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

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
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

《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读后感

最近读了宋运来老师主编的《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一书,宋运来老师在语文学科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研究,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为我们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了方法和途径。读完书,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一、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师的魅力源泉

新课程导引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是每个语文教师所不可缺少的,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能架起学生的文化脊梁,又怎么能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师呢?文化底蕴的生成是一个教师不断积累的过程,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关注周围的一切,博览群书,夯实你的文化底蕴,底气足了,课堂上才能处处闪现亮点。可以说,文化底蕴是教师威信建立的根本。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呢?

1.传统精华里汲取营养

语文教师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杂家”,除了读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以外,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2.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求“专”。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语文教师为了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就要广收博采,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3.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多姿多彩的再创造活动,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做到善于进行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

二、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各种形式的公开课让我们目不暇接,各种报刊上登载的教学设计令我们眼花缭乱。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同的学校,相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同一所学校,相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不可能是一样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要让学生通过智力活动获得对知识的重新建构。

1.教学设计要以“学情”为基础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这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个性喜好等,然后再斟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目标的落实等。

2.教学设计要“留白”

教学设计“留白”是指教师不要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而是要给每一节课留一点“多余的”时间。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此时,教师需要一定的思维时间,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让课堂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3.教学设计要有多套方案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多套教学方案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胸有成竹,调控自如。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教法时必须以学生为本,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方法。教学难点会因人而异,学生的答案也会多种多样,设计教学时要有预见性。

三、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

1.教出情感

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找出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如果说教师把握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这里。

2.教出美感

首先,语文课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既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哭,也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笑。

3.教出语感

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和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和情景意义。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而不是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一种重要体现。

四、统一听说读写,渗透知情意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语言习惯、阅读兴趣,提高习作水平的重

要渠道。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听读”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是对语文知识的吸收、理解、内化的过程,“说写”是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表述、外化的过程;就表现形式而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读写”是在“听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方式。“听说”、“读写”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