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

五“泻心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为表证误下,胃气受伤,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而设。五泻心汤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一,故仲景特设五个“泻心汤”以治之。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滞于胃脘,而成心下痞。“痞”即气不能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呕吐,下为腹痛肠鸣或下利。治疗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程应旄说:“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夹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径庭矣。”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

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由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故不仅有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

《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

用生姜泻心汤,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方中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连、黄芩泻其痞热。故吴谦云:此方“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三、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一两)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伤寒或中风,本应汗解,而误下之,虚其胃肠,表邪乘虚而入,客于心下,因而成痞者。所以甘草泻心汤证于痞、呕、下利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

《伤寒论》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中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缓中之急;半夏降逆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辛热,散阴凝之痞寒。全方共收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消痞除烦之功。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热邪壅聚的热痞。《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痞有实热和虚热之分。成无己说:“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虚热也。”

而《医宗金鉴》谓“濡字上当有不字”,因“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痞也。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不可竣攻也”。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取其轻扬,以泻心除痞。

五、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附子泻心汤适用于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者。《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唐容川说:“泻心皆水火虚气作痞。唯此是火气实,水气虚,水中化气,即卫外之阳气也。故用附子补水分之阳气。”《医宗金鉴》云:“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意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寒热并用,温阳泻心,攻补兼施,其效无穷。

总之,五泻心汤主证的共同点是“心下痞”,而共用芩、连以清热消痞,但因其“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证不一而用药也有不同。

半夏泻心汤证系本为柴胡汤证而反误下成痞。呕吐较甚,而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开结消痞;

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谷不消而干噫食臭;水不化而腹中雷鸣下利,故以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是因再次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而用甘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热邪壅聚于胃,故用大黄以清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胃阳不足,用附子以扶阳消痞。

笔者多年来用泻心汤治疗胃肠道疾患甚多,都收到满意效果,对此有所体会,今略举例于下。

1、治疗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而引起。症状为呕吐腹泻,阵发性腹痛,腹中肠鸣,伴有头痛,寒战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量少,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减弱等阴伤脱水征。

治疗时可根据病情酌选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临床随证加减。呕吐甚者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泻泄重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若兼有水谷不消,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为主加减治之。

例:李某,男,35岁。饮食不洁,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泻泄,见大便呈稀水样,日7~8次,伴恶寒发热。T38℃,舌苔薄黄腻,脉数。遂投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藿香15克,葛根15克,芍药30克,党参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大枣3枚,1剂后呕吐止发热退,又服1剂症状全消,嗣后嘱服藿香正气丸以巩固之。

2、治胃热所致的吐、衄血:吐血,其血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鲜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衄血,以鼻衄和齿衄为多见。其症状虽异,但均由胃火炽盛所致,临床上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多能取效。

例:徐某,男,40岁。因疲劳过度,加之天气炎热,胃火炽盛,以致吐血不止,邀余赴诊,症见面赤,心中烦热,唇燥,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洪大,遂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15克(后下),黄连12克,黄芩12克,生地30克,鲜茅根30克,1剂煎服。药后当日吐血停止,次日守原方再服1剂,以资巩固。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唐宗海之《血证论》列为止血首方,其理在“釜底抽薪”之意。张锡纯也推此方为治吐血、衄血良方。余临床用治胃热之吐、衄血每每获效,古方之验,实为名不虚传也。

【本文摘自《当代名家论经方用经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安徽陈先生提供:我患阴囊湿疹多年,久治不愈,后来一位老中医推荐给我一个偏方,具体方法是:取干紫苏叶150克,其中100克水煎,浸洗患处,另外50克在铁锅上炒干,研为细末,撒在患处,每日1~2次。我用药3天就收到明显疗效,在此推荐给大家。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主治医师郭旭光点评:阴囊湿疹属中医“肾囊风”范畴,多由湿热与风邪外袭所致,治疗上应清热祛湿、祛风止痒。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常反复发作,饮酒、吃辣或睡眠不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叶含有挥发油、脂肪、维生素B1、紫苏醛、精氨酸、丁香油酚等成分。中医认为,紫苏叶味辛、性温,能发表散寒、行气宽中、清热解毒,外洗可散热止痒、收敛除湿,故治疗阴囊湿疹可收到较好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浸洗患处后应擦干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并卧床休息0.5~1小时,还应戒烟酒,忌食牛羊肉、鱼、虾等食物。

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65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65例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质子泵抑制剂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胃炎,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癌前病变。目前西医针对萎缩性胃炎主要采取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方法,但易出现病情反复。笔者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萎缩性胃炎1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内镜下见胃黏膜黏膜层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下血管显露,黏膜粗糙不平,可有黏膜颗粒、结节状等表现。病理可见:①淋巴滤泡形成;②固有腺体萎缩,主要为腺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量减少,腺体间纤维组织增生,问质病变;③固有膜炎症;④黏膜肌层增厚;⑤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所有患者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无相关治疗禁忌症。观察组65例,男44例,女21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7± 2.5)岁,病程2~22个月,平均病程(11.6±1.3)个月,其中胃腺轻度萎缩36例,中度萎缩14例,重度萎缩15例;对照组65例,男46例,女19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6±2.7)岁,病程2-24个月,平均病程(12.1±1.6)个月,其中胃腺轻度萎缩34例,中度萎缩15例,重度萎缩16例。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规格:30m g×7片),用法:每次1片,1次/d,连用2月,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混悬凝胶(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规格:5mL:1g×12袋/盒),用法:每次2袋,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用2月。

痹证方歌总结

痹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防风汤加减,出自金?刘完素《宣明论》, 药物组成:防风、麻黄、桂枝、杏仁、葛根、当归、赤茯苓、秦艽、 黄芩、甘草。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歌诀:防风汤用甘草归,杏仁桂枝与赤苓; 秦芩葛根麻黄配,风湿痹痛此方施。 2)痛痹:乌头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 功用: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歌诀:寒湿痹证乌头汤,黄芪草芍配麻黄; 益气蠲痹通关节,专除少气寒湿僵。 3)着痹:薏苡仁汤加减,出自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药物组成:薏苡仁、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当归、生姜、川芎 、防风、白术、制川乌、制草乌。 功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歌诀:薏苡仁汤用当归,独活羌活与桂枝;

川芎防风白术配,川乌草乌麻黄姜。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功用: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歌诀:金匮白虎桂枝汤,膏桂知母粳草帮; 清热通络又止痛,温疟热痹服之康。 3、痰瘀痹阻:双合汤加减,出自《回春》,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红花、白芥子、茯苓、法夏、陈皮、竹茹、甘草。 功用: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歌诀:痰瘀痹阻用双合,桃红四物与二陈; 白芥竹沥方中加,化痰行瘀此方佳。 4、肝肾两虚:补血荣筋丸加减,出自《杏苑生春》, 药物组成: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 功用: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歌诀:补血荣筋肉苁蓉,牛膝天麻与鹿茸; 木瓜熟地菟丝子,五味培补筋骨舒 。

5、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功用: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 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 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法良。 狐惑: 1.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药物组成: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人参。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培中。 歌诀: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2.狐惑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组成:黄连、熏草。 功用:清热解毒。 3.五皮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功用:利水消肿,行气祛湿。 歌诀: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主方,怎样把握好痞证的临床表现是本方应用的关键。通过在急诊科长期对胃炎、胃溃疡的临床表现及顽固性胃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当中有了如下认识。心下痞就是心下痛,就是剑突下胃、十二指肠部位的疼痛,伴压痛,但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心下痛为半夏泻心汤的最主要方证能大大提高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并提高顽固性胃炎、胃溃疡的治疗疗效。 标签:痞证;心下痛;半夏泻心汤;方证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痞症的主方。现代非常广泛用于胃炎、食道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1]。但实际临床当中敢用、活用半夏泻心汤的医生甚少。对半夏泻心汤方证把握不准,畏惧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应用,与干姜、半夏热性药物的组方比例把握不准等,都会影响泻心汤类方剂的应用与疗效。 临床上二陈汤、平胃散及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都是治疗胃炎,胃痛的常用方药。西药也有大量的抑酸,保护胃黏膜,解痉,消炎等药物。但是半夏泻心汤可能是上述很多中西药治疗无效时唯一能力挽狂澜的方剂。 本人在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中对方证的理解上有如下认识:上腹痛(剑突下,心下,胃脘痛)应该是半夏泻心汤的最主要症状及体征。以进食后加重为主。查体有深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因张仲景在《伤寒论》149条中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2],所以临床上对痞症的症状大多数人认为就是胀满、不消化、胃部堵得难受的症状为着眼点[3-5]。 其实仲景在伤寒论中叙述有关疾病鉴别症状的时候,有时候采取这种论述方法。 149条叙述了柴胡证、大陷胸汤证及半夏泻心汤证的发生发展及鉴别症状。大陷胸汤证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可能为西医学中肠穿孔、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腹膜炎,急腹症体征。与半夏泻心汤证鉴别时只描述为“但满而不痛者”,痞证多属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痛[6],其疼痛程度远比大陷胸汤证轻。 仲景在描述麻杏石甘汤证时也有“无大热”,但大家都知道临床上麻杏石甘汤证发热是常见症状。其实“无大热”是跟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大热”相鉴别所写的。 “痞”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痞者,痛也”。所以笔者认为仲景写“心下痞”时就是“心下痛”。149条“但满而不痛者”,就是指的比大陷胸汤证的“心下满而硬痛”程度要轻的多,范围要小。 笔者的这一认识是通过在急诊科对很多胃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所感悟到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18T17:01:04.1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作者:何新华[导读]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湖南省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脘痛患者症状好转时间(5.36±1.46)d、住院总耗时(10.47±1.36)d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具有降逆消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作用, 能减少复发率、缩短患者住院总耗时、症状好转时间,能促进患者疾病较快康复。【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痛;临床效果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患者常伴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情况,易对患者自身造成严重影响,胃脘痛为消化道疾病,其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易以及反流性胃炎,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方式治疗十分重要[1-2]。因此,我院将90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治疗,见本次研究中描述。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90例患者经过检查后均确诊为胃脘痛,(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透、纤维胃镜检查等),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均在30~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21±1.27)岁,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病程在8-12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9.21±1.34)月。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在31~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03±1.18)岁,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病程在8-1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8.17±1.45)月。上述两组胃脘痛患者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基础治疗(给予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609)、每日两次、每次20mg)。观察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灸甘草、大枣、党参、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为基本方,若患者伴有苔厚腻情况,加用佩兰、藿香,若患者疼痛剧烈、则加用延胡索,若患者反酸、则加用乌贼骨,若患者嗳气、则加用香附、柴胡等,若患者大便干结、则加用大黄、枳实等,若患者食滞、则加用焦山楂、神曲、麦芽、枳实、厚朴等,若患者久痛夹瘀、则加用五灵脂、丹参等,将上述药物采用温水煎服,告知患者分早晚两次服用,2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对比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 2.0软件,每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0.05代表两组胃脘痛患者对比具有差异,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具有意义。 2 结果2.1对比复发率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3典型病例万某、女、21岁、农民,自身上腹胃脘部反复疼痛1年,曾进行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曾服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但是疗效均不显著,其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给予其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其中厚朴15g、赤芍15g、佩兰16g、藿香17g、白术16g、大枣5g、灸甘草15g、党参11g、干姜12g、黄连15g、黄芩20g、半夏10g,患者实施上述药物治疗后,其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嗳气显著减轻,继服上述药方30天后,再行胃镜检查,其结果显示胃镜病变均消失、随访12个月复发情况较少[3]。3讨论

半夏泻心汤治疗噫气、心下痞心得

半夏泻心汤治疗噫气、心下痞心得 发表时间:2010-07-19T11:05:06.2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俞林李日洙[导读] 病人主诉为胃脘部痞胀,食后尤甚而嗳气连声,病位主要胃,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诊断当属心下痞或胃痞俞林李日洙(吉林省延吉市延边中医医院吉林延边 133000)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0-0328-01 患者王艳,女,52岁,主诉:上腹部痞胀3年,近两个月来嗳气呃逆频多。病史:患者3年来上腹部痞胀不适,食后尤甚,甚则隐痛,嘈杂。屡经诊治,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效果不著,症状时轻时重。近两个月来胃脘部胀满尤甚,引及两胁,尤以嗳气、呃逆间作,白昼连声不已,食欲不振,口苦而干,但饮水不多,大便干结难解。经多次诊察,谓慢性胃炎,服药效果不显,仍然终日嗳气连声,影响生活,性情急躁,心烦欠寐。诊察:舌质微红,舌上有薄黄腻苔,舌根尤著而厚腻,诊脉小弦。体检除上腹部剑突下轻度有压痛外,无明显异常发现。肝功能及肝病四项,均阴性,B超检查,肝胆脾及胰腺无明显异常改变。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窦部胃粘膜糜烂,充血。 临床分析:病人主诉为胃脘部痞胀,食后尤甚而嗳气连声,病位主要胃,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诊断当属心下痞或胃痞。病史较久,虚实夹杂。观其嗳气、呃逆连声,主要是胃气上逆不降,治当和胃行气降逆主。口苦而干,舌质微红,舌苔黄腻,饮水不多,恐胃中间有湿热,热重于湿。气滞兼热,热扰胃气,和降失司,故需清其胃热,降其胃逆,消其胃痞,和其胃气。宜苦以清降,消佐化湿,并参以辛通,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10.0g,黄芩10.0g,黄连10.0g,陈皮10.0g,竹茹10.0g,白豆蔻10.0g,柿蒂10.0g,浙贝母10.0g,薏苡仁30.0g,蒲公英20.0g,干姜5.0g,太子参20.0g,甘草10.0。每日1剂,煎二次,频频饮服。 此方服2剂,嗳气呃逆即见减少。服药5剂,嗳气基本控制,心下痞胀亦已减轻,食欲好转,饮食亦渐增,口苦明显改善,大便亦较通畅。 鉴于病情已经明显好转,舌苔黄腻已退大半,乃又拟一方以清养和胃。 处方:太子参20.0g,麦冬10.0g,白芍15.0g,黄芩10.0g,浙贝母10.0g,蒲公英20.0g,陈皮10.0g,半夏7.5g,鸡内金10.0g,白及7.5g,甘草5.0g,谷芽20.0g。 此方先服14剂,每日1剂,2次水煎服。以后因症状已全消失,改为每2-3日服1剂,以资巩固。前后共计2个月,症状消失,腹无压痛,舌象与脉象亦基本正常。复查胃镜谓轻度浅表性胃炎,胃窦部无糜烂。 体会:患者主诉为心下痞、嗳气兼呃逆频频,胃脘部疼痛不著,故诊断应为心下痞或“胃痞”。心下痞之名见于“金匮要略”,“心下”部位在剑突下,包括胃、肝、胆等脏器的病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病名。如经理化检查,确定是胃病所表现的痞胀不适,似以“胃痞”称比较恰当。 嗳气与呃逆并见,均由于胃气上逆,古称“噫”,即包括嗳气与呃逆。从性质、程度而言,嗳气较轻呃逆较重,嗳气无专论,呃逆却在古医籍中列为专病,论述较多。本例两症均有,兼有口苦,苔薄黄腻,舌质微红,大便干结等症,证属胃中有热,此热乃由气滞所生。治法宜苦辛通降,宣通气机,降其胃气,清其胃热。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药后获效显著,示其方药对证。方中黄芩、黄连、蒲公英、浙贝母均属清热药;半夏、橘皮、竹茹、白豆蔻、柿蒂降胃气之上逆;薏苡仁化湿渗利散结;太子参清养胃气;干姜辛通;甘草清热而调和诸药。频频饮服,使药效更好发挥。经治疗后症状已改善,调整处方,以太子参、麦冬以养胃气、胃津,配白芍、甘草以酸甘化阴,续用黄芩、蒲公英、浙贝母清胃热,陈皮、半夏、鸡内金、谷芽理气和胃以助运化,更加白及护膜,善后调治。胃镜所见,胃窦部粘膜糜烂、充血、在辨证确认有热时,适当运用清胃、护膜之品,既利于改善症状,又可相应改善局部病损。

120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120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目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方法选择胃脘痛120例,水煎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结果痊愈60例,占50%;好转44例,占36%;无效16例,占14%。总有效率87%。结论凡有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均可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注意调理脾胃,调摄饮食,可望减少复发的机会。 标签:胃脘痛;半夏泻心汤;疗效 胃脘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本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他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而设,然观其方,乃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调中和胃,是治疗中焦寒热错杂的常用方剂。余以此方加减治疗胃脘痛120例,疗效满意,兹分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80例,女40例,年龄16~65岁,初次发作50例,反复发作70例,病程2d~15年,主证均有胃脘部疼痛,痞满(心下硬满),获恶心呕吐,吐酸嘈杂,获嗳气反酸,或腹泻、或便秘、或黑便、或乏力、头昏,因饮酒而发者30例,因吃硬质食物而发者55例,因劳累饥饿而发者15例,其他原因引发者20例。舌红苔滑腻获淡黄者90例,黄腻苔45例,舌质淡者25例,脉象多弦或滑,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炎者40例,溃疡者20例,浅表性胃炎者15例,萎缩性胃炎者5例,胃窦炎者8例,无明显异常者5例,未做胃镜者27例。 1.2方法水煎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基本方为:半夏12g,党参15g,黄连6~9g,黄芩15g,干姜6~9g,炙甘草6~10g,大枣12g。脾胃气虚加白术、茯苓;气血虚加黄芪、白术、当归;肝胃有热者加去党参加栀子、青皮;胃阴亏虚加沙参、玉竹、麦冬;便秘者加炙大黄;疼痛较重者加玄胡、白芍;黑便加白及、炒蒲黄;呕吐重者加吴萸、藿香、陈皮;腹胀重者加厚朴、枳实、砂仁;糜烂性胃炎加公英、山慈姑、炙百合;萎缩性胃炎加三棱、丹参。疗程:初次急性发病者3~10d;反复发作者20d~3个月。 1.3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均以清淡饮食、软食;禁食辛辣、煎炸等刺激食物;反复发作者,在病情稳定期间仍应注意;呕吐重者可加西药支持、对症治疗。 1.4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年内无复发,胃镜复查正常;②好转:时有轻微发作,他症好转,胃镜复查好转;③无效:治疗15d,症状无好转,胃镜复查无变化。 2 结果

导赤散

导赤散 英文名称:daochi powder 定义:同名方约有24首,现选《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组成:生地黄、甘 草(生)、木通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导赤散是清心利水养阴的中成药,应用广泛,由于剂量小,也相对适宜小儿服用。本方证乃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所致。心火循经上炎,而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故见口渴、意欲饮冷等等症状。 目录 方名

导赤散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 异名 导赤汤(《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生地黄(6克)木通(6克)生甘草梢(6克) 竹叶(6克) 【方组趣味记忆】草地通竹。解:草(生甘草梢),地(生地黄),通(木通),竹(竹叶)。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亦可加减治之。)亦可用治腋下汗出症(左腋下汗出较多). 用法 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禁忌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方歌 1.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2.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

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方论 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兼能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热,通淋止痛。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与益阴并重,所以利水而不伤阴。 方解 该方证乃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所致。心火循经上炎,而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故见口渴、意欲饮冷;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泌别失职,乃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心火上炎而又阴液不足,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以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而泄。方中生地甘寒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四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化裁 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阴虚较甚,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小便淋涩明显,加扁蓄、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 附方 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注 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的常用方,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治法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1)本方在《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心热”,未言及“心移热于小肠”,至《奇效良方》扩大了运用范围,用治小便赤涩淋痛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说:“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故名导赤散。”可见本方理论与运用,皆是逐步发展而成。 (2)本方证病机,钱氏只言及“心热”,或“心气热”,未言及虚实,可见不宜以虚火或实火言之;再者,他在《小儿药证直快·脉证治法》中虽提到“心气实”一证,但用方泻心汤仅提到黄连一味,与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不同,说明本方证不应是实火。另一方面他在该书卷三之“目内证” 中云:“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说明本方证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5-13T16:41:30.9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韩潇 [导读] 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较差。由此证实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宁县平子镇卫生院;甘肃庆阳745208) 【摘要】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经掷硬币法分组。一组设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另一组设对照组,27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治疗后组间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率较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G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治疗 CAG为多种病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是胃癌癌前状态,可发展成肠上皮化生及异性增生等癌前病变。早期积极治疗,对控制癌前病变和预防胃癌有重要意义。当前西医主张给予药物治疗,多使用胃粘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等,但疗效一般。此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设两组研究,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报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经掷硬币法分组。一组设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男女分别18例、11例,病程均为(6.69± 2.47)个月,2-11个月不等;均龄(44.52±9.36)岁,22-68岁之间;腺体萎缩程度:9例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另一组设对照组,27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男女分别17例、10例,病程均为(6.42±2.24)个月,2-12个月不等;均龄(44.87±9.55)岁,22-67岁之间;腺体萎缩程度:9例轻度,13例中度,5例重度。纳入条件:①18-70岁;②经《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CAG诊断标准确诊;③均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④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等。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获签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不违背医学伦理标准。两组性别、病程、年龄和腺体萎缩程度等信息,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阿莫西林每日3次,口服,每次1粒;枸橼酸铋钾片每日2次,口服,每次2片;克拉霉素每日2次,口服,每次1片,连用4周。 1.2.2 实验组半夏泻心汤,半夏10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党参20g、枳实10g、煅乌贼骨15g、黄苓10g、干姜5g、黄连6g和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连用4周[1]。对于患者的治疗过程要密切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给予其对症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对药效的影响,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症状评分,包括食欲不振、上腹疼痛、反酸反胃和胃满烦闷;评定疗效,两组比较。观察记录两组治疗期间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例数,对比分析。 1.3 疗效标准疗效分无效、有效和显效三级。无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无变化,幽门螺杆菌未清除;有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减轻,部分幽门螺杆菌清除;显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消失,幽门螺杆菌均清除。显效+有效=治疗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用(%)表示,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症状评分 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P<0.05,t=0.8158,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一两组症状评分对比(分) 2.2 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治疗无效6例,有效11例,显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77.78%。实验组治疗无效1例,有效10例,显效18例,治疗总有效率 96.5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经统计学处理,P<0.05,χ?=1.0863,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有5例,3例恶心,2例腹胀,发生率18.52%。实验组不良反应有2例,1例恶心,1例腹胀,发生率6.90%。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较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χ?=1.0714,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内科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20d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痊愈14例,占35%;有效11例,占27.5%;无效15例,占37.5%。总有效率为62.5%。观察组痊愈25例,占62.5%;有效10例,占25%;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有理想疗效,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加减;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1]。目前临床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容易反复发作。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吐酸、灼热感等。慢性胃炎中医分成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5个类型,而其中脾胃湿热型是最为常见的,笔者为了探讨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对80例该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获得理想疗效,具体心得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在24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岁。病程最短为1.5年,最长为17年,平均(6±4.7)年。两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3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6)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为15年,平均(5±5.1)年。观察组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5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6.1)岁。病程最短为1.5年,最长为17年,平均(5.5±5.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胶体次枸椽酸铋120mg,4次/d,阿莫西林1.0 g,甲硝唑0.4g,奥美拉唑20mg,2次/d,口服,其中抗生素用药时间为14 d,4周为一疗程。 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半夏15g,干姜6g,黄芩15g,黄连10g,党参15g,白豆蔻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3g,木香10g,藿香10g,青皮15g,厚朴10g,槟榔10g。1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09-04T16:09:59.3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1期作者:曹秀珍 [导读]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内蒙古赤峰市宝山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76)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可以分成三组药物:一组是半夏、干姜,属于辛温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解决脾中的寒,又能散结消痞,称为“辛开组”;一组是黄芩、黄连,属于苦寒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清除胃中的热,称为“苦降组”;一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属于甘温之品,在这里是补益脾胃的,称为“甘补组”。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胃脘不适,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效果显著。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074-02 1.方义体会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49条,原书是这样记载:“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1],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称为“辛开组”,黄芩、黄连之苦寒清除胃中积热以开痞属“苦降组”[2]。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属于甘温之品,是“甘补组”。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2.临床应用 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3],均可应用,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 2.1 慢性浅表性胃炎张X,男,47岁。,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近三年,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舌苔薄白,脉细弦。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党参12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一诊后腹胀除,余症轻,二诊三剂后诸症消然。 2.2 治疗消化性溃疡,王×,男,67岁。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袷,终未痊愈。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余先与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党参15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乌贼骨20克浙贝母10克,水煎饭前服三剂。 二诊:诸症见轻,精神亦好转,唯胃脘隐痛尤在。又予上方减芩连用量令服二剂。三诊,药毕后,症状大见好转,胃脘虽偶有隐痛,但亦无嘈杂之苦。后配以香砂养胃丸调理二月而愈。 2.3 治疗急性肠胃炎赵×之女,7岁。因食不洁之物而腹痛,吐泻不止,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体温38。5℃,腹胀拒按。此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尚健,故饮食不适则脾胃运化受限。今食物不洁之,当损伤脾胃之气,且邪热结于胃肠,致升降失调,运化失职,而见腹胀痛,吐泻不止等证。急当投予半夏泻心汤以调和肠胃,降逆止泻。处方:半夏6克,党参6克,川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葛根15克木香5克水煎饭前服,一剂后热退,二剂后吐泻止。 2.4 治疗慢性肝炎白××,男,37岁。曾患慢性肝炎,每遇肝区疼痛时见: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胃脘憋胀不适,哎腐吞酸,烦满失眠,溲黄便溏、脉弦,舌苔黄.予半夏泻心汤加枳壳6克、香附9克,服后疗效甚佳.后与半夏泻心汤、膈下逐淤汤二方交替不间断地服用半月,症状消失。 3.加减应用 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厚朴,玫瑰花,乌梅,佛手主治、消化性溃疡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控制和消除幽门螺旋菌是治疗的关键,据有关实验[4],幽门螺旋杆菌对黄连重度敏感,对黄芩、党参亦敏感。 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下。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5],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 【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 4 9) 【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舌苔白腻,脉多见滑。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 一、呕利痞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拟方: 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 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二、腹胀 岳美中医案:徐某某,男,42岁,1 9 5 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 O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1 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一.【方证概述】 古代治疗痞病的专方,有止呕消痞的功效,适用于心下痞,呕吐,下利而烦的疾病, 二.【经典配方】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1、半夏半两有误:《经方例释》指出《外台》五两,《千金》云“半夏一升,洗毕称五两为正,必此方本用一升”,据考证,半夏一升等于五两,则半夏与黄芩干姜甘草人参的比例应该为5:3:3:3基本相似 2、黄连一两,提示黄连量不可大,大量黄连除烦,小量黄连治痞,是经方例 三.【经典方证】 1、心下痞 痞,古病名,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感,但按压柔软,并没有剧烈的疼痛,没有拒按和反跳痛与硬满如石,或腹满如覆瓦的大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有明显的不同 心下痞满而不痛,按之软虚也(刘完素) 痞多有热,患者常有口干口苦,口臭以及失眠,烦躁,胸闷,头晕等不适感,故有热痞之称黄连黄芩除痞 2、呕 呕是胃气上逆的表现,是一组症状,除恶心呕吐外,还包括食欲不振,进食后上腹部发胀,以及消化液返流等 半夏止呕:“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3、肠鸣 肠鸣,肠蠕动的声音,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续的咕噜声,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不明显,急性胃肠炎或胃肠道大出血时,肠鸣音响亮,高亢。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四.【适用人群】 1、唇舌红苔黄,营养状况较好,唇红舌红,舌苔多黄腻,大多数为青壮年患者 2、溃疡 容易出现口腔粘膜溃疡,女性月经期溃疡多发或加重 3、痞利 伴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不适疼痛,腹泻或腹泻倾向等 4、烦热 焦虑倾向,大多伴有睡眠障,多情绪急躁,或心悸早博胸闷等 5.诱因 生活无规律,有酗酒抽烟,熬夜的不良生活习惯 五、【适用病症】 1、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黄连黄芩清热除痞 人参半夏干姜甘草大枣止呕温中 经验: 1,本方适用于以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为主诉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本方能比较迅速的改善症状 2,上腹部怕冷,遇冷胀痛或腹泻加重,用温药无效者,也可以用 3,胃病日久,肤色黄暗,补药无效者,也可以用 2、肠炎腹泻 对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也有用,通常有比较明显的肠鸣音 3、酒后呕吐腹泻 对饮酒过量的呕吐,上腹部灼烧感,头晕烦躁或者口干口苦口臭舌苔黄腻以及腹泻等,本方有效

2020年倪海厦经方汇总(课件)

2020年倪海厦经方汇总(课件) 1、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 甘草 12克黄芩9克、 干姜 9克、半夏 9克、大枣12枚、黄连 3克 2、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 30克酒当归15克、白芷6克、乳 香 3克 3、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5克 6克牡蛎 5克黄芩5克生姜 5 克铅丹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5克、半夏 6克、大黄 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 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感谢聆听 4、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 6克炙甘草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5、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1 2克龙骨5克黄芩5克牡蛎5克生姜5克铅丹 3克人参5 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 6克大枣6枚常山 20 克远志 20克苍术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感谢聆听 6、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9克芍药 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 4枚大黄6克 7、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12 克黄芩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15克枳实 9克大枣4枚 大黄6克 8、治疗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当归 6克 芍药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6克阿胶6克牡 丹皮6克生姜6克甘草 6克半夏6克麦冬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半夏泻心汤释义

半夏泻心汤释义 三焦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杂病论》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方药解析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君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佐药人参、大枣: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注:自今观之,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则为肠鸣,故用是汤分阴阳,水升火降,而留者去,虚者实。成注是方:连、芩之苦寒入心,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