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宏感染性疾病早期实验室诊断

感染性疾病早期的实验室诊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徐元宏

感染

免疫防御

感染与炎症的结局

培 养 鉴定及药敏 报 告

微生物感染诊断流程

WBC 、PCT 、G 和GM 实验、 Endotoxin (内毒素)、IL-6(白介素-6)、IL-10(白介素-10)、TNF (肿瘤

坏死因子)、超敏CRP 等

一、早期非特异性诊断

(一)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可以判断感染的类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革兰阴性杆菌、寄生虫、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及其中性粒细胞分类可以正常甚至下降。

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计数

≤1.5×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计数

≤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常见于肿瘤放化疗患者、甲亢患者、长期放射线的损害等,白细胞总数及其中性粒细胞比例影响治疗方案。

医学决定水平和生命危急值:一般认为白细胞计数

<1×109/L; >50×109/L为生命危急值;在上述结果和正常参考值之间为医学决定水平; 低于0.5×109/L,病人有高度易感染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及预防感染措施。低于3×109/L为白细胞减少,应再作其他试验,如白细胞分类计数、观察外周血涂片等,并应询问用药史。高于11×109/L此值为白细胞增多,此时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分析病因和分型,如果需要应查找感染源。高于30×109/L,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应进行白细胞分类,观察外周血涂片和进行骨髓检查。

正常生理性波动:刚出生的婴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值较高,4~5岁后恢复至正常人水平,在4~5天至4~5岁之间,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中性粒细胞比例。

(二)超敏CRP

多次检测hs-CRP>3 mg/l ,是炎症持续存在信号;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是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指标;但hs-CRP是非特异性的,在其他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中也会增高。

(三)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大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化学性质大都为糖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不包括在细胞因子之列。

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

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30。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 (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family, TGF-β family) 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family) 包括两个亚族:(1)C-X-C/α亚族,主要趋化中性粒细胞,主要的成员有IL-8、黑素瘤细胞生长刺激活性(GRO/MGSA)、血小板因子-4

(PF-4)、血小板碱性蛋白、蛋白水解来源的产物CTAP-Ⅲ和β-thromboglobulin、炎症蛋白10(IP-10)、ENA-78;(2)C-C/β亚族,主要趋化单核细胞,这个亚族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1β、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MCP-2、MCP-3和I-309。

7.其它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炎症性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IL-1 发热, 促进T、B细胞增殖分化 ;

IL-2 T细胞生长因子,增强NK细胞和LAK细胞的杀伤活性;

IL-3 刺激骨髓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IL-4: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诱导B细胞发生Ig类别转换,产生IgE或IgG类抗体抑制Th1细胞;

IL-5: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诱导B细胞发生Ig类别转换,产生IgA类抗体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

IL-6:促进T、B细胞增殖分化;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一、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一)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二)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一) ●考点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常见病毒的感染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内容讲解】 第一节概述 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1.大小和形状: 大小:测量单位用纳米表示,一般在20-300nm之间。 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形、砖形、蝌蚪形等。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2.结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病毒的增殖 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

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 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缺陷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噬菌体 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受体,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 溶菌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_龙海燕

DOI :10.7507/1002-0179.20150280作者简介:龙海燕(1989-),女,重庆人,在读硕士,E m a i l :longhaiyan1989@https://www.360docs.net/doc/3111496070.html, 通讯作者:冯萍,Email: fengp_62@https://www.360docs.net/doc/311149607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4 15:16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3111496070.html,/kcms/detail/51.1356.R.20150514.1516.022.html 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龙海燕,冯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成都 610041) 【摘要】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技术种类繁多,为了解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最新进展,帮助临床工作者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降低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危险性,及时启动感染性疾病的正确治疗等,现从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这几个方面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很多经典疾病卷土重来或出现了新特点,如新变异型克-雅病、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H7N9禽流感等。以前从未认识到的感染性疾病正在持续不断出现,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多重或广谱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和登革热病毒所致疾病等[1]。从不断新发和再发的感染性疾病中可以看出,感染性疾病仍然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现有的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提供参考。 1 病原学检测 传统的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诊断技术以分离、培养、染色、生物化学鉴定为主,目前仍是许多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传统人工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2~5 d ),干扰因素多,敏感性与特异性也有限。为了缩短传统细菌“鉴定”时间,微生物鉴定自动化技术也应运而生,如V i tek 系统、Mi c roScan 系统、Phoenix 系统、Mini API 系统等。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是根据微生物代谢特点,如细菌分解底物后反应液中pH 值的变化,色原性或荧光原性底物的酶解,测定挥发或不挥发酸,或识别是否生长等方法来分析鉴定细菌,鉴定时间约15~24 h 。Crowley 等[2]采用Vitek2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和 Vitek2革兰染色阴性鉴定识别卡对707例G ?菌株进行鉴定,准确率98%,10 h 内可以出结果。此类鉴定系统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为疾病的确诊争取了宝贵时间。 2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技术是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或抗体来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该方法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步骤,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传统的免疫学技术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如临床上常用的肥达反应、免疫固定电泳、抗链球菌溶血素O 试验等。近二十几年来,免疫学分析方法 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使用标记了的抗原和抗体的分析技术以后,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提高。目前常用的标志物有放射性同位素、酶、荧光素、电子致密物、化学发光物质、DNA 等。 放射免疫沉淀实验是敏感性很高的免疫标记技术,精确度高且易标准化和自动化,但由于放射性同位素有一定的危害性,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目前免疫酶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由此发展出了阵列-ELISA (array-ELISA ),同时具备简便、高通量、快捷等特点[3]。时间 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及上转换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拥有灵敏度高、示踪物稳定、不受样品自然荧光干扰、无放射性污染、多标记等优点[4-6]。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结果判读直观快速,虽然只能定性,但可用于基层单位,可进行现场诊断或大规模检测等[7]。免疫-聚合酶链反应(PCR )是1992年Sano 等[8]建立的一种检测微量蛋白的免疫标记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的DNA 分子来标记特定的检测抗体作为探针,然后用此探针与待检抗原结合反应,再通过 PCR 方法扩增吸附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这段标记 ?综述?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 ●麻疹 ●水痘、带状疱疹 ●猩红热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霍乱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 ●隔离与消毒 ●传染病预防接种

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肝脏穿刺抽脓术 ●胸腔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病毒性肝炎 [诊断] (一)基本要点: 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 1,甲型肝炎: (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 (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 (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 (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 (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 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三)重型肝炎诊断要点:

甲状腺疾病的最新实验室诊断指标及各诊断指标的相关性刘丽华

【临床研究】 甲状腺疾病的最新实验室诊断指标 及各诊断指标的相关性 刘丽华,杜双迎,许秉权 (吉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吉林吉林132001)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实验室各诊断指标的相关性,甲亢及甲低各诊断指标的平行性和其他甲状腺疾病各诊断指标的不平行性。方法:观察组为225例已确诊的甲状腺疾病的患者,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促甲状腺素(s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指标差异显著,50.6%的诊断指标具有平行性,49.4%的诊断指标不具有平行性。结论:血清甲状腺各指标的检测对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类型、病情评估、疗效检测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对那些指标不平行的非典型的甲状腺疾病的鉴别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诊断指标;相关性与平行性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3.03.022 中图分类号:R5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369(2013)03-0062-02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1.1.1观察组我院2009 2010年确诊为甲状腺疾病的225例住院患者。具有平行性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共11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62例,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52例;其他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指标不具有平行性的占111例。这部分疾病包括继发甲亢、继发甲低、亚临床甲亢、亚临床甲低、低T3、T4综合征、单纯性甲状腺肿等等。 1.1.2对照组选择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 1.2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人群空腹采血3ml,分离血清,置-20?冰箱冰冻保存备用。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各诊断指标的水平。 1.3统计学处理两组实验结果均用平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 2结果 2.1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具有平行性的典型的甲亢和甲低及其他甲状腺疾病各诊断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而对照组无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两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诊断指标比较 组别例数FT3(pmol/L)FT4(pmol/L)sTSH(mu/L)Tgab(IU/ml)Tpoab(IU/ml)对照组504.9?1.111.15?3.253.00?2.656.8?0.11.6?0.3观察组22518.5?7.124.8?5.914.5?6.950.8?5.3120.4?1.4 P值<0.01<0.01<0.01<0.01<0.01 2.2除典型的甲亢和甲低外,其他的各种甲状腺疾 病的各种诊断指标的不平行性占有相当大比例。 (见表2) 表2各种甲状腺疾病的各种诊断指标的不平行性[n(%)] 甲亢复发亚临床甲减低T3综合征含碘食物药物过量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治疗恢复阶段甲亢复发其他19(17.1)17(15.3)14(12.6)12(10.8)15(13.5)15(13.5)11(9.9)8(7.2) 3讨论 3.1本文所述的平行性,即典型的甲亢,FT3、FT4增高,TSH降低。典型的甲低FT3、FT4降低,TSH 增高。而其他的各种因素导致的甲状腺疾病均体现了T3、T4、TSH的不平行性[1],即不符合常规的甲亢和甲低的诊断指标。例如:(1)T3、T4测定受TBG 的影响,雌激素使T3、T4增高,雄激素、水杨酸、皮质醇、严重肝肾疾病、低蛋白血症使T3、T4降低;(2)血中抗T3抗体、抗T4抗体的干扰,使T3、T4测定结果假性增高或假性降低;(3)采血时病人服含T3甲状腺激素,使T3增高;(4)服用抑制T4转化T3的药物,丙基硫氧嘧啶、地米、普萘洛尔、胺碘酮,使T3下降。这些因素均可使FT3、FT4、TSH呈现不平行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诊断甲状腺疾病过程中结合多种因素进行各种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内分泌疾病中,甲状腺功能紊乱是最常见的,病因较为复杂。但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与自身免疫、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以碘致甲状腺疾病最为常见[2]。目前我国女性人群患病率达3% 4%,且有逐年增高趋势。特别是甲 262013年2月 第25卷上半月第3期 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Feb,2013 Vol.25FHM No.3

第五节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二章病毒 第五节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畜禽病毒性传染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疫病,给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大。除少数如绵羊痘等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变作出诊断外,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的确诊,必须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诊断,以确定病毒的存在或检出特异性抗体。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和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一样,都需要在正确采集病料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包涵体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等。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病毒病病料采集的原则、方法以及保存运送的方法与细菌病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方法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病毒材料的保存除可冷冻外,还可放在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保存,液体病料采集后可直接加入一定量的青、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以防细菌和霉菌的污染。 二、包涵体检查 有些病毒能在易感细胞中形成包涵体。将被检材料直接制成涂片、组织切片或冰冻切片,经特殊染色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这种方法对能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包涵体的形成有个过程,出现率也不是100%,所以,在包涵体检查时应注意。(能出现包涵体的重要畜禽病毒见表2-3) 表2-3 能产生包涵体的畜禽常见病毒 病毒名称感染范围包涵体类型及部位 痘病毒类 狂犬病病毒 伪狂犬病病毒 副流感病毒III型 马鼻肺炎病毒 鸡新城疫病毒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人、马、牛、羊、猪、鸡等 狼、马、牛、猪、人、猫、羊、 禽等 犬、猫、猪、牛、羊等 牛、马、人 马属动物 鸡 鸡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皮肤的棘层细胞中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神经原内及视网膜的神经节 层的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脑、脊椎旁神经节的神经原中 嗜酸性,胞浆及胞核内均有,见于支气管炎、肺泡 上皮细胞及肺的间隔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肺间 隔细胞、肝细胞、淋巴结的网状细胞等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中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病料接种动物、禽胚或组织细胞,可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供接种或培养的病料应作除菌处理。除菌方法有滤器除菌、高速离心除菌和用抗生素处理三种。如用口蹄疫的水疱皮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时,将送检的水疱皮置平皿内,以灭菌的pH7.6磷酸盐缓冲液洗涤数次,并用灭菌滤纸吸干、称重,剪碎、研磨制成1∶5悬液,为防止细菌污染,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IU,链霉素1000μg,置2~4℃冰箱内4~6h,然后用8000~10000r/min速度离心沉淀30min,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环境控制维护生态平衡。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搞好粪便、污水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2.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取的病原体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①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毒)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等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等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增)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易被污染,一般必须冷藏保存。 ②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菌(毒)株灭活制成,或提取菌体成分制成多糖体菌苗等。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被污染,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较差,接种量大。 ③类毒素是将细菌外毒素用甲醛封闭毒性中心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流行时使用。 ①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紧急预防使用。 ②免疫球蛋白包括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具有一定的抗体种类和水平。可用于麻疹、甲型肝炎等易感接触者的预防接种。 ③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发生时,用于机体无免疫保护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感染性疾病,如破伤风,可肌注抗毒素250~500U,同时在另一侧接种0.5ml精制吸附破伤风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从2007年起,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等疫苗接种。 计划免疫的程序是根据有关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感染性疾病检查

感染性疾病检查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病原学检查包括病原体直接检出和病原体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而免疫学检查抗原或抗体亦可提供重要依据。荧光定量PCR 检测快速、特异、灵敏,被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第一节感染性疾病一般检测 一、白细胞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和猩红热等;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不明显甚至减低,如布鲁菌病、伤寒及副伤寒等。病毒咸染时白细胞通常减少或正常,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和病毒性肝炎等。蠕虫感染时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如钩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二、血清C反应蛋白检验测定 【参考区间】成人和儿童:0~8. 0mg/L. 【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P) 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是一种经典的、灵敏的、急性时相蛋白,此反应不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皮质激素治疗影响。 (1) 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器官移植排斥、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峰值可达500mg/L.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疾病的程度呈正相关。 (2) 细菌和非细菌感染(病毒、支原体等)的鉴别诊断:细菌感染发生炎症后6~8小时CRP即可明显上升,CRP升高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非细菌感染(病毒、支原体等)大多正常。 (3) 鉴别风湿活动期和稳定期:风湿活动期CRP含量可高达200mg/L.病情好转逐渐下降到正常,稳定期不升高。 (4) 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前者升高,后者不升高。 (5) CRP测定有助于孕妇并发感染的观察,对羊膜破裂早产并伴有绒毛膜炎的孕妇,CRP测定具有准确和早期预报作用。 (6) 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与 AFP的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降钙素原测定 【参考区间】健康人群小于100ng/L. 【临床意义】降钙素原(PCT) 是一种糖蛋白,是降钙素(CT) 的前肽,在正常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节轮状病毒感染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1~3月份为主,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泻每天5~10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 (2)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2)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单克隆ELISA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恢复期有4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 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多发于4—9 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AST,ALT,CK,CK—MB升高等 【治疗原则】 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1—2 周,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饮食。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 4. 根据病情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CRP,血生化,肝功,心肌酶,胸片,心电图等。

第四章实验室检查习题知识分享

第四章实验室检查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 *1.严重细菌感染时不应出现 A白细胞总数增高B中性粒细胞增高C核左移 D酸性粒细胞增高E中性细胞出现中毒颗粒 2.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是 A急性病毒感染B急性溶血C急性中毒D急性失血E心肌梗死 **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 A分叶核在2叶以上的细胞>0.03 B分叶核在3叶以上的细胞>0.03 C分叶核在4叶以上的细胞>0.03 D分叶核在5叶以上的细胞>0.03 E杆状核粒细胞≥0.05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应出现于 A支气管哮喘B急性支气管炎C钩虫病D皮肤湿疹E药物过敏 5.对缺铁性贫血认识正确的是 A红细胞↓=血红蛋白↓B红细胞↓<血红蛋白↓C红细胞↓>血红蛋白↓ D为大红细胞性贫血E以上都不对 6.下列哪种细菌感染WBC计数减低 A肺炎球菌B链球菌C葡萄球菌D大肠杆菌E伤寒杆菌 7.促使血沉增快的物质是 A清蛋白B胆固醇C血小板D纤维蛋白原E凝血酶原 **8.血沉增快不应出现于 A严重脱水B严重贫血C结核病D风湿病E恶性肿瘤 **9.出血时间延长不应出现于 A血小板减少症B过敏性紫癜C再生障碍性贫血D血小板无力症E血管异常 **10.可致血小板增高的病因是 A急性失血与溶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白血病D放射病E淋巴瘤 11.镜下血尿是指尿沉渣红细胞数 A平均>1个/HP B平均>2个/HP C平均>3个/HP D平均>4个/HP E平均>5个/HP 12.蛋白尿时蛋白定量试验为 A>5mg/24h B>15mg/24h C>50mg/24h D>150mg/24h E>250mg/24h 13.下列疾病可出现蛋白尿,除了 A急性肝炎B急性肾小球肾炎C肾病综合征D妊娠中毒症E慢性肾炎 **14.尿常规检查不正常的是 A尿量1500ml/24h B尿比重波动于1.010±0.003/24h C外观清晰透明 D尿色微黄E尿沉渣见少量扁平上皮细胞

第四节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一篇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细菌 第四节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微生物,细菌性传染病占动物传染病的50%左右,细菌病的发生给畜牧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细菌病的防治工作。对于发病的群体,及时而准确地做出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畜禽细菌性传染病,除少数如破伤风等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作出诊断外,多数还需要借助病理变化初步诊断,确诊则需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诊断,确定细菌的存在或检出特异性抗体。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需要在正确采集病料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细菌的形态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试验、细菌的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等。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及运送 (一)病料的采集 1.采集病料的原则 (1)无菌采病料原则病料的采集要求进行无菌操作,所用器械、容器及其他物品均需事先灭菌。同时在采集病料时也要防止病原菌污染环境及造成人的感染。因此在尸体剖检前,首先将尸体在适当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打开胸腹腔后,应先取病料以备细菌学检验,然后再进行病理学检查。最后将剖检的尸体焚烧,或浸入消毒液中过夜,次日取出作深埋处理。剖检场地应选择易于消毒的地面或台面,如水泥地面等,剖检后操作者、用具及场地都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适时采病料原则病料一般采集于濒死或刚刚死亡的动物,若是死亡的动物,则应在动物死亡后立即采集,夏天不宜迟于6~8h,冬天不迟于24h。取得病料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刻进行检验,应立即存放于冰箱中。若需要采血清测抗体,最好采发病初期和恢复期两个时期的血清。 (3)病料含病原多的原则病料必须采自含病原菌最多的病变组织或脏器。 (4)采病料适量的原则采集的病料不宜过少,以免在送检过程中细菌因干燥而死亡。病料的量至少是检测量的四倍。 2.采集病料的方法 (1)液体材料的采集方法破溃的脓汁、胸腹水一般用灭菌的棉棒或吸管吸取放入无菌试管内,塞好胶塞送检。血液可无菌操作从静脉或心脏采血,然后加抗凝剂(每1ml血液加3.8%枸橼酸钠0.1ml)。若需分离血清,则采血后(一定不要加抗凝剂),放在灭菌的试管中,摆成斜面,待血液凝固析出血清后,再将血清吸出,置于另一灭菌试管中送检。方便时可直接无菌操作取液体涂片或接种适宜的培养基。 (2)实质脏器的采集方法应在解剖尸体后立即采集。若剖检过程中被检器官被污染或剖开胸腹后时间过久,应先用烧红的铁片烧烙表面,或用酒精火焰灭菌后,在烧烙的深部取一块实质脏器,放在灭菌试管或平皿内。如剖检现场有细菌分离培养条件,直接以烧红的铁片烧烙脏器表面,然后用灭菌的接种环自烧烙的部位插入组织中,缓缓转动接种环,取少量组织或液体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 (3)肠道及其内容物的采集方法肠道只需选择病变最明显的部分,将其中内容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放射性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工作人员,非职业性受照人员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97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 3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acuteradiationthyroiditis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指甲状腺短期内受到大剂量急性照射后所致的甲状腺局部损伤及其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3.1诊断标准 3.1.1有射线接触史,甲状腺剂量为200Gy以上。 3.1.2一般照后两周内发病。

3.1.3有甲状腺局部压痛、肿胀。 3.1.4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与体征,重症可出现甲状腺危象。 3.1.5三碘甲腺原氨酸(T3)、血清甲状腺素(T4)及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 3.1.6参考指标 3.1.6.1白细胞数减少。 3.1.6.2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3.1.6.3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升高。 3.2处理原则 3.2.1避免继续接触放射线或摄入放射性核素,促进体内131I排出。 3.2.2对症治疗。 3.2.3转变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按第5章诊断和处理。 4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chronicradiationthyroiditis 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指甲状腺一次或短时间(数周)内多次或长期受射线照射后,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损伤。 4.1诊断标准 4.1.1有射线接触史,甲状腺吸收剂量为0.3Gy以上。 4.1.2潜伏期一年以上。 4.1.3甲状腺肿大,多数无压痛。 4.1.4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 4.1.5可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4.2鉴别诊断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2016-03-08 EBNA二聚体带状模型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4型疱疹病毒,类似其他疱疹病毒科的病毒,EBV感染包括增殖性感染(或称活动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两种状态,EBV感染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初次感染后病毒可长期在人上呼吸道上皮细胞或淋巴组织中潜伏,潜伏感染和终生携带是EBV感染的重要特征。人群对EBV普遍易感,大多数人初次感染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并可终生携带,在中国,8岁以上人群90%以上血清学阳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典型的EBV初次感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抑制(如器官移植)、遗传缺陷(如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或潜伏感染的反复激活的情况下,EBV感染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如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和EBV相关的噬血性淋巴组织增生(EBV-HLH)。另外EBV还与儿童及成人的淋巴瘤等多种肿瘤发病有关。因而及时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有助于临床对EBV 感染的时相、机体状况和发生不良转归的风险进行评估,这对于儿童EBV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至关重要。 EBV-DNA阳性是EBV存在的直接证据。由于潜伏感染的存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也常有低载量的EBV-DNA检出(通常低于200拷贝数/m1)。在活动感染发生时EBV 在人淋巴细胞中大量增殖(IM患者一般可达103~105拷贝数/m1)并释放到血浆或淋巴液中。随着感染的控制,EBV感染进入潜伏状态,血浆或淋巴液中的病毒颗粒迅速消失,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EBV仍将以潜伏状态保持较高滴度数月~1年。对于复发性感染外周血EBV-DNA载量会更高,CAEBV可达105~106拷贝数/ml甚至更高,EBV-HLH一般在104~106拷贝数/ml之间。由于不同感染状态下病毒的状态和分布不同,EBV-DNA测定结果的解释因标本来源的不同而有不同。 1.全血:淋巴细胞是EBV感染的靶细胞,淋巴细胞中潜伏期EBV的存在和活动感染后长达数月的持续阳性使得该检测结果不能反映现症感染,也不适合急性感染如IM的诊断。因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定量测定更适合复发感染如CAEBV、EBV-HLH或移植相关EBV感染的诊断和检测。本方法的一个缺陷在于单个核细胞分离步骤繁琐,自动化程度低,定量结果受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效率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研究者使用吸附法抽提全血DNA进行定量,现有大量商品化的抽提系统可供使用,抽提步骤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且定量结果与分离单个核细胞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2.血浆或血清:血浆中的EBV-DNA来自活动感染期由感染淋巴细胞中释放的病毒颗粒,感染被控制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颗粒和EBV-DNA又被免疫系统迅速廓清。因此血浆或血清中的EBV-DNA只有活动期感染时为阳性,恢复期和潜伏感染为阴性,这使得血浆EBV-DNA成为一个很好反映活动感染的指标,在IM、EBV-HLH和淋巴瘤等急慢性活动感染患者的血浆中均可检出,而潜伏感染者多为阴性。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二十三章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实验室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核酸与抗原的直接检出以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临床医师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综合判断可能为何种病毒感染,留取适宜的标本送检。 一、检材的采集与送检 病毒性疾病通常采集血液、鼻咽分泌液、咯痰、粪便、脑脊液、疱疹内容物、活检组织或尸检组织等。 供分离病毒、检出核酸及抗原的标本的,要求: (一)尽早采取 在发病初期(急性期)采取,较易检出病毒,越迟阳性率越低。 (二)部位适宜 由感染部位采取,如呼吸道感染采取鼻咽洗漱液或咯痰;肠道感染采取粪便;脑内感染采取脑脊液;皮肤感染采取病灶组织;有病毒血症时采取血液。 (三)冷藏速送 病毒离活体后在室温下很易死亡,故采得检材应尽快送检。若距离实验室较远,应将检材放入装有冰块或干冰的空器内送检。病变组织则应保存于50%的甘油缓冲盐水中。污染检材,如鼻咽分泌液、粪便等应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或庆大毒素等,以免杂菌污染细胞或鸡胚,而影响病毒分离。 检测特异性抗体需要采取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尽可能在发病后立即采取,第二份在发病后2~3周采取。血清标本放4℃-20℃保存,试验前血清标本以56℃30分钟处理去除非特异性物质及补体。无菌性脑炎患者也可取脑脊液检测特异性lgM。 表23-1 病毒检材采集与检验结果的关系 采取标本的时期检查病毒及其成分测定抗体 潜伏期及前驱 期 刚发病或急性期 恢复期及康复期 较难查见 最多查见 很难查见 未增多 未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明显增多(常超过4倍)表23-2 供病毒分离的检材 临床表现常见病毒帮助诊断有用的检材 呼吸道感染腺病毒 巨细胞病毒 流感病毒 咽试、肛拭 咽试或含漱液、尿液 咽拭或含漱液

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第二十二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感染是病原体以某种传播形式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者,并在宿主体生长繁殖、释放毒素或导致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过程。 大多数病原体是由外界侵入的,受病原体侵袭力、致病力及宿主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破坏人体的微生态平衡后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染谱,出现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是病原体抗原检测和宿主血清抗体检测。IgM类抗体出现早,消失快,常作为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IgG类抗体出现晚,维持时间长,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根据。 第一节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 细胞免疫是抗细胞细菌感染的主要效应机制。体液免疫在抗细胞外细菌感染中发挥主要作用。 一、链球菌感染 (一)链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是致病力最强的一种链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链球菌溶血素O和S)、M蛋白、脂磷壁酸、链激酶和透明质酸等致病因子,可引起急性咽炎、呼吸道感染、脓疱疮、皮下软组织感染、心膜炎、脑膜炎和猩红热等。该细菌感染后可致超敏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免疫学实验室检查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检测。链球菌溶血素“O”(ASO)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红细胞,且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临床上常采用胶乳凝集试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ASO。免疫功能不全或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ASO水平可不升高。 (二)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普通型表现:急起高热、畏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乏力、不适;②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表现:除上述表现外,出现菌血症、败血症、DIC指征,包括皮肤瘀斑、出血,血压下降,脉压缩小,继而肝、肾功能不全,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软组织坏死;③脑膜炎表现:除普通型表现外,有恶心、剧吐、颈项强直、烦躁、昏迷,脑膜刺激征。 猪链球菌的实验室检查有细菌培养、鉴定和免疫学检测等方法。分子诊断技术是鉴定分型诊断方法,常用于猪链球菌的快速诊断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学技术主要应用患者血清学鉴定。 二、伤寒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可致多种感染,轻者为自愈性胃肠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伤寒。伤寒和副伤寒A、B沙门菌引起胃肠炎、菌血症和肠热症等。 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于免疫学检测方法。 1.肥达反应 为血清凝集试验。产生凝集时抗体效价≥1:80为阳性,或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 2.ELISA 以伤寒沙门菌脂多糖(毒素的主要成分)为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 抗体,该方法有助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2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Vi抗体,有助于检出伤寒带菌者及慢性带菌者。 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抗体反应。

眼内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眼内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眼科学大查房 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继续教育”专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常青教授介绍了 感染性眼内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包括获得性眼部梅毒、眼部结核、内源性真菌性细胞病毒性眼内炎、急性视网膜坏死、 网膜炎(CMVR)、眼弓蛔虫病的简要介绍、诊 断和治疗。 视 眼内炎症性疾病,广义地讲可以是由特定病原体引起的眼内感染,也可以是免疫反应介导的眼内炎症。临床上包括感染性眼内炎、非感染性眼内炎和伪装综合征。根据感染途径不同感染性眼内炎又分为外源性眼内炎 (如眼外伤和眼内手术后)和内源性眼内炎(病原体随血液循环至眼内)。常青教授主要介绍了感染性眼内炎的鉴别诊断,感染性眼内炎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 病因学诊断

病因学诊断包括以下方面: ①详细的病史和系统回顾,包括评估有无糖尿病、器官移植、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菌血症、败血症或发热史(如有创手术史,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其他部位感染灶);性传播疾病[如伪装大师(The Great Masqueraders )];②细致的眼部检查; ③有针对性的眼部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证实推测或为诊断提供线索;④及时的诊断性治疗或手术; ⑤采集眼内液或眼内组织进行病原体鉴定。 获得性梅毒

疾病介绍获得性眼部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也可通过输血或者直接接触感染部位感染,可累及包括眼在内的全身任何重要脏器。 分期 获得性梅毒分为1期、2期、隐性期和3期。1期梅毒的主要症状为硬下疳,通常在螺旋体侵入2~6周后出现,未经治疗,4?6周可自行痊愈。2期梅毒系1期梅毒未治疗或治疗不规范,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繁殖播散而出现症状,通常在初始感染后 6~8 周发生2期梅毒,最常见的症状为弥漫性斑丘疹和全身症状,最常见的眼部症状为葡萄膜炎。隐性期梅毒指血清学反应阳性,无症状和体征治疗不充分引起,约 。3期梅毒系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 1/3的患 者经1?10年后发生3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及中枢系统等重要器官,眼部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结膜炎、巩膜炎和浅层巩膜炎、间质性角膜炎、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瞳孔异常(阿?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