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年度工作总结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自2016年9月建成启用以来,科普教育基地受到了威海市政府、南海新区管委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获批成为威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和威海教育系统培训基地。我们秉持“知行”校训,围绕科普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不断拓展服务方式和途径,在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积极为属地政府和民众提供教育、科技、人才支持和服务,促进威海,乃至胶东半岛的科技提升、经济发展。

一、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成果

(一)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科普教育是科普基地的工作关键和重点,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高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崇尚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使他们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科普基地成立一年以来,先后接待了威海地区的政府人员、高校团体、中小学教师以及威海各地中学、威海晚报等多家机构组织的中小学生,累计近两千人次。通过对展品的参观了解和实践操作,让参观者可以亲身体会到“科技的神奇”,感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和科教展品的魅力。

在此期间,我们还积极与威海市教育局相关部门合作,承接了“威海市中学生科学教育教师培训班”,对70余位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普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从而为威海地区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教师队伍,提升威海地区中小学的科普教学效果。

(二)建设科普志愿者队伍

面对科普教育的巨大需求,一支专业素质优良的讲解团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利用本校学生的专业和技术特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培训,提高其科普服务能力,为科普基地的科普教育工作增添力量。

目前,科普基地已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40余人,并成立了物理社团,协助管理和维护科普基地,整理科普资料,在前期的科普参观活动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建设数字科普平台

数字科普是通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模拟仿真、3D及4D 成像等技术,将科普知识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输给公众,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数字科普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访客可以自由的浏览科普网站,查询科普知识,参与网上科普活动,便于网上的交流互动,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上半年,科普基地在学校的组织下已完成了科普基地网站的前期建设,网站框架已搭建起来,计划年底前初步上线。目前,科普基地仍在对它进行完善,并申请了科普基地的微信公众号,积极鼓励本校物理志愿者参与

其中,计划年底前完成。后续还会逐步开通网上预约功能,使科普教育工作更有效率。

(四)编制科普宣传资料

面向社会公众的日常科普宣传,版面式展览、挂图、折页、画册等等是常用的科普宣传资料,通过色彩明亮、主题鲜明的版面设计,经过美术工作者的精心创意,将文字与图片形成有机的统一,以图文并貌、通俗易懂的表现手法,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群众。这些宣传材料贴近公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面向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在科普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7年上半年,科普基地基于自身特点和优势,组织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着手编制科普教育资料。目前我们已完成科普基地宣传册的制作,并针对科普基地的科普展品,整理了文字资料,用于后期宣传材料的编辑。

(五)开展科普旅游工作

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着眼于搭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积极推动科普展览、科技教育、科普实践,并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提升旅游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开发新型科普旅游服务,推进科普旅游市场的发展,满足公众对科普旅游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科普基地正与威海晚报、齐鲁晚报等机构洽谈相关合作,以科技夏令营等形式,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让学生们接触各种物理知

识,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员对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科普宣传方面的工作形式

(一)陈列展示

将改变世界的物理学人物和实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等以展板、灯箱等方式陈列,供公众参观,使公众在了解科学发展历程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人文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将生活中的各种风光、动物、人物、桥梁、建筑、航天器、交通工具等用狭缝光栅、柱面光栅、互补色技术、全息技术等多种科技手段转化为立体图像陈列展示,给参观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使其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魅力,同时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操作表演

本基地可供操作表演的项目超过200项(其中半数为自主研发项目),内容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与高新技术中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趣味物理、军事物理等物理学相关的各个方面,并由专门人员对仪器进行操作,展示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

(三)现场参与

本基地可供参与或亲自动手的项目约150项(其中近三分之二为自主研发项目),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让观众参与实验或亲自动手对仪器进行操作,身临其境地感受物理现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切身感受到自然规律的奇妙,使其对科学产生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四)讲解说明

讲解说明由以下三种方式构成:

①讲解手册:各个科普项目都有相应的说明,这些说明汇集成册就形成了讲解手册,手册包括的各个项目相应的操作方法,现象描述和原理提示,方便观众更好的了解各个项目的现象及其原理。

②专门讲解员的现场讲解:讲解员可根据现场观众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点与观众交流,并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使观众了解到最感兴趣的内容。在本基地,这一工作主要由本科生和负责教师承担,如在其他单位推广,这一工作应有受过专门培训的科普工作人员或科普志愿者承担。

③多媒体辅助导学系统讲解:这是一套自主开发的导学系统,内容涵盖本基地的大多数科普项目。该系统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组成开放式的学习平台,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科普项目,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该系统采用触摸屏方式,观众可自行操作,不需要专人值班,弥补了专人讲解在时间和人员配置上的不足。

三、科普教育基地的计划预算

四、科普工作的不足之处(一)科普讲解员人员仍缺乏

目前科普讲解员以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的学生为主,受限于校区本科生的人数和空闲时间,需要积极调动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以及其他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普讲解队伍中,提高其科普服务能力,以满足科普教育的巨大需求。

(二)科普展品仍需继续丰富

依托北京交通大学校本部的人员和设施,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鼓励本科生和教师设计新的科普展品,拓展物理系列实践课程、电子电路系列实践课程、机器人系列实践课程等科学实践课程,丰富科普基地的科普展品和实践课程内容。

(三)科普信息化水平仍需提升

为了加强科普教育的普及,需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全方位即时推送科普资讯,在线互动等。目前这方面刚起步,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继续编制科普教育资料和宣传内容,建立一个科普信息化的传播体系。

(四)科普教育方式需更灵活

科普教育基地的自身接待能力有限,为了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接受科普教育,我们计划利用已组建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和物理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进校园”活动,采取科普展览、科学秀和互动型科普展品体验等形式,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形象生动的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