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难点: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在个别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荒漠化问题直接破坏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危害之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方面的基本知识。

【知识新授】

一、荒漠化的含义

【讲解】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地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板书】(一) 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找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范围及其危害。

2.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和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做活动题:(学生协作学习,总结答案)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有什么关系?

【承转】荒漠化的发生除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有关系,并且,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据统计,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提问】想一想,哪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总结答案)

【板书】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原因(投影片展示)

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内陆高原,多大风天气。

植物覆盖率低,地表多为疏松的沙土,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

滥砍滥伐。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讲解】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板书】(二)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板书】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投影片展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36探究,回答问题: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P38活动材料“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读图2-3和2-4,回答问题: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老师解释】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3. 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过渡】荒漠化的进程对社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环境造成诸多危害。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呢?

二、荒漠化的危害

【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总结荒漠化有哪些危害。

【提出问题】一般认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然而,沙尘暴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问题希望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沙尘暴的利与弊。(课下作业)

2.阅读“消失的楼兰古城”,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学生分组活动,总结答案)

【过渡】随着土地荒漠化的蔓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生产潜力不断下降,沙尘暴愈演愈烈,环境的反馈作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刻不容缓。

三、荒漠化的防治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我国荒漠化治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什么现象?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是什么?

3.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实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4.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总结】荒漠化的演化和推进,归根结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必须按照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针对形成荒漠化的诸多因素,采取

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具体地说,荒漠化的防治要注意以下几点:(展示投影片)1.制定好整治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依法监管生态环境。

2.调控西北生态用水,遏制现有植被的进一步缩减。

3.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资源。

4.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快重点建设步伐。

5.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生态脆弱区农牧民向城镇转移。

6.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学生活动】

1.阅读P40活动探究,回答问题: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课堂小结】

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一) 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原因

(二)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三、荒漠化的防治

五、课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目前,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已在我国形成。风沙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已达30%.读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

1.土地严重荒漠化的地区有()

①南疆②北疆③呼伦贝尔草原④辽河上游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地区不同,荒漠化的主要成因不同。下列风沙地域与成因说法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河套平原一过度放牧②锡林郭勒草原-过度采矿

③南疆—过度利用水源④河西走廊—过度垦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据此回答3—5题。

3.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B.人们的过量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C.冬季风影响的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

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多发

4.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应放在()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D.治理严重荒漠化的土地

5.防治荒漠化土地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166.48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6—7题

2

2

6.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荒漠化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7.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止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和两幅图,分析回答:

2001年4月7日,吉林白城北郊岭下镇发生了一次强沙尘暴。据电视台介绍,这次沙尘暴从早上7点10分开始到晚上7点才结束,涉及内蒙古的中部、东部、黑龙江南部和吉林大部。

图4-2-3

图4—2—4

(1)近两年像这样受沙尘暴影响的有、陕西、山西等省。其根源是这些省区位于强劲的风的下风向。

(2)按干湿地区划分,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区和区。

(3)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季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气温要,原因是。

(4)我国沙漠区不断扩大的原因:

①②

(5)图4—2—4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

①②具体而言,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已营“三北”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生态作用是: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

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知识交流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 [思维导 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 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考点一荒漠化 EF基础落实--------------------------- ■ 仁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1) 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⑵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 .荒漠化的危害 (1) 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 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⑶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 ?荒漠化的防治 (1)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 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_______________ 民。 【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一一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f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一一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 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 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 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 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深化整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精选文档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 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T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T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T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T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 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 精选文档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 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 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T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T合作学习T认识区域差异T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 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 精选文档 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doc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 施”。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 漠化的防治。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存在什么问题,区域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何解决区域问题、 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在中国, 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地区又是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 放在本章第一节学习,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面几节 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提出要解决的土地荒漠化的相关问题,通过启发式提问,探究式学习,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讨论、读图分析来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 观看荒漠化视频,感性认识荒漠化的现状和危害。 2. 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荒漠化的成因。 3. 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 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 增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 【教学重点】 1. 荒漠化的成因 2. 荒漠化的防治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知识框架】 第42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基础梳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二.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疑难突破】 一.表解归纳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规律总结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 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 度开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二.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深化探究 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 生态问题分布 森林面积 锐减 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草原退化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土地荒漠 化 在西北表现为沙漠化,而在其他地区也有水蚀荒漠化等表现形式 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边缘、横断山区、东南丘陵表现明显 旱涝灾害 分布较广泛,如华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以及东部季风区夏秋季的洪涝区 生物多样 性破坏 分布较为普遍 水资源危 机 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区表现为水源型缺水;湿润区则表现为水质型缺水 海洋生态 破坏 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如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红树林、珊瑚礁等被毁,赤潮等 湿地面积 减小 在东北地区、滨海地区由于开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减少 湖泊面积 减小 我国几大淡水湖 次生盐渍 化 要华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广泛分布 【名题例析】 例1.(2010全国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通过读图判断该地为中东的以色列地区该地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干旱少雨;第1题答案为A。该水资源贫乏,但临海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同时在农业生产上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第2题答案B. 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第3题答案为D。【答案】 1.A 2.B 3.D 例2.(改编题)2010年1月22日,治理荒漠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 )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70中王书琴 【课标要求】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教材分析】 区域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治理环境问题是全人类普遍关注的话题。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西北地区又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因此,本节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为典型案例。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教材首先从荒漠化的含义入手,采用案例式教学,从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环境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因素,而人为因素则是荒漠化发生、发展、加剧的因素。因此,针对荒漠化的成因,教材最后探讨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及成功经验。 案例式教学模式贯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始终,所以本节课并不仅仅是分析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而是通过案例式教学,引导师生共同建立区域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通过图表及资料,使学生明白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中的地位,进而提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图像分析法、讨论探究、案例分析论证 【学法指导】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 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 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 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荒漠化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 ?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 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必修3】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1.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2.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的荒漠化整治措施。 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1、探讨交流是什么原因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 2、黄土高原今昔变化的原因分析: 归纳: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的概念:是由于和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和 _______等外力作用造成的,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和环境生态破坏。 探究一:荒漠化的成因: 探究二: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危害:进一步恶化了,威胁,为提供了充足的沙源,使农牧业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问题。 2、治理方针: 3、治理措施: 课堂集训 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①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2、图3 一5 一1 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3 一5 一2 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读图3 一5 一1 和图3 一5 一2 ,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l )该地形区的名称。 ( 2 )该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2.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3.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B.岩石裸露有利于风沙活动 C.气候因素决定荒漠化的发展 D.大风天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4.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沙地是()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理)

学习日期:姓名:班级:小组: 学习主题: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理) 学习目标: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学习流程及内容: 一、预习提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7-38,完成下列填空,并在教材相应位置进行标注)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①_________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②______、草原 和③______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④________、风力⑤________;植被⑥________ 地表⑦________,土壤失去植被保护以及对⑧__ __的调节作用。 2.人为原因:人口迅速增长,过度放牧、⑨_____ _____、盲目开垦等。 (三)荒漠化的危害 1、荒漠化造成表土,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 2、荒漠化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 持续,粮食和牧草甚至,继而引发。 (四)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的 方针,采取、、、的 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 2、“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中的“三北”是指、、。 3、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的作用是:、保护农田、、 保持水土、改善。 4、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有技术措施:如耕作和灌溉技术;措施: 如退耕还林还草、封沙育林育草;措施:如沙障固沙。 二、基础巩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基础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考点一 荒漠化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2.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5.掌握其他土地退化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 思路。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近几年,沙漠旅游深受人们喜爱。宁夏的沙漠并非全国最多,其沙漠旅游却独步全国,有“塞上归来不看沙”的美誉。首批全国两个5A级沙漠旅游景点——沙湖和沙坡头,全在宁夏。沙湖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湖区,过去人们在湖中打鱼谋生,周围的沙漠毫无用处,而现在独特的沙水风光给当地带来的年收入已超过亿元。沙坡头是我国首创的用草方格固定沙丘,保护铁路的杰作。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使包兰铁路在沙漠中安然无恙。沙坡头因而荣获了全球环保500佳的殊荣,被称为“世界治沙的奇迹”。宁夏沙漠旅游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沙中也有“黄金屋”。 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36~3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荒漠化含义”,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3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荒漠化的危害”,并完成【思考交流2】;看教材P39~4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荒漠化防治”,并完成【思考交流3】;建议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交流。→ 错误!→错误!→错误! ↓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 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 成功经验。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 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 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 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 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 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 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 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 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 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 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 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 展。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_教案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地荒漠化含义,类型,分布,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大凡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土地荒漠化类型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各种类型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荒漠化问题的危机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等多方面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因地制宜地分析例外荒漠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防治的策略和措施。 2.根据例外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自然引出《土地荒漠化》主题。

多媒体展示4幅图片,(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土地盐碱化),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师)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危机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危机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是指气候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和土地盐碱化)。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析大凡环境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例外类型的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石漠化2.红漠化3.土壤盐碱化4.土地沙漠化 三、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一)石漠化: 1.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地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一代。岩溶地区(云南,贵州,广西)。 2.成因: (1)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土层贫瘠,持水能力差,植被覆盖率低;多石灰岩,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陡坡开垦和过度樵采,大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 3.危害: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使人民生活贫寒。 4.防治措施: (1)植被恢复工程,如封山造林种草; (2)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如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多种能源; (3)生态移民工程。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2021年)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方法(2021年)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60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2021 年) 摘要: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

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主要成因 1.1.1气候因素[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 1.2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