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烘烤技术规程

烤烟烘烤技术规程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 宫长荣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烤烟烟叶成熟采收、烘烤、烤后回潮及堆放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烤房、密集式烤房烤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771.1 烟草术语第一部分:烟草栽培、调制与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GB/T18771.1 烟草术语第一部分:烟草栽培、调制与分级确立的以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A.1.1 烘烤 curing technique

指由田间成熟采收的鲜烟叶以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加工设备(称为烤房)内,人为创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使烟叶颜色由绿变黄的同时不断脱水干燥,实现烟叶烤黄、烤干、烤香的全过程。通常划分为变黄阶段、定色阶段、干筋阶段。

A.1.2 普通烤房 commonness barn

为烤烟生产中烘烤加工烟叶的专用设备。包括各种建筑材料与结构、热源与供热形式、进风洞和天窗形式的自然通风气流上升式烤房、自然通风气流下降式烤房,以及有机械辅助通风、热风循环和温湿度自控或半自控装置的烤房。

A.1.3 密集式烤房bulk curing-barn

为烤烟生产中密集烘烤加工烟叶的专用设备,一般由装烟室、热风室、供热系统设备、通风排湿和热风循环系统设备、温湿度控制系统设备等部分组成。基本特征是装烟密度较大(为普通烤房装烟密度的2倍以上),使用风机进行强制通风,热风循环,实行温湿度自动

149

控制。按建造形式分有卧式和立式,按气流方向分有气流上升式和气流下降式,按供热设备的位置分有供热设备外置和内置,采用烟竿、烟夹或散叶装烟等多种形式。

A.1.4 烘烤温湿度自控仪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uto-controlled appartus

用于检测、显示和调控烟叶烘烤过程工艺条件的专用设备。通过对烧火供热和通风排湿的调控,实现烘烤温湿度自动调控。由温度和湿度传感器、主机、执行器等组成,在主机内设置有烘烤专家曲线和自设曲线,并有在线调节功能和断电延续功能。

A.1.5 采收成熟度collecting leaf maturity

指采摘时烟叶生长发育和内在物质积累与转化达到的成熟程度和状态。

A.1.6 欠熟 unripe

烟叶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具备或少具备成熟特征。

A.1.7 尚熟mature

烟叶基本完成了生长转化过程,已部分具备较多可辨认的成熟特征。

A.1.8 成熟ripe

烟叶生长发育和干物质转化适当,具备明显可辩认的成熟特征。

A.1.9 完熟 mellow

指营养充足,发育良好的上部叶在达到成熟之后进一步进行内部物质转化,叶面有较多“老年斑”,有时还伴随赤星病等斑块。

A.1.10 过熟 overmature

烟叶生长发育超过成熟的要求,干物质过多的转化消耗。

A.1.11 假熟 premature

指由于各种因素(营养不良、光照不足、天气严重干旱或涝渍等)影响,使烟叶在没有真正达到成熟之前就表现出外观上的黄化。

A.1.12 叶龄 leaf age

指烟叶自发生(长2cm左右,宽0.5cm左右)到成熟采收时的天数。

A.1.13 烟叶变化 leaf change

指烘烤进程中烟叶的变黄程度与相应的干燥形态变化。一般以烤房内挂置温湿度计棚次的烟叶变化为主,兼顾其它各层。

A.1.14 变黄程度 yellowing degree

指烟叶变黄整体状态的感官反映,以烟叶变为黄色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几成黄”)表示。通常涉及应用到的有:

150

五到六成黄:叶尖部、叶边缘变黄,叶中部开始变黄,叶面整体50%~60%变黄;

七到八成黄:叶尖部、叶边缘和叶中部变黄,叶基部、主支脉及其两侧绿色,叶面整体70%~80%变黄;

九成黄:黄片青筋叶基部微带青,或称基本全黄, 叶面整体90%左右变黄;

十成黄:烟叶黄片黄筋。

A.1.15 干燥程度 drying degree

指烟叶含水量的减少反映在外观上的干燥状态。通常以叶片变软、充分凋萎塌架、主脉变软、勾尖卷边、小卷筒、大卷筒、干筋表示。

叶片变软:烟叶失水量相当于烤前含水量的20%左右。烟叶主脉两侧的叶肉和支脉均已变软,但主脉仍呈膨硬状,用手指夹在主脉两面一折即断,并听到清脆的断裂声。

主脉变软:烟叶失水量相当于烤前含水量的30%~35%。烟叶失水达到充分凋萎,手摸叶片具有丝绸般柔感,主脉变软变韧,不易折断。

勾尖卷边:烟叶失水量相当于烤前含水量的40%左右。叶缘自然向正面反卷,叶尖明显向上勾起。

小打筒:烟叶失水量为烤前含水量的50%~60%。烟叶约有一半以上面积达到干燥发硬程度,叶片两侧向正面卷曲。

大打筒:烟叶的失水量相当烤前含水量的70%~80%。叶片几乎基本全干,更加卷缩,主脉1/2~2/3未干燥。

干筋:烟叶主脉水分基本全被排除,此时叶片含水量5%~6%,叶脉含水量7%~8%。

4 成熟采收

A.1.16 烟叶成熟特征

4.1.1 下部叶

烟叶基本色为绿色,稍微显现落黄,茸毛部分脱落,采摘声音清脆、断面整齐、不带茎皮。叶龄50~60天。

4.1.2 中部叶

烟叶基本色为黄绿色,叶面2/3以上落黄,主脉发白,支脉1/2发白,叶尖、叶缘呈黄色,叶面时有黄色成熟斑,茎叶角度增大。叶龄60~70天。由于施肥或天气原因(如干旱或降雨过多)导致烟叶成熟过程不正常情况下,参考叶龄采收。

4.1.3 上部叶

151

烟叶基本色为黄色,叶面充分落黄、发皱、成熟斑明显,叶尖下垂,叶边缘曲皱,茎叶角度明显增大。叶龄70~90天。

A.1.17 采收原则与方法

4.2.1 原则

4.2.1.1 下部烟适时早收,中部烟成熟稳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每次每株采摘2~3片,最顶部4~6片叶成熟后集中一次采收。每株烟采收5次左右完成。

4.2.1.2 通常在早上或上午进行采收;若烟叶成熟后遇短时间降雨要在停雨后立即采收;较长时间降雨导致烟叶出现回青时,待烟叶再次呈现成熟特征采收。

4.2.2 方法

每次要采收同一品种、同一部位、同一成熟度的烟叶。

4.2.3 采后堆放

烟叶采后放置在荫凉处,叶尖向上叶基向下排放,平放堆放时高度30cm左右,避免挤压、摩擦、日晒和热烫伤,不损伤和搅乱烟叶的堆放层次。

A.1.18 特殊烟采收

假熟烟、病害烟要结合生产实际及时采收。

5 编(夹)烟、装烟

A.1.19 编(夹)烟

A.1.19.1 鲜烟分类编(夹)烟前事先将烟叶按照成熟度差异(欠熟烟、尚熟烟、成熟烟、过熟烟、假熟烟)、叶片大小、病残叶等分类。

A.1.19.2 分类编(夹)烟在鲜烟叶分类基础上,分别编(夹)烟,同竿同质。

A.1.19.3 编(夹)烟数量

5.1.3.1 普通烤房:1.5m长的烟竿编烟7~8kg,一般下部叶和含水量大的烟叶90~100片,上部叶和含水量小的烟叶110~120片。

5.1.3.2 密集式烤房:使用烟竿编烟时,每竿烟重量10~15kg;使用烟夹夹烟时,要使烟夹饱满夹紧。夹(编)烟不得过量或欠量。

A.1.19.4 编烟方法

5.1.4.1 叶基对齐,叶背相靠,编扣牢固,束间距离均匀一致。

5.1.4.2 普通烤房编烟2片一束,烟竿两端各留10cm空竿;密集式烤房编烟3~4片一束,烟竿两端各留5cm~6cm空竿。

152

5.1.4.3 编烟要用麻线或棉线绳。

5.1.4.4 编烟在荫凉处进行,避免烟叶沾染泥土;已编竿烟叶应放在荫凉处,避免日晒,防止损伤烟叶。

A.1.20 装烟

5.2.1 分类装烟。同一烤房要装品种、栽培管理条件、部位、采收时间一致的烟叶。

5.2.1.1 气流上升式烤房:变黄快、成熟度略高的鲜烟叶及轻度病叶装在底层,成熟度表现正常的鲜烟叶装在中层和上层。

5.2.1.2 气流下降式烤房:变黄快、成熟度略高的鲜烟叶及轻度病叶装在顶层,成熟度表现正常的鲜烟叶装在中层和底层;观察窗周围装挂具有代表性的烟叶。

5.2.2 装烟密度

5.2.2.1 普通烤房:装烟时上下层竿距均为一致,装烟竿距为20cm左右,含水量多或阴雨时竿距23cm~25cm,含水量少或天气干旱时竿距17cm~18cm。

5.2.2.2 用烟竿的密集式烤房:相邻两个烟竿之间中心距离8cm~10cm。

5.2.2.3 用烟夹的密集式烤房:相邻两个烟夹之间近距离5cm~7cm左右。

5.2.2.4 密集式烤房装烟必须装满,不留空隙。

当天采收的烟叶,要当天编(夹)烟、装烟,并点火烘烤。

6 烘烤操作

气流上升式普通烤房和密集式烤房,干湿温度计(温湿度自控仪传感器)挂置在烤房内底棚烟叶环境中;气流下降式普通烤房和密集式烤房,干湿温度计(温湿度自控仪传感器)挂置在烤房内上棚烟叶环境中。

烤烟温湿度监控仪(自控仪)要按照其说明书安装使用。用烤烟温湿度控制仪实施烘烤操作时,当烟叶变化程度与温湿度要求有偏差时,要及时对温湿度进行在线调节。

A.1.21 正常烟叶烘烤

A.1.21.1 变黄阶段

6.1.1.1 烟叶变化要求:在下部烟变黄程度达八成黄;中、上部烟叶变黄程度九至十成黄,且凋萎塌架,主脉变软。

6.1.1.2 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控制:装烟后关严进风口(地洞)、排湿口(天窗)和门窗,烧小火将烤房温度提高到35℃左右,保持湿球温度33℃~34℃,至叶尖变黄后,将干球温度以每2小时1℃升至38℃,稳温延长时间,控制湿球温度34℃~36℃,使烤房内挂温度计棚次

153

的烟叶80%左右达到7-8成黄,同时叶片发软(失水量30%左右)。之后再升温到41℃~42℃,保持湿球温度36℃~37℃,拉长时间,使烟叶达到黄片青筋微带青,凋萎塌架、主脉发软。

6.1.1.3 风机操作:风机先高速(单相2900r/min或三相1450r/min)运转2小时-4小时,然后低速(单相1450r/min,三相560r/min或960r/min)连续运转。烘烤水分过大烟叶时,装烟后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运转风机8小时~12小时,之后点火,在2小时~3小时内升温到39℃~40℃保持稳定,湿球温度保持在36℃~38℃,当烟层明显发热后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运转风机。

——普通烤房湿球温度过低时及时给烤房内地面水补湿;湿球温度高于要求标准时要及时开启排湿口排湿。

A.1.21.2 定色阶段

6.1.2.1 烟叶变化控制:50℃以前使烟叶达到黄片黄筋小卷筒,54℃稳温到烟叶大卷筒。6.1.2.2 干球温度控制:干球温度先以平均每2~3小时1℃的速度升至45℃~48℃(一般下部叶45℃左右,中部叶45~47℃,上部叶47℃~49℃)保持稳定,延长时间,使烟叶烟筋变黄,失水达到小卷筒,然后以1小时~2小时1℃的速度升温至54℃~55℃,稳温8小时~12小时,达到叶片干燥。

6.1.2.3 湿球温度控制:随着干球温度上升,湿球温度逐步上升且稳定在37℃~39℃。

6.1.2.4 风机操作:密集式烤房风机连续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运转,当各层的叶片已基本干燥后,可转为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 或960r/min)运转。

A.1.21.3 干筋阶段

6.1.3.1 烟叶变化要求:烤房内全部烟叶主脉干燥。

6.1.3.2 干球温度控制:以每小时1℃的速度由54℃升温到65℃~68℃保持稳定,直到烟叶完全干燥。

6.1.3.3 湿球温度控制:在干球温度达到60℃以前,保持湿球温度39℃~40℃;60℃以后逐渐关小进排湿口,减小通风量,保持湿球温度40℃~43℃。

6.1.3.4 风机操作:密集式烤房风机由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变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连续运转,直至烘烤结束。

A.1.22 含水量多的烟叶烘烤

6.2.1 变黄阶段

154

关严进排湿口,风机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到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运转,在干球温度38℃~40℃,保持湿球温度36℃左右,使烟叶变五成黄,叶片变软;之后升温到42℃~43℃,逐渐开启进排湿口,风机连续运转,保持湿球温度稳定在36℃左右,使烟叶变至八成黄左右,主脉变软。

6.2.2 定色阶段

加大烧火,逐渐开大进排湿口,密集式烤房要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连续运转风机,以平均每2小时~3小时1℃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5℃~48℃,使房内烟叶全部变黄,50℃达到小卷筒,54℃~55℃稳温到大卷筒。保持湿球温度36℃~38℃。

6.2.3 干筋阶段

同6.1.3。

A.1.23 含水量少的烟叶烘烤

6.3.1 变黄阶段

关严进排湿口,风机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运转,在干球温度34℃~36℃、湿球温度33℃~34℃稳定,使烟叶叶尖变黄,之后升到39℃~40℃,保持干湿球温度差2℃左右,使烟叶变黄到9成后升温到42℃,保持湿球温度37℃左右,到主脉发软。普通烤房湿度不足时及时给烤房内泼地面泼补湿。

6.3.2 定色阶段

逐渐开启进排湿口,风机连续运转,加大烧火,温度以平均每3小时~4小时1℃的速度升至47℃~49℃,保持湿球温度37℃~38℃,拉长时间使房内烟叶全部变黄,50℃达到小卷筒,54℃~55℃稳温到大卷筒。

6.3.3 干筋阶段

同6.1.3。

6.4回潮和堆放

6.4.1 回潮

6.4.1.1方法

自然回潮:烤烟季节空气湿度小的情况下,在烟叶干筋后停止加热,待烤房温度降低到45~50℃时打开装烟门和进排湿口,使烟叶自然吸潮达到要求的水分标准,或将烟叶出房放置于地面使其回潮。自然回潮适用于普通烤房和密集式烤房。

155

密集式烤房人工回潮:烤烟季节湿度小的情况下,在烟叶干筋后,烤房温度降低到40℃~45℃时,向烤房和加热室地面泼水,然后开风机通风,并用水管向炉顶、炉壁及散热管外壁上慢速喷注清水,使所产生的蒸汽回潮烟叶。若回潮当时火炉火管已明显回冷,要用柴草重新烧一段时间的中小火促进水的汽化。约经2小时左右实现烟叶回潮。

地窖(潮房)回潮:将烤干后烟叶出房后挂置于地窖(潮房)内,密闭保持房内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必要时要向地面洒水),使烟叶吸水回潮达到要求的水分标准,防止回潮过度。

6.4.1.2水分要求:15%~17%。

6.4.2 堆放

6.4.2.1 堆放地点

烟叶堆放地点要干燥,不受阳光直射,远离化肥、农药等有异味物质。烟堆下部要架设防潮层。

6.4.2.2 堆放方法

不同烤次、不同部位的烟叶分开堆放。

不同炕次(房次)、不同部位堆放在一起时,要作明显的标记。

堆放时叶尖向里,叶基向外,叠放整齐,个别湿筋或湿片烟叶必须剔除。

堆好后用塑料薄膜、麻布等盖严,并覆盖遮光物。

烟垛长宽根据需要确定,高度不超过1.5m。

6.4.2.3 烟堆检查

定期检查烟堆内温度,若堆温超过37℃必须打开烟堆,将烟叶放在通风荫凉处降低水分,然后再行堆放。

156

密集烤房技术规范(试行)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宫长荣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密集烤房的基本结构、主要设备和技术参数。

本规范适用于密集烤房建造及配套设备安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标注年份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标注年份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YB/T 5106-1993粘土质耐火砖

GB/T221-2000 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GB/T15575-1995 钢产品标记代号

GB/T711-1988 优质碳素结构热轧厚钢板和宽钢带

GB/T8162-1999 优质碳素结构钢管

GB1024-88 金属材料实验室均匀腐蚀全浸试验方法

YB/T376.3-2004 耐火制品抗热震性试验方法

GB/T 1966-1996 多孔陶瓷显气孔率、容重试验方法

GB/T3235-1999 通风机基本型式尺寸参数及性能曲线

GB 755-87* 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B 756-90* 旋转电机圆柱形轴伸

GB/T 1993-93 旋转电机冷却方法

GB 4826-84* 电机功率等级

GB 12665-90* 电机在一般环境条件下使用的湿热试验要求

GB 1032-85* 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GB 9651-88* 单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GB/T2658-1995 小型交流风机通用技术条件

GB/T7345-1994 控制微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B/T18211-2000微电机安全通用要求

GB/T 4588.3-2002 印制板的设计和使用

157

GB5226.1-2002 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GB 5013.1-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1部分:一般要求的规定GB4208-93外壳防护等级(IP)

GB/T 11918-2001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规定

3术语

3.1密集烤房

密集烘烤加工烟叶的专用设备,基本结构包括装烟室和热风室,主要设备包括供热设备、通风排湿设备、温湿度控制设备。基本特征是装烟密度为普通烤房的2倍以上,强制通风,热风循环,温湿度自动控制。按气流方向分为气流上升式和气流下降式。

3.2装烟室

A.1.23.1 挂(放)置烟叶的空间,设有装烟架等装置,在与热风室相连接的隔墙上部和下部开设通风口与热风室连通。

3.3热风室

安装供热设备的空间,内置火炉和换热器,并在适当的位置安装风机。设有通风口与装烟室连通,风机运行时向装烟室输送热空气。

3.4气流上升式

装烟室内空气由下向上运动与烟叶进行湿热交换。

3.5气流下降式

装烟室内空气由上向下运动与烟叶进行湿热交换。

3.6供热设备

热空气发生装置,包括火炉和换热器,按烟叶烘烤工艺要求加热空气。

3.7通风排湿设备

推动热空气从热风室向装烟室运动,实现烤房内外空气交换,维持装烟室内空气适宜湿度的装置。包括循环风机及排湿装置。

3.8温湿度控制设备

用于监测、显示和调控烟叶烘烤过程工艺条件的专用设备,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控制主机和执行器。通过对供热和通风排湿的调控,实现烘烤自动控制。

3.9编烟装置

采用手工或机械编烟,有烟竿、烟夹、散叶装置等形式。

4基本结构与技术参数

4.1装烟室

包括墙体、房顶、门、观察窗、热风进风口、热风进风道、回风口、回风道、排湿口、158

分风坡或分风装置、内置挂烟架、编烟装置等。可单体、双体或多体组合建造。建造技术与及要技术参数见表1。

表1 密集烤房装烟室建造技术及主要技术参数

项目建造技术及技术参数

烘烤干烟量(kg) 500以上

鲜烟装烟量(kg) 4500以上

室内长度(mm) 8000以上

室内宽度(mm) 2700~2800

室内高度(mm) 3100~4100

装烟棚数(棚)3或4

底棚高度(mm) 1100~1200

棚距(mm) 750~800

墙体(mm)厚度200~400。砖混、空心砖或保温材料,整体密封保温。

房顶(mm)厚度≥100 。用整浇注钢筋混凝土制作,密封保温。

门(mm)宽度≥800,高度≥1700。开设于墙体侧面或一端,单门或双门,密封保温。

观察窗(mm)宽度≥250 以上,高度因层数而定。开设于墙体侧面,双层玻璃,能观察各层烟叶变化。

热风进风口(mm)与装烟室等宽或略小,高350~400。开设在装烟室与热风室隔墙下部(气流上升式)或上部(气流下降式)。

热风进风道(mm)与装烟室等宽,高350~500 。气流上升式烤房位于装烟室底部,具一定坡度;气流下降式烤房位于装烟室上部,具一定坡度或安装分风板。

回风口(mm)与装烟室等宽或略小,高350~500 。开设在装烟室与热风室隔墙上部(气流上升式)或下部(气流下降式)。

回风道(mm)与装烟室等宽,高350~500。位于装烟室最上部(气流上升式)或底部(气流下降式)。

排湿口(m2)总面积0.5以上。在装烟室墙体侧面适当位置开设,装排湿窗。

分风坡或分风装置气流上升式地面成坡度4.2-5%斜坡;气流下降式房顶成相应斜坡或安装分风装置

挂烟架中间和左右侧墙相应高度设挂烟架,中间架采用直木、竹或角铁材料,能承受挂置的烟叶重量。

编烟装置金属、木质或竹质梳式烟夹;竹质或木质烟竿;其它不含污染源、不易变形材料。

4.2热风室

包括墙体、房顶、维修门、冷风进风口、灰坑(助燃风道)和烟囱。建造技术及主要技术

参数见表2。

表2 密集烤房热风室建造技术及主要技术参数

名称建造技术及技术参数

室内长度(mm) 1200~2200。

室内宽度(mm)与装烟室等宽。

室内高度(mm)符合供热设备和循环风机安装要求。

墙体(mm)砖墙厚度200~370,保温料材厚度符合保温要求。整体密封保温。

房顶(mm)厚度≥100。整体密封保温。

维修门(mm)位置和大小方便进出。开设在热风室侧墙上,装门,密封保温。

冷风进风口(m2)≥0.3。开设在热风室上部(气流上升式)或下部(气流下降式)。

灰坑(助燃风道)具有一定的容渣量,大小方便出渣。用于出灰、助燃进风,位于火炉底部。作为助燃风道时应装置灰坑门,关闭严密。

烟囱(mm)内径150 以上,高出加热室顶部500以上。采用耐火材料或耐锈蚀金属材料, 具防雨设施。

159

5供热设备与技术参数

5.1主要功能发生供给烟叶烘烤过程所需热量。

5.2主要技术参数

5.2.1供热量 320000 kJ/h以上。

5.2.2供热设备换热效率自然对流换热效率达到43%以上,强制对流(风量Q=16000m3/h 时)换热效率达到46%以上。烘烤温度在45~48℃时,烟囱出烟口温度低于160℃。

5.2.3总换热面积金属材料总换热面积≥8 m2;非金属材料总换热面积≥15 m2。

5.2.4燃烧效率 95%以上,燃烧完全。

5.2.5炉膛容量型煤火炉每10m3装烟室炉膛容量需0.05 m3以上,散煤火炉每10m3装烟室炉膛容量需0.02 m3以上。自动加煤的炉膛容量设计需满足热量需求。

5.2.6炉门大小以加煤、开关方便为宜,炉口高度适宜,方便加煤和除灰。关闭严密,隔热性能好。门框耐锈蚀不变形。

5.2.7换热器圆形管状结构,推荐横向排列方式。竖向排列时,立式管须加扰流器或多排结构。与火炉炉顶出火口连通配套,接口连接严密,不漏烟气,具有清灰装置。

5.2.8加煤频率 6h以上。

5.2.9设备使用寿命 10年以上。

5.3材质要求

5.3.1火炉包括炉壁、炉顶、炉门等。

5.3.1.1炉壁可选用下列材料之一:

(1)耐火材料。耐火温度达到900℃以上。耐火砖符合YB/T 5106-1993标准。禁用普通砖。(2)钢板。厚度3mm以上、含碳量≤0.2%。厚度在3~5mm之间的钢板须加厚度30~50mm 的耐火材料内衬。禁用冷轧板。

5.3.1.2炉顶可选用下列材料之一:

(1)不锈钢。厚度3mm以上。

(2)低碳钢。厚度6mm以上、含碳量≤0.1%,符合GB/T221-2000、GB/T15575-1995、GB/T711-1998、GB/T8162-1999标准。

(3)铸铁。厚度8mm以上。

(4)非金属材料。厚度60mm以上,按照YB/T376.3-2004标准测定热疲劳性能,微裂纹面密度 < 0.05mm/mm2。组织较均匀、无连续疏松或空洞结构。致密度采用GB/T 1966-1996标准测定,显气孔率≤30%。材料外侧传热系数≥30W/m2K,材料内侧传热系数≥10W/m2K。

5.3.1.3炉门

低碳钢加整体隔热材料内衬。低碳钢厚度5mm以上,含碳量≤0.1%,符合GB/T221-2000、GB/T15575-1995、GB/T711-1998、GB/T8162-1999标准。

5.3.2换热器可选用下列材料之一:

160

(1)金属材料。按照GB1024-88标准测定耐腐蚀性,实验室预测寿命达到10年以上。禁用铸铁和冷扎板。

(2)非金属材料。按照YB/T376.3-2004标准测定热疲劳性能,微裂纹面密度 < 0.07mm/mm2。组织较均匀、无连续疏松或空洞结构。致密度采用GB/T 1966-1996标准测定,显气孔率≤30%。材料外侧传热系数≥30W/m2K,材料内侧传热系数≥10W/m2K。

(3)新型材料。经指定检测单位检测,测试结果合格。

6通风排湿设备与技术参数

6.1主要功能推动装烟室内空气运动及内外空气交换,保持适宜温湿度。

6.2主要技术参数

6.2.1总供风量 18000 m3/h以上。

6.2.2风机风压150~230 Pa。润滑油滴点温度≥180℃。

6.2.3电机总功率1.1KW以上。耐高温高湿,防护等级IP54以上,润滑油滴点温度≥180℃。

6.2.4电力配备 220V或380V,允许波动±20%。配备发电机等后备电源。

6.3设备要求

6.3.1循环风机轴流风机,型号可选用6号、7号、8号或9号,符合GB/T3235-1999、GB 755-87* 、GB 756-90* 、GB/T 1993-93等标准。

6.3.2电机采用4/6极变极变速三相电机或单相电机。外置电机绝缘等级B级,内置电机绝缘等级F级。符合GB 4826-84*、GB 12665-90*、GB 1032-85*、GB 9651-88*、GB/T2658-1995 、GB/T7345-1994、GB/T18211-2000等标准。

7温湿度控制设备与技术参数

7.1主要功能

7.1.1通过实时采集装烟室内干球和湿球温度传感器的值,控制循环风机、助燃风机、进风装置或排湿装置等执行器完成烘烤自动控制。

7.1.1.1循环风机控制根据装烟室温度和湿度需要,控制循环风机高速、低速或正反方向运转。

7.1.1.2供热和温度控制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或组合方式:

(1)助燃控制调节火炉助燃空气,控制燃烧过程。

(2)进煤量控制控制火炉进煤量或向燃烧区推进过程。

(3)排烟量控制调节烟囱排烟口面积,控制燃烧过程。

7.1.1.3进风排湿控制运用机械或机电装置,控制烤房的进风量和排湿量大小,满足湿度控制的要求。

161

7.1.2设备提供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功能,能方便切换。

7.1.3采用后备电池等后备供电方式,保证停电后12小时内可查看当前温湿度值,来电后自动恢复正常运行。

7.1.4根据不同产区烟叶特性设置烟叶烘烤工艺曲线,在烘烤过程中可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设定,并能在掉电情况下保存。

7.1.5烘烤过程中显示提示信息,应包括设定温湿度、实时温湿度、运行时间、设备常见运行故障报警、烘烤过程中温湿度值超限报警。

7.1.6记录烘烤过程数据并可查看。

7.1.7预留通信接口RS-232或USB。

7.2主要技术参数

7.2.1显示直观、清晰、正确,对比度满足户外工作要求。

7.2.2按键操作简便、直观,调节过程不得使用组合键。

7.2.3机箱坚固,防尘,美观,体积适中。

7.2.4控制精度干球温度控制精度±1.5℃,湿球温度控制精度±1℃。湿球温度传感器感温头用脱脂纱布包裹完好,并将纱布置于清水中,保持感温头与水面距离10~20mm。置于装烟室内底棚烟叶(气流上升式)或最上棚烟叶(气流下降式)中间位置。

7.2.5插座标志明显。强电插座须用电源插头插接方式或工业插头插拧方式连接。

7.2.6数据采集烘烤过程每2h采集1次,可连续存储10天。

7.2.7工作环境控制主机可在环境温度0~45℃(装烟室内部件0~90℃),相对湿度45~95%条件下正常工作。

7.2.8电力配备使用220V或380V电源,允许电压波动±20%。

7.2.9设备使用寿命6年以上。每烘烤季节故障次数不得超过2次,单次故障时间不得超过2h。

7.3设备要求

7.3.1温湿度传感器采用数字传感器,符合温度测量范围20.0~99.9℃,分辨率±0.1℃,测量精度±0.5℃的质量要求。通用性好,即插即用。

7.3.2控制主机包括电路板、电源、控制面板、机箱、接口插座等部件。

7.3.2.1电路板

7.3.2.1.1控制主机内部电路板模块化设计,模块间连接可靠、方便,强弱电分离,符合GB/T 4588.3-2002 印制板的设计和使用的规定。

7.3.2.1.2电容、可控硅、继电器和交流接触器等器件具有一定冗余量,输出驱动负载和受电冲击较强的器件具有保护措施。显示和功率器件选用3C认证产品。易损器件安装采用快速拆换底座安装方式或即插即用方式。器件固定牢固,正常工作温度范围0~70℃,电解电容需采用固态铝质电解电容,关键芯片具有静电放电保护措施,发热量较大的器件采取散热措

162

施。工艺曲线存储器可擦写,存储量8K以上。

7.3.2.2电源

7.3.2.2.1电源引出线使用三芯电源线。

7.3.2.2.2控制主机绝缘良好、抗干扰,具有过流、过压、欠压、雷击、脉冲群干扰等保护,符合GB5226.1-2002 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7.3.2.2.3动力电缆符合GB 5013.1-1997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1部分:一般要求的规定。内部强电导线、循环风机导线截面积不小于1.0m2,其它导线截面积不小于0.3m2。温湿度传感器电缆、风机电缆耐温90℃以上。

7.3.2.3控制面板

7.3.2.3.1数字、字符显示方式为LCD或数码管,状态显示为LED或LCD。采用数码管显示方式,单个数码管字符高度≥0.39英寸(9.9mm),建议采用红色高亮或超高亮数码管;采用液晶显示方式,字符或数字大小适宜、清晰,液晶背光亮度均匀、稳定。用于指示状态的LED直径应≥3mm。状态显示为LCD时,采用强背光源设计。

7.3.2.3.2单个按键机械寿命>100000次;按键响应灵敏,响应时间<0.5s。

7.3.2.4机箱防护等级达到IP54,符合GB4208-93外壳防护等级规定。

7.3.2.5输入输出接口插座具有防插错功能,清楚区分强电和弱电插座。符合GB/T 11918-2001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规定。

7.3.3执行器

7.3.3.1循环风机符合本规范5.2.3.1要求。

7.3.3.2助燃风机采用国际单相鼓风机或轴流风机。

7.3.3.3烟囱闸板材质耐腐蚀,开关灵活。

7.3.3.4进风门能够在0~90°任意角度保持稳定,关闭严密。

7.3.3.5排湿窗采用轻质材料,不易变形,开关灵活,关闭严密。

7.3.4安装、保护及安全

7.3.4.1采用便于拆卸的壁挂安装方式。

7.3.4.2使用三相电源时,配备用于系统供电与自备电源切换、风机转速切换及自控设备安全的装置。

7.3.4.3供电设备、控制主机、助燃风机、进风装置、排湿装置、烟囱闸板装置等配备防雨设施及接地保护。

7.3.4.4电缆布置合理,导向及其接头用绝缘套管保护,强电插头及电缆铜线不得裸露,导线、电缆绑扎牢固、不易脱落。

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