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提出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2、阶段理论内容: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像走楼梯而不是走缓坡,每个阶段的成就建立在前一阶段上,但每一阶段都不相同;

3、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

<1> 定义:图式是个体对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2> 作用: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同化、顺应:

<1> 同化——根据已有图式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2> 顺应——当已有图式不能奏效,根据新信息修改已有图式的过程。

<3> 作用: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的。

(3)平衡:

<1> 定义: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 作用: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智慧的实质。

<3> 特点: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

4、认知发展四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 表现:儿童通过感知觉动作适应环境

<2> 思维特征:初期区分主体和客体、中期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后期有了表象,获得了“客观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1> 表现: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进行“表象性思维”

<2> 思维特征:思维单向性、刻板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儿童没有获得物体守恒概念,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 表现: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2> 思维特征:思维多向性、可逆性、去自我忠心、具体逻辑推理,标志获得守恒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11-16岁):

<1> 表现: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儿童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

<2> 思维特征:思维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接近成人水平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认知发展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教师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3)教学要适应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种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意义:说明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1、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认知生长是一个表征系统不断形成的过程;

个体在认知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动作表征阶段、映像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这3个表征阶段。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态度、方法等组成的知识结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科知识,有效迁移。

(2)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等知识。重视学习的主动性。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3种基本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内部动机的形成,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发现学习是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有效方式。

<2> 结构原则:教学应该明确学科基本结构,按照教材基本结构组织教学,实施结构化教学。

<3> 程序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基本结构安排组织教学程序,即“最佳教学程序”。

<4> 强化原则:教学应按照学科基本结构特点,按步强化,适时强化。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及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联系分类;(1)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1> 非人为: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或有逻辑基础的。

<2> 实质性: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之间的联系是在理解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

(2)机械学习:没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知识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死记硬背。

(3)意义学习的条件:

<1> 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即外部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学习者可以理解的范围。

<2> 主观条件:主观条件即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倾向性。

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建立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1)接受学习: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发现学习:指学生自己先从事某新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

(3)两者区别:根本区别在于学生在将新旧知识联系之前,是否有一个发现的过程。(4)接受学习的意义:

<1> 不能错误认为接受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接受还是发现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联系。

<2> 具体运用接受学习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下面两个原则:渐近分化原则、综合贯通原则

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目的是用来帮主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定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次革命。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倾向:

(1)个体建构主义: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的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

(2)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建构有关的知识。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1>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加深,会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 知识不是概括世界的法则;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需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对原有知识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3>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虽然语言赋予了知识的外在形式,也获得了一致的认同,但是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对知识的理解,需要基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特定的问题情境。

(2)学习观:

<1> 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2>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3)学生观:

<1>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

<2>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3> 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探索、互相交流。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1)支架式教学:

<1> 定义: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2> 方法: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2)情境教学:

<1> 定义: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比喻为“抛锚”,又称为“抛锚式情境教学”。

<2> 方法: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3)探究学习:学和做应该是一体,在做中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主动体验和实验、通过这些活动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解的学习方式。

(4)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六、成败归因理论

1、归因的定义: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后,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会从不同方面思考,这种现象称之为归因。

2、提出人:韦纳

3、归因因素维度: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4)大多数情况,人们把成功失败结果归结为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韦纳归因分析表:

内部的外部的

稳定的不稳定的稳定的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能力天资心境疲劳任务难度运气

可控的持久努力一时努力他人偏见他人帮助

七、自我效能感理论

1、定义:班杜拉(1977)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2、影响行为的因素:

(1)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2)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3)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含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3、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1)成败经验: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不断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是情况有时是复杂的,这取决于人们对自己的成败归因。(2)对他人的观察:人们观察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也有很大的影响。(3)言语劝说:基于经验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影响。

(4)情绪和生理状态: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好坏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八、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也影响着学习效果。

(2)学习效果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3)教师应掌握评分艺术。

<1> 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2> 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

<3> 课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呈现。

<4> 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直接发生途径: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间接发生途径: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成新的学习需要。

九、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1)定义: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2)方法: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彻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关系。

<1> 学习动机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此时学习效率最高。

<2> 学习动机强度过强就会对学习活动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3> 学习动机强度过低会阻碍学习效率。

(2)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 学习任务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

<2> 学习任务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简称倒U型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1)指导学生自己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反馈

(2)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3)教师正确评价,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结合实际分析归因理论)。

(1)归因定义: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后,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会从不同方面思考,这种现象称之为归因;

(2)归因3维度:稳定与非稳定归因、内部与外部归因、可控与不可控归因;

(3)归因4要素: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

(4)个人对成败分析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归因,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能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任务难度:能产生侥幸心理

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会产生自卑;

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会产生负罪感

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会产生抱怨

(5)当成功时:引导学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当失败时:引导学生归因于努力不够。十、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联系实际说明如何促进学习的迁

移?

●促进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

(1)相似性。指两种学习对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学习时就能产生迁移。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有影响,原有认知结构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和程度。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定势是在连续活动中发生的,具有双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1)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

(2)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1)“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原则,这两条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和呈现。

(2)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

(3)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4)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十一、如何运用信息加工的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信息加工学习原理:

第一,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第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

第三,学生的学习材料要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内。

第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由目标所引导的过程。

第五,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要联系起来。

第六,及时的复习和必要的联系将减少遗忘的可能性。

●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第一,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第二,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第三,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第四,进行组块化编码。

第五,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练习分为——集中练习、分散练习。

复习需要注意: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内容,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3)注意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4)有效运用记忆术;

十二、举例说明,如何有效的组织练习和复习?

第一,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第二,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第三,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第四,进行组块化编码;

第五,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练习分为——集中练习、分散练习。

复习需要注意: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内容,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3)注意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4)有效运用记忆术;

十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第一,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第二,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第四,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第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十四、举例说明,学习中如何使用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1、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可以用于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方法:

第一,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第二,排除互相干扰

第三,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

第四,多种感官参与

第五,复习形式多样化

第六,画线强调

(二)精加工策略

1、定义:精加工策略,是把新信息与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

2、方法:

第一,联想法

第二,谐音联想

第三,做笔记

第四,提问

第五,生成性学习

第六,利用已有知识

(三)组织策略

1、定义:是对知识在长时记忆中深加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2、方法: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十五、举例说明,学习中如何使用元认知策略?

1、定义: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元认知就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是个人最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有两个重要功能——意识性、调控性。

2、构成:元认知3成分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

(1)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分为关于个体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

(2)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3)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能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评价,适时调整,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有3个过程:

认知活动开始前,制定计划;过程中,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结束后,评价结果。3、元认知的发展

(1)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2)从外控到内控

(3)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到自动化

(4)从局部到整体

4、元认知培养途径

(1)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2)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3)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

(4)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5、元认知具体策略:

第一,计划策略,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浏览阅读材料、选择策略、谋划具体活动、预计其有效性。

计划策略包含如下环节:预测结果、确立目标、决策分析、有效分配时间、评估有效性、拟定细则。

第二,监视策略,指根据认知目标及时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策略的效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和水平。

第一,调节策略,指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或修正目标的策略在学习开始时要认真做好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要衡量学习进度是否跟计划一致,及时作出调整;学习后,要认真评估学习结果,改正不良学习活动,加强学习效果。

十六、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

1、程序化训练模式

(1)将某一活动技能分解成小步骤

(2)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

(3)要求学生坚持练习

2、完形训练模式

(1)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

(2)逐步降低材料完整性程度。

(3)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3、交互训练模式:教师与学生轮流承担教的角色。

4、合作学习模式(简答)

(1)定义:一般采用两个学生一组,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一个是学习的检查者。(2)具体内容:操作者的口头报告、检查者的积极反应。

(3)步骤:

<1> 学习者互相配对,确定学习任务

<2> 每对合作学习者选择学习的具体内容

<3> 操作者进行口头报告

<4> 检查者进行检查和评价

<5> 交换角色,继续学习

十七、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创造学家A.F.奥斯本提出。

十九、良好品德的培养?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2)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3)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1)道德行为过程:确定目的和形成动机、实际行动、行动后果及评价;(2)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3)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论述)

<1>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 创设重复良好的行为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5> 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学习的主体因素,指(A)。 A.学生 B.教师 C.教案手段 D.教案环境 2.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B)。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3.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B)。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B)。A.25% B.50%

D.100% 5.(A)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A.布鲁纳 B.桑代克 C.贾德 D.维纳 6.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C)。 A.比特 B.字节 C.组块 D.词 【解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 10.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作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C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11.对程序教案贡献最大的是( A )。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2020最新内容完整素材整理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MS-DOS 计算机开发的Word 的第一代于1983年底发行,但是反响并不好,销售落后于WordPerfect 等对手产品。尽管如此,在Macintosh 系统中,Word 在1985年发布以后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尤其是对于在两年以后第二次大型发布的Word 3.01 for Macintosh Word 3.00 由于有严重bug 很快下线。和其他Mac 软件一样,Word for Mac 是一个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由于MS-DOS 是一个字符界面系统,Word for DOS 是为IBM PC 研发的第一个文本编辑器,在编辑的时候屏幕上直接显示的是黑体斜体等字体标识符,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其他的DOS 文本编辑器,如WordStar 和WordPerfect 等,在屏幕显示时使用的是简单文本显示加上标识代码,或者加以颜色区别。尽管如此,和大多数DOS 软件一样,程序为了执行特定的功能,都有自己特殊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命令组需要使用者去记忆。比如在Word for DOS 中,保存文件需要依次执行Escape-T-S ,而大部分秘书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WordPerfect 公司就不大愿意更换成对手产品,何况提供的新优点有限。Microsoft Word 在当前使用中是占有巨大优势的文字处理器,这使得Word 专用的档案格式Word 文件成为事实上最通用的标准。Word 文件格 式的详细资料并不对外公开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 A.计划式策略

B.规则式策略

c.启发式策略 D.算法式策略 5. 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咼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情绪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动作记忆 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0.根据机能类型说,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 ()。 A.内向型 B.意志型 C独立型 D.孤僻型 1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12.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由此可以断定,他的成长可能处在()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5.pdf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 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神经系统 2.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注意的()不强。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4.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 ()。 A.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B.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的适应 D.抑制作用 5.在下列哪一项活动中,运用了再造想象?() A.作家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B.科技人员研制出了一台新机器 C.舞蹈演员编排新动作 D.建筑工人根据图纸想象新建筑物的形状 6.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 不绝,这是()。 A.记忆联想 B.记忆表象 C.幻想 D.追忆 7.逻辑思维也就是(),它强调思维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推导,并采用一定的思维策略。 A.综合思维 B.抽象思维 C.分析思维 D.形象思维 8.小学生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 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9.下列关于小学儿童情感的描述,哪个是不正确的?()A.小学儿童情感常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 景支配 B.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 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 C.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具有很强烈的“向师性”,对老师充满崇敬和热爱。 D.小学阶段,儿童情感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好的水平,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丰富性、可控性。 10.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可逆水平 D.前习俗水平 11.()是人际吸引中深层的稳定的因素。 A.仪表风度 B.心理品质 C.特点相似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许多研究证明,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二、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三、论述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1)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2)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地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3)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 (4)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四、一位教师试图使小学儿童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答案要点】 (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老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 (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 复习

第一部分绪论 J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e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J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L 6、结合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二部分:学习心理。 L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L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J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J 12、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J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L 8、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J J 6、简述卡芬顿(M. V. 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J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J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第三部分认知学习。 J 10、简述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J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J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L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情感与行为规范的学习 L 2、评述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L 7、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L 9、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J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J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J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L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学管理得首要职能就是( )。 A.计划决策职能 B.组织实施职能 C.指挥运筹职能 D.监督控制职能 2.学生品德得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与( )。 A.表达 B.外化 C.内化 D.反馈 3.王军外出时总就是怀疑自己家里得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抑郁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 )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得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得东西 D.青春期少年得嗓音变化 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得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一般内驱力 6.幻灯片与教学电影得演示,属于(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经验直观 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得人格障碍属于( )。 A.强迫型人格 B.偏执型人格 C.回避型人格 D.冲动型人格 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得就是( )。 A.创造力测验 B.兴趣测验 C.成就动机测验 D.态度量表 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得原因不包括( )。 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 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就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得课堂气氛 B.消极得课堂气氛 C.松散得课堂气氛 D.对抗得课堂气氛 11.按照智力测验得标准,智力超常儿童得智商最低临界值应就是( )。 A.130 B.140 C.150 D.160 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得预言效应称之为( )。 A.罗森塔尔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得德育方法就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得就是一种良好得( )。 A.教师权威 B.师生关系 C.教师能力 D.教师感召力 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得学习迁移均属于(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4、A 5.C 6.B 7.B 8.A9.B 10.D11.A12.A13.B1 4.B1 5.A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得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得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得认识,就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与价值标准所组成得有组织得认知结构。 2.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与她人得观点、情绪、思想、动机得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与对集体组织间关系得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3.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与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与理解得态度、科学得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与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4.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得内部动力,也就是激励人行为得原因,就是以需要为基础得,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得作用。 、简答题.简述小学儿童认知活动得发展。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一、选择题 1. 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 )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C.德国心理学冯特 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CD ) A.维米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斯金纳 3.知道“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5.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包含的内容有( ABC ) A.认知领域的学习 B.悄感领域的学习 C.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D.智力技能领域学习 6.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7.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C )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家是( ABC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布鲁纳 9.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采用编制歌诀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 C.精加工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D.联想策略 10.下列项目中叙述正确的是( BCD )。 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 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11.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A )。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重点题一: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1、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 理2、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3 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 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学习高等教育有助于1、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 强其角色意识。2、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1、高校教师正 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论述重点题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① 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两种学习间迁移是因为其存在共同因素和相同原理,让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情境。②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为了促进 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 其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或规则的迁移,这是训练迁移的最有效的方法③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 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善于把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减 少学生探索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达到对学习方法的真正掌握,从而使学习 方法产生最大的迁移效果④ 发挥的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 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变化问题,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 极作用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增加 学校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形成关于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不 良反应等消极心态,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论述重点题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即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把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一、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为基础,培养大学 生的学习动机,其中心环节就是让大学生形成对成就的需要。①进行学习责任成就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动力已经不是单纯的好奇心,信念和理想则起着支配作用,如果学生产生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学生有责任心,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学习②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大学生去探究知识,他能推动大学生去更多;更深入的获取知识。③利用原有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动机的迁移,是指学生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活动上,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情境,引导大学生把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①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每次教学之前要向学生说明该知识单元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一定能够成功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学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 A.计划决策职能B.组织实施职能C.指挥运筹职能D.监督控制职能2.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 A.表达B.外化C.内化D.反馈 3.王军外出时总是怀疑自己家里的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抑郁症.B.恐惧症C.强迫症D.焦虑症 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 )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 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一般内驱力6.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的演示,属于( )。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经验直观 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的人格障碍属于( )。A.强迫型人格B.偏执型人格C.回避型人格D.冲动型人格 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的是( )。 A.创造力测验B.兴趣测验C.成就动机测验D.态度量表

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不包括( )。 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 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 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的课堂气氛B.消极的课堂气氛C.松散的课堂气氛D.对抗的 课堂气氛 11.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 )。 A.罗森塔尔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 )。 A.教师权威B.师生关系C.教师能力D.教师感召力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的学习迁移均属于( )。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单项选择题1.A[2.C[3.C4.A 5.C 6.B 7.B 8.A9.B 10.D11.A12.A13.B14.B15.A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与答案

论述题 1.试述成就动机理论 (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把个体的成就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的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喝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量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与强化,平定分数是要求稍稍放宽些,并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简评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评估。阿特金森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重视成就动机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该理论的特征是它可以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③成功的诱因值Is。Ps值在0至1之间。Ps = 1,表示确信会取得成功;Ps = 0.5,表示估计成功的可能性是50%;Ps = 0,表示确信必然失败。用公式可表示为: 在这个公式中,Ms代表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这是用TAT主题统觉测验得到的);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认知目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 = 1 ? Ps,即当Is值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目标的诱因值是一种叫做对成绩自豪的感情。他认为,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比如说,在经过了几天冥思苦想后解出的数学题比轻而易举地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要高兴得多。阿特金森认为:在与成就有关的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失败的担心。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②失败的可能性Pf;③失败的消极诱因值If。其公式为: 同前面一样,If = 1 ? Pf,也就是说,失败的可能性减小时,失败的诱因值就增加。失败的诱因值可理解为一种消极的情感,如羞愧、消沉等。那么在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后所体验到的羞愧感比一种困难任务失败后的羞愧感要强。由以上得出: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 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减低这些学生的动机。研究表明,这种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能抵制不可靠的意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学校进行的智力测验中能得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8) 对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必须具备对学生、教育影响过程和自身行为这三方面信息的处理、调控与改造的能力。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而且有助 1. 地、 响, 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社会技能,尤其是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尤为必要。(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对高校教师来说,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差异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 是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过程中学 与教的心理规律的科学,有助于 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 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 习心理;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 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 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 价/反思能力。 问题。 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148) 研究学习迁移的实践意义主要 是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为 了使大学生有效地学习,要求教 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 规律,掌握理想的促进迁移的方 法,积极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 移。 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相同 要素说认为,根据两种学习之间 的迁移是因为两个学习中存在 共同成分,那么,知识之间、技 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相同的原 理就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除 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学习情境与 日后应用情境的相似性,在教学 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 影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 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的影 响,想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 以明显地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对学生的指 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探索的盲 目性,提供效率,又可以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体验真正把握学习 方法,从而使学习方法产生最 的迁移效果。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 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 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 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 和解决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 迁移),又有消极作用(负迁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 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 速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具 方法,又要变化问题,以帮助 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 的消极作用。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 状态是一种具有综合心理过 和个性特征的复合体,又是具 动力特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 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心理状 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又有 极的干扰作用。因此,教师在 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 态,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增 学校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形成 于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形 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 情绪、不良反应等消极心态 便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三: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 略。(重点) 一般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为 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 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和方 根据目前对陈述性知识学习 理解和有关的教学研究,教 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注意合理 用的策略主要有: 1.动机激发策略;陈述性知识 学习首先是学习者从外界选 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 的构建并生成意义的学习。学 者动机的激发直接影响其对 有知识激活的程度及新意义 动建构的水平,教师要善于利 动机的激发策略达到好的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