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30万吨年烧碱项目

新建30万吨年烧碱项目
新建30万吨年烧碱项目

新建30万吨/年烧碱项目

1.1概述

烧碱,又名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钠,其纯品为无色透明晶体,相对分子量40.00,相对密度2.130,熔点318.4℃,沸点1390℃。固体烧碱呈白色,有块状、片状、粒状,质脆;有很强的吸湿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水溶液呈碱性,有滑腻感,腐蚀性极强,对纤维、皮肤、玻璃、瓷等有腐蚀作用。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酮和乙醚,与酸类起中和作用生成盐和水。

烧碱是最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轻工、化工、纺织、印染、医药、冶金、石油和军工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轻工行业,烧碱主要用于造纸、纤维素浆的生产,也用于肥皂、合成洗涤剂、合成脂肪酸的生产以及动植物油脂的精炼。纺织印染工业用作棉布退浆剂、煮炼剂和丝光剂。化学工业用于生产氰化钠、甲酸、草酸、苯酚等。石油工业用于精炼石油制品,并用于油田钻井泥浆中。还可用于生产氧化铝,以及玻璃、搪瓷、制革、医药、染料和农药方面。食品级产品在食品工业用做酸中和剂,以及去皮剂、脱色剂、除臭剂等。

目前世界工业化生产烧碱主要采用食盐电解法,同时联产氯气和氢气。因此烧碱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电力和原盐价格,以及联产品下游的综合利用情况。盐湖具有丰富的原盐和煤炭资源,因此建设大规模的烧碱生产装置,同时配套建设氯气下游装置,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对开发利用盐湖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2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1.2.1国外市场需求预测

2002年世界烧碱产能约6022万吨/年,产量4600万吨,1995-2002年全球氯和烧碱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2003年需求增长率为

3%,而产能仅增长1%。由于全球经济状况改善加上预测期新增产能较少,2003年至2004年间,由于需求量增加,开工率会稳定地从2001年的80%提高到2006年的87%。根据预测,氯气生产的增长大多在能源价格低的地区,如中东和美国海湾地区。专家估计全球氯需求量(含各种氯产品)的增长将超过氯产能的增长,到2005年世界氯碱产能将无法满足PVC的需求。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必然使今后几年氯产品价格上升,企业效益好转。

世界烧碱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及亚洲,这三地烧碱产能合计占世界总能力的80%左右。1995-2002年间,全世界除南美洲、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外,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烧碱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2年美国烧碱生产能力达到1522万吨/年,居世界第一位;西欧国家合计约1133万吨/年,排名第二;中国大陆排名第三,达到950万吨/年;以下为日本,产能为450万吨/年。此外,中国省烧碱生产能力为128万吨/年,国为109万吨/年。

目前世界共有500多家氯碱公司在650家工厂生产烧碱,其中近半数在亚洲,但亚洲氯碱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世界烧碱生产主要集中于几家大型跨国公司,11家大氯碱公司烧碱生产能力占世界总能力的37.4%。世界最大的6家氯碱企业依次为Dow Chemicals、Occidental Chemicals、PPG Industries、Formosa Plastics(台塑)、Solvay和Bayer。

世界主要烧碱生产企业情况如下:

世界主要烧碱生产企业情况

预计今后几年,世界烧碱生产和进出口格局将发生一定的变化,生产能力的主要增长将来自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东,这些地区的烧碱生产比例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北美和西欧等传统烧碱输出地区的产量比例将有所下降。预计2010年前后,烧碱产量大于消费量的地区有北美、中东和东北亚,西欧将转为烧碱净进口地区。中东拥有丰富而廉价的石油资源,在出口过剩烧碱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国和省,中国和日本近几年烧碱出口增长很快,国和省也已成为烧碱净出口地区。澳大利亚、牙买加和里南等世界铝生产大国是烧碱的主要进口国家,年进口量在140万吨左右,这一状况预计今后几年变化不大。

2002年世界烧碱消费总量约4600万吨,也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亚洲,约占总消费量的78%左右。在烧碱消费构成中,化学工业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02年全球有机化学品消耗烧碱比例约18%;无机化学品领域对烧碱的需要排名第三,占15%;造纸和纸浆生产是烧碱的另一大消费领域,约占18%;其它消费领域消费占49%。世界烧碱消费构成见下表。

2002年世界烧碱消费结构

烧碱的生产一直与联产的氯及氯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紧密相关。氯碱生产过程中同时按比例产出烧碱和氯气,但实际市场对烧碱和氯气的需求却不一定符合这一比例,因此就出现了烧碱与氯气的平衡问题。烧碱和氯气的平衡始终是世界各国氯碱行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环保问题很多国家禁止使用氯溶剂,限期终止或限制使用氯氟烃类,以防止破坏大气臭氧层,同时造纸工业也减少漂白用氯,PVC由于含氯及软制品中含邻苯类增塑剂在西欧等国家使用受到限制,普遍预测氯的需求会降低,相应会制约烧碱的生产。但到1994年,世界氯碱工业重新认识了含氯产品实际情况,国际协议只限制或消除某些具有持久毒性并且生物积累的少数含氯化合物,以及一些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此后,大多数氯产品在全球出现较大的增长,PVC年增长率曾达到5.6%,环氧氯丙烷达到4.3%,环氧丙烷达到 2.6%。世界对氯的需求年均增长率达到同期经济增长率的75%。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氯气产品链下游四大主要领域聚氯乙烯(PVC)、环氧丙烷(PO)、环氧氯丙烷(ECH)和光气系列(聚碳酸酯、MDI、TDI等)的市场需求均将保持稳定增长,世界围对氯的需求将年均增长3%左右。同期世界市场对烧碱的需求预测为年均增长1.5-1.8%左右,因此预计烧碱市场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剩,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不过如果能通过更为有效的利用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甚至解决氯碱不平衡问题。

1.2.2国市场现状及需求预测

中国氯碱工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年需进口烧碱20~30万吨。通过“七五”和“八五”期间持续扩大生产能力,在“九五”期间已逐步达到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成为烧碱净出口国。2003年中国烧碱生产能力达到约1000万吨/年,产量939.9万吨,均居世界第二位,净出口量达到26.8万吨。中国烧碱历年生产情况如下表:

中国烧碱历年生产情况(万吨/年,万吨)

从地区分布上看,中国烧碱生产遍及除和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3年烧碱产量位居前两位的是省和省,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7.6%和12.0%,排在前十位的依次还有天津市、省、省、省、省、省、市、省。这十省市烧碱产量合计68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2.4%。

目前中国烧碱生产工艺以隔膜法为主,2003年隔膜法烧碱产量约684万吨,占全国烧碱总产量的72.9%;离子膜法烧碱近几年增长很快,2003年产量增加至248万吨,占总产量的26.4%;苛化法烧碱产量约8万吨,主要集中在有天然碱资源的等地;由于污染原因,天津、锦西和原有的水银法装置2002年前后已先后关闭,中国已没有水银法烧碱生产。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和价格的调整,能耗低的离子膜烧碱产量将呈逐年增长态势。目前中国在建和今后拟建的烧碱装置将大部分采用离子膜法,预计2008年中国离子膜法烧碱比例将增加至35%左右,2013年增加至50%左右。与之相对应,随着老旧装置的淘汰,隔膜法烧碱

所占的比例将逐年下降。

烧碱是基本化工原料,其生产和消费受经济总体运行的影响很大。同时,烧碱又属于高耗能产品,能源价格的变化也对烧碱生产具有很大影响。此外,烧碱最主要的联产品聚氯乙烯(PVC)的市场发展动向也是影响烧碱生产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烧碱生产经历了一定的起伏,主要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90年代前期(1991年~1995年),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同时能源价格较低,PVC等氯产品的市场开始起步,促使中国烧碱产量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9.4%。从1994年底起,中国能源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价格明显上涨,同时1995年中国经济开始逐步实现“软着陆”,增长速度放慢,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国外向中国大量倾销PVC等石化产品,相应进一步打击了中国烧碱的生产,因此90年代后期(1996年~1999年)中国烧碱生产发展缓慢,尽管产能由于新装置的建成而增加较多,但产量徘徊在500~550万吨,年均增长率仅有2%,氯碱企业亏损很大。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再次加快,对烧碱和PVC的需求量增加。同时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消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用反倾销等武器来保护国市场发展。国际油价的上涨促使进口PVC价格和中国国PVC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扬,国氯碱企业通过PVC产品获取丰厚的利润,弥补了烧碱价格较低的不利影响。受这些利好因素的影响,2000年~2003年中国烧碱进入新一轮建设热潮,产量大幅度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

2004年一季度中国烧碱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烧碱产量达到252万吨,比2003年同期增长14%。不过中国烧碱生产已开始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降温、能源价格上调和环保措施加强(影响电石法PVC生产)等,预计这些因素的影响将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显现出来,并对今后几年的烧碱生产产生影响。但从整体来看,中国经济依然运行良好,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举行,对氯碱企业而言,仍是很好的发展机遇。因此,综合平衡以上各方面因素,预计2004~2008年期间,中国烧碱生产和市场需求将

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年均增长率预计在4~5%左右。

中国目前共有约190家氯碱企业,90%以上为国有企业,平均烧碱生产规模不到6万吨/年,平均产量接近5万吨/年。烧碱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6家,烧碱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18.1%;10~20万吨的企业有16家,占全国烧碱总产量21.1%;5~10万吨的企业有37家,占28.0%;1~5万吨的企业有78家,占24%;其余为1万吨以下的小企业。

2003年中国主要氯碱企业生产情况如下表:

2003年中国主要氯碱企业生产情况(万吨/年,万吨)

烧碱是基本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中用途广泛。中国烧碱消费以轻工、化工、纺织行业为主。烧碱在轻工行业主要用在碱法纸浆、合成洗涤剂和合成脂肪酸上;在化工行业用于保险粉、磷酸三钠、草酸、

甲酸、AC发泡剂、硼砂和氰化钠等多种产品的生产;在纺织行业,烧碱主要用于生产粘胶纤维、印染布、针织用纱等。轻工、化工和纺织这三大行业每年的烧碱消费量约占全国烧碱消费总量的75%左右。烧碱的其它应用行业还有医药、冶金、石油工业、电力、水处理和军工等,消费量约占总量的25%左右。2003年中国烧碱产量939万吨,净出口约27万吨,表观消费量约为913万吨,实际上企业库存大约20~30万吨,因此国烧碱实际消费量为890万吨左右。

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烧碱市场需求将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2003~2007年均增长率预计在5%左右,2007~2012年需求将放缓,约为2%左右。到2007年国烧碱需求量在1120万吨左右,2012年烧碱需求量将达到约1250万吨。

目前,全球化对国烧碱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美国氯碱开工率下降使全球烧碱总供应量减少,而全球烧碱下游产业基本上仍在健康发展,由此为我国烧碱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今后几年我国氯的扩产使烧碱过剩成为必然,仍然存在氯短碱长局面,因此,大力开拓烧碱出口市场非常重要,今后几年出口量力争达到50-100万吨,以缓解市场供求矛盾。

1.3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从国市场容量预测和装置的合理经济规模,以及格尔木地区的总体规划考虑,本规划项目确定离子膜法烧碱装置的建设总规模为30万吨/年(折100%NaOH),可根据PVC配套氯气用量考虑分步实施。为便于产品远距离运输,增加销售半径,配套建设25万吨/年的片碱装置。

装置规模和产品方案如下:

1.3.1工艺技术方案

目前世界上生产烧碱的方法有四种:隔膜法、水银法、离子膜法、苛化法。隔膜法、水银法和离子膜法都是通过电解盐水生产烧碱;而苛化法则是以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苛化法目前仅在少数地区采用,我国苛化法烧碱仅占总产量的1.5%左右。

水银法烧碱含盐量低,产品浓度高,质量好。但是该法对环境污染严重,其汞害对人体有很大危害,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已要求逐步取代该法。我国曾有天化、锦化和三套较大规模的水银法生产装置,已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离子膜法取代或关闭。

隔膜法在国外均广泛采用。该法早期为石墨阳极电解槽,在组装电槽中会产生大量铅和沥青烟雾,在操作中会生成石棉绒碱性污水和石棉绒粉尘,同时该法能耗非常大,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用金属阳极电槽取代石墨阳极电槽。目前发达国家已完全淘汰石墨阳极电解槽。我国的石墨阳极装置现尚有每年约20多万吨的产量,国家已将其列入淘汰类工业生产能力,预计于2003年将其完全淘汰。

与石墨法相比,金属阳极隔膜法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能耗依然较高,产品质量较差,同时仍存在一定的石棉绒污染问题。

离子膜法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新技术,能耗低,产品质量高,且无有害物质的污染,是较理想的烧碱生产方法,与金属阳极隔膜法相比,离子膜法具有以下优点:

工艺流程简单

与隔膜法相比,由于离子膜法电解液浓度高,因此不需要蒸发工段即可获得30%以上的产品,流程相对简单。

能耗低

由于不需要蒸发工段,大大减少了蒸汽的消耗,同时电解工段的电耗和循环水耗也大幅度降低,所以一般离子膜法比隔膜法总能耗低30%以上。

污染程度低

离子膜法生产装置排出的废液、废气均能做到回收利用,达标排放,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而金属阳极隔膜法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石棉绒废水和粉尘的污染。

产品纯度高

离子膜碱为高纯度产品,可满足纺织化纤行业对高纯碱的要求,而隔膜碱含盐量高,不适用于化纤行业。

装置占地少

根据现有的离子膜法装置和隔膜法装置比较,离子膜法装置占地要少40~50%。

生产稳定,安全性高

离子膜法生产弹性较大,电槽能适应电流负荷的较大幅度变化,迅速调节生产负荷;同时离子膜法开停车安全方便。

操作维修简单,劳动强度低

由于离子膜法具有上述明显的优点,因此近几年国外新建和改扩建烧碱装置一般均采用离子膜法工艺。

我国自1986年盐锅峡化工厂首次从日本引进旭化成离子膜电解技术以来,已先后从日本旭化成、旭销子、氯工程、德山达、意大利迪诺拉、英国ICI、美国西方化学等7家公司引进了30余套离子膜烧碱装置。最近潍坊亚星公司6万吨/年装置决定采用德国伍德公司技术建设,使几乎世界所有离子膜法的专利技术在国均有引进。另外,国的化工机械厂1994年研制成功复极式电槽,使我国成为第六个掌握离子膜电解槽制造技术的国家,2000年化工机械厂又研制成功单极式离子膜电槽。目前用国产化技术建设的电解装置已有20多套,总能力近50万吨/年。在我国与离子膜电解槽配套的部件也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实现了离子膜法烧碱生产装备的成套供货。

不过目前10万吨/年以上的大规模国产化电解槽与引进技术相比,在自然循环和高电流密度下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本项

目30万吨/年这样较大规模的电解装置来说,从综合技术经济等角度出发,选择引进技术较为合理。因此根据省和盐湖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对国外离子膜法生产技术情况分析研究,本项目建议引进国外先进的离子膜法电解槽技术,建设30万吨/年的烧碱生产装置。

1.3.2原材料、辅助材料及公用工程供应

主要原材料消耗

主要公用工程消耗

1.3.3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主要经济数据和主要评价指标如下:

项目主要经济数据和主要评价指标表

年产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年产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项目 2、合作方式:独资、合资、合作、贷款等均可 3、建设单位:XX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合作单位 4、建设性质:新建 5、建设范围:内蒙古自治区XX自治旗XX矿区 6、建设内容及规模:以XX矿区丰富的褐煤资源为依托,建设年产合成氨18万吨、尿素 30 万吨的项目。可联产轻质油4752吨/年、煤焦油 14454吨/年,氨水(16%)27720吨/年、粗酚1980吨/年 7、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为4年,即2005年4月-2008年9月。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投资规模:总投资为14721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138703万元,流动资金8512万元。 本项目资金来源可以是贷款、风险投资等。 9、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一览表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XX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XX自治旗境内的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西麓。其地理坐标是东经120°24′~120°38′、北纬49°09′~49°16′。矿区西连海拉尔区,东接牙克石市,南临巴彦嵯岗苏木,北至海拉尔河,与陈巴尔虎旗隔河相望,南北宽约13.7Km,东西长约46.1Km,总面积385.7Km2。XX火车站东距牙克石18Km,西距呼伦贝尔市64Km,滨州铁路线由东向西穿过XX矿区,北有301国道,铁路经过牙克石可达齐齐哈尔,哈尔滨乃至全国各地,经海拉尔可达满州里市,民航经海拉尔机场可达北京、呼和浩特等地,交通十分方便。 2.煤炭资源及煤质情况 ⑴资源情况 XX煤业公司拥有XX矿区、扎尼河矿区、伊敏河东区、陈旗巴彦哈达矿区、莫达木吉矿区五大矿区。煤炭储量丰富,XX矿区精查储量17.3亿吨;扎尼河矿区预计储量15.8亿吨;伊敏河东区普查储量58.4亿吨,其中详查储量6.1亿吨,精查储量2.3亿吨;巴彦哈达区预计储量49.0亿吨;莫达木吉矿区普查储量30.0亿吨。煤田内煤层集中,赋存稳定,构造较简单,倾角小,沼气含量低,埋藏较深,适宜于井工大型机械集约化连续生产。 ⑵煤质情况

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模版

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概述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一、企业简介 1、目标企业的历史沿革,隶属关系,企业性质及制度;目前职工人数。 2、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各交通运输条件(铁、公路、码头和航空港口等),运输方式。 3、年设计及实际生产能力,运营状况。 4、产品种类,主导产品名称及产量。 5、能源供应条件(水、电、汽、气、冷冻等)配套情况。 6、主要原、辅、燃料的供应量及距离,费用情况。 7、产品质量状况及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定位与知名度。 8、产品出口量、主要国家和国外市场份额。 二、项目概要 三、简要分析结论 第二部分团队和管理 一、董事长、法人代表 二、原有股东情况 三、主要管理人员 四、主要技术负责人员

五、员工和管理 管理及人力资源评价指标 1、内部调控是否合理 2、管理组织体系是否健全 3、管理层是否稳定团结 4、管理层对市场拓展、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 5、有否科学的人才培训计划 6、各层面的执行情况 第三部分产品和技术 一、产品介绍 二、产品应用领域及性能特点 三、主要技术内容 四、技术先进性 五、产品技术指标 六、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 产品评价指标 1)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难以替代 2)产品的开发周期 3)产品的市场潜力 4)产品的产业化情况 5)产品结构是否合理 6)产品的生产途径

技术评价指标 1)技术的专有性(技术来源) 2)技术的保密性(专利保护) 3)技术的领先性 技术开发 1)技术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2)技术开发体系与机构 3)技术储备情况 第四部分市场及竞争分析 一、市场需求 二、目前的市场状况 产品市场分布 三、产品应用市场前景分析 四、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五、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1)产品质量竞争力分析 (2)生产成本竞争力分析 (3)产品技术竞争力分析 六、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1)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列出前20名。做出竞争对手一览表。 (2)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年产合成氨30万吨

目录 一、绪论 (1) 、概述 (3) 、设计任务的依据 (1) 二、装置流程及说明 (2) 、生产工艺流程说明 (2) 、粗苯洗涤 (4) 、粗苯蒸馏 (4) 三、吸收工段工艺计算 (7) 、物料衡算 (7) 、气液平衡曲线 (8) 、吸收剂的用量 (9) 、塔底吸收液 (10) 、操作线 (10) 、塔径计算 (10) 、填料层高度计算 (13) 、填料层压降计算 (16) 四、脱苯工段工艺计算 (17) 、管式炉 (17) 、物料衡算 (18) 、热量衡算 (22)

五、主要符号说明 (25) 六、设计心得 (26) 七、参考文献 (27)

一、绪论 概述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用途很广。在农业方面,以氨为主要原料可以生产各种氮素肥料,如尿素、硝酸铵、碳酸氢氨、氯化铵等,以及各种含氮复合肥料。液氨本身就是一种高效氮素肥料,可以直接施用。目前,世界上氨产量的85%—90%用于生产各和氮肥。因此,合成氨工业是氮肥工业的基础,对农业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合成氨工业对农业的作用实质是将空气中游离氮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化合态氮,这一过程称为固定氮。 氨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制药、炼油、纯碱、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含氮无机盐等工业。将氨氧化可以制成硝酸,而硝酸又是生产炸药、染料等产品的重要原料。生产火箭的推进剂和氧化剂,同样也离不开氨。此外,氨还是常用的冷嘲热讽冻剂。 合成氨的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高压、催化、特殊金属材料、固体燃料气化、低温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尿素的甲醇的合成、石油加氢、高压聚合等工业,也是在合成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氨及氨加工工业已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 在合成氨工业中,脱硫倍受重视。合成氨所需的原料气,无论是天然气、油田气还是焦炉气、半水煤气都人含有硫化物,这些硫化物主要是硫化氢(S H 2)、二硫化碳(2CS )、硫氧化碳(COS )、硫醇(SH -R )和噻吩(S H C 44)等。其中硫化氢属于无机化合物,常称为“无机硫”。 合成氨在生产原料气中硫化物虽含量不高,但对生产的危害极大。 ①腐蚀设备、管道。含有S H 2的原料气,在水分存在时,就形成硫氢酸(HSH ),腐蚀金属设备。其腐蚀程度随原料气中S H 2的含量增高而加剧。 ②使催化剂中毒、失活。当原料气中的硫化物含量超过一定指标时,硫化物与催化剂活性中心结合,就能使以金属原子或金属氧化物为活性中心的催化剂中毒、失活。包括转化催化剂、高温变换催化剂、低温变换催化剂、合成氨催化剂

年产30万吨合成氨脱碳工段工艺设计

年产30万吨合成氨脱碳 工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指导教师:姚志湘 学生:魏景棠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1.1 概述 (3) 1.1.1 项目名称 (3) 1.1.2 合成氨工业概况 (3) 1.2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4) 1.2.1 项目背景 (4) 1.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1.2.3 建设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4 建设规模 (4) 第二章市场预测 (6) 2.1国内市场预测 (6) 2.2 产品分析 (6) 第三章脱碳方法及种类.. (7) 3.1 净化工序中脱碳的方法. (7) 3.1.1 化学吸收法 (7) 3.1.2 物理吸收法 (8) 3.1.3 物理化学吸收法................... (8) 3.1.4 固体吸收法 (10) 3.2碳酸丙烯酯(PC)法脱碳基本原理 (10) 3.2.1 PC法脱碳技术国内外的情况 (10) 3.2.2 发展过程 (10) 3.2.3 技术经济 (11) 3.2.4 工艺流程 (11) 3.2.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2) 3.2.6 PC脱碳法发展趋势 (13)

第一章项目总述 2.1 概述 1.1.1项目名称 年产30万吨合成氨脱碳工段工艺设计 1.1.2合成氨工业概况 1898年,德国A.弗兰克等人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又称石灰氮),进一步与过热水蒸气反应即可获得氨: CaCN2+3H2O(g)→2NH3(g)+CaCO3 在合成氨工业化生产的历史中,合成氨的生产规模(以合成塔单塔能力为依据)随着机械、设备、仪表、催化剂等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有了极大提高。50年代以前,最大能力为200吨/日,60年代初为400吨/日,美国于1963年和1966年分别出现第一个600t/d 和1000t/d的单系列合成氨装置,在60-70年代出现1500-3000t/d规模的合成氨。 世界上85%的合成氨用做生产化肥,世界上99%的氮肥生产是以合成氨为原料。虽然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减少了用户的选择范围,但市场的稳定性却相应地增加了,世界化肥生产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集中到那些原料丰富且价格便宜的地区,中国西北部有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发展合成氨工业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2.2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1.2.1 项目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化肥。氮肥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量最大的化肥之一,合成氨则是氮肥的主要来源,因而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合成氨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合成氨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建国以来合成氨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至今,我国陆续引进了三十多套现代化大型合成氨装置,已形成我国特有的煤、石油、天然气原料并存和大、中、小规模并存的合成氨生产格局。目前我国合成氨产能和产量己跃居世界前列。 但是,由于在我国合成氨工业中,中小型装置多,技术基础薄弱,国产化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开发新技术的同时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来提高设汁、生产、操作和管理等的核算能力,促进设计、管理和生产操作的优化,从而推动合成氨工业发展,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己成为国内当前化学工程科研、工程设计的重要课题。

项目投资收益分析报告(超级实用)

项目投资收益测算报告 项目投资收益评价,在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方案选择,效益评估,获利能力与财务表现的比较等方面,都要进行经济分析,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分析项目的经济指标和财务表现,以帮助决策者和项目团队得出正确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 项目投资收益评价报告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IRR),盈亏平衡等内容。 汇报模版:

^ 第一章项目财务数据的测算第一节财务测算的基本内容一、总投资的测算 二、销售收入和税金 三、销售成本

四、利润 / 五、项目周期 第二节财务数据测算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稳健的原则 三、测算科学化的原则 四、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原则第三节总投资的测算 ; 一、总投资的构成 二、建设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 2、无形资产 3、开办费 4、预备费 三、建设期利息 } 四、流动资金 1、流动资金投资构成 2、流动资金测算 第四节成本的测算 一、成本的概念 二、成本的构成 三、折旧 `

第五节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测算 一、销售收入的测算 1、产销量的预测 2、销售单价的确定 二、销售税金的测算 1、增值税 2、产品税和营业税 3、城市维护建设税 . 4、教育费附加 5、销售税率 三、利润的测算 第六节项目寿命期的测算 一、项目建设期的确定 二、项目经济寿命期的确定 1、按项目主要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 2、按项目主要工艺的替代周期确定 3、折旧年限法 第二章项目经济分析数据的测算第一节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现金流量与现金流量图表 三、资金的等值换算 ^ 四、折现运算 五、基准收益率

合成氨工艺流程

合成氨工艺流程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将无烟煤(或焦炭)由炉顶加入固定床层煤气发生炉中,并交替向炉内通入空气和水蒸汽,燃料气化所生成的半水煤气经燃烧室、废热锅炉回收热量后送入气柜。 半水煤气由气柜进入电除尘器,除去固体颗粒后依次进入压缩机的Ⅰ、Ⅱ、Ⅲ段,加压到~,送入脱硫塔,用溶液或其他脱硫溶液洗涤,以除去硫化氢,随后,气体经饱和塔进入热交换器,加热升温后进入一氧化碳变换炉,用水蒸汽使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变为氢。变换后的气体,返回热交换器进行降温,并经热水塔的进一步降温后,进入变换器脱硫塔,以除去变换时产生的硫化氢。然后,气体进入二氧化碳吸收塔,用水洗法除去大部分二氧化碳。脱碳后的原料进入压缩机Ⅳ、Ⅴ段,升压到压缩机~后,依次进入铜洗塔和碱洗塔,使气体中残余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进一步降至20(ppm)以下,以满足合成氨的要求。 净化后的原料气进入压缩机的最后一段,升压到~MPa进入滤油器,在此与循环压缩机来的循环气混合,经除油后,进入冷凝塔和氨冷器的管内,再进入冷凝塔的下部,分离出液氨。分离出液氨后的气体进入冷凝塔上部的管间,与管内的气体换热升温后进入氨合成塔。在高温高压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将氮氢气合成氨。出合成塔的气体中,约含氨10~20%,经水冷器与氨冷器将氨液化并分离后,其气体进入循环压缩机循环使用。分离出的液氨进入液氨贮槽。 原料气的制备:制备氢氮比为3:1的半水煤气 即造气。将无烟煤(或焦炭)由炉顶加入固定床层煤气发生炉中,并交替向炉内通入空气和水蒸汽,燃料气化后生成氢氮比为3:1的半水煤气。整个生产过程由煤气发生炉、燃烧室、废热锅炉、气柜等设备组成。 固定床半水煤气制造过程由吹风、上吹制气、下吹制气、二次上吹、空气吹净等5个阶段构成,为了调节氢氮比,在吹风末端要将部分吹风气吹入煤气,这个过程通常称为吹风回收。 吹风阶段:空气从煤气炉的底部吹入,使燃料燃烧,热量贮存于燃料中,为制气阶段碳与水蒸汽的反应提供热量。吹风气经过燃烧室和废热锅炉后放空。上吹制气阶段:从煤气炉的底部通入混有适量空气的水蒸汽,和碳反应生成的半水煤气经过炉的顶部引出。向水蒸汽中加入的空气称为加氮空气。 下吹制气阶段:将水蒸汽和加氮空气由炉顶送入,生成的半水煤气由炉底引出。二次上吹制气阶段:水蒸汽和加氮空气自下而上通过燃料层,将炉底残留的半水煤气排净,为下一步送入空气创造安全条件。 空气吹净阶段:从炉底部吹入空气,所得吹风气为半水煤气中氮的主要来源,并将残留的半水煤气加以回收。 以上五个阶段完成了制造半水煤气的主过程,然后重新转入吹风阶段,进入下一个循环。原料气的净化:除去原料气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杂质,将一氧化碳转化为氢气本阶段由原料气脱硫、一氧化碳变换、水洗(脱除二氧化碳)、铜洗(脱除一氧化碳)、碱洗(脱除残余二氧化碳)等几个工段构成,主要设备有除尘器、压缩机、脱硫塔、饱和塔、热水塔、一氧化碳变换炉、二氧化碳吸收塔、铜洗塔、碱洗塔等。 脱硫:原料气中硫化物的存在加剧了管道及设备的腐蚀,而且能引起催化剂中毒,必须予以除去。脱硫方法可分为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两大类。干法脱硫是用固体硫化剂,当气体通过脱硫剂时硫化物被固体脱硫剂吸附,脱除原料气中的少量硫化氢和有机硫化物。一般先进行湿法脱硫,再采用干法脱硫除去有机物和残余硫化氢。湿法脱硫所用的硫化剂为溶液,当含硫气体通过脱硫剂时,硫化物被液体剂吸收,除去气体中的绝大部分硫化氢。

30万吨合成氨项目实施建议书

30万吨合成氨联产尿素 项目建议书 湖滨区大项目办公室 2006年9月27日 1总论 一、工艺技术状况 来自厂的焦炉煤气,压力300mmH2O柱,温度35℃,进入罗茨鼓风机,加压后依次进入两台串联的脱硫塔与自上而下的与PDS脱硫液逆流接触,吸收气体中的H2S及部分有机硫,出塔后经气液分离器分离液体后,至焦炉气压缩工序。 吸收了H2S及部分在同硫的脱硫液进入循环槽与溶液槽反应救分钟后,由半贫液泵或富液泵打至再生液混合器,经再生喷

射器与自吸空气混合,进行强化氧化反应,然后进入喷射再生槽,这硫泡沫及溶液从喷射再生槽迅速返上,在再生槽顶部,浮选出的硫泡沫自流入硫泡沫混和槽,再由空压罐压送至硫泡沫高位槽,用蒸汽加热至85℃左右,自流入熔硫釜,继续用蒸汽加热至95℃左右,不断排出清液,待浓度达到45%左右时,加热至135℃熔融后放入硫磺冷却盘,自然冷却后得副产品硫磺。 从再生槽分离出来的清液经液位调节器进入贫液槽,经贫液泵加压至0.5MPa后,分两股进入脱硫塔。 脱硫过程中所消耗的碱,以及需要补充的ADA、偏钒酸钠、PDS等试剂,均在溶液制备槽配制成溶液后,用溶液泵送反应槽或事故槽而进入系统。 当循环溶液中的硫氰酸钠及硫代硫酸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从贫液泵出口抽取部分溶液去回收楼提取硫氰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来自贫液泵后的贫脱硫液,流入回收楼的母液槽,由母液泵定期抽入真空蒸发器用蒸汽加热浓缩,待蒸发结束后通过旋转的溜槽将料液放至真空吸滤器,热过滤除Na2CO3等杂质。滤渣在滤渣溶解槽中用脱硫溶解后予以回收,滤液至结晶槽用夹套冷却水(冷冻水)冷至5℃左右,加入同质晶种使其结晶,最后在离心机中分离得至粗制Na2S2O3产品。 分离得到Na2S2O3的滤液(或NaCNS/Na2 S2O3>5的脱硫清液)经中间槽用压缩空气压入真空蒸发器,用蒸汽加热浓缩,待

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

一、市场情况 (一)产品用途 尿素是一种含氮量最高的中性固体肥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农业用尿素占90%,10%用于工业。农业上尿素可作单一肥料、复合肥料、混合肥料及微肥使用,也用作饲料添加剂。在工业上,尿素可生产脲醛树脂、氰尿酸、氯化异氰尿酸、三羟基异氰酸酯、水合肼、盐酸氨基脲、脲烷、氨基磺酸、发泡剂AC 、尿囊素等;尿素可制氨基甲酸酯、酰尿、造影显影剂、止痛剂、漱口水、甜味剂等医药品;尿素可生产石油炼制的脱蜡剂;尿素用于生产含脲聚合物,也可作纤维素产品的软化剂;尿素还可以作炸药的稳定剂,选矿的起泡剂,也可用于制革颜料生产。 (二)市场情况 2000年到2006年,我国尿素产能从 二、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 (1)合成氨:600吨/日(中间产品),公称能力18万吨/年 (2)尿素:1052吨/日,公称能力30万吨/年 工厂年运行天数:330天/年、按8000小时 三、工艺技术方案 原料煤与水在棒磨机湿法研磨,浓度达到61%的水煤浆加压后与高压氧气一起进行部分氧化,生产出含有CO 、H 2的粗合成气。合成气送到变换工段,在变换工段,大部分的CO 和水蒸汽反应生成H 2和CO 2,变换气中的CO 2和H 2S 等酸性气体在低温甲醇洗工段中被脱除,得到的净化气送入液氮洗工段精制,并配氮使合成气中的氢氮比达到3:1,精制气进入合成气压缩机,升压至后送入氨合成系统生产合成氨。低温甲醇洗的CO 2部分送往尿素装置,经压缩与液氨合成为尿素。

(一)气化工艺技术简介 气化工艺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移动床(有时也被称为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 1、固定床气化炉是最老的气化炉,它很长时间在煤气化工艺中占主要地位。固定床煤气技术经历了固定层间歇气化法、富氧连续气化法和鲁奇加压气化法。 固定床气化炉中的氧化剂与煤的流动方向相反,通过由煤变为焦油,再到灰等一系列反应区。当空气被作为氧化剂时,温度通常不会超过灰熔点,而纯氧气流床气化炉既可以是干灰也可以是熔渣。由于粗煤气出口温度(400~500℃)相对较低,粗合成气中通常会有液态碳氢化合物。固定层间歇气化法因吹风过程中放空气对环境污染严重而被淘汰,富氧连续气化法因原料只能用焦炭和无烟煤,原料价格高,且生成气中甲烷含量高;富氧气化的特点是投资少,操作简单,在中型氮肥厂中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是国家重点推荐的中氮厂造气技术。由于国家大力整治小煤窑和国家经济发展和重化工业的强力拉动,全国各地的煤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正在节节上扬,使合成氨成本大幅上升,所以必须采用先进的煤气化工艺,提高煤的利用率和水煤气中有效气组成。鲁奇(Lurgi)加压气化技术,在我国建有3套装置。该技术虽然能连续加压气化,但由于气化温度低,生成气中甲烷含量大,同时生成气中含苯、酚、焦油等一系列难处理的物质,净化流程长;尤其是该技术只能用碎煤不能用粉煤,因而原料利用率低,大量筛分下来的粉煤要配燃煤锅炉进行处理。 2、流化床气化炉采用粉碎了的煤作为原料,用氧化剂(氧气或空

年产20万吨合成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20万吨合成氨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概述 1.1.1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名称、企业性质及法人 项目名称:2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 主办单位:X 企业性质:股份制 企业法人: 邮编: 电话: 传真: 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1. 2.1编制依据 1.原化工部化计发(1997)426号文“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修订本);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87)国环字第002号]及国务院

(98)253号文;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1996); 7.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8-2001); 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10.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1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12..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1.1. 2.2编制原则 1.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客观地为上级主管部门审议该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 4.合理有序的安排用地结构,用地功能布局考虑产业用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根据工厂的区域位臵及性质,严格控制污染,污水的排放应遵循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 6.在满足生产工艺及兼顾投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以体现本工程的先进性。

年产30万吨合成氨脱硫工段设计

目录 1. 总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栲胶的组成及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栲胶脱硫的反应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生产中副产品硫磺的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流程方案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栲胶脱硫法的理论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工艺流程方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生产流程的简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简述物料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气体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溶液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硫磺回收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工艺的化学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 影响栲胶溶液吸收的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 影响溶液再生的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工艺条件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 溶液的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2 喷淋密度和液气比的控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3 温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4再生空气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物料衡算[6-10]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热量衡算(以0℃为计算基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车间布置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三废治理及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废水的处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废水处理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风险规避及未来收益分析报告

风险存在于任何项目中,并往往会给项目的推进和项目的成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每个投资管理人员都想要尽量规避风险,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这时,对于项目的背景和产业的状况等进行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接下来就由项目数据分析师为您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给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变化和不确定性是导致项目潜在风险的主要原因,百变不离其宗,因此,针对项目风险,各大企业综合讨论,主要的风险管理技术为三种方法:因果分析法、多分布形式的概率分析法和基于经验的专家系统等。不同的方法规避风险,都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规避风险或者解决风险带来的影响,赢得项目的最终成功。 现代化项目管理软件中的风险管理功能一般包括:风险文档管理、项目进度计划模拟、减少甚至消除风险的计划管理等,各显其招,共同消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确保项目正常实施,提高项目成功率。那么,企业该如何规避项目风险,达到最优的项目实施状态呢?

首先,项目计划与实施要同步。项目计划是在项目正式开展之前拟定的计划方案,是知道整个项目规划进行的重要方向标,为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及风险,项目计划拟定时就需要有严谨的思维及规划,并且,确保项目实施与项目计划二合一,按照计划实施,以免项目实施偏离轨道,导致项目后期出现各种问题。 其次,严密的沟通。沟通可以确保项目实施人员有共同的项目目标和方向,以免理解不当,项目负责人朝着不同的方向努力,导致项目负责人各行其是。 再次,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追踪使用。项目资源一般是跨部门、跨站点、甚至跨地区分配使用,因此,为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管理者要实时监控资源分配情况并且追踪实际使用情况,一方面,可以确保项目资源供应充足,以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因项目资源供应不足导致项目停滞,另一方面,还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申请者滥用资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合成氨工艺流程 氨就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液氨可直接作为肥料外,农业上使用的氮肥,例如尿素、硝酸铵、磷酸铵、氯化铵以及各种含氮复合肥,都就是以氨为原料的。合成氨就是大宗化工产品之一,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约有80%的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20%作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 德国化学家哈伯1909年提出了工业氨合成方法,即“循环法”,这就是目前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与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与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合成氨反应式如下: N2+3H2≒2NH3 合成氨的主要原料可分为固体原料、液体原料与气体原料。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合成氨技术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工艺流程,但都就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原料气制备过程、净化过程以及氨合成过程。 1、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1)原料气制备将煤与天然气等原料制成含氢与氮的粗原料气。对于固体原料煤与焦炭,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获得合成气;对气态烃类与石脑油,工业中利用二段蒸汽转化法制取合成气。 (2)净化对粗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氢气与氮气以外的杂质,主要包括变换过程、脱硫脱碳过程以及气体精制过程。 ① 一氧化碳变换过程 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CO,其体积分数一般为12%~40%。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就是H2与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变换反应如下: CO+H2OH→2+CO2 =-41、2kJ/mol 0298HΔ 由于CO变换过程就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反应热,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CO含量。第一步就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CO转变为CO2与H2;第二步就是低温变换,将CO含量降至0、3%左右。因此,CO变换反应既就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就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件。 ② 脱硫脱碳过程 各种原料制取的粗原料气,都含有一些硫与碳的氧化物,为了防止合成氨生产过程催化剂的中毒,必须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脱除,以天然气为原料的蒸汽转化法,第一道工序就是脱硫,用以保护转化催化剂,以重油与煤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据一氧化碳变换就是否采用耐硫的催化剂而确定脱硫的位置。工业脱硫方法种类很多,通常就是采用物理或化学吸收的方法,常用的有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等。 粗原料气经CO变换以后,变换气中除H2外,还有CO2、CO与CH4等组分,其中以CO2含量最多。CO2既就是氨合成催化剂的毒物,又就是制造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的重要原料。因此变换气中CO2的脱除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法脱除CO2。根据吸收剂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物理吸收法,如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碳酸丙烯酯法。一类就是化学吸收法,如热钾碱法,低热耗本菲尔法,活化MDEA法,MEA 法等。 4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 IV 1 综述.................................................................. - 1 - 1.1 氨的性质、用途及重要性.......................................... - 1 - 1.1.1 氨的性质................................................... - 1 - 1.1.2 氨的用途及在国民生产中的作用............................... - 1 - 1.2 合成氨生产技术的发展............................................ - 2 - 1.2.1世界合成氨技术的发展....................................... - 2 - 1.2.2中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概况................................... - 4 - 1.3合成氨转变工序的工艺原理......................................... - 6 - 1.3.1 合成氨的典型工艺流程介绍................................... - 6 - 1.3.2 合成氨转化工序的工艺原理................................... - 8 - 1.3.3合成氨变换工序的工艺原理................................... - 8 - 1.4 设计方案的确定.................................................. - 9 - 1.4.1 原料的选择................................................. - 9 - 1.4.2 工艺流程的选择............................................. - 9 - 1.4.3 工艺参数的确定............................................ - 10 - 1.4.4 工厂的选址................................................ - 11 - 2 设计工艺计算......................................................... - 1 3 -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

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艺设计 作者姓名000 专业应用化工技术11-2班 指导教师姓名000 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讲师)

目录 摘要 (4) 第一章合成氨工业概述 (5) 1.1氨的性质、用途及重要性 (5) 1.1.1氨的性质 (5) 1.1.2 氨的用途及在国民生产中的作用 (6) 1.2 合成氨工业概况 (6) 1.2.1发展趋势 (6) 1.2.2我国合成氨工业发展概况 (7) 1.2.3世界合成氨技术的发展 (9) 1.3合成氨生产工艺 (11) 1.3.1合成氨的典型工艺流程 (11) 1.4设计方案确定 (13) 1.4.1原料的选择 (13) 1.4.2 工艺流程的选择 (14) 1.4.3 工艺参数的确定 (14) 第二章设计工艺计算 2.1 转化段物料衡算 (15) 2.1.1 一段转化炉的物料衡算 (16) 2.2 转化段热量衡算 (24) 2.2.1 一段炉辐射段热量衡算 (24) 2.2.2 二段炉的热量衡算 (32) 2.2.3 换热器101-C、102-C的热量衡算 (34) 2.3 变换段的衡算 (35) 2.3.1 高温变换炉的衡算 (35) 2.3.2 低温变换炉的衡算 (38) 2.4 换热器103-C及换热器104-C的热负荷计算 (41) 2.4.1 换热器103-C热负荷 (41) 2.4.2 换热器104-C热负荷 (42)

2.5 设备工艺计算 (42) 2.6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及主要设备图 (46) 2.7 生产质量控制 (46) 2.8 三废处理 (47)

摘要 氨是重要的基础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合成氨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化工生产工艺。 本设计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年产三十万吨合成氨的设计。近年来合成氨工业发展很快,大型化、低能耗、清洁生产均是合成氨设备发展的主流,技术改进主要方向是开发性能更好的催化剂、降低氨合成压力、开发新的原料气净化方法、降低燃料消耗、回收和合理利用低位热能等方面上。 设计采用的工艺流程简介:天然气经过脱硫压缩进入一段转化炉,把CH4和烃类转化成H2,再经过二段炉进一步转化后换热进入高变炉,在催化剂作用下大部分CO和水蒸气反应获H2和CO2,再经过低变炉使CO降到合格水平,去甲烷化工序。 关键词:合成氨天然气 ABSTRACT Ammoni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chemical product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Ammonia production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now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chemical production process. This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the natural gas as raw material to produce three hundred thousand tons of synthetic ammonia. Synthetic ammonia industry develops very fast in recent years, large scal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clean production is the mainstream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nthetic ammonia equipment, technical improvement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better performance of catalyst, reducing ammonia synthesis pressu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gas purification methods, reduce fuel consumption, recovery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ow heat, etc. Introduction to the design process used: compressed natural gas after desulfurization enter reformer, the CH4 and hydrocarbons into H2, and then further transformed after Sec furnace heat exchanger into the hypervariable furnace, most CO and water

四川食品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四川食品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 采用金属薄板、玻璃、塑料、纸板或上述某些材料的组合制成可密封的容器,内存商业的食品,经特定处理,达到商业无菌,可在常温下保持较长时间而不致败坏,这种类型的包装食物称为罐头。 罐头,是一种包装食物的方法。可以是罐装饮料,包括罐头汽水、咖啡、果汁、冻奶茶、啤酒等。也可以是罐装食品,包括午餐肉,包装材料为马口铁。开罐部分沿用开罐器,或有仿易拉罐科技。用的包装物料是铝合金,如今开罐方式多数是易拉罐式,便于使用。 该罐头食品项目计划总投资9934.3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116.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70%;流动资金1817.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30%。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12249.00万元,总成本费用9488.06万元,税金及附加168.16万元,利润总额2760.94万元,利税总额3309.92万元,税后净利润2070.7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239.22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7.79%,投资利税率33.32%,投资回报率20.84%,全部投资回收期6.30年,提供就业职位233个。

四川食品项目投资分析报告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战略合作单位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六、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七、设备购置 八、产品规划方案 九、原材料供应 十、项目能耗分析 十一、环境保护 十二、项目建设符合性 十三、项目进度规划 十四、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十五、报告说明 十六、项目评价 十七、主要经济指标

合成氨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说明: 将无烟煤(或焦炭)由炉顶加入固定床层煤气发生炉中,并交替向炉内通入空气和水蒸汽,燃料气化所生成的半水煤气经燃烧室、废热锅炉回收热量后送入气柜。 半水煤气由气柜进入电除尘器,除去固体颗粒后依次进入压缩机的Ⅰ、Ⅱ、Ⅲ段,加压到1.9~2.0Mpa,送入脱硫塔,用A.D.A.溶液或其他脱硫溶液洗涤,以除去硫化氢,随后,气体经饱和塔进入热交换器,加热升温后进入一氧化碳变换炉,用水蒸汽使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变为氢。变换后的气体,返回热交换器进行降温,并经热水塔的进一步降温后,进入变换器脱硫塔,以除去变换时产生的硫化氢。然后,气体进入二氧化碳吸收塔,用水洗法除去大部分二氧化碳。脱碳后的原料进入压缩机Ⅳ、Ⅴ段,升压到压缩机12.09~13.0Mpa后,依次进入铜洗塔和碱洗塔,使气体中残余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进一步降至20(ppm)以下,以满足合成氨的要求。 净化后的原料气进入压缩机的最后一段,升压到30.0~32.0 MPa进入滤油器,在此与循环压缩机来的循环气混合,经除油后,进入冷凝塔和氨冷器的管内,再进入冷凝塔的下部,分离出液氨。分离出液氨后的气体进入冷凝塔上部的管间,与管内的气体换热升温后进入氨合成塔。在高温高压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将氮氢气合成氨。出合成塔的气体中,约含氨10~20%,经水冷器与氨冷器将氨液化并分离后,其气体进入循环压缩机循环使用。分离出的液氨进入液氨贮槽。 原料气的制备:制备氢氮比为3:1的半水煤气 即造气。将无烟煤(或焦炭)由炉顶加入固定床层煤气发生炉中,并交替向炉内通入空气和水蒸汽,燃料气化后生成氢氮比为3:1的半水煤气。整个生产过程由煤气发生炉、燃烧室、废热锅炉、气柜等设备组成。 固定床半水煤气制造过程由吹风、上吹制气、下吹制气、二次上吹、空气吹净等5个阶段构成,为了调节氢氮比,在吹风末端要将部分吹风气吹入煤气,这个过程通常称为吹风回收。 吹风阶段:空气从煤气炉的底部吹入,使燃料燃烧,热量贮存于燃料中,为制气阶段碳与水蒸汽的反应提供热量。吹风气经过燃烧室和废热锅炉后放空。 上吹制气阶段:从煤气炉的底部通入混有适量空气的水蒸汽,和碳反应生成的半水煤气经过炉的顶部引出。向水蒸汽中加入的空气称为加氮空气。 下吹制气阶段:将水蒸汽和加氮空气由炉顶送入,生成的半水煤气由炉底引出。 二次上吹制气阶段:水蒸汽和加氮空气自下而上通过燃料层,将炉底残留的半水煤气排净,为下一步送入空气创造安全条件。 空气吹净阶段:从炉底部吹入空气,所得吹风气为半水煤气中氮的主要来源,并将残留的半水煤气加以回收。 以上五个阶段完成了制造半水煤气的主过程,然后重新转入吹风阶段,进入下一个循环。原料气的净化:除去原料气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杂质,将一氧化碳转化为氢气本阶段由原料气脱硫、一氧化碳变换、水洗(脱除二氧化碳)、铜洗(脱除一氧化碳)、碱洗(脱除残余二氧化碳)等几个工段构成,主要设备有除尘器、压缩机、脱硫塔、饱和塔、热水塔、一氧化碳变换炉、二氧化碳吸收塔、铜洗塔、碱洗塔等。 脱硫:原料气中硫化物的存在加剧了管道及设备的腐蚀,而且能引起催化剂中毒,必须予以除去。脱硫方法可分为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两大类。干法脱硫是用固体硫化剂,当气体通过脱硫剂时硫化物被固体脱硫剂吸附,脱除原料气中的少量硫化氢和有机硫化物。一般先进行湿法脱硫,再采用干法脱硫除去有机物和残余硫化氢。湿法脱硫所用的硫化剂为溶液,当含硫气体通过脱硫剂时,硫化物被液体剂吸收,除去气体中的绝大部分硫化氢。 CO变换:一氧化碳对氨催化剂有毒害,因此在原料气进入合成氨工序之前必须将一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