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人生观,军事观等等。有许多东西在三国演义中被完美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一番品读,得出的一些结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着。

关键词:三国演义、版本、典范、启示、地位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

(1)明代嘉靖壬年(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

(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

(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

二、历史小说的典范

1.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

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2.结构与情节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

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人物形象

作者坚持写人,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数百个人物,数十个典型人物,每个人的个性,心理,言谈举止,皆不相同。例如,三顾茅芦,前二顾,刘备遇到的几个儒生,都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又和人物的人生信条息息相关。袁绍和袁术,都是出身王公贵族,但性格,语言各不相同,最终命运也不同。作者在写人物时,准确的把握人物的特质,主要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加之适度的外貌及动作描写塑造人物。正是作者把握了人物的特质,从特质出发,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动作就顺理成章,呼之欲出。实写人物,虚写事件,这是作者的-大特色。作为长篇小说,人物众多,常常犯的错误是,同类型人物雷同,事件淹没人物。作者既塑造了众多主要典型人物,而每个人物又各不相同,个性鲜明,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创作能力。

三、《三国演义》给人的启示

1.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以人为本,得人才者得天下,是作者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刘备集团在得孔

明之前,有目标,无谋略,无策略,无定位。到处流窜,无根据地。直到三顾茅芦,得孔明后,才有根本改变。孔明分析天下大势,定下取荆州,占西川,成三分天下,然后北伐中原,统-中国的谋略,刘备集团才一步步走向发展壮大。人才有了,谋略有了,就有生机与发展,小说中,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的明主。真实的生活中,说不定刘备还要给孔明3个月,或者半年的试用期。作者突出孔明的作用,是为了表现作者“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观。曹操与袁绍开战前,作者曾通过谋士郭嘉,分析了袁绍+败,曹操+胜的对比;“。。。。。。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誊,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胜,于以败绍无难矣。”从表面看,袁绍兵多将广,曹操处于相对弱势,但是通过深入分析,曹操却具有+胜的潜在优势。官渡之战,表面看是两军对阵,实际上是两个人,曹操与袁绍的博弈。通过两个人的对比,胜败在战前己确定了。通过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以人为本的观念。

2.丰富的决策思想

领导者在各项工作中,处于决策地位。决策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决策的正确与否将影响一支军队甚至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决策水平的高低,也是检验领导者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人类的决策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就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们博学

多才,高瞻远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首先是注重调查研究,切实了解情况,收集准确有用的信息与情报。在决策过程中,决策是“流”,情报是“源”。没有情报这个“源”,就没有决策这个“流”。没有情报或情报不准,对决策来说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本打算撤退。曹操在得到从袁绍军营投奔过来的许攸的准确情报后,他才立即采取积极措施,火烧乌巢粮库,最后反败为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同样是曹操,在蒋干拜访周瑜,误中周瑜设下的圈套,获取了假情报后,曹操不分析情报的真伪就动刀杀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可见情报是基础,基础不实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让聪明过人的曹操也为此后悔不已。

其次,有了情报信息,决策者仍要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如孙权在接到曹操的战书后,就召集各位将领和谋士就这一情况进行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细致地分析形势,最后得出正确的决策,就是联蜀抗曹。我们上文说到了曹操与袁绍相比,有“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之优势。在《资治通鉴》一书记载中,由四胜变为十胜。这十胜十败是经过深入分析,反复比较得出的,这种冷静理性的分析对于正确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决策的最后阶段,将面临几种意见的决择,几种方案的挑选,往往领导人的水平就体现在这个阶段的某些方面。如刘备在未遇诸葛亮之前,就面临多种选择,即依附曹操、或依附袁术、或自己开辟天地等。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面临“战”与“撤”的选择,孙权在赤壁之战前面临着“战”与“降”的选择。孙权在派人浮海寻求亶洲问题上,遭到了陆逊的极力反对,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而这一决策在之后一千余年中被历史证明是非常正确且有远见的决策,这一点真不容易。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英雄产生并为英雄产生及为英雄们演出叱咤风云壮剧准备好广阔舞台的时代。三国领袖们的无数决策故事让我们为之欣喜,为之肃然起敬,成为千古传颂不息的智慧故事。

首先是它的传奇性,如果是一般的决策,平淡无奇,也就不可能流传至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观,成为军事指挥家高度智慧超常发挥的典范。如果是以强打弱,以多击少,那就一点传奇也没有。正如《孙子兵法》上说的“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拥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拥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它;拥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它;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它;少于敌人就要能摆脱它;不如敌人就要能回避它。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持硬拼,就势必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孙子兵法》说的是一般的情况。而官渡之战中的曹魏和赤壁之战中的东吴都处于弱小一方,不仅能与强敌抗衡,而且还能取胜,这的确不容易。这不光是人数多少,武器好差,粮食丰足与缺少,更重要的是指挥战争的艺术,如何盘活各种资源,下活自己军队、国家这盘棋,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其次是每个人的决策艺术与个性不一样。曹操既有奸诈、自私、多疑的性格侧面,但同时又有目光远大,志向宏伟,谋略出群,知人善任的雄才大略一面。在扫荡群雄,统一北方,进而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等方面的众多决策中能当机立断,确保正确无误,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能做到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书中载陈寿的评语说:“太祖(曹操)远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

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美化成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能掐会算,呼风唤雨。但历史上的诸葛亮却是个聪明,遇事非常小心谨慎的人,有道是:“孔明一生唯谨慎。”每次决策他都小心翼翼,广泛性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虽然是圣人,但毕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在马谡失去街亭之后,面临曹军紧紧追击之时,诸葛亮用了一着险棋,故作镇静,演出了一出“空成计”,真让人为之捏一把汗。在危机时刻,凭借超人的智慧,最后化险为夷。在危机之时,他没有慌乱,没有逃跑,而是沉着应战,作为一个高级军事指挥人员,这种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而难能可贵的。

相比较来讲,孙权在决策中优柔寡断,较之前二位,则略逊一筹。在“赤壁之战”前,他一直定不下是打是降的决心。如果他能早些定下决心,在战争的准备上可以赢得更多宝贵的时间。当然,孙权比起袁绍来,还是要强上好多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三国领袖的决策,为后代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就是广泛征求意见,不计前嫌,注重决策前的集思广益,反复分析比较。这一点诸葛、曹操、孙权都做得很好。如果他们都如项羽一样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那最后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的命运。

总之,三国领袖人物的决策故事给后人许多有价值的启示,足资借鉴,在现实中如何决策,参考古人的决策经验,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古代军事思想

义战与非义战,义战是苻合儒家国家理念的战争,非义战则是犯上作难,不苻合儒家理念的战争。作者在书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重在写人,重在写谋。

作者的军事观是,知已知彼,出奇制胜,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作者的军事观与孙子兵法是一脉相承的,全书描写的几次典型大战,官渡之战,赤壁大战,吴蜀夷陵之战,战胜者都是出奇制胜,就是在敌方意想不到而又致命的方面发起攻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作者强调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例如,吕布是全书中武艺最高强的,因无谋略,最终被曹操所杀。张飞开始不用谋,后来用谋,义释严颜,-路顺风,到达目的地。孔明北伐时,用离间计,使魏主削去司马懿兵权,从而蜀军节节胜利,后来魏主重新启用司马懿,挡住了孔明的北伐行动。司马懿谋略与孔明相当,因此,孔明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有人说,孔明是-步三计,全书写谋,占有较大篇幅,充分展示战争中谋的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四、地位与影响

《三国演义》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体的长篇小说,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已经走完了自己初级发展的道路,正扎扎实实地向着反映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迈进,初步显示了白话小说的强大的生命力。《三国演义》把诉诸听觉的民间讲唱话本文学,发展到以视觉为主的文人案头之作。它的巨大成功,标志了中国古代小说此后的发展方向,启发历代文人学者去描写更为复杂、庞大的社会生活场景,表现更加深刻的社会主题,塑造更加完美动人的艺术形象。为小说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不断地探索、创新。

其次,《三国演义》是一部我国较早的比较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对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具有一种开创性意义。从《三国演义》开始,章回体形式被后来的小说家普遍采用,成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唯一形

式,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同时也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优良传统,时至今日,仍具有强大的影响。

再次,《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成功地创造了如后人所归纳的“七实三虚”历史演义创作的规律和恰当的虚实比例关系,把史实与理想,史传与平话有机地熔铸为一体,开拓了一代说史之新风,开创了一条历史小说创作的最优比例关系,在传播历史的同时,又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总之,《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通俗长篇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既与《西游记》、《水浒传》合为我国小说创作的第一高峰,又独自攀登上了中国历史小说艺术殿堂的最高层。

《三国演义》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小说中丰富的军事知识和斗争经验,后人多有采用,张献忠、李自成以及近世洪秀全、张格尔等,对《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例曾多次采用。

从文学角度发展而言,《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的,最明显的就是开创了明清两代小说创作历史上的新风尚。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具体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曲折动人的情节,又被众多文人和民间艺人用作再创作的重要题材,产生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曲文艺作品,在舞台上经久不衰,使“三国”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曾这样高度评价《三国演义》:后来做历史小说的很多,如《开辟演义》、《东西汉演义》、《东西晋演义》、《南北宋演义》、《清史演义》……都没有一种能抵得上《三国演义》,所以人们喜欢它,将来也仍旧能保持其相当价值的。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一):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 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着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他根据自己看法,将历史艺术化,写成了《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生於山西太原祁。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二):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 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由于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下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小学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知识

《三国演义》练习汇总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代的(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 史)小说。这部书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本书与(《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合称“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 矛枪的张飞。 ●《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 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 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 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草 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 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 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人物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涉及到的 两个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分。 ●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绰好,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亮)、 “凤雏”是(庞统)、“美髯公”是(关羽)、“小霸王”是(孙策)、“常胜将军”是(赵云)。●《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 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 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新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标题】《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 【作者】邵志强 【关键词】三国演义孙权形象雄主负面性 【指导老师】冉晓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三国是个产生英雄的时代,也是英雄创造业绩的时代。短短百年,人物毕集。英雄辈出,成为古今人才一大奇局。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创业君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招贤纳士,开疆拓土,将东吴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堪称一代雄主。但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君主,孙权形象也存在负面性。 一直以来,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形象的研究经久不衰,但是对孙权形象的研究却很薄弱,大多数人只就他识才用人等某一方面展开分析,而没有全面客观系统的对孙权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分析也零星的存在于《三国演义》研究的各种著作中,但是孙权形象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立足《三国演义》文本,对孙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将为读者展现一个形象完整的孙权。一、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182,253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父亲是孙坚,兄长为孙策。公元200年,孙策死于非命,他秉承父兄遗志,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安抚百姓,很快稳定了局势。曹操听到消息后,为了笼络孙权,以汉献帝名义,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

《三国演义》中对孙权有不少精彩的描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占领荆州,江东六郡危急,朝野上一片惊慌,一时主降求和声四起。他力排众议,怒将奏案一角砍掉,厉声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四十四回)[1]遂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校尉,联合刘备军队,在赤壁大战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公元213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率领40万大军再次南下攻打吴国。年仅31岁的孙权指挥东吴水师沉着应战,拒曹操于濡须口(今安徽无为)。曹操见他英姿勃勃,指挥水师进退有序,士气高昂,由衷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不久,便撤军回国。 孙权联合刘备,战胜曹操之后。孙刘因为荆州的归属而反目成仇。孙权联曹反蜀,杀掉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2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前来为关羽报仇的刘备。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不久迁都建业(今南京)。 历史上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公元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载。公元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祖国的联系。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 公元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 二、孙权的雄主形象分析 在开创三国鼎立局面的三位雄主中,孙权的年龄最小,资望最浅,实际上与曹操、刘备比当属后辈。他又是承父兄之基业,多少有点沾前人之光,加上开基立业,建立孙吴政权最晚,因此论地位、功业、声望,似乎都难以与曹刘二位相提并

浅析 《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关键词】浅析《三国演义》思想 一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须注意的几点 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

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贼子”来训话。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三国演义》目录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除暴徒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倔听贾诩(一说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李倔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 (一说李傕郭汜大交兵)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育水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指导课教学设计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熟知三国故事,有关人物的成语、歇后语,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 2.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表演方面的才能以及客观地分析人物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及对三国人物雄才韬略的崇敬之怀。 4.进一步让学生知道课外阅读的方法,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外书的阅读,学会查阅资料,认真做笔记。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 2.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到《三国演义》,我想大家都熟悉,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一定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国演义》。 二、小组探究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它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还有三大名著及其作者你知道吗? 2.“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主要人物是谁? 3.简述作品的主要内容。 小组交流,汇报,评价。 三、欣赏、品味作品 (课件)在众多的人物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请评头论足。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

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作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过程。 四、推荐名句段 1.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作品中的名段。 2.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 五、课堂检测 1.下列歇后语的来历你们知道吗?不知道的课后还要继续阅读。 张飞穿针_______粗中有细、大眼瞪小眼 曹操败走华荣道______不出所料、不幸中的万幸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_______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关羽走麦城______骄兵必败、最后一着 徐庶进曹营______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 刘备摔孩子______假仁假义 2.请说一说来自三国的成语,并说出主人公。 六、畅谈感受 1.谈谈读书的意义 2.你会想到哪些名言? 3.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并且还写了自己的读书感言,在此交流一下,请在记忆库中快速搜索一下,也可即兴创作一句。 4.老师也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5.教师小结:

读书心得体会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文章_0706文档

2020 读书心得体会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文章_0706文档 EDUCATION WORD

读书心得体会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文章_0706文 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

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

三国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的“义” 刘家馆子镇中心校刘冠华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间的战争动乱和历史风云。以义为主线贯穿全书的始终,以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三国演义。》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大大的迈进了一部,它标志了了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对后世历史小说的产生了重大影响。 1.1忠与义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变化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肝胆相照、至死不渝的义气一直备后世所称道,“义”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观念。一提到“义”往往给你的第一感觉是和“忠’相对的,两者忠在前,义在后,忠和义相互映衬描写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或塑造一个充满忠义氛围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一反常态,着重塑造和描写小说和人物中的“义”气,然而对“忠‘的描写已和以往的封建正统观念发生了冲突。在三国演义中虽然也提到了“忠”,并对所有一心不二、不事二主的行为大家颂扬、但在天下分崩、群雄割据的动乱年代,中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三国演义中反复宣扬“良禽择木而栖,县城择主而事”“非但君则臣,臣亦则君”等观念已被当时人广为接受,像张辽投降曹操、赵云几易其主,最后效忠于刘备,黄忠降服于刘备,严颜降顺张飞,作者都对其大家赞赏,并称他们为“义士”在忠于义之间忠是相对的义士绝对的,他已经凌驾于“忠’之上。亮与刘备的

君臣际遇一直为众多后来者所羡慕,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后世都对这样的形容表示赞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不可能创立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如果没有刘备的赏识、重用,也只能一辈子躬耕于南阳,以布衣终老,因此,他们的君臣关系是最为融洽不过的。 1.2手足之义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就开始讲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并且特别提出他们的结义的誓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就为扶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诛!这一段誓言正是作品中“义”的总纲。 《三国演义》之中有三绝,即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曹操奸绝。毛纶、毛宗岗曾品三国时说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长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及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做事如晴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关羽之形象就是三国演义中“义”的典范。《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写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从此开始,《三国演义》几乎全被这种手足义气所笼罩。作者不但写了他们的结义,而且还反反复复地写了他们的守义,乃至最后的殉义。他们之间的手足情义,在多次考验与折磨中成长,无论千难万险,他们都不违背义的准则。下邳之役,刘备被曹操打得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

河北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指导教师马兴祥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4级 姓名唐亚光性别男 完成日期2016年2月28日

摘要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该书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在发展历程中虽各有曲折,所占据的有利条件也大相径庭,但其核心竞争力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才谋臣。《三国演义》中所展现的时代是一个“不唯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以荀彧为首的魏国谋臣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曹操早期的发展以及之后关键性的官渡之战中表现了超凡的才智,对曹操的功业做出了贡献。同样,对于赤壁之战的惨败,谋臣们也脱不开干系。本篇论文着重分析曹魏集团中谋臣们在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策略、军事指挥、计谋权术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三国演义;谋臣;谋略;国家发展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one of China's four famous, is China's first full-length novels, is the historical novel Romance of mountains. This book is to describe the war mainly reflects the Wei, Shu and Wu three political groups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ruggle. Three Kingdom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are twists and turns, to occupy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bu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same, it is talent adviser. Revealed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era is a "not only the king chose officials, Tomson also chose kings" era, headed by Xun Yu Wei of the advisers as a wh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o Cao's early and later the battle of Guandu key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traordinary wisdom, of Cao Cao's power industry has contributed to. Similarly, the Chibi fiasco, advisers were also to blam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Wei Group adviser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 strategy, military command, trick trickery and outstanding ability, let us se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futur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policy makers;strategy;national development

三国论文

品三国豪杰,论处世之道 自幼就读过《三国演义》,也看过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影视作品。浅浅地,随着知识与阅历的增长,对三国历史愈加兴趣浓重,特别是对三国中的英雄志士及其壮志豪情感触渐深。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东汉末年,劲飚四百余年的大汉雄风已然成为了强弩之末,宦官专权,外戚乱政,天灾连连,战事不断,王室政权风雨飘摇。正值此风起云涌之际,各路英雄豪杰、有志之士揭竿而起,登上了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而三国的英雄,乃大英雄,真豪杰,伟丈夫也。他们中不乏豪情万丈,驰骋沙场的将军,也有盘踞虎帐龙营,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士。有的仁德兼备,忠贞不二,匡扶正室,有的青年才俊,胸怀大志,立地为王。有的野心勃勃,隐忍良久,伺机出手。 三国,乱世也。能在一本乱世史册中有一纸之记载,并流传千年的人必有其过人之处。今酌清茶一杯,在淡雅茶香中再品数位三国豪杰,亦借此论处世之道。 谈三国,不得不提刘备,东汉之宗亲蜀汉之先主。虽然身负皇叔之名却无皇叔之实,从编草卖鞋,到入主川蜀,皇叔的名号似乎没给他带来太多的优势,更多帮助他成功的是他的仁爱之心和知人用人之智。刘备本身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他武不比吕布,智不如诸葛,权不及董卓。但一双识人慧眼和一颗怀揣天下的仁爱之心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他有先见之明桃园了结拜始终对他不离不弃的并立下汗马功劳的关张二将,之后又屈尊三顾茅庐请得为他策划霸业蓝图的卧龙孔明,这两举措无一不证明了他的识人用人之能。而且他礼贤下士,胸襟广阔,不妒能人。正凭借这一德行,使得各路英才投于麾下,助他成就蜀汉之主。 与之一样均具有慧眼的还有曹公孟德。虽然曹操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篡权乱政的奸邪之人。对于曹操其人是好是坏,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且不论其好坏对错,仅就处世之道而言,他可以刘备比之,甚至更胜一筹,他采贤纳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有比刘备更加长远的战略眼观。但他更多让人们记住的是他的机智警敏的心计,他喜怒不形于色,表面看似平淡,实则内心暗潮汹涌, 1引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编版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 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

最新-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精品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篇一:《三国演义》作者及人物篇二:《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 三国演义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 而且三国时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 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皇君典型,但却也有些小气,有些小人。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不过,前52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9年,79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1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三国演义》课外阅读练习题124道

《三国演义》练习题124道 1.曹操次子是(曹丕),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因(感寒疾)而亡故。 2.《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奉孝”,他们是(刘理)和(郭嘉)。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公明”,他们是(徐晃)和(管辂)。又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子远”,他们是(许攸)和(孙峻)。 3.《三国演义》中,曹将夏侯憞的左目为(曹性) 所射。曹豹是吕布的(岳父)。 4.《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表字先为(长生),后改为“云长”,败走麦城,为(马忠)所擒。 5.合淝合战时,吴国牙将(谷利)告诉孙仲谋先将战马后退,再催马跃桥,孙权才以得脱。 6.《三国演义》中,(杜预)有“《左传》癖”,(邓艾)有“口吃”。 7.李傕领兵犯长安城,是听取了谋士(贾诩)的计策。三国中号称“白马将军”的是(公孙瓒)。 8.曹孟德煮酒论英雄时,刘备说出的第一个人是(袁术)。 9.三国后期,魏国人被称作“智囊”的人是(桓范),官居(大司农),为(司马懿)所斩。 10.曹操因为做了一个(三马食一槽)的梦,而决心不给司马氏兵权。 12.诸葛亮的父亲名为(诸葛珪),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父)。 13.诸葛亮死在(五丈原),葬在(定军山),享年(五十四)岁,病危之时,蜀汉后主派尚书李福前去问安,问丞相百年之后谁人可继任,诸葛亮先说(蒋琬),后说(费祎)。后诸葛武侯在(定军山)给魏将(钟会)托梦显圣。 14.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帝玄孙。其祖父为(刘雄),父亲为(刘弘)。刘备早年师从于(卢植)。 15.蜀汉即将降魏时,后主的第(五)个儿子(刘谌)誓死不降魏,官封(北地)王,后杀妻、子,自刎。 16.董卓表字为(仲颖),因(贿赂十常恃)而做西凉刺史。收复吕布时,是听取了身边谋士(李肃)的计策。 17.群英会蒋干中计后,曹操下令掉杀蔡、张二将,后封(于禁)和(毛玠)为水军都督。 18.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相丑,但有大才,孔明很多才学也取之于她,后生子(诸葛赡),与武侯之孙(诸葛尚),皆为(邓艾)所斩。 19.蜀汉最后一个年号为(炎兴),后主刘禅表字为(公嗣),做(四十二)年皇帝位。 20.吴主孙权登基为皇帝后,封(顾雍)为丞相,孙权共在位(二十四)年。 21.张飞被手下部将(范疆)和(张达)所刺,后降吴,先主伐吴时,吴归还二人于刘备。 22.《周易摘抄》是东吴谋士(程秉)的作品,当年孔明“舌战群儒”时有所提及。《三国演义》中还提到一人擅长“周易”,这个人是(管辂)。 23.孔明入川时,设计擒张任,这个计策是一个现代电影的名字,它是(十面埋伏)。 24.诸葛亮设计喜收姜伯约,当时姜维在(天水),其城太守为(马遵)。后来魏主曹睿委任王朗为军师,在阵前被孔明骂死,王朗当时官拜(司徒),同时派(曹真)为大都督。 25.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诸葛亮为(军师)。封手下五名武将为五虎大将,这五位大将亡故先后顺利为(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 26.曹操父名(曹嵩),因(花钱贿赂买官)官居太尉。后曹操欲接父亲来山东,路经徐州时,陶谦派(张闿)护送,没想到他图财害命,半路杀害曹氏全家。 27.郭奉孝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后来因水士不服病逝于(易州),终年(三十八)岁。 28.吴将(陆逊)火烧蜀营八百里后,追至(鱼腹浦),遇到孔明所置“十万精兵”,后被孔明之泰山(黄承彦)所释,蜀汉先主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岁。 29.蜀汉后主刘禅小字(阿斗),为刘备之妻(甘夫人)所生,登基后立(张飞)之女为正宫。 30.三国战事不断,纷争战乱(七十五)年,后来(司马炎)成就大一统,改国号为(大晋)。 31、《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2、“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33、《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34、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关羽。 3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地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完整版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 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 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杭州,祖籍太原。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我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宏大的结构描述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20多年的学界争论,一向未有定论。在中国古典文史领域多有建树的孟繁仁,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后认为:中国元末明初发现的《录鬼薄续篇》史料中,有关罗贯中是太原人,及罗氏别号、性格、作品、行踪等记载,是确定罗贯中籍贯的重要资料。他在太原市清徐县乡村发现的《罗氏家谱》及罗氏后代,考证出自五代后唐时,罗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后略名为罗本,字贯中。这部《罗氏家谱》始修于明代穆宗隆庆元年,后经多次续修,由罗氏22世后裔罗礼重保存至今。相关 超多史料证实,罗贯中籍贯太原清徐无疑。孟繁仁反复细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中隐含着作者诸多的故事情节,其中有超多的清徐一带所特有的方言俚语,更使他确信自我的结论。他还透过对太原近郊晋阳古城遗址史料研究,考证古代唐尧初迁太原,遗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晋安予重修晋阳;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毁灭太原城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对罗贯中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证实自我对罗氏籍贯的发现。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专业班级: 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一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它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历史小说蔚然成风。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这其中不无罗贯中的功劳。 近年《三国演义》的研究,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研究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些单一方面,视野更加广阔,学者们纷纷主张从整体上系统的研究《三国演义》

第二,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逐步增强。例如关四平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作为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探求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质,进而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东西。这样的著作,就是在吸收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本人潜心钻研而得,反映了研究水准的整体提升。 第三,《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已经初见成效。几年来,这一方面的实际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一、实现了毛本、嘉靖元年本、叶逢春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钟伯敬评本、黄正甫本、李渔评本等八个重要版本的数字化,包括文字版、图像版和图文对照版三种形式。其中文字版采用文本方式,可用于检索。二、出版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三、建立了初步的《三国演义》电子史料库,包括上述八个重要版本和有关文献四、绘制了比较系统的《三国演义》地图。这些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欢迎和好评。 第四,学风比较端正。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能注意掌握资料,实事求是,避免凿空之论。尽管在许多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争鸣不断,但多数学者都能遵循学术规范,互相尊重,平等讨论,并能注意吸收对方意见的长处。这种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整个研究发展比较平稳,很少有游谈无根、哗众取宠的所谓“热点”,很少有逞才使气、惟我独尊的无谓之争。 尽管《三国演义》研究的成就突出,但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主要有: 第一,研究的系统性、深刻性仍嫌不足。例如:尽管有关毛宗岗父子和毛评的研究比之过去大有进步,但至今尚无一部全面研究毛宗岗父子和毛本《三国》的专著;尽管已有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进行研究,但至今尚无一部全面梳理《三国演义》接受史的专著。

三国演义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人生观,军事观等等。有许多东西在三国演义中被完美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一番品读,得出的一些结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着。 关键词:三国演义、版本、典范、启示、地位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 (1)明代嘉靖壬年(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 (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 (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 二、历史小说的典范 1.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

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2.结构与情节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