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笔记)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笔记)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笔记)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母语: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获得,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是指在下意识状态下获得的语言,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心理学者一般称前者为内隐学习,后者为外显学习。习得是通过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学习则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所以,学者们通常用“picking up a language”来描述习得,就像儿童那样下意识的,毫不费力的获得一种语言。而学习,学者们认为knowing about a language,即学习一种显性语言知识,而不是language learning,即获得一种语言。

SLA的发端:20世纪60年代末。

1、在《中介语》中首次提出SLA的研究对象: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

2、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为与其母语和目的语系统相对应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汉语作为SLA的研究起点:《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鲁健骥,1984。

乔姆斯基对“刺激——反应”模式的批判

1、语言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移置型,行为主义无法表达这种特性。

2、句子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成分结构和表层结构的不吻合性。

3、合乎语法的句子不一定有意义。

4、行为主义无法合理解释语言习得。

行为主义对语言本质的看法:

1、语言是一套习惯,语言习得是此习惯的养成。

2、揭示语言行为的模式是刺激反应理论。

3、人们的话语就是对其环境或他人的语言,行为所做的一系列反应。

4、把语言行为加以强化,便形成了语言习惯。

5、语言行为则是语言习惯的总和。

语言习得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和生成语言学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哲学基础——经验主义:后天性,物质性,可观察性。

语言习得能力:即不随着生理,智力认识的成熟而发展,也不与语言习得的特殊能力相关。

语言习得过程:是人们通过刺激——反应和条件反射所养成的一套语言习惯,此习惯在不断的强化的过程中养成。

生成语言学的五个发展阶段(两个时期)

一、标准理论时期:

1、古典理论阶段。

2、标准理论阶段。

3、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

二、原则与参与理论时期:

1、管辖与约束理论阶段,简称“管约论”。

2、最简方案阶段。

生成语言学语言研究的范围:内在语言。

内在语言: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语言的结构规则的系统,是大脑的心理容体。

外在语言:是根据语言结构规律所构成的所有句子的集合,即说出来的话。

内在语言和外在语言的关系:

1、内在语言是基本的,具有生成能力。

2、外在语言是派生的。

生成语言学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的性质:

1、语言能力是内在的,是储存在人的“心智/大脑”中的语言知识。

2、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依据。

生成语言学语言研究的目标:解释的语法(解释人的语言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获得和发展的认识:

一、语言习得机制假说(也称语言的生物遗传属性假说):

1、人的“心智/大脑”中专门处理语言的部分。

2、人类认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3、有物质/生理基础——大脑。

4、人的物种属性。

5、可遗传的。

二、普遍语法假说:

普遍语法:存在于大脑初始状态中,语言习得机制里的语言知识。

个别语法:关于某一具体语言的语言知识。

图式:指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个人通过它在智力上去适应和组织环境。作为结构,图式是与适应环境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手段相对应的智力手段。

同化: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它人们把新的,感知的,运动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行为模式之中。

平衡化:同化和顺化之间的均衡被称作平衡,平衡化是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以同化和顺化为手段的自我调节过程。

顺应的两种形式:

1、创造新图式

2、改造旧图式

“内在论”和“认知论”的分歧:

1、在对待儿童习得语言的天生能力问题上,“内在论”认为有一种专门习得语言的天生机制,“认知论”认为儿童只有一些天生的认知能力,使它能够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语言和语言技巧。

2、在对待用以说明语言习得的数据问题上,“内在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了解语言理论的关键,“认知论”认为语言运用的许多“局限”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数据。

3、在对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问题上,“内在论”认为语言结构是一系列的规则,而且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受认知功能的影响,“认知论”认为认知和思维是一种决定语言发展的基本功能。

4、在对待语言的态度上,“内在论”只注意到语言结构,而忽略了它的表现经验的作用。“认知论”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他的认知能力的直接反映,但却忽略了语言能力不断发展也会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心理学

2、结构主义语言学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目的不同):

强势说:1、困难和错误主要是来自母语的干扰。

2、造成困难的原因是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

3、差异越大,困难越大。

4、通过对比,可以预测困难和错误。

5、差异就是学习内容。

弱势说: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1、语言迁移(基础)

2、正负迁移

3、差异=困难(核心)

对比分析步骤:1、描写。2、选择。3、比较。4、预测。

科德的偏误分析观:

内容: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使用一种特定的方言,“特异方言”或“过渡方言”。

2、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

3、从本质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时出现的错误没有什么区别。

4、错误代表的是学习者现有语法和目的语语法之间的差异。

意义:

1、语言教师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2、研究者可以透过偏误看到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

3、学习者通过偏误验证他们对第二语言规则的理解正确与否。

表层策略分类:根据偏误产生的方式进行描写和分类。

表层特征分类:按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

科德——过渡能力: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的,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偏误就是其过渡能力的表现。

偏误分析的步骤:

1、收集资料

2、鉴别偏误

目的:找出有偏误的句子,以及目的语中与偏误句意义上等同的句子,称为“重建句”。

3、描写偏误

4、解释偏误

5、评估偏误

科德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

科德关于中介语的理论早期假设的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系统,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中介语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导向的语言系统,其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

中介语的起点:“基本语法”:将母语中的特殊地方去掉之后剩下的内容。

“近似系统”:即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潜在语言结构:受遗传因素控制(能触发普遍语法)

潜在心理结构:不受遗传因素控制(不与普遍语法对应)

僵化: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是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

塞林格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潜在心理结构”,五个中心过程是:

1、训练迁移。

2、由训练造成的迁移。

3、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语言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

1、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作用构成“跨语言情境”。

2、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的“语际识别效应”。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

一、习得与学习的假说: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两种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

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1、第二语言的自然习得顺序

成人第二语言自然习得顺序,可预测,不受语言教学顺序的影响。

三、输入假说:人们必须通过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

输入假说的四个要素:

1、输入数量:必须足量

2、输入质量:必须是可以理解的

3、输入方式: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收

4、情感焦虑低,情感屏障弱

情感过滤:指的是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可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1、核心内容: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体中。

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2、社会距离,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八个方面(前七点重要):

(1)社会主导模式:指“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

包括①主导地位②从属地位③平等地位

优于主导地位和劣于从属地位都会排斥目的语学习,只有处于平等地位。

(2)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文化时,可能采取的策略和作法

包括①同化策略(接受)②保留策略(拒绝)③适应策略(折中)(3)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群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4)凝聚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密切程度。

(5)群体大小: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

(6)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

(7)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8)打算居住时间: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

3、心理距离: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与群体的距离。

包括四个方面:

(1)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2)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3)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①融合型动机②工具型动机

(4)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

调节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支架”学习法(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核心:在交流与互动中,教师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性,使学习者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最近发展区:处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间,通过社会互动来激活。

最近发展区和i+1的区别:

1、对学习和发展关系的看法不同

(1)克拉申认为学习和发展相互独立

(2)维果茨基认为学习引领发展,学习和发展的结合点是最近发展区

2、发展道路完全不同

(1)克拉申:自然习得顺序,未来确定

(2)维果茨基:环境,互动,不确定,学习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3、理论框架有根本差别

(1)i+1,二元论,个体和社会相互对立

(2)最近发展区:一元论,“社会和历史中的个体”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

1、语言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可理解输入)。

2、言语的产出是语言习得的结果,而不是动因(可理解输入)。语言习得发生的直接动因是可理解输入。

3、有了足够的可理解输入,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

认知处理:在保持原文不变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信息,线索,把内在的语义关系明确化,以便弥补因语言困难造成的理解缺陷。

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1、语音: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夸张。

2、词汇: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使用高频词汇,较少使用俚语,较少使用成语。

3、句法:省略,扩展,替换和重置,短而简单的句子。

“互动假设”的提出的结论:

1、输入和互动不可混为一谈,前者指语言结构形式,后者指语言结构形式的功能。

2、互动结构与输入调整相比较,前者使用更频繁。

3、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普遍存在语法不规则的现象。

4、互动调整和交际任务密切相关。

输出功能:

1、增强流利性

2、引起注意,触发学习过程

3、对目的语的形式和结构进行调整

4、促进学习着对语言形式进行反思

Ferguson:在对语言有欠缺的容体(年龄较小的儿童,一种语言的非本族语者)说话时,本族语者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对自己的言语作出调整,以年龄小的儿童指向的语言被他称为“儿语”,以语言有缺陷的非本族语者为指向的语言被称为“外国人话语”。

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两个假说:

1、外向型学习者在交际能力上优于内向型学习者。

2、内向型学习者在认知,学习语言能力上优于外向型学习者。

(完整版)广告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

广告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告的性质 1、广告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具有一切经济活动所具有的投入产出特征。这是广告的本质特征,是界定什么是广告的出发点。 2、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但是只有当某种信息传播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挂钩,并本身具有投入产出特征时才构成广告。 二、广告的定义 广告是由广告主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公共媒介对其商品或劳务进行宣传,借以向消费者有计划的传递信息,影响人们对所做广告的商品或劳务的态度,进而诱发购买行为,使广告主得到利益的活动。 三、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 在广告中,最重要的必然是创意。广告是科学而不是艺术。广告的内容比表现内容的方法更重要。——大卫·奥格威 广告是说服的艺术。你没有吸引力使人来看你的这页广告,因此,不管你在广告中说了什么,你都是在浪费金钱。——威廉·伯恩巴克 怎样找出关于商品能够使人们发生兴趣的魔力,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并能极为迅速地导引他们得出应该买的那种东西的结论,实在是另外一种艺术。——李奥·贝纳结论:广告是科学,又是艺术。广告离不开科学的分析,同样离不开艺术的创造。 四、广告的分类 1、按广告最终目的可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商业广告的目的是通过宣传推销商品或劳务,从而获得利润。 非商业广告一般是指具有非盈利目的,并通过一定的媒介而发布的广告。如:寻人启事、征婚、挂失等。主要有政治广告和公益公告两种类型。 政治广告:为政治活动发布的广告,广告主多为非企业机构、协会、政府机关等。 公益广告:道德、教育、环境、健康、交通、公共服务等,广告主可以是行政部门、群众团体组织、媒体、企业。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责任和功能,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这种广告中。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 2、按广告的直接目的可分为企业观念广告、商品销售广告和企业形象广告。 3、按广告的不同对象可分为消费者广告、工业用户广告、商品批发广告、媒介性广告。 4、按广告的诉求方可分为感性诉求、理性诉求和直觉诉求。 (一)感性诉求广告 1)概念:感性诉求准确的说应该称作情感诉求,是指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社会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 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I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 foreign Ianguage )和第二语言( second I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 (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 ,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ellis全文翻译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Rod Ellis 全书汉语翻译 引言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解释第二语言习得,我们尽可能的描述理论,而不是提出理论,所以,本书不会有意识地凸显任何一种二语习得的方法或理论作为已经被认可的看法。其实,现在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语习得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描述和解说隔裂开来,所以,对于我所选择描述的理论解释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我自己的观点倾向。 这本书写给两类读者,一类是二语习得课程的初学者,他们想整体了解二语研究的现状。二是想明白学习者怎么学习第二语言的教师。 因为是二语习得的初级教程,第一章列出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观点。接下来的几章各自阐述一方面的理论观点,然后第10章汇总所有理论以对二语习得的不同理论进行全面研究。每章后面提供可进一步阅读的参考建议,这可以指引学生进入二语研究快速发展的前沿领域。 但是,应该想到许多读者是第二语言或外语老师,所以本书也应该让他们对课内和课外的二语习得是怎么发生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按传统,是教师决定课堂上学生学习什么和按什么顺序学习。例如,语言教科书就把既定的内容顺序强加给学生学习,这些课本设想书中设计的语言特征出现的顺序和学生能够接受并习得的顺序相同。同样,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会这样做,他们认为精选学习内容和把教学内容排序将有利于教学。但是除非我们确定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的习得顺序相符,不然我们不能确定教学内容可以直接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师不仅决定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他们也决定第二语言怎么教,他们决定教学法,他们决定是否操练,操练多少,是否纠错和什么时间纠错以及纠到什么程度,教师们根据他们所选择的教学法来处理语言学习过程。但是,又一次,我们不能确保教师选择的教学法规则和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进程是相符的,例如,教师可能决定关注语法的正确性,而学习者可能只关注自己的意思是否被理解,不在乎语法是否正确,教师可能关注操练灌输一个一个语言点,而学生却可能整体上把握语言问题,逐渐的掌握在某一相同的时间处理各种语言点的能力,学生所进行的学习可能不是教师的教学法所设想的。为了发现学习者是怎么使用他已经掌握的语言数据,我们需要考虑学习者使用的策略,这样我们就可以试着解释学习者为什么用那种方法学习。 所有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学习理论,这些理论按照有关语言学习者学习时使用一系列方法原则起作用。但是,这些理论可能不是很明确,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语言学生的观点会有所变化并且只包含他的行为中,例如,他可能开始决定给初学者学习现在时,这样做,他可能有意识的判定;在初级阶段,语法应该比诸如发现词汇等其他语言方面的知识先学,因为他认为这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顺序,甚至他可能没有经过有意识的调查就这样认为。先学现代时的决定还暗含很多东西,一个是学生应该先学习动词而不是名词或其他语言组成部分,另一个是学生在众多的动词时态中需要先学习现代时,教师可能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些暗含的内容,他可能只是凭他永远也弄不清的直觉。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学习理论,只不过这些学习理论常常是一系列隐含的信念。 本书通过考察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积极产出语言的过程来帮助教师建立明确的语言学习理论。这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即教师建立了明确的语言学习理论之后会做得更好。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框架中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 1.广播电视经营管理 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2.社会结构中的广播电视事业 (1)对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研究,应该涵盖社会、经济、技术、伦理道德、政治和法

律等宏观层面的管理秩序。 (2)广播电视事业并非游离于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之外,而是与其所指向的受众一起同属于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 3.广播电视管理体系的特点 (1)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 ①党委政治领导 这主要是指党委宣传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政治思想方面的领导,通过党的政策文件领导广播电视媒介实现思想宣传及舆论导向的作用。 ②政府依法管理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最高行政部门是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工作。 ③行业规范协调 通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相关行业组织对广播电视行业进行软性管理。 ④单位自我约束 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制定内部道德自律的规范来加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主要是其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2)广播电视事业宏观管理体制的特点 ①宏观性和权威性 管理体制主要进行行业宏观规划和调控,制定管理原则,主导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完整版)广告学概论(陈培爱老师的课堂笔记总结),推荐文档

广告学概论(陈培爱老师的课堂笔记总结) 1名词解释 1. 现代广告:广义概念是与信息社会紧密相联的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维持与促进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大众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与非经济广告。 2.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3.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各社会团体的公告、启事、声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等。 4. 现代广告:即是指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众,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为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6. 广告信源:也就是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它主要指广告的制作者和经营者,如广告客户(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制作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等。 7. 广告信息:或称为广告文本,是信源对某一观念或思想进行编码的结果,是对观念或思想的符号创造,是广告传播的核心。每条广告信息都包含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内容(说什么)和表现形式(怎么说)构成了内涵丰富的广告信息。 8. 广告媒介:是广告信息的传输渠道或通道,是将经过编码的信息传达给受众的载体,是广告的发布者。 9. 理性诉求广告:广告通常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通过向广告受众提供信息,展示或介绍有关的广告物,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接受该广告信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使受众理性思考、权衡利弊后能被说服而最终采取行动。(如家庭耐用品广告、房地产广告较多采用理性诉求方式。) 10. 感性诉求广告:广告采用感性的表现形式,以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道德感、群体感等情感为基础,对受众诉之以情、动之以情,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并使之移情于广告物,从而在受众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受众对广告物产生好感,最终发生相应的行为变化。(如日用品广告、食品广告、公益广告等常采用这种感性诉求的方法。) 11. 理论广告学: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广告活动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 12. 历史广告学:侧重研究广告产生、发展以及广告事业变迁的规律。 13. 应用广告学:是广告学的主体,它以广告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和揭示广告在商品促销中的活动规律。现代广告业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就是因为它自觉地以应用广告学为指导,使广告活动日益科学化、规范化。 14. 案例研究:是战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调查材料。在当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常常附以大量的案例研究材料。 三、简答题 1. 现代广告的主要特征: ①强调了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以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传播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广告必须有明确的广告主或称广告客户,它是广告行为的主体,是广告行为的法律负责人。这是广告与新闻等其他信息传播活动不同之处。 ②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的、带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的信息传播活动。 ③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现代广告是非个人的传播行为,一定要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才能向非特定的目标受众广泛传达信息。这决定了它是一种公开而非秘密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就决定了传播者必须置身于公众和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zhou5081@https://www.360docs.net/doc/3114486190.html,2007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Native language)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c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learning),也有人译成“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母语习得二语学习 无意识有意识 无正规讲授有教师专门讲授 无计划有计划 无教材有教材 自然环境课堂环境为主 无序输入有序输入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外语教学 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陈培爱《广告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广告信息)【圣才出品】

第八章 广告信息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告信息的构成与传播 1.广告信息 广告信息主要由直接信息(亦称显性信息)和间接信息(亦称隐性信息)两大部分组成。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指由通用符号传达的广告信息。 (2)间接信息 间接信息是指广告作品具体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感觉上的信息。 广告信息 广告信息的构成与传播 广告信息传播中的障碍 广告主题的含义 广告主题的构成要素 广告主题 广告主题确定的要求 广告主题确定的方法 广告主题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几个阶段 广告创意的涵义 广告创意 广告创意的要求 广告创意的过程 广告创意的方法 广告文案 广告创意实施 非文字元素 广 告 信息

间接信息具有很大的价值,通常表现为:①引导视线,增加广告的吸引力,强化关注度; ②强化企业形象、品牌形象或商品特性,突出广告主题;③营造某种氛围,引发消费者的联想;④使广告更富人情味,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2.广告信息传播中的障碍 广告信息传播障碍主要在以下环节存在: (1)将广告主题艺术化 将广告主题转化为视觉与听觉的形式以适应受众的心理和习惯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障碍:①不能准确传达主题。②产生不应有的联想,偏离广告初衷。 (2)广告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障碍 这种障碍主要是由媒体造成的。 (3)受众在接收广告信息时可能存在的信息障碍 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媒体接触习惯,而这直接影响到广告效果。 (4)受众在对广告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障碍 这种障碍同受众个体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联系密切,受众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都会影响其对广告信息的理解。 二、广告主题 1.广告主题的含义 在广告中,主题是指广告所要表达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是广告作品为达到某项目标而要表述的基本观念,是广告表现的核心,也是广告创意的主要题材。 2.广告主题的构成要素 (1)广告目标要素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考研复习

★1.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language other than the mother tongue is learnt in a natural setting or in a c l a s s r o o m. ★2. Acquisition vs. Learning (Krashen1982) Acquisition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unconsciously under natur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pay attention only to the meanings or contents rather than forms or grammars. Learning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consciously under education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forms or grammars. 3. Factors affecting SLA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Social context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sector; Social demand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 it is widely accepted among educators and national leaders that proficiency in another language is an indispensable quality of educated people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Motivation ,Age ,Learning strategy 4.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is a general theory of learning (i.e. it applies to all kinds of learning, not just language learning). It views learning as the formation of habits. The association of a particular response with a particular stimulus constituted a habit. It is formed when a particular stimulus became regularly linked with a particular response. When applied to SLA,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regarded as a process of habit formation. 5. The causes of errors according to behaviorism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create learning difficulty which results in errors.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predicts that transfer will take place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language. Transfer will be negative when there is proactive inhibition. In this case errors will result.

广告学概论考试简短笔记

广告学概论 一、广告的分类 1、按照广告的诉求方式分类 广告的诉求方式就是广告的表现策略,即解决广告的表达方式——“怎么说”的问题。 可分为理性诉求广告:广告通常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通过向广告受众提供信息,展示或介绍有关的广告物,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接受该广告信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使受众理性思考、权衡利弊后能被说服而最终采取行动。 感性诉求广告:广告采用感性的表现形式,以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道德感、群体感等感情为基础,对受众诉之以情、动之以情,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并使之移情于广告,从而使广告物在受众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受众对广告物产生好感,最终发生相应的行为变化。 2、按照广告媒介的使用分类 (1)印刷媒介广告:也称为平面媒体广告,即刊登于报纸、杂志、招贴、海报、宣传单、包装等媒介上的广告。(也包括直邮广告、销售现场广告)(2)电子媒介广告:以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等为传播载体的广告。(包括数字互联媒介广告) (3)户外媒介广告:利用路牌、交通工具、霓虹灯等户外媒介所作的广告,还有利用热气球、飞艇甚至云层等作为媒介的空中广告。 3、按照广告目的分类 可分为产品广告、企业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按照广告的传播区域分类 (1)国际性广告:又称为全球性广告,是广告主为实现国际营销目标,通过跨国传播媒介或者国外目标市场的传播媒介策划实施的广告活动。 (2)全国性广告:即面向全国受众而选择全国性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 (3)地区性广告:多是为配合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而限定在某一地区传播的广告,可分为地方性广告和区域性广告。 二、广告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广告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分为科学派和艺术派两种: 科学派强调广告的科学性。认为广告是一门科学,不是艺术,它是经济运行中传递信息不可缺少的要素。广告虽然也运用了艺术,但只是广告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广告活动的手段。并且广告学是经过广大的广告科研人员与广告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总结了大量的广告活动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御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借助现代科学的运算分析,通过对广告知识的系统整理、总结、提高,探索出广告活动的规律,形成广告原理,揭示了广告活动怎样促进商品销售的规律。因此广告学属于经济科学。 艺术派则认为广告学虽然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它深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广告的经济效益是很难测定的,同时在同等条件下刊登不同的广告,其经济效益也是不一样的。广告经济效益的因果关系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偶然性。 如一则广告究竟有多少人看,看了的人能记住多少内容,又有多少人是看了广告才去购买商品的,这些问题都难以测定。所以,广告活动缺乏规律性和科学性,广告只是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造型,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欣赏,从而传递经济信息,刺激人们的心理欲求。广告活动的效益是心理性和艺术性的。 还有一种看法是综合了以上两种意见,认为广告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核心部分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615001 学分: 2学分总学时:36学时 说明 【课程性质】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是英语专业任意选修课。 【教学目的】 帮助学习者在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理论,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或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 【教学任务】 通过对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过程的讨论,帮助学生将模糊的、无意识的实践性内容变成明确的、有意识的理论方法。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批判性地接受现行的一些教学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将其不断完善。 【教学内容】 绪论;学习者语言的本质、中介语、中介语的社会层面;中介语的话语层面;中介语的心理语言学层面;中介语的语言学层面;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和二语习得;结论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指导性和应用性。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讲解。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结合,学生每次课后书面回答具体问题。 【先修课程要求】 “语言学概论”、“英语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有一定语言实践经验。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参考书:P. M. Lightbown and N. Spada 《语言学习机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的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 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Introduction: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L2 Acquisition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书的绪论,学习的目的是弄清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和目标。 教学要求:明确什么是学习者语言等相关概念,从而在整体上使学生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内容提要】 Ⅰ.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Ⅱ.The goal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Ⅲ.Two case studies Ⅳ.Methodological issues Ⅴ.Issu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 Ⅵ.Issues in the explanation of L2 acquisition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教学难点:the goal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复习参考题】 1. In what respects is Wes a …good language learner? and on what respects is he not one? 2. What is your own definition of a …good language learner?? 第二部分The Nature of Learner Language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学生了解学习者语言的本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错误的本质并能够进行相应的错误分析,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发展模式。 【内容提要】 Ⅰ.Errors and error analysis Ⅱ.Developmental patterns Ⅲ.Variability in learner language

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 §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10 多元发展模式 §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母语VS目的语 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 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 (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 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 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VS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1)从习得方式看: 以交际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自然的二语习得;通过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2)从习得环境看: 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二语习得是自然的二语习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 语言能力VS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广告学概论 期末考试笔记整理(详)

第一章广告概论 一广告概念的定义 1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社会各团体的公告、启事、申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 2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终,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现代广告的四大特征: (1)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 (2)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的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带有科学性和艺术特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4)说明了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传播活动,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二广告的构成要素 1,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 2,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源(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传播的核心),广告媒介,广告信宿 三广告的分类 1 按诉求方式分:理性诉求,感性诉求 2 按媒介使用分:印刷媒介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媒介广告,户外媒介广告, 直邮媒介广告※(通过邮寄途径将传单、商品目录、订购单、产品信息等形式的广告直接传递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

销售现场广告※(也称pop广告、售点广告,就是在商场或展销会上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演示等方式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数字互连媒介广告, 其他媒介广告 2针对目标受众的活动区域分:家中媒介广告,途中媒介广告,购买地点广告 3 按广告目的分:产品广告(商品广告),企业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 按传播区域分: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5 按传播对象分:消费者广告,经销商广告,工业企业广告(生产资料广告),专业广告 6 按广告的最终目的: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7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 8 按广告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分:经济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性质:广告学是在许多的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学科 广告的本质不是经济性的而是一种广泛的信息传达。广告实际上在做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倡导一种理念 2 研究对象: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可分为: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应用广告学 3 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3)运用比较法 第二章广告的发展 AIDA法则:一个广告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能够达到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引起欲望(Desire)促成行动(Action)的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11外汉1 汪甜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毋庸置疑,任何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进行学习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然而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这一普遍被认为较为难学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总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存在着许多难点。 当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老师们可能经常会告诉那些学习汉语的学生:不要认为汉语很难。任何事情一旦你觉得它很难,那么即使它很容易你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当然,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你可以告诉学生汉语没有法语中那么多的动词变位需要记,也没有德语那么多的阴、阳、中性单词需要区分,但是对于大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听过无数人陈述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后,已经形成了这一条件反射,这时候再让他们相信汉语不难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问题,更要通过对于难点的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接下来,我将就语音、字词和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教学难点并就其中的部分难点简单讲一下个人解决方案。 一.语音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声调、拼音和音变三个方面。声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难以发出四声。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四个调。而许多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语言来说,只有整个句子的句调,例如问句尾音上扬等,而不存在单个字词的声调。这就给许多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他们很难准确地发出四声调值。对于初学者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四声手势在上课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多加提醒。然而第二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仍然会发不出调,当然,通常来说一、三、四声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最明显的是二声声调找不准基调,因为二声要求上扬,许多学习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是从哪里开始上扬。我对于这些学者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用一声做比较,比如你想说“十”,你现在心里念一个一声的字,如“一”,然后再接上自己想说的,让他们连城“一十”,有了“一”做基调,就容易发出二声了。 拼音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汉语里面的p、t、k、c、ch、q都是送气的,b、d、g、j、z、zh是不送气的。但是许多语言的送气与不送气规则存在略微差异,如果仅是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例如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讲到送气,可以用英语中的字母s举例。但是对于许多语言,就单个字母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送气这一说,例如法语中,p、t、k、c、q都是不送气的,所以对于法语为母语的学者,单讲一个字母送气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许多法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经常把te发成de的原因。但是法语中一些字母组合是有送气音的,例如ch就与汉语拼音中的sh相当接近,可以通过举一些字母组合的送气音来引入到汉语单个字母的送气音。对于其他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尝试。第二个问题是前鼻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学习资料

一、第二语言习得三大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 1.主张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规则掌握学习第二语言;心理学上主张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反应、强化在心理学上的作用;语言学上主张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语言教学上多采用听说法,希望通过不断地操练结构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2.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支持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认为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须通过激发这种机制来学习语言;心理学上主张心灵学派;语言学上主张形式主义;认为教学的作用是间接的,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激发语言习得机制,并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重设参数; Eg:母语——桌子,参数重设为table 3.认为习得是学习者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上倾向于认知派;在语言教学上提倡多元互动 二、学习和习得有哪些方面不同? 1.获得方式:习得是在自然语境中进行非正式语言交际得到语言知识;学习是经过正式的 讲解、模仿、操练、记忆而得到语言知识。 2.心理过程:习得是潜意识地自然获得;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规律。 3.获得的知识类型:习得是隐性知识;学习是显性知识。 4.环境不同: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下自然获得;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5.学习效果: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都较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较少,但学 习效果通常不佳; 6.对语言意义的重视度: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 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经常忽略了语言的意义。 三、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有什么不同? (一)Ellis主张社会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方式和社会环境: 自然的SLA以交际的方式获得,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 有指导的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通常在课堂环境中发生。 (二)Klein主张心理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学习者的注意和动机: 自然的SLA的动机是本能要求,潜意识的,获得语言功能、意义、内容; 有指导的SLA的动机是目标明确的、有意识、计划、系统的,注意掌握语言形式规则。 四、母语与第一语言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联系:通常情况下,母语=第一语言 区别:非典型情况下,母语不是第一语言。 Eg: (1)父母皆华侨,孩子的母语为汉语,因父母想让孩子尽快融入当地环境,首先会接触当地语言,则孩子的第一语言为当地语言。 (2)父母来自不同的种族和国家,则孩子的母语为父母语,第一语言可能是父母语的任意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