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五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五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五下)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课时教学目标【共4课时】

第1课时轴对称(新授课)

教学内容:学习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教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力目标: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找出其对称轴。

3.能力目标: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会应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会应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略。

第3课时旋转

教学内容:学习旋转的特征。课本第5、6页的例题3和例题4,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2.知识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轴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轴旋转的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4课时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欣赏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2.知识目标:使学生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3.能力目标:通过手机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学难点: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略。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共6课时】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课本第12、13页的例题1和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2.知识目标: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课本第13页的例题1,“做一做”及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通过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找因数。

教学难点:找因数。

教学过程:略。

第3课时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课本第14页的例题2和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3.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4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课本第17、18页及课本第20页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思维的水平。

2.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3.能力目标:理解奇数、偶数的意义,为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5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课本第19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2.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3的倍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6课时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课本第23、24页例题1及课本第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知识目标: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组是质数还是合数。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略。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课时教学目标【共12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27-—29页中的例1、例2,完成练习五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框架。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30页中的内容,完成练习五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略。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33—34页中的例1,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略。

第4课时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35页中的例2,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应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正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略。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38—39 页中的内容,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体积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体积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积概念的建立,体积单位的建立。

教学过程:略。

第6课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40—42页中的例1,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倒和应用。

教学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略。

第7课时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42页中的例2,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略。

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p43页中的例2,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底面积的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略。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46—47页中的例3、例4,完成练习八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

教学过程:略。

第10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50—51的例5,完成练习九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和换算。

教学难点:容积概念的理解,理解感受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略。

第11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51—52的例6,完成练习九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排水发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排水发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略。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56页中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容积的概念,熟练地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本单元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和运用。

教学过程:略。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知识目标: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情感目标: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时教学目标【共21课时】

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教材第60 、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1)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2)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分数单位(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64 页的7 — 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并正确应用。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表术一个具体分数的具体含义。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的抽象美。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单位1。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单位1。

教学过程:略。

第3课时分数与除法(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能力目标: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过程:略。

第4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新授课)

教学内容: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材第69 页的例1 、例2.及第70 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能将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对假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略。

第5课时带分数(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0 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带分数。

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带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第6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2 一74 页练习十三的第1 一13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学过程:略。

第7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第75 页的例1 ,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及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一 5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学过程:略。

第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6 页的例2 和“做一做”的第2 题以及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 一10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略。

第9课时最大公因数(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教材第79 页的例1、第81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情感目标: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0课时最大公因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课文第83页的第6 — 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能力目标:能利用两个数所具有的倍数关系或互质关系,迅速确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1课时约分(新授课)

教学内容:约分(一)教材第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2课时约分(二)(练习课)

教学内容:约分(二)教材第86 页的5—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熟练地进行约分,培养自觉约分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3课时最小公倍数(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一)。教材第88 、89 页的内容及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2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略。

第14课时最小公倍数(二)(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90 页的内容及第91 、92 页练习十七的第3 一9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求具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5课时通分(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93页例3、94页例4的内容及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5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

小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略。

第16课时通分练习课(练习课)

教学内容:通分练习课。教材练习十八的第6 一1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熟练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进行两个以上分数的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熟练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将两个以上分数按一定的大小顺序排列。

3.情感目标: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7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小数化分数。教材第97页例1和做一做,99页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化成分数的过程,掌握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把小数化成分数。

2.能力目标:形成约分的习惯,懂得将小数化成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8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二)(新授课)

教学内容:把分数化成小数。教材第98页的例2和做一做,99页的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把分数化成小数。

2.能力目标:能正确利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3.情感目标:经历确定分数化小数,还是小数化分数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9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练习课)

教学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教材第99、100页练习十九的第6— 8 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分数和小数互化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会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课时教学目标【共7课时】

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课本104页例1和105页例2及做一做,完成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加减法地含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学会与人合作并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新授课)

教学内容:课本107页例3及做一做,完成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3-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三个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个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版)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 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版) 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 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16名,从上期期末检测试卷分析,学生对解决问

题中拿去多少,剩下多少,求原来有多少的题型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掌握还好。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是与优秀班级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钟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统计和总复习以及三个数学实践活动。本册的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100以内的进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参考模板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我相信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在认真学习了校长开学初的工作计划后,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个人工作计划如下: 一、读书学习 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期要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如《师生沟通的艺术》《教学策略》《教育新理念》《课堂管理的策略》。除了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外,我还要不断去读其它的书籍,来武装自己的思想。 二、师德师风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思想境界。我要使自己具备更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当好人梯,对教育事业忠诚不二,矢志不渝,无怨无悔。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育教研 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学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并积极完成每周的教研,把握组内开展的各种学 习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四、自我管理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服务的对象是很多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孩子们的利益。本学期,我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串课要课。 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一、本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分析 班级学生69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对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攻击有目标、寻求有目标、人生也有目标,针对课堂教学来说,也应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带着什么样的目标观走进课堂,就决定了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样的课堂。走进新课程,重构新课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同时又充满理性。作为一个教师,无数节课时构成人生旅途上的亮丽一段,其质量与效率,决定了人生生命的质量高低。本学期学校研究重点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的研究。那么什么是课时教学目标?我觉得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每课时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课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对新课程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正确、清晰地理解课程目标,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 现象A:[案例1]《物体的形状》 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玩中学,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分析:从“使学生……”的表述来看,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同时,从上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阐述的学段目标基本相同,导致课时教学目标不具操作性。 现象B:课时教学目标没有在环节目标中得到分项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还是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比较简单肤浅。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1、概念不清,教师把课时教学任务当作课时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基点,课时教学任务是根据目标提炼出的概括性的要求,而课时教学目标则侧重于教学过程上的具体规定,强调教学过程的导向,。 2、教师对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应有的精力,照搬教学参考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 3、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不知道如何设计与陈述课时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及如何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没有深入思考;对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篇一: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案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案例 案例1【解方程】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能力目标: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重点 难点 案例2【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 1. 2. 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难点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案例3【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形成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能养成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 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案例4【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有效 2 3学生能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难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案例5【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 3.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 难点 案例6 1. 3.情感与态度:能养成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模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模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应该要及时制定好相关的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模板,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一、年级现状分析: 三年级共有385名学生,其中男生203人,女生182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本学期计划特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 1、口算方面: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方面: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

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估算方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4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5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6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7、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8、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求表面要根据具体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还可以举出一些实物:有的只有侧面,有的只有侧面和一个底面.) 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 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圆柱模型展开,让生生体会其表面的组成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数与形为研究对象,在抽象、推理、应用的往复循环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与计算机的结合过程中,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在人类文明史上,数学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仍然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数学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需的工具,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以及当前学习其他课程具有奠基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具有独特作用。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得到基本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二)课程理念 1.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数学课程应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主要强调: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要关注数学学习对促进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 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数学学 习与其在个性方向上的发展相适应。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 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2.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要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要强调:——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精选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模板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模板 The work plan is a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A complete work plan can make the work progr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orderly, and more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697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模板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分析: 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它们在日常

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本册教科书还安排了简单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物体和实践活动等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计算的理解与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领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各年级教学目标电子教案

一年级 (1)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成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空间与图形 通过事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与同伴交流与合作中的合作意识。 3、统计与概率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像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单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了解用简单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1 数学与数学课程 一、新技术革命与数学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础,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实现工业化之后,就从工业社会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并且,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使数学的应用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在自然科学的三大前沿——天体演化、物质结构和生命起源的研究中,都用到了大量的、高深的现代数学。数学也越来越多地用于环境科学、人口问题和自然资源的研究,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数学还用于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艺术领域。当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技术部门与生产、生活中。数学思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不需要一定数学训练的人类活动领域。未受数学的影响而大为改观的科学技术部门已经寥寥无几。并且出现了各门科学为了自身的完善而逐步“数学化”的趋势。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数学的面貌。今日的数学已不仅是一门研究数和形的科学,它还是一种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从人造卫星到核电站,从天气预报到家用电器,各种高新科技中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化和高效率等特征,无不是运用数学方法并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数学在运筹优化、人工智能、图象识别、机器证明,以及生物数学、数学考古学、数学心理学、数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应用,使人们惊叹数学应用的“不可预测性”。数学与计算技术的结合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还是一种意识或思维方式,人们经常需要用数学的观点去处理问题。数学也是一种交流手段,人们可以用它简明而准确地传递信息。数学在形成人的世界观、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未来的世界是科学化的世界。未来的科学是数学化的科学。 二、数学科学和数学教育 数学应用范围的扩大,推动了数学本身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现代数学的面貌。 数学科学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三个部门。基础数学又称纯数学,是

202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文(最新版)

202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 文(最新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548

202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文(最新版) 20xx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进一步确立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转变教研工作的理念,改进教研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新思路。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 (2)组织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2.加强教师新课程培训,确立新理念 (1)数学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数学学科理念:数学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发展。 (3)数学学习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教学活动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数学评价理念: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理念:运用它们,使学生有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 3、定期(双周二下午)开展科组活动,集体评课,备课,听课、互相交流学习教学经验。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要根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根据学校教导处的安排,本人本学期担任一年级一班数学学科教师,并聆听了学校20多名青年数学教师的授课,收获颇丰。现在就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制定数学课时教学目标时存在以下问题: 1、目标不够明确 有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教学目标,但表述却不够明确。如: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在于没有指明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途径,对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认识、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缺乏明确的表述,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具体的引导措施。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学生表述的困难性较大。 2、目标过大

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如:一年级下册《十几减九》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4)、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5)、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规定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然而,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毕其功于一节课”,可以“集诸目标之大成”于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小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案例中这位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既全面又具体,但细细分析又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似乎有“人为割裂肢解”之嫌疑。教师果真依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浅尝辄止、无序零乱,效

人教版小学数学1-12全册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一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院,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二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位置,25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中算。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组成的,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变化)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变化)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根据几年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认真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形成了的《标准》(修改稿)。标准(修改稿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例与结构做了适当调整 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模板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年、月、日的认识,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册的重点。学生掌握好这两部分计算,就为以后学习小数乘、除法打下良好基础。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一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继续学习一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通过解答所学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解答的技能和习惯。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在前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教学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24时计时法。 二、学情分析: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学生虽然学过一个因数是一位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开始学习一个因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仍然有一些困难。在学习用两位数乘时,对于乘的顺序,每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往往弄不清。在学习用两位数除时,要较快地试出准确的商,以及除的方法,也比用一位数除难掌握,小学教师工作总

结《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本册教材在教学用两位数乘、除的乘、除法中,分别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抽象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等。这些数量关系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一些数量关系,不仅加深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把学生解应用题过程中的思维水平提高了一步。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积在万以内)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在万以内),掌握乘、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和相应的除法,一个因数和除法是和整十数的乘、除法。 3、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并会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两步应用题。 四、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要明确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起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就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可能解决的课题上,也无从评价一堂课的质量。但目前的一些教学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的现象,无疑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次要位置,这种“师本式”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学习”,而不清楚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要这么学。而我们一些教师抛开具体年级、学生的发展,津津乐道于某个教学方法。实际上,离开了学生的发展,任何所谓高明的教学方法都是技术的堆砌,而不是教育的智慧。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怎样设计好教学目标浅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的确定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片面性。为应付考试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自然的态度,对事物价值的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偏废。 二、设计有效教学目标要注意的问题。

1、要使教学目标的成功落实,最重要的是把目标整合优化。 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合顺序。 (1)、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