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区划分、内存分配、常量存储区、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区[C ][内存管理]

内存区划分、内存分配、常量存储区、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区[C  ][内存管理]
内存区划分、内存分配、常量存储区、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区[C  ][内存管理]

内存区划分、内存分配、常量存储区、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区

[C++][内存管理]

一.在c中分为这几个存储区

1.栈-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2.堆-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3.全局区(静态区),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程序结束释放

4.另外还有一个专门放常量的地方。- 程序结束释放

#define不占用内存单元。C++编译器通常并不给const常量分配存储空间,而是把const变量的定义保存在符号表里。在VC中,const变量与一般变量一样,都分配内存空间。

在函数体中定义的变量通常是在栈上,用malloc, calloc, realloc等分配内存的函数分配得到的就是在堆上。在所有函数体外定义的是全局量,加了static修饰符后不管在哪里都存放在全局区(静态区),在所有函数体外定义的static变量表示在该文件中有效,不能extern到别的文件用,在函数体内定义的static 表示只在该函数体内有效。另外,函数中的"adgfdf"这样的字符串存放在常量区。比如: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void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post.content}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分配得来得10字节的区域在堆区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20字节的区域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post.content}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块}

二.在C++中,内存分成5个区,他们分别是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静态存储区和常量存储区

1.栈,就是那些由编译器在需要的时候分配,在不需要的时候自动清除的变量的存储区。里面的变量通常是局部变量、函数参数等。

2.堆,就是那些由new分配的内存块,他们的释放编译器不去管,由我们的应用程序去控制,一般一个new就要对应一个delete。如果程序员没有释放掉,那么在程序结束后,操作系统会自动回收。

3.自由存储区,就是那些由malloc等分配的内存块,他和堆是十分相似的,不过它是用free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4.全局/静态存储区,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被分配到同一块内存中,在以前的C语言中,全局变量又分为初始化的和未初始化的,在C++里面没有这个区分了,他们共同占用同一块内存区。

5.常量存储区,这是一块比较特殊的存储区,他们里面存放的是常量,不允许修改(当然,你要通过非正当手段也可以修改)

三. 谈谈堆与栈的关系与区别

具体地说,现代计算机(串行执行机制),都直接在代码底层支持栈的数据结构。这体现在,有专门的寄存器指向栈所在的地址,有专门的机器指令完成数据入栈出栈的操作。这种机制的特点是效率高,支持的数据有限,一般是整数,指针,浮点数等系统直接支持的数据类型,并不直接支持其他的数据结构。因为栈的这种特点,对栈的使用在程序中是非常频繁的。对子程序的调用就是直接利用栈完成的。机器的call指令里隐含了把返回地址推入栈,然后跳转至子程序地址的操作,而子程序中的ret指令则隐含从堆栈中弹出返回地址并跳转之的操作。C/C++中的自动变量是直接利用栈的例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函数返回时,该函数的自动变量自动失效的原因。

和栈不同,堆的数据结构并不是由系统(无论是机器系统还是操作系统)支持的,而是由函数库提供的。基本的malloc/realloc/free 函数维护了一套内部的堆数据结构。当程序使用这些函数去获得新的内存空间时,这套函数首先试图从内部堆中寻找可用的内存空间,如果没有可以使用的内存空间,则试图利用系统调用来动态增加程序数据段的内存大小,新分配得到的空间首先被组织进内部堆中去,然后再以适当的形式返回给调用者。当程序释放分配的内存空间时,这片内存空间被返回内部堆结构中,可能会被适当的处理(比如和其他空闲空间合并成更大的空闲空间),以更适合下一次内存分配申请。这套复杂的分配机制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内存分配的缓冲池(Cache),使用这套机制有如下若干原因:

1. 系统调用可能不支持任意大小的内存分配。有些系统的系统调用只支持固定大小及其倍数的内存请求(按页分配);这样的话对于大量的小内存分类来说会造成浪费。

2. 系统调用申请内存可能是代价昂贵的。系统调用可能涉及用户态和核心态的转换。

3. 没有管理的内存分配在大量复杂内存的分配释放操作下很容易造成内存碎片。

堆和栈的对比

从以上知识可知,栈是系统提供的功能,特点是快速高效,缺点是有限制,数据不灵活;而栈是函数库提

供的功能,特点是灵活方便,数据适应面广泛,但是效率有一定降低。栈是系统数据结构,对于进程/线程是唯一的;堆是函数库内部数据结构,不一定唯一。不同堆分配的内存无法互相操作。栈空间分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两种。静态分配是编译器完成的,比如自动变量(auto)的分配。动态分配由alloca函数完成。栈的动态分配无需释放(是自动的),也就没有释放函数。为可移植的程序起见,栈的动态分配操作是不被鼓励的!堆空间的分配总是动态的,虽然程序结束时所有的数据空间都会被释放回系统,但是精确的申请内存/ 释放内存匹配是良好程序的基本要素。

1.碎片问题:对于堆来讲,频繁的new/delete势必会造成内存空间的不连续,从而造成大量的碎片,使程序效率降低。对于栈来讲,则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栈是先进后出的队列,他们是如此的一一对应,以至于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内存块从栈中间弹出,在他弹出之前,在他上面的后进的栈内容已经被弹出,详细的可以>参考数据结构,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讨论了。

2.生长方向:对于堆来讲,生长方向是向上的,也就是向着内存地址增加的方向;对于栈来讲,它的生长方向是向下的,是向着内存地址减小的方向增长。

3.分配方式:堆都是动态分配的,没有静态分配的堆。栈有2种分配方式: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静态分配是编译器完成的,比如局部变量的分配。动态分配由alloca函数进行分配,但是栈的动态分配和堆是不同的,他的动态分配是由编译器进行释放,无需我们手工实现。

4.分配效率:栈是机器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计算机会在底层对栈提供支持:分配专门的寄存器存放栈的地址,压栈出栈都有专门的指令执行,这就决定了栈的效率比较高。堆则是C/C++函数库提供的,它的机制是很复杂的,例如为了分配一块内存,库函数会按照一定的算法(具体的算法可以参考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在堆内存中搜索可用的足够大小的空间,如果没有足够大小的空间(可能是由于内存碎片太多),就有可能调用系统功能去增加程序数据段的内存空间,这样就有机会分到足够大小的内存,然后进行返回。显然,堆的效率比栈要低得多。

明确区分堆与栈:

在bbs上,堆与栈的区分问题,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由此可见,初学者对此往往是混淆不清的,所以我决定拿他第一个开刀。

首先,我们举一个例子:

void f()

{

int* p=new int[5];

}

这条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堆与栈,看到new,我们首先就应该想到,我们分配了一块堆内存,那么指针p呢?他分配的是一块栈内存,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栈内存中存放了一个指向一块堆内存的指针p。

在程序会先确定在堆中分配内存的大小,然后调用operator new分配内存,然后返回这块内存的首地址,放入栈中,他在VC6下的汇编代码如下:

00401028 push 14h

0040102A call operator new (00401060)

0040102F add esp,4

00401032 mov dword ptr [ebp-8],eax

00401035 mov eax,dword ptr [ebp-8]

00401038 mov dword ptr [ebp-4],eax

这里,我们为了简单并没有释放内存,那么该怎么去释放呢?是delete p么?澳,错了,应该是delete []p,这是为了告诉编译器:我删除的是一个数组,VC6就会根据相应的Cookie信息去进行释放内存的工作。

好了,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堆和栈究竟有什么区别?

主要的区别由以下几点:

1、管理方式不同;

2、空间大小不同;

3、能否产生碎片不同;

4、生长方向不同;

5、分配方式不同;

6、分配效率不同;

管理方式:对于栈来讲,是由编译器自动管理,无需我们手工控制;对于堆来说,释放工作由程序员控制,容易产生memory leak。

空间大小:一般来讲在32位系统下,堆内存可以达到4G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堆内存几乎是没有什么限制的。但是对于栈来讲,一般都是有一定的空间大小的,例如,在VC6下面,默认的栈空间大小是1M(好像是,记不清楚了)。当然,我们可以修改:

打开工程,依次操作菜单如下:Project->Setting->Link,在Category 中选中Output,然后在Reserve中设定堆栈的最大值和commit。

注意:reserve最小值为4Byte;commit是保留在虚拟内存的页文件里面,它设置的较大会使栈开辟较大的值,可能增加内存的开销和启动时间。

堆和栈相比,由于大量new/delete的使用,容易造成大量的内存碎片;由于没有专门的系统支持,效率很低;由于可能引发用户态和核心态的切换,内存的申请,代价变得更加昂贵。所以栈在程序中是应用最广泛的,就算是函数的调用也利用栈去完成,函数调用过程中的参数,返回地址,EBP和局部变量都采用栈的方式存放。所以,我们推荐大家尽量用栈,而不是用堆。

另外对存取效率的比较:

代码:

char s1[] = "aaaaaaaaaaaaaaa";

char *s2 = "bbbbbbbbbbbbbbbbb";

aaaaaaaaaaa是在运行时刻赋值的;

而bbbbbbbbbbb是在编译时就确定的;

但是,在以后的存取中,在栈上的数组比指针所指向的字符串(例如堆)快。

比如:

void main()

{

char a = 1;

char c[] = "1234567890";

char *p ="1234567890";

a = c[1];

a = p[1];

return;

}

对应的汇编代码

10: a = c[1];

00401067 8A 4D F1 mov cl,byte ptr [ebp-0Fh]

0040106A 88 4D FC mov byte ptr [ebp-4],cl

11: a = p[1];

0040106D 8B 55 EC mov edx,dword ptr [ebp-14h]

00401070 8A 42 01 mov al,byte ptr [edx+1]

00401073 88 45 FC mov byte ptr [ebp-4],al

第一种在读取时直接就把字符串中的元素读到寄存器cl中,而第二种则要先把指针值读到edx中,在根据edx读取字符,显然慢了.

无论是堆还是栈,都要防止越界现象的发生(除非你是故意使其越界),因为越界的结果要么是程序崩溃,要么是摧毁程序的堆、栈结构,产生以想不到的结果,就算是在你的程序运行过程中,没有发生上面的问题,你还是要小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崩掉,编写稳定安全的代码才是最重要的

堆内存

堆内存是区别于栈区、全局数据区和代码区的另一个内存区域。堆允许程序在运行时动态地申请某个大小的内存空间。在学习C程序设计语言时,会遇到两个很相似的术语:堆内存和栈内存。这堆内存和栈内存两个术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所表达的意义还是有差别的,堆内存和栈内存的区别可以用如下的比喻来看出:使用堆内存就象是自己动手做喜欢吃的菜肴,比较麻烦,但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自由度大。使用栈内存就象我们去饭馆里吃饭,只管点菜(发出申请)、付钱和吃(使用),吃饱了就走,不必理会切菜、洗菜等准备工作和洗碗、刷锅等扫尾工作,他的好处是快捷,但是自由度小。操作系统中所说的堆内存和栈内存,在操作上有上述的特点,这里的堆内存实际上指的就是(满足堆内存性质的)优先队列的一种数据结构,第1个元素有最高的优先权;栈内存实际上就是满足先进后出的性质的数学或数据结构 在标准C语言上,使用malloc等内存分配函数获取内存即是从堆中分配内存,而在一个函数体中例如定义一个数组之类的操作是从栈中分配内存。从堆中分配的内存需要程序员手动释放,如果不释放,而系统内存管理器又不自动回收这些堆内存的话(实现这一项功能的系统很少) 动态分配堆内存,那就一直被占用。如果一直申请堆内存,而不释放,内存会越来越少,很明显的结果是系统变慢或者申请不到新的堆内存。而过度的申请堆内存(可以试试在函数中申请一个1G的数组!),会导致堆被压爆,结果是灾难性的。 我们掌握堆内存的权柄就是返回的指针,一旦丢掉了指针,便无法在我们视野内释放它。这便是内存泄露。而如果在函数中申请一个数组,在函数体外调用使用这块堆内存,结果将无法预测。我们知道在c/c++中定义的数组大小必需要事先定义好,他们通常是分配在静态内存空间或者是在栈内存空间内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候却需要动态的为数组分配大小,这时就要用到堆内存分配的概念。在堆内存分配时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堆内存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内存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内存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堆内存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另外,在WINDOWS

堆与栈

栈是由编译器在需要的时分配的,不需要时自动清除的变量存储区。里面的变量通常是局部变量、函数参数等。堆是有malloc()函数(C++语言为new运算符)分配为内存快,内存的释放由程序员手动控制,在C语言为free()完成(C++中为deleted)。堆和栈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管理方式不同 栈编译器自动管理,无需程序员手工控制;而堆空间的申请释放工作由程序员控制,容易产生内存泄漏。 (2)空间的大小不同 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设定好,当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溢出。因此,用户能从栈获得空间较小。 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因为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空闲内存地址的,且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由此可见,堆获得空间较灵活,也较大。栈中元素都是一一对应的,不会存在一个内存块从中弹出的情况。 (3)是否产生碎片 对于栈来讲,频繁的malloc/free(new/delete)势必会造成内存空间的不连续,从而造成大量的碎片,使程序效率降低(虽然程序在退出后操作系统会对内存进行回收管理)。对于栈来讲,则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4) 增长方向不同 堆的增长方向是向上的,即向着内存地址增加的方向。栈的增长方向是向下的,即向着内存地址减小的方向。 (5)分配方式不同 堆都是程序中由malloc()函数动态申请分配并由free()函数释放的;栈的分配和释放是由编译器完成的,栈的动态分配由alloca()函数完成,但是栈的动态分配和对不同,它的动态分配是由编译器进行申请和释放的,无需手工实现。 (6)分配效率不同 栈是由机器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计算机会在底层对栈提供支持;分配专门的寄存器存放栈的地址,压栈出栈都有专门的指令进行。堆则是C函数库提供的,它的机制很复杂,例如为了分配一块内存,库函数会按照一定的算法(具体的算法可以参考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在堆内存中搜索可用的足够大的空间,如果没有足够大的空间(可能是由于内存碎片太多),就需要操作系统来重新整理内存空间,这样就有机会分到足够大小的内存,然后返回。 显然堆的效率要比栈低得多。 可执行代码运行时内存结构结构: (1)代码区(text segment)。代码区指令根据程序设计流程依次执行,对于顺序指令,则只会执行一次(每个进程),如果反复,则需要使用跳转指令,如果进行递归,则需要借助栈来实现。 代码区的指令包括操作码和要操作的对象(或对象地址引用)。如果是里技术(及具体的数值),将直接包含在代码中;如果是局部变量,将在栈区分配空间。然后引用该数的地址;如果是BSS去和数据区,在代码中同样是引用该数的地址。

java中堆和栈的区别

Java中堆与栈的区别 简单的说: Java把内存划分成两种:一种是栈内存,一种是堆内存。 在函数中定义的一些基本类型的变量和对象的引用变量都在函数的栈内存中分配。 当在一段代码块定义一个变量时,Java就在栈中为这个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当超过变量的作用域后,Java会自动释放掉为该变量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该内存空间可以立即被另作他用。 堆内存用来存放由new创建的对象和数组。 在堆中分配的内存,由Java虚拟机的自动垃圾回收器来管理。 1. 栈(stack)与堆(heap)都是Java用来在Ram中存放数据的地方。与C++不同,Java 自动管理栈和堆,程序员不能直接地设置栈或堆。 2. 栈的优势是,存取速度比堆要快,仅次于直接位于CPU中的寄存器。但缺点是,存在栈中的数据大小与生存期必须是确定的,缺乏灵活性。另外,栈数据可以共享,详见第3点。堆的优势是可以动态地分配内存大小,生存期也不必事先告诉编译器,Java的垃圾收集器会自动收走这些不再使用的数据。但缺点是,由于要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存取速度较慢。 3. Java中的数据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基本类型(primitive types), 共有8种,即int, short, long, byte, float, double, boolean, char(注意,并没有string的基本类型)。这种类型的定义是通过诸如int a = 3; long b = 255L;的形式来定义的,称为自动变量。值得注意的是,自动变量存的是字面值,不是类的实例,即不是类的引用,这里并没有类的存在。如int a = 3; 这里的a是一个指向int类型的引用,指向3这个字面值。这些字面值的数据,由于大小可知,生存期可知(这些字面值固定定义在某个程序块里面,程序块退出后,字段值就消失了),出

C语言堆和栈

在计算机领域,堆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我们编写的C语言程序基本上都要用到。 但对于很多的初学着来说,堆栈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堆栈:一种数据结构、一个在程序运 行时用于存放的地方,这可能是很多初学者的认识,因为我曾经就是这么想的和汇编语言中 的堆栈一词混为一谈。我身边的一些编程的朋友以及在网上看帖遇到的朋友中有好多也说不 清堆栈,所以我想有必要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堆栈的看法,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朋友们不吝 赐教,这对于大家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首先在数据结构上要知道堆栈,尽管我们这么称呼它,但实际上堆栈是两种数据结构:堆和栈。 堆和栈都是一种数据项按序排列的数据结构。 我们先从大家比较熟悉的栈说起吧,它是一种具有后进先出性质的数据结构,也就是说 后存放的先取,先存放的后取。这就如同我们要取出放在箱子里面底下的东西(放入的比较 早的物体),我们首先要移开压在它上面的物体(放入的比较晚的物体)。而堆就不同了,堆 是一种经过排序的树形数据结构,每个结点都有一个值。通常我们所说的堆的数据结构,是 指二叉堆。堆的特点是根结点的值最小(或最大),且根结点的两个子树也是一个堆。由于 堆的这个特性,常用来实现优先队列,堆的存取是随意,这就如同我们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取 书,虽然书的摆放是有顺序的,但是我们想取任意一本时不必像栈一样,先取出前面所有的 书,书架这种机制不同于箱子,我们可以直接取出我们想要的书。 然而我要说的重点并不在这,我要说的堆和栈并不是数据结构的堆和栈,之所以要说数 据结构的堆和栈是为了和后面我要说的堆区和栈区区别开来,请大家一定要注意。 下面就说说C语言程序内存分配中的堆和栈,这里有必要把内存分配也提一下,大家不 要嫌我啰嗦,一般情况下程序存放在Rom或Flash中,运行时需要拷到内存中执行,内存会分 别存储不同的信息,如下图所示:

堆与栈,静态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区别

堆与栈,静态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区别 堆与栈,静态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区别 对和栈的主要的区别由以下几点: 1、管理方式不同; 2、空间大小不同; 3、能否产生碎片不同; 4、生长方向不同; 5、分配方式不同; 6、分配效率不同; 管理方式:对于栈来讲,是由编译器自动管理,无需我们手工控制;对于堆来说,释放工作由程序员控制,容易产生memory leak。 空间大小:一般来讲在32位系统下,堆内存可以达到4G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堆内存几乎是没有什么限制的。但是对于栈来讲,一般都是有一定的空间大小的,例如,在VC6下面,默认的栈空间大小是1M(好像是,记不清楚了)。当然,我们可以修改: 打开工程,依次操作菜单如下:Project->Setting->Link,在Category 中选中Output,然后在Reserve中设定堆栈的最大值和commit。 注意:reserve最小值为4Byte;commit是保留在虚拟内存的页文件里面,它设置的较大会使栈开辟较大的值,可能增加内存的开销和启动时间。 碎片问题:对于堆来讲,频繁的new/delete势必会造成内存空间的不连续,从而造成大量的碎片,使程序效率降低。对于栈来讲,则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栈是先进后出的队列,他们是如此的一一对应,以至于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内存块从栈中间弹出,在他弹出之前,在他上面的后进的栈内容已经被弹出,详细的可以参考数据结构,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讨论了。 生长方向:对于堆来讲,生长方向是向上的,也就是向着内存地址增加的方向;对于栈来讲,它的生长方向是向下的,是向着内存地址减小的方向增长。 分配方式:堆都是动态分配的,没有静态分配的堆。栈有2种分配方式: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静态分配是编译器完成的,比如局部变量的分配。动态分配由alloca函数进行分配,但是栈的动态分配和堆是不同的,他的动态分配是由编译器进行释放,无需我们手工实现。 分配效率:栈是机器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计算机会在底层对栈提供支持:分配专门的寄存器存放栈的地址,压栈出栈都有专门的指令执行,这就决定了栈的效率比较高。堆则是C/C++函数库提供的,它的机制是很复杂的,例如为了分配一块内存,库函数会按照一定的算法(具体的算法可以参考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在堆内存中搜索可用的足够大小的空间,如果没有足够大小的空间(可能是由于内存碎片太多),就有可能调用系统功能去增加程序数据段的内存空间,这样就有机会分到足够大小的内存,然后进行返回。显然,堆的效率比栈要低得多。

两种常见的内存管理方法:堆和内存池

两种常见的内存管理方法:堆和内存池 本文导读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数据,例如,串口接收的数据,ADC采集的数据。若需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以便进一步运算、处理,则应为其分配合适的内存空间,数据处理完毕后,再释放相应的内存空间。为了便于内存的分配和释放,AWorks提供了两种内存管理工具:堆和内存池。 本文为《面向AWorks框架和接口的编程(上)》第三部分软件篇——第9章内存管理——第1~2小节:堆管理器和内存池。 本章导读 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一般存放在内存中,只有当数据需要参与运算时,才从内存中取出,交由CPU运算,运算结束再将结果存回内存中。这就需要系统为各类数据分配合适的内存空间。 一些数据需要的内存大小在编译前可以确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全局变量或静态变量,这部分数据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均有效,在编译时就为这些数据分配了固定的内存空间,后续直接使用即可,无需额外的管理;一类是局部变量,这部分数据仅在当前作用域中有效(如函数中),它们需要的内存自动从栈中分配,也无需额外的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一部分数据的内存从栈中分配,因此,需要确保应用程序有足够的栈空间,尽量避免定义内存占用较大的局部变量(比如:一个占用数K内存的数组),以避免栈溢出,栈溢出可能破坏系统关键数据,极有可能造成系统崩溃。 一些数据需要的内存大小需要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不能在编译前确定。例如,可能临时需要1K内存空间用于存储远端通过串口发过来的数据。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对内存空间进行动态管理的能力,在用户需要一段内存空间时,向系统申请,系统选择一段合适的内存空间分配给用户,用户使用完毕后,再释放回系统,以便系统将该段内存空间回收再利用。在AWorks中,提供了两种常见的内存管理方法:堆和内存池。9.1 堆管理器

堆变量和栈变量

全局,静态,new产生的变量都在堆中 动态分配的变量在堆中分配 局部变量在栈里分配 函数中声明的变量在栈中 用了new标示符在堆中 全局变量和static变量都在全局区 程序为栈变量分配动态内存,在程序结束时为栈变量分配的空间将自动释放;而为堆变量分配的空间则不会自动释放,若在程序中没有没有释放堆变量,它将一直占用系统内存。 堆栈是一种执行“后进先出”算法的数据结构。 设想有一个直径不大、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竹筒。有若干个写有编号的小球,小球的直径比竹筒的直径略小。现在把不同编号的小球放到竹筒里面,可以发现一种规律:先放进去的小球只能后拿出来,反之,后放进去的小球能够先拿出来。所以“先进后出”就是这种结构的特点。 堆栈就是这样一种数据结构。它是在内存中开辟一个存储区域,数据一个一个顺序地存入(也就是“压入——push”)这个区域之中。有一个地址指针总指向最后一个压入堆栈的数据所在的数据单元,存放这个地址指针的寄存器就叫做堆栈指示器。开始放入数据的单元叫做“栈底”。数据一个一个地存入,这个过程叫做“压栈”。在压栈的过程中,每有一个数据压入堆栈,就放在和前一个单元相连的后面一个单元中,堆栈指示器中的地址自动加1。读取这些数据时,按照堆栈指示器中的地址读取数据,堆栈指示器中的地址数自动减 1。这个过程叫做“弹出pop”。如此就实现了后进先出的原则。 堆栈是计算机中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比如函数的调用在计算机中是用堆栈实现的。 堆栈可以用数组存储,也可以用以后会介绍的链表存储。 下面是一个堆栈的结构体定义,包括一个栈顶指针,一个数据项数组。栈顶指针最开始指向-1,然后存入数据时,栈顶指针加1,取出数据后,栈顶指针减1。 #define MAX_SIZE 100 typedef int DATA_TYPE; struct stack { DATA_TYPE data[MAX_SIZE]; int top; }; 在C++中,内存分成5个区,他们分别是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静态存储区和常量存储区。 栈,就是那些由编译器在需要的时候分配,在不需要的时候自动清楚的变量的存储区。里面的变量通常是局部变量、函数参数等。 堆,就是那些由new分配的内存块,他们的释放编译器不去管,由我们的应用程

C++中堆和栈的区别

C++中堆和栈的区别,自由存储区、全局/静态存储区和常量存储区 文章来自一个论坛里的回帖,哪个论坛记不得了! 在C++中,内存分成5个区,他们分别是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静态存储区和常量存储区。 栈,就是那些由编译器在需要的时候分配,在不需要的时候自动清楚的变量的存储区。里面的变量通常是局部变量、函数参数等。 堆,就是那些由new分配的内存块,他们的释放编译器不去管,由我们的应用程序去控制,一般一个new就要对应一个delete。如果程序员没有释放掉,那么在程序结束后,操作系统会自动回收。 自由存储区,就是那些由malloc等分配的内存块,他和堆是十分相似的,不过它是用free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全局/静态存储区,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被分配到同一块内存中,在以前的C语言中,全局变量又分为初始化的和未初始化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与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同时未被初始化的对象存储区可以通过void*来访问和操纵,程序结束后由系统自行释放),在C++里面没有这个区分了,他们共同占用同一块内存区。 常量存储区,这是一块比较特殊的存储区,他们里面存放的是常量,不允许修改(当然,你要通过非正当手段也可以修改,而且方法很多) 明确区分堆与栈 在bbs上,堆与栈的区分问题,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由此可见,初学者对此往往是混淆不清的,所以我决定拿他第一个开刀。 首先,我们举一个例子: void f() { int* p=new int[5]; } 这条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堆与栈,看到new,我们首先就应该想到,我们分配了一块堆内存,那么指针p呢?他分配的是一块栈内存,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栈内存中存放了一个指向一块堆内存的指针p。在程序会先确定在堆中分配内存的大小,然后调用operator new分配内存,然后返回这块内存的首地址,放入栈中,他在VC6下的汇编代码如下: 00401028 push 14h 0040102A call operator new (00401060) 0040102F add esp,4 00401032 mov dword ptr [ebp-8],eax 00401035 mov eax,dword ptr [ebp-8] 00401038 mov dword ptr [ebp-4],eax 这里,我们为了简单并没有释放内存,那么该怎么去释放呢?是delete p 么?澳,错了,应该是delete []p,这是为了告诉编译器:我删除的是一个数组,VC6就会根据相应的Cookie信息去进行释放内存的工作。 好了,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堆和栈究竟有什么区别? 主要的区别由以下几点: 1、管理方式不同; 2、空间大小不同; 3、能否产生碎片不同; 4、生长方向不同;

JVM内存分配(栈堆)与JVM回收机制

Java 中的堆和栈 简单的说: Java把内存划分成两种:一种是栈内存,一种是堆内存。 在函数中定义的一些基本类型的变量和对象的引用变量都在函数的栈内存中分配。 当在一段代码块定义一个变量时,Java就在栈中为这个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当超过变量的作用域后,Java会自动释放掉为该变量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该内存空间可以立即被另作他用。 堆内存用来存放由new创建的对象和数组。 在堆中分配的内存,由Java虚拟机的自动垃圾回收器来管理。 在堆中产生了一个数组或对象后,还可以在栈中定义一个特殊的变量,让栈中这个变量的取值等于数组或对象在堆内存中的首地址,栈中的这个变量就成了数组或对象的引用变量。 引用变量就相当于是为数组或对象起的一个名称,以后就可以在程序中使用栈中的引用变量来访问堆中的数组或对象。 具体的说: 栈与堆都是Java用来在Ram中存放数据的地方。与C++不同,Java自动管理栈和堆,程序员不能直接地设置栈或堆。 Java的堆是一个运行时数据区,类的(对象从中分配空间。这些对象通过new、newarray、anewarray和multianewarray等指令建立,它们不需要程序代码来显式的释放。堆是由垃圾回收来负责的,堆的优势是可以动态地分配内存大小,生存期也不必事先告诉编译器,因为它是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的,Java的垃圾收集器会自动收走这些不再使用的数据。但缺点是,由于要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存取速度较慢。 栈的优势是,存取速度比堆要快,仅次于寄存器,栈数据可以共享。但缺点是,存在栈中的数据大小与生存期必须是确定的,缺乏灵活性。栈中主要存放一些基本类型的变量(,int, short, long, byte, float, double, boolean, char)和对象句柄。 栈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殊性,就是存在栈中的数据可以共享。假设我们同时定义: int a = 3; int b = 3; 编译器先处理int a = 3;首先它会在栈中创建一个变量为a的引用,然后查找栈中是否有3这个值,如果没找到,就将3存放进来,然后将a指向3。接着处理int b = 3;在创建完b的引用变量后,因为在栈中已经有3这个值,便将b直接指向3。这样,就出现了a与b同时均指向3的情况。这时,如果再令a=4;那么编译器会重新搜索栈中是否有4值,如果没有,则将4存放进来,并令a指向4;如果已经有了,则直接将a指向这个地址。因此a值的改变不会影响到b 的值。要注意这种数据的共享与两个对象的引用同时指向一个对象的这种共享是不同的,因为这种情况a的修改并不会影响到b, 它是由编译器完成的,它有利于节省空间。而一个对象引用变量修改了这个对象的内部状态,会影响到另一个对象引用变量。 String是一个特殊的包装类数据。可以用: String str = new String("abc"); String str = "abc"; 两种的形式来创建,第一种是用new()来新建对象的,它会在存放于堆中。每调用一次就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 而第二种是先在栈中创建一个对String类的对象引用变量str,然后查找栈中有没有存放"abc",如果没有,则将"abc"存放进栈,并令str指向”abc”,如果已经有”abc”则直接令 str指向“abc”。 比较类里面的数值是否相等时,用equals()方法;当测试两个包装类的引用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时,用==,下面用例子说明上面的理论。 String str1 = "abc"; String str2 = "abc"; System.out.println(str1==str2); //true

WINDOWS堆栈区别[转]

WINDOWS堆栈区别[转] 堆和栈的区别(转贴) 非本人作也!因非常经典,所以收归旗下,与众人阅之!原作者不祥! 堆和栈的区别 一、预备知识—程序的内存分配 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栈区(STACK)—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 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程序结束后有系统释放 4、文字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二、例子程序 这是一个前辈写的,非常详细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二、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2.1申请方式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HEAP: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 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用NEW运算符 如P2 = (CHAR *)MALLOC(10);

Eclipse 堆栈和内存大小设置

1, 设置Eclipse内存使用情况 修改eclipse根目录下的eclipse.ini文件 -vmargs //虚拟机设置,说明后面是VM的参数 -Xms40m //Xms是默认的虚拟机内存大小 -Xmx256m //Xmx是最大内存 -XX:PermSize=128M //非堆内存设置,最小堆大小。一般报内存不足时,都是说这个太小,堆空间剩余小于5%就会警告,建议把这个稍微设 //大一点,不过要视自己机器内存大小来设置 -XX:MaxPermSize=256M 注意:为何将上面的参数写入到eclipse.ini文件Eclipse没有执行对应的设置?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守eclipse.ini文件的设置规则: 参数形如“项值”这种形式,中间有空格的需要换行书写;如果值中有空格的需要用双引号包括起来。比如我们使用-vm C:/Java/jre1.6.0/bin/javaw.exe参数设置虚拟机,在eclipse.ini文件中要写成这样: 1.-vm 2.C:/Java/jre1.6.0/bin/javaw.exe 按照上面所说的,最后参数在eclipse.ini中可以写成这个样子:

1.-vmargs 2.-Xms128M 3.-Xmx512M 4.-XX:PermSize=64M 5.-XX:MaxPermSize=128M 实际运行的结果可以通过Eclipse中“Help”-“About Eclipse SDK”窗口里面的“Configuration Details”按钮进行查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Eclipse压缩包中自带的eclipse.ini文件内容是这样的: 1.-showsplash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338172.html,.eclipse.platform 3.--launcher.XXMaxPermSize 4.256m 5.-vmargs 6.-Xms40m 7.-Xmx256m 其中–launcher.XXMaxPermSize(注意最前面是两个连接线)跟-XX:MaxPermSize参数的含义基本是一样的,我觉得唯一的区别就是前者是eclipse.exe启动的时候设置的参数,而后者是eclipse所使用的JVM中的参数。其实二者设置一个就可以了,所以这里可以把–launcher.XXMaxPermSize和下一行使用#

关于堆栈的讲解(我见过的最经典的

一、预备知识—程序的内存分配 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栈区(stack)—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 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程序结束后有系统释放 4、文字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二、例子程序 这是一个前辈写的,非常详细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二、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2.1申请方式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heap: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 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用new运算符 如p2 = (char *)malloc(10); 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指针与内存详解.

在计算机领域,堆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但是很多人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人也没有明确堆栈其实是两种数据结构。 堆栈都是一种数据项按序排列的数据结构,只能在一端(称为栈顶(top对数据项进行插入和删除。 要点: 堆:顺序随意 栈:后进先出(Last-In/First-Out [编辑本段]堆和栈的区别 一、预备知识—程序的内存分配 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栈区(stack)—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 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4、文字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二、例子程序 这是一个前辈写的,非常详细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编辑本段]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1.申请方式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heap: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 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用new运算符 如p2 = new char[20];//(char *malloc(10; 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2.申请后系统的响应

内存区划分、内存分配、常量存储区、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区[C ][内存管理]

内存区划分、内存分配、常量存储区、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区 [C++][内存管理] 一.在c中分为这几个存储区 1.栈-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2.堆-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3.全局区(静态区),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程序结束释放 4.另外还有一个专门放常量的地方。- 程序结束释放 #define不占用内存单元。C++编译器通常并不给const常量分配存储空间,而是把const变量的定义保存在符号表里。在VC中,const变量与一般变量一样,都分配内存空间。 在函数体中定义的变量通常是在栈上,用malloc, calloc, realloc等分配内存的函数分配得到的就是在堆上。在所有函数体外定义的是全局量,加了static修饰符后不管在哪里都存放在全局区(静态区),在所有函数体外定义的static变量表示在该文件中有效,不能extern到别的文件用,在函数体内定义的static 表示只在该函数体内有效。另外,函数中的"adgfdf"这样的字符串存放在常量区。比如: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void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post.content}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分配得来得10字节的区域在堆区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20字节的区域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post.content}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块} 二.在C++中,内存分成5个区,他们分别是堆、栈、自由存储区、全局/静态存储区和常量存储区

DELPHI和C指针与内存分配比较

delphi和c指针与内存分配比较 1.动态变量 对于动态分内存的变量,使用System单元的下面两个函数: procedure New(var P:Pointer);//为变更分配内存 procedure Dispose(var P:Pointer);//释放内存 其中P为变量地址 示例: type Str18=string[18]; var P:^Str18; begin New(P); P^:='Now you see it...'; Dispose(P);{Now you don't...} end; ///////////////////////////// Delphi里自己管理内存的两对函数new(),dispose()和getmem(),freemem() delphi的指针 大家都认为,C语言之所以强大,以及其自由性,很大部分体现在其灵活的指针运用上。因此,说指针是C语言的灵魂,一点都不为过。同时,这种说法也让很多人产生误解,似乎只有C语言的指针才能算指针。Basic不支持指针,在此不论。其实,Pascal语言本身也是支持指针的。从最初的Pascal发展至今的Object Pascal,可以说在指针运用上,丝毫不会逊色于C 语言的指针。 以下内容分为八部分,分别是 一、类型指针的定义 二、无类型指针的定义 三、指针的解除引用 四、取地址(指针赋值) 五、指针运算 六、动态内存分配 七、字符数组的运算 八、函数指针 一、类型指针的定义。对于指向特定类型的指针,在C中是这样定义的: int*ptr; char*ptr; 与之等价的Object Pascal是如何定义的呢? var ptr:^Integer; ptr:^char; 其实也就是符号的差别而已。 二、无类型指针的定义。C中有void*类型,也就是可以指向任何类型数据的指针。Object Pascal为其定义了一个专门的类型:Pointer。于是, ptr:Pointer; 就与C中的 void*ptr; 等价了。 三、指针的解除引用。要解除指针引用(即取出指针所指区域的值),C的语法是(*ptr),ObjectPascal则是ptr^。 四、取地址(指针赋值)。取某对象的地址并将其赋值给指针变量,C的语法是 ptr=&Object; Object Pascal则是 ptr:=@Object; 也只是符号的差别而已。

堆内存与栈内存的区别

一、程序在编译的时候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效率很高,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有限. 2 、堆区(heap )—亦称动态内存分配.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用malloc或new申请任意大小的内存,程序员自己负责在适当的时候用free或delete释放内存。动态内存的生存期可以由我们决定,如果我们不释放内存,程序将在最后才释放掉动态内存.但是,良好的编程习惯是:如果某动态内存不再使用,需要将其释放掉,否则,我们认为发生了内存泄漏现象。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 3 、全局区(静态区)(static )—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程序结束后由有系统释放. 4 、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 、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例子程序: 这是一个前辈写的,非常详细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二、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2.1申请方式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heap:

堆栈详解(数据与内存中的存储方式)

堆栈详解(数据与内存中的存储方式) char* r = "hello word!";char b[]="hello word!"*r = 'w';*b='w';其实应该是语法错误,可是VC++6.0没有警告或者错误,r指向的是文字常量区,此区域是编译的时候确定的,并且程序结束的时候自动释放的,*r = 'w';企图修改文字常量区引起错误,b的区别在于其空间是在栈上分配的,因此没有错误。const char* r = "hello word!";*r = 'w';一个由 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栈区(stack)—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2、堆区(heap)—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程序结束后有系统释放4、文字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二、例子程序//main.cpp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main(){int b; 栈char s[] = "abc"; 栈char *p2; 栈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

在栈上。static int c =0;全局(静态)初始化区p1 = (char *)malloc(10);p2 = (char *)malloc(20);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二、堆和栈的理论知识2.1申请方式stack:由系统自动分配。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heap: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如p1 = (char *)malloc(10);在C++中用new运算符如p2 = (char *)malloc(10);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2.2申请后系统的响应栈: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堆: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2.3申请大小的限制栈: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WINDOWS下,栈的

C++指针与动态分配内存new关键字专题

本文作者:黄邦勇帅 本文是学习C++的基础内容,指针是C或C++所特有的,因此应熟练掌握指针的使用,本文集中介绍C或C++中的各种指针,包括指针数组,数组指针,常量(const)指针,指向指针的指针,尤其是对二维数组和指针进行了详细精辟的解释,在读完本文的二维数组和指针的讲解之后,相信你就会对指针有一个车底的了解了。 本文内容完全属于个人见解与参考文现的作者无关,其中难免有误解之处,望指出更正。 声明:禁止抄袭本文,若需要转载本文请注明转载的网址,或者注明转载自“黄邦勇帅”。 主要参考文献: 1、C++.Primer.Plus.第五版.中文版[美]Stephen Prata著孙建春韦强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5月 2、C++.Primer.Plus.第四版.中文版Stanley B.Lippman、Barbara E.Moo著李师贤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3月 3、C++.Primer.Plus.第三版.中文版Stanley B.Lippman等著潘爱民张丽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5月 4、C++入门经典第三版[美]Ivor Horton著李予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5、C++参考大全第四版[美]Herbert Schidt著周志荣朱德芳于秀山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6、21天学通第四版C++ [美]Jesse Liberty著康博创作室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3月 第一部分:指针 11.1 基础 1.指针是一个变量,它存储着另一个变量或函数的地址,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指针间接地引用变量。指针变量包含一个地址,而且可以存储任何数据类型的内存地址,但指针变量却被声明为特定的数据类型,一个指向整型数据类型的指针不能存储一个浮点型的变量地址。 2.指针声明的形式为,数据类型*指针变量名;其中*星号是指针运算符,例如int *x;声明x为int型指针.11.2 指针运算符*和&地址运算符 1.&地址运算符是一元运算符,能反回它的操作数的内存地址.如y=&x;把变量x的地址输入到y中,它与x的值无关,比如x的值为1000,而x的地址为55则,y将接收到地址55. 2.*指针运算符是一元运算符,它是&运算符的相反形式,*运算符能反回位于其操作数所指定的地址的变量的值.例如y = &x;z = *y;假设x的值为1000,地址为55,则第二条语句说明z的值为1000,*y把由y所指向的内存的地址的变量x的值赋给z。*运算符可理解为“在地址中”,则z=*y可描术为“z接收了在址址y中的值。”,3.其实可以把*y当成一个变量来使用,即可以为*y赋值等,例如*y=100;(*y)++;等,但要注意的是对*y的操作相当于是对此指针指向的地址中的变量的操作,即对*y=100的赋值语句,相当于是x=100,而(*y)++则相当于x++。11.3 指针的运算 0.指针只支持4种算术运算符:++,――,+,-.指针只能与整数加减.指针运算的原则是:每当指针的值增加时,它将指向其基本类型的下一个元素的存储单元.减少时则指向上一个元素的存储单元. 1.++,――运算符,假设int型x的地址为200,且int型占4个字节,定义int *p;p=&x;则p++的地址将是204,而不是201,因为当指针p的值增加时,它都将指向下一个int型数据.减少时也是这样,如p――则,p的地址将是196.2.+,-,运算符,注意两个指针不能相加.例int *p;p=&x;假设x的地址为200,则p+9将的指针地址将是200+4*9=236,即p指向了从当前正指向的元素向下的第9个元素. 3.两指针相减,同类型的一个指针减去另一个指针的值将是两个指针分开的基本类型的元素的个数. 11.4 指针和数组 1.在C++语言中使用没有下标的数组名会产生一个指向数组中第一个元素的指针.如char x[20];char *p;p=x;此语句说明将x数组的第一个元素的地址赋给指针p. 2.*(p+4)和x[4]两句都可以访问数组中第5个元素,这里假设int x[33];int *p;p=x;因为p是指向数组x的第一个元素地址的指针,而p+4就是指向第五个元素的指针,而*(p+4)就是第五的个元素了. 3.p[i]语句相当于*(p+i)或x[i]即数组中第i+1个元素的值,假设char x[20];char *p;p=x; 11.5 字符串常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