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研---究---方---案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研---究---方---案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研---究---方---案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综合素质日益成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主导力量。随着国际交流和日常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每个人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不断加大,从传统的电化教育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再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空前广泛。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和交互活动,使得真实的教学素材既丰富多彩又生动形象;网络技术强大的储存量和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感性替代经验和自由驰骋的广阔发展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环境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也在日益增强,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很差。我校具备扎实的硬件基础和厚实的软件设施,这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校从2007年起,参与了县教研室省级立项课题《贫困山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几年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此,我校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理论基础

(一)概念的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的基本任务的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非学科性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四大特性;包括四大指定领域和其他非制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是研究性

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非指定领域可与指定领域结合,也可以单独开展。如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各班开展的主题班会等,这些活动是单独开设的,仍然指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为目的,这是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课题旨在以主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实施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实施手段。

信息技术:我们这里指的信息技术,是指教育的技术,包含教育中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中的技术是指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所反映的技术,可分为硬件和软件技术,如教育信息的传播技术;存贮与检索技术;加工与处理技术;显示与拷贝技术。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的技术。指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活动计划,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方法等问题,它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问题。包括教育系统技术;教育心理技术;教育计划技术等。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运用电脑、互联网、多媒体设施远程教育等手段,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收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中所需要的各种有用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整理,形成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设计交流汇报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展示汇报;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总很实践活动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

整合:从这个词本身意思来看,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和有效率的整体。在科学领域,整合是指相邻甚至相距和远的学科交叉、渗透、溶合而形成边缘性、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主要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项功能,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二)理论基础

1、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三者间的关系和作用。

2、关于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学说:为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真正作用,必须始终执行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教学原则,将它们有机统一起来,达到有效控制和影响学生认知结构变量的目的。

3、布鲁姆关于“综合学习”的论述:教育之所以把综合看作是重要的,还因为它总伴随着创造者的自豪、他们对创造能力的意识,以及他们在创造一些独特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交流感,特别是当学生们感到他们是用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资料做了恰当工作时,更是如此。

三、研究目的及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1 、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基本目标)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意识与技能、加速教师从学科型到综合型、传统型到信息型的转变过程。

3、通过本课题的组织实施,营造全校师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意识和研究氛围,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4、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探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具体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二)研究的内容

(1)基本内容

①研究学习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相关理论。

②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途径与方法。

③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④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条件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指标。

(2)研究重点

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以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探讨。

(3)研究难点

在于如何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学生各学段各年级知识能力目标之间的关系。

(4)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系统地与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系统地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

四、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在反思中改进,循环反复,以此实现研究的目标。同时辅之于经验总结、个案研究、调查分析等。课题将组织包括叙永电教馆、教研室在内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立项进行咨询,并指导课题的实施。组建课题组,具体承担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以及组织科研成果的编写任务。课题组由学校分管领导、教科室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组成,在市县电教馆和教研室的统一指导下,广泛吸收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以保证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

研究对象:中心校三至五年级全体学生,所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信息技术教师。

五、研究措施:

(一)理论学习

1、深入自学

课题组成员利用学校图书馆、书店、上网浏览、下载等多种渠道,只要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信息资料都能认真阅读,记录笔记,细心揣摩领会,从理论上对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以充足的认知、领会、感悟、实践、总结、反思,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

2、组织培训

学校采用同步培训的策略,搜集有关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料,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培训,共同讨论如何设计、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方案;信息技术教研组定期对教师进行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学习其他学校的课题研究成果,同时邀请市县专家来我校进行专题指导;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加强校际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地区间的交流,选派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培训。

(二)具体措施

(1)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掌握一些电脑的基本操作,如最起码要会上网,会进行资料的搜集,会进行文字输入,会进行简单的文字编辑,会绘制简单的表格,会制作简单的幻

灯片等。同时,还应该学会在网上与人交流,把自己的作品上传至网站等。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能力的指导和培训,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每周至少两节课。

(2)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段五步式”主题研究。我校已经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几年的研究,我们研究的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主题研究,总结出了“三段五步”的实施模式。本课题将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段五步式”依托信息技术来实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3)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基础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不可能当好指挥。首先学校要定期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课件制作的培训。学校技装处利用每周周四的业务学习对教师们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并充分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花大力气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以帮助广大教师迅速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其次要开展课件的展示与评析,以提高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是组织各年级的研究观摩课,进行主题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案例的交流展示,通过这些研究课探讨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的切入点,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4)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为突破口,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具体措施:一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何种信息技术手段,如何运用,在授课的什么时机运用等;二是鼓励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三是鼓励课任教师积极参加市级的研讨活动和竞赛活动,校领导和课题组长要加强平时的检查指导工作,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切实开展一课一评,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5)探索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践的能力进行评价;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行评价;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进行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主题活动的完成情况、过程跟踪进行评价;对全班学

生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评价形式:档案袋评价。

六、拟形成的成果

1、课题成果报告一份;

2、案例及图片形成的资源包;

3、课例的光碟;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研究周期:三年

1、准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

(2)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水平。

(4)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5)申请立项。

2、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12月)

(1)理论学习。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学习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学说和布鲁姆关于“综合学习”的理论知识;凡是与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相关知识。

(2)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对三到六年级各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小学综合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培训。

(3)开展研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题组和指导教师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及时发现自己在实施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讨论解决对策。

(4)开展教学研讨,解决问题。每学期各个年级选择一个课题开展研究,指导教师从确立主体、拟定方案、实施研究、成果总结到汇报交流全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同时,所有环节都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都要依托信息技术来完成。对每一个主题的完成,课题组成员要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务必做到脚踏实地地实施。在每一次研讨活动后,进行反思,总结,交流,改进,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好的办法。

(5)资料归档。课题组成员要负责收集每一次活动的资料,并进行分类归档,形成过程性资料。

(6)专家指导。聘请市县电教馆、教研室的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派教师参加其他地区或学校组织的活动,学习具体的操作方法。

3、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分析、整理、总结资料,提炼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八、组织领导和机构保障

1、成立课题领导组

组长:罗江源

副组长:付光伦梁平赖霞魏国成

成员:付忠英吴光君杨宗琴刘中才

2、成立课题组

组长:付忠英

成员:付忠英赖霞刘承念刘中才曾礼秀

指导教师:所有学科教师

3、教研组

综合实践活动隶属综合教研组。

组长:聂强

成员:所有指导教师

4、指导教师:

所有任课教师(其中以语文、数学教师为主,其他学科教师协助指导,凡是涉及学科教师领域的问题,学科教师全力指导。)

5、专家组:(市电教馆领导)郭仕富(县电教馆馆长)丁月波(教研室副主任)王洪(进修校科研室主任)

九、研究保障

硬件保障:1、学校有专门的微机室,可以供学生开展获的。2、学校每间教室都将安装电子白板,为各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保障。3、学校有专门的多媒体设备,可以供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多媒体展示。4、学校有照相机、摄影机等设备,可以给学生提供采集图片或者影像资料的工具。

软件保障:1、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将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2、学校多年参加县教研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小

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这位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研究方向;3、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过程中,有一批年轻教师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工作,这位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师资保障;4、学校专门开设了信息技术学科,有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更有技装处的老师对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培训,这为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学校各项保障措施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我相信我们的课题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和成果。

兴隆中心校课题组

2012年10月(修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用新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内容提要: 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要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阐述“新课堂”构建的意义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 新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新课堂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尽管已经对学科整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便不少专职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对课题研究感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与学上。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挥发新的生机,将成为我们广大专职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拓深新思维构建新课堂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

学科教育论文 基于信息化技术整合碎片化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应用

学科教育论文 基于信息化技术整合碎片化教学资源的 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xx年级工程造价学生,此前学生学习了建筑水暖电工程基础知识与造价程序,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是本课程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学习消防水系统的重难点,由于沟槽安装技术其工艺涉及切割机、滚槽机等机械设备,且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以够用为原则,课堂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自行操作其设备,只需要了解沟槽安装工艺的技术要点和连接工艺。因此,教学目标包括认识钢管的种类、了解沟槽安装工艺;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不同管径、不同材质的管道;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课程小组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够用为原则,综合运用模拟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将“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制作成系列微课视频。 2 微课视频制作思路

教学用微课视频力求将知识点化抽象为直观,降低思维难度,按照行业规范,提高认识的准确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贴近知识难点、行业特点、应用性强。将搜集的海量教学资源运用信息化技术,如IMindMap、Flash、PPT、录屏软件、会声会影等进行制作和加工,形成图、文、音、视频、动画等资源,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设计针对性的五集系列微课视频:《钢管的识别》《钢管沟槽连接技术》《钢管施工技术要求》《消火栓管道系统计量与计价》《综合单价》,具有视频清晰、片头统一、富有创意,围绕理论、技能、规范、实践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提升。 3 系列微课视频介绍 3.1 第一集《钢管的识别》 采用PPT式微课视频,将网络收集的钢管图片进行整合分类,利用PPT课件配以大量清晰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说明和音效,分别介绍钢管的分类、无缝钢管和有缝钢管的区别、钢管的管径表示方法、定额中钢管的分类和管径范围,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 3.2 第二集《钢管沟槽连接技术》

STEAM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docx

STEAM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一、自我简介 1、我是来自第五小学的,现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2、很荣幸加入到,有机会向各位学习。希望今后各位坊友能不 吝赐教,我也会虚心求教。 二、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STEAM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当前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其仍然处于发展及创新的阶段,所以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还需持续的实行探索及研究,而STEAM教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育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STEAM教育能够对其教学效果实行有效提升,也能够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各项教学理论更加成熟,为此本文基于STEAM教育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对二者的融合实行了研究。 一、STEAM教育的意义及教育特点 1.STEAM教育的意义。 STEAM教育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此种教育理念将科学(S)、技术(T)、工程(E)、数学(M)这几点融入到STEAM教育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培养。从STEAM教育的特点能够看出其是一种综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实行全面的提升,此种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与现今素质教育改革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行全面培养的要求相一致,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保证学生的个人水平得到全面的培养。 2.STEAM教育的特点。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来说,STEAM教育的融合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及革新,STEAM教育在实际的应用中突显出其体系框架的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此种教育理念的提出是结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发展需求而构建的,能够说STEAM教育是一种在现代教育领域中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其为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为其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之我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然而它作为一个新的稚生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教师理解偏差,课堂观念陈旧、结构老化,缺少教学内容等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探索边总结,努力开创新局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乐阅千卷,悦纳百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活动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讲鲁迅等名人读书的故事,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结合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读书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活动中,进行诵读古诗词或交流名著赏读,推荐经典的名句或心得。通过摘抄成语、名言、佳句等方式做读书笔记和阶段性地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或小书签、剪贴报,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需,并用于布置教室,以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用书的积极性。 二、各组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活动的开展,须不断修正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要及时将所调查访问到的内容集中起来,并进行分类处理,准备在交流。如在教学“走近生命之源——水”时,各小组开展对“走近生命之源——水”的探究实践活动时,发给学生“自我评价表”。各小组通过采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完成活动任务,丰富知识,为汇报展示作准备。 三行展示会进行活动成果展示提高素养。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全人的教育。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通常有压力就有动力,有检查就有促进。在开展“乐阅千卷,悦纳百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活动时,为了推动学生读更多的书,活动中充分利用班级墙报,及时将学生的读书笔记展示出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同时,每学期评比两次“阅读之星”。平时,对读书摘录做得好的同学奖励小红花,评比班级“百花少年”。活动中通过举办“我读书我快乐”、“古诗朗 诵会”“故事会”等读书交流活动,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书,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 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而且通过练笔写读书笔记,汇报对所读过的书的认识,让学生在评比优秀读书笔记中,感受到读书的了处,提高综合能力。在教学“走近生命之源——水”时,各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探究,学生对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资料整理分析,通过展示会分组展示成果,通过交流,学生对水有了一定的全面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四、活动评价促成长。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确立正确的评价观,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者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形式及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等评价。启发引领学生及时交流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促进活动更好地完成。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促进主体充分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科利华分校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信息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方案

“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 应用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 薛华

“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薛华 一、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城市建设者涌入乌鲁木齐,据公安部数据显示: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乌鲁木齐共有流动人口858756人,创历史新高。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占汉语系总人数的90%,而其中以甘肃宁夏两地的回族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有的从三年级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有的从五年级开始上信息技术课,有的从山区转来的学生,甚至从没接触计算机。这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每班平均不到5人,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由于学习时间的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直接带来了不同的学生个体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异,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在对某一内容教学时,既要保证每节课知识点前后衔接性,又要让每课的操作内容上的独立性。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学生练习一般都是在前一节课的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或加工的,但如果前一节课作品完成的不好或没有完成的同学,他们在新课的练习中就没有“加工”的对象了,难以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正是由于学生的自主练习中由于个性差异,时间有限,前面的技术没有掌握,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存在较大的困难,由此形成学生技术操作盲区,恶性循环。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加工的对象——半成品,我尝试对“半成品加工”教

学策略进行研究并付诸实践,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什么是“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 “半成品加工”就是给师生提供一种“待完成的教学模具”。这个名词是借用工业半成品加工的一个叫法。实际上大家常用这种方法,对关键教学技术进行的“留白”,师生补充以后即变为“成品”。 “半成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无论是讲授还是练习,都不破坏整体作品的真实性丰富性,而且可以简化整体策划、从头制作的过程回避了学生自我作品的进度差异和软件技术的系统性问题。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需求的内涵和技术操作要点,提高了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优化了学习情境与训练环境。 三“半成品加工”策略的适用范围如下: 第一,适用教师讲解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对技术点起支撑作用。 第二,适用学生迅速配合教学进度进行实践。 第三,适用技术点测试和过程评价但不适用学生终结性(作品)评价。 四、“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的应用 1、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 在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课《列车飞驰》教学内容中,图形的复制粘贴是本课重点,可作品背景起伏的山峦需要用到“曲线”工具,学生还没学过,这时候使用“半成品”背景图,给学生充足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研究》课题 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对于教育亦是如此。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作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既包括基础设施又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信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与工具。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不断发展提高,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网络环境等都达到基本标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硬件设施、网络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人教版教材教学实验,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水平,已成了我校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研究的重点。我们选择以《小学数学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作为研究课题,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应用软件,并进一步促进教师从苏教版教材与信息技术中领悟新的教育理念,激发其教育想象力,使其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探索应用软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新的应用价值,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核心慨念的界定 (一)本课题所提“小学数学”,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二)“信息技术”主要指教学上所应用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三)“整合”,指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现状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可以追朔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并明确提出“激励整合”概念。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想是1997年最先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北京部的潘懋德老师提出的,他们刚开始一研究课题的形式在全国开展研究和推广。2001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地方教育部门、一些学术机构相继举办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题研讨会,如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课题组举办的年会和“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观摩交流会”等。许多研讨会都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交流,让与会者切实感受到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本观念,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国内教育技术的各种报刊、会议、文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李克东教授率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现在全国各地已全面展开。 (二)国外现状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广泛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影片等。在日本,配合各册课本制作的幻灯片总计达三百多张。近年来,有些国家还允许或提倡使用电子计算器。关于计算器的使用,各国还有不少争论,特别是许多教师不赞成小学生使用计算器,担心会忘掉计算技能。但是不少实验报告都认为,计算器有助于掌握基本技能和数学概念以及解答应用题,不会损害学生的成绩。同时也认为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一般宜于在高年级使用,在使用之前应先掌握基本计算技能。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提出,超过两位数的计算就可以用计算器。日本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高年级可以适当使用计算器,但是不能影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至于使用计算器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计算机,美、英等国已有不少小学在数学课上用作辅助教学手段,不仅用于学习计算,解应用题,而且用于辅导儿童,解答疑难问题;此外还用于记录和分析学生成绩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而且逐渐成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得以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 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的步伐; 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研究开发一批实用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科教学课件。 ④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研究报告、论文。 ⑤积累一批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和典型课例。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运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自主性获取 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经验和激励机制;研究并探索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西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她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经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课堂教学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课堂教学探究 摘要: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教师要想做到科学教学,就必须保 证知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要想做到教学的艺术性,那就得需要老师多下工夫, 去研究自己的教学科目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次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 活化就是将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艺术化、生活化,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研究教 学和学科知识,精心地挖掘和设计教学内容。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5-0084-01 当前中国教育模式存在很多不合理,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寻求教育的革新来 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也应该适应社会发展,以一 种合理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水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 中越来越凸显出优越性和重要性。所以说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要切实落实“生活化”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使学生适合社会的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 教育体系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技能技巧的学习,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要 知道人的成长不仅要注重技能、技术的学习,还要注重人格塑造、人文修养的提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 此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体现对人文素养的教育。 2.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重视。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信 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所以,不能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 求的。因此,要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想切实有效的 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就必须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因此,生活化的小 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的必要途径。以往的教学体 系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教学内容很多与现实运用不符,很多课堂中的 内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际的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把这些知识 淡忘。因而,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要改变以往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 信息技术技能的认知,真实有效地掌握真正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因而生活化的 教学模式就必须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 4.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无法切实将“学”与“用”结合在一起。首先要清楚小学信 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而以往的教学往往不能切实的将“学”与“用”结合在一起。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是 否“学”,而不注重学生是否“用”,这种结果偏离了教学目的的最初轨道,从而使 学生无法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二、如何将生活化模式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1.增加生活化内容,让学习贴近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发生 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应该怎么设置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信息技 术知识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的,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掌握生活中能够实用的知识。那么就应该在教学中贴近生活,让学生知道什 么是今后生活中和工作中可以用到的知识。 2.减少对不必要知识的教学。哪些是不必要的知识?比如,很多信息技术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

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xx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 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xx人际情境和“xx、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国家级成果奖 --

国家级成果奖(教学论文评比) 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论文获奖陈士云把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课堂中国教育学会一2007.9 凌新华、饶阳红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叶保红、王侯宇浅谈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沈海涛、刘家兵探究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凌新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侯建岚、侯建玲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江波、江伟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侯建琴、葛家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高金行、崔玉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彭芳媛、朱绪珍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探究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梁海鸥、郑艳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再创造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赵颂翔、邱海云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会体验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崔玉、高金行关注生活,写好作文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郑艳、梁海鸥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郑艳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2006.12 --

国家级成果奖(教学设计评比) 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教学设计侯建玲、王侯宇雨点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陈亚红夹竹桃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葛家珩、侯建琴倒数的认识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叶宝红、王侯宇升国旗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梁海鸥、郑艳山谷中的谜底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课题研究 类别主持人课题名称课题单位时间课题审 批单位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杨双明农村小学实施和谐教育研究盱眙县古桑磨涧小学2005.7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杨双明《小学和谐教育研究》优秀课题盱眙县古桑磨涧小学2005.9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杨双明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盱眙县古桑磨涧小学2005.6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陈亚红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2008.12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 课题研究张绍芳 朱绪珍 充分利用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 健康成长的研究 盱眙县古桑中心幼儿园2010.8 淮安市教育学会正在研究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