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上册

姓名:赵晋单位:滕州市北辛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以“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本课实际上只讲了四个问题:即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因此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核心部份。

二、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像、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等,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动画视频片段~阿拉伯青年阿拉丁带着美丽的公主乘魔毯遨游文明古国的,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屏幕显示:亚非欧古代各大文明发源地)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亚洲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中国

设计意图:是增强学生对文明古国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进行铺垫。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金字塔的国度”

教师:(屏幕显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请同学们猜一猜建筑物是哪个国家的文明标志?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屏幕显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屏幕显示:《古代埃及》图)教师讲解

1.地理位置──非洲尼罗河畔(地利、天时加人和-社会发展-建立国家。)

教师:尼罗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再加上古埃及人民的努力,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奴隶制小国。2.出现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500年)

教师:这些小国与小国之间不停的争斗、兼并,逐渐在统一。何时统一的?首都设在哪里?

3.初步统一(公元前3000年孟斐斯)

(屏幕显示:金字塔)这就是古代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金字塔,金字塔是做什么的?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金字塔。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他的外形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字塔。介绍金字塔:高146.5米,塔基各边长230米,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尼罗河下游散布着八十多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与国王哈佛拉的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一起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教师出示资料:面对高大雄伟、建筑精湛的金字塔,人们在赞叹之余,都会产生很多疑问,金字塔是谁建的?

学生:一说是火星人,理由是现代科学发现火星上可能也有人类一样的高智慧生物。

学生:二是说“大西洲人”所建,西方有学者认为远古的时候,在大洋洲中有一个大西洲,那里人曾经创造了很高的文明,只可惜后来大西洲沉陷了。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金字塔的建造是怎么看的呢?学生讨论回答,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教师归纳:金字塔是世界奇观之一,是奴隶主残酷奴役人民的见证,是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尼罗河出现人类文明的同时,西亚的新月沃地也出现了人类文明。

设计意图:1、游览和体验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埃及文明的辉煌与灿烂;2、探索金字塔的建设,旨在说明金字塔等建筑是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同时也是奴隶主残酷奴役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教师:(屏幕显示:板书和《新月沃地》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两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弧形地带像什么?(月牙,新月)“新月沃地”因此得名。

1.地理位置(亚洲,两河流域)

请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新月沃地有哪些居民居住过?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就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小国。

2.出现奴隶制小国(前3500年)

教师:这些小国之间战争不断,互相兼并,到何时?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首都在哪里?

3.统一(前18世纪汉谟拉比一巴比伦)

他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制定了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他统治时期,生产发展很快,王国达到强盛时期。作为国家

的国王,作为统治者,汉谟拉比在位时,为维护其统治,他做了什么?

4.汉谟拉比法典

教师:(屏幕显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及汉谟拉比法典的有关内容)请同学们谈谈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奴隶违反奴隶主的规定,就……”从这些内容可以知道,法典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这部法典是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教师:虽然奴隶主用多种方法统治人民,古巴比伦还是未能维持多久。王国何时衰落的(汉谟拉比死后)?两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

5.腓尼基城邦

教师:在地中海巴勒斯坦一带,希伯来人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后来又分裂成以色列和犹太两个王国。看书上《腓尼基船》想一想,腓尼基国家有何特点(奴隶制城邦)?腓尼基人以什么著称(航海和经商)?以色列和犹太王国先后被别国所灭,希伯来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就是今天犹太人的祖先。

设计意图:第一、自主探索“新月沃地”及其孕育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历史,旨在说明在公元前3500年以后,在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古国。

第二、通过阅读、查找资料,探究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提示其本质和价值,旨在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公开维护不平等的奴隶制度。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大河流域产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以外,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吸引着我们,早在唐朝时,早已有人去那里探险。

教师:《西游记》中唐僧历经艰险到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取的什么“经”?(印度、佛经)。

学生:它就是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这里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诞生地。你想知道古代印度文明是怎样产生的吗?古代印度社会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

空的隧道,走进古代印度,揭开这个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去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再次共同领略一下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起和佛教诞生的历程吧!(屏幕显示:《古代印度地图》指图讲解)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教师: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

(学生: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非常正确!

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屏幕依次显示《古代印度图》中

的喜马拉雅山、恒河、印度河),印度的名称就起源于印度河。有谁知道中国古代称它为什么吗?

(学生:“天竺”。)完全正确,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屏幕显示《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图》)同学们请看图,这些城市布局整齐,房屋一般是用砖砌成的,既有简陋的小屋,也有设计精美的宫殿。这些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反应了明显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非常正确!另外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农业已是主要生产部门。当地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人。印度河流域当时已经有相当高度发达的文化,为后来印度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雅利安人入侵(屏幕显示《古代印度图》)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知道它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出身高贵的人”。)对,他们从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教师:(屏幕依次显示《古代印度图》中的雅利安人的入侵路线)到公元前3世纪,位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教师:(屏幕显示《古代印度图》中的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的疆界,颜色闪烁并加深)。这在印度历史上是第一次统一。但是,

阿育王死后,古代印度不久又陷入分裂。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古代印度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这就是“种姓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和探究印度文明古国诞生的历史,旨在说明在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先后诞生了古印度文明。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师:(屏幕显示板书《古代印度种姓制度表》请同学们看表思考下列问题:)

(1)每个等级的名称,包含的社会阶层、职权和义务是什么?(2)哪些等级是统治阶级?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3)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设计意图: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来提示其实质是在印度社会从上到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代亚非的灿烂辉煌的文明,下面让我们对本课的知识作一下总结与回顾。(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师生一起重温本课内容)

教师小结: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为了保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的。它是为巩固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六、课堂检测

1.(2008年,安徽)下图中的古代巨型建筑和雕像,至今仍屹立于()

A. 印度河流域

B. 尼罗河流域

C. 两河流域

D. 黄河流域

2.(2008年,广丰县)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

A.金字塔B.佛教C.《汉谟拉比法典》D.星期制度3.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

C.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D.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

4.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句话的含义是()

A.尼罗河哺育了古代埃及文明B.有了古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C.尼罗河是古埃及的内河D.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国土范围

5.《圣经》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在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A.古代埃及B.古巴比伦C.古代印度D.中国

6.一位游客在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看到一块黑色石柱,上面刻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你知道这部法典的制定者是()

A.法老胡夫B.释迦牟尼C.婆罗门贵族D.国王汉谟拉比

七、板书设计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2、埃及国王的陵墓——金字塔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

2、古巴比伦王国

3、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文明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八、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比较感兴趣,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在教学中可以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对本课进行了整合,如在学习新月沃地的居民时,不但为学生补充了新月沃地西部的居民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的历史。特别是希伯来人的历史,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今天中东地区动荡的历史原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希伯来人的历史,了解希伯来人的悲惨境遇,理解世界著名宗教基督教诞生在此地的原因。便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使历史学习更具有时序性。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1)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 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 帮凶。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 浩劫。 3、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 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 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 国人华尔统领。 (4)1860年,李秀成在青浦痛击了“洋枪队”,是为“青浦大捷”。 (5)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慈溪的'战斗中,击毙 洋枪队的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2.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这个侵略者是指() A.英国 B.英法联军 C.英美联军 D.八国联军 3.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 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4.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

2018秋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 第1—3课 (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同时宣扬“忍耐顺从”。 5.《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小国寡民。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城邦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4.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原因: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为:扩大公民权力——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①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③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训练男人为军人,训练妇女为合格母亲。 7.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帝国,出兵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8.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公元前8世纪建立罗马城——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四世纪末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奴隶社会结束) 2.主要战争及人物: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汉尼拔 3.主要法律:《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形势图》《战国铜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一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兼并战争; 二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充分融于课堂。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 1.铁农具和牛耕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2.春秋时期的霸主都哪些?第一个称霸的谁? 环节二、导入新课: 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小组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大国?分别在什么位置?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列强的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利用圆明园废墟的图片导入新课。 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明园?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还丧失了哪些领土和主权?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法国借口马神甫,对中国发动了第二

次鸦片战争。 经过:1856 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5页图片、数据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答案提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教师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 知识点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初,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 2.教师总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 知识点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

九年级历史上(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导学

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 【学习目标】 1、知道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 最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2、了解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原因、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1、新航路开辟后来到印度的殖民者有、、、、 。 2英国侵略印度的过程: (1)17世纪初: (2)1757年: (3)19世纪中期: 3、17世纪开始殖民活动的英国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殖民侵略的公司是。 4.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当时率领军队侵占孟加拉的殖民头子是。 知识点二: 5、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6、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反对的是国的殖民统治,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一些、、加入到起义队伍之中,成为起义的领带者。其中成为印度人民歌颂的民族女英雄。 7、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意义: 。【合作探究】 1、试分析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2、17世纪80 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领先于欧州各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美国黑人作家压历克斯.哈利创作的长篇小说《根》,真实地再现了哈利的先祖从非洲被略卖到美国的经历。 材料二:“﹍﹍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手纺车。”19世纪上半叶,印度约有150万人直接死于饥馑,就连英国驻印度的一个总督也不无伤感地叹息:“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实?试设计出体现这一活动的路线示意图。 (2)材料二中的悲惨境况师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境况开始于什么时间?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殖民者的活动对掠夺者、被掠夺者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面对材料中的行为,被掠夺者(殖民地人民)又是怎样对待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课堂小结】 我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不足:。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开始于() A、14世纪 B、15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2.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成为起义领导者的是() A、农民 B、封建王公 C、资产阶级 D、印度皇帝 3.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最杰出的女英雄是() A、章西女王 B、杜桑·卢维杜尔 C、伊达尔哥 D、印度皇帝 4、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对起义力量造成重大瓦解作用的是() A、土兵 B、章西女王 C、部分王公贵族 D、克莱武 5、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进一步摧毁了印度的() A、封建贵族势力 B、自然就经济 C、土兵势力 D、封建政治制度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列颠的侵略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出棉纱,最后是英国的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 材料二: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其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 请回答: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

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残迹和复原的图片,通过比较,教师设问: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们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讲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2、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最终确立。 3、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1.半坡居民的生活 (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 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 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 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2)从以上图片资料 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 活信息。 2.河姆渡人的生活 (1)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 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稻谷、 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 (2)你能汲取哪些关于河姆渡人的生 产生活信息。 分析,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 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 适宜人类活动。 半坡遗址,原始农耕出现文 明曙光。 讨论并归纳总结: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 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 开垦土地,农业生产等,会 饲养家畜,狩猎,捕鱼,有 时也采集野果,补充食物。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 简单的纺织、制衣。生活用 具主要是陶器,过定居的农 耕生活。 教材分析: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 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创造 了有利条件。 讨论归纳总结: 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 器,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 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打 井,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 等。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 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 术品。 培养学生从 史料中寻找 有效的历史 信息,得出 历史结论的 能力 进一步培养 学生从史料 中有效寻找 历史信息、 得出历史结 论的能力。 了解历史学 习的基本原 则:史由证 来,论从史 出。 让学生明确 本课学习的 重点和学习 的方法。 培养学生从 史料中有效 寻找历史信 息、得出历 史结论的能 力。 培养学生的 比较能力以 及学科渗透 和知识迁移 能力。培养 学生自学能 力和语言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借口: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参与国: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丰帝在位)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四、《天津条约》的签订: 1.概况: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

条约》。 2.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五、《通商程善后条约》的签订: 1.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 2.条约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六、火烧圆明园: 1.背景:《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概况: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七、《北京条约》的签订: 1.概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奕䜣被迫与俄、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八、沙俄侵占中国土地的时间和数量: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当今世界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 (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希腊城邦”一目,并结合地图《古代希腊》,说说古希腊的位置和范围。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地理位置和范围:古希腊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特点: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 影响: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影响了希腊的统一;另一方面,希腊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教师提问: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包括哪些文明?其概况是怎样的? 提示: 3.材料展示: 进一步的考古研究表明,这个文明兴盛于公元前1600—前1200年之间,其中心区域在希腊西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因传说中其最强盛的王国为阿加门侬的迈锡尼,学者们乃将其命名为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2世纪,就在特洛伊战争后不久,迈锡尼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王宫均被烧毁,希腊文明由此进入一个低潮时期。 …… 在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宫殿遗址上都发现了泥版文书,尤以迈锡尼文明的泥版文书为多。伊文斯将米诺斯文明的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A,迈锡尼文明的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B。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阅读材料,你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关迈锡尼文明的信息?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识记圆明园被焚毁、领土被大量割占、主权进一步丧失的耻辱。 2.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国的根本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息息相关;作为青少年一代要为民族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等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此次战争为何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鸦片战争有何联系?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因为这次战争与鸦片战争在性质和目的上是一脉相承的,是英法等国为扩大在鸦片战争中所取得的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①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如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②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沿海各省,并伸向中国内地,方便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③外交上,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④文化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造成严重破坏。 (3)战争过程与签订的条约 ①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②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③条约的危害: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2.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的侵华罪行主要有哪些表现?又签订了哪些条约?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860年初,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焚毁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 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2)当你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祖国强盛了,国民才能不受欺侮。我们应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努力。 3.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简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导学案 设计:刘杨审核:史卫民课型:新授使用时间9月5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列强侵华罪行”。 学习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知识链接: 1、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2、导火线: 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3、结果: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中俄一系列割地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

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法国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所谓的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4、影响: 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导学过程: 一、导入:你去过圆明园吗,昔日辉煌的宫殿怎样变成了现在的残垣断壁?本课题目为什么称作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预习检测,看书自主完成以下内容,并在书上标划 A第二次鸦片战争 1不满足。 1、原因:2进一步打开。 3扩大。 2、时间: - 。 3、主要列强:主凶帮凶 4、英法罪行: 5、沙俄罪行:割占中国领土 6、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程度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太平天国运动) 1、爆发原因: 2、开始: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 3、目的: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目的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4、桂陵之战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即成语“围魏救赵”的典故。 5、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再次攻击魏国的战役,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问题思考P——34 当时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他们最渴望的是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8、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9、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②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治,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3)军事上:奖励军功。 10、材料研读——P35 商鞅依法治理秦国,公平公正,处罚时不怕强权,奖励

时不赏亲近者。材料中反映了商鞅是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推行改革的。 1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12、材料研读——37: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解决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 (2)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3、课后活动:——P37--1 春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唇亡齿寒 战国:纸上谈兵、朝秦暮楚、百发百中、完璧归赵 14、课后活动:——P37--2 (1)变法改革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找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2)只要变法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革终究会进行下去,变法的成果不会个别人而废止,并最终会取得成功。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掌握渡江战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2、方法目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通过影片、老照片等史料多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了解,通过对开国大典的了解,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基本信息 会议名称: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简称: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举行时间:1949年3月5日至13日 举行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与会人员: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会议主持: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 (2)会议简介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会议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

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并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 (3)会议内容 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会议认为,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天津方式”,即用战斗去消灭敌军的方式;“北平方式”,即和平改编国民党军队的方式;“绥远方式”,即暂时维持原状,以后再改编敌军的方式。当前首先必须采取的还是“天津方式”,但后两种方式也不能忽视,必须认真学会和平斗争的方式。会议认为,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开展政治斗争,无论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都应把原则的坚定性同策略的灵活性紧密结合起来。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必须培养大批革命干部,要把人民解放军看成培养干部的学校,准备把210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 (4)历史意义 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 2、渡江战役 (1)基本信息 名渡江战役称:渡江战役 地点:长江中下游 时间: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 参战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 结果:解放江南大部分地区,占领南京 参战方兵力:解放军100万人国民党军70万人 伤亡情况: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国民党军伤亡及投降共43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粟裕、刘伯承;汤恩伯、白崇禧 (2)战争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 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的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C.改革派积极提倡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2.7世纪中期,在日本发动宫廷政变取得成功的改革派代表的是 A.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农民阶级的利益D.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①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②穆罕默德病逝 ③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④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③①④② D.①②③④ ()4.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B.把部民转为平民 C.废除了世袭制,以才选官D.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5.伊斯兰教历元年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相关?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6.根据史料探究历史的真谛是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对上图(9 世纪日本人的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书法艺术受到日本人的喜B.日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C.中日文化交流较为密切D.作者可能是谴唐使 ( )7.对西欧城市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罗马灭亡后,西欧城市衰亡了 B.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C.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形成了 D.西欧城市多为政治中心,规模很大 ()8.对西欧封建社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近1000年B.西欧封建主重视教育、文化发达 C.西欧封建社会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D.在精神、文化领域神权高于一切()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廷帝国②14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兴起③西罗马帝国灭亡 之后500年,东罗马帝国灭亡④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0..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B.法兰西王国C.拜占廷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A.500多年B.800多年C.1000多年D.1200多年 ()1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C.财权D.神权 ()13..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演示教学

临猗二中教案设计页 年级七学科历史备课人姚红娟节次 1 时间 教学 内容 原始农耕文化 教学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 活动导入:猜谜语导人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 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 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 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I: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l)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 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 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 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 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 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 1.右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永济渠 2.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5.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6.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①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①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①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 7.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 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D.最终必然会失败 8.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9.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展示长平之战图片 教师: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展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子》 教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