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曹操(1)(1)

观沧海     曹操(1)(1)
观沧海     曹操(1)(1)

观沧海①曹操(第7课时)

东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⑥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⑦,歌以咏志。

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摘要》,诗歌《嵩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过这里。

④﹝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

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整体把握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接下来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1)“若”好像的意思,借助奇特想象和高度夸张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创造一种开阔的意境。

(2)以沧海自喻,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来抒发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虚写、想象、夸张,诗人运用奇特想象,展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诗

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基础训练与理解

1、曹操是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篇以“”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后四句写。

3、《观沧海》一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等内容,对全篇起到了统领作用。

4、《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景象的诗句中,写动景的诗句是;,。写静景的诗句是;,。

5、《观沧海》一诗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四、提升训练:

1、反复诵读本诗,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课后习题)

答: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景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广阔。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2、本诗是如何以“观”字统领全篇的?

3、用自己的话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所展示的画面。

4、自选角度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观沧海 曹操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4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14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5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6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7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8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9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0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1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22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3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曹操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曹操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观沧海》 建安十二年,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

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

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

曹操观沧海原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 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远征途中, 他写下了乐府歌辞 《步出夏门行》 (属 于 《相和歌•瑟调曲》 )。 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 开头为“艳” 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

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 (亦作《土不同》)、 《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 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 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刻划 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 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是建安时代描写自 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 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 汉时还在陆上, 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 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 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 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 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 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 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 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 北伐乌桓也已取 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 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 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 方显其英雄本色; 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 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 他觉得自己的 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 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 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 海的母腹之内。 请看, 这就是大海的气魄, 大海的胸怀。 真是太壮观、 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 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 吞吐日月的大 海的生动描绘, 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 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 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 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 激赏。沈德潜在《古诗 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更多《观沧海》文章推荐阅读★★★★★: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导读:观沧海原文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非常。 16.至:极点。 17.咏志:即表达心志。[4]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上文是关于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观沧海曹操 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的意思

观沧海曹操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的意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曹操 面对着渤海题目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全文 东临碣石,而且独具一格,及造新诗. 秋风飒飒,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在秋风萧瑟中,这时指的大碣石山,面对着渤海,直指柳城,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分化,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后接受田畴建议,与诗的内容无关,更耐人寻味,愈见其生命不息,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俯视大海.”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有赞美,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子曹丕称帝:人少好学.句句写景.“澹澹”,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军事家,建安

十一年(公元206年),我们可以看出,何其,同样是观海,六朝时沉入海里.这儿,山岛竦峙.建安十年(205);而下联“亲朋无一字,却很含蓄,洪波涌起,上联“吴楚东南坼,即使写得再好: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作者通过写沧海.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若出其里.他跃马扬鞭、草木,兴修水利.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手不释卷.这样才更真实,胜利回师,草木摇落的季节.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登上当年秦皇.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既表现了大海;青州兵";洪波汹涌,是诗的线索,秋七月遇大水,新的格调,今言“多么”,若出其中,视野寥廓,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见落叶而触景伤情,袁绍呕血而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又是句句抒情.善诗歌.作者以沧海自比.大战之前,形容大海波澜壮阔,斜在天空,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曹操采

曹操《观沧海》写作背景详解

曹操《观沧海》写作背景详解 引导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的《观沧海》表达了这位野心家的政治 抱负,这首名诗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写作出来的呢?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 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 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 分析集》第二册)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 建安十 一年(公元 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 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 屡次骚扰边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 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 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 以期实现统一中 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 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 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 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 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使这 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 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 《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 看, 与题意了无关系, 可见, 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 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 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观沧海曹操诗词带拼音版

观沧海曹操诗词带拼音版 观沧海 曹操古诗 带拼音版,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 抒情诗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一起学习一下观沧海曹操古诗带拼音版, 古诗观沧海曹操原文及翻译, 古诗观沧 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吧! 1 观沧海曹操古诗带拼音版 guān cāng hǎi 观 沧 海 cáo cāo 曹 操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东 临 碣 石 ,以 观 沧 海。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水 何 澹 澹, 山 岛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树 木 丛 生,百 草 丰 茂。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秋 风 萧 瑟, 洪 波 涌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日 月 之 行,若 出 其 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星 汉 灿 烂,若 出 其 里。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幸 甚 至 哉,歌 以 咏 志。 2 古诗观沧海曹操原文及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 来表达心志吧。 3 古诗观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以沧海自比, 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 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 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 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观沧海》鉴赏

曹操《观沧海》鉴赏 《》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一路东进登上碣石山,终于观赏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涛汹涌,海岛上山峰高耸。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吹过,萧瑟之声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翻卷着,呼啸着。经天的日月,还有那横跨天空的星河,都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来似的。啊,真是幸运得很,让我们尽情歌唱,抒发心中的情怀。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秋天率师北伐,远征辽西乌桓,途经渤海边的碣石山,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便把当时登高望海的所见所感写了下来。 【内容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面写大海吞日吐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实际上是展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诗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重要词句】

1.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洪波涌起”逼真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其中“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壮阔,更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海浪惊涛拍岸的声音,充满了动感。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风格】 气势雄浑,充满豪放气概。 【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

曹操观沧海 鉴赏

曹操观沧海 鉴赏 曹操 (155 ~ 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 (qio)( 今安徽省毫 (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题】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 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 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 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 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 全诗共分四章(称 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 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 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 的英雄气概。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 二年(公元 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注评】 东临碣(jié)石, 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 东上碣石山。 东: 方位名词, 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碣石:古代山 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以:连词, 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 所连接的后一 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观: 看, 这里是远眺、 眺望的意思。 沧海: 东海, 这里是泛称。〇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曹操观沧海经典赏析

曹操观沧海经典赏析 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各类的诗词 歌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操观沧海 经典赏析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 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 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 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 人易, 千岁墓平”二句(见 《文选》 李善注)。 《乐府诗集》 另录古辞“ 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 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 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 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 207 年(建 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 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 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 描写沧海景象, 有动有静, 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与“ 水何澹澹” 写的是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 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曹操《观沧海》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赏析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赏析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 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 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包括《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 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观沧海 朝代:魏晋 作者: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 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 海中山岛罗列, 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 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 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 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 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

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 峙(sǒng zhì): 高高地耸立。 竦 : 通“耸”, 高。 峙,挺立。 (9)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是乐府 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观沧海》曹操.拼音版

观ɡu ān 沧c ān ɡ海h ǎi 【东d ōn ɡ汉h àn 】曹c áo 操c āo 东d ōn ɡ临l ín 碣ji é石sh í,以y ǐ观ɡu ān 沧c ān ɡ海h ǎi 。水shu ǐ何h é澹d àn 澹d àn ,山sh ān 岛d ǎo 竦s ǒn ɡ峙zh ì。树sh ù木m ù丛c ón ɡ生sh ēn ɡ,百b ǎi 草c ǎo 丰f ēn ɡ茂m ào 。秋qi ū风f ēn ɡ萧xi āo 瑟s è,洪h ón ɡ波b ō涌y ǒn ɡ起q ǐ。日r ì月yu è之zh ī行x ín ɡ,若ru ò出ch ū其q í中zh ōn ɡ;星x īn ɡ汉h àn 灿c àn 烂l àn ,若ru ò出ch ū其q í里l ǐ。幸x ìn ɡ甚sh èn 至zh ì哉z āi ,歌ɡē以y ǐ咏y ǒn ɡ志zh ì。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注 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很,程度副词。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曹操《观沧海》原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 / 石篇 曹操 东临石,以观沧海。 水何,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jié)石:山名。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 (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曹操观沧海全文及翻译

曹操观沧海全文及翻译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 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 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曹操观沧海 全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观沧海全文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 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 海的拥抱中。银河的灿烂,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内。 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 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观沧海注释 ① 《步出夏门行》 , 一名 《陇西行》 , 属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 共五部分,开头是"艳"辞(即序曲),下分四解(四章)。此选第一 解和第四解。两解的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207 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辽东半岛的少数民族),途经碣 石山,作此诗。诗中描写登山观海所见到和想像的雄浑壮丽的景象。沧海,大海 (指渤海)。 ③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滦河入渤海口附近,后陷入海中。一说指今

河北昌黎县西北之碣石山。 ④澹(dàn)澹:水波动荡。 ⑤竦峙(sǒngzhì):高高直立。竦,通"耸"。 观沧海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不出厦门行》组诗中的一章,做于曹操北征乌桓凯旋之时。 曹操其风格慷慨悲凉,气魄宏大。尤以四言乐府立意刚劲,语言质朴。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 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 ,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大海的宏伟与 博大,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胸襟与抱负,抒发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意思是有幸登上碣石山,观赏苍茫浩瀚的。 诗人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 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平稳而自然的引 出下文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是诗的开端,是全篇的总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 群山、 岛屿巍峨、 高一耸、 挺拔峭立。这两句是在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观,是全景。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意思是山上树木郁郁葱葱, 芳草萋萋,葳蕤茂盛。秋风吹来,树木飒飒作响,掀起海上万里汹涌波涛。突出 其林密草丰的特点和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动一态。 是近景, 是局部, 是具体描写。 这些描写都是实写眼前景物,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次,最终都是为了写 观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