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选择题

抗菌药选择题
抗菌药选择题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1、不属于大环内酯类的药物是()

A 红霉素

B 林可霉素

C 乙酰螺旋霉素

D 麦迪霉素

E 吉他霉素

答案:B

【解析】大环内酯类的分类。可分为天然和半合成两类,红霉素为典型代表,包括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等,后者包括螺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

2、红霉素在何种组织中的浓度最高()

A 骨髓

B 胆汁

C 肺

D 肾脏

E 肠道

答案:B

【解析】红霉素的不良反应。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禁用红霉素,因为红霉素在肝脏中浓度最高,红霉素的酯化物易引起胆汁淤积为主的肝脏实质性损害,可伴有转氨酶升高、肝肿大。

3、军团菌感染应首选()

A 青霉素

B 链霉素

C 土霉素

D 四环素

E 红霉素

答案:E

【解析】红霉素的临床应用。红霉素首选用于军团病、支原体肺炎、白喉带菌者,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儿肺炎、结肠炎和弯曲杆菌引起的败血症、肠炎。

4、患者,男,6岁,高热,呼吸困难,双肺有广泛小水泡音,诊断为“支气管肺炎”,青霉素皮试阳性,宜选用:

A 氯霉素

B 四环素

C 头孢唑啉

D 磺胺嘧啶

E 红霉素

答案:E

【解析】红霉素的临床应用。红霉素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属感染或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治疗。

5、治疗骨及关节感染应首选()

B 林可霉素

C 麦迪霉素

D 万古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林可霉素类的临床应用。林可霉素在体内分布较广,在骨组织中的浓度时血药浓度的1.5倍,可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感染如慢性骨髓炎和脓性关节炎。

6、红霉素和林可霉素合用可()

A 降低毒性

B 增强抗菌活性

C 扩大抗菌谱

D 竞争结合部位相互拮抗

E 降低细菌耐药性

答案:E

【解析】林可霉素类的抗菌作用。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并与之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7、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是()

A 万古霉素

B 吉他霉素

C 阿奇霉素

D 交沙霉素

E 以上均不是

答案:A

【解析】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主要对G+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机制是能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

8、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下列何种抗生素的t1/2会显著延长()

A 林可霉素

B 万古霉素

C 克林霉素

D 麦迪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万古霉素的体内过程。万古霉素主要以原形药物经肾随尿排泄,其t1/2约为6h,所以肾功能不全患者t1/2会显著延长。

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1、氨基苷类药物主要分布于()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脑脊液

E 浆膜腔

答案:C

【解析】氨基苷类的体内过程。体内过程特点:①非肠道给药途径,多为肌内注射②除链霉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均较低③分布容积近似于细胞外液④可在肾皮质和内耳内、外淋巴液蓄积。

2、对前庭功能损害作用发生率最低的氨基苷类药物是()

A 奈替米星

B 新霉素

C 庆大霉素

D 卡那霉素

E 链霉素

答案:A

【解析】奈替米星的特点。特点:①抗菌谱和体内过程类似于庆大霉素,对多种钝化酶稳定②可用于对庆大霉素等耐药菌的感染③其耳毒性、肾毒性发生率较低。

3、细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C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D 细菌的代谢途径改变

E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PABA

答案:C

【解析】氨基苷类的耐药机制。机制:①产生钝化酶(乙酰化酶、腺苷酰化酶、磷酸化酶)②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③修饰抗生素靶位蛋白,如肠球菌和结核杆菌。

4、下列哪项不是氨基苷类共同的特点()

A 由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苷元结合而成

B 水溶性好、性质稳定

C 对G+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

D 对G-需氧杆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

E 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杀菌剂

答案:C

【解析】氨基苷类的临床应用。氨基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与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等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5、耳、肾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A 卡那霉素

B 庆大霉素

C 西索米星

D 奈替米星

E 新霉素

答案:E

【解析】氨基苷类的不良反应。耳毒性直接与其在内耳淋巴液中、及肾皮质中的蓄积量有关,新霉素的耳、肾毒性最强,此时要减小剂量或延长间隔时间。

6、下列哪项不属于氨基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A 变态反应

B 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C 骨髓抑制

D 肾毒性

E 耳毒性

答案:C

【解析】氨基苷类的不良反应。氨基苷类的不良反应:①耳毒性②肾毒性③神经肌肉阻滞作用④变态反应。

7、链霉素过敏性休克时,其抢救药为()

A 匹鲁卡品

B 肾上腺素

C 葡萄糖酸钙

D 纳洛酮

E 苯海拉明

答案:C

【解析】氨基苷类的不良反应。氨基苷类抗生素可引起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肾功能减退、血钙过低及重症肌无力患者易发生,葡萄糖酸钙和新斯的明能翻转这种阻滞。

8、呋塞米可增加下列哪种药物的耳毒性()

A 四环素

B 青霉素

C 磺胺嘧啶

D 链霉素

E 红霉素

答案:D

【解析】耳毒性的防治。氨基苷类主要不良反应是耳毒性,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耳毒性药物,如呋塞米、甘露醇、镇吐药、红霉素和依他尼酸等药物。

9、与琥珀胆碱合用易致呼吸麻痹的药物是()

A 氨苄西林

B 米诺环素

C 链霉素

D 四环素

E 依诺沙星

答案:C

【解析】氨基苷类的不良反应。琥珀胆碱为肌松药,氨基苷类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可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和呼吸衰竭,机制:①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②降低突触后膜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

10、氨基苷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A 抑制细菌核糖体合成

B 增加胞浆膜通透性

C 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

D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E 抑制DNA螺旋酶

答案:A

【解析】氨基苷类的抗菌机制。氨基苷类为静止期杀菌药,机制:①全过程(起始、延长、终止阶段)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②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11、鼠疫和兔热病的首选药是()

A 链霉素

B 四环素

C 红霉素

D 庆大霉素

E 氯霉素

答案:A

【解析】链霉素的临床应用。链霉素联合四环素,是鼠疫和兔热病的首选药;联合青霉素,可用于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可用于治疗结核的初发阶段。

12、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的抗生素是()

A 庆大霉素

B 卡那霉素

C 链霉素

D 妥布霉素

E 四环素

答案:C

【解析】链霉素的不良反应。链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耳毒性,其次为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通常于注射后10分钟内出现突然发作,少见肾毒性。

13、G-菌对庆大霉素耐药者可用()

A 卡那霉素

B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

C 链霉素

D 青霉素G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阿米卡星的临床应用。阿米卡星主要用于对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耐药的G-杆菌所致的尿路、下呼吸道等部位的感染及败血症等。

14、多粘菌素的抗菌谱包括()

A G+及G-细菌

B G-菌

C G-杆菌特别是绿脓杆菌

D G+菌特别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E 结核杆菌

答案:C

【解析】多粘菌素的抗菌作用。多粘菌素只对某些G—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对该药高度敏感。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1、长效与高效的四环素类药物是()

A 四环素

B 土霉素

C 多西环素

D 去甲金霉素

E 米诺环素

答案:E

【解析】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类。按药代动力学特点分为短效类(四环素)、中效类(美他环素)和长效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米诺环素抗菌作用为四环素类药物中最强的。

2、四环素不宜与抗酸药合用是因为()

A 抗酸药破坏四环素,降低抗酸药的疗效

B 与抗酸药的金属离子络合,降低抗酸药的疗效

C 与抗酸药的金属离子络合,减少四环素的吸收

D 增加消化道反应

E 促进四环素的排泄

答案:C

【解析】四环素的体内过程。四环素能与二价、三价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的络合物,致相互吸收减少。

3、胆道感染可选用()

A 四环素

B 土霉素

C 氯霉素

D 异烟肼

E 妥布霉素

答案:A

【解析】四环素的体内过程。四环素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尿中浓度较高,可达有效浓度。胆汁中药物浓度是血药浓度的十余倍,故可用于尿路感染和胆道感染。

4、斑疹伤寒首选()

B 四环素

C 磺胺嘧啶

D 多粘菌素

E 阿齐霉素

答案:B

【解析】四环素的临床应用。四环素主要用于立克次体感染(首选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痘和恙虫病)、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和螺旋体感染(回归热)。

5、伤寒或副伤寒的首选药()

A 四环素

B 多西环素

C 氯霉素

D 氨苄西林

E 麦迪霉素

答案:C

【解析】氯霉素的临床应用。氯霉素首选用于治疗伤寒和副伤寒感染,及立克次体病;其他药物疗效不佳的脑膜炎;危及危险的情况下,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使用氯霉素。

6、男,40岁,慢性肾炎合并胆囊炎,宜选用()

A 磺胺嘧啶

B 头孢唑啉

C 庆大霉素

D 多西环素

E 多粘菌素

答案:D

【解析】多西环素的体内过程。多西环素抗菌强,不良反应少,对肠道正常菌群影响小,肾功能不全者仍可使用。

7、关于米诺环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为长效、高效的四环素

B 抗菌谱与四环素相近

C 属天然四环素类

D 抗菌作用为四环素类中最强者

E 对四环素耐药的金葡菌、链球菌仍敏感

答案:C

【解析】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类。按药物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品(四环素、土霉素)和半合成品(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8、不宜用于绿脓杆菌感染的药物是()

A 米诺环素

B 羧苄西林

C 阿米卡星

D 庆大霉素

答案:A

【解析】抗菌药的抗菌作用。羧苄西林属于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氨基苷类的阿米卡星常与之联合使用,庆大霉素是抗铜绿假单胞菌的首选药,多粘菌素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败血症和细菌性脑膜炎。

9、氯霉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是()

A 抑制70S初始复合物形成

B 与30S亚基结合,使mRNA密码错译

C 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D 抑制肽链移位

E 抑制肽链的释放

答案:C

【解析】氯霉素的作用机制。氯霉素主要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特异性地阻止氨酰tRNA进入受位,抑制肽链的延长,从而阻碍了蛋白质的合成。

10、对青霉素过敏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人,可选用()

A 卡那霉素

B 氯霉素

C 多粘菌素

D 头孢氨苄

E 大观霉素

答案:B

【解析】氯霉素的临床应用。氯霉素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还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其他药物疗效不佳的脑膜炎。

11、氯霉素在临床应用受限的主要原因是()

A 抗菌活性弱

B 血药浓度低

C 细菌易耐药

D 易致过敏反应

E 严重损害造血系统

答案:E

【解析】氯霉素的不良反应。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分为两种情况:①可逆性减少各类血细胞:与剂量疗程有关②不可逆性损害骨髓造血功能:某种遗传性代谢缺陷。

12、早产儿、新生儿应避免使用()

A 红霉素

B 氯霉素

C 青霉素

D 吉他霉素

E 多西环素

答案:B

【解析】氯霉素的不良反应。早产儿及新生儿用药剂量过大时,常于用药4天后发生灰婴综合征,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发育不全,以及高浓度氯霉素抑制肝脏等器官的电子传递。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

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抗菌药抑制()

A 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B 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C 细菌DNA聚合酶

D 细菌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

E 细菌DNA螺旋酶

答案:E

【解析】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DNA回旋酶的A亚单位功能,使DNA链暴露,此外,喹诺酮类还可以抑制拓扑异构酶Ⅳ。

2、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是()

A 依诺沙星

B 氧氟沙星

C 环丙沙星

D 洛美沙星

E 氟罗沙星

答案:C

【解析】环丙沙星的抗菌作用。环丙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其抗菌谱最广,体外抑菌活性是喹诺酮类药物中最强的。体内抗菌活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是氟罗沙星。

3、口服生物利用度最低的药物是()

A 培氟沙星

B 诺氟沙星

C 氧氟沙星

D 依诺沙星

E 氟罗沙星

答案:B

【解析】喹诺酮类的体内过程。诺氟沙星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左氧氟沙星口服吸收非常完全,生物利用度几乎可达100%。

4、氟喹诺酮类药物最适用于()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 骨关节感染

C 泌尿系统感染

D 皮肤疥、痈等

E 病毒性流感

答案:C

【解析】氟喹诺酮的体内过程。氟喹诺酮又称诺氟沙星,其生物利用度低,体内分布广泛,少部分在肝中被代谢,主要经肾随尿排泄。

4、原形从肾脏排泄率最高的喹诺酮类药物是()

A 诺氟沙星

B 氧氟沙星

C 培氟沙星

D 氟罗沙星

E 环丙沙星

答案:B

【解析】氧氟沙星的体内过程。氧氟沙星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痰液(难治性结核病)、尿液及胆汁中药物浓度高,可通过血脑屏障。

5、磺胺药抗菌机制是()

A 抑制细胞壁合成

B 抑制DNA螺旋酶

C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D 抑制分枝菌酸合成

E 改变膜通透性

答案:C

【解析】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极为相似,与PABA竞争结合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氢叶酸合成受阻。

6、SMZ口服用于全身感染时需加服碳酸氢钠的原因()

A 增强抗菌作用

B 减少口服时的刺激

C 减少尿中磺胺结晶析出

D 减少磺胺药代谢

E 双重阻断细菌叶酸代谢

答案:C

【解析】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磺胺甲恶唑(SMZ)和磺胺嘧啶(SD)可在肾中形成乙酰化合物结晶。此时,应多饮水,同时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增加其溶解度。

7、能降低磺胺药抗菌作用的物质()

A PABA

B GABA

C 叶酸

D TMP

E 四环素

答案:A

【解析】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为PABA的竞争性拮抗药,PABA产生增多,导致磺胺类对酶结合的竞争力下降,这也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8、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是磺胺嘧啶。

9、尿路感染最宜选用磺胺异恶唑。

10、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宜选用柳氮磺吡啶。

11、短效磺胺的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中效磺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肾脏损害;长效磺胺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变态反应。

12、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

A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B 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酶

C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D 抑制DNA螺旋酶

E 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

答案:C

【解析】甲氧苄啶的作用机制。甲氧苄啶主要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与磺胺类合用,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作用,可大大的增强抗菌作用,故称其磺胺增效剂。

13、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易引起下列哪种不良反应?()

A 肾脏损害

B 肝脏损害

C 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

D 变态反应

E 胃肠道反应

答案:C

【解析】甲氧苄啶的不良反应。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时副作用少,但长期大量应用可发生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四氢叶酸缺乏。

14、呋喃唑酮的主要用途是()

A 肠炎和菌痢

B 尿路感染

C 伤寒和副伤寒

D 霍乱

E 消化性溃疡

答案:A

【解析】呋喃唑酮的抗菌作用。呋喃唑酮又名痢特灵,对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属等均具有抗菌活性。主要用于菌痢、肠炎、伤寒及霍乱等肠道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6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

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简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

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湖北医药学院2014年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1、试述新药临床实验的分期、目的、意义和实验对象。 答:分为四期。(1)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动学研究;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2)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确定是否安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多大的治疗价值;确定适应证、最佳治疗方案;评价不良反应及危险性并提供防治方法。(3)III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作用确证阶段。(4)IV期临床试验:目的: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主要对象是一些疗效不确切或不良反应较多或有严重反应的市场药物2、据妊娠生理特点,述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答:基本原则:(1)明确诊断和用药指征。(2)尽量选择对孕妇及胎儿无害或毒性小的药物,采用适当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间隔时间。(3)权衡所用药物对孕妇疾病治疗与药物对胎儿导致可能的损害之间的利弊,注意随时调整剂量或及时停药,甚至先终止妊娠,再用药。(4)尽量避免使用新药或孕妇自用偏方、秘方。妊娠期用药原则:单用有效,避免联用;有疗效肯定的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影响的新药;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早孕期避免用C 类、D 类药物;若病情急需,要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3、临床为什么要重视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原则。 答:原因:社会人口老年化加剧;老年人用药机会多;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而增长。原则:(一)药物的选择:(1)必须有明确的用药指征(2)恰当选择药物及剂型(3)控制合用药物的数目(类型相同和不良反应相似;配伍用药宜少,不超过3-5种)(4)了解和密切观察ADR。(二)制定合适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剂量、用药时间)。(1)剂量的选择(2)疗程的选择。(三)重视老人的依从性。(四)注意老年人慎用的药物。(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诊断;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避免重复使用作用相同或类似的药;从小剂量开始;勤随访、复诊;熟悉所给药物的实际来源;简化用法剂量方案;注重非药物疗法。)4、缩血管药和扩血管药用于治疗休克的临床用药原则,扩血管药分哪些类型? 答:原则:去除原始动因;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细胞损伤;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支持与保护疗法。分类:(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普钠;(2)钙拮抗药:硝苯地平;(3)a手提阻断药: 酚妥拉明;(4)b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5、谈谈你对抗菌药联合使用的认识,什么情况下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 答: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延续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一下情况下使用抗菌药①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②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腹膜炎、严重的创伤感染等。③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细菌易产生耐药者如治疗结核病常用链霉素+异烟肼。④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部位时如:青霉素+SD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治疗骨髓炎。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 ⑥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常加用抗霉菌药物治疗,以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⑦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使前者用量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 6、药品不良反应的监制方法有哪些?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有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2、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3、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4、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5、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每2年进行一次调整,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执行,并同时上报昆明市五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备案。 6、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有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7、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8、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9、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35种,其中: A:碳烯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不得超过3个品规。 B: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 C: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2各品规。 D:深部抗其他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各品规。 E: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各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各品规。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 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对综合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做出一下规定。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4、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手术除外)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雾化吸入药物:像雾像雨又像风 雾化吸入治疗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使药物直接到达气道或者肺脏,相较全身用药所需剂量较小,药物起效时间较口服药物快,副作用相对较少,因此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 但是哪些药物可以雾化吸入,剂量怎样,如何选择雾化器,谈到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真儿脑子里一片像雾像雨又像风了? 当决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时, 必须同时决定使用哪一种吸入装置。目前主要的雾化吸入装置有喷射雾化器(主要为氧气驱动)和超声雾化器两种, 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见下表 相比之下超声雾化器产生的气雾粒子更加稳定一点,气动式雾化器产生的粒子影响因素太多了。但是超声雾化器改变药物药物活性也是导致其应用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对于有缺氧的病人做雾化治疗时应该用氧气驱动的射流雾化器,若没有痒驱雾化器,用超声雾化器等,最好在病人吸入管内加上氧气,否则会加重缺氧。 目前医院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β2 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黏液溶解剂、抗菌药物等。 一、糖皮质激素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当前治疗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肺功能, 控制气道炎症, 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以及降低死亡率。此外,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规律治疗同样适用于重度伴频繁急性加重的COPD 患者。 但是地塞米松并不是合适的选择,地塞米松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进入体内后须经肝脏转化后在全身起作用。地塞米松结构上无亲脂性基团, 水溶性较大,难以通过细胞膜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治疗作用。 由于雾化吸入的地塞米松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 导致肺内沉积率低, 气道内滞留时间短, 难以通过吸入而发挥局部抗炎作用。另外, 由于其生物半衰期较长, 在体内容易蓄积, 对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也增强, 因此不推荐使用。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应选择专门的吸入性制剂,如国内有布地奈德。雾化溶液: 0.5 mg/2 mL;1 mg/2 mL,一次1-2 mg, 一日 2 次。 二、β受体激动剂 支气管舒张剂是哮喘和COPD 患者预防或缓解症状所必需的药物, 而吸入治疗为首选的给药方式。常用药物及用量用法如下: 1. 硫酸沙丁胺醇溶液 雾化溶液: 5 mg/mL。 雾化器雾化给药, 切不可注射或口服。间歇性用法可每日重复4 次。成人每次0.5-1.0 mL( 2.5-5.0 mg 硫酸沙丁胺醇) , 应以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2.5 mL。也可不经稀释而供间歇性使用, 为此, 将 2.0 mL( 10 mg 硫酸沙丁胺醇) 置入雾化器中, 让患者吸入雾化的药液, 至病情缓解, 通常需3-5 min。 2.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 雾化溶液: 5.0 mg/2 mL。

临床药理学

第一张绪论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临床药理学主要任务: 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②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 ③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为制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④监测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安全性; ⑤对已批准上市药物进行再评价,为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安全性、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 临床药效学:生理、生化效应;剂量与效应 ①确定人体的治疗剂量,最大疗效,最小的副作用 ②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临床药动学:是一门用时间函数来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人体内转运和转化的动态规律,浓度-时间变化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 第二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TDM):通过测定药物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使治疗达到理想水平。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给药方案个体化 疗效与血浓相关性更密切 某些药物没有适当的效应指标来指导剂量调整 需要了解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的相关性要强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小有效血药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的概念:治疗上限:机体能耐受的最大不良效应时的血药浓度; 治疗阈: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 治疗窗:两者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窗 制定给药方案的目标就是将血药浓度水平维持在治疗窗内 分析药物浓度方法 光谱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但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专一性差,易受到体液中其他组分的干扰,故使用受限制。 色谱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以同时测定几种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血药浓度测定中应用广泛。缺点是样品处理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当临床救治病人急需监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一、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有临床科室提交申 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2、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 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不得超过2种。 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3、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供应目录以外 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有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

有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4、二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35种,其中: A:碳烯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不得超过3个品规。 B::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 C::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2各品规。 D::深部抗其他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各品规。 E: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各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各品规。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 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对综合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做出一下规定。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药理学pharmacology名词解释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集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2.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4.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 5.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6.副反应side raction: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7.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8.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9.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10.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 11.计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12.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3.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14.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or all-or-none response: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称为质反应。 15.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16.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7.药物效价强度potency: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8.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19.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o dose,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21.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到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2.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23.激动药agonist: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能。 2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 25.拮抗药ant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26.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目的了解某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门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临床监管,提供可靠背景资料。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5月15日门诊处方1561张,对处方中所用抗生素种类及数量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1561份处方中,開具抗菌药物的处方有465份,占处方总数29.79%;在所有抗菌药物处方中,79.35%。为口服抗菌药物,其余为注射剂型抗菌药物;77.20%的处方为单一抗菌药物处方,二联抗菌药物处方占22.80%;头孢菌素类是门诊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占34.4%,其次为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结论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对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测,对于抗生素合理应用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usag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a hospital,clinical supervision for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and provide reliabl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Methods:our hospital prescription in May 15,2012 1561,the kinds and quantity of the antibiotics used in the prescrip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in 1561 prescriptions,prescription of antibiotics has issued 465 copies,accounting for a total of 29.79%;in all the antibiotic prescription,79.35%. Antibacterial drug for oral,for the rest of the injection of antibiotics;77.20% prescriptions for single prescriptions,two prescriptions accounted for 22.80%;cephalosporins outpatient accounted for 34.4% of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e of antibiotics,followed by quinolones and penicillins antibiotic drugs. Conclusion:the use of antibiotics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 was basically rational,dynamic monitoring of the use of hospital outpatient drug,has a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drugs;Rational use of drugs;Analysis 我们收集了我院2012年5月15日门诊处方,对其中的抗生素处方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各类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了解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5月15日的门诊西药房的所有处方,共1561张。 1.2方法将所有的抗菌药物处方筛捡出来,对其中不同剂型、种类、数量进行统计,并根据抗菌药物单用和联用进行分别统计,将统计结果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2.1各种抗菌药物使用情说2012年5月15日我院门诊西药房共收到并处理

郑大药理学抗菌药权威章节习题

第三十六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 2.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3.杀菌药指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能杀灭细菌的药物 4.耐药性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5.MIC最低抑菌浓度,指抗菌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成的最低浓度。MIC用以 反映药物的抗菌活性,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6.PAE即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短暂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MIC或药物全部排泄后,仍然对细菌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的现象。 二、填空题 1、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时,应注意▁▁、▁▁和▁▁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抗菌药物、机体、病原微生物) 2、交叉耐药性指细菌对▁▁▁▁产生耐药性后,对▁▁▁▁也产生耐药性。 (某一药物、其他药物) 三、单选题 1、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D) A、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D、抗叶酸代谢 E、抑制核酸代谢 2、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A) A、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D、抗叶酸代谢 E、抑制核酸代谢 3、最小抑菌浓度指:(E) A、体内抗菌实验中,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最低浓度 B、体外抗菌实验中,能杀死供试细菌的最低浓度 C、停用抗菌药物后,体外仍然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D、停用抗菌药物后,体内仍然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E、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4、化学治疗指:(E) A、仅对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B、仅对恶性肿瘤所采用的药物治疗 C、仅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D、仅对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E、指对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对恶性肿瘤采用的药物治疗 四、多选题 1、细菌加强主动流出系统外排而致耐药的抗菌药物有:(ABCDE) A、四环素类 B、氯霉素类 C、氟喹诺酮类 D、大环内酯类 E、β-内酰胺类 2、细菌产生灭活酶破坏的药物是:(ABC)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大环内酯类 E、四环素类 3、抗菌机制属于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ABCD) A、四环素类 B、氯霉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E、青霉素类 4、抗菌机制属于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的抗菌药物有:(ABCDE) A、多粘菌素B B、制霉菌素 C、两性霉素B D、咪康唑 D、链霉素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等专业期末复习考试《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3.表观分布容积(V 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1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15.治疗效果(threapeutic effect):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6.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17.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较轻微,是药物固有的作用、不可避免,可预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治疗作用相互转换。 1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9.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少数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一般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可致药源性疾病。 20.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药理作用与药物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21.最小有效量:是指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也称为阈剂量/阈浓度。 22.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物浓度或剂量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其效应不在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23.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 24.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25.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26.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27.治疗指数(TI):LD50/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抗菌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84号) 实施时间:2012年8月1日 一、总则 1、抗菌药物的界定 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2、适用范围及临床应用原则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分级管理及划分标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①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②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以下情形之一的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1、管理机构或专(兼)职人员的主要职责 ①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 ②审议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③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④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2、临床药师的配备要求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配备抗菌药物等相关专业的临床药师。 临床药师负责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临床药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1、分期论述四期临床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I期(phase 1)临床试验:此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动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5分)。 Ⅱ期(phaseⅡ)临床试验:此试验是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5分)。 Ⅲ期(phaseⅢ)临床试验:此试验是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5分)。 Ⅳ期(phaseⅣ)临床试验:此试验是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5分 临床药理学试卷标准答案 (B卷) 一、名词解释(本题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抗雄激素作用——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以西米替丁为代表的H2受体阻断药引起的男性乳房增生、女性泌乳等. 2、抗过敏平喘药——抑制与哮喘有关的活性物质释放或拮抗炎症介质作用的药物,称抗过敏平喘药. 3、药源性疾病——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 4、非处方药——指经过国家按一定原则遴选批准,不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5、治疗药物监测——通过测定病人治疗用药的血药浓度或体液药物

浓度,根据药动学原理和计算方法拟订个体化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达到有效和安全治疗目的。 二、填空题(本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麻黄碱 2、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用药安全 3、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强心药的应用 三、简答题(本题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列举五个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的代表药? 硝本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和尼卡地平(尼莫地平) 2、简述药品的定义?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用量的物质(8分)。这一定义适用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清制品和诊断药品等(2分)。 3、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明确病原学诊断,严格把握适应症(2分) ②选药应结合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不良反应、药价、药源, 以及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等综合因素考虑。(3分) ③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加控制,以下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如一 般情况不预防用药,尽量避免局部用抗菌药,病毒感染和不明原因的发热不轻易用抗菌药,联合应用抗菌药应有明确的指针。(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或者专(兼)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审议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二级以上第十二条二级以上第十三条二级以上医院 第三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 1、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质膜的跨膜转运,又称脂溶扩散。 2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葡萄球菌和真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3种属差异:人与动物之间和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异称为种属差异。 4效能:又称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 5受体: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少数存在于细胞内。 6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又称首过效应。 7、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8、半衰期: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9协同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两种,使原有的效应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10半数致死量: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时的药量。 1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12毒性反应: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3反跳现象:病人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14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发生改变。 15滤过:粒径小于膜孔的药物借助于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通过亲水膜孔的转运。 16、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转化或生物转化。 17主动转运:药物不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山转运。 18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药物的这种剂量(或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