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力矩分配法

第六章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力矩分配法

-21-第六章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力矩分配法

1、 B 点不平衡力矩为:

2、CD 为静定部分,原题为一个转角位移问 1034216P Pl R M kNm =??

=? 题。1625BA μ=;925

BC μ=;1100P R kNm =;

(kN m ?) (kN m ?)

3、12BA BC CB CD μμμμ====;

4、38AB μ=;18AC μ=;12AD μ=; 32F BC M kNm =?;32F CB M kNm =; A 点不平衡力矩140P R kNm = 15F CD M kNm =;30F DC M kNm =;

(kN m ?

)(kN m ?)

5、A 点不平衡力矩1P R Pl =?;

25AB μ=;35AD μ=;12

AB C =;0AD C =;

62

34 1640 11.67

23.33 14.33 30

0.6Pl

结构力学习题集——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一、判断题: 1、虚位移原理等价于变形谐调条件,可用于求体系的位移。 2、按虚力原理所建立的虚功方程等价于几何方程。 3、在非荷载因素(支座移动、温度变化、材料收缩等)作用下,静定结构不产生内力,但会有位移且位移只与杆件相对刚度有关。 4、求图示梁铰C 左侧截面的转角时,其虚拟状态应取: A. ; ; B. D. C. M =1 5、功的互等、位移互等、反力互等和位移反力互等的四个定理仅适用于线性变形体系。 6、已知M p 、M k 图,用图乘法求位移的结果为:()/()ωω1122y y EI +。 M k M p 2 1 y 1 y 2 * * ωω ( a ) M =1 7、图a 、b 两种状态中,粱的转角?与竖向位移δ间的关系为:δ=? 。 8、图示桁架各杆E A 相同,结点A 和结点B 的竖向位移均为零。 A a a 9、图示桁架各杆EA =常数,由于荷载P 是反对称性质的,故结点B 的竖向位移等于零。 二、计算题: 10、求图示结构铰A 两侧截面的相对转角?A ,EI = 常数。 q l l l /2 11、求图示静定梁D 端的竖向位移 ?DV 。 EI = 常数 ,a = 2m 。

a a a 10kN/m 12、求图示结构E 点的竖向位移。 EI = 常数 。 l l l l /3 2 /3 /3 q 13、图示结构,EI=常数 ,M =?90kN m , P = 30kN 。求D 点的竖向位移。 P 3m 3m 3m 14、求图示刚架B 端的竖向位移。 q 15、求图示刚架结点C 的转角和水平位移,EI = 常数 。 q 16、求图示刚架中D点的竖向位移。EI = 常数 。 l l l/2 17、求图示刚架横梁中D点的竖向位移。 EI = 常数 。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练习题(答案在后)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一、判断题: 1、虚位移原理等价于变形谐调条件,可用于求体系的位移。 2、按虚力原理所建立的虚功方程等价于几何方程。 3、在非荷载因素(支座移动、温度变化、材料收缩等)作用下,静定结构不产生力,但会有位移且位移只与杆件相对刚度有关。 4、求图示梁铰C 左侧截面的转角时,其虚拟状态应取: A. ; ; B. D. C. =1 5、功的互等、位移互等、反力互等和位移反力互等的四个定理仅适用于线性变形体系。 6、已知M p 、M k 图,用图乘法求位移的结果为:()/()ωω1122y y EI +。 M k M p 2 1 y 1 y 2 * * ωω ( a ) M =1 7、图a 、b 两种状态中,粱的转角?与竖向位移δ间的关系为:δ=? 。 二、计算题: 10、求图示结构铰A 两侧截面的相对转角?A ,EI = 常数。 q l l l /2 11、求图示静定梁D 端的竖向位移 ?DV 。 EI = 常数 ,a = 2m 。

a a a 10kN/m 12、求图示结构E 点的竖向位移。 EI = 常数 。 l l l /3 2 /3 /3 q 14、求图示刚架B 端的竖向位移。 q 15、求图示刚架结点C 的转角和水平位移,EI = 常数 。 17、求图示刚架横梁中D点的竖向位移。 EI = 常数 。 18、求图示刚架中D 点的竖向位移。 E I = 常数 。 q l l l/l/22

19、求图示结构A、B两截面的相对转角,EI=常数。 23 l/ l/3 20、求图示结构A、B两点的相对水平位移,E I = 常数。 l l 26、求图示刚架中铰C两侧截面的相对转角。 27、求图示桁架中D点的水平位移,各杆EA 相同。 a 30、求图示结构D点的竖向位移,杆AD的截面抗弯刚度为EI,杆BC的截面抗拉(压)刚度为EA。

结构力学题库第九章 力矩分配法习题解答

1、清华5-6 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连续梁,并画其弯矩图和剪力图。 C 清华 V图 M (kN 解:(1)计算分配系数: 32 0.6 324 4 0.4 324 BA BA BA BC BC BC BA BC s i s s i i s i s s i i μ μ ? === +?+? ? === +?+? (2)计算固端弯矩:固端弯矩仅由非结点荷载产生,结点外力偶不引起固端弯矩,结点外力偶逆时针为正直接进行分配。 33606 67.5 1616 F AB F BA M Pl M = ?? ===? kN m (3)分配与传递,计算列如表格。 (4)叠加固端弯矩和分配弯矩或传递弯矩,得各杆端的最后弯矩,作弯矩图如图所示。 (5)根据弯矩图作剪力图如图所示。

015 3027.60153032.63517.5 8.756 AB BA AB AB AB BA BA BA BC CB BC CB M M V V l M M V V l M M V V l ++=- =-=++=-=--=+--==-=-=5kN 5kN kN 2、利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并画其弯矩图和剪力图。 4m 1m 2m 2m 原结构 简化结构 · 解:(1)计算分配系数:,4,34 BA BC BA BC EI i i i S i S i = ====令 430.429 0.5714343BC BA BA BC BA BC BA BC s s i i s s i i s s i i μμ= === ==++++ (2)计算固端弯矩:CD 杆段剪力和弯矩是静定的,利用截面法将外伸段从C 处切开,让剪力直接通过支承链杆传给地基,而弯矩暴露成为BC 段的外力偶矩,将在远端引起B 、C 固端弯矩。 22204101088 154102020828 F F AB BA F F BC CB Pl M M ql m M M ?=- =-=-???=-+=-+=-?=?kN m,=kN m kN m,kN m (3)分配与传递,计算列如表格。 (4)叠加固端弯矩和分配弯矩或传递弯矩,得各杆端的最后弯矩,作弯矩图如图所示。 (5)根据弯矩图作剪力图如图所示。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练习题 一、判断题 1-1、力矩分配法是由位移法派生出来的,所以能用位移法计算的结构也一定能用力矩分配法计算。 1-2、已知图示连续梁BC跨的弯矩图,则M AB=C BA M BA=57.85kN.m。 1-3、在图示连续梁中M BA=μBA(-70)= -40kN.m。 1-4、在图示连续梁中结点B的不平衡力矩M B=80 kN.m。 1-5、对单点结点结构,力矩分配法得到的是精确解。 1-6、图示结构可以用无剪力分配法进行计算。 1-7、交于一结点的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1-8、结点不平衡力矩总等于附加刚臂上的约束力矩,可通过结点的力矩平衡条件求 出。 1-9、在力矩分配法中,相邻的结点和不相邻的结点都不能同时放松。

1-10、力矩分配法不需计算结点位移,直接对杆端弯矩进行计算。 二、单项选择题 2-1、等截面直杆的弯矩传递系数C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 A 荷载 B 远端支承 C 材料的性质 D 线刚度I 2-2、传递弯矩M AB是 A 跨中荷载产生的固端弯矩 B A端转动时产生的A端弯矩 C A端转动时产生的B端弯矩 D B端转动时产生的A端弯矩 2-3、已知图示连续梁BC跨的弯矩图,则AB杆A端的弯矩= A 51.4kN.m B -51.4kN.m C 25.7kN.m D -25.7kN.m 2-4、图示杆件A端的转动刚度SAB= A 4i B 3i C i D 0 2-5、图示杆件A端的转动刚度SAB= A 4i B 3i C i D 0 2-6、图示连续梁,欲使A端发生单位转动,需在A端施加的力矩 A M AB=4i B M AB=3i C M AB=i D 3i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1.3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超静定结构是具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仅根据静力平衡条件 不能求出其全部支座反力和内力,还须考虑变形协调条件。 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基本方法是力法和位移法。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解 题思路,都是设法将未知的超静定结构计算问题转换成已知的结构计算 问题。转换的桥梁就是基本体系,转换的条件就是基本方程,转换后要 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求解基本未知量。 1.3.1力法 力法是以多余未知力为基本未知量、一般用静定结构作为基本结构,以变形协调条件建立基本方程来求解超静定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 (一)超静定次数的确定一 超静定结构多余约束(或多余未知力)的数目称为超静定次数,用 n表示。 确定超静定次数的方法是:取消多余约束法,即去掉超静定结构中 的多余约束,使原结构变成静定结构,所去掉的多余约束的数目即为原 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在结构上去掉多余约束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切断一根链杆,或者移去一个支座链杆,相当于去掉一个约束; ●将一个固定支座改成固定铰支座,或将受弯杆件某处改成铰接,相当于去掉一个抗转动约束; ●去掉一个联结两刚片的铰,或者撤去一个固定铰支座,相当于 去掉两个约束; ●将一梁式杆切断,或者撤去一个固定支座,相当于去掉三个约束。 (二)力法的基本原理法 现以图1-26a所示一次超静定结构为例,说明力法的基本原理。其中,要特别重视力法的三个基本概念。

图1-26 1、力法的基本未知量:取超静定结构中的多余未知力(如图1-26a 中的X1)作为力法的基本未知量,以X i表示。多余未知力在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将其突出出来,作为主攻目标。力法这个名称也因此而得。 2、力法的基本体系:将原结构中的多余约束(如图1-26a中的支 座B)去掉,所得到的无任何外加因素的结构,称为力法的基本结构(图1-26b);基本结构在荷载和多余未知力共同作用下的体系,称为力法的基本体系(图1-26c)。在基本体系中,仍然保留原结构的多余约束反力X1,只是把它由被动力改为主动力,因此基本体系的受力状态与 原结构完全相同。由此看出,基本体系本身既是静定结构(可方便计算),又可用它代表原来的超静定结构。因此,它是由静定结构过渡到超静定结构的一座桥梁。 3、力法的基本方程:为求多余未知力,除平衡条件外,还须补充 新的条件,即利用原结构的已知变形条件。在本例中,基本体系沿多余未知力X1方向的位移Δ1应与原结构支座B处的竖向位移相同,即 Δ1=0 (a) 由图1-26d和e可知,变形条件(a)可表示如下: (b) 根据叠加原理,,于是可进一步将变形条件写成显含多余未知力X1的展开形式为

结构力学教案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

§7-6 用位移法计算有侧移刚架 例1.求图(a)所示铰接排架的弯矩图。 解:(1)只需加一附加支杆,得基本结构如图(b)所示,有一个基本未知量Z 1。 (2)0 1111=+P R Z r (3)求系数和自由项 2211123l i l i r ==∑ ql R P 4 3 1-= (4)代入方程求未知量 i ql Z 163 1= (5)绘制弯矩图 例2.用位移法计算图(a)所示刚架,并绘M 图 解:(1)此刚架具有一个独立转角Z 1和一个独立线位移Z 2。在结点C 加入一个附加刚臂和附加支杆, 便得到图(b)所示的基本结构。 (2)建立位移法方程 01212111=++P R Z r Z r 02222121=++P R Z r Z r (3)求各系数和自由项 i i i r 73411=+=, i r r 5.12112-== 16 15434122222i i i r = += 01=P R kN ql R P 60308 3 2-=--= (4)求未知量 Z 87.201=,Z 39.972= (5)绘制弯矩图

例3.用直接平衡法求刚架的弯矩图。 解:(1)图示刚架有刚结点C 的转角Z 1和结点C 、D 的水平线位移Z 2两个基本未知量。设Z 1顺时针方向转动,Z 2向右移动。 (2)求各杆杆端弯矩的表达式 3421+-=Z Z M CA 3221--=Z Z M AC 13Z M CD = 25.0Z M BD -= (3)建立位移法方程 有侧移刚架的位移法方程,有下述两种: Ⅰ.与结点转角Z 1对应的基本方程为结点C 的力矩平衡方程。 ∑=0C M , 037021=+-?=+Z Z M M CD CA Ⅱ.与结点线位移Z 2对应的基本方程为横梁CD 的截面平衡方程。 ∑=0 x F , 0 =+DC CA Q Q 取立柱CA 为隔离体(图(d)),∑=0A M , 33 1 216262121-+-=--- =Z Z ql Z Z Q CA 同样,取立柱DB 为隔离体((e)),∑=0B M , 2212 1 65.0Z Z Q DB =--= 代入截面平衡方程得 0312 5 012133121221=-+-?=+-+-Z Z Z Z Z (4)联立方程求未知量 Z 1=0.91 Z 2=9.37 (5)求杆端弯矩绘制弯矩图 将Z 1、Z 2的值回代杆端弯矩表达式求杆端弯矩作弯矩图。 例4.计算图(a)所示结构C 点的竖向位移。 解:解法(一)——用典型方程求解 (1)确定基本未知量。变截面处C 点应作为刚结点,加刚臂及支杆得位移法基本结构如图(b) 所示。其中未知量是C 点角位移Z 1和C 点的竖向线位移Z 2。 (2)位移法典型方程 01212111=++P R Z r Z r 02222121=++P R Z r Z r (3)求各系数和自由项 i i i r 128411=+=, l i l i l i r r 66122112-=+- == 22222361224l i l i l i r =+= , 01=P R , ql R P -=2

2006典型例题解析--第3章-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第3章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3 – 1 基本概念 3-1-1 虚拟单位力状态构造方法 ●虚拟单位力状态构造方法: (1)去掉所有荷载重画一个结构; (2)标出所求位移矢量; (3)该矢量变成单位力,即得虚拟单位力状态。 如图3-1a 刚架求C 点竖向位移CV ?和C 截面转角 C ?,图3-1b 和图3-1c 为求相应位移所构造的虚拟单位 力状态。 3-1-2 位移计算公式 虚拟单位力作用下,引起的内力和支座反力: N Q ,,,Ri F M F F 实际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内力: NP P QP ,,F M F ●位移计算一般公式 N Q Ri i F du Md F ds F c ??γ=++-∑∑∑∑??? ●荷载作用产生位移的计算公式 Q N QP NP P k F F F F M M ds ds ds EA EI GA ?=++∑∑∑? ?? 1、梁或刚架结构 P M M ds EI ?=∑? 2、桁架结构 N NP F F ds EA ?=∑? 图3-1虚拟单位力状态 ) a () b () c (

2 结构力学典型例题解析 3、混合结构 N NP P F F MM ds ds EA EI ?=+∑∑? ? ●支座移动引起位移计算公式 Ri i F c ?=-∑ ●温度引起位移计算公式 ()N 0t F t dx M dx h α??α=+±∑∑?? ()N 0M t t lF A h α??α=+±∑∑ 式中:0,,t t α?为线膨胀系数形心温度温差,h 截面高度 M A 虚拟状态弯矩图面积 ●有弹性支座情况的位移计算公式 ()P RP R 0RP R M M F ds F EI k Ay F F EI k ?=+?±=+? ∑∑? ∑∑ 3-1-3 图乘法 图乘法公式: 0P ()Ay MM dx EI EI ±?==∑∑? 图乘法公式条件: ●等截面直杆且EI=常数 ●求 y 0图形必须为一条直线 正负号确定: 面积A 与y 0同侧取“+”号 注意:求面积的图形要会求面积和形心位置。 为使计算过程简洁、明了,先将面积和形心处对应弯矩求出标在弯矩图一侧,然后直接代入图乘法公式求得位移。 图3-2 图乘法示意图

结构力学_杨海霞_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汇总

第五章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 一、判断题(“对”打√,“错”打) 1.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只能用于求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不能用于求静定结构的内力。() 2.用位移法求解图示结构基本未知量个数最少为 5。() 3.对于图(a)所示结构,利用位移法求解时,采用图(b)所示的基本系是可以的。() (a) (b) 4.图示两刚架仅在D点的约束不同,当用位移法求解时,若不计轴向变形则最少未知量数目不等,若计轴向变形则最少求知量数目相等。()

(a) (b) 5.图(a)所示结构的M图如图(b)所 示。 () (a) (b) 6.某刚架用位移法求解时其基本系如图所示,则其MF图中各杆弯矩为0,所以有附加连杆约束力FR1F=0。 ( )

7.图a结构用位移法计算的基本系如图b,则其2图如图c所示。() (a) (b) (c) 8.图示连续梁在荷载作用下各结点转角的数值大小排序为 A>B>C> D. ( ) 9.图示两结构(EI均相同)中MA相 等。 ()

(a) (b) 10.下列两结构中MA相 等。 () (a) (b) 11.图示结构结点无水平位移且柱子无弯 矩。 ()

12.图示结构下列结论都是正确的: . ( ) 1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取结点B的转角为未知量,则. ( ) 14.图a对称结构(各杆刚度均为EI)可以简化为图b结构(各杆刚度均为EI)计算。() (a)(b)

15.图a对称结构可以简化为图b结构计算(各杆刚度不变)。() (a)(b) 16.图a对称结构可以简化为图b结构计算。() (a) (b) 17.图(a)所示对称结构,利用对称性简化可得计算简图,如图(b)所示。() (a) (b) 18.图示结构中有c点水平位移和BE杆B点弯矩()

2010.12.8力矩分配法练习题答案

力矩分配法练习题答案 第 1 题 力 矩 分 配 法 计 算 得 出 的 结 果 : A. 一 定 是 近 似 解 ; B. 不 是 精 确 解 ; C. 是 精 确 解 ; D. 可 能 为 近 似 解 , 也 可 能 是 精 确 解 。 () 答案( D ) 第 2 题 在力 矩 分 配 法 中 , 刚 结 点 处 各 杆 端 力 矩 分 配 系 数 与 该 杆 端 转 动 刚 度 ( 或 劲 度 系 数 ) 的 关 系 为 : A. 前 者 与 后 者 的 绝 对 值 有 关 ; B. 二 者 无 关 ; C. 成 反 比 ; D. 成 正 比 。() 答案( D ) 第 3 题 在 力 矩 分 配 法 的 计 算 中 , 当 放 松 某 个 结 点 时 , 其 余 结 点 所 处 状 态 为 : A. 全 部 放 松 ; B. 必 须 全 部 锁 紧 ; C.. 相 邻 结 点 放 松 ; D 相 邻 结 点 锁 紧 。 ( ) 答案( D ) 第 4 题 用 力 矩 分 配 法 计 算 时 , 放 松 结 点 的 顺 序 : A. 对 计 算 和 计 算 结 果 无 影 响 ; B. 对 计 算 和 计 算 结 果 有 影 响 ; C.. 对 计 算 无 影 响 ; D . 对 计 算 有 影 响 , 而 对 计 算 结 果 无 影 响 。() 答案( D ) 第 5 题 图 a所 示 结 构 的 弯 矩 分 布 形 状 如 图 b 所 示 。()

( ) b 答案( X ) 第 6 题 图示结构,各杆i= 常数,欲使A结点产生单位顺时针转角θA=1, 须在A结点施加的外力偶为数 -8i。() A 答案( X ) 第 7 题 力 矩 分 配 法 中 的 传 递 弯 矩 等 于 : A . 固 端 弯 矩 ; B . 分 配 弯 矩 乘 以 传 递 系 数 ; C. . 固 端 弯 矩 乘 以 传 递 系 数 ; D . 不 平 衡 力 矩 乘 以 传 递 系 数 。() 答案( B ) 第 8 题 图 示 结 构 用 力 矩 分 配 法 计 算 时 分 配 系 数 μBC 为 1 / 8 。() m A B C D I I I 答案( X )

结构力学自测题(第六单元位移法解超静定结构)

结构力学自测题(第六单元位移法解超静定结构) 姓名 学号 一、是 非 题(将 判 断 结 果 填 入 括 弧 :以 O 表 示 正 确 ,以 X 表 示 错 误 ) 1、图 示 结 构 ,?D 和 ?B 为 位 移 法 基 本 未 知 量 ,有 M i l ql AB B =-682 ?// 。 ( ) l D ? 2、图 a 中 Z 1, Z 2 为 位 移 法 的 基 本 未 知 量 , i = 常 数 , 图 b 是 Z Z 2110== , 时 的 弯 矩 图 , 即 M 2 图 。 ( ) a b l ( ) ( ) 3、图 示 超 静 定 结 构 , ?D 为 D 点 转 角 (顺 时 针 为 正), 杆 长 均 为 l , i 为 常 数 。 此 结 构 可 写 出 位 移 法 方 程 111202 i ql D ?+=/ 。 ( ) 二、选 择 题 ( 将 选 中 答 案 的 字 母 填 入 括 弧 内 ) 1、位 移 法 中 ,将 铰 接 端 的 角 位 移 、滑 动 支 承 端 的 线 位 移 作 为 基 本 未 知 量 : A. 绝 对 不 可 ; B. 必 须; C. 可 以 ,但 不 必 ; D. 一 定 条 件 下 可 以 。 ( ) 2、AB 杆 变 形 如 图 中 虚 线 所 示 , 则 A 端 的 杆 端 弯 矩 为 : A.M i i i l AB A B AB =--426???/ ; B.M i i i l AB A B AB =++426???/ ; C.M i i i l AB A B AB =-+-426???/ ; D.M i i i l AB A B AB =--+426? ??/。 ( ) ?A B 3、图 示 连 续 梁 , 已 知 P , l ,?B , ?C , 则 : A . M i i BC B C =+44?? ; B . M i i BC B C =+42?? ; C . M i Pl BC B =+48?/ ; D . M i Pl BC B =-48?/ 。 ( ) l l l l /2/2

超静定计算

一.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一)复习重点 1. 理解超静定结构及多余约束的概念,学会确定超静定次数 2. 理解力法原理 3. 掌握用力法计算超静定梁和刚架(一次及二次超静定结构) 4. 掌握用力法计算超静定桁架和组合结构(一次及二次超静定结构) 5. 了解温度变化、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一次超静定结构) (二)小结 1. 超静定结构、多余约束、超静定次数 (1)超静定结构 从几何组成角度,结构分为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 静定结构: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超静定结构: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 (2)多余约束 多余约束的选取方案不唯一,但是多余约束的总数目是不变的。 (3)超静定次数 多余约束的个数是超静定次数。 判断方法:去掉多余约束使原结构变成静定结构。

2. 力法原理 力法是计算超静定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1)将原结构变为基本结构 (2)位移条件: (3)建立力法方程

3.用力法求解超静定梁和刚架例:二次超静定结构 (1)原结构变为基本结构 (2)位移条件 (3)力法方程

(3)绘弯矩图 4.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桁架和组合结构 注意各杆的受力特点:二力杆只有轴力,受弯杆的内力有弯矩、剪力和轴力。 例:超静定组合结构 (1)原结构变为基本结构 (2)位移条件

(3)力法方程 (4)绘弯矩图 5. 了解温度变化、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1)温度变化时,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原结构变为基本结构 位移条件 力法方程

(2)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原结构变为基本结构 位移条件 二.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一)复习重点 1. 了解位移法基本概念及位移法与力法的区别 2. 掌握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具有一个及两个结点位移) 3. 掌握计算对称结构的简化方法 (二)小结 1. 了解位移法基本概念及位移法与力法的区别 位移法是求解超静定结构的又一基本方法,适用于求解超静定次数较高的连续梁和刚架。 位移法的前提假设:对于受弯的杆件,可略去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影响,且弯曲变形是微 2. 掌握用位移法求解超静定结构(具有一个及两个结点位移的结构) 例:求连续梁的内力 解:(1)确定基本未知量及基本体系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题目大全

第六章 力矩分配法 一 判 断 题 1. 传递系数C 与杆件刚度和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 2. 力矩分配中的传递系数等于传递弯矩与分配弯矩之比,它与外因无关.( √ ) 3. 力矩分配法所得结果是否正确,仅需校核交于各结点的杆端弯矩是否平衡.( × ) 4. 力矩分配法经一个循环计算后,分配过程中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 是传递弯矩的代数和.( √ ) 5.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时,汇交与每一结点各杆端力矩分配系数总和 为1,则表明力矩分配系数的计算绝对无错误.( × ) 6. 在力矩分配法中,分配与同一结点的杆端弯矩之和与结点不平衡力矩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 ) 7. 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渐进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但可以获得 近似解,也可获得精确解.( √ ) 8. 在任何情况下,力矩分配法的计算结构都是近似的.( × ) 9. 力矩分配系数是杆件两端弯矩的比值.( × ) 10. 图示刚架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CB =-16/2ql ( × )

题10图题11图题12图 =—M/2.( × ) 11. 图示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BC 12. 图示刚架可利用力矩分配法求解.( √ ) 13. 力矩分配法就是按分配系数分配结点不平衡力矩到各杆端的一种方法.(× ) 14. 在力矩分配法中,同一刚性结点处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 ) 15. 转动刚度(杆端劲度)S只与杆件线刚度和其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 16. 单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果是精确的.( √ ) 17. 力矩分配法仅适用于解无线位移结构.( √ ) 18.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时,杆端AC的分配系数μ.(√ ) = 18 / 29 AC 题18图题19图

结构力学位移法题及答案

> 超静定结构计算——位移法 一、判断题: 1、判断下列结构用位移法计算时基本未知量的数目。 (1) (2) (3) (4) (5) (6) EI EI EI EI 2EI EI EI EI EA EA a b EI= EI=EI= 24442 @ 2、位移法求解结构内力时如果P M 图为零,则自由项1P R 一定为零。 3、位移法未知量的数目与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有关。 4、位移法的基本结构可以是静定的,也可以是超静定的。 5、位移法典型方程的物理意义反映了原结构的位移协调条件。 二、计算题: 12、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横梁刚度EA →∞,两柱线刚度 i 相同。 2 * 1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E I =常数。

l l /2l /2 14、求对应的荷载集度q 。图示结构横梁刚度无限大。已知柱顶的水平位移为 ()5123/()EI →。 12m 12m 8m q 15、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EI =常数。 l l l l — 16、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求出未知量,各杆EI 相同。 4m 19、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 q l l

20、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各杆EI =常数,q = 20kN/m 。 6m 6m | 2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EI =常数。 l l 2 24、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EI =常数。 q 29、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 图。设各杆的EI 相同。 q q l l /2/2 * 32、用位移法作图示结构M 图。 E I =常数。

典型例题解析-_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第5章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5 – 1 基本概念 5-1-1 虚拟单位力状态构造方法 ●虚拟单位力状态构造方法: (1)去掉所有荷载重画一个结构; (2)标出所求位移矢量; (3)该矢量变成单位力,即得虚拟单位力状态。 如图3-1a 刚架求C 点竖向位移CV ?和C 截面转角 C ?,图3-1b 和图3-1c 为求相应位移所构造的虚拟单位 力状态。 5-1-2 位移计算公式 虚拟单位力作用下,引起的内力和支座反力: N Q ,,,Ri F M F F 实际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内力: NP P QP ,,F M F ●位移计算一般公式 N Q Ri i F du Md F ds F c ??γ=++-∑∑∑∑??? ●荷载作用产生位移的计算公式 Q N QP NP P k F F F F M M ds ds ds EA EI GA ?=++∑∑∑? ?? 1、梁或刚架结构 P M M ds EI ?=∑? 2、桁架结构 N NP F F ds EA ?=∑? 图3-1虚拟单位力状态 ) a () b () c (

2 结构力学典型例题解析 3、混合结构 N NP P F F MM ds ds EA EI ?=+∑∑? ? ●支座移动引起位移计算公式 Ri i F c ?=-∑ ●温度引起位移计算公式 ()N 0t F t dx M dx h α??α=+±∑∑?? ()N 0M t t lF A h α??α=+±∑∑ 式中:0,,t t α?为线膨胀系数形心温度温差,h 截面高度 M A 虚拟状态弯矩图面积 ●有弹性支座情况的位移计算公式 ()P RP R 0RP R M M F ds F EI k Ay F F EI k ?=+?±=+? ∑∑? ∑∑ 5-1-3 图乘法 图乘法公式: 0P ()Ay MM dx EI EI ±?==∑∑? 图乘法公式条件: ●等截面直杆且EI=常数 ●求 y 0图形必须为一条直线 正负号确定: 面积A 与y 0同侧取“+”号 注意:求面积的图形要会求面积和形心位置。 为使计算过程简洁、明了,先将面积和形心处对应弯矩求出标在弯矩图一侧,然后直接代入图乘法公式求得位移。 图3-2 图乘法示意图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题目大全

第六章力矩分配法 一判断题 1. 传递系数C与杆件刚度和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2. 力矩分配中的传递系数等于传递弯矩与分配弯矩之比,它与外因无关.( √) 3. 力矩分配法所得结果是否正确,仅需校核交于各结点的杆端弯矩是否平衡.( ×) 4. 力矩分配法经一个循环计算后,分配过程中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是传递弯矩的代数 和.( √) 5.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时,汇交与每一结点各杆端力矩分配系数总和为1,则表明力矩分 配系数的计算绝对无错误.( ×) 6. 在力矩分配法中,分配与同一结点的杆端弯矩之和与结点不平衡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 同.( ×) 7. 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渐进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但可以获得近似解,也可获得精 确解.( √) 8. 在任何情况下,力矩分配法的计算结构都是近似的.( ×) 9. 力矩分配系数是杆件两端弯矩的比值.( ×) 10. 图示刚架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CB=-16/2ql( ×) 题10图题11图题12图 11. 图示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BC=—M/2.( ×) 12. 图示刚架可利用力矩分配法求解.( √)

13. 力矩分配法就是按分配系数分配结点不平衡力矩到各杆端的一种方法.(× ) 14. 在力矩分配法中,同一刚性结点处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 ) 15. 转动刚度(杆端劲度)S 只与杆件线刚度和其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 16. 单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果是精确的.( √ ) 17. 力矩分配法仅适用于解无线位移结构.( √ ) 18.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时,杆端AC 的分配系数 29/18=AC μ.(√ ) 题18图 题19图 题21图 19. 图示杆AB 与CD 的EI,l 相等,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S AB 大于C 端的劲度系数(转 动刚度) S CD .( √ ) 20. 力矩分配法计算荷载作用问题时,结点最初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仅是交于结点各杆 端固端弯矩的代数和.( × ) 21. 若使图示刚架结点A 处三杆具有相同的力矩分配系数,应使三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 度)之比为:1:1:1.( √ ) 22.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力分析.( × ) 23. 计算有侧移刚架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力矩分配法.( √ ) 24.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力分析.( × ) 二 选 择 题 1. 图示结构汇交于A 的各杆件抗弯劲度系数之和为 ∑A S ,则AB 杆A 端的分配系数为: ( B ) A.∑=S A AB AB i /4μ B. ∑=S A AB AB i /3μ C. ∑=S A AB AB i /2μ

位移法例题

第7章 位移法 习 题 7-1:用位移法计算图示超静定梁,画出弯矩图,杆件EI 为常数。 题7-1图 7-2:用位移法计算图示刚架,画出弯矩图,杆件EI 为常数。 题7-2图 7-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刚架,画出弯矩图,杆件EI 为常数。 题7-3图 7-4:用位移法计算图示超静定梁,画出弯矩图。 C H 2

题7-4图 7-5:用位移法计算图示刚架,画出弯矩图,杆件EI 为常数。 题7-5图 7-6:用位移法计算图示排架,画出弯矩图。 题7-6图 7-7:用典型方程法计算7-2题,画出弯矩图。 7-8:用典型方程法计算7-3题,画出弯矩图。 7-9:用典型方程法计算7-5题,画出弯矩图。 7-10:用典型方程法计算图示桁架,求出方程中的系数和自由项。 题7-10图 7-11:用典型方程法计算图示刚架,求出方程中的系数和自由项。 1 1 E

题7-11图 7-12: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杆件EI 为常数(只需做到建立好位移法方程即可)。 题7-12图 7-13: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画出弯矩图。 题7-13图 7-14: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画出弯矩图。 C L L F

题7-14图 7-15:用位移法计算图示刚架,画出弯矩图。 题7-15图 7-16: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画出弯矩图。 题7-16图 7-17: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绘弯矩图,所有杆件的EI 均相同。 L L L L a a

题7-17图 7-18:确定图示结构用位移法求解的最少未知量个数,并画出基本体系。 题7-18图 7-19:利用对称性画出图示结构的半刚架,并在图上标出未知量,除GD 杆外,其它杆件的EI 均为常数。 e ) k C C d ) (c ) F k a ) (b ) D B L L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题目大全

第六章 力矩分配法 一 判 断 题 1. 传递系数C 与杆件刚度和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 2. 力矩分配中的传递系数等于传递弯矩与分配弯矩之比,它与外因无关.( √ ) 3. 力矩分配法所得结果是否正确,仅需校核交于各结点的杆端弯矩是否平衡.( × ) 4. 力矩分配法经一个循环计算后,分配过程中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是传递弯矩的代数和.( √ ) 5.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时,汇交与每一结点各杆端力矩分配系数总和为1,则表明力矩分配系数的计算绝对无错误.( × ) 6. 在力矩分配法中,分配与同一结点的杆端弯矩之和与结点不平衡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 ) 7. 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渐进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但可以获得近似解,也可获得精确解.( √ ) 8. 在任何情况下,力矩分配法的计算结构都是近似的.( × ) 9. 力矩分配系数是杆件两端弯矩的比值.( × ) 10. 图示刚架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CB =-16/2 ql ( × ) 题10图 题11图 题12图 11. 图示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BC =—M/2.( × ) 12. 图示刚架可利用力矩分配法求解.( √ ) 13. 力矩分配法就是按分配系数分配结点不平衡力矩到各杆端的一种方法.(× ) 14. 在力矩分配法中,同一刚性结点处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 ) 15. 转动刚度(杆端劲度)S 只与杆件线刚度和其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 16. 单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果是精确的.( √ ) 17. 力矩分配法仅适用于解无线位移结构.( √ ) 18.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时,杆端AC 的分配系数 29/18=AC μ.(√ )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力矩分配法是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的一种实用计算方法,它不需要建立和求解基本方程,可直接得到杆端弯矩。运算简单,计算方法有一定规律,便于掌握,适合手算。 理论基础:位移法; 计算结果:杆端弯矩; 适用范围: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一、正负号规定 在力矩分配法中,杆端转角、杆端弯矩、固端弯矩的正负号规定与位移法相同,即都假定对杆端顺时针转动为正。 作用在结点上的外力偶荷载,约束力矩,也假定顺时针转动为正,而杆端弯矩在结点上表示时逆时针转动为正。 二、转动刚度S 转动刚度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在数值上等于使杆端发生单位转动时需在杆端施加的力矩。AB 杆A 端的转动刚度S AB与AB杆的线刚度i(材料的性质、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杆长)及远端支承有关,而与近端支承无关。当远端是不同支承时,等截面杆的转动刚度如下: 三、传递系数C 杆端转动时产生的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的比值。即: 远端弯矩可表达为:M BA=C AB M AB

等截面直杆的传递系数与远端的支撑情况有关: 远端固定: C=1/2 远端铰支: C=0 远端滑动: C=-1 四、多结点无侧移结构的计算 注意: ①多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得到的是渐近解。 ②首先从结点不平衡力矩较大的结点开始,以加速收敛。 ③不能同时放松相邻的结点(因为两相邻结点同时放松时,它们之间的杆的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定不出来);但是,可以同时放松所有不相邻的结点,这样可以加速收敛。 ④每次要将结点不平衡力矩变号分配。 ⑤结点i的不平衡力矩M i等于附加刚臂上的约束力矩,可由结点平衡求得。 例题;用力矩分配法画连续梁的M图,EI为常数。

第5章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第5章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习题 5-1:由积分法求图示悬臂梁C 点的竖向位移CY ?,杆件的EI 为常数。 题5-1图 5-2:由积分法求图示悬挑梁C 点、D 点的竖向位移CY ?和DY ?,杆件EI 为常数。 题5-2图 5-3:图示刚架的A 支座向下发生了a 的移动,向左发生了b 的移动,求由此引起C 点的转角C ??和D 点的竖向位移DY ?。 题5-3图 题5-4图 5-4:图示刚架的A 支座向下发生了a 的移动,C 支座向右发生了b 的移动,求由此引起铰D 两侧截面的相对转角D ??和E 点的竖向位移EY ?。 5-5:图示桁架的CE 杆由于制造误差比设计短了a ,试计算由此引起的D 点水平位移DX ?。杆件的EA 均相同。 m 4kN

题5-5图 5-6:图示桁架的EB 杆由于制造误差比设计短了a ,试计算由此引起的D 点水平位移DX ?。杆件的EA 均相同。 题5-6图 5-7:求图示桁架E 点的竖向位移 EY ?、FG 杆的转角 FG ??,所有杆件EA 相同。 题5-7图 5-8:求出图示桁架C 点的竖向位移 CY ?,所有杆件的EA 相同。

题5-8图 5-9:求图示结构的C 、D 两点的相对水平位移 CDX ?,所有杆件的EI 相同。 题5-9图 5-10:求图示结构D 点的水平位移 DX ?,所有杆件的EI 相同。 题5-10图 5-11:计算图示结构D 点的转角 D ??,所有杆件的EI 相同,弹簧刚度系数为k 。 10kN

题5-11图 5-12:试求图示结构G 点的水平位移GX ?,所有杆件的EI 均为常量。 题5-12图 5-13:用图乘法求图示结构D 点的竖向位移DY ?,所有杆件的EI 相同,弹簧的刚度系数为k 。 题5-12图 5-14:求图示结构A 点的水平位移 AX ?、D 点的转角 D ??,所有杆件的EI 相同。 q kN

结构力学-第7章-位移法Word版

第7章位移法 一. 教学目的 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正确的判断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个数; 熟悉等截面杆件的转角位移方程; 熟练掌握用位移法计算荷载作用下的刚架的方法 了解位移法基本体系与典型方程的物理概念和解法。 二. 主要章节 §7-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7-2 杆件单元的形常数和载常数—位移法的前期工作 §7-3 位移法解无侧移刚架 §7-4 位移法解有侧移刚架 §7-5 位移法的基本体系 §7-6 对称结构的计算 *§7-7支座位移和温度改变时的位移法分析(选学内容) §7-8小结 §7-9思考与讨论 三. 学习指导 位移法解超静定结构的基础是确定结构的基本未知量以及各个杆件的转角位移方程,它不仅可以解超静定结构,同时还可以求解静定结构,另外,要注意杆端弯矩的正负号有新规定。 四. 参考资料 《结构力学(Ⅰ)-基本教程第3版》P224~P257 第六章我们学习了力法,力法和位移法是计算超静定结构的两个基本方法,力法发展较早,位移法稍晚一些。力法把结构的多余力作为基本未知量,将超静定结构转变为将定结构,按照位移条件建立力法方程求解的;而我们今天开始学的这一章位移法则是以结构的某些位移作为未知量,先设法求出他们,在据以求出结构的内力和其他位移。由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可以衍生出其他几种在工程实际中应用十分普遍的计算方法,例如力矩分配法和迭代法等。因此学习本章内容,不仅为了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还未以后学习其他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应用微机计算所用的直接刚度法也是由位移法而来的,所以本章的内容也是学习电算应用的一个基础。

本章讨论位移法的原理和应用位移法计算刚架,取刚架的结点位移做为基本未知量,由结点的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方程。位移法方程有两种表现形式:①直接写平衡返程的形式(便于了解和计算)② 基本体系典型方程的形式(利于与力法及后面的计算机计算为基础的矩阵位移法相对比,加深理解) §7-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1.关于位移法的简例 为了具体的了解位移法的基本思路,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桁架的例子:课本P225。图7-1和图7-2所示。 (a) (a) (b) (b) 图7-1 图7-2 第一步:从结构中取出一个杆件进行分析。(杆件分析) 图7-2中杆件AB 如已知杆端B 沿杆轴向的位移为i u (即杆件的伸长)则杆端力Ni F 为: i i i Ni u l EA F (7-1) E-为弹性模量,A-为杆件截面面积,i l -为杆件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