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与性病学》课程标准

《皮肤与性病学》课程标准
《皮肤与性病学》课程标准

《皮肤与性病学》课程标准

第一篇皮肤性病学总论

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

[教学目标]

了解:

1. 皮肤病学的定义和范畴。

2. 皮肤的层次、结构及组织构成。

3. 皮肤的功能。

4. 皮肤与机体其他系统的生理及病理联系。

理解:

1.表皮的层次及主要细胞类型(角质形成细胞及树突状细胞)。

2.概念及术语:桥粒;半桥粒;基底膜带(BMZ);Langerhans细胞;皮肤免疫系统(SIS)

3. 掌握英文单词或术语:dermatology;venereology;epidermis;dermis;keratinocyte;Langerhans cell;melanocyte;fibroblast

应用:解释皮肤的功能。

[重点难点]

重点:表皮的层次及主要细胞类型(角质形成细胞及树突状细胞)。

难点:

1.皮肤的结构。

2.皮肤的功能。

[学时分配] 0.5学时

第二章皮肤病与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教学目标]

了解:

1. 皮肤病与性病的主观症状:痒、痛、灼热、感觉异常及全身症状。

2. 皮肤病与性病的诊断步骤:根据病史、系统检查、皮肤检查(视诊、触诊、压诊、刮诊、嗅诊、某些特殊试验如皮肤划痕试验等)、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理解:

1. 皮肤病与性病的体征——皮肤损害

①原发损害(原发疹):斑疹、丘疹、斑块、结节或肿块(包块)、风团、水疱(大疱)、脓疱及囊肿。

②继发损害(继发疹):鳞屑、痂、抓痕、皲裂、浸渍、糜烂、溃疡、瘢痕、萎缩、苔藓样变及硬化。

2. 皮肤损害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视诊:皮损的部位、性质、大小、数目、颜色、形状、边缘与界限、表面及基底情况、疱壁及内容物情况、分布与排列等。

②触诊:皮温、出汗与皮脂情况,皮损的质地或浸润感,皮损的活动度或与周围组织的

粘连情况,皮损的感觉情况(有无疼痛、麻木、感觉过敏或迟钝等)。

③压诊:判断充血或出血情况。玻片压诊实验。

④刮诊:了解鳞屑情况以及鳞屑下方皮损情况,如Auspitz征。

⑤嗅诊:了解皮损的气味,例如:黄癣的鼠尿味,腋臭的特殊臭味。

⑥某些皮肤试验:皮肤划痕试验、棘细胞松解征的检查(Nikolsk y’s sign)

3. 概念及术语:各种类型的原发损害及继发损害。

4. 掌握英文单词或术语:各种类型的原发损害及继发损害的英文单词。

应用:使用规范化的医学专业术语描述患者的皮肤科情况。

[重点难点]

重点:原发损害及继发损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

难点:

1.理解各型皮肤损害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用规范化的医学专业术语描述皮疹。

[学时分配] 2.5学时

第三章皮肤组织病理学

[教学目标]

了解:

1. 皮肤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活检术)的基本要求:适应证、皮损的选择、取材方法及标本处理的注意事项。

2. 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与皮肤损害之表现的关系。

理解:

1. 表皮常见的病理变化。

2. 真皮常见的病理变化。

3. 概念及术语: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化不良;乳头瘤样增生;海绵形成;假上皮瘤样增生;疣状增生;棘层松解;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肉芽肿。

4. 掌握英文单词或术语:biopsy;hyperkeratosis;papillomatosis;verrucous hyperplasia;spongiosis;acantholysis;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s;granuloma

应用:解释皮肤病原发损害和继发损害的病理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表皮及真皮常见的病理变化。

难点:皮肤病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学时分配] 自学

第四章皮肤病与性病常用实验室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皮肤性病实验室常用技术的种类:免疫病理检查、真菌检查、过敏原检查、性病检查、皮肤寄生虫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

理解:

1. 皮肤免疫病理检查的适应症。

2. 真菌检查的方法。

3. 斑贴试验的适应证。

4. 概念及术语: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荧光;斑贴试验;Wood灯检查。

5.掌握英文单词或术语:DIF;IIF;patch test

应用: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天疱疮、类天疱疮和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等)。

[重点难点]

重点:斑贴试验的适应证。

难点:直接与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及结果判断。

[学时分配] 自学

第五章皮肤病与性病的治疗

[教学目标]

了解:

1.皮肤病与性病的内用药物治疗概况。

2.皮肤病与性病的物理治疗及外科治疗。

理解:

1. 抗组胺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2. 皮肤病的外用药物治疗:

①外用药物的种类(性质):保护剂、止痒剂、抗菌剂、抗真菌剂、角质促成剂、角质松解剂、收敛剂、腐蚀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各类常用药物及其浓度。

②外用药物的剂型:溶液、粉剂、刷剂(洗剂、振荡剂)、酒精剂、油剂、乳剂、糊膏、软膏、硬膏及涂膜剂等组成、作用、适应症及用法。

注意比较:溶液与振荡剂的差异,软膏与糊膏的差异。

③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3. 概念及术语:角质促成剂;角质剥脱剂;收敛剂;光化学疗法;光嫰肤技术;光动力疗法(PDT);Mohs 外科切除术

4. 掌握常用外用药物剂型的英文单词。

应用:湿敷的作用、适应症及用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 外用药物的种类及剂型。

2.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难点:

外用药物剂型的组成、作用、适应症及用法。

[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二篇皮肤病学各论

第六章病毒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

了解:

1. 常见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的概况。

2.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

4. 疣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 传染性软疣的病原学和传播方式。

理解:

1.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神经痛,发生部位(注意特殊部位),皮疹类型(簇集性小水疱),皮疹的分布与排列。

2. 疣的主要临床类型(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生殖器疣)及其皮疹特点。

3. 传染性软疣的皮疹特点。

4. 概念或术语:Ramsay Hunt综合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丝状疣;指状疣;病毒的自体接种反应;软疣小体。

5.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或缩写:herpes zoster;wart;verruca;HPV;verruca vulgaris

应用:

1. 带状疱疹的治疗原则。

2. 传染性软疣的治疗。

[重点难点]

重点: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难点:

1.带状疱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

[学时分配] 1.5学时

第七章细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

了解:

1. 常见细菌性皮肤病的概况。

2. 脓疱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脓疱疮的分型及其皮损特点

4. 脓疱疮的预防和治疗。

理解:

1. 寻常型脓疱疮的临床表现。

2. 概念或术语:脓疱;接触传染性脓疱疮;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半月状积脓;臁疮。

3.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或缩写:impetigo;ecthyma;SSSS

应用:脓疱疮的局部治疗。

[重点难点]

重点:

1. 寻常型脓疱疮的临床表现。

2. 脓疱疮的局部治疗原则。

难点:深脓疱疮及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学时分配] 1.5学时

第八章真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

了解:

1. 真菌病的定义及分类(浅部真菌病及深部真菌病)。

2. 真菌病的流行病学。

3. 皮肤癣菌病的病因及命名(头癣、体股癣和手足癣)。

4. 头癣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5. 甲真菌病的病因、临床类型及特点。

6. 花斑癣及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7. 念珠菌病的病因、主要临床类型及皮损特点、预防和治疗概况。

理解:

1. 头癣治疗的五条措施(“五字”疗法):服药,搽药,洗头,剪发,消毒

2. 体癣及股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 手癣及足癣的分型和临床表现及治疗。

4.概念或术语:皮肤癣菌;甲癣;甲真菌病;癣菌疹;黑点癣;脓癣

5.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或缩写:tinea;ringworm;dermatophyton;dermatophytosis

应用:浅部真菌病的预防及局部治疗。

[重点难点]

重点:

1. 体股癣和手足癣的临床表现。

2. 浅部真菌病的预防及局部治疗。

难点: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头癣、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病原体。

[学时分配] 3学时

第九章动物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

了解:疥疮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发病机制。

理解:

1. 疥疮的临床表现:自觉症状,好发部位,皮疹特点。

2. 疥疮的治疗方法。

3. 概念或术语:疥疮;疥虫隧道;疥疮结节;挪威疥或结痂型疥疮

4.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或术语:scabies;burrow;nodule;crusted scabies or Norwegian scabies

应用:

1.疥疮的预防、隔离、消毒。

2.疥疮的外用疗法。

[重点难点]

重点:疥疮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难点:疥疮的发病机制。

[学时分配] 1学时

第十章皮肤附属器疾病

[教学目标]

了解:

1.痤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痤疮的严重程度分类。

3.痤疮的治疗概况。

4.斑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斑秃的治疗概况。

理解:

1. 痤疮的临床表现。

2. 痤疮的治疗原则。

3. 斑秃的临床表现。

4. 概念或术语:痤疮;黑头粉刺;白头粉刺;聚合性痤疮;斑秃;普秃;全秃;假性斑秃

5.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或缩写:acne;comedone;alopecia areata;hair follicle;cyst

应用:痤疮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鉴别。

[重点难点]

重点:

1. 寻常痤疮的临床表现。

2. 痤疮的治疗原则

难点:痤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斑秃的临床特点。

[学时分配] 1.5学时

第十一章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白癜风

[教学目标]

了解:

1. 白癜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白癜风的治疗概况。

理解:

1.白癜风的临床表现。

2.白癜风的临床分型。

3. 概念或术语:痤疮;黑头粉刺;白头粉刺;聚合性痤疮;斑秃;普秃;全秃;假性斑秃

4.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vitiligo;hypopigmentation;depigmention;

应用:白癜风与贫血痣、无色素痣及单纯糠疹的鉴别诊断。

[重点难点]

重点:白癜风临床表现、分型。

难点:白癜风的鉴别诊断。

[学时分配] 0.5学时

第十二章皮炎和湿疹

[教学目标]

了解:

1. 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特应性皮炎的概况及临床要点。

理解:

1. 接触性皮炎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2. 湿疹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3. 几种特殊类型湿疹(包括手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和肛周湿疹、钱币状湿疹、婴儿湿疹等)的临床特点。

4. 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的鉴别诊断。

5. 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的鉴别诊断。

6. 概念或术语: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漆皮炎;斑贴试验;钱币状湿疹;特应性(atopy)

7.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或术语:contact dermatitis;eczema;patch test;atopic dermatitis

应用:

1.接触性皮炎的诊断:包括病史(接触史)、部位、皮损特点、斑贴试验等。

2.接触性皮炎和湿疹局部治疗时外用剂型的选择。

[重点难点]

重点:接触性皮炎和湿疹的临床表现。

难点:

1.接触性皮炎和湿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 接触性皮炎和湿疹局部治疗时外用剂型的选择。

[学时分配] 2.5学时

第十三章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慢性单纯性苔藓(神经性皮炎)

[教学目标]

了解:

1.慢性单纯性苔藓(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病程中的恶性循环:瘙痒-搔抓-苔藓样变-瘙痒。

3. 慢性单纯性苔藓的治疗概况。

理解:

1.慢性单纯性苔藓的临床表现:瘙痒症状、好发部位和皮损形态等。

2. 慢性单纯性苔藓与慢性湿疹的鉴别诊断。

3. 概念或术语:苔藓样变;神经性皮炎

4.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或术语:itch or itching;scratch mark;excoriation;lichenification;neurodermatitis;lichen simplex chronicus

应用:糖皮质激素混悬剂的皮损内注射

[重点难点]

重点:

1. 慢性单纯性苔藓的典型临床表现。

2. 慢性单纯性苔藓与慢性湿疹的鉴别诊断。

难点:慢性单纯性苔藓的治疗。

[学时分配] 0.5学时

第十四章荨麻疹类皮肤病

[教学目标]

了解:

1. 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

2. 血管性水肿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

3. 丘疹性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

理解:

1.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2. 常见的几种特殊类型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人工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的临床表现。

3. 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4. 概念或术语:风团;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或人工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5.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或术语:wheal;urticaria;dermatographism;angioedema;papular urticaria

应用:急性荨麻疹出现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时的紧急处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常见的几种特殊类型荨麻疹的临床特点。

2. 急性荨麻疹出现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时的紧急处理。

难点:荨麻疹的治疗。

[学时分配] 2学时

第十五章药疹(药物性皮炎)

[教学目标]

了解:

1. 药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

3. 致敏药物的检测手段。

4. 药疹的预防。

理解:

1.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2. 常见药疹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3. 重症药疹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4. 药疹的预防及治疗。

5. 概念或术语:药疹;荨麻疹型药疹;固定型药疹;多元(价)过敏;交叉过敏

6.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或术语:drug eruption;fixed drug eruption;urticarial drug eruption

应用:重症药疹的治疗。

[重点难点]

重点:

1.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2.重症药疹的治疗。

难点:

1.药疹的发病机制。

2.常见药疹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学时分配] 3学时

第十六章红斑鳞屑性皮肤病:银屑病

[教学目标]

了解:

1. 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 银屑病的临床分型。

3. 银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 银屑病的治疗现状。

理解:

1. 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

2. 红皮病型、脓疱型、关节病型银屑病的临床特点。

3. 概念或术语:奥氏征(Auspitz sign);同型反应;毛发集束现象;光化学疗法。

4.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或术语:psoriasis;psoriasis vulgaris;Auspitz’s sign;isomorphism;Koebner’s phenomenon; scale;ultraviolet;PUV A;photochemotherapy

应用:银屑病的光疗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 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

2. 重要概念:奥氏征(Auspitz sign)、同型反应(isomorphism)。

难点:

1.红皮病型、脓疱型、关节病型银屑病的临床特点。

2.银屑病的治疗。

[学时分配] 2学时

第十七章结缔组织病

第一节红斑狼疮

[教学目标]

了解:

1. 红斑狼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红斑狼疮的主要分型。

3. 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

4. 红斑狼疮的治疗现状。

理解:

1. 盘状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2. 亚急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4.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5. 概念或术语:狼疮带试验;狼疮细胞;结缔组织病;抗核抗体

6.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或缩写:LE;DLE;SCLE;SLE;LBT;ANA

应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难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自身抗体种类及其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二节皮肌炎

[教学目标]

了解:

1. 皮肌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皮肌炎的分型。

3. 皮肌炎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4. 皮肌炎的组织病理变化。

5. 皮肌炎的鉴别诊断。

6. 皮肌炎的治疗概况。

理解:

1. 皮肌炎的临床表现:

①皮肌炎的皮肤表现,几种特征性皮损(Heliotrope征、Gottron丘疹)。皮肌炎的主要

②皮肌炎的肌炎表现。

③其他临床表现。

④皮肌炎伴发的恶性肿瘤。

2. 皮肌炎的诊断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

1. 皮肌炎的临床表现。

2. 皮肌炎的诊断标准。

难点:

1.皮肌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皮肌炎的治疗

[学时分配] 自学

第十八章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

[教学目标]

了解:

1. 天疱疮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 天疱疮的临床分型。

3. 天疱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 天疱疮的治疗现状。

理解:

1.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表现。

2. 概念或术语:尼氏征(Nikolsky sign);棘层松解;

3.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或术语:phemhigus;Nikolsky’s sign;bulla 应用:天疱疮的治疗。

[重点难点]

重点:

1.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表现。

2.尼氏征(Nikolsky sign)的概念及病理基础。

难点:

1. 增殖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及落叶型天疱疮的临床表现。

2. 天疱疮的治疗。

[学时分配] 1学时

第十九章血管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

了解:

1.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过敏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

3. 过敏性紫癜的组织病理。

4.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概况。

理解:

1. 过敏性紫癜的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2. 过敏性紫癜的诊断。

3. 概念或术语:紫癜;过敏性紫癜

4.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anaphylactoid purpura;vasculitis;vascular dermatosis

应用:过敏性紫癜的鉴别诊断。

[重点难点]

重点:过敏性紫癜的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难点: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学时分配] 自学

第二十章皮肤肿瘤

第一节良性皮肤肿瘤

一、先天性血管瘤

[教学目标]

了解:

1.先天性血管瘤的临床分型。

2.先天性血管瘤的治疗现状

理解:

1.鲜红斑痣的临床表现。

2.草莓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3.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4. 概念或术语: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

5.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hemangioma;nevus flammeus; capillary hemangioma;cavernous hemangioma

应用:各型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与选择

[重点难点]

重点:各型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难点:

1. 各型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与选择

2. 激光疗法及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原理。

[学时分配] 自学

二、痣细胞痣

[教学目标]

了解:

1.痣细胞痣的组织病理分型:交界痣,皮内痣,混合痣。

2.痣细胞痣的治疗选择。

3.痣细胞痣恶变的体征。

理解:

1.痣细胞痣的临床表现。

2. 概念或术语:痣细胞痣/色素痣;交界痣;皮内痣;混合痣

3.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nevus;nevus cell nevus;nevus pigmentosus

应用:痣细胞痣的临床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分型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痣细胞痣的临床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分型的关系。

难点:痣细胞痣的治疗选择。

[学时分配] 自学

三、脂溢性角化病

[教学目标]

了解:

1. 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情况。

2. 脂溢性角化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3. 脂溢性角化病的鉴别诊断。

4. 脂溢性角化病的治疗情况。

理解:

1. 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好发年龄、发病部位、皮疹特点。

2. 概念或术语:脂溢性角化病

3.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seborrheic keratosis

应用:用脂溢性角化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解释其皮损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表现。

难点:脂溢性角化病的鉴别诊断。

[学时分配] 自学

四、瘢痕疙瘩

[教学目标]

了解:

1. 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

2. 瘢痕疙瘩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3. 瘢痕疙瘩的治疗现状。

理解:

1. 瘢痕疙瘩的临床表现:好发年龄、发病部位、皮损特点。

2. 概念或术语:瘢痕疙瘩;瘢痕;肥厚性瘢痕

3.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keloid;hypertrophic scar;cicatrix;wound healing 应用:

1. 瘢痕疙瘩与肥厚性瘢痕的鉴别诊断。

2. 药物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

[重点难点]

重点:瘢痕疙瘩的临床表现。

难点:瘢痕疙瘩与肥厚性瘢痕的鉴别诊断。

[学时分配] 自学

第二节恶性皮肤肿瘤

一、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细胞癌)

[教学目标]

了解:

1. 基底细胞上皮瘤的发病情况

2. 基底细胞上皮瘤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3. 基底细胞上皮瘤的鉴别诊断。

4. 基底细胞上皮瘤的治疗现状。

理解:

1. 基底细胞上皮瘤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2. 概念或术语:侵蚀性溃疡

3.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basal cell carcinoma;basal cell epithelioma;BCC 应用:用脂溢性角化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解释其皮损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基底细胞上皮瘤的临床表现。

难点:基底细胞上皮瘤的鉴别诊断。

[学时分配] 自学

二、鳞状细胞癌

[教学目标]

了解:

1.鳞状细胞癌的病因。

2.鳞状细胞癌的组织病理。

3.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现状。

理解:

1. 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好发年龄、部位、皮损特点等。

2. 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3.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

应用:

1. 可继发或诱发鳞状细胞癌的某些慢性皮肤病。

2.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

2.可继发或诱发鳞状细胞癌的某些慢性皮肤病。

1. 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学时分配] 自学

第三篇性传播疾病

第二十一章性传播疾病概论

[教学目标]

了解:

1. 经典性病与性传播疾病的范畴。

2. 我国传染病防治相关法规规定的8种性传播疾病。

3.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状况。

4. 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

理解:

1. 性传播疾病的定义。

2. 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3. 概念或术语:经典性病;性传播疾病

4.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或缩写: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

应用: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性传播疾病的定义及传播途径。

难点:性传播疾病的病征管理。

[学时分配] 0.5学时

第二十二章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教学目标]

了解:

1.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2.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的相关实验室检查。

3.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的治疗现状。

理解:

1. 早期梅毒、急性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

2. 概念或术语:硬下疳;软下疳;尖锐湿疣;扁平湿疣;梅毒树胶肿(梅毒瘤);吉-海反应;醋酸白试验;非淋菌性尿道炎,。

3. 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术语或缩写:HPV;HSV;syphilis;condyloma latum;condyloma acuminatum;herpes simplex;gonorrhoea;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应用:梅毒血清学试验的种类及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早期梅毒、急性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

1.梅毒血清学试验的种类及意义。

2.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生殖器疱疹的治疗。

[学时分配] 2.5学时

四、实施建议

(一)前后衔接课程

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学员在完成前期基础医学的相关课程,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后即可开始本课程的学习。按临床医学课程实施的教学惯例,在完成临床医学中的主干课程——内科学及野战内科学、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后,即可安排皮肤性病学的课程。在完成皮肤性病学理论课教学后,即可酌情安排该课程的临床见习及实习。皮肤性病学对后续衔接课程无特殊要求。

(三)教材选编使用

基本教材:

理论课:《皮肤性病学》(第六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四)考核与评价

1.考核性质:考试课;

2.考核方式:笔试

3.成绩评定方法:总成绩以课程笔试成绩为准。

4.试题来源:试题库

(五)教学保障条件

授课教室:通风及采光良好,装有冷暖空调,有教学投影仪及扩音器,可满足拟接受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的通过学员人次的需要。

教学软件: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六版配套的多媒体彩色图谱软件1部,CAI课件教材—《皮肤科临床图谱》等。

四、附录

(一)推荐阅读书目

王侠生,廖康煌主编,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Odom RB, James WD, Berger TG. ANDREWS’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9th Edition, 科学出版社,2001

(二)推荐专业期刊

“临床皮肤科杂志”,南京市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主办。

(三)推荐专业网站

中国皮肤性病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13033845.html,/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AAD)https://www.360docs.net/doc/313033845.html,/

编写人:何威吴军黎智等

审核人:何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 沁阳六中胡小霞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建构学习情景,引入化学知识,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设置许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启蒙性。 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原则,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分析,建议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总体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酸碱盐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了解酸碱盐的组成.结构和命名, 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学会粗盐的提纯.碳酸钠的检验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实验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环保意识.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这5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对酸碱盐的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会用酸碱指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例如:会用酚酞咝试剂鉴别酸碱盐)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卷完整版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 卷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卷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化学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 2、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通过、、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 4、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5、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进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 目标、目标和目标. 6、标准要求完成基础的个学生实验。 7、探究活动包括、、等多种形式。 8、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9、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0、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11、身边的化学物质的主题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和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二、判断。(20分,每小题2分,正确的在括号里打对号,错的打×) 1、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习题讲解应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应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3、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是固定的。() 4、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5、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6、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7、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少了。() 8、课堂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9、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10、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 三、选择。(20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性。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2、()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学目标 B、课程内容 C、课程结构 D、课程实施建议 3、下列教材呈现方式不正确的是() A、活动性栏目 B、资料性栏目 C、示意性图片 D、实践经验 4、关于实验教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 B、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不进行实验 C、鼓励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 D、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中应该() A、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B、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本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 C、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 D、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6、下列主题哪个是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 A、金属与金属矿物 B、身边的化学物质 C、微粒构成物质 D、我们周围的空气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资料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 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 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 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汇编

学习-----好资料 《化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xx 寒假期间对《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细致阅读,深刻体会到课程标准虽是小身材,却是大容量。我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四个下方面: 一、提供给学生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化学课程必须的基础性:从身边的常见物质入手,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化学计算更多地要求学生从量的角度去了解化学变化的涵义,避免烦琐的数学运算。 二、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课程内容涉及空气污染及防治、水资源保护、无土栽培、金属冶炼和利用、废弃金属加收、化肥鉴别、酸雨来源及危害、土壤改良、石油加工、海水淡化、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多方面的化学知识和活动要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以实现“力求生动、真实、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四、建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 1/ 2

新的化学课程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我们要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不拔高,不降格。组织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心中有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更多精品文档 2/ 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化学是在_原子___、__分子____水平上研究物质的___组成____、结构、_性质____及其____应用___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2.在化学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___化学与环境______、_ __化学与资源_____、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__平等____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___化学基础知识______、___技能_______、__ _方法和态度___,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___科学素养___,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__认知性_____学习目标、_技能性____学习目标和__体验性____学习目标。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6.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7.要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8.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包括 5 个一级主题和19 个二级主题。 9.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 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10.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11.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获得迅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12.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13.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4.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__科学素养_________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___基本过程_____和__方法______,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__基础知识_____和___基本技能______。 15.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16.为了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 动。 17.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材编写既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 18.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 19.评价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吻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 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20.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二、单项选择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A)性。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2.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这个二级主题的标准的是(B) A.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B.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C.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D.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3.在下列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中,按水平从低到高排列的是(C) A.说明了解记住 B.体会感受增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 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 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 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 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 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新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 三、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 1.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身边的化学物质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能源、资源、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利用化学物质与健康 化学与社会发展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适当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一、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前言 1.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 个主要概念, 分解成75 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 、6、3、3 个。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概念 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 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 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 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