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2016-07-11 16:30:27 来源:武林军事

如来佛祖的来历

一直都有人念佛,中国和印度的佛教信徒更是占了绝大多数,那么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什么呢?如来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佛,那深究一下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不是有更多的信息让人们大开眼界,更加地了解如来佛祖呢?

如来佛祖

历史上的如来佛祖确有其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名字就叫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的父王想要悉达多继承王位,不希望悉达多选择出家这条道路,于是给他找了很多的美女,十九岁的悉达多没办法,只好娶妻并生下一子。之后就专心出家修行了,将削下的长发让人带回去给父王,留作纪念,悉达多带领五个随从,为了寻求解脱,他一直都在静坐

思考,不避风雨,每天不过只吃一麦或一麻,就这样一直保持了六年,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悉达多修成正果,立地成佛了,创立了佛教。

很多人都将释迦摩尼佛称为如来佛祖,其实那是因为人们将佛陀看成世界本师,因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信徒心目中的释迦摩尼佛地位非同一般。如来,其实本意就是说佛是掌握绝对真理,在世上普渡众生的圣人,如来佛祖的神通广大,其实就是因为慈悲济世,向善的佛。后来,如来佛祖经过《西游记》的宣扬,更多的人对如来佛祖有更深的印象和认识,此后,如来佛祖成为释迦摩尼佛的代号了。

如来佛祖的克星

那些佛教的信徒都说佛法无边,如来佛祖的法力更是首屈一指,但世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的,既然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因缘而生,倘若没有缘分,应该也就作罢了。这让人不禁疑惑,如此说来,如来佛祖的克星应该也是存在的,那么如来佛祖的克星是谁呢?

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摩尼,在释迦摩尼成佛之前,他还是一个古印度王子,是他经过了多年的静坐修行,在菩提树下参透了佛道,因此创立了佛教。那么这里的佛法就是现在佛的本体佛法,参透此等佛法也是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缘起缘灭,因此,如来佛祖为佛诞生,倘若无佛就自然不存在了,这也就是说,如来佛祖的克星是世界大同,只要人人都向善,结善缘,“佛”就自然没有可以普渡的众生,“佛”的代表如来佛祖自然就消失了,只要世上所有人都向善,没有恶人,那说不定“佛”真得会消失。

从这一理论上来讲,如来佛祖的克星就是世界大同确实是有些道理的。缘起缘灭,其实放在“佛”之上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不论一个人有多立还,他终归逃不过他的克星,有些人的克星是物质,

有些人的克星就是人,而还有一部分人的克星是他们自己,如来佛祖的克星是大同社会,那那些普通民众的克星呢?不论克星是什么,只要对得起自己,一心向善,通过自己的努力终究会战胜克星。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

很多人都知道如来佛祖拈花一笑,那么为什么如来佛祖拈花一笑呢?其实如来佛祖拈花一笑是一个很有禅意的举动,什么是拈花一笑呢?其实这就是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不仅仅是指对禅理有了很深的领悟和理解,还指彼此心领神会,心意相通的意思。那么如来佛祖拈花一笑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这样的举动呢?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其实是一个禅宗故事,一次,释迦摩尼给众多弟子上课,但大多数人都大眼瞪小眼的看着,不能明白释迦摩尼

为什么一句话不说。看到这种情况,释迦摩尼神兽从讲台边上的花盆里拿出一朵普通的花,拿在手里一直在转来转去,上下抚摸,好像在给众弟子什么演示,但底子们不能理解释迦摩尼的暗示,不明白老师这个动作到底是什么意思,代表了什么,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摩尼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里面有记载,在众多弟子中没有人明白释迦摩尼的动作,但此时的迦叶却笑出声音来,虽说不是哈哈大笑,但在那种情况下,这样的声音发出来后,也是让很多弟子出乎意料的,这就是“迦叶微笑”。师徒两个人的怪乎动作,就被大家称为“拈花一笑”。而如来佛祖拈花一笑不仅如此,在众多弟子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释迦摩尼就对大家说,他有绝妙的高招,可以让大家直接悟道,刚刚已经传授给迦叶了,如果你们想要学习,去找迦叶问清楚吧。这就是禅宗的开始,也是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真正含义。

西游记如来佛祖

《西游记》如来佛祖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毕竟《西游记》已经成为8090年代的童年回忆,现在《西游记》每年都会播出,即便这样,观众却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这应该就是一种独特的魅力,《西游记》如来佛祖应该是这部剧中身份是崇高无上的存在,那《西游记》如来佛祖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西游记如来佛祖

在《西游记》中,出现了三个“佛祖”,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如来佛;未来佛——弥勒佛。因为当初佛教从古印度传来中国,是一段很有历史渊源的时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作者将佛祖写入小说中也是情理之中。虽然在佛教中,这三个佛祖不是在同一时空存在的,但为了剧情的效果,《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将这三位佛祖卸载了一起,但如来佛祖在《西游记》中的地位还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不管怎样,《西游记》如来佛祖还不是最资深的佛祖,因为如来佛祖的恩师燃灯古佛也存在在《西游记》中。

当然了,《西游记》如来佛祖与佛教中的如来佛祖还是有点区别的,佛教中的如来佛似乎给人的印象主要就是普渡众生,给弟子们讲讲佛法,而小说中的如来佛祖更多的是在帮忙处理一些玉帝老儿处理不了的事情,比如捉拿孙悟空。因此,《西游记》如来佛祖

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有如来这尊佛,而更多的佛教信徒更愿意在经书中,在寺庙中认识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

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有什么关系呢?通常来讲,观音菩萨是如来佛祖的弟子。倘若真要讲清楚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有什么区别,就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佛”,在佛学中是指正确的认知以及对世间大彻大悟者;“观音”则被称为观世音菩萨,意思就是救助众生脱离苦海。

观音菩萨

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不同,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职称”不同,“菩萨”在修行中在大彻大悟方面还有所

欠缺,这是针对佛来讲的,也就是说“佛”对世间的领悟更加的透彻,只不过观音菩萨更多的是保持了一颗救苦救难,慈悲为怀的心。那么“观音菩萨”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其实观音菩萨在无量劫之前就已经成佛,只不过他与我们这个世间有缘,决定以菩萨的身份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而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两个儿子。在阿弥陀佛成佛之前是妙喜国的国王,在那时出现了一尊佛,叫世自在王佛,也就是因为他,阿弥陀佛渐渐地踏上修行之路,儿子观音菩萨也承袭修行佛法。

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的模样也说明了“佛”“菩萨”之间的距离,“菩萨”离“佛”只有一步之差,观音菩萨就是等觉菩萨,在佛教中排第二位,而如来佛祖则是第一位。

佛学常见辞汇(十五画)

佛学常见辞汇(十五画)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陈义孝居士发布时间:2010-6-27 20:35:05繁體版 【增劫】人寿由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之间,叫做增劫。 【增悲】在菩萨的种性中,有悲增和智增的二种,速断烦恼而证佛果,叫做智增,不断烦恼而永利众生,叫做悲增。悲增智增又名增悲增智。 【增上】增强其向上之势。 【增上缘】见四缘条。 【增上慢】见七慢条。 【增上心】1.强盛的心。2.定心的别名,因定心的势力很强盛。 【增上心学】即定学,三学之一。 【增上戒学】即戒学,三学之一。 【增上慧学】即慧学,三学之一。 【增长】增进长大。 【增长天】四王天中南方天之名。见四天王条。 【增长广目】增长天与广目天。 【广目天】四天王天之一。 【广果天】色界四禅八天中之第三天名。 【广长舌】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广长,而且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 【广长轮相】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如来广长轮相。 【广博身如来】大日如来的别名。

【广狭自在无碍门】十玄门之一。 【影向众】见影响众条。 【影响众】又作影向众,为四众之一,诸佛与法身菩萨,为了赞助释迦如来的教化,于是应现如影如响之身,以拥护释迦如来的道场。 【德号】表现佛功德的名号。 【慧】睿智的意思,也就是确知诸法真相的智慧。 【慧力】智慧有消除烦恼的力量,为五力之一。 【慧日】(喻)佛的智慧如日能照明一切黑暗。 【慧可】北魏洛阳人,初名神光,后在嵩山少林寺拜达摩为师,改名为慧可,承接达摩的衣钵,为禅宗之第二祖。 【慧目】智慧的眼目。 【慧足】见二足条。 【慧门】通入智慧的法门。 【慧命】把智慧当生命。修行人全靠智慧,所以修行人把智慧当做生命。 【慧能】唐朝高僧,系中国禅宗之第六祖。见惠能条。 【慧根】智慧的根性,为五根之一。 【慧学】三学之一。 【慧剑】(喻)智慧锋利如刀剑,能斩断一切的烦恼。 【慧远】中国东晋时人,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 【慧印】又名智印,即是决定不变的意思,如来的智慧,因契合诸法的实相,而决定不变,所以叫做慧印。 【慧印三昧】产生慧印的禅定。

[经典语录]释迦牟尼语录

[经典语录]释迦牟尼语录 释迦牟尼语录 1、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也绝不会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有时不符合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2、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这是如此简单。 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学佛感悟:一切都是偶然,一切又都是必然。你所遇见的一切,都是你所必须经历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无所谓乐也无所谓悲。坦然面对,欣然承受,只有如此,方能觉悟人生。 更多释迦牟尼语录: 1、“你想把他给撑死呀?”难陀多罗说,“饿坏的人,是不能一次吃很多的!给我记住,将来你们的丈夫如果饿得像他这样,也得这么喂!”(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2、【魔女笑佛,扰乱太子修行】太子即将成佛,三魔女特利悉那(爱欲)罗蒂(乐欲)和罗伽(贪欲)盛装严饰,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3、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有梁僧佑的《释迦谱》五卷和唐道宣《释迦氏谱》一卷。此外,宋志磐的《佛祖统纪》中有编年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4、释迦牟尼对僧众们说:“将来我们佛教不会毁于邪门歪道,或许会毁于内部的腐化堕落。”(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5、释迦牟尼的确是天下唯一的大智大觉者。(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6、释迦牟尼先讲了人们痛苦烦恼的根源,说那是由于“我执”,人为什么产生“我执”呢?那是看世界的方法不对,把无常的世界看成是有常的了,因此他就抑制不住地贪婪,要长寿,要金钱,要土地,要儿女,要权利……多了还要多,永无餍足,于是痛苦与烦恼如影随形地来了……(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7、为什么说佛法一字不说?佛虽然对世人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所说都是亲证之境,不是言语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说之法,本来如是,非佛创说或是说了之后才有,如此说同

释迦牟尼佛最经典的三句话

释迦牟尼佛最经典的三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 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 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 人生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现在不苦,以后就会更苦。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 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趁着年轻,大胆地走出去,去迎

接风霜雨雪的洗礼,练就一颗忍耐、豁达、睿智的心,幸福才会来。很多你觉得天大的事情,当你急切地向别人倾诉时,在别人眼中也是个小事,他最多不痛不痒呵呵地应和着。因为他不是你,他无法感知你那种激烈的情绪。直到有一天你觉得无需再向别人提起,甚至觉得向别人提起这事就怪可笑的。你就已经挽救了你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谁可以真正帮到你。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人员简介

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人员简介 阅览情况历史沿革研究人员 李际宁,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善本组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敦煌遗书和佛教文献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参与整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至5册)》。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精品选》。主要论文有《文轨的生平及其它》、《春秋后语拾遗》、《"味青斋敦煌遗书秘籍佚卷存目"点勘及其史料价值》、《敦煌疑伪经典〈佛母经〉考察》、《关于敦煌遗书中的梵夹装》、《敦煌文献校录五人谈》(合作)、《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整理侧记》。点校整理《天请问经疏》、《佛母经》、《法华经文外义》(合作)。并为《敦煌学大辞典》撰写《敦煌石室写经详目》、《敦煌石室写经详目续编》,为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撰写《敦煌佛教》等。 黄霞,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善本组馆员,主要从事敦煌学和版本文献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参与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一至第五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精品选》。主要论文有《北图藏敦煌"女人社"规约一件》、《浅谈晚唐五代敦煌"女人社"的形态及特点》。点校整理《佛说相好经》(载《藏外佛教文献》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林世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敦煌吐鲁番资料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敦煌学和佛教文献学。1992年前从事二、三十年代瑞典人斯文·赫定西北科学考察团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发表《西北科学考察团组建述略》、《斯文·赫定与中亚探险》、《斯文·赫定与绥新公路勘察队》等文章,并与人合著《探险家斯文·赫定》。1992年后致力于佛教文献整理研究,发表系列文章,著有《佛陀十大弟子传》、《释迦牟尼佛传》等。 李德范: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敦煌吐鲁番资料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敦煌、吐鲁番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整理翻译出版《敦煌吐鲁番学论著目录初编》(日文部分);整理出版《敦煌道藏》等。 申国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敦煌吐鲁番资料研究中心馆员,主要从事敦煌学目录及文献整理,发表《1996-1997年敦煌吐鲁番学论著目录》、《试析北京图书馆对敦煌遗书的收藏与利用》等文章,整理《敦煌禅宗文献集成》等敦煌佛教文献资料。 史睿: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敦煌吐鲁番资料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在职博士),主要从事敦煌学及隋唐史的研究,发表《俄藏敦煌写本〈唐令〉残卷考释》等论文,并参加国家重点项目《敦煌文献》的校录工作。 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图书修整组副研究馆员。1991年以来,主持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修复工作。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及本馆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敦煌遗书修复方案,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主要论文有《谈敦煌遗书的修复》、《从敦煌遗书的装帧谈旋风装》等。 陈红彦,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副研究馆员。从事敦煌遗书流散情况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近现代印鉴印主考》、《北京图书馆藏新881号〈尚书〉残卷校勘后记》等。

中越西沙海战发生同时 中国在南海打下3千米深井

中越西沙海战发生同时中国在南海打下3千米深井 2014年06月09日 11:57 瞭望东方周刊收藏本文 康世恩:南海石油梦 中国在西沙的第一口油井是如何打下的 在这个提前炙热起来的夏天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老人们有些振奋。 因为那个叫做康世恩的人,关于中国海洋和能源的梦想,正在实现。 以国务院副总理、石油工业部部长的身份,他曾是他们的领导者,并被称为“中国工业战线杰出的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在革命者生涯中,他还曾是晋县绥雁门军区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 1949年之后,康世恩作为一位指挥员,领导了为共和国能源工业奠基的“十大石油会战”,催生了大庆、胜利、辽河这些中国最有名的油田。 而在他的传记和回忆录中,关于南海、西沙第一口油田、进军海洋石油的部分,大多被作为一个章节。 “康世恩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石油工业部原副部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总经理秦文彩对《瞭望东方周刊》如是说。 这家大型国企,亦是在康世恩的推动下呱呱落地,承担起开发中国海洋石油的使命。 这是一个横跨30余年的个人、企业与国家之梦。 海上也会有油吗 秦文彩说,关于康世恩和石油的故事,要从玉门说起。 1949年,伴随着解放军进军大西北的号角,康世恩所在的西北野战军进抵玉门,他成为接收玉门油矿的军事总代表。 3年后,时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的康世恩起草了他对于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关于调拨一个建制师担任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发展石油工业基本建设任务的报告》。 这份报告的最终签发者是毛泽东。随后,中国第一个“石油师”成立。 未几,康世恩就成为当时中国石油管理机构的总负责人——石油管理总局局长。 一天下班,当时在石油管理总局工作的李国玉走出位于北京北海西畔的办公室,看见一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 录入:管理员上传时间:2006-4-12 一、释迦牟尼的生平 在早期佛教的典籍中,没有关于佛教创始人生平的完整记录。释迦牟尼主要事迹散见于佛教各个部派后来编成的经律中,而且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有许多荒诞的成分。剔除这些神话虚构,大体可以找出一些较为可信的史实。 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死,由姨母摩诃婆阇波提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后与觉善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曰罗喉罗。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关于乔达摩出家的动机,佛教的传说不完全相同,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人体的丑恶: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从当时社会考察,可能与他经历了亡国灭族的惨祸有关。传说佛陀布教,曾得到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即胜军王)的赞赏。但该国大臣利用波斯匿不在国内的机会,发动政变,拥立他的儿子毗琉离(即毗卢择迦)为王,不久发兵消灭了释迦的国家。当毗琉离王兴兵方行之日,佛陀曾于路上劝阻,但未成功。被杀“释种”,“积尸如莽,流血成池”。佛陀曾听到释氏五百妇女被戮含苦称佛的声音,他无可奈何,唯有遣比丘为他们说法:“羁缠五欲,流转三涂,恩爱别离,生死长远”。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战争,加剧了的社会不幸,当是促使乔达摩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数月之后,觉得不满足。 他不否认禅定的作用,但认为禅定不是目的。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于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七天进一餐。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兢上。六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 乔达摩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材(后称菩提村)下,沉思默想。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劝“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5年,直到死去。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和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作“三转法轮”。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任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 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 佛陀传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长阿含·游行经》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灭前由南向北走的路,这两条路很少偏离当时的商道,佛陀常年来往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这里沙门运动特别活跃,传说频毗沙罗王

释迦牟尼语录

释迦牟尼语录 导读:1、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也绝不会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有时不符合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2、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这是如此简单。 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学佛感悟:一切都是偶然,一切又都是必然。你所遇见的一切,都是你所必须经历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无所谓乐也无所谓悲。坦然面对,欣然承

受,只有如此,方能觉悟人生。 更多释迦牟尼语录: 1、“你想把他给撑死呀?”难陀多罗说,“饿坏的人,是不能一次吃很多的!给我记住,将来你们的丈夫如果饿得像他这样,也得这么喂!”(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2、【魔女笑佛,扰乱太子修行】太子即将成佛,三魔女特利悉那(爱欲)罗蒂(乐欲)和罗伽(贪欲)盛装严饰,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3、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有梁僧佑的《释迦谱》五卷和唐道宣《释迦氏谱》一卷。此外,宋志磐的《佛祖统纪》中有编年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4、释迦牟尼对僧众们说:“将来我们佛教不会毁于邪门歪道,或许会毁于内部的腐化堕落。”(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

释迦牟尼佛生前的真实画像

释迦牟尼佛生前的真实画像 这是唯一一张释迦牟尼佛生前的真实画像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尊者在世尊41岁时候画的如今珍藏在英国博物馆,被视为英国国宝释迦牟尼佛曾有愿:凡见此像者8世不堕恶道! X 有正就有邪,有佛就有魔。不论是佛还是魔都面对众生应机开示。佛针对众生的困惑、烦恼,运用种种法门,使之排除妄念,得到智慧,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魔利用众生的烦恼,用虚幻的妄念,使其迷惑,达到奴役之目的。 用花言巧语似是而非的理论,改头换装扮成“佛”来欺骗众生这是魔波旬的弟子惯用的手法。田青先生文中揭露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这并非乱扣帽子,我们见过大量不符合标准的佛像,只要制作者出于恭敬心,即使形像不够准确也可以得到谅解。但刻意编出一段历史,又伪造一个“现实的权威博物馆”来作证明,这种魔弟子的行为必须加以指责、揭露。 如果正信的佛教场所对这类荒谬的作法不能分辨、不能批判、不能弘扬正法,那便会成为迷信的温床,给魔波旬的弟子提供迷惑信众的条件。 正信的佛弟子应象田青先生一样挺身护法,找到依据,

揭露伪作,昭示天下! (田言) 是佛?还是魔? 田青 今年春天,我到北京市区的一所著名寺庙办事。在一位我所熟悉的法师屋里,忽然发现他的供桌上新增加了一幅画像(如图)。这幅大约十六开纸大小的画像上清清楚楚地印着六个电脑制作的繁体美术汉字:“释迦牟尼佛像”。透过缭绕的香烟,一个长发、阔面、细眼、唇有短髭、颊蓄络腮胡的中年男人在画上阴郁地望着世界。虽然从画上可以看到这个男人带着耳环,穿着一件与当今僧装相似的右衽交领古式服装,但明眼人依然能够立刻感觉出这是一个现代人的形象,而且,稍加注意,便可以看出这幅画像是用这个男人的照片在电脑上“加工”而成的,其头部是照片,衣领是后画上去的。看着这幅与我们习惯看到的佛像没有丝毫相似之处的“佛像”被堂而皇之地供奉在寺庙里,我哭笑不得! 这幅画像的可疑之处太明显了,它既不如法,也不符合历史。从佛法讲,佛经中所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它一概没有;从世间法讲,稍有一点佛教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在世时不主张为自己造像,早期佛教的《十诵律》明确规定:“佛身像不应许”。因此,从公元前五世纪到

释迦摩尼佛十大弟子

释迦摩尼佛十大弟子 舍利弗据《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 阿含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十一等记载,古印度摩 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持戒多闻,敏 捷智慧,善讲佛法,称为“智慧第一”。 目犍连或作大目犍连,略称目连。据《佛本行集经·舍利 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 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初与舍利弗同师“六师外道”, 精通教法。皈依释迦牟尼后,侍佛左边。传说其神通广大, 称为“神通第一”。 迦叶或称大迦叶。据《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 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 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苦行有德,少欲 知足,常修“头陀行”(佛教12种苦修的总称), 称为“头陀行第一”。传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阿尼律陀意译“如意”、“无贪”,或译阿那律。据《佛 本行集经》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论》卷三等记载, 迦毗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之堂弟。传说 出家之初,因懈怠贪睡受责,后乃立誓不眠,勤勉精进, 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称为“天眼第一”。

须菩提又作须浮提、苏补底,意译“空生”、“善 吉”、“善现”、“妙生”等。据《撰集百缘经·须菩 提恶性缘》、《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古印度 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以能深入理解 佛法性空,故称为“解空第一”。 富楼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略称,意译“满慈子”。 据《佛本行集经·富楼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经》卷三 等的记载,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国师婆罗 门之子。传说一出家即证阿罗汉果。因善于讲解佛教 义理,以辩才出众,称为“说法第一”。 迦旃延旧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称 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据《佛本行集经·那罗陀出家 品》、《中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记载,古印度阿盘提国 婆罗门之子。原出家学“外道”,后从释迦出家。谓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称为“论议第一”。 优婆离又作优婆利、优波离、邬波离、优波利等, 意译“近取”、“近执”。据《佛本行经集·优婆离因缘 品》、《五分律》卷3等记载,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 属首陀罗种姓。出家后奉持戒律,无所触犯,称为“持 律第一”。相传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负责阐述戒 律。

关于佛陀弟子阿那律的故事

关于佛陀弟子阿那律的故事 阿那律出生在古印度的王室之中,他从小就喜欢和别人做游戏,玩输了就要被罚一块 饼干,阿那律做游戏很少会赢,他每一次玩游戏都会把一天的饼干输给别人,有一次,他 做游戏又输了,于是他跑到他的母亲那里再次要饼干,他的母亲看空着的包装盒后,无奈 的摇了摇头告诉他今天的饼干已经被他玩游戏输完了,但是他却不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坚 持说有,他母亲强调了很多次都说没有了,可是他却不听母亲的话,非要吵着母亲要饼干,他的母亲无奈的把装饼干的包装递到他的面前给他看,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里面竟然是满满的,阿那律从那件事后成了他母亲眼中的一个很传奇的人。 阿那律长大以后,看到皇室里的孩子都出家了,因此他觉得他们家里也得要有个人出家,于是他便去征求了父母的意见,他的父母就同意了他的想法。起初,在阿那律成为弟 子的时候,竟然在佛陀讲佛法的时候睡着了,佛陀训斥了他几句,他在佛像面前发誓以后 再也不在修行的时候睡觉,于是从此之后他就不再睡觉,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明亮的 眼睛渐渐的失去了光明,佛陀被他的虔诚感动了,于是教他学会了开通天眼。 阿那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他被列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那律尊者出生在古印 度的王室之中,他从小就表现的天资聪颖和不平凡,之所以这样说和阿那律小时候发生的 一个故事有关。阿那律小时候经常喜欢和别人玩游戏,玩输了就要发一块饼干给别人,他 经常都会把一天的饼干输完,但是有一次他让人们看出了他的不平凡,那也是他玩游戏连 续输了几次之后,他把饼干几乎都输完了,然后在他最后一次输了之后,他跑到他的母亲 面前要饼干,他的母亲告诉他今天的饼干已经输完了,没有了,但是小小的他不懂得没有 是什么意思,于是他的母亲就把装饼干的包装打开给他看,却没想到奇迹出现了,里面竟 然是满满的饼干,从那以后他的母亲就知道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后来,在阿那律长大之后,有很多的王室孩子出家了,因此他也认为他们家里至少也 要有个人出家,于是他就出家成了佛陀的弟子,但是这并没有结束,他成为弟子后,有一 次竟然在佛陀讲佛法的时候睡着了,佛陀训斥了他之后,他在佛像面前发了誓,以后再也 不在修行的时候睡觉,于是他从此之后就再也不睡觉了,时间长了,他的眼睛渐渐的瞎了,佛陀怜悯于他,教他开通天眼,从此他再也不用忍受瞎眼之苦了。 根据资料记载,阿那律开通天眼之后,心里非常感激佛陀,因此决心为佛陀弘扬佛法,于是他利用他的天眼将那些做尽坏事丑恶的人感化,让更多的人皈依佛门,因此才有了阿 那律天眼第一,那么阿那律天眼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其实阿那律的天眼是经过了磨难才得来的,具体经过是:阿那律出家之后,成为佛陀 的弟子,起初,他并没有完全用心的修行佛法,有一次竟然在佛陀讲佛法的时候睡着了, 佛陀训斥了他之后,他在佛像面前发了誓,以后再也不在修行的时候睡觉,于是他从此之 后就再也不睡觉了,时间长了,他的眼睛出现了毛病。佛陀得知这一情况的时候极力地劝 他休息,但是他总说他在佛像面前发过誓,因此他要坚守他的诺言。

论述经律论三藏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论述经、律、论三藏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佛慧“三藏”,这个名词在佛教的诸多名相当中极为常见,稍有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所谓三藏包含了经、律、论三种佛法文献的分类。“藏由能摄故谓攝一切所应知义”,意思就是说,“藏”这个字的意思是:“将一切所应该知道的知识摄受在内。”这可见佛教三藏的体量之大了。那三藏是否一开始就具足呢,还是后来逐渐发展而成的呢?佛教为什么要设立三藏,这三藏的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教导呢?下面我们将经、律、论三藏的发展和形成史进行简单介绍,再简述一下佛教设立三藏的九种原因,以此来明晰我们日常学习佛法中所应有的尊重和对三藏来之不易的珍惜的心态。 一、经、律、论形成的历史 早期印度,是没有文字的,就更谈不上记载佛陀亲口宣说的佛法了,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五年,都是以亲自证得的经验,来为大众开示。因为没有经本可读,所以大众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只有牢记在心,通过反覆背诵,进而互相授受。直到佛陀涅槃以后,佛教界经由历代帝王的支持,经过四次经典结集,才大致完成和确定了现在我们所常说的三藏。当然到了佛法东流中国以后,经过历代东土祖师的努力,三藏的内容由补充了很多,对此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先来看一下佛教经典在印度经过的四次结集时,经、律、论完备的大概经过。 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由于阿难尊者是佛陀的诸位弟子当中,跟随佛陀四处弘法的世间最长,记忆力也最强,所以由他在第一次王舍城结集经典时,将佛在世时期所讲的佛法诵出,再由大众印可而成。而律典则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中被称为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诵出的,其真实性与确定性当是无疑。在《西域记》的记载中论典的诵出是由大迦叶尊者完成的。 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出,对于论典的诵出,还是很有些争议的,根据南传的《善见律》及法藏部的《四分律》,虽说提到了阿毗昙藏(阿毗昙藏是音译,是论藏的意思),但并未说到底由何人诵出。《十诵律》和《大智度论》中都说是阿难诵出阿毗昙藏;《根本有部律》,说大迦叶诵出摩口旦里迦;《阿育王传》卷四也说迦叶诵出摩得勒伽藏;西藏所传Dulva之二Life of Buddhap,也说迦叶自己结集摩窒里迦(Matrika),当然这只是出于有部譬喻师的传说。而现在学者也普遍认为第一次结集未曾出现论典。 但是这里且不论第一次结集是否出有论典,我们先将眼光转至第二次的毗舍离城结集当中,当时佛教已经开始产生不同部派,保守的上座部长老与较为开放的大众部僧团以佛陀的“小小戒可舍”为中心,产生了争论,所以这一次的经典结集,其主要目的是讨论当时争论较大的“十事非法”是否符合佛法的精神,结果以上座部诸位长老的承认告终。也正由此结集,大乘佛教虽然还未正式出现,但发展的环境已经开始形成。同时我们发现,因为此次结集以戒律中的不分问题为主,所以关于论藏的结集与否并未留下相关记载。 第三次的华氏城结集发生在佛陀入灭两百多年间,因阿育王奉佛敬僧,引起多达六万的外道来附佛,并混迹在僧团,破法乱教(即所谓“贼住比丘”),使得僧团七年间无法举行布萨。阿育王为了挽救这一乱象,所以请目犍连子帝须共商对策。于是他们决定摈出邪见、破戒的外道沙门,并遴选精通三藏的千名比丘,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于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目犍连子帝须汇整各部派对

佛陀十大弟子名各有第一

佛陀十大弟子名各有第一 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那律天眼波离戒.阿难多闻密行 罗 舍利弗-智慧第一 真正的老师 年轻的舍利弗,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他有颀长的身材,清秀的面容,双目有神,双手过膝,受著名学者的父亲遗传,很有学者的风度。当时的学术界,没有一人不知道这么一位后生可畏的青年。 舍利弗二十岁的时候,就告别故乡和父母,出外访师问道,追求真理,他起初礼拜有名的婆罗门删阇耶为师,但在删阇耶那里学习不久,就感到删阇耶的学问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打算要离删阇耶而去。这时候,同学中的目犍连,是舍利弗唯一的知友,舍利弗把自己的意思告诉目犍连,目犍连也有同样的感觉,他们两人就决定离开删阇耶,另外创立一个学团,招收弟子。他们傲然的以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俩更有智慧的人,再也没有人够资格做他俩的老师。 舍利弗和目犍连不但年龄相彷,学问、思想也都差不多。他们有共同追求真理的志愿,两个人也相处得非常融洽,除了自修和教学之外,全印没有一个学者让他们看在眼里。 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经过多年的苦行,直到听闻佛陀四圣谛法,才证得圣果。他有庄严的态度,威仪的行止,舍利弗一见,心中非常惊奇,他禁不住上前问道: ‘对不起,请问这位修道者,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 ‘我的名字叫阿说示,我住在城外不远的竹林精舍!’阿说示比丘点头后回答。

‘你的老师是什么人?他平时教你们什么道理?’舍利弗说话时,像是一位长者的口气。 ‘我的老师是释迦族出生的大圣释迦牟尼佛。’阿说示慢慢的回答:‘老师所讲的宇宙人生真理,浅学的我还不能完全领会,不过,就我记忆所及,老师常讲的道理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对于老师所说的言教,实在有说不出的感激。’ 舍利弗从阿说示的口中,听到佛陀及其教法,像天崩地裂一般,像朗朗日光的照耀,眼前顿时光明起来,心中对宇宙人生积聚的疑云,也一扫而空,他和阿说示边走边谈,像百年的知交,最后约定,一定要去拜访佛陀。 舍利弗回到自己的住处,目犍连见他欢喜得忘形的样子,就探问道: ‘舍利弗!什么事情使你如此高兴?看你这么欢喜!’ ‘目犍连!我真欢喜,这是我今生最高兴的事了,我告诉你,我找到了我们的老师。’ ‘不要这么说,谁做得起我们的老师呢?’目犍连很不以为然。 ‘佛陀!是的的确确的佛陀!’舍利弗回答。 舍利弗又把阿说示口中的佛陀和教法转述给目犍连,讲话的舍利弗,听话的目犍连,都不禁感动得涔然泪下! 因缘法,普通的人听了或许不会有什么反应,可是听在追求、探讨真理的舍利弗耳中,好像自己多年修行的功夫都是白费。这是因为,认识因缘的人,才能认识佛法。 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二百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在佛陀座下,佛陀也很欢喜,觉得自己所证悟的真理,到今天才真正有能接受的人,舍利弗和目犍连也觉得他们遇到了真正的老师。 监督祇园的工程

中越西沙海战

中越西沙海战 中越西沙海战是197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一部与陆军分队、民兵协同,对入侵西沙群岛的越南军队进行的反击作战。 位于南海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历来是中国领土。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越南南方当局侵占西沙群岛之珊瑚等岛屿,并对南海其他诸岛怀有领土野心。1973年9月,南越当局又非法宣布将南沙群岛的南威、太平等10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1974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谴责南越当局对中国领土主权的肆意侵犯,重申中国对南沙、西沙、中沙和东沙各群岛拥有领土主权,中国政府决不容许南越当局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任何侵犯。南越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1月15日派驱逐舰16号("李常杰"号)侵入西沙的永乐群岛海域,对在甘泉岛附近从事捕鱼生产的中国402、407号渔轮挑衅,无理要求渔轮离开甘泉岛海域,并炮击甘泉岛;17~18日,又增派驱逐舰4号("陈庆瑜"号)、5号("陈平重"号)及护航炮舰10号("怒涛"号)侵入上述海域,强占金银、甘泉两岛,企图作为继续侵占其他岛屿的据点。 面对南越当局的侵略行径,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击入侵之南越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奉命派出猎潜艇271、274号组成编队,在舰队航空兵掩护下,于1月17日驶往西沙永乐群岛海域执行巡逻任务,保护中国渔轮安全生产。18日,扫雷舰389、396号也驰援永乐海域,加入巡逻编队;猎潜艇281、282号部署于宣德群岛之永兴岛,准备随时支援巡逻编队作战。 19日晨,南越海军10、16号舰由广金岛西北向中国巡逻舰艇接近;4、5号舰由金银岛以南向琛航、广金两岛接近。中国海军扫雷舰389、396号将南越海军10、16号舰拦阻于广金岛西北海面,猎潜艇271、274号进至琛航岛东南海域,与南越4、5号舰对峙,形成分割南越舰艇的态势。7时40分和49分,南越4、5号舰先后以40余人,强登琛航、广金两岛,当即被中国守岛民兵在海军舰艇编队支援下击退。10时22分,南越4舰同时向中国舰艇编队发起攻击,中国舰艇被迫奋起自卫,各舰群近战歼敌,集中火力猛烈还击。与此同时,增援的281、282号艇由永兴岛向永乐战区急进,于12时12分加入战斗。经4个多小时激战,南越护航炮舰10号被击沉,驱逐舰4、5、16号被击伤后逃逸。 19日海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遵照上级指示,为输送、掩护陆军分队收复被南越军队侵占的岛屿,并准备打击可能再次入侵的南越舰艇,迅速调集各型舰艇15艘,载运陆军4个步兵连,于20日8时以前,分批抵达永乐群岛海域。9时35分,步兵分队由海军舰艇和渔轮输送并在海军航空兵掩护下,向被南越军队侵占的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逐岛发起攻击,至13时45分收复三岛,全歼入侵的南越军队。 这次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共击沉南越海军护航炮舰1艘,击伤其驱逐舰3艘,俘49人(战斗结束后不久,中国即将全部俘虏遣返),收复被南越军队侵占的永乐群岛中的3个岛屿。这一胜利,沉重打击了南越当局的扩张主义,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战斗结束后,参战部队和民兵受到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通令嘉奖。 西沙海战中方参战舰一共六艘:猎潜艇2,扫雷艇2,高速护卫艇2;其中先开战的是前4艘,后来赶到的2艘,而正是后面赶到的2艘让南越海军以为还有大批增援舰艇赶到,吓跑越军,在最后关头让胜利的天平倾向了中方。

佛教与如来

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参考佛诞);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旧称瞿昙。 如来 简介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我佛如来。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牟为多音字,在这里读móu。) 释义 释迦牟尼佛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 “牟尼”意为“寂静”、“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坐莲如来(4张)佛”等。在《梨俱吠陀》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一种出家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着褐色的脏衣、可以飞行空中(神足飞行),喝饮毒汁而无事,所以“释迦牟尼”,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清愚”、“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 传统上认为“憍昙弥”、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但这个姓氏,可能与舍利弗、富楼那类似,是从母姓而来;也可能是依照古印度贵族的习惯,由《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乔答摩,所取的另一个名字。又因为释迦牟尼是出家的修道者,故称“瞿昙沙门”。真觉上师绘制——佛祖本生传。此外,大乘佛教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中又又称他为毗卢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谓:“光明遍照,横遍十方”,俗谓大日如来。

释迦牟尼佛(如来佛祖)简介

释迦牟尼佛简介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 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刹那之间,世间万物,时时相应,遍照无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无有一毫谬误,故世尊所说法皆契合真理,一方面解说宇宙法理,另一方面又是测查闻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等机感,以方便解说。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小佛如来或释迦佛等。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的教祖释迦牟佛诞辰日。 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旧称瞿昙。释迦摩尼是然大佛的徒弟,所以有很高的成就。 释迦牟尼来自中印度,传播到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人信佛者颇多,灭佛者也众多。 释迦牟尼佛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寂静”、“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佛”等。在《梨俱吠陀》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一种出家

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着褐色的脏衣、可以神足飞行,饮毒汁而无事。 悉达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清愚”、“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 传统上认为“憍昙弥”、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但这个姓氏,可能与大智舍利弗、富楼那类似,是从母姓而来;也可能是依照古印度贵族的习惯,由《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乔答摩,所取的另一个名字。又因为释迦牟尼是出家的修道者,故称“瞿昙沙门”。 此外,大乘佛教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中又称他为毗卢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谓:“光明遍照,横遍十方”,俗称大日如来。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973年8月底,南越军队已侵占了中国南沙、西沙群岛的6个岛屿,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击侵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展开了行动。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域,与东沙、南沙、中沙群岛共同称为南海四大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50年代中期,南越政府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并开始派兵占领了西沙永乐群岛的一些岛屿。至1973年8月底,南越军队已侵占了中国南沙、西沙群岛的6个岛屿,9月,南越当局又非法宣布将南沙群岛的南威、太平等10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 1974年1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再次重申南沙、西沙、中沙、东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决不容许任何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但南越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1月15日至18日先后派驱逐舰“陈庆瑜”号、“陈平重”号、“李常杰”号和护航舰“怒涛”号,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对在甘泉岛附近生产的中国两艘渔轮挑衅,无理要求中国渔轮离开甘泉岛海域,并炮击飘扬着中国国旗的甘泉岛,强占金银、甘泉两岛。 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击侵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奉命派出猎潜艇271、274号(称271编队)和扫雷第10大队的396、389号舰(称396编队),于17日、18日进至西沙永乐群岛附近巡逻,海南军区派出4个民兵排,随海军舰艇进驻西沙永乐群岛的晋卿、琛航、广金三岛,281、282号艇(称281编队)驶抵永兴岛附近,执行机动支援任务;舰队航空兵和广州军区空军派出部分飞机支援舰艇编队行动。 18日上午,南越驱逐舰“陈庆瑜”号和“陈平重”号侵入甘泉岛附近海域,冲撞中国407号渔轮,渔轮驾驶台被毁。19日晨,南越海军两艘舰由广金岛西北向中国巡逻舰艇接近;两舰由金银岛以南向琛航、广金两岛接近。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按照广州军区的部署,命令396编队进至广金岛西北面拦截南越“李常杰”号、“怒涛”号舰;271编队进至广金岛东南海面,监视“陈庆瑜”号、“陈平重”号舰。 南越“李常杰”凭借装备优势,从中国海军两舰中间冲过,靠向琛航、广金两岛,并以4只橡皮舟运送40多名官兵登陆,向中国民兵开枪射击。中国民兵被迫自卫,毙敌1人,伤3人,击退了南越侵略军。10时22分,南越4舰同时向中国舰艇编队发起攻击,中国海军编队奋起还击,271、396编队4艘军舰在吨位小、火炮射程近的情况下,采取近战战法,发挥小口径火炮射速快的优点,迅速压制了南越军舰的火力。经一个多小时激战,南越4艘军舰全部受伤,中国海军274艇也在激战中中弹,389舰中弹起火。在389舰上战斗的官兵,一面向南越军舰射击,一面抢险。在汹涌的海水从弹洞涌入弹舱和主机舱的关键时刻,身负重伤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简介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简介在释迦牟尼佛的高足中,其最杰出的十大罗汉为十大弟子: 第一为摩诃迦叶,称苦行第一; 第二阿难陀,称多闻第一; 第三舍利弗,称智慧第一; 第四是须菩提,称解空第一; 第五是富楼那,称说法第一; 第六是大目犍连,称神通第一; 第七是摩诃迦旃延,称论义第一; 第八是阿那律,称天眼第一; 第九是优婆离,称持戒第一; 第十位是罗睺罗,称密行第一。 在我国一般古寺中,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大弟子像安奉在一殿的也有很多。兹将十大弟子的简要历史分述于下。

1、摩诃迦叶 他专修头陀行,为第一次佛典结集的主脑人。由于完成这次佛典结集任务,所以大迦叶的盛名,遂名闻天下。其详名为“摩诃迦叶婆”,生于中印度王舍城附近摩诃婆罗村,父为婆罗门教中有名的大富翁,夫妻结婚多年,苦无儿女,于是向毕钵罗树求子,遂生摩诃迦叶,取乳名毕钵罗耶那。此子出生后,即具备三十二相,且一举一动都异于常人。8岁受婆罗门戒,已精通其中奥妙。一天,听说释迦佛的盛名,遂前往加入教团,其妻拔陀伽毗罗尼也出家为尼。他少欲知足,专志于修行,所以称为头陀第一。当释尊入灭之际,适其远在北方行脚,得此悲报后,即昼夜兼程赶回跪于圣棺之前,悲恸不已,更立志说:此后我决心计划结集佛典,以建立人间净土。传说他入云南鸡足山的禅房,静待龙华三会。 2、阿难陀 阿难陀一名难陀尊者,生于迦毗罗卫城,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与释迦佛是表兄弟。他幼年师事十力迦叶,依跋耆子的忠言而得道,于释尊55岁时,始入佛门,侍从释尊前后达25年之久。当释尊入灭之际,与阿冕楼陀同侍于释尊的枕边,专心守护。他生性能博闻强记,闻一知十,故称为多闻第一。在经典结集大事中,大部分的经文,都是凭他的记忆而口传的。其天性慈悲温和,容貌俊俏,颇得妇女的爱慕,屡蒙女难之祸。他于佛灭后20年,见同学大迦叶在鸡足山示寂,始觉自己的死期将近,乃在恒河边召集五百比丘,作最后的垂训,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