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第四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我是谁?何谓自我?“认识你自己”! 对自我的兴趣与探讨可谓由来已久,我们这里仅对心理学中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做些介绍。 自我概念的兴衰 在心理学界,自我概念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早在心理学建立之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在詹姆斯的观点中,只有理解了自我的背景才能理解所有的心理过程,因而自我具有中心地位。20世纪前几十年,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自我的研究被驱除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40年代期间,出现了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热潮。随着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罗杰斯的强调,自我概念重新返回到心理学中。但围绕自我概念是否必要的争论并未由此停止。7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等原因,自我概念重新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极简短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概念经历了盛衰不定的起伏。在这种起伏中,自我最初受到极大的强调,随后又受到完全的忽视,完全排除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外。而今,有关自我的探讨与研究已成为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的发展 我们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人是否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或者说,有没有其它动物也可能具有自我意识?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做过一些观察与实验。如有心理学家观察到,一只黑猩猩找到一堆香蕉后,为了不让其他猩猩去吃,它就领着它们走到另一个方向,而后自己绕弯转到香蕉那里自己独吞。还有另一个更有趣的观察记录:一只聪明的小猩猩马达达在受到一个时期的训练后,回到原先的群中。一只原来受她支配的猩猩此时成了她的支配者。几天后,两只猩猩一起照顾一只地位更高猩猩的幼仔。马达达于是用力猛扭这幼仔,小家伙大叫起来。这时马达达却对她的同伴怒视和大叫。于是,她那无辜而受到冤枉的同伴成为其它猩猩的攻击对象。此事后,马达达重新恢复了对同伴的支配地位。 从以上观察所发现的黑猩猩的欺骗与嫁祸于人的行为中,我们看到它们已具有了“推已及人”的能力。我们由此可推断说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盖洛普曾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把大猩猩麻醉,在它们脸上某个部位涂上一块红色、无味的颜料。等麻醉失效后,把它们放到镜子前,观察它们的反应。最初,大猩猩看到自己的镜像会做出威胁的姿势与声音。但在有过几次镜前经验后,大猩猩很快开始探索脸上有标记的部分,而且它慢慢地开始用镜子来修饰自己的身体部分,进行自我指导行为。如张口从镜中看自己的牙齿等。黑猩猩这种在镜前的自我觉察能力暗示出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对其它动物如猴子等做此实验,就未得到类似结果。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所有的物种中,除人类外,只有黑猩猩这种类人猿才具有了自我意识。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家通过镜前自我再认与其它更精巧的测试方式证实了,自我再认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完全形成于2岁。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讲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 1.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每小题3分) 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 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题3分) 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 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 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 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 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 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代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和准备状态。(每小题3分) 四、简答题 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共5分) 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 (2)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 (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2. 简述友谊关系的功能。(共5分) 答: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往和娱乐的机会。

2020年幼儿园小班促进幼儿良好自我概念形成的活动(社会)教案.doc

促进幼儿良好自我概念形成的活动(社会) 活动1 选服装 目标:认识自己的性别,理解性别的不同。 材料:一些男孩和女孩服装的照片。 方法:出示一些男孩和妇女服装的照片,请幼儿选出他们希望妈妈给他们买的衣服的照片,并说一说,男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女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活动2 抱娃娃 目标:体验性别的不同,接受自己的性别 材料:布娃娃 方法:布置好娃娃家的场景,准备一些漂亮的布娃娃给幼儿抱一抱,并让他们说出,是愿意给娃娃当爸爸,还是当妈妈。 活动3 照镜子 目标:认识自己的五官及主要功能 材料:小镜子 方法:让幼儿拿着小镜子,对着镜子照一照,说说自己脸上都有什么器官,他们有什么用。如,我的眼睛会看,我看到了蓝天,白云……我的耳朵会听,我听到了风声,雨声,鸟叫声……等。 活动4 我说你做 目标: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名称及主要功能。 方法:和幼儿一起玩游戏“我说你做”。老师说:“拍一拍”“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跳一跳”幼儿边做动作边回答:“我用小手拍一拍。”或“我用眼睛看一看,我用耳朵听一听,我用鼻子闻一闻,我用两脚跳一跳等。” 活动5 描体画人 目标:了解和认识自己身体特点 材料:大白纸、画笔、颜料 方法:让幼儿躺在一张大白纸上,在纸上沿他们的身体轮廓描绘下来,并让幼儿给自己的画像着色。 活动6 猜猜我是谁 目标:感受不同人的不同声音,理解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方法:组织

幼儿玩语言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让幼儿凭声音判断出同伴,并思考为什么能够猜得到,有没有人的声音和自己一样。 活动7 我喜欢玩…… 目标:感受体验自己的喜好。 材料:区角活动的内容 方法:给幼儿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区角活动内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活动,并说一说“我喜欢玩”。 活动8 我得了红五星 目标:知道自己学会了很多本领,能理解自己的具体能力。 方法:结合学习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在班上设立“我学会了”评比栏,以红五星作为奖励,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得过红五星,为什么会得红五星。 活动9 我爱动脑筋 目标:知道自己可以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材料:图片、录音 方法:利用图片、录音等设计一些情境:小兔子掉进洞里了,怎么救它?手帕找不到了怎么办?和妈妈上街走丢了怎么办?让幼儿进行讨论,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10 我很能干 目标:相信自己是很能干的,对自己有信心。 材料:一些照片,内容为跳舞、唱歌、搭积木、画画、刷牙、穿衣服等。 方法:让幼儿从这些照片中,选择一些自己会做的事情,用动作表示,并说出“我会做很多事情,我很能干”。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与自我 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 正文: 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 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

(完整word版)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1.追求独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而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2.形成自我意识。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3.适应性成熟。即适应那些由于性成熟带来的身心的,特别是社会化的一系列变化。 4.认同性别角色。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男子气(或男性气质)和女子气(或女性特征),这对幼儿期的性别认同说来是个质的变化。 5.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道德观的成熟是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6.定型性格的形成。发展心理学家常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小学儿童和初中的少年所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较困难了。 (二)青少年友伴关系的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谊关系是最重要的三大社会关系。较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友谊关系更具平等性。友谊关系的建立是以选择和承诺为基础的。友谊关系不如家庭关系那样稳定。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友谊关系的特征,以及保持友谊关系的决定因素。青少年争吵的时候,愤怒的成分减少了,他们能够更加公正地解决与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这也许是由于他们能够意识到,太多的冲突会使他们失去友谊。青少年们通常会选择与他们相似的同学为友,朋友间的相互影响又使其间更为相似。同一个朋友圈的青少年,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较为相似,在同辈群体中也处于相似的地位。 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无论是就友谊的强度和重要性程度而言,还是就与朋友共聚的时光而论,均莫过于青少年时期。友谊更具交互性。对亲密、忠诚和共享的重视,标志着青少年向成人式友谊的过渡。青少年朋友之间亲密程度的加强,不仅反映了其认知的发展,而且也反映了其情绪的发展。这个时候,青少年更善于表达其思想与情感。他们也更善于顾及他人的观点,因而也更善于理解朋友的思想与情感。青少年向朋友倾诉秘密的过程,是探索其自身情感的过程,是定位其人生坐标的过程,是确认其自我价值的过程。 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同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地说,友谊关系稳定、亲密和支持性的青少年,自我概念积极,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往往不会与他人敌对,往往不会有焦虑感和压抑感。实际上,友谊与适应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友谊促进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又反过来推动着良好的友谊关系。 (三)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

怎样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自我塑造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和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1、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认识自我,首先必须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来源于社会交往,自我概念也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交往对于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同学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常常犯有严重的错误。譬如,有些同学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却只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缺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相反,有些同学只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对缺点却视而不见,这必然会形成虚假的自我概念,在实践中导致盲目自大。合理的社会比较,必然是综合的比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库利在其自我概念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概念。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要虚心认真,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于大学生来讲,即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

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同伴接纳、教师接纳等)的看法和知识,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应成为儿童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在知觉通过这一过滤器时,它会被赋予意义,而所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 幼儿阶段正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时期,而改变已经形成并正在发挥作用的自我概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看法就更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① 教育界早已达成一种共识,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应以表扬为主,少批评,从而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事实并不这样简单。教师在评价幼儿的过程中,简单的“多表扬,少批评”就能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了吗?当然不可能。但是这种说法却道出了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的重要影响。教师的评价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评价观点、评价语言、评价方式的独特的结合和表现。 为了探索“表扬为主” 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我们对某幼儿园两个平行班,60名大班幼儿及4 位带班老师进行了为期2 个月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了幼儿的“能力自我概念”及“社会接纳自我概念” ,其中“社会接纳自我概念”分为“同伴接纳自我概念”和“教师接纳自我概念” ;观察教师半日带班情况,详细记录教师评价幼儿使用的语言和缘同。 、教师评价风格对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影响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幼儿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 ②。幼儿教师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她们的评价是幼儿自我评价时依赖的外部评价之一。因此,教师的评价风格,即教师如何评价幼儿、用何种语言评价,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对教师如何评价幼儿的误解,这将影响到教 师会形成什么样的评价风格,从而阻碍着幼儿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误解一:多表扬、少批评就能引导幼儿形成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更正: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分析的评价语言是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关键。 按照评价语言的形式,可以将教师评价语言分为简单评价、概述评价、分析评价和强化评价。简单评价是指评价语言中只包含评价的成分,但不包含针对的具体行为。概述评价是指评价语言中包含了针对的具体行为,但是表述简练、概括。分析评价是指评价语言中包含了引发评价行为的具体原因,即建立在分析幼儿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强化评价是指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附加一些特殊的奖励或惩罚的评价;包括让全班小朋友一起表扬,奖励小奖品,拥有一些特权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10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自我意识的结构; 3.体验合作、探索、表达、欣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气质的概念、分类和拟合度教育 二、案例导入: 苏格拉底、雅典神谕、狮身人面像 三、学习新知: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的自我意识变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认识成分):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 自我体验(情绪成分):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基础是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4岁之前,幼儿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自我控制水平也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息 ① 多给儿童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② 多给儿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③ 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①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 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3.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 ① 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 ②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儿童自控能力的水平 四、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五、辅导答疑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层次和结构,阐述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塑造和形成学前儿童良好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我国有句俗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那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做为社会成员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有可能把自己摆在社会集体中的恰当位置上,并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有可能主动地促进自己个性的完美发展。 但是,人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恰恰相反,它可能是人在自己的认识活动中所碰到的最困难的课题之一。如果说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话,那么,人一生也都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从人的一生看,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时而清楚,时而糊涂,能够做到大体清楚,基本正确就不错了。从人的成熟期的发展看,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是逐步深入,最后接近于成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幼儿阶段属于发展早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还十分肤浅。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对自己几乎没有多少认识。他不清楚自己同周围事物的界限,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实体,更不知道使用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影响。比如,他不知道主动地伸手抓物;他吸吮自己的小手,就像吸吮一个玩具一样,并不了解手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在摆弄玩具时,如果从他手里把玩具拿走,他不会追寻,如果再将玩具放在他的肚皮上,他也不会主动伸手将它拿出来。放在他肚皮上的玩具就象长

在他身上的一块肉一样,成为他身体的一份。这些都说明,孩子还不清楚做为主体的自己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孩子为了弄清这个界限,并了解自己的独立存在,大约要经历一年多的时间。 一般认为,孩子了解自己是从看到自己的力量开始的。当孩子将玩具扔到床上后,妈妈给他捡起来,他又再次将玩具扔到床下。如此往返,他逐渐看到了自己有一种作用于其它事物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力量可以在许多场合表现出来,这就不断强化了孩子的上述感觉。其后随着言语的发展,孩子开始了解自己身体各部的名称,如哪是自己的头,哪是自己的手、脚、眼、鼻、口等。这时,孩子逐渐了解了做为一个生物实体的“自我”,并把自己从众多的客观事物中区分出来。 但是,人不仅是一个生物实体,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实体。做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孩子是在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中逐渐认识的。首先,他借助于语言确立了自己的名字,并以此代表自己同他人进行语言交往。这种交往活动常常不只是为了生理的需要,而且是为了社会性的需要,如玩耍。在效中,孩子从开始使用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到掌握代名词“我”,这时他才真正把自己做为一个社会的主体从众多的客观事物中独立出来,才会真正开始积累对于“我”的认识。孩子大体要到三岁左右,才会成熟到如此程度。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岁左右的孩子有一种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的愿望,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这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个时期,鼓励孩子独立行动,赞扬孩子在行动中获得每一点成

帮助婴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帮助婴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姚伟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柯克(Mark Cook )在《人格的层次》一书中说:“人们怎样看待事物,决定了他们怎样行动,但这些知觉是连贯的或连接的,他们有一个中心课题和组织起来的力量——自我概念。个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怎样看待其它事物。因此,了解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就等于了解了这个人。”“人格就是一个人怎样看待他人或他自己。”自我概念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制约着人格的发展方向。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动力。 在婴幼儿时期,积极的自我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受到别人的重视; 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可以“操纵”周围世界; 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人,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护。 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使幼儿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习有兴趣,情绪稳定。否则,幼儿对自己就没有信心,对周围世界缺乏兴趣,消极情绪较多,这将影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正如美国婚姻、家庭和儿童问题专家多萝西·科克尔·布里格斯在《人生的钥匙》一书的首篇明确指出的:“责任心强的孩子或成人与浑浑噩噩混过一生的人是根本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在于他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和自尊的程度。” 婴幼儿的自我概念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和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成人对婴幼儿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着他们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幼儿园,教师应把形成婴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满足婴幼儿的生理需要,使他们获得安全感 安全感不仅包括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和各种危险的威胁,而且包括心理安全感。婴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是熟悉的,能预知可能发生的事情,知道当他们需要帮助时,会有人照顾他们,保护他们。为此,成人要及时对啼哭或烦躁不安的儿童做出反应,满足他们的生理要求,这对婴幼儿获得安全感至关重要。因为婴儿开始能对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有一定认识,如果婴儿表达了需要,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会感到自己处于安全的、被保护的环境之中,他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任何帮助,同时他们也感到自己可以影响周围的人和事。婴幼儿获得的安全感也为自我价值感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稳定的依恋关系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成人要与婴幼儿进行充满感情的交流,成人的关注、微笑、拥抱对婴幼儿非常重要。心理学家利克腾斯泰认为,看护者对婴儿输送的信息中,包括大量无意识的对儿童的期望,它们是一些有特殊含义的行为。婴儿从看护者脸上看到的不仅仅是各种表情,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如果看护者温柔地、充满爱意地看着婴儿,婴儿会体验到自己是受欢迎的。总之,从小获得的安全感可使婴幼儿对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从而主动、积极地探索世界。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 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 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 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 (1)连续性。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语言社会化

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 1.个性化的含义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1)对于群体而言,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使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的人们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因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 (2)对于个体而言,除了与其群体中他人相对一致的共同生活外,还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 ①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不同的个人,从而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 B访谈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 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 印刻期 D 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 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 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 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 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 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 B 自律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 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 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 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 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 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印刻期 B 潜伏期 C 最近发展区 D 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 A 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 B 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 C 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D 身体攻击增多,言语攻击减少 11、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的过程。 A 个性化 B道德化 C社会化 D 学习化 1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亲密对孤独 B 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信任对不信任 13、()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华生 B班杜拉 C 劳伦茨 D 斯金纳 14、研究者选取2、5、8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这是()研究。 A 横断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序列设计 15、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去没有表现出紧张,与母亲重聚也没有表现出热情,而是躲避母亲的拥抱。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与接受母亲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没有差别。这个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是() A 混乱型依恋 B反抗型依恋 C回避型依恋 D 安全型依恋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理论?

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试论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作者:九幽小怪2010-5-1 1:32:02 Saturday 心情:天气:阅读数:245 性心理即性意识,是指个体对行有关的现象的理解,体验和态度。性成熟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有:性兴趣的产生;性冲动和自慰行为的出现;早恋和婚前性行为。 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一方面受性心理发育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发展青少年正常的性心理,对完善其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向。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知”即自我认识,主要指自我概念;“情”指的是自我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意”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调节。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社会文化环境、家庭、他人的评价、生理上的原因、参照体(中学生群体)。而在青少年时期,即10~20岁左右,是人生自我意识明显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人的自我意识会发生突变。产生这种突变的原因突出地体现在生理变化和由于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的变化。生理原因主要就是身高体重的增长和性成熟。因此性成熟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性成熟对自我概念的发展的影响。自我概念主要指的是对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情、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在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发展突出体现在对自我的发现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恼,首先可能遭遇的便是青春期身体成长带来的一些烦恼,然后还有生理成长引发的心理成长,个体的心态、认识、观念和态度都会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让人很困惑、有疑虑并且不适应:“我怎么了?”“我还是原来的我吗?”“我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这一时期,一般正常的青春期身体发育都会给个体带来心理震荡。身体发育成熟的早晚更会对男孩和女孩们造成心理冲击。 身体早熟的女孩、男孩比同龄人具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否积极,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自我概念积极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并且会尽量扬长避短。他们喜欢现在的自己,不论是外貌、性格等任何方面。他们不会仅仅因为听了别人的评论,就轻易改变自我概念。他们爱自己也爱别人,所以很快乐、很自信。随着多数女孩都进入急速发育期,早熟者比较成熟的女性体态常常会引起女伴们的羡慕和男孩们的注目,从而在群体中的威望转向上升。这使她们有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无疑有助于其心理的成长。 身体晚熟的男孩易成为自我概念消极的人。自我概念消极的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是看到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或者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好,所以经常很自卑或者经常嫉妒别人。他们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每天都不高兴的,总是在抱怨:“老天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身体晚熟的男孩,在同伴及异性面前易产生自卑。运动方面难与大个子匹敌,成绩不出众,也易受人忽视。为了引人注意,他们通常会做些补偿性的行动。有些行动甚至是无意义的和不值得的,甚至是有损于人的。如果不能从学业上获得成就感,往往不够自信。这些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