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

2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
2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

---------------------------------------------------------------最新资料推荐------------------------------------------------------

2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

2 简介 2 型糖尿病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2-4 倍,即使是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已有 50%以上的人群患有冠心病。

另外,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硬化性疾病后,病变弥散且进展较快。

在死亡原因分析的资料中也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经流行病资料证实形成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及吸烟等。

对糖尿病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中,血脂异常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糖尿病性血脂异常的定义糖尿病的血脂异常既包括脂蛋白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又包括脂蛋白代谢的紊乱。

其典型脂谱表现为:

高甘油三酯血症,接近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小而密的 LDL 和 HDL、餐后脂血症和过多的残粒堆积。

上述脂质异常都有致动脉硬化的作用,共同构成一组相关的危险因素。

1 / 13

二、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机制为了更容易理解糖尿病发生血脂异常的机制,本文从糖尿病伴发的血脂异常类型分析。

(1)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 2 型糖尿病中最常见的血脂异常。

血糖升高的程度和对高脂血症的遗传易感性都可能是决定血中甘油三酯(TG)水平的因素。

TG 升高的原因是富含 TG 的脂蛋白在血中的堆积,包括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及残粒蛋白等。

造成富含 TG 颗粒在血中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肝脏 VLDL 的过度合成和富含 TG 的脂蛋白粒子的清除障碍,二者均可导致高 TG 血症。

血糖轻度升高者,肝脏 VLDL 合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游离脂肪酸(FFA)流入肝脏增多。

血糖中至重度升高的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共存,二者同为影响血浆 TG清除的原因,因为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可显著下降(LPL 的合成和分泌需依赖胰岛素的作用存在), LPL 是 TG 的水解酶,其活性下降使 VLDL 粒子清除障碍,同时 VLDL 的过剩使 LPL结合位点饱和可进一步导致乳糜微粒聚集和餐后脂蛋白的清除减慢,因此只要糖尿病存在胰岛素的作用不足, LPL 的活性必然下降,血中 TG 的水平就会升高,升高的水平取决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的程度。

LPL 活性下降在未治疗的糖尿病的高 TG 血症形成中占重要地

---------------------------------------------------------------最新资料推荐------------------------------------------------------ 位。

给予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治疗数周至数月, LPL 活性可恢复到正常,血 TG 水平也相应下降。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 VLDL 和 IDL 的成分也有异常。

上述粒子中 TG 和非酯化胆固醇的浓度可增加。

在某些糖尿病患者中高 TG 血症的形成可能与遗传性的脂蛋白代谢紊乱有部分关系。

例如遗传性的 apoE2 纯合子可能有 III 型高脂血症,杂合子LPL 缺陷可能导致严重的高 TG 血症。

由遗传缺陷引起的高 TG 血症,血中 TG 的水平非常高,而且不因血糖的下降显著改变血的 TG 水平。

由糖尿病引起的脂代谢异常可以随胰岛素的使用或降糖药的治疗而减轻,同时一般 TG 的水平呈中等程度以下增高。

高 TG 血症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因为①它可影响 LDL 亚组的分布和 HDL 的代谢;②影响餐后血脂;③影响凝血因子;④富含 TG 的脂蛋白(LDL)及残粒体积较小,容易进入动脉壁并被氧化与巨嗜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被吞噬,引起动脉硬化。

重点提示 TG 升高的危害:

TG 严重升高> 5.6mmol/L(>500mg /dL):

急性胰腺炎; TG 轻、中度升高:

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尤其是合并 LDL-C 升高者。

3 / 13

(2)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胆固醇的主要载体,是胆固醇转运和进入细胞的主要形式。

LDL 的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可介导细胞摄取 LDL 及促进 LDL 的降解,正常代谢时 2/3 的LDL 经受体通路清除。

糖尿病状态时,无论是非酶糖化作用还是氧化应激增强,都使LDL本身的结构发生改变,其受体不易识别 LDL 粒子,造成 LDL 受体通路清除受阻,血中 LDL的摄取和清除减漫,同时 LDL 非受体清除增加。

LDL 非受体清除增加使吞噬细胞吞噬了较多含胆固醇的 LDL 粒子,成为泡末细胞沉积在动脉内皮下,形成动脉硬化的早期结构。

另外,与非糖尿病人比较,糖尿病患者的 LDL-C 的浓度可能不高,但有 LDL 成分和性质的异常,还表现为 LDL 粒子相对含 TG 较多而含胆固醇较少,易合成小而密的 LDL,小而密的LDL 较大而疏的 LDL 更具致动脉硬化的危险。

许多横断面的研究均提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LDL 亚型中小而密的 LDL(即 B 型 LDL 或称 LDL III)明显占优势。

Feingold 等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小而密的 LDL 水平较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相匹配的非糖尿病人群高 2 倍。

香港的一项研究发现非糖尿病人群女性小而密的 LDL 显著低于男性,而在糖尿病组女性和男性小而密的 LDL 水平相似。

在糖尿病患者中小而密的 LDL 水平的性别差异的消失可能解释了女性糖尿病患者较女性非糖尿病者冠心病保护作用相对减弱的部

---------------------------------------------------------------最新资料推荐------------------------------------------------------ 分原因。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肝脂酶(HL)活性明显增高, HL 可使富含 TG 的 LDL 脂解,形成小而密的 LDL 增多,同时该研究还发现血浆 TG、胆固醇脂转移蛋白(CETP)和 HL 的改变可分别解释小而密的 LDL 水平变异的 10%、 5%和 3%。

LDL 中致动脉硬化作用最强的是小而密的 LDL,有研究显示其水平升高与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大而轻的 LDL的 3.18 倍。

小而密的 LDL 有以下特点:

①较大而疏的 LDL 易被氧化修饰,更容易被巨嗜细胞氧化、吞噬,促进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进一步引起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的损伤。

②与糖蛋白亲和性增加,更易与糖蛋白结合并进一步沉积在内膜中。

③小而密的 LDL 与 LDL 受体(apoB/E 受体)亲和力下降,使血浆 LDL 清除延迟,水平增加。

(3)高密度脂蛋白(HDL)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 AI(apoAI)水平是 2 型糖尿病中脂代谢紊乱的另一个典型特征。

HDL 的主要作用是在 apoAI 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等的作用下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进行代谢(即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5 / 13

2 型糖尿病时 HDL 粒子中 TG 含量的增加和 HDL 粒子的非酶糖化亦可能影响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而非酯化的胆固醇向 HDL 转运的异常使 HDL 上的 apoAI 和apoAⅡ 分解加速, HDL 降低。

2 型糖尿病中 apoAI 分解速率增加是 HDL-C 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外, HDL 粒子的非酶糖化可使其分解加速。

使用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或体重下降后 HDL-C 水平可升高。

(4)糖尿病中脂蛋白的修饰糖尿病中脂蛋白的修饰主要有非酶糖基化和氧化两种形式。

①.脂蛋白的糖化:

糖尿病中脂蛋白的糖化相对较非糖尿病者明显,如糖尿病中 apoB 有 2-5%糖化,而非糖尿病者糖化率仅为 1%。

脂蛋白和磷脂上的氨基都可以被修饰,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可见到糖基化终末产物(AGE)。

糖基化的程度与血糖水平相关。

糖化的 LDL 与 apoB/E 受体的作用有缺陷,使 LDL 在血浆的清除延迟。

糖化的 LDL 在血浆存留时间延长,增加其被氧化修饰的可能,糖化的 HDL 将胆固醇转运出细胞的能力下降。

②.脂蛋白的氧化:

糖尿病状态下,氧化应激增强且抗氧化保护作用下降。

---------------------------------------------------------------最新资料推荐------------------------------------------------------ 脂蛋白的氧化可以引起下列生化改变:

①出现脂质过氧化产物②胆固醇、磷脂含量下降③脂蛋白的断裂④脂蛋白体积和密度的下降⑤脂质过氧化的醛基产物和脂蛋白上的赖氨酸基团的加成产物形成使负电荷增加。

以上改变均与脂蛋白的致动脉硬化过程密切相关。

三、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策略及控制目标对糖尿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脂代谢异常的的重要性高于血压和血糖。

因此,深入认识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发生机制并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在 UKPDS 研究中表明,糖尿病患者形成冠心病的五大危险因素依次为:

LDL-C 升高、 HDL-C 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同时UKPDS 的结果提示:

LDL-C 每降低 1mmol/L, HDL-C 每升高0.1mmol/L, HBA1C 每降低 1%,收缩压每降低 10mmHg,CHD 发病相对危险分别下降 36%、15%、 11%和 15%。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治疗中达到上述目标并非难事,但病人将受益很大。

因此,美国糖尿病学会对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中,强调首先要降低糖尿病患者LDL-C 的水平,其次是 HDL-C 和 TG 水平的治疗。

7 / 13

另外,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与非糖尿病人不同之点在于前者血脂异常的形成中主要是胰岛素的作用不足造成,所以糖尿病的血脂异常的治疗首先要进行血糖的处理(包括胰岛素或降糖药),降糖治疗可以使血脂水平和脂蛋白的结构改善,一般认为可使 TG 明显下降、LDL-C 下降 10-15%、 HDL-C 水平改善不明显,但是血糖下降可以改善脂蛋白粒子的结构。

在降糖治疗后如果血脂水平仍然不达标,才开始采用调脂药物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见后。

●对于女性糖尿病 HDL-C 的水平应该增加 10 mg/dl 血脂控制目标:

糖尿病应视为与冠心病具有等同危险的疾病,因此其血脂控制目标应与冠心病预防目标相同。

以下是 ADA(2002 年)指南推荐的血脂达标标准:

●对于女性糖尿病 HDL-C 的水平应该增加 10 mg/dl (一)非药物治疗与非糖尿病人相同,合理的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戒烟和减肥都对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改善有助。

应该做为基础治疗。

(二)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治疗的首要目标是 LDL-C、其次是 HDL-C、然后是 TG 水平。

血脂达标值在不同指南中稍有差异,但总体原则一致。

(1)降低 LDL-C:

---------------------------------------------------------------最新资料推荐------------------------------------------------------

①他汀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丁(立普妥)、辛伐他丁(舒降之)、普伐他丁(普拉固)、血脂康等。

这些药物效果肯定,调脂能力为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22-42%、降低 LDL-C 为 23-55%、降低 TG 水平为 10-45%、升高HDL-C 水平 4-15%,安全性也很好。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不但能纠正血脂异常,还可以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抗血栓形成、抑制炎症反应,同时对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有较好地稳定作用,对防止进一步的斑块破裂造成心肌梗塞或脑梗塞有肯定的作用。

多数研究结果提示,通过降低血中LDL-C、升高 HDL-C、降低 TG 等水平,可明显减少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在内的的各种冠心病事件,还可降低总死亡率。

使用中注意检查肝功和肌酶,如果正常,是非常安全的药物。

但是必须注意他汀类药物与烟酸、贝特类药物(尤其是吉非贝齐)、环孢酶素、红霉素及 CYP3A4 抑制剂合用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如果临床需要联合用药则尽可能小剂量联合使用,并且密切监测肝功能、血肌酶及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

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做对症处理。

②树脂类(胆酸鳌合剂):

此类药物也有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但由于作用和安全性较他汀

9 / 13

类药物差,所以仅作为必要时的联合用药。

(2)升高 HDL-C:

①任何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措施都有轻度升高 HDL-C 的作用,例如增加体力活动、减肥等,都应该作为基础治疗的方法之一。

②贝特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非诺贝特(力平之)、吉非贝齐(诺衡)洁脂等。

调脂能力为降低血清 TG 水平 20-60%、降低总胆固醇水平10-30%、升高 HDL-C 水平 10-30%。

这类药物降低 TG 和升高 HDL-C 水平效果显著,安全性也很好。

注意监测肝功能、血清肌酶和肾功能,联合用药注意事项同上。

③烟酸类及其衍生物:

此类药物升高 HDL-C 水平效果强于贝特类药物,但是烟酸类达到升高 HDL-C 水平的效果时,每日用量高达 2-3 克,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血尿酸升高、血糖升高、面色潮红等,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禁止使用烟酸作为调脂药。

烟酸类衍生物的不良反应较小,可以酌情选用。

(3)降低血 TG:

①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高 TG 血症是其血脂异常的特征之一,但多数患者的TG 水平在血糖控制满意后得到明显改善,所以轻度升高的 TG 水平,不要在血糖未控制前立刻使用降低 TG 的药物。

②在血糖控制满意后, TG 水平仍然未达标时可以选用贝

---------------------------------------------------------------最新资料推荐------------------------------------------------------

特类药物,此类药物降低TG 水平为首选,降低血清 TG 水平在20~60%,效果及安全性见上述。

另外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也有较好的降低 TG 的效果。

治疗应首先控制血糖;同时减轻体重、运动和戒酒; TG>11.3mmol/L 者有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应严格限制脂肪摄入(<总热量的 10%);推荐使用吉非罗齐、非诺贝特(肾脏病时应慎用)或大剂量他汀类药物。

(4)混和高脂血症:

①.如果 LDL-C 增高为主,首选他汀类药物,此时 TG 和HDL-C 异常得到部分改善,且距离达标差距不大,可进一步加大他汀类药物的用量。

②.如果 LDL-C 增高为主,但是 TG 和 HDL-C 异常也十分显著,同时单纯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不能完全纠正上述异常,可考虑他汀类药物联合贝特类药物,联合的注意事项见他汀类药物使用部分。

其他类调脂药诸如树脂类、烟酸类由于效果及安全较差,均属二线联合用药,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不在此详述。

参考文献 1 Niemeijer-Kanters SD, Banga JD, Erkelens DW. Lipid-lowering therapy in diabetes mellitus. Neth J Med 2001,58(5):214-222. 2 Yoshino G, Hirano T, Kazumi T. Atherogenic lipoproteins and diabetes mellitus.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11 / 13

2002,16(1):29-34. 3 Sniderman AD, Lamarche B, Tilley J, et al. Hypertriglyceridemic hyperapoB in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2,25(3):579-582. 4 Feingold KR, Grunfeld C, Pang M, et al. LDL subclass phenotypes and triglyceride metabolism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theroscler Thromb 1992,12:1496-1502. 5 Packard CJ. LDL subfraction and atherogenicity: an hypothesi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Curr Med Res Opin 1996, 13:379-390. 6 Tan KC, Shui SW, Chu BY. Role of hepatic lipase and 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in determining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subfrac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theroscler 1999,145:273-278. 7 Chait A, Heinecke JW. Lipoprotein modification: celluiar mechanisms. Curr Opin Lipidol 1994,5:365-370. 8 Bucala R, Makita Z, Vega G, et al. Modification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by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contributes to the dislipidemia of diabetes and renal insuffienc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4,91:9441-9445.

9 Tribble DL, Rizzo M, Chait A, et al. Enhanced oxidative susceptibility and reduced antioxodant content of metabolic precursors of small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Am J Med 2001,110:103-110. 10 American Diabetes

---------------------------------------------------------------最新资料推荐------------------------------------------------------ Association.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in Adults with Diabetes. Didbetes care 2002 suppl 1:25 S 74-77)(完)

13 / 13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112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11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20T11:48:30.937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海燕[导读] 机理(1) 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高低,它还是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李海燕 (辽宁省锦州市消防烧伤医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生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入院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糖控制3个月后98例 (87.9%)患者血脂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14例(12.1%)患者需加用降脂药物治疗。结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后,大部分病例血脂值也逐渐恢复至正常,对小部分经血糖控制后仍有高脂血症者必须予以降脂治疗,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2-0089-02 本院自2008年5月—2010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112例,经控制血糖、降脂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08年5月—2010年3月共收治112例糖尿病(DM)合并高脂血症的病例。根据国内的诊断标准:甘油三酯(TG)≥1.7mmol/L和(或)总胆固醇(TC)≥5.72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 确诊为高脂血症;空腹血糖(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的状态下的静脉血浆葡萄糖)(FBG)≥7.0mmol/L或任意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11.1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mmol/L确诊为糖尿病(DM);其中1型糖尿病12例,2型糖尿病100例;男85例,女27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50±9)岁;病程5~16年,平均(10±6)年;单纯胆固醇(TC)增高者39例,单纯甘油三酯(TG)增高者47例,TG和TC均增高者26例,112例患者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先予糖尿病饮食,并给予降糖药物口服或胰岛素治疗,且暂不予降脂治疗。在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血糖(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糖控制以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2h<11.1mmol/L为指标。血糖控制达标3个月后,复查血脂(空腹);结果仍然异常的病例,则予以规范降血脂治疗[1]。 2结果 所有病例于血糖控制达标(空腹血糖<7.0mmol/L,任意血糖<11.1mmol/L,OGTT<11.1mmol/L)3个月后复查血脂,结果发现有98例血脂正常(87.9%),血脂仍然增高者有14例(占12.1%)。予以降血脂治疗(低脂饮食及口服降血脂药物),8周后复查血脂,血脂正常11例,剩余3例血脂稍异常,但较入院时的血脂值有明显下降。入院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3.1机理(1) 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高低,它还是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时,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因过半糖尿病病人都会合并高血脂,因此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脂病。(2)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引起脂肪组织的脂解酶活性降低,造成甘油三酯(TG)消除受阻,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谢活性加快,导致甘油三酯(TG)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较高,促成脂肪合成过多,导致“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3)1型糖尿病和病情危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浆胰岛素缺乏,胰高血糖素增加,脂肪溶解相应增加,两者均使游离脂肪酸升高,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这是糖尿病病人血浆中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的主要原因[2]。 3.2危害(1) 高血糖合并高血脂可明显加速大、中动脉血管粥样硬化(AS)的进展,糖尿病病人由于糖代谢紊乱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质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这些异常升高的脂质通过某些机制沉积在细胞内以及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高血糖以及所致的血脂紊乱与引发冠心病的发生因素密切相关。(2)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在合并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更加重了相关器官的缺血,从而加速了器官功能减退和衰竭,这些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单纯高血糖病人的2~4倍。(3)血浆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可使肾小球内皮细胞膜的胆固醇/磷脂比例发生变化,脆性增加,致使肾损害的程度加重;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导致系膜细胞和足细胞损伤,加重蛋白尿和肾小球及肾小管纤维化的进展,致使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达70.7%左右)。 3.3防治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造成的微血管病变发展到一定的阶段(2~3年)就会变成不可逆和逐渐加重的损害,必须加强防治。对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治疗,不能舍本求末,降糖治疗依然是重要的手段。不宜过早使用降血脂药物,而应当首先控制饮食,应用降糖治疗。当糖代谢异常被纠正后,胰岛素抵抗即可解除。对一般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病人可逐渐使血脂恢复正常范围;对于血糖已经控制而血脂仍然增高的患者,再适当选用降脂药物治疗,因为持久的高脂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参考文献 [1]李珊.合并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怎样选用降脂药.求医问药,2009,9:13. [2]杜天敏.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4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30(5):295.

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

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 血脂异常是糖尿病(DM)患者的伴随病患,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死亡及严重的非致死性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根本原因除了糖尿病状态本身如高血糖、肥胖、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外,糖尿病所致的脂代谢异常也是一个明确而重要的因素。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单单控制血糖是不够的,纠正脂代谢异常对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1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正常人血脂异常的发病率约为20%~40%,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病率约为60%,其发病情况主要与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血糖控制水平、营养状态、年龄及高胰岛素血症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以血浆三酰甘油(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显著升高,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为特征。临床上常将血TG和LDL增高,HDL降低称为血脂异常三联征,常伴随早发的冠心病,而且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表现型,常伴有胰岛素抵抗。 2脂代谢紊乱与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LDL-C增高是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1]。糖尿病患者血中LDL被糖化后,通过亲和机制使巨噬细胞摄取结构改变的LDL增多,造成这些细胞内的胆固醇堆积形成泡沫细胞,同时胶原组织被糖化的产物能捕捉更多的LDL,加速脂质沉积于动脉血管壁上,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另外,脂质和LDL的过氧化可直接影响血小板功能,使血小板易于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并释放出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内平滑肌细胞增殖,还可影响前列腺环素和凝血因子活性,促使血栓形成。 三酰甘油增高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常和血糖控制不满意密切相关。三酰甘油增高,影响LDL代谢,促进LDL从A型转变为B型;影响HDL代谢,影响HDL 成分,使HDL分解代谢增加,浓度下降;还影响凝血因子和促凝状态。 HDL对动脉粥样硬化最具有预示价值。糖尿病病人常有HDL降低和血三酰甘油增高,与脂蛋白酶活性降低、HDL分解代谢增强有关。HDL量的减少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此外,糖尿病患者HDL的质也有改变,其中,游离胆固醇对卵磷脂的比例增加,而这种变化已证实可致动脉硬化。 3糖尿病病人脂代谢紊乱的诊断标准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对糖尿病病人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表1)。

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分类

1976年WHO建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 (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将血浆至于4℃冰箱中过夜,见血浆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2)Ⅱ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Ⅱa型和Ⅱb型。 ①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②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3)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VLDL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以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5)Ⅴ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高脂血症的分类 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1、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约占20%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0.9毫摩尔/升。 2、根据病因,高脂血症的分类有: (1)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酶缺乏症;多脂蛋白型高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1、定义 血脂代谢发生紊乱;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包括血浆TC及TG水平过高或血浆HDL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均称高脂血症。高TC血症和高TG血症均属于高脂血症,既可表现为单纯高TC血症或单纯高TG血症,也可表现为高TC合并高TG混合型高脂血症。 2、症状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由于高脂血症时黄色瘤的发生率并不十分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 而患者的高脂血症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 3、病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亦称为Apo B、E受体,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以肝细胞含量最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的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已发现数十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五大类。 ?Ⅰ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不产生可测定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细胞膜上 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Ⅱ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细胞内成熟和运输 障碍,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明显减少,也较常见。 ?Ⅲ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到细胞表面,但不 能与配体结合。 ?Ⅳ类突变:此类突变是成熟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到达细胞表面后虽能结合低 密度脂蛋白,但不能出现内移。 ?Ⅴ类突变:其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与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以及 其后的内移均正常,但受体不能再循环到细胞膜上。 不同种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的发生有差异,例如French-Canadians的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受体基因缺失所致的突变占60%。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缺陷最突出的异常是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分解减慢。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正常时,部分中间密度脂蛋白可直接被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摄取而分解,而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不能被分解,造成更多的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产生增加。 4、风险因素 高脂血症的风险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 ?某些疾病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甲状腺疾病等, ?生活方式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如果长期动脉硬化不但会使硬化的血管变得脆弱,发生破裂,而且还会发生脑梗寒或心梗等。 5、诊断手段 高脂血症相关的检查项目: ?测定血脂谱全套包括空腹TC、TG、LDL-C、HDL-C。 ?判断血浆中有无乳糜微粒存在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即把血浆放置4℃冰箱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124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124例临床分析 (作者: 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生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入院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糖控制3个月后109例(87.9%)患者血脂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15例(12.1%)患者需加用降脂药物治疗。结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后,大部分病例血脂值也逐渐恢复至正常,对小部分经血糖控制后仍有高脂血症者必须予以降脂治疗,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分析 本院自2007年5月一2009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124 例,经控制血糖、降脂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自2007年5月一2009年3月共收治124例糖尿病(DM)合并高脂血症的病例。根据国内的诊断标准:甘油三酯(TG)> 1.7mmol/L和(或)总胆固醇(TC)> 5.72mmol/L或高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HDL-c)< 0.91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64mmol/L确诊为高脂血症;空腹血糖(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的状态下的静脉血浆葡萄糖)(FBG)>7.0mmol/L或任意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11.1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mmol/L确诊为糖尿病(DM);其中1型糖尿病24例,2型糖尿病100例;男90例,女34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50 士9)岁;病程5?16年,平均(10 士6)年;单纯胆固醇(TC)增高者43例,单纯甘油三酯(TG)增高者51例,TG和TC均增高者30例,124例患者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先予糖尿病饮食,并给予降糖药物口服或胰岛素治疗,且暂不予降脂治疗。在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血糖(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糖控制以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 2h11.1mmol/L为指标。血糖控制达标3个月后,复查血脂(空腹);结 果仍然异常的病例,则予以规范降血脂治疗[1,2]。 2结果 所有病例于血糖控制达标(空腹血糖7.0mmol/L,任意血糖 11.1mmol/L,OGTT11.1mmol/L)3个月后复查血脂,结果发现有109 例血脂正常(87.9%),血脂仍然增高者有15例(占12.1%)。予以降血脂治疗(低脂饮食及口服降血脂药物),8周后复查血脂,血脂正常11 例,剩余4例血脂稍异常,但较入院时的血脂值有明显下降。入院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

---------------------------------------------------------------最新资料推荐------------------------------------------------------ 2型糖尿病与脂代谢紊乱 2 简介 2 型糖尿病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2-4 倍,即使是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已有 50%以上的人群患有冠心病。 另外,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硬化性疾病后,病变弥散且进展较快。 在死亡原因分析的资料中也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经流行病资料证实形成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及吸烟等。 对糖尿病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中,血脂异常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糖尿病性血脂异常的定义糖尿病的血脂异常既包括脂蛋白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又包括脂蛋白代谢的紊乱。 其典型脂谱表现为: 高甘油三酯血症,接近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小而密的 LDL 和 HDL、餐后脂血症和过多的残粒堆积。 上述脂质异常都有致动脉硬化的作用,共同构成一组相关的危险因素。 1 / 13

二、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机制为了更容易理解糖尿病发生血脂异常的机制,本文从糖尿病伴发的血脂异常类型分析。 (1)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 2 型糖尿病中最常见的血脂异常。 血糖升高的程度和对高脂血症的遗传易感性都可能是决定血中甘油三酯(TG)水平的因素。 TG 升高的原因是富含 TG 的脂蛋白在血中的堆积,包括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及残粒蛋白等。 造成富含 TG 颗粒在血中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肝脏 VLDL 的过度合成和富含 TG 的脂蛋白粒子的清除障碍,二者均可导致高 TG 血症。 血糖轻度升高者,肝脏 VLDL 合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游离脂肪酸(FFA)流入肝脏增多。 血糖中至重度升高的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共存,二者同为影响血浆 TG清除的原因,因为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可显著下降(LPL 的合成和分泌需依赖胰岛素的作用存在), LPL 是 TG 的水解酶,其活性下降使 VLDL 粒子清除障碍,同时 VLDL 的过剩使 LPL结合位点饱和可进一步导致乳糜微粒聚集和餐后脂蛋白的清除减慢,因此只要糖尿病存在胰岛素的作用不足, LPL 的活性必然下降,血中 TG 的水平就会升高,升高的水平取决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的程度。 LPL 活性下降在未治疗的糖尿病的高 TG 血症形成中占重要地

第四节2型糖尿病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的是()。 A. 冠心病 B. 高脂血症 C. 高血压 D. 糖尿病 【答案】D 【解析】 P72;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2. HbA1C≥6.5 %可判断为()。 A. 糖尿病患者 B. IFG

C. IGT

D. 贫血患者 【答案】A 【解析】P72-73; 1)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及OGTT后2小时血糖值。但人体血糖值浓度容易波动,且只代表某一时间“点”上的血糖水平,而且不同医院检测也时有差别, 因此近年来倾向于将糖化血红蛋白(HbAIC作为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诊断糖尿病的一种方法。2010年,ADA指南已将HbA1≥6.5 %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但 HbAICV6.%也不能除外糖尿病,需进一步行糖耐量检查。 2) IFG指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即患者血糖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指空腹血糖处于 6.1-6.9mmol∕L之间的状态。3)I GT指糖耐量异常,指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7.8- 11.0mmol∕L之间的状态。 3. 关于糖尿病遗传因素,下列哪项不对()。 A. 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B. 1 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C. 2 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D. 两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

【答案】B 【解析】P74;遗传因素:1)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8倍。中国人 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 51.2%-73.80%,一般高于 60%,而1 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 44.5%-53.7 %,低于60%,可见两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 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2) 2 型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外周组织 (主要是肌肉和脂肪组织 )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 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葡萄糖摄取利用减少,从而引发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4. 什么是糖尿病,最准确的答案是() 。 A. 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糖、脂肪、蛋白、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血糖、尿糖增高,激发血管和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慢性疾病 B. 有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的临床表现加随机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 C. 是在遗传基础上加上不良生活方式而导致以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D. 是因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代谢综合症【答案】 A 【解析】P72; 1)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

第四节 2型糖尿病 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的是()。 A. 冠心病 B. 高脂血症 C. 高血压 D. 糖尿病 【答案】D 【解析】P72;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2. HbA1C≥6.5%可判断为()。 A. 糖尿病患者 B. IFG C. IGT

D. 贫血患者 【答案】A 【解析】P72-73;1)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及OGTT后2小时血糖值。但人体血糖值浓度容易波动,且只代表某一时间“点”上的血糖水平,而且不同医院检测也时有差别,因此近年来倾向于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诊断糖尿病的一种方法。2010年,ADA指南已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但HbA1C<6.5%也不能除外糖尿病,需进一步行糖耐量检查。 2)IFG指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即患者血糖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指空腹血糖处于6.1-6.9mmol/L之间的状态。3)IGT指糖耐量异常,指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7.8-11.0mmol/L之间的状态。 3. 关于糖尿病遗传因素,下列哪项不对()。 A. 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B. 1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C. 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D. 两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

【答案】B 【解析】P74;遗传因素:1)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8倍。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0%,一般高于60%,而1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44.5%-53.7%,低于60%,可见两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2)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外周组织(主要是肌肉和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葡萄糖摄取利用减少,从而引发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4. 什么是糖尿病,最准确的答案是()。 A. 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糖、脂肪、蛋白、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血糖、尿糖增高,激发血管和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慢性疾病 B. 有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的临床表现加随机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I/L C. 是在遗传基础上加上不良生活方式而导致以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D. 是因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代谢综合症【答案】A

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70例患者均系住院,符合WHO认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分型。其中男性92例,女性78例,排除1型糖尿病。 1.2 方法对170例患者经过甘油三酷、胆固醇、肌醉、尿素氮、血尿酸、心电图、肌电图、血压等检测后分组:①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30例;②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59例;③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管病变、神经病变81例。 2 结果 检测3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分别为3例、9例、14例,可以看出,随着并发症增多,高尿酸血症增加,检出率增加,分别为10%、15.2%、17.2%。 3 讨论 高尿酸血症是人类嘌呤碱代谢异常、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使血清尿酸水平高至男性>420umol/L,女性>300umol/L所致,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其能使肾脏排泄尿酸减少,血尿酸增高。②高胰岛素血症诱发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等致肾内血循环不足,滤出尿酸减少而储留体内。③有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是高胰岛素血症的一个方面,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④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患病明显增高,可能是由于尿酸转化为尿酸盐结晶,直接沉淀于小动脉壁,损伤血管内膜,并与IgG结合,通过IgG的Fc受体刺激血小板,使血小板凝集成血栓,并释放游离因子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与高血糖的损坏作用产生叠加。此外,增高的尿酸还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诱导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加重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的发生。 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产生的高胰岛素血症,使纤溶系统功能紊乱,纤溶蛋白酶原的活性物质抑制因子增高,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同时因血糖升高损害肾功能,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增高,糖尿病与高尿酸血症互为因果。高尿酸此项指标应高度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少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饮酒,保证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分类

1976年WHO!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 (1) I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将血浆至于4C 冰箱中过夜,见血浆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 见。 (2) U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Ua 型和Ub型。 ①U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 此型临床常见。 ②U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3) 川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B -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 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 ⑷W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VLDL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以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5) V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咼为主。 高脂血症的分类 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1、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 5.72毫摩尔/ 升, 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约占20%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 1 . 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 含量降低,<0.9毫摩尔/升。 2、根据病因,高脂血症的分类有: (1)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川型高脂

糖尿病高脂血症用药指导

糖尿病高脂血症用药指导 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高低,它还是我们身体内其他两大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因此糖尿病人更容易出现高血脂。高血脂的人冠心病发病率是血脂正常人的2-4倍,可以想象,如果糖尿病人伴有高脂血症就会雪上加霜,大大增加冠心病和脑中风的发病率,所以,调节血脂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起着重要的作用,糖尿病人的血脂要求比正常人更严格。 下面我们就讲一下高血脂: 一、什么是高血脂 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属全身代谢性疾病,也称为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主要反应空腹时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浓度超过了正常值,其中一项或两项增高既高血脂症,它是加速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血脂的诊断标准 1、胆固醇:正常值3.1-5.7mmol/L。升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功能低下、 肾病综合症、糖尿病;降低见于急性感染、恶性贫血、甲亢、营养 不良。 2、甘油三脂:正常值0.56-1.7mmol/L。升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 合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胰腺炎、心肌梗死;也有随年龄升高 的趋势,肥胖人群往往偏高。 3、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1.3-4.9mmol/L。升高见于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高密度脂蛋白:正常值男0.8-1.8mmol/L;女0.8-2.35mmol/L。降低是冠心病先兆, 并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其含量低则发病率高,含量高则发病率低。 血脂升高程度的判断标准: 轻度:总胆固醇:<6.2,高密度脂蛋白1.0-1.1,甘油三脂<2.2,低密度脂蛋白<3.4 中度:总胆固醇:6.2-7.2,高密度脂蛋白0.9-1.01,甘油三脂2.2-5.6,低密度脂蛋白3.4-4

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分类

1976年W H O建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 (1):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将血浆至于4℃冰箱中过夜,见血浆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2),又分为Ⅱa型和Ⅱb型。 ①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②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3)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 (4):血浆VLDL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以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5):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高脂血症的分类 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1、根据、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约占20%含量增高,超过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毫摩尔/升。 2、根据病因,高脂血症的分类有: (1)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Ⅲ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缺乏症;多脂蛋白型高脂血症;原因未明的原发性高脂蛋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80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8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危害、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本文选择了本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 者入组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对患者进行入组之后的随访。结果对患者血糖 进行控制3个月之后,血脂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患者有65例,其余15例患者其血 脂仍然处于异常状态。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治疗,控制患者的血糖是关键,降低患者的血糖之后,血脂也会随之有明显的下降,如果患者的血糖已经得 到控制,但是其血脂仍然处于异常状态,就必须要给予其一定的降脂治疗,进而 对可能出现的冠心病、脑卒中以及糖尿病肾病等诸多并发症进行防止。 【关键词】糖尿病高脂血症 糖尿病的产生是由于患者机体当中的胰岛素绝对的缺乏或者是胰岛素起到的 作用不足从而引发了患者出现血糖异常升高情况的一种疾病,不只存在着糖代谢 紊乱情况,同时还伴随着脂质代谢紊乱的情况。糖尿患者当中高密度的脂蛋白胆 醇有所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时而也会升高等所 代表的脂质代谢异常是最为常见的。这些脂质发生异常升高情况是由于某些机制 在血管壁上以及细胞内沉积,导致患者血管的管腔逐渐变窄,甚至达到闭塞,引 发糖尿病合并不同的血管并发症,例如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心肌梗塞等比较严重 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对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1]。积极防治糖 尿病患者患有的高脂血症,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早死率及残废率降低。本文就是 要分析与研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的防治措施以及其机理、临床危害。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 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33-73岁。 平均年龄(51.4±2.4)岁。所选患者与WHO诊断标准相吻合。其中在入组时,单 纯胆固醇(TC)出现增高患者21例、单纯甘油三酯出现增高患者45例,二者均 有所增高患者14例,所选全部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均有降低。 1.2方法这80例患者在入组之后暂时不对其使用降脂类药物,首先对其进行 糖尿病饮食以及使用降糖类药物等治疗,在治疗这一期间,对其进行每周的血脂、血糖复查。对血糖进行控制的标准是:空腹的血糖小于7.0mmol/L,用餐之后2 小时血糖小于11.1mmol/L。3个月治疗目标达到之后,血脂仍然比较高的患者, 应增加使用降脂类药物进行治疗。 1.3统计学方法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3.0进行统计学方面 的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血糖进行控制3个月之后,患者血糖控制都达到了治疗的目标,其中 血脂恢复到正常状态的的患者有65例,占81%,另外15例患者的血脂仍然处于 异常状态,占19%。与入组时患者的血脂值相比较有所下降。入组前后患者血脂 水平详见表1,两者之间相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 表1 入组前后患者血脂水平变化(x±s,mmol/L) 项目 TC TG HDL 治疗前 6.78±0.69 3.37±0.54 0.82±0.36 治疗后 4.63±0.71 2.05±0.52 1.20±0.35 t值 19.4234 15.7489 6.7693

为什么会导致高脂血症

为什么会导致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危害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那么你知道哪些原因会导致高脂血症呢?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富裕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类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一大杀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等相关性十分密切的病症,其相加总发病率为10%,考虑到复合患病因素,仍然是严重的问题。 一.中医的认识 中医认为,膏脂虽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形成高脂血症为患。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使血脂升高,其病因有以下几点。 1.饮食失当饮食不节,摄食过度,或恣食肥腻甘甜厚味,过多膏脂随饮食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滞留血中,因而血脂升高。长期饮食失当,或酗酒过度,损及脾胃,健运失司,致使饮食不归正化,不能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变生脂浊,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这是二者不同之处。 2.喜静少动或生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 3.情志刺激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血脂升高。 4.年老体衰人老则五脏六腑皆衰,以肾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若房劳过度,辛劳忧愁,亦可使人末老而先衰。 5.体质禀赋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后,形体更加丰腴,而阳气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育质过多。或素体阴虚阳亢,脂化为育,溶入血中,血脂升高。 6.消渴、水肿、胁痛、黄疸、症积等证不愈消渴证基本病机属阴虚燥热,由于虚火内扰,胃热杀谷,患者常多饮多食,但饮食精微不能变脂而贮藏,人体之脂反尽溶为膏,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水肿日久,损及脾肾,肾虚不能主液,脾虚失于健运,以致膏脂代谢失常。胁痛、黄疸、症积三者皆属肝、胆之病,肝病气机失于疏泄,影响膏脂的敷布转化,胆病不能净浊化脂,引起血脂升高。 二、西医的认识 西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脂血症是指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家族性)以及某些环境因素,通过各种机制所引起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和药物等,现概述如下: 1.遗传因素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 据报道,上述五种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都可以发生遗传,但国内临床上最常遇到的是Ⅱ型,即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仅上海地区就已发现了十多个家族的几十位病人。中山医院曾对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发现患者主动脉内膜表面到处是粥样斑块,就如同涂上一层厚厚的奶油蛋糕,在患者的心脏中也发现有多处心肌梗塞的“遗迹”。有资料报道,国外有这样的病人3岁就死于心肌梗塞。这些病例有不少见于近亲结婚者,非

第四章糖代谢紊乱(20200517134650)

第四章糖代谢紊乱 糖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构成机体结构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内的糖是在有关激 素等因素的调节下,维持与机体适应的代谢平衡,血糖是反映体内糖代谢状况的常用指标。 第一节血糖及血糖浓度的调节 血糖一般即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恒定在 3.89 ~6.11mmol/L范围内。这是体内激素等因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使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血糖的来源及去路 (一)血糖的来源 1.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单糖的吸收是机体血糖主要来源 2. 糖原的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也是维持血糖恒定的重要机制。 3.糖异生空腹时,糖异生也参与维持血糖的恒定。 (二)血糖的代谢去路 葡萄糖等已糖的代谢过程根据机体的需要而定,主要代谢途径有: 1. 有氧氧化是血糖去路的主要途径。 2. 合成糖原指餐后葡萄糖在肝脏、肌肉等组织转换为糖原贮存。 3. 转换成甘油三酯、蛋白质或氨基酸等其他非糖物质和转换为其他糖类衍生物。 4. 当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从尿排出。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在多种激素的精细调节下,血糖波动保持在较窄的范围。 (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1. 胰岛素胰岛素(insulin)是由胰腺的胰岛β细胞所产生并且第一个被测序的蛋白质激素,也是首次通过重组DNA技术生产的蛋白质。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肝、骨骼肌和脂肪组织, 促进这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促进葡萄糖转换成糖原或脂肪贮存,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刺激 蛋白质合成并抑制蛋白质分解,总效应是降低血糖。 (1)化学:人胰岛素含5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6000,由A、B两条链通过两条二硫键连接而成,在A链中还有一个链内二硫键。人胰岛素与其他生物种系略有差异,但是B链的C末端区域(B23~B26)是胰岛素生物学活性的关键区域,具有高度保守性。 (2)合成:首先在胰岛β细胞粗面内质网的核糖核蛋白体形成100个氨基酸残基的前胰岛素原。

糖尿病是具有多病因及多种表现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糖尿病是具有多病因及多种表现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活性障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失衡和慢性高血糖为特征。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B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种类型,主要由遗传易感性、高热量饮食、缺少运动、向心性肥胖等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联合作用而致高血压。 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1型糖尿病的特点: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30岁前最常见; 2起病急,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3血糖显著升高,经常反复出现酮症; 4血中胰岛素和C肽水平很低甚至检测不出;

5患者胰岛素功能基本丧失,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6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年龄在20—48岁,患者消瘦,易出现大血管病变。 2型糖尿病的特点: 1一般有家族遗传史; 2起病隐匿、缓慢,无症状的时间可达数年或数十年; 3多数人肥胖或超重、食欲好、精神体力与正常人并无差别,偶有疲乏无力,个别人可出现低血糖 4多在查体中发现 5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体高血糖症、低血糖症(血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等。 2慢性并发症 1)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或狭窄、肢体动脉硬化等。 2)微血管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