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资源管理制度变革与草原退化

草地资源管理制度变革与草原退化
草地资源管理制度变革与草原退化

草地资源管理制度变革与草原退化

杨理1,侯向阳2

1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

E-mail: ecomanager@https://www.360docs.net/doc/311071312.html,

摘 要:我国草原管理的最大问题是草原承包制度在我国草原地区一开始就变为伪草原承包制度,承包以后没有解决反而是拉开了草原的“公地的悲剧”问题的序幕。至今为止,那些承包人围封不起也无权力背景来限制他人“放牧”的草原和那些没有承包而且管理责任不清的草原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公地。只要存在大量的公地,那么牧户就有扩张牲畜规模的动机,而管理当局在承包责任制失灵以后,竟然认为必须要采取草畜平衡管理,希望通过行政命令方式来限制牧户扩张牲畜数量,而本文的分析表明这不但违背经济规律,而且政府也没有能力实现。总之,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制度安排,草原退化将由普遍退化转变为局部退化,无钱无权承包者承包的草地依然会退化,牧民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关键词:草地资源管理; 承包责任制; 草畜平衡管理

一、前言

在农业发展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草地资源进行畜牧业生产的国家之一。我国对草原的利用和放牧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对草原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20世纪末期却出现前所未有的利用危机,草地的退化十分严重,而且我国草原退化在空间上是全尺度的,它不仅发生在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同时也发生在条件较好的草甸草原,甚至一直到目前为止,草原仍然呈现“总体恶化,局部改善”的状况,这迫使我们不能不对我国的草原治理体系重新反思。

二、承包责任制与公地的悲剧

1、草原地区承包责任制发展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草原地区实行人民公社以来,我国草原的产权由部落、寺院、私人(王爷)等多种所有制全部变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由此普遍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草原基本是“大锅饭”的状态,自Hardin在科学上发表《公地的悲剧》一文以后[1],Hardin 模型从此变成了一个如此重要的范式,成为研究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一个主导框架,因此我国草原的退化问题也被认为是草原产权不清导致的结果,并将解决产权不清作为草原管理的首要任务。

自1978年秋在凤阳小岗村开始,并且在我国农区迅速推广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农区取得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功,导致80年代初承包责任制毫无悬念地也在草原地区逐渐实施。草原地区施行承包责任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只是将所有牲畜承包到户,同时部分草场开始承包,第二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草原地区大部分草场开始承包到组,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干预下,草场开始承包到户。譬如内蒙古自治区自1982-1989年,开始实行草畜双承包,把草牧场所有权划归嘎查所有,1989-1995年,采取到户、到联户、到浩特(自然村)三种承包形式,进一步完善草牧场承包责任制;1996-1998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进一步落实了草场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把草牧场使用权彻底承包到户[2]。

2、草原与农田地区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区别

草原和农田存在本质的区别,当农田承包到户以后,就可以将农田的经营收益权转移到农户手里,而草原却完全不同,只要在放牧的情况下,没有围栏的草场的经营收益权就无法得到保证,反而成为具有排他性低和减少性高特征的典型公地。排他性是指由于拥有和使用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应该由所有者自身所承担并且只能由其自身所承担,而在放牧的情况下,在名义上的承包到户并不能保证承包者对所承包地的收益权,承包人相互之间混放混用是非常普遍的。即使牧民意识到草原已经退化到十分危险的境地,但是仍然不肯投入建设草原,因为收益不能保证。敖仁其也指出草牧场使用权承包到户仅仅是明晰草牧场使用权主体的一种初级形式[3],所以在草原地区实行的草原承包制并没有真正解决草原的“共地的悲剧”问题。

3、草原承包责任制正式拉开了草原的“共地的悲剧”问题的序幕

Hardin模型的主要错误在于,它在概念上混淆了共有财产(common property)和自由准入或称无财产(non-property),Hardin在后来也承认他在《公地的悲剧》一文中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明确定义非管理的公地(unmanaged common)的含义[4],事实上公地可以是共有的也可以是私有的,产权与公共品的共有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Ostrom从减少性和排他性来分类公共产品,分为完全公共品(Public Goods)、共享性资源 (Common-Pool Resources)、俱乐部财产(Toll Goods)、私有财产(Private Goods) [5]。

在牲畜承包之前,所有的草场都不存在“公地的悲剧”问题,而是一种社区管理模式,其他地区的牲畜不允许来本地草场上放牧,本地区的牧户因牲畜共有而不可能有滥放牧的利益动机。然而,自80年代开始,草原地区开始实行承包制,由于只是将牲畜承包到户,所以自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开始,由于牲畜的收益开始归私人所有,草原地区开始出现“公地的悲剧”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实行市场经济,牲畜能够按照市场价格自由出售,这彻底激发了牧户多养牲畜的积极性,草原地区的牲畜数量纷纷达到历史顶峰时期,对草地的滥牧程度前所未有,而这种局面一直维持了近二十年,最后在中央和省自治区政府的干预下,草场才在20世纪末期在名义上承包到户,截至2002年全国草原承包面积已达30多亿亩,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其中承包到户的草原占承包总面积的68%,达到20多亿亩[6]。而且这些承包数字是行政数字,只存在于纸面上[7],即使到今天,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许多放牧场仍然只是象征性地在纸图上分了,草场仍然混放混用[8]。内蒙古天然草原的承包情况在全国牧区中是较好的,不仅冬春打草场承包而且夏秋放牧场也在名义上承包到户[2],而实际上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承包草场四至不清、界限不明、混放混用等问题仍然极为普遍,譬如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从2000年8月开始到2003年整整用了3年多的时间才把全旗5200多户牧民承包的212万hm2草场四边界线用经伟仪、罗盘仪、地伟仪落实到地面上,但至2003年,初步调查全旗境内仍然还有非牧民占用牧区草场有117户,占用草场2.4万hm2,饲养牲畜15900头(只)[9]。而笔者在内蒙古呼盟入户调查中也发现某牧户不饲养牲畜已经有几十年,对承包草场从未放牧也从未承包给他人(因为面积小,地理位置差也没有人愿意承包),但是其承包的草场仍然同周围地区一样退化严重。

草地承包权在名义上承包到户,并没有明显改变20世纪80年代草原承包导致的草原的公共地特性,在名义上承包到户只是使个人围栏成为可能,并没有彻底解决排他性问题。围栏虽然能使排他性的成本大大降低(围栏并不能彻底防止牲畜进入,但是其地标作用十分显著),可以有效防止他人非法放牧,基本解决草地的排他性问题,但是截至2002年,全国草原围栏仅仅只有3.4亿亩,其中围栏到户的草场面积比例就更低了。

如果从减少性和排他性来分类公共品,那么自草原地区施行承包至今,草原由于气候、退化等原因减少性变强了,而排他性仍然十分弱,绝大多数牧户承包的草原仍然是典型的减少性高排他性弱的公地(共享性资源)。

4、在草原地区的土地产权初始配置刚刚开始

在我国牧区人口众多、行政管理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等国情限制下,草原承包责任制很快就变为伪承包责任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开始承包竟然都是只承包牲畜而没有承包草场,彻底地直接地导致“公地的悲剧”在全国牧区发生。在这种蜕变的承包责任制下,那些能够尽快尽可能多从草地掠夺的牧民迅速致富,而且当改革深入到要将全部具有共享性公共物品特征的草地通过围栏等方式转变为非公共草地时,又因为不可能而无法推行下去。可见在草原地区仅仅一分了之的承包方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管理行为,完全忽视了草原的本身特点。自80年代开始,在草原上就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承包责任制,而是偷懒的政府管理当局将草场一分了之而后形成的伪承包责任制,实行承包责任制之后,未围栏的天然草原比实行承包责任制之前还要公地化,牧民不愿进行长期性投资,掠夺式经营成为了他们的理性选择,即使牧民知道自己承包的未围栏草场已经退化,但是在围栏之前仍然不肯投入建设。这种一分了之的不负责的草场承包责任制不但导致草原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在承包责任制的旗号下,畜牧大户围封自己的草场而无偿使用其他未围封草场的强盗掠夺行为竟然公然地在全国各地上演。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按照草原法的规定依据承包草原的退化而惩处承包者的时候,会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荒谬而不可行的,因为并不是只有承包者在利用这些承包草场。所以目前在草原地区实行的草原承包制没有解决反而是拉开了草原的“共地的悲剧”问题的序幕。

总之,虽然草场承包开始改变千百年来“草场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度,建设无责”的现象,充分调动了牧民群众利用草原的积极性,同时开始解决草场利用中权、责、利不清和建、管、用不统一的问题,但是草原与农田相比具有特殊性,在草原地区,赋予土地产权排他性、让与性、可执行性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仅仅在名义上将草原承包到户并不能保证承包者对承包草地的收益权。在草原地区,土地产权初始配置才刚刚开始,还远远没有完成。

三、草畜平衡管理与设租

中国草地政策制定的官方理论基础,是认为把草地的使用权分配到户以后,草地使用者在生物物理的限制下会主动控制载畜量而且会投入资金对草地进行改良[10]。然而在伪草原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只要存在大量可以偷牧利用的草原,牧户扩张牲畜规模仍然是最佳的选择,不但可以获得畜牧业规模收益递增的利益,还可以更多地从公地获得额外收益。Hardin 已经证明了只要存在大量的可以利用的公地,牧民就存在多饲养牲畜的动机,这是十分理性而且必然的行为[1],但是管理当局对伪承包责任制视而不见,反而认为需要监管限制牧民饲养牲畜数量。而实际上Hardin为政府开了两个处方,一个是明确界定和有效实施财产权制度,另一个是政府直接管制自然资源的准入和利用[1],从来没有建议政府去干涉牧民饲养牲畜。因为农业生产者和工业生产者不同,农业生产者必须准确地掌握动植物的状况和自然界日照、气温、降水、气流等变化的信息,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决策,农业生产者(劳动者)拥有包括特指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内的全部控制权就成为最有效的制度安排[11],这样调整牲畜头数就属于牧户经营牧场的经营过程,因此草畜平衡管理通过监管牧户对草场的经营过程来调节对草地资源的利用违背经济客观规律,具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病:

1、载畜量是十分模糊的监管标准

正如同生态承载力的含义十分模糊一样,载畜量的含义也十分模糊,即使在外部环境因素稳定的前提下,载畜量的含义也较模糊。针对承载力概念的指责认为,承载力含义太模糊而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12]。承载力更多体现的是政治含义,而不能指导环境与资源管理。同样,来源于承载力概念的载畜量也具有同样的弊病[13-15],这导致确定载畜量离不开管理的目标、价值观和社会准则[15],管理目标不同,载畜量也会不同[16]。例如黄富祥等从防止草地土壤侵蚀的角度,探讨了干旱半干旱区草地的适宜载畜量,指出采用通常方法确定的载畜量往往会偏高[17]。很明显,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确定的载畜量也会同防止草地土壤侵蚀的载畜量不一样。

2、审批监管模式不能有效控制牲畜数量

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能够对载畜量标准达成一致,也只有在政府、管理机构、放牧者等决策各方共同达到Hahn equilibrium 时,才能有效管理,如果有任何一方改变策略都可导致载畜量管理失效[15]。这说明管理目标明确以后,决策各方的需要采用相对固定的决策方式,在达到一般均衡的前提下,载畜量才能有效管理。但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我国正处在转型经济中,正在建设新的市场经济体系,根本没有可能达到一般均衡的前提条件。因此在20世纪末期,针对载畜量的质疑和批判不断,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草原科学(new rangeland science)认为载畜量在管理中没有什么用处[18]。因此杨理等人的研究表明:调整牲畜头数本属于牧户的生产经营过程,草畜平衡管理监管牧户的生产经营过程既不符合经济客观规律,也存在执行困难,采用以审批监管来控制放牧牲畜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不好草原的[19]。

3、弹性与可持续发展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和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同样重要的概念还有弹性(resilience)[20],Scheffer等人在nature发表文章提出,一个好的管理体系的关键特征就是管理活动要有弹

性,特别是对那些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更是如此[21]。

而目前的草畜平衡管理,明确提出可以增草增畜。为了限制超载过牧,明确鼓励增草增畜,采用鼓励对草地生态系统更强地利用的方式来维持草畜平衡,这将会严重威胁草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杨理等人对锡盟1999年至2001年三年大旱研究表明如果出售的牲畜头数迅速增加,畜产品的收购价格将大大降低,尤其是当牧民急切出售畜产品时,由于买方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能力,成交价格将异常地大幅下降[22],因此增草增畜将会降低草地生态经济系统抵抗灾害的能力,加剧牧民在灾害中的损失。

草地生态系统本质的特征之一是不确定性巨大,目前,在草原管理中常常将自然灾害排除在外,草畜平衡管理中提倡的增草增畜就是典型的例子。北方草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弹性较弱,如果大量增加草产量,将导致牲畜数量波动增大,这如同弹簧一样,如果拉伸的幅度变大,弹簧将有可能失去弹性或者突然崩断,所以牲畜头数波动幅度增大将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更加脆弱,突发灾难导致的损失将更大。所以增加草产量不能盲目推崇,尤其是耗水量大的增草要特别慎重考虑,如果没有增大草产量的年际间变动幅度的增产是值得提倡的,如果会增大变动幅度,损害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抵抗力的增产需要采取保障措施,在保障措施未达到之前不宜提倡,否则仍会导致草原地区的经济系统崩溃。可见,即使能够对载畜量达成一致的定义,即使外部环境变化不大,能够顺利监管牲畜头数,但是目前的草畜平衡管理仍然可能会导致经济系统崩溃。

所以,如果采用审批监管的模式调节牲畜数量,第一、实现不了限制超载过牧的目标,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第二这种搬牛腿的方式成本高昂,政府也没有能力实现;第三、即使有能力实现,仍然不能保证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牧民经济收入平稳增长。天然草原有多功能性,存在许多目前仍然无法内部化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市场不是解决草原退化的唯一手段,必须有政府的监管,但是必须要考虑到环境政策所产生的广泛的持久的社会经济影响[23]。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草需平衡管理更多地是一种设租,是政府在扩张本能的驱使下借口草原退化来干预市场经济的一种体现。

四、结论

本文研究认为随着在80年代初期,在草原开始施行草原承包制,逐渐将草原改变为公共草地,所以草原地区普遍退化是各类理性经济人博弈后必然的结果。随着承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草原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变,草原从以前几乎都是公共草地转变为部分是公共草地,承包者已经围封的草场和项目期内的各种示范工程(指那些政府管理部门真正承担起监管的诸如退牧还草等工程)内草场将不再是公共草地,会恢复得很好,而那些草场承包人围封不起

也无权力背景或能力来限制他人自由放牧的草原,和那些没有承包而且管理责任不清的公共草原仍然会退化。同样,由于没有根本解决排他性问题,那些短期禁止放牧的草原在项目期结束后,一旦放牧仍然会因为超载过牧而退化。对于这些草原,即使采用审批监管的模式调节牲畜数量,也实现不了避免这些公共草地超载过牧的目标。因此,只要维持产权有效性的最主要特点:排他性仍然主要由牧民来承担完成,那么必然的结果是牧户之间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当前制度安排,可以预见的是,草原退化将由普遍退化转变为局部退化;牧户之间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五、草地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探讨与建议

目前在草原地区,承包责任制已经开始面临信任危机:一方面有人将草原承包责任制和定居、放弃游牧、围栏到户等混为一谈,认为继续深化草原承包责任制就是盲目将农区经验推广到牧区;另一方面,草原承包责任制在牧区推行时,与当地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严重不相容,却没有适应性改变,导致草原承包责任制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并且在执行中变形,成为牲畜大户掠夺小户和贫困户草地资源的保护伞。在草原地区的承包责任制已经走到十字路口,必须明确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对于具有共享性特征草地资源的管理,在许多情况下是不能依靠界定产权来解决问题,不仅是因为成本很高,许多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的,例如水源限制、牧道限制等等,管理当局不但忽略这种不可行性,而且干脆将维持产权排他性的责任也推给牧民,导致草原地区的承包责任制变为伪承包责任制。很明显,如果局限于产权角度来探讨草原承包责任制和草原管理改革,那么只能是个死结,继续推行不可行,不推行又会导致更大的问题,所以本文建议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改革草地资源管理体系:

1、草原承包责任制应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但不应以家庭为单位来利用草场

虽然无论从路径依赖,还是从制度成本来看,目前国内草原地区已经无法离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承包责任制。本文也认为“目前我国三农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不适合已经得到发展的生产力的需要,而是与家庭农场制度相配套的经济制度和政府政策还不够完善。”[24]

但是鉴于草原的特殊情况,在草原地区是否必须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建立家庭牧场的方式来利用草原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25]。实际上,草原承包责任制并不需要以户为单位来分割利用草原,也不一定要放弃游牧,尤其是不需要围栏到户。现执行的草场承包方案原是没有科学基础的权宜方案,没有考虑水源、牧道等问题,如果围栏到户非常不合理,将会严重影响放牧利用,而且围栏到户会彻底改变牧区的景观结构,必将引起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变革。所以草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来界定责权利,但是不一定要以家庭为单位来利用,不应鼓励建立如此众多细小的家庭牧场。

2、尽快完成草原的土地产权初始配置

以清晰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财产关系为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首要任务[26],这也是其他制度变革的基础条件。就草原管理体系而言,草原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产权的基础。草原承包责任制应是尽量减少外部性,将草场的权、责、利明确和统一而已,因此草原真正承包到户的标志是:“已经承包的草地不存在承包人不认可的经常性的直接经济利益受益者”。只有在真正实施草原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切实保障承包者的合法权利和义务,才能完成草原的土地产权初始配置。

3、维护产权排他性的责任应主要由政府和管理部门承担

牧区和农区的最大区别是维护产权排他性的成本非常高,常常是普通牧民力所不及的重任。因此必须由政府来主要承担产权排他性的责任,以确保草原承包责任制对每个牧民而言都是平等的。

维护产权排他性上,政府管理当局可以采取两类措施,第一、依靠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

规细则来维护,譬如可以制定重罚法规来减少偷牧。我国牧区落后贫困,政府管理能力孱弱,要扼制牧区权贵势力抬头的趋势,必须依靠完善法律法规来保障这次我国草原地区的首次土地产权初始配置顺利开展;第二、可以采取灵活的制度安排,减少产权排他性的成本。

4、草原治理(governance)应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

对草原这样的公共品而言,从各国的发展经验和目前国际理论界发展看,都认为应采取多样的管理体系和措施,这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公共品管理范式[27]。对于我国草地资源治理(governance),应该是在完成草原地区的土地产权初始配置的基础上,在法律法规的保证下,由牧户自己采取灵活的各种方式来共同放牧,以减少排他性的成本和维持畜牧业的规模效益。譬如放牧场围栏到户不科学也不可能,完全可以在每户草原的责权利清楚的基础上采用联户共同放牧的机制。约束机制多种多样,可以由联户共同达成一个单位面积载畜量标准,每户根据自家草原面积限定牲畜数量;或者对联户的每头牲畜征收放牧费用,然后将所得放牧费按照每户草场面积平分等等,这都可以有效地降低排他性成本。实践证明,合作经营或联户经营也是目前在不同地区条件下可以实行的较好的一种经营形式[28]。为了达成联户放牧,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补贴,例如资助将联户的承包草场围封。

参考文献

[1] 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J]. Science, 1968,162:1243-1248.

[2] 刘连贵, 李拥军, 焦宏. 内蒙古、黑龙江两省区草原监理体系调研报告[R]. 2003.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内蒙古、黑龙江调研组.

[3] 敖仁其, 草原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3,24(4): 116-120.

[4] Garrett Hardin. Extensions of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J]. Science, 1998,280(5364):

682-683.

[5] Elinor Ostrom.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0-32

[6] 姚润丰. 农业部:全国20多亿亩草原承包到户 [N]. 新华网. 2003-11-10

[7]P. Ho. China's rangelands under str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sture commons in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J] . Development and Change, 2000, 31(2): 385-412.

[8] 魏兴琥,杨萍,王亚军,谢忠奎, 陈怀顺. 西藏那曲现行草场管理方式与草地退化的关系 [J] . 草业科

学,2003,20(9): 49-53.

[9] 潘诚, 马翔鹤. 全面推行草畜平衡制度的对策与措施[J] .内蒙古草业, 2004, 16( 3): 52-54; 60.

[10] Tony Banks,Camille Richard,Li Ping, Yan Zhaoli. Community-Based Grassland Management in

Western China: Rationale, Pilot Project Experi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3,23(2): 132-140.

[11]陈锡文. 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57-60.

[12] Dhondt, A.A. Carrying capacity: a confusing concept[J]. Acta Gecologia, Gecologica

Generalis,1989( 9):337-346.

[13] D avid Price. 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J]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1999, 21(1): 5-26.

[14] Steven R. McLeod. Is the concept of carrying capacity useful in variable environments? [J] .Oikos,

1997,79(3): 529-542.

[15] EMERY M. ROE. Viewpoint: On rangeland carrying capacity[J] .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1997,

50(5):467-472.

[16]哈罗德.F.黑迪. 草原管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 109-131.

[17] 黄富祥, 高琼, 赵世勇. 生态学视角下的草地载畜量概念[J].草业学报, 2000, 9(3): 48-57.

[18] Richard M. Cowling, Challenges to the 'new' rangeland science [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0,15( 8): 303-304.

[19] 杨理, 侯向阳. 对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的反思[J].中国农村经济, 2005(9): 62-66.

[20] K. Arrow, B. Bolin, R. Costanza, P. Dasgupta, C. Folke, C.S. Holling, B.O. Jansson, S. Levin, K.G.

Maler, C. Perrings, D. Pimente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5, 15(2): 91-95.

[21] M. Scheffer, S. Carpenter, J. A. Foley, C. Folke, B. Walker. Catastrophic shifts in ecosystems

[J] .Nature, 2001,413(6856):591-596.

[22] 杨理,侯向阳. 弹性与草畜平衡管理关系初探[A].草业科学--草学会六届二次会议专集[C].

2004.77-80.

[2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364-365.

[24] 吴敬琏.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105-109.

[25] Tony Banks. Property Rights Reform in Rangeland China: Dilemmas On the Road to the Household

Ranch[J] .World Development, 2003,31(12):2129-2142.

[26] 温铁军. 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J] . 战略与管理, 1999(6):12-16.

[27] Elinor Ostrom, Joanna Burger, Christopher B. Field, Richard B. Norgaard, David Policansky.

Revisiting the Commons: Local Lessons, Global Challenges. [J] .Science, 1999, 284(5412):278-282.

[28] 敖仁其. 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再认识[J]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1(3):85-90.

Policy reform and rangeland degradation

Yang Li1, Hou XiangYang2

1 Post-doctoral mobile st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Inner Mongolian University

2 Depart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anagemen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

The key problem of rangeland management is that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rangeland(HCRS-r) change into another wrong system. HCRS-r never work as supposed in rangeland, and HCRS-r do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gedy of commons”, on the contrary, HCRS-r worsen the problem of “tragedy of commons”. Until now, the rangeland whose contractors are poor and have no power to protect their rights still are some degree of commons for herders. It has already been proved that herders will enlarge their livestock only if there are enough common rangeland. The government do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HCRS-r, however take step to manage the “balance between livestock and forage”, hope to control the overgrazing by 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ing system. The “balance between livestock and forage” management can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overgrazing, because 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ing system is not suitable for administrative level in rangeland area. Above all, if we do not reform the present institutions in rangeland, the rangeland will keep degraded in generally, and some areas which are not commons will recovered, the gap will be enlarged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Keywords: rangeland management,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The “balance of livestock and forage” management

草地退化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贵德县草地退化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毕业生:王玉林 指导教师:陆老师 班级:植保01(03)班 专业:植物保护 所在系部:农材科学系 2010年6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证书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表示谢意。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留、汇编论文。同意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1、自然概况 (1) 2、贵德县草地与土壤类型 (2) 3、贵德县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 3.1鼠虫害猖獗 (2) 3.2过度放牧 (2) 3.3乱垦滥挖 (2) 3.4其他因素 (3) 4、理方法与对策 (3) 4.1划区轮放 (3) 4.2保护草地有益动物繁衍 (3) 4.3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3) 4.4实施“退牧还草”项目,恢复和保护草地植被 (4) 4.5 建全体制,强化意识 (4) 4.6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依法治草地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 从古代起, 蒙古族牧民就在这里放牧着牛羊。近一百多年来, 由于盲目开垦、采伐、过牧等破坏了植被, 结果使草原退化, 出现了大面积沙漠。解放后, 在防治草原退化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总的趋势来看, 草原退化还在继续发展。六十年代初, 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目前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 防治草原退化已刻不容缓。 一、内蒙古草原退化现状 国家环保局统计(1999)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31.77%。20 世纪60 年代内蒙古草原面积13.2 亿亩,80 年代下降为11.8亿亩,90 年代下降为10.37 亿亩。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左右,每年以3.7%的速度增长。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从60 年代占草原面积的15%增加到80年代的49%。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2.95 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67 亿亩,截至2005 年,草原退化占可利用草场的74%。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现象,截至2002年除极个别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均超过了50%,有的旗县像翁牛特旗、乌审旗、鄂温克自治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特中旗甚至达到了100%,这样的退化速度是令人害怕的。本来内蒙古有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现如今,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三大草原基本消失,特别是乌兰察布草原成为内蒙古土地沙化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活最贫困的地区。 二、内蒙古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草原退化的因素多种多样, 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⑴气候干旱 内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在100-400毫米之间, 而且雨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一年中六、七、八三个月占年降雨量的70 % 左右, 尤其七、八两月最多, 冬春雨雪稀少, 春旱经常发生, 如遇夏早, 给草原带来的危害更大。 ⑵沙多风大 内蒙古草原的土质多为砂壤土、轻壤土, 少数为中壤土, 通常表层覆盖着砂层。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年平均大风日数在10天以上, 阴山以北在50天以上, 鄂尔多斯在40天以上, 呼伦贝尔在30天以上。干早的冬春季节是草原上风大而多的季节, 大风日数占全年的60%以上, 风力一般八、九级。春季地表解冻后风蚀与沙埋现象最严重,特别是靠近沙漠的农村、牧区,经常遭受风沙危害。 ⑶鼠害、虫害严重 由于草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导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缩短,食物网趋于简单化。草原上害鼠、害虫的天敌, 如鹰、雕、蛇、刺猬、蜻蜓、螳螂、瓢虫都急剧减少。相反, 鼠害、虫害大量繁衍, 泛滥成灾。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鼠害面积4700万公顷,蝗虫成灾面积常年达66万公顷, 严重地区虫口密度每平方米存200 头以上, 牧草全部被啃光。大规模鼠虫害的发生严重破坏草原植被, 加剧草原的退化。

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 复方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我国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我国的草原多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干旱缺水、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近20年来草原退化日趋严重。据报道,我国已有13亿亩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的1/3,并继续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退化。 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那合理放牧便是遏制草地退化的最重要一环。 对于退化草地,我们不能不用,关键是在用中改良。合理使用本身是一种科学管理。另外,对于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用一种办法,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值得重视的措施有: ①围栏封育: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成效显着的措施。在内蒙古草原退化的草地,一般围栏三年即可发生显着的变化,生产力就可有较大幅度提高。 ②松土改良:这是一种用机械的办法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而改良土壤的化学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好的条件,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③补播:即在退化草地上补种合适的豆科或禾本科牧草。 ④施肥:在某些局部地区,在可能条件下,施用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对提高生产力与退化草地改良也有很大好处。 草地退化是因为牲畜多了,而草地上的牧草产量少了,草与畜不能平衡。假如我们设法增加牧草的产量,就可以为多的牲畜提供多的牧草,从而实现新的畜草平衡,这就是建立人工草地与防治草原退化的辨证关系。 人工草地是一种高产的牧草生产系统。要高产就要有好的基础,就要有高的投入。

建立人工草地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满足要求的。选择合适的地形部位与土壤条件十分重要。 在内蒙古草原,要选择山前的扇缘地带和相对低洼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由于水热条件的分异而可能形成比较肥沃的土壤以及好的水分条件。 有了好的基础,人工草地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好的草种,合适的结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以及收获等。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豆科牧草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我国目前家畜饲草缺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蛋白质饲料的不足,另外,在人工草种中配合一定比例的豆科牧草,不仅可解决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而且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可增加系统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退化草地诊断与生物环境指示 1.草地是否退化:任继周院士依据土壤稳定性和流域功能、营养和能流分配、恢复机制3个指标。提出了“三阈”,即健康阈、警戒阈、不健康阈划分标准,建立了评价草地健康与功能和谐的尺度,并指出从健康阈向系统崩溃的发展就是草地退化的过程。找到从健康阈到警戒阈的分界线和从警戒阈到不健康阈的分界线这两个阈值,是研究草地是否退化的关键所在。 2.草地退化等级与生物环境指示:草地退化到什么程度退化后有什么表现这是我们突出关心的基本问题。世界各国草地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退化草地等级标准以及生物环境条件在各个级别的表现。.(1919)的土壤有机质诊断;.(1949)的可利用牧草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诊断;.(1949)以减少种、增加种和侵入种反映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以及它们盖度或地上部分生物量所占比重反映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后由美国土壤保持协会制作草地退化分级图解。任继周(1961)以草地植物经济类群和特征植物、地表状况、水土流失现象、土壤有机质和酸度为指标的综合判断法。王德利(1996)在内蒙呼伦贝尔盟羊草草地不同放牧半径的研究;运用演替度即植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22卷 第1期内 蒙 古 草 业Vol 22,No 1 2010年3月Inner Mo ng olia Prataculture M ar ,2010 文章编号:1009 1866(2010)01 0034 03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乌仁图古苏 (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系,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摘要:论述了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现状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恢复、建设锡林郭勒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 键 词:草原生态;沙化;治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2 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它曾以水草丰美而著称于世,可是最近几年草原的旱灾、雪灾,一场场的沙尘暴接连不断,使得锡林郭勒盟这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地区受到了重创,草场退化、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看到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的景象,令人震惊和痛心,这是大自然对我们过去违背自然规律行为的惩罚,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波及到京、津及华北地区,阻碍了草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草原的治理,建设刻不容缓。 2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现状 锡林郭勒草原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18万km2。海拔大800~1200m之间,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间90~120d。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为150~400m m,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锡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风多、风大、雨量少。夏季雨量变率较大;秋季天气凉爽,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气候相对稳定;冬季漫长严寒,总降雪量一般在10~20cm。 锡林郭勒盟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1200多种。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落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 白音锡勒自然保护区,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有重要的位置和明显的国际影响。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位列其中。锡林郭勒草原是绿色资源的宝库,发展畜牧业的基地和北方重要绿色屏障,但是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化,超载放牧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如违规开矿、开垦、工业污染事件越来越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锡林郭勒草原草地资源及生态状况正面临着逐步退化,沙化,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全盟风蚀沙化面积达1260 2万km2,占全盟总草原面积的64%,可利用的草地面积日益缩小,草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植被遭受破坏,植物覆盖率由1984年35 5%降低到1997年的27 2%,水土流失现象也日趋加重,全盟二级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1720万km2,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84 7%,中度以上1207万km2,占到全盟总土地面积的59 5%。生态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草地生产力的退化,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构成了草地资源环境质量的退化,已严重影响畜牧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治理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刻不容缓。 *收稿日期:2010-1-18 作者简介:乌仁图古苏(1964 ),女,(蒙古族),锡盟人,讲师,从事草原教学研究。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量遥感估算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量遥感估算 * 王瑞杰 1** 覃志豪1,2 姜立鹏1 叶 柯 1 (1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26007;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 在传统的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价值估算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的价值损失进行估算,利用2003和2005年的MODIS 数据获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量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2003)2005年价值损失量共为661603亿美元;单位面积价值 损失量在0~1000美元#k m -2 的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4,价值损失量1000~3000美 元#km -2 的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和四川等西部7省的价值损失总量为521219亿美元,占总价值损失量的78141%,其中,内蒙古的价值损失量最大,占总价值损失量的25189%。关键词 草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遥感;中国 中图分类号 F06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7)05-0657-05Lost value of Chinese grassland ecosyste m due to degradation :A n esti m ate based on re -m ote sensing .WANG Ru-i jie 1,Q I N Zh-i hao 1,2,JI A NG L-i peng 1,YE K e 1(1International Insti -t u te for Earth Syste m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 y ,Nanjing 226007,China;2Institute o f Agro -R e -sources and R eg ional P lanning,Chinese Acade m y o f Agricult u ral S ciences ,B eijing 100081,Chi -na).Chinese Journal of E colo gy ,2007,26(5):657-661.Abst ract :Ch i n ese grassland ecosyste m plays an i m portant ro le i n econo m ic deve l o p m ent and ec -olog ical services of this coun try .In recent decades ,th is ecosyste m is fac i n g cha llenges of degra -dation due to heavy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over g razi n g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eva l u ation on the lost val u e of range land due to deg radati o n ,an i m pr oved m ode lw as used to reevalua te the l o st val u e w ith theMODIS data of 2003and 2005,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 f t h e l o st value of Ch i n ese g rassland ecosyste m w as deve l o ped .The resu lts sho w ed that fro m 2003to 2005,the tota l lost value o f Chinese grassland ecosyste m serv ices due to degradation w as 661603@108 US $.The area w ith a lost value o f 0-1000U S$#km -2 w as about 1/4o f the to ta l area o fm eas -ured grasslands ,and thatw ith a lost va l u e o f 1000-3000US$#km -2w as about 1/3of the to -ta.l The seven prov inces ofW est Ch i n a i n cluding Inner M ongo lia ,X i n jiang ,T ibe,t Q ingha,i Gansu ,Yunnan and S ichuan had a lost va l u e of 521219@108 US$,accounting for 78141%o f the tota,l a m ong w hich ,Inner M ongo lia had the lar gest loss ,occupy i n g 25189%of the tota.l K ey w ords :grassland ecosyste m;lost value of ecosyste m degradation ;re m ote sensing ;China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078)和科技部社会公益资助项目 (2003DI A7J 047)。**通讯作者E-m ai:l ru iji e w ang @163.co m 收稿日期:2006-07-21 接受日期:2007-01-29 1 引 言 草地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左右(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编,1996),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价值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的生态功能上。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划分为产品提供、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4 大类(赵同谦等,2004a ,2004b)。草原生态系统的直接经济价值早已被认同,但对其生态价值目前还了解不多。对于草原生态价值的研究国内外已取得一定进展,如Sala 和Paruelo(1997)阐述草地能维持 大气成分、基因库、改善小气候和土壤保持等功能,并对部分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Costan -za 等(1997)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中,得出了基于全球尺度的各功能类型的单位面积平均价值。陈仲新和张新时(2000)、谢高地等(2001)和潘耀忠等(2004)根据Costanza 等(1997)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 f Eco l ogy 2007,26(5):657-661

退化草地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设计_蒙荣

退化草地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设计 蒙 荣1,袁 清2,杨 3 (1.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2.中国农业科学院 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3.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摘要: 设计了生态环境适宜度分析及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决策专家系统的技术流程。应用多种数据源、多种决策分析方法,建立生态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库,确定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模型,依据专家系统原理,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分析生态环境适宜度,决策生成植被恢复的布局方案和优化栽培技术组合。 关键词: 环境适宜度评价;植被恢复;专家系统 中图分类号:S8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311(2001)02-0007-05 Designing of Expert System on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M ENG Rong1,YUAN Qing2,YANG Jie3(1.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llege,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 niversity,Hohhot010018,Chi-na;2.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CAAS,Hohhot010010,China;3.Life Sci-ence College,Inner Mongolia U niversity,Hohhot010021,China):Grassland of China,No.2,2001,pp.7~11. A bstract: The paper desig ned the technical procedure and realization method of the sy stem that contains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plan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 ere desig ned.Spatial data bank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various data resources and methods of decision and analy sis.Assessment model on the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 as determined.Acco rding to the principal of expert system,plant allocation and sets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 ere for-mulated by evalia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based on G IS. Key words: Optimizatio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Ex-pert system 近年来,由于人口膨胀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滥垦、滥牧、滥樵,造成干旱草原地区土壤风蚀、干旱加剧、植被破坏和消失。而在干旱地区草原生态环境中,植被起着核心作用,其退化或消失必然引起环境恶化。因此,如何恢复重建退化草地植被对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0-04-18;修订日期:2000-09-12 基金项目: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资助作者简介:蒙荣(1962-),女(蒙古族),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草地资源遥感技术与环境评价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 — 7 — 第23卷 第2期Vol.23 No.2 中国草地 Gras sland of China 2001年3月 M ar.2001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应对措施

24

2011年第47期(总第2391期) 25 区,由于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地被冲刷流失,牧民生活陷入贫困。如果不经治理只能靠搬迁异地才能脱贫,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脱贫方式,不能使牧民真正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只有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二)土地沙漠化严重。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严重,全区沙化土地占全国的33%,有2/3来自草原沙漠化。根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 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扩展;2005年,锡林郭勒草原沙化草场已经占可利用草场的74%,锡林郭勒盟西部以及乌兰察布市、 巴彦淖尔市北部牧区已退化为严重的荒漠、半荒漠草原。由于草原大面积沙化、 退化,降雨量普遍减少,地表温度出现大幅度的升降变化。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从东到西的降水量为500-300-150毫米,现降为300-200-100毫米。锡林郭勒盟, 20世纪50年代降水为307毫米,60年代减少到269毫米, 80年代为243毫米。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报告,夏天中午和晚上草地与裸露沙地地表温度相差40 50度。草原比荒漠化草地夏季低3 5.5度,冬季高6 6.5度,减少对地表的水蚀,利于集云雨的形成。从这段报告中我们推测到如下结果, 地表温度大幅度升降,加剧气候干旱,长时期的干旱进而引起草原沙化,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这种恶性循环,内蒙古越来越多的湖泊干涸,湖泊面积从20世纪50 60年代开始缩小,进入70年代后加速缩小。这也导致以湖泊为补给、被称为“草原之肾”的草原湿地萎缩,逐渐消失。 (三)自然灾害严重。 草原退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根据调研及《四子王旗志》记载,四子王旗境内自然灾害严重,旱灾、“白灾”、“黑灾”、沙尘暴时有发生,有十年九灾之称。“白灾”又称为雪灾,是指由于大雪埋压牧草使牲畜不得采食,加上“白毛风”急剧降温,家畜往往冻饿而死。1977年四子王旗全旗遭遇特大雪灾, 10月25 29日降特大暴雪,降水量29.7毫米,积雪深度14 30厘米,局部地区60厘米以上,连续积雪120天,牲畜损失21万头(只)。“黑灾”是相对“白灾”而言的,是由于冬季干旱,牲畜不能进入无水草场,虽有枯草,却无雪可舔,饮水困难。四子王旗80年代之前发生 “黑灾”的几率为46%。黑灾危害极大,牲畜连续20天吃不上雪就会受到影响,连续40天吃不上雪就会掉膘, 连续60天吃不上雪就会因瘦弱、流行疫病而大量死亡。沙尘暴也是四子王旗非常普遍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到来时沙暴吹蚀表土,引起土壤沙化,吹散畜群严重影响牧业活动。据笔者搜集的各方资料,沙尘暴灾害在内蒙古普遍发生,1983年4月25 29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生沙尘暴天气,在这次灾害中,死亡33人,伤46人,死牲畜9.8万头;2004年3月28日,内蒙 古锡林浩特遭受特大沙尘暴袭击,持续16个小时,造成3人失踪, 5000多只羊丢失或者死亡。三、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 (一)垦草种粮。 由于人口的压力,非宜农地垦殖浪潮不断。根据《内蒙古畜牧业统计资料》可以知道,内蒙古从1992 2000年耕地面积由601.71千公顷增加到960.25千公顷,增加了358.54千公顷是1992年耕地面积的一半还多,其中在1997年曾一度达到1014.27千公顷。内蒙古本应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一些典型的牧区旗县以大面积垦草种粮,畜牧业比重被逐渐压缩,像翁牛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四子王旗耕地面积均已10万平方公里。草原周边地区生态脆弱,耕地比重大、种植业比重大,很容易导致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粮食产量减少竟而继续开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农业挤草原,沙漠吃农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态恶性循环。 (二)过度放牧。 内蒙古草原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已超过适宜放牧量的15%左右。根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除了乌海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在暖季,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在冷季没有超载外,其余各盟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特别是在冷季超载现象尤为严重。从盖志毅(内蒙古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提供的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期末牲畜存栏头数增长情况可知, 1949 1998年33个典型牧区旗县期末牲畜存栏头数均有增加,整个牧区平均存栏头数由1949年的20.34万头增加到1998年的127.9万头, 50年间增长了近6.3倍。这种通过超载放牧增加的期末牲畜存栏头数,短时期内提高了牧民的收入,然而长此以往破坏了牧草的生长秩序,最终使得牧民落入贫困的深渊。 (三)过度樵采。 内蒙古牧区、半牧区的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挖掘药材、发菜等植物资源,这些植物具有固结泥沙的重要作用, 因而这种行为会严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如内蒙古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每年收购干甘草、 黄麻约250万 350万公斤,每年破坏20万 25万亩草场。至今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每到雨季,成千上万人搂发菜,严重破坏草场。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的人们交付不起现代能源和燃料费用,一户4口人家每天要烧19.6公斤植被,一年烧7154公斤,以荒漠化草原的产草量494.25公斤/公顷计算,每年要烧掉14.3公顷植被。

4.2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4.2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草地特点和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运用世界主要草地分布图,说明草地的种类和分布。 3.理解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树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草地特点、种类和分布 2.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 难点: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而在降水量不够丰沛的地带,天然植被则以草地和灌木为主。内蒙古草原是我国五大草原之首,曾以水草丰美著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不能不吟唱这首北齐人留下的《敕勒歌》。而今天的内蒙古却几乎成为沙尘暴的代名词。

是非地带性草原? 点拨:地带性 提问:哪些草地属于非地带性草地? 点拨:草山、草坡、草滩主要属非地带性草地。 提问:天然草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点拨:草原 过渡:草地是食草动物的栖息地,也是人们放牧家畜的牧场。食草动物把人类不能消化的植物纤维转化为宝贵的蛋白质——肉类和奶品。奶肉食品以及羊毛、牲畜的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以上,是许多国家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草地和森林一样,都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草原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概念: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通过载畜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其实是一个临界值,如果达不到载畜量即没有充分利用好牧场,如果超过载畜量则导致牧场的退化以至破坏,所以它从一个侧面表示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状况和该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载畜量也是一个动态的值,如果对牧场的管理较好,载畜量就会提高,相反就会不断降低最终到土地荒漠化。)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草地退化防治措施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从古代起,?蒙古族牧民就在这里放牧着牛羊。近一百多年来,?由于盲目开垦、采伐、过牧等破坏了植被,?结果使草原退化,?出现了大面积沙漠。解放后,?在防治草原退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草原退化还在继续发展。六十年代初,?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目前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防治草原退化已刻不容缓。 一、?内蒙古草原退化现状 国家环保局统计(1999)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377%。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草原面积12?亿亩,80?年代下降为18亿亩,90?年代下降为10.37?亿亩。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左右,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从60?年代占草原面积的15%增加到80年代的49%。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95?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67?亿亩,截至2005?年,草原退化占可利用草场的74%。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现象,截至2002年除极个别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均超过了50%,有的旗县像翁牛特旗、乌审旗、鄂温克自治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特中旗甚至达到了100%,这样的退化速度是令人害怕的。本来内蒙古有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现如今,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三大草原基本消失,特别是乌兰察布草原成为内蒙古土地沙化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

活最贫困的地区。 二、?内蒙古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草原退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⑴气候干旱 内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在100-400毫米之间,?而且雨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一年中六、七、八三个月占年降雨量的70?%?左右,?尤其七、八两月最多,?冬春雨雪稀少,?春旱经常发生,?如遇夏早,?给草原带来的危害更大。 ⑵沙多风大 内蒙古草原的土质多为砂壤土、轻壤土,?少数为中壤土,?通常表层覆盖着砂层。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年平均大风日数在10天以上,?阴山以北在50天以上,?鄂尔多斯在40天以上,?呼伦贝尔在30天以上。干早的冬春季节是草原上风大而多的季节,?大风日数占全年的60%以上,?风力一般八、九级。春季地表解冻后风蚀与沙埋现象最严重,特别是靠近沙漠的农村、牧区,经常遭受风沙危害。 ⑶鼠害、虫害严重

草原退化的治理

草地退化的治理 我国有60亿亩不同类型的草地,其中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草地退化已是影响我国草地生态功能发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什么是草地退化?科学家们认为,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因而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超载放牧不可取 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牧,即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又叫草原超载。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草场,只能供应一定数量牲畜的活动,如果无限制过分频繁地放牧,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来不及积累有机质,势必使草丛变得越来越矮,产量越来越低。不仅如此,那些优良的牧草,即牲畜爱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影响最大,而那些有毒的或者牲畜不喜采食的植物就得以保存下来。这就是为什么退化的草地一方面表现为植物小型化,生物量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有毒植物相对增多的特点,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严重的草原上,狼毒大量保存下来,就是这个道理。过牧不仅对牧草会产生上述影响,而且长期的大量的过度的牲畜践踏,也会使土壤变得紧实,导致透气透水能力降低,土壤性状恶化。 春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 夏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 草原开垦几时休? 草地为什么会退化呢?分析起来,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即温暖化与干旱化,这是整个地球表面共同的变化,人类不能够左右,只能认识这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而人为原因,特别是近几十年,人为的长期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我国天然草原退化的过程。在这些长期的活动中,开垦种粮是重要原因之一。

植被恢复大纲

l我国植被恢复现状和潜力 1.中国退化土地现状和植被恢复潜力 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草地、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 2.退化土地植被恢复案例(恢复的方法和措施) 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草地、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 3.植被生物量、土壤碳估算和检测方法 主要针对乔灌木造林 我国植被恢复现状和潜力 1.中国退化土地现状和植被恢复潜力 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草地、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2.退化土地植被恢复案例(恢复的方法和措施) 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草地、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3.植被生物量、土壤碳估算和检测方法 主要针对乔灌木造林

我国植被恢复现状和潜力 摘要:植被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及生态系统的固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植被恢复”(Revegetation,RV)是通过直接的人为活动建立植被覆盖以增强碳储存,最小面积在0.05公顷以上,但不属于“造林在造林”(Afforestation and Refforestation,AR)的范畴。目前,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及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现状最有效的措施。植被在恢复过程中对地上植被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凋落物及根系的输入,可以有效改善地下生态系统,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生物的生物量及活性。文章主要总结了我国土地退化的现状,包括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和草地等,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破碎化,包括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对土地的破坏等。对我国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矿区绿化和城市绿化的潜力做了总结。重点对退化土地、矿区、城市绿地等的乔、灌木造林,现有的植被生物量、土壤碳估算和检测方法做了总结。 1.我国土地退化现状以及植被恢复潜力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过程共同作用而导致土地生产力的暂时性或永久性降低。有各种形式的土壤退化,如荒漠化、石漠化、森林植被的破坏,以及草场生产力的降低等导致的土壤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退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中国土地退化的分类与分级)。我国土地退化的现状及潜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荒漠化现状及植被恢复潜力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我国荒漠化面积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46%。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等18个省(市、区)498 个县(市、旗)。包括风蚀、水蚀、盐渍化和冻融等四种类型3.(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从东经74°~119°,经度横跨45°;从北纬19°~49°,纬度纵跨30°;从海平面到高寒荒漠地带,垂直跨越数千米。地域辽阔,气候及地貌类型多样,荒漠化土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其成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不同因素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土地,从而造就了中国荒漠化类型的多样性4.(中国荒漠化状况与防治对策研究)。 1.2石漠化现状及植被恢复潜力 石漠化是石漠化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大面积基岩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中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8个省(区、市,以下简称省)46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的岩溶地区。其次在安徽、福建等有岩溶现象的地区有零散分布,但不构成区域的生态危害,以下分析数据不包括这些区域。据统计,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96.2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35%;潜在石漠化面积1237.88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29%。石漠化土地以云贵高原东部为中心集中分布,边缘区域呈块状或带状分布。从省区看,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石漠化发生最为严重,三省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857.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6.2%(图1)。从流域分布来看,石漠化

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草地特点和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 ?运用世界主要草地分布图,说明草地的种类和分布。 3?理解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树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草地特点、种类和分布 2.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 难点: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法: 教学过 程: 导入: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而在降水量不够丰 沛的地 带,天然植被则以草地和灌木为主。内蒙古草原是我国五大草原之首,曾以水草丰美著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不能不吟唱这首北齐人留下的《敕勒歌》。而今天的内蒙古却几乎成为沙 尘暴的代名词。 一、草原退化 1、概念区分: (1)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 带性草地植被。一一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 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通过比较,理解这组相似概念的差异性。 指导学生读课本P99图: 从图中读出:(1)草地种类;(2)各类草地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3)联想世界主要畜牧业 国家的分布。

提问]热带草原、寒带草原、温带草原属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草原? 点拨:地带性 提问哪些草地属于非地带性草地? 点拨:草山、草坡、草滩主要属非地带性草地。 提问:天然草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点拨:草原 过渡:草地是食草动物的栖息地,也是人们放牧家畜的牧场。食草动物把人类不能消化的植 物纤维转化为宝贵的蛋白质一一肉类和奶品。奶肉食品以及羊毛、牲畜的出口额占世界农产 品出口总额的10%以上,是许多国家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草地和森林一样,都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草原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概念: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分利用好牧场,如果超过载畜量则导致牧场的退化以至破坏,所以它从一个侧面表示一个地 区自然环境的状况和该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载畜量也是一个动态的值,如果对牧场的管理较好,载畜量就会提高,相反就会不断降低最终到土地荒漠化。) 4、牧场退化的影响: (1)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即优良适口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 (2)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世界各地牧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一不平衡 A.欧洲:牧场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一一原因: (1)自然原因:欧洲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 原。 (2)人为因素: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的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乳肉禽蛋的动物 性食品。 (3)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因此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 B.北美: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C.澳大利亚:也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特有的问题是:从欧洲引进的兔子过分繁殖,侵夺了许多牧场。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姓名:袁斌学号:1130080120 摘要: 草原生态系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过度放牧、滥垦、无计划的乱开矿,使我国广袤的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 关键词: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 成的功能统一体。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草原生态系统在其结构、功能过程等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它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 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体是东北-内蒙古的温带草原。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学区系的差异,大致可将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提供资料,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3.365亿公顷,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7.1%左右。我国草原的类型较多,从整体上看,内蒙古草原以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建群植物主要是禾本科草类,其中以针茅和羊草最有代表性。前者为丛生禾草,后者为根茎禾草,根茎发达,对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中部为稀疏草原,以大针茅为主;西部为荒漠草原,以丛生戈壁针茅为主。草原对大自然保护有很大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屏障,而且也是阻止沙漠蔓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