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湖泊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湖泊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湖泊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1 引言

湖泊流域是维系人类文明的重要淡水生境,主要由入湖河流、湖体和集水区内陆地生态系统组成,多重的栖息地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淡水、矿产等丰富的资源,同时是流域物种多样性、气候调节、水土保持和污染控制的根本保证.我国湖泊总面积约 1200×104 hm2,占国土面积 0.8%,湖泊水质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水质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以及生活废水随意排放,致使湖泊水体遭受严重污染(孟平和马涛,2015).有效解决流域水环境和水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完整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高永年和高俊峰,2010),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不同的相应解决对策,而水生态系统结构是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区域生境特征与功能差异的重要指标,因此选用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指标作为湖泊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指标,可以更加准确精细地区分流域不同区域的特征,便于更有效的管理.

水生态功能分区就是基于水生态系统的区域差异,以流域内不同尺度的水生态系统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是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空间单元,是确定流域水环境基准、标准和总量控制及评价的基础(孙然好等,2013;王俭等,2013;马溪平等,2010),也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管理目标的基础(孟伟等,2011).其最早由加拿大森林学家Orie Loucks在1962年提出,即具有相似生态系统或期待发挥相似生态功能的陆地及水域(Marshall et al., 1987).1980年代中期,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确立,水生态区就是具有相对同质的淡水生态系统或生物体,及其与环境相关的土地单元.基于土壤、自然植被、地形和土地利用4个区域性特征指标,对水生态区进行了区划(Omernik,1987),以指导流域管理.随后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逐渐开展淡水生态分区,例如:2000年欧盟水框架指令(WFD)首次发布了与管理政策相关的欧洲水生态区总体方案;2001年Unmack提出了澳大利亚“淡水鱼类生态地理省区划”(Unmack,2001)等等.

我国对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以孟伟等提出建立我国水生态分区体系为起点,对水生态类型和分区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孟伟等, 2007,2013).2008年启动的有关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课题,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综合流域管理奠定了基础.

目前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区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为目的的大中尺度分区.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辽河(孟伟等,2007;李法云等,2012;刘素平,2011)、海河(孙然好等,2013)、太子河(张楠等,2013)以及太湖(高永年和高俊峰,2010)等流域,建立的分区指标主要是反映水生态系统的自然背景空间异质性,如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地利用等因子,这些工作为国家流域的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流域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框架与指导.随着国家对水系管理的深化和细化,需要对各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水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进行识别、区分,对不同功能区进行分类,为制定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目标,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对于以区分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差异为目的的分区研究,有研究者针对辽河流域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刘素平,2011;龚磊等,2012;万峻等,2013),研究基于水体生态过程特征如水生生物种群结构、水生生境特征等建立了分区指标体系(刘素平,2011).对于该尺度的湖泊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有高永年等(高永年等,2012)在太湖流域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以太湖流域为

对象,针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特征和管理需求,以体现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空间差异的目的进行了三级分区,虽然分区指标考虑到了太湖流域特点以及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如叶绿素含量、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水生境类别、水体流速等,但只是部分反映了湖泊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缺少基本的河道特征、化学指标等.而且分区指标中,生物指标占比重偏大,对于污染程度较高,水生态系统破坏较高的湖泊,不具有适用性.因此,对于高原浅水且生态系统退化比较严重的湖泊,如滇池,需要针对该类湖泊流域特征,研究其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指标体系,并通过具体实践校验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因此,本文拟以滇池流域为例,在前期一二级分区基础上(高喆等,2015),研究滇池湖泊流域的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理论和方法,为占我国湖泊面积1.3%(于洋等,2010)的高原湖泊水生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 滇池流域概况与一二级分区结果

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为南北长、东西窄的湖盆地,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西有横断山脉,东临滇东高原,北临乌蒙山、梁王山,介于北纬24°29′~25°28′,东经102°29′~103°01′之间,总面积为2920 km2.滇池属于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为断陷构造湖泊,湖面面积约为300 km2,是云贵高原湖面最大的淡水湖泊.入滇池水系有12个,主要入湖河流29条,呈向心状流入滇池,只有西园隧道一个出水口,是典型高原湖泊.滇池自1996 年修建了船闸后就被分割为既相互联系,又几乎互不交换的草海、外海两部分.

在本研究组的前期工作中(高喆等,2015),滇池流域已划分为5个一级与10个二级水生态功能区(图 1).一级功能区,主要表示了流域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从气象、水文、地形、土壤植被4个方面来考虑区划指标的选择,选取多年年均降水量、多年年均干燥度、高程、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指数(NDVI)、河网密度、湖库率作为一级分区的备选指标.对备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异质性分析,最终确定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即平均高程、湖库率、植被覆盖指数(NDVI).二级功能区在自然因素差异的基础上,主要表述了人类干扰活动差异,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反映人类活动的影响,选取农田百分比、农村城市建设用地百分比、人口密度、单位土地GDP作为二级分区的备选指标.对备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异质性分析,最终确定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指标为农田百分比、农村城市建设用地百分比、人口密度.一、二级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大、中尺度范围的分区(唐涛和蔡庆华,2010),主要从驱动因子考虑;三级功能区则是更精细化的较小尺度分区,主要从水生态系统结构的表征因子出发,区分不同区域间的生境差异.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到三级的分区定位从生态区到生态亚区再到生态子区,区域范围逐渐缩小,区域功能更加具体明晰,特别是二级分区到三级分区完成了分区因子从单纯的陆域驱动因素到水体表征因素的过渡,实现了分区水陆完整性的综合考量,便于更精细化地管理.

图1 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与二级分区图

3 数据与方法

3.1 分区目的与原则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基本目的是揭示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与空间特征差异,为水生态系统差别化管理和水质目标管理提供支撑,进而为实现流域水生态健康服务(高永年等,2012).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以反映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空间差异性为目的,通过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差异性反应其功能的差异性.三级分区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细化,同时考虑到陆地与水体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的差异性,对滇池流域陆域与湖体分别进行分区,并以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为基础.

因此,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区基本单元细化到支流;

(2)源汇分开:陆域与湖体针对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分区指标体系;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2005-05-26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

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整合研究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整合研究 保护区分区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发挥保护区的多重功能,科学的分区管理是协调自然保护区内各个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按照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合理划分保护区为3个功能区:核心区是绝对严格保护的封禁区,实验区可以理解为是保护性的经营区,缓冲区介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区域[2]。保护区分级管理的作用在于明确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职责、管理范围、投入机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3]。 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一样,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申请进行功能区调整,这说明自然保护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原来的功能分区已经无法协调各种矛盾、无法满足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4]。因此,为继续拓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空间,着眼于保护区建设的长远需要,解决原功能分区的历史局限性和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但是为避免盲目调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造成的种种恶果,应采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开展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 本文以"保护优先";为根本出发点,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在保证保护区的性质、主要保护对象、范围和面积不发生改变,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综合考虑保护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目标适应性分析方法进行功能区调整。 1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的总体技术路线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申报书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申报书 自然保护区名称 申报单位 申报时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说明 一、申报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编号,申报单位不填。 二、“地点”指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三、“地理坐标”指自然保护区所跨的经纬度范围。 四、“固定经费”指行政事业性经费和管护经费等具有固定来源的经费。 五、“基础设施概况”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现有业务用房、辅助用房、生活用房、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重要仪器设备的情况。 六、“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科学研究概况”主要包括在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名称及成果、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名称、科研计划及国际合作交流计划等内容。 七、“功能区调整后土地权属状况”是指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区调整后,其土地权属、土地权属使用证认领变化状况及是否存在新的土地使用权属纠纷。 八、“功能区调整后管理协调状况”包括功能区调整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区内有关部门的关系协调状况,变化后的区内是否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工程。 九、“功能区调整后自然环境状况”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区调整前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变化对比以及概况、现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等内容。 十、“功能区调整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及其评价”指范围调整前后自然保护区内社会经济的对比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人口分布、密度、民族状况、主要生产方式; 2.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及运输等情况; 3.土地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状况; 4.与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关系; 5.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对保护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水功能区划分

水功能区划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水资源工程的经济效益,在满足用水户对水量和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代的水资源管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①效益最优。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规划、设计、运用),都要拟定最优化准则,以最小投资取得最大效益(见水资源规划)。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两个组成部分,存在互相补给、互相转化的关系,开发利用任一部分都会引起水资源量的时空再分配。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质和储存条件,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③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要重视森林保护、草原保护、水土保持、河道湖泊整治、污染防治等工作,以取得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效应。④水量和水质统一管理。由于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可用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制定供水规划和用水计划时,水量和水质应统一考虑,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和制定切实的水源保护措施。 管理方法 解决中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三是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 四是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 五是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 六是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七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 八是务实行业管理基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专题 《区划》共涉及河流1027条,基本上是流域面积1000 km2以上的河流,约占全国1000 km2以上河流总数的2/3。《区划》采用两级水功能区划体系,涉及总河长17.8万公里,湖库总面积4.33万平方公里,共4493个水功能区(其中81%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为I-III类)。 一、水功能区划分类系统 1 水功能区划 (一)一级区划。在宏观上调整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关系,协调地区间用水关系,划分为4类。 1.保护区:对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域,水质目标为Ⅰ-Ⅱ类或维持现状水质。共618个,河长3.69万公里(占总河长的20.7%),湖库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占面积的77%)。 2.保留区:指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保留的水域,水质目标为Ⅰ-Ⅲ类或维持现状水质。共679个,河长5.57万公里(占总河长的31.3%),湖库面积0.2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 3.开发利用区: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渔业、娱乐等功能需求的水域,水质目标在二级区划中确定。 4.缓冲区:为协调省际间、用水矛盾突出地区间用水关系的水域,水质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或维持现状水质。共458个,河长1.36万公里(占总河长的7.6%),湖库面积0.0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 (二)二级区划。 在一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内,细化水域使用功能类型及功能排序,协调不同用水行业间关系,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7类二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根据有关标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8. 生态功能区划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4. 生态功能区划 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 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 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 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 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 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 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 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 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 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 ——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试行) 2002 北京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建字[2000]008号文《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关于下达2000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依据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建设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基地。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覆盖全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树立了我国重视生态保护的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也日益加大,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由于自然保护区类型不同、规模不一、基础设施和管理条件变化大、建设内容复杂,为了因地制宜地确定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的功能,使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投资合理而有效,在总结以往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6章27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条件;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类型与规模,主要提出了保护区类型与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工程项目构成,主要给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工程项目;第四章主要建设项目与工程量,分别类型和规模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各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规模;第五章人员配置;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类型和规模给出了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的依据以及执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提出。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制订工作。 编写组 二〇〇二年九月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 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 分区等级 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 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 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 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海岸带保护等。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应包括对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2)?存在的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

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区招投标书范本

千里马招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14526431.html, 采购项目编号:(LBZC-号) 采购项目名称:雷波县麻咪泽自然保护区管理 处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区调 整及晋升国家级的材料服务项 目 招 标 文 件 中国·四川·雷波 雷波县人民政府采购中心 共同编制 雷波县麻咪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年月

目录 第一章投标邀请 (3) 第二章投标人须知 (5) 第三章投标文件格式 (22) 第四章投标人和投标产品的资格、资质性 (37) 第五章投标人应当提供的资格、资质性及其他类似效力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38) 第六章招标项目技术、服务、政府采购合同内容条款及其他商务要求 (39) 第七章评标办法 (40) 第八章政府采购合同(样例) (50) 第九章采购项目履约验收标准和要求 (54)

第一章投标邀请 根据雷波县财政局下达的《雷波县政府采购年度实施计划表》(采购年度:年编号号)的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及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雷波县人民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代理机构)受雷波县麻咪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采购人)委托,拟对雷波县麻咪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区调整及晋升国家级的材料服务项目进行国内公开招标,雷波县人民政府采购中心在四川政府采购网以发布招标公告的形式邀请符合本次招标要求的供应商参加投标。 一、招标编号:LBZC-号。(供应商的投标文件编号请以此为准) 二、招标项目:雷波县麻咪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区调整及晋升国家级的材料服务项目。 三、资金来源:财政预算安排 四、招标项目简介:该项目为个包(具体参数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第六章)。 五、供应商参加本次政府采购活动,应当在提交投标文件前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参加本次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本项目特殊要求: 投标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六、招标文件获取时间、地点及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现场报名。 、报名地点:雷波县人民政府采购中心。(雷波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二楼(雷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 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 (一)保护管理。包括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站、点及分区管理的范围和面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措施、生态恢复、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措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项目。 (二)科研监测。包括科学研究、生态与资源监测项目及内容(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如果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作要单独注明)。 (三)公众教育。包括公众教育、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包括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要明确区划、项目布局、环境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容要点如下: 前言 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 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 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 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 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 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 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按现行《中华人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 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 3.1 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4.规划期目标 规划期目标是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目标的具体描述,是保护目标的阶段性目标。 4.1 规划期:一般可确定为10年,并应有明确的起止年限。 4.2 确定规划目标的原则 确定规划目标要紧紧围绕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管理需要,坚持从严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坚持基础设施建设简约、实用并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坚持社区参与管理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4.3 规划目标容

关于重庆大板营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批复

关于xx大板营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批复xx市人民政府关于xx大板营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批复 (渝府〔XX〕13号) 酉阳县人民政府: 你县《关于调整大板营市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请示》(酉阳府发〔XX〕106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xx大板营市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xx市酉阳自治县东北部,位于东经108°50′50′―109°04′09′,北纬 29°02′24′―29°24′23′之间。主要保护对象是南方红豆杉、红豆杉、林麝等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原总面积30825.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0750.0公顷,缓冲区面积4781.3公顷,实验区面积15294.2公顷。为减少保护区人地矛盾,加强保护和管理,同意对保护区范围以及功能区作适度调整。其调整方案如下: 将大板营片区“涉石―龙井坝”以东南一线,茶园溪片区“决台坝―老山”以东一线,细沙河片区“龙井坝―余家坡”南北一带,“茨竹坪―沟家坝”东西一带,竹子溪片区“鱼梁丝―庆口―大营”以东南一线,木叶河片区“长滩―岩门口―苏家湾―高家堡―朱家坝―龙家坝―石水井”东北至西南一带,“李家坝―张家坝―细沙河口―大堂―尚家湾―剥刀岭―陈家坡”以西南一带,面积共计9579.1公顷调出保护区。 将大板营片区“猴子岩―枝枝拐―新开洞―青龙嘴―蒋家湾―倒坨―细渔泉河门口―小咸井―瓦厂坪―大咸井―斑鸠场―洞坎脚―烂塘湾―土地坳―后槽―乱草坪―滩果溪”一带,茶园溪片区“冷水河沿线―鱼梁丝―茶园溪―下坝―大湾”以东南一线,面积共计1838.7公顷调整为缓冲区;将大板营片区核心区“求雨洞―大溪沟―茨竹溪”以东南一带,“红树溪―唐家大堡”以东北一片,面积共计642.8公顷调整为实验区;将缓冲区细沙河片区“竹子溪―何家坪―朱沙溪―二台坪”以东一片,竹子溪片区以东北一片,面积共计765.4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研究_黎国强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研究 黎国强 朱丽艳 孙鸿雁 王梦君 李小双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昆明 650216) 摘要: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背景、总体布局、生态属性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识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关键地段,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及保护格局,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提供借鉴,也为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功能区调整;生态关键地段识别;多目标适应分析 保护区分区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发挥保护区的多重功能,科学的分区管理是协调自然保护区内各个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按照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合理划分保护区为3个功能区:核心区是绝对严格保护的封禁区,实验区可以理解为是保护性的经营区,缓冲区介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区域[2]。保护区分级管理的作用在于明确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职责、管理范围、投入机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3]。 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一样,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申请进行功能区调整,这说明自然保护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原来的功能分区已经无法协调各种矛盾、无法满足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4]。因此,为继续拓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空间,着眼于保护区建设的长远需要,解决原功能分区的历史局限性和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但是为避免盲目调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造成的种种恶果,应采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开展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 本文以“保护优先”为根本出发点,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在保证保护区的性质、主要保护对象、范围和面积不发生改变,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综合考虑保护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目标适应性分析方法进行功能区调整。 1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的总体技术路线1.1 总体思路 依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相关规定,结合保护区所涉及区域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本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的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使保护区的性质和主要保护对象不发生任何改变,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在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前提下,仅将一些保护对象不复存在、保护价值不高且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划为实验区,将一些保护对象集中、生境保存尚完好的区域划补为核心区或缓冲区,适度扩大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及比例,使其更加符合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维护那些仍处于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性和面积适宜性,以及重点保护 收稿日期:2012-02-01 作者简介:黎国强,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浅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原则及现存问题

浅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原则及现存问题 发表时间:2011-09-30T08:56:21.79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下期供稿作者:张新娜乔丹白亚妮[导读]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是其建设规划与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张新娜乔丹白亚妮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00)(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中图分类号院S759.9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41-1413渊2011冤07-0306-02 摘要: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是其建设规划与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历史问题,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主要采用三区划分的模式,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本文详细介绍各区的功能及存在意义、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在功能区划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实例浅析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中存在的问题及探讨其解决方法。关键字: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基本原则;现存问题 1. 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 1.1保护第一的原则 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功能有所不同,核心区重点在保护,缓冲区提供研究基地,实验区为地区发展作示范作用。无论是核心区、缓冲区,还是实验区,保护目标应是统一的,都必须有利于保护对象的持续生存[8]。 1.2核心区与缓冲区的生态完整性原则 核心区的景观应是自然的、多样性的。一些生态环境不太好的地段,如果被核心区包围或基本隔绝,那么应按核心区的标准来管理,重点保护生物的栖息地,应纳入核心区;对不便于划入核心区的地块,可划入缓冲区。野生生物的栖息地板块中,有时会出现己退化的不适合野生生物生存的零星碎片,形成栖息地空洞现象。将这些碎片与好的栖息地背景一并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没有空洞的核心区,会使这些退化的栖息地碎片得以逐步恢复。 1.3实验区的可持续性原则 实验区具有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其可持续性直接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可待续发展。实验区由于要同时实现保护、科研和资源利用等多重目标,因而与核心区相比,其管理要求应当更高。实验区不应固定比例,其位置和面积应在确保保护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然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及限制条件决定。 2. 我国功能区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实例分析 2.1功能区划的思维定式 根据习惯思维,将一个保护区抽象为一个平面,把保护区外缘地带划定为缓冲区和实验区,中心地带划定为核心区,这是最常见的功能区划方式。这种方式在平原或丘陵地区是合理且可行的,但是在山地特别是海拔高差较大的高山地带,这种区划方式就暴露出许多的不足之处[3]。如我国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的横断山脉,山高峰险,最高海拔3920米,最低海拔640米,垂直高差达3000余米。其植被、土壤、气候以及野生动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呈典型的垂直分布。就其植被而言,它的低海拔处是河谷雨林和常绿阔叶林,高海拔处是高山针叶林、灌丛和草地。 2.2多个核心区共存 进行功能区划分时,只考虑对已知重要保护对象的圈定,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充分考虑整个保护区内在的有机联系,保护区被分割为多个核心区,被缓冲区和试验区隔裂为零碎的小块,甚至形成孤岛,保护对象被圈定在狭小的范围内,失去了沟通交流的机会而日趋萎缩,这是与保护的目的相悖的。如我国云南的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由于成立时间较晚,它的资源、林权、机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客观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在进行保护区划界及功能区划的时候,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保护区最终没能连片成为整体,被切割为互不相连的五个小块,各个小块内又因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而被再次分割,这就使得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及生物种群受到限制而逐渐脆弱和退化,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危机。 2.3功能区划工作不完善 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本底调查和基础研究工作滞后,带来保护区功能区划不完善。我国的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分布在偏远的贫困山区,地方经济一般较为落后,地方无力出资支援保护区建设,保护区往往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而无法进行自身的基础研究工作,难以掌握区内自然资源周密详尽的基础资料[4]。这就使得保护区在功能区划中常因本底不清、目标不明而引起不应有的漏洞,造成不良后果。从而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带来了隐患。 参考文献 [1] 李纪宏,刘雪华.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以陕西老县城大熊猫自然保 护区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05,(4)_4. [3] 郭立群,李勇华.高黎贡山和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探讨[J].云南林业技,2002,(4)_5. [4] 王权典.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之构建与完善 [J]. 华南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1) _8 . [5] 吴洽儿,李纯厚,孙典荣等. 南澎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评价 [J]. 科技创 新导报, 2010, (24) . [6] 翟惟东,马乃喜.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4) _4 . [7] 刘大逵,王福生,徐晓等.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与效益评估 [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 20 (4) _3. [8] 翟惟东.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 [D]. 1999. [9] 黄万英.从生态旅游发展的视角看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 [D]. 2007.

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三、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一)生态动能分区 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维持和恢复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见附件2)。 1.鲁东丘陵生态区 鲁东丘陵生态区位于潍河、沭河以东,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东、南、北三面临海,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山东省生态条件最好、森林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区域。区内植被为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为全省乃至华北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温带水果和花生生产基地之一。黄金、石墨、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半岛诸河流的水源涵养、径流调节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物种多样性维持。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河流源短流急,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河流干涸、断流或受到污染;二是超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三是幼中龄针叶林所占比例大,森林生态功能低。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加强次生天然林保护,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加速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科学、适度调水,缓解用水矛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遏制海水入侵;建设沿海防护林带;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河流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建设以山海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高水平的我国第三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半岛城市群建设进程,充分加强和完善青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地位。 2.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 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包括济南、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莱芜、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是全省地势最高的地区,水系较发达,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也比较丰富。该区水热充足,地貌类型多样,已形成山东粮、油、干果、烤烟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森林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局部地区超采地下水形成漏斗区,岩溶塌陷时有发生,济南南部山区的开发建设已影响到泉水补给,城市的生态保障系统受到威胁;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超标,小

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批复模板2篇

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批复模板2篇 Approval template for adjustment of nature reserve sco pe and functional area 编订:JinTai College

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批复模板2篇 前言:批复是指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时使用的文种,是机关应用写作活动中的一种常用公务文书。本文档根据批复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批复模板 2、篇章2:关于重庆大板营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批复 篇章1: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批复模板 你县《关于调整大板营市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请示》(酉阳府发〔xx〕106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重庆大板营市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重庆市酉阳自治县东北部,位于东经 108°50′50′―109°04′09′,北纬 29°02′24′―29°24′23′之间。主要保护对象是南方红豆

杉、红豆杉、林麝等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原总面积30825.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0750.0 公顷,缓冲区面积4781.3公顷,实验区面积15294.2公顷。 为减少保护区人地矛盾,加强保护和管理,同意对保护区范围以及功能区作适度调整。其调整方案如下: 将大板营片区“涉石―龙井坝”以东南一线,茶园溪片 区“决台坝―老山”以东一线,细沙河片区“龙井坝―余家坡”南北一带,“茨竹坪―沟家坝”东西一带,竹子溪片区“鱼梁丝―庆口―大营”以东南一线,木叶河片区“长滩―岩门口―苏家湾―高家堡―朱家坝―龙家坝―石水井”东北至西南一带,“李家坝―张家坝―细沙河口―大堂―尚家湾―剥刀岭―陈家坡”以西南一带,面积共计9579.1公顷调出保护区。 将大板营片区“猴子岩―枝枝拐―新开洞―青龙嘴―蒋 家湾―倒坨―细渔泉河门口―小咸井―瓦厂坪―大咸井―斑鸠场―洞坎脚―烂塘湾―土地坳―后槽―乱草坪―滩果溪”一带,茶园溪片区“冷水河沿线―鱼梁丝―茶园溪―下坝―大湾”以东南一线,面积共计1838.7公顷调整为缓冲区;将大板营片区核心区“求雨洞―大溪沟―茨竹溪”以东南一带,“红树溪―唐家大堡”以东北一片,面积共计642.8公顷调整为实验区; 将缓冲区细沙河片区“竹子溪―何家坪―朱沙溪―二台坪”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