthographische W?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1901年经过小的更改后这部字典成为标准德语的唯一的规则作品。其中的规则一直到1998年才被得到新的修改。1998年的修改主要改进了一些非常不规则的语法,另外简化了一些规则。此外一些在民间通用的,按过去的正体法错误的写法被认可为正确的了。修改施行后老的写法算做“过时的,但并非错误的”。

意大利语(Italiano)

许多人认为意大利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伟大的文艺复兴文化的媒介,意大利语曾对西欧其它语言起过深刻的影响。意大利语除了通行于意大利之外,还是瑞士四种官方语言之一,它还广泛通行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巴西。操意大利语的人数总共约六千万人。

意大利语是一种罗曼语。它比任何其它罗曼语都更接近于原来的拉丁语。然而,它的各种方言之间的差别很大,以至交际都成问题。意大利的标准书面语基本上是通过但丁的《神曲》和皮特拉克以及薄迦丘的作品,在十四世纪才得以形成的。由于这些杰出的作家主要是使用托斯卡纳(特别是佛罗伦萨)方言,所以现代意大利语本质上是托斯卡纳方言。从1870年以来,罗马方言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地位,但仍然比不上佛罗伦萨标准语的声誉。

现代意大利语有二十一个字母,词的书写与发音高度统一,部分辅音以字母组合的形式出现。gn发舌面中鼻音,sc在i,e前发舌叶清擦音,sci在a,o,u前发舌叶清擦音,c在e,i前发舌叶清塞擦音,ci在a,o,u前发舌叶清塞擦音,ch在i,e前读舌根清塞音,g在e,i前发舌叶浊塞擦音gi在a,o,u前发舌叶浊塞擦音,gh在e,i前读舌根浊塞音,gli发舌面中边音,gli 在其他元音字母前发舌面中边音。清辅音大部分情况不送气,元音不分长短。P#fM:z@[ 意大利语的动词有七个式,累计有二十二个时态。每个时态又有人称的变化,非常复杂,这是外国人学意大利语的主要难点。另外,意大利语的名词分阴阳两性,阴性主要以a结尾,阳性主要以o结尾,有单复数的变化,冠词以及修饰名词的形容词要与名词保持性数的一致。因此意大利语的句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变处处变。

由于意大利语保留了很多拉丁语的词汇,因此懂意大利语的人在看到其他印欧语系语言中从拉丁语中借来的学术名词时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葡萄牙语(Português)

世界上有1.82亿人把葡萄牙语作为他们的第一语言,是世界流行语种的第8位。有8个国家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即葡萄牙、巴西、安哥拉、佛得角群岛、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东帝汶。

葡萄牙语属罗曼语系,包括中部罗曼语(法语、意大利语、萨丁岛(Sardinia)方言、加泰罗尼亚(Catalonia语等)、西部罗曼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与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等)。它是加泰罗尼亚语之后诞生的拉丁系语言的一个分支。相对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加泰罗尼亚语、罗马尼亚语等而言,葡萄牙语相对易学。虽然葡萄牙语的书写很接近于西班牙语,但相比较而言葡萄牙语更柔和,因为它包含了一些西班牙语所不具有的鼻音。巴西的葡萄牙语比较葡萄牙的葡萄牙语相对舒缓。但是,巴西人和葡萄牙人可以毫无困难的交谈。加利西亚语在西班牙在西北部的加利扎比较流行,被认为是葡萄牙语的一种方言。

欧洲的葡萄牙语和巴西葡萄牙语没有多大区别,他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英国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关系:来自于对方,当某些发音、语法、句法和成语却往往不同,但彼此又或多或少地相互了解。欧洲葡萄牙语常被作为标准的葡萄牙语。你会发现葡萄牙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它蕴藏了许多的惊喜。它对于我们学习英语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它拥有大量的拉丁语发端词汇。虽然它很类似于其它拉丁系语言,但是你仍然会发现葡萄牙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色彩。

希腊语(Ελληνικ?)

希腊语是印欧语系中一种独立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希腊,使用人口700 多万。在其他地区也有数量不等的使用者。全世界现今使用人口总计1000万左右。

希腊语是印欧语系中最早有文字记录的语言之一。在近代希腊语里,古代的乐调重音变成送气重音,元音的长短音区别已经消失。语法结构中已失去了双数、愿望语气和过去叙述时。近代希腊语从邻近民族或统治民族那里接受了大量借词,而书面语还保留着许多古希腊语词。由于古希腊哲学、科学、逻辑学、数学的发达,其创造的大量词语仍沿用至今。现代很多新学科也借用希腊词语并根据希腊语构词规则创造新词来表达新概念

希腊语是西方文明第一种伟大的语言。许多人认为它是所有语言中最有效、最值得敬佩的交际工具。由于结构清楚、概念透彻清晰,加上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似乎多得无穷无尽,它就能既适合严谨的思想家的需要,又适合有才华的诗人的要求。我们只能猜测:古希腊语听起来是如何的悦耳,但是,书面语的美可能比口语毫不逊色。

操希腊语的民族在公元前二千年从巴尔干半岛迁移到希腊半岛及其邻近地区。希腊语最后分化出四种方言:依奥利亚(Aeolic)、爱奥尼亚(Ionic)、阿卡狄亚—塞普路斯(Acado-Cyprian)、多利安(Doric)。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塞》,就是用爱奥尼亚方言写成的。在以后的几百年中,随着雅典城的兴起,一种叫雅典语的爱奥尼亚方言,产生了古典时期伟大的文学作品。雅典语成了希腊语的主要形式及共同语(Koine)的基础。雅典语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现代希腊的疆界。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以后,雅典语的使用范围东边远达印度;后来罗马帝国信奉雅典语为第二语言。新约圣经用共同语(Koine)写成;时至今日,东正教还在用这部圣经。

根据腓尼基语改制的希腊字母表,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出现了。这是有元音字母也有辅音字母的第一个字母表。闪米特语族诸语言的字母表与此不同,它们只有辅音字母。希腊字母最初也象闪米特字母那样,是从右到左书写的。但后来变成从右到左和从左到右交替地书写,后来又变成从左到右,成为目前的这种样子。1952年曾解释叫做线形文字的希腊早期文字,那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遗物,但是到公元前一千二百年这种文字大部分废弃不用了。

从第四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希腊语是拜占廷帝国的官方方言。以后在土耳其统治期间,希腊人仍然讲希腊语。现代希腊语约在九世纪开始成型,到十九世纪成为希腊王国的官方语言。现在操希腊语的约有一千万人,其中包括塞普路斯岛上的五十多万人。除了通俗的共同语外,还恢复了一种纯粹的古希腊语的模仿语,作为文学用语。

希伯莱语(Hebrew)

希伯来语(Sabra)意为“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属于中东闪含语系闪语族的一个分支,没有元音字母,只有22个辅音字母,其文字从右往左书写。许多文学作品和文献是用这种语言创造出来的,今日则主要保留在《圣经》,《死海古卷》和大量犹太教法典及文献之中。

公元前70年,罗马人毁掉了犹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犹太人被逐出家园流落世界各地。他们使用寄居国的语言,致使希伯莱语作为口语逐渐消失(但作为书面语继续存在)。

19世纪后半叶,有一个犹太人决心复活希伯莱语。他是立陶宛犹太青年埃里泽·本·耶胡达。1879年,耶胡达发表论文《事关大局的问题》,认为在现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压力下,犹太民族作为一个民族而生存面临大问题,而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家园是犹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民族延续和民族复兴,犹太人必须重说希伯莱语。

耶胡达决心在与其他犹太人交往时只说希伯莱语。他的第一个孩子成了近2000年来第一个把希伯莱语当做母语来说的孩子。1884年,他开始编辑一份周报,进一步宣传他的思想;同时,为了证明古语能够新生,供现代社会使用,他着手编纂一部字典,并积极扩展词汇量。1890年12月,他组建了一个希伯莱语委员会(即今希伯莱语研究院)以发展这项事业。

后来,耶胡达找到了一些愿意实践他语言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他不仅要求他们积极使用希伯莱语,还坚持要这批拓荒者的子女把它当做母语来学。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学校都讲授希伯莱语,但是仅作为一种了解宗教和经书的古语来讲授。所以,耶胡达的要求对于祖居圣地的犹太人和定居多年的拓荒者来说,影响甚微。不过,年轻的移民们急于开创一种崭新的生活,许多人乐于让孩子去学这种未曾实践过的语言。

在这个萌芽的教育体系中,建立希伯莱语的尝试所遇到的困难不难想像,正如当时的老师所言:“气氛浓重压抑。难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颗种子是怎么种下去的。我们像哑巴,结结巴巴的,要手和眼来帮忙。”

经过艰苦的摸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勒斯坦地区全部使用希伯莱语的幼儿园、中小学和专业学校已达64所。终于,入学的儿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莱语事业的拥护和保卫者。曾有这样一个报道:有人从一个小女孩手中抢走一个布娃娃。才上学一个月的女孩吃了一惊,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莱语叫道:“还给我!还给我!”那人装作听不懂,要女孩说意第绪语,但女孩坚持说希伯莱语,宁可因此失去布娃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犹太人慈善机构出资在海法市筹建一所技术学院(即后来的海法理工大学)。规划者认为,由于德语是国际公认的语言,新学院中讲课要用德语。消息披露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举行了一系列的示威、罢工、罢课和抗议集会,开学典礼被迫推迟。

同样,其他学校也开始用希伯莱语讲授全部课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技术学院以希伯莱语为唯一授课语言;第一代说希伯莱语的家庭也出现了。1925年,希伯莱大学的创办成了全民族的大事。x

据1916—1917年间统计,巴勒斯坦地区8.5万犹太人中有3.4万人把希伯莱语当做第一用语或日常用语。有意义的是,其中农业定居村和特拉维夫市75%的儿童及33%的成年人说希伯莱语。希伯莱语的延续得到了保证。

1923年9月29日,英国托管当局承认了希伯莱语的地位:“阿拉伯语、英语和希伯莱语为该地区的官方语言。”

虽然希伯莱语在1948年5月以色列国建立前后还经受了多次挑战,移民数往往超过了原有居民数,然而希伯莱语作为存活语言的地位从未动摇。现在,希伯莱语是以色列国的正式语言,有500万人使用。

荷兰语(Nederlands)

荷兰的一千三百万人操荷兰语。荷兰语也是南美洲苏里南(荷属圭亚那)和加勒比海中的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官方语言;同时也通行于比利时北部。但是无论在哪里,该语言一般被叫做弗兰芒语。荷兰语和英语一样,属日耳曼语,印欧语系。它介于德语和英语之间,比任何一种语言都更接近英语。

荷兰语的字母表传说是来源于一个叫做纳巴特安的古老民族,但这个字母表底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及到底是如何产生出来的,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穆罕默德早期曾经采用过两种手写体:一种叫纳斯基,这是书籍和通信中常用的草体;另一种叫做库菲克,这是一种楷体文字,主要是装饰用。现在二十八字母的字母表基本上由辅音组成,元音符号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号来表示。但是这些符号通常是省去的,它们只在小学课本和《古兰经》的一切版本中才会出现。同其它闪米特语言一样,荷兰语的书写方式也是由右至左,荷兰语的文字还用于其它许多语言,比如波斯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和信德语。

因为荷兰人长期以来是一个航海民族,所以荷兰语在世界很多语言中留有痕迹。许多荷兰语航海词汇,为其它语言所采用。在现代印尼语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语的习惯说法和句型。英语中源于荷兰语的词有:deck(甲板),yacht(游艇),easel(画架),freight(船运的货物),furlough(休假),brandy(白兰地),cookie(家常小甜饼),cruller(油煎饼),

waffle(蛋奶烘饼),maelstrom(大旋涡),issinglass(鱼胶)和Santa Claus(圣诞老人)。纽约市中许多地名,例如Brooklyn(布鲁克林),Flushing(弗卢胜),Harlem(哈莱姆),Saten Island(斯塔腾岛)和Browery(鲍厄里),提醒人们想起这些地方是荷兰在新阿姆斯特丹的旧殖民地。

爱尔兰语(Irish)

爱尔兰语,也称做“盖德尔语”、“盖尔语”、或“爱尔兰盖尔语”等其他译名。爱尔兰语在语言分类上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和同属该语族的布列塔尼语、威尔士语以及苏格兰盖尔语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爱尔兰语是爱尔兰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北爱尔兰官方承认的区域语言,使用人口有26万。

在语言学者关于母语运动的讨论中,最常提到的两个语言是希伯来语和爱尔兰语。不过,前者通常被视为是少数成功的母语运动之一。而后者的母语运动,则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爱尔兰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分为新拼字法和旧拼字法。爱尔兰人的先民主要是属于凯尔特部落群的盖尔人,并吸收有伊比利亚人、诺曼人、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成分。伊比利亚人是爱尔兰岛上最早的居民,来自比利牛斯半岛。在西元前4世纪的时候,盖尔人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来到爱尔兰岛(也有学者认为这批盖尔人系来自苏格兰)。他们同化了居住在当地的伊比利亚人,并成为爱尔兰民族的基础。多数的历史学家相信,在西元前7世纪左右,盖尔人就开始在爱尔兰岛上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因此,爱尔兰语有著相当长远的历史。

爱尔兰语的起源:

虽然爱尔兰岛在西元前就已经有人定居.不过,和爱尔兰语相关的文字纪录,却一直要等到西元4世纪左右才出现。现存关于爱尔兰语最早的纪录,是在一种被称之为“欧甘”的特殊石头上发现的,透过在这些石头上所刻写的文字,语言学者可以找到和原始爱尔兰语相关的一些蛛丝马迹。

公元432年,圣派特瑞克从欧洲大陆抵达了爱尔兰,同时也开始了将这些盖尔人转化为基督徒的过程。一般相信,圣派特瑞克是将罗马字母介绍到爱尔兰的第一个人。经由这些以罗马字母书写的文字纪录,比如说爱尔兰传教士在经书边缘所写的一些诗歌(其中以〈克尔之书(Books of Kells)〉最为有名),我们在今天才可以对早期克尔特人的部分口语文学传统,有某种程度的认识。

事实上,如果从书面文学的观点来看,爱尔兰文学的历史算是相当久远。Bradaigh就认为,在欧洲可以发现的最早书面文学,是在西元前8世纪左右以古典希腊文写成的,再来则是在西元前1世纪左右以拉丁文写成的作品。而西欧出现的第三个书面文学传统,就是以爱尔兰语写作的一些口传文学作品了。

爱尔兰语的扩散:

在爱尔兰人转化为基督徒以后,随著这群人之足迹的扩展,他们一方面开始在苏格兰南部建立新的据点,而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介绍给原来居住在该地的皮特人(Picts);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将这些皮特人转化为基督徒。大概在西元6世纪中叶左右,不论是在政治、军事、文化、语言等层面,爱尔兰人都已经在苏格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一直到今天,在苏格兰人所使用的“苏格兰盖尔语”中,我们都还可以找到不少和爱尔兰语类似的词汇。事实上,所谓"Sco"这个词汇,一开始正是罗马人用来称呼从爱尔兰入侵到苏格兰的这群盖尔人的,到后来则变成是描述海外爱尔兰人(Irish abroad)的一个词汇(O'Donnaile nd)。

在公元9世纪左右,爱尔兰语已经扩张到苏格兰的大半部、英格兰的北部、以及人岛(the Isle of Man)等地区。西元852年,来自北欧的维京人(Vikings)入侵爱尔兰,双方并在914年展开了一场时间几乎长达100年的战争。无论如何,当维京人于1014年在都柏林附近被

击溃的时候,爱尔兰语已经成为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强势语言,这也几乎可以算是历史上爱尔兰语发展的最高峰。

英格兰人的入侵:

1169年,才遭受诺曼征服不久的英格兰王室派兵侵略爱尔兰,爱尔兰人也因此展开了爱尔兰历史上长达800年之久的反抗运动。1171年,英王亨利正式成为爱尔兰君主。这些从英格兰渡海而来的入侵者,多数都是使用诺曼法语(Norman-French),少数则是使用英语。由于他们的人数不算太多,因此受到影响的主要区域是在都柏林附近,至于在爱尔兰的其他区域,爱尔兰语依旧是民间使用的主要语言(O'Donnaile nd)。

然而,随著英格兰人统治的深化,至少在政治层面上,英语终于慢慢取代了爱尔兰语的地位。1367年,英格兰人通过了《基尔肯尼法案》,该法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盎格鲁化(anglicisation)爱尔兰,企图大力压制爱尔兰人的语言和习惯。1601年,爱尔兰人反抗英国的企图再一次失败,在这一年以后,爱尔兰本地贵族的力量几乎完全被瓦解掉。1641年,爱尔兰人再次爆发反抗运动,这次是以天主教徒对于英国新教徒的反抗作为主轴。1649年,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率英军镇压了这次起义,整个爱尔兰终于在实质上完全置于英国统治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大致上在1800年左右,英语在爱尔兰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势语言。在爱尔兰岛上,几乎任何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享有权势的人,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爱尔兰语。虽然如此,爱尔兰语仍然有4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但多数都是属于下层阶级的农民。

国民教育体系和爱尔兰大饥荒:

然而,19世纪上半叶的两个事件,却把爱尔兰语几乎完完全全地从爱尔兰连根拔除,一个是1831年开始实施的初级教育体系(primary education system),另一个则是爆发于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1831年政府开始在爱尔兰建立所谓的“国民教育体系”,完全以英语当作该教育体系的媒介语言。虽然爱尔兰语是半数以上之学童在家庭中的母语,然而,爱尔兰语却不被允许在教育体系中出现。学生如果用爱尔兰语交谈,不但会被老师嘲笑、羞辱,甚至还会被要求在脖子上挂一个“从此不说爱尔兰语”的警告。这样评论这个所谓的“国民学校”:这根本就不是国民学校,而完完全全是盎格鲁化的工具”。

1845年,爱尔兰面临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大饥荒,估计有150万人被夺去生命,另外有100多万人被迫离乡背井,远走美洲。这次饥荒对爱尔兰语的前景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发生饥荒的地区都是爱尔兰最贫穷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也恰好都是爱尔兰语的使用区域,因此,使用爱尔兰语的实质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另一方面,这次饥荒也几乎摧毁了爱尔兰人对于自己之母语的信心,在这之后,他们在想法上也接受了统治者的意识型态,自己打从心底将爱尔兰语和贫穷落后划上等号,而将使用英语视为是进步的表征。

爱尔兰语复兴运动:

时代思潮的鼓动和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兴起

尽管处于如此的劣势,仍然有一些爱尔兰人对属于自己的语言有相当程度的坚持,甚至在19世纪中叶逐渐滋生了现代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思潮的鼓动以及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兴起。诚如周惠民(1998)所指出的,“19世纪以后,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内容较以往不同,造成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对政治的需求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争取民权的理念在欧洲各地兴起,法国大革命是一个例证,德意志地区乃至英格兰本身也都有工人及农民运动,爱尔兰地区自然不能幸免。”

随著现代教育的普及,许多中产阶级的爱尔兰子弟也开始投入知识的活动,这些知识份子就成了追求民族平等的主要推动力量,奥康诺(Daniel O'Connell)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身为律师的奥康诺基本上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直希望以体制内的手段争取爱尔兰人的权利。

然而,他的要求却得不到伦敦方面的正面回应,而新一代的民族运动者又主张以较积极的动作争取自由,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大方向于是慢慢转变,开始出现以体制外方式争取独立自主的声音。

1830年前后,整个欧洲大陆弥漫著一股革命的风潮,比利时、法国、德意志等地都发生了反王室的行动,爱尔兰青年也受到风潮的影响,仿效意大利的做法,成立了“青年爱尔兰(Young Ireland)”组织,希望以武力推翻英格兰人的统治。他们于1848年爆发短暂的革命,但却随即被当局所压制。

正是在这种民族主义高涨的气氛下,某些有识的爱尔兰人展开了爱尔兰语的复兴运动。爱尔兰文艺复兴:

1884年,爱尔兰运动协会(Gaelic Athletic Association)宣告成立,也为接下来被历史学者称之为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Gaelic Revival)的爱尔兰语言运动揭开了序幕。1893年,以振兴爱尔兰语为主要目标的爱尔兰联盟(Conradh na Gaeilge)在爱尔兰作家德格拉斯·海德(Douglas Hyde)的号召下正式成立。该联盟的主要目标有二:第一,保存爱尔兰语为民族语言,并推广使之成为日常语言;第二,研究并培植爱尔兰文学。“爱尔兰联盟”大力提倡本土的语言、音乐、舞蹈、戏剧、风俗等。海德曾发表著名的演说〈解除盎格鲁化之必要〉,指出放弃爱尔兰语等于放弃一个独立民族的自尊。但他也同时声明,解除盎格鲁化成份,并不是反对学习英国人的长处,而是要告诫爱尔兰人:遗忘爱尔兰的特色,并任意模仿英国人是愚蠢的。

“爱尔兰联盟”的发展颇为迅速,在短短5年内就已经有600个登记有案的分支机构,免费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爱尔兰语教学课程。由于该联盟的大力鼓吹,以爱尔兰语当作书写媒介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出现,尤其在短篇小说的写作上,爱尔兰作家更有著相当亮丽的成绩单。此外,以爱尔兰语印刷的期刊和报纸国,也开始在爱尔兰出现,这些出版品对于爱尔兰语的推广,扮演了相当程度的重要角色1904年,著名的实验性剧院阿贝戏院(Abbey Theatre)在都柏林成立,这是整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在戏剧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剧院。该剧院的前身是费兄弟(William and Frank Fay)所领导的爱尔兰民族戏剧剧团(W. G. Fay's Irish National Dramatic Company)和由诗人叶慈(William Butler Yeats)、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Lady Augusta Gregory)等所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院(Irish Literary Theatre),后来两家合并,成立了阿贝剧院作为实验阵地。阿贝剧院坚持演出叶慈、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奥凯西(Sean O'Casey)等剧作家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爱尔兰戏剧,使阿贝剧院在全欧洲赢得了声誉。

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下,爱尔兰语在1909年成为爱尔兰中小学的必修科目,该年新成立的国立爱尔兰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并规定懂爱尔兰语为学生的入学条件之一。同时,这个在文化艺术上追求民族尊严的语言运动,在相当程度上也和崛起中的爱尔兰政治运动有著相当密切的关系。该语言运动中的许多参与者,比如说康斯格尔(Liam Mac Cosguir)、布莱思(Earna'n de Blaghd)等人,不但积极追求于独立之爱尔兰共和国的建立,同时也在爱尔兰独立建国以后的政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瑞典语(Svensk)

瑞典语的使用地区主要在瑞典、芬兰及爱沙尼亚东岸。瑞典语属东斯堪地那维亚语,该语系属印欧语系下的日耳曼语族。

瑞典语与丹麦语及挪威语关系密切,互通性也颇高。这三种语言均源自一千年前的古北欧语,受日耳曼语影响。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均属东斯堪地那维亚语。对于瑞典人,挪威语比丹麦语容易明白。

瑞典语是瑞典的官方语言,也是该国本土居民(7,881,000)的母语。移民人口(1,028,000)绝大多数通晓瑞典语。

18世纪初,俄罗斯吞并波罗的海区域,很多该地的瑞典语区被迫迁到乌克兰。倖存者

在当地建立村落,直至俄国爆发革命,被赶回瑞典。这些人说的方言被称为旧瑞典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期,居住在爱沙尼亚的瑞典人受到良好对待。瑞典人占多数的城市里瑞典语的合法地位被承认。二战后爱沙尼亚被苏联占领,居住当地的瑞典人逃回瑞典。其他地区有少量讲瑞典语的人,如美国、巴西、阿根廷。

瑞典语与芬兰语同是芬兰的官方语言。芬兰政府自10世纪末使用瑞典语,直至1892年,芬兰语才取得同等地位。根据2002年统计,芬兰约有290,000(5.6%人口)使用瑞典语。1970年代的教育改革后,瑞典语和芬兰语均为必修科。

多于一种口音(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隆德和哥德堡)被认为地位较高。以瑞典语的使用人口只算中等来说,情况比较特殊。

瑞典语有很多元音,其中17个是单音母。有不少瑞典方言把连同"r"音的子音同化成卷舌子音。这种同化现象在全国的广播中很常见,只有南部口音及芬兰口音没有这种同化现象出现。除了在挪威语,瑞典语其中一个"u"音在其他语言找不到。令学习瑞典语的人烦恼的是发音看来没有标准可言。元音及部分子音在不同地区的发音差异很大。南部地区、首都地区和部分省份地区的口音大不相同。

瑞典语的名词、形容词、动语均会变形(inflection)。字序(word order)比较有规律:陈述句通常是S-V-O(主语-动词-受语),疑问句是V-S-O(动词-主语-受语)。

语法上名词可分为两性:通性(Common)及中性(Neuter)。一些古老的用语和仪式用语仍保留了古瑞典语通性名词的雌雄之分。大多数名词是通性,但名词的性没有规则可循,要死记。瑞典语的定冠词连接词尾,不定冠词放在词前。冠词依名词性别变化。

名词众数变形习惯上名词可分为5类:-or、-ar、-er、-n及不变名词。

所有字尾是a的通性名词众数时加-r,该a转做o。例如,女孩:flicka(单数);flickor(众数)。大多数字尾不是a的通性名词众数时加-ar、-er或-r(使用哪一个要死记)。

所有字尾为元音的中性名词加-n。

有部分常用名词的众数变形是不规则的。

动词有4类。大多数动词词尾的变化有规律:原型是-a、现在式是-r、过去式则是-de、-te 或-dde。人称和单众数通常不会影响动词。除规则变化外仍有不少常用动词是不规则变化,要死记。

大多数瑞典语的词汇源自日耳曼语族,如mus(mouse,鼠)、kung(king,国王)。其他字借用自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新字通常用合併旧字的方法产生。於名词后加上-a 可产生动词,如disk(dishes,碗)及diska(洗碗)。

瑞典语有28个字母:拉丁字母的26个除去W。还有3个字母排在z之後。W不是一个独立的字母,只是v的变体,用于人名地名和外来语。附加于字母之发音记号(Diacritic)在瑞典语并不常见,只见于人地名和外来语。德文的ü是y的变体。古北欧语和古瑞典语最初用北欧古字母(futhark)。中世纪时渐被拉丁字母取代。

丹麦语(Dansk)

丹麦语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北日尔曼语支,通行于丹麦王国以及其属地法罗群岛、格陵兰,也零星通行于德国、挪威和瑞典境内的部分地区。总使用人数5.5百万。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丹麦,欧洲联盟,德国(受保护的语言)

大多数丹麦语词汇都是从古挪威语中演变过来的,很多新的词汇都是古老词汇变化和组合而成。丹麦语词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低地德语。后来,高地德语、法语和英语对丹麦语的影响超越了低地德语。由于英语和丹麦语同属于日尔曼语族,因此这两种语言中相似的词汇很多。例如,以下这些丹麦语词汇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就十分容易辨认:have、over、under、for、kat,因为它们和英语中的对应词汇结构完全相同或相似。然而这些词汇在丹麦语中的读音却和它们在英语中的读音有天壤之别。此外,当by作为后缀的时候,意为“城

镇”,这在一些古老的英国地名中仍然保持着,例如Whitby和Selby等等,可以看作是维京时期丹麦人曾占领和统治过英格兰的痕迹。丹麦语的发音对于学习这种语言的人来说是非常难于掌握的。不同于法语或德语,大量丹麦语词汇在形式上并不符合发音规则。

用丹麦语写作的著名人物包括:存在主义哲学家索因·克尔凯郭尔、著名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钦·安徒生、剧作家路德维希·霍尔伯格。20世纪曾经有三位丹麦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分别是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亨利克·彭托皮丹和约翰尼斯·威廉·延森。《圣经》的第一个丹麦语译本于1550年出版。

和丹麦语最具亲缘关系的语言是同属于北日尔曼语支的挪威语和瑞典语。书面丹麦语和挪威语极其相似,尽管这三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截然不同。如果一个人通晓其中任何一种语言,他便可以毫无困难的阅读其他两种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似程度是如此之高,以致于有些语言学家将它们定义为一种语言的三个方言。对于讲其他语言的人来说,丹麦语的语音是非常难以掌握的。和抑扬顿挫的挪威语、瑞典语比起来,丹麦语语调显得过于平坦而单调。字母r发咽喉擦音,即在口腔深处气流和咽喉摩擦而发出的音,这和将r发为颤音的斯拉夫语言及罗曼语言极为不同。

丹麦语动词的不定式一般以元音字母e结尾。动词依时态的不同而变形,却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例如,动词不定式spise(吃)的一般现在时是spiser,无论主语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人称,单数还是复数,它的形式都不发生变化。尽管丹麦语的动词变化规律比较简单,但是丹麦语中还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动词。最晚近公布的丹麦语语法规则允许很多不规则动词按照规则动词的标准来变位,也允许许多名词按照其读音来拼写。

在丹麦语中,名词有两个语法性:通性与中性。和德语一样,古丹麦语中名词有三个性,分别是阳性、中性和阴性。在近代的语言改革之中,阴性和阳性名词合并组成通性名词。通性名词的数量大致占名词总数的75%。在多数情况下,名词属于哪个性是没有规律的,必须硬性记忆.

包括丹麦语在内的斯堪的那维亚语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定冠词后置现象。例如,通性名词“男人”在丹麦语里是mand,“一个男人”是en mand,其中en是通性名词的不定冠词。但若要表示“这个男人”,也就是特指的情况下,并不像英语一样有一个对应的定冠词the,而是要将不定冠词en后置,变成manden。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名词前面有形容词修饰,定冠词就不能后置,而是和英语一样要放在前面。比如如果想要表达“这个高大的男人”(the big man),就要写成den store mand。其中den在丹麦语中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在此起到定冠词的结构作用。至于中性名词,冠词的用法和通性名词完全一致,只不过以et代替en,以det代替den。例如,中性名词“房子”在丹麦语里是hus,“一幢房子”就是et hus,“这幢房子”是huset,“这幢高大的房子”则是det store hus。

丹麦语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合成词非常多。通常词汇就按照其意义自由合成,这点和德语也非常相似。丹麦语中,数1-20分别是en, to, tre, fire, fem, seks, syv, otte, ni, ti, elleve, tolv, tretten, fjorten, femten, seksten, sytten, atten, nitten 和tyve。丹麦语的数词以20为基数,不同于以10为基数的英语、挪威语和瑞典语。20这个数在丹麦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例如,Tres是tresindstyve的缩写,表示3个20,这个单词在丹麦语中就表示60。halvtreds表示(3-1/2)个20,因此就表示50。

现代丹麦语和现代挪威语的字母表完全相同,但是读音却有很大差异。

挪威语(Norsk)

挪威语是日耳曼语系的一个分支,普遍通用于挪威,也是挪威的官方语言。挪威语与瑞典语和丹麦语十分相似,操这三种语言的人可以互相沟通。由于丹麦语从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一直是挪威地区的标准书写语言,以致近代的挪威语发展一直都受著爱国主义、城乡隔阂以及挪威文学史的争议所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