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概述

质性研究概述
质性研究概述

第三组::马江平 2013-10-24

第四次课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题质性研究概述

一、质性研究的概念

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①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②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研究过程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③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的基础上的。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专业范式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二、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

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者一种研究传统,它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事实”是多元的,是社会的建构。建构过程必然受到主体的影响,隐含着个体的价值观念。文化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等都会对建构过程产生影响。因此,用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

建构主义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②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主张交往互动;③在方法论上的阐释与辩证取向。

建构主义的经典例子:当我们看见在一个房间里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一排排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书,眼睛望着前面正在说话的成年人,我们马上会将这一场景解释为“上课”。而我们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之上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个星球上居住过,或者从来没有上过学或者目睹过此类场面,我们有可能将其解释为“一些孩子坐在一个屋子里,前面有一个大人在讲话”。或者更有甚者,我们对“孩子”、“坐”、“屋子”、“大人”、“讲话”

这些概念都会有不同的解释。(摘自: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二)后实证主义

19世纪初叶,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提出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世界。

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它与19世纪初叶,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哲学有区别。

与实证主义不同之处包括:①在本体论上,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完全描述,即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证实;②在认识论上,后实证主义者认为我们所了解的“事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个部分或者一种表象。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表象进行“真伪”辨识,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③在方法论上,后实证主义采取的是自然主义的做法,强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资料。

(三)批判主义

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兰克福学派、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依德。本体论上,批判主义(criticism)认为, 现实中存在矛盾,矛盾使事物变化,形成否定之否定。实体是一种实现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现实状态。

批判主义所持的是一种“历史的现实主义”, 认为真实的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在认识论上, 批判主义提倡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 研究结果受到价值观念的过滤。研究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真实意识, 去除虚假意识。在方法论上,批判主义提倡平等对话,批判反思,解脱潜意识所造成的情绪困扰。它批评科学的自我误解, 反对科技专家统治,并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是一个直接的关系,必须通过意识的启蒙。

批判主义主要特征包括:①批判理论高举批判的旗帜,把批判视为社会理论的宗旨,认为社会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否定,而否定的主要手段就是批判;②反对实证主义,认为知识不只是对于“外在”于那里的“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③通常运用将日常生活与更大的社会结构相联系起来的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批判理论指导下的研究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对话,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平等交流,逐步去除研究者的“虚假意识”,达到意识上的真实,也同时试图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消除研究对象对“现实”的无知和误解,唤醒他们在历史过程中被压抑的真实意识,逐步解除那些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挣扎的偏见,提出新的问题和看问题的角度。

三、质性研究的目的

质性研究关注特定的现象和社会情境,对其目的的不同阐述有:①深入了解事物或现象的的本质和真实状况,即对研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但不对此做预测和改变;②引出经历和行为的脉络化的本质,并试图对其进行精细的、深度的、综合的分析。质性研究注重于对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和深入的理解,这与护理的整体观念相一致。质性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并重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的参与和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③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④质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认识少数个案生活的本质,而达到认识大多数人生活中深层次体验的目的

四、质性研究的意义

质性研究在进一步深入理解人类的体验如疼痛、关怀、无力感、舒适等方面非常有意义,其作用表现为①可以是研究者产生新思想;②能为量性研究打下基础;③能深化量性研究结果的认识;④是收集情感资料的重要途径。因此质性研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

(一)临床护理质性研究主要以护理实践为基础,采取多学科融合,发挥质性研究的作用,揭示护理实践活动中现象后面的本质和内涵,研究的课题涉及:护士行为的伦理性;护士解决问题的过程;护士经理工作压力的体验和应对方式;关于ICU护士的伦理两难研究;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重组研究;急性患者在ICU的体验研究;自尊死亡内涵的研究;护士与患者关于药物治疗的交流功能与结果研究;ICU病人生理功能限制经历的过程研究等。?(二)质性研究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为管理者提供了在医院护理管理领域内确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借鉴。质性研究也可用于收集来自下属关于如何做好工作和哪些需要改变的信息。已经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新聘护士生活经验的现象学研究;护士离职现象研究;新护士在实践环境中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学习过程研究;对新护士进行团队精神训练经验的研究;护士工作疲溃经历研究,护士的伦理困境;护士精神支持的体验研究;护理管理者与服务对象冲突的研究———两个不同的世界;综合医院护士长角色适应过程研究;临床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等。

(三)护理教育方面的质性研究主要是了解学生思想及学习经历,并通过研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或揭示和区别教学的有效性等。开展的研究案例如:护士学生实习准备性评价;本科护士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男性护士学生的临床体验研究;中专护士学生的社会化过程经历;本科生课程整合的学习体验研究;护士学生社区实践经历研究,实习护士学生的临床决策模式等。

(五)另外,人际沟通模式也是质性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与会专家从研究的角度对人际沟通模式进行了深层面的分析,提出人际沟通模式分为表面结构和深层结构,沟通的表面结构包括人的表情、动作、单词等,深层结构包括人的理念、情绪、价值观等。通过专家层层分析和阐述,使与会代表对人际沟通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护理专业与人打交道,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而质性研究就是通过不同研究方法解释人群感受及体验,揭示简单现象背后的本质因素,启发护理人员对临床护理内涵的深刻反思过程,对护理学科的内涵建设具有实用意义。质性研究的方法学知识及质性和量性方法综合研究理论框架能够为护理人员开展护理专业领域研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护理专业人员更好地解释说明护理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提供方法学理论框架,是护理专业开展综合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同时,质性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护理依据提供基础,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思维,丰富护理研究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可以启发护理人员用专业思维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帮助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护理现象,多层面、多角度地理解现象。

五、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研究设计

质性研究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的现象与问题;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研究的背景知识;④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⑤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人,即被研究者,而且包括被研究的时间、地点、事件等。

质性研究因其特性,使用的是“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即抽取

那些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

“目的性抽样”有很多具体的策略: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同质性抽样,关键个案抽样等等。

例如:强度抽样:指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比如:对“电大成人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的调查,就可以选择一个课业相对繁重的专业中的在职学员人群作为个案调查的基地。那么我们便可以比较充分地了解目前电大的在职学员课业负担可能重到什么程度,这么重的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

(三)资料收集

质性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观察(Observations)、访谈(Interviews)、实物收集(Documents)等主要方法手段。

(四)资料的整理分析

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不同于量化研究资料的分析,当资料收集好以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归档、分类、编码、归纳分析。

(五)成果表达

质性研究成果也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加以表达,同量化研究报告所不同的是,质性研究报告在写作时首先要考虑读者对象、叙述风格、叙述人称、书写角度、研究者的位置(与被研究者、研究问题的关系)等。

质性研究报告需要对研究过程作详细的叙述,并对关涉主题的各种现象作细致详实的描述,还要详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关系的反省历程,这些都有助于读者判别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

(六)研究的质量检测

量化研究的评估指标一般是以信度和效度来加以衡量的。早期的质性研究工作者回避使用信度、效度这样的概念,以示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区别,质性研究学者发展了自己的一套评估概念及指标体系如“信任度(Trustworthines s)”“真实度(Authenticity)”等。

七、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区别

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哲学观基础上,遵循客观的原则去认识和验证事物。研究过程中,强调科研设计的严谨,极力排除干扰因素及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和客观性。

质性研究基于建构主义或者批判主义的观点,认为认识事物的最佳方法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事物或者过程。质性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并重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的参与和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

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各有其优势和弱点。前者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对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干预来验证已有的理论和假设,找出必然规律;而质性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擅长于对特殊现象进行探讨,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视角。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区别

八、质性研究的特点

相对于量性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研究传统

质性研究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整体主义的目的是借助研究对象的整个背景去了解、解释现象,并深入探索事物的内涵和实质,而不是截取某个片段。质性研究者认为,所收集的资

料只有结合社会和历史语境才有意义,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要探索必须把他们放置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必须与研究对象有直接的接触,面对面的与其交往、交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二)研究过程的动态发展

质性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一现实的不同呈现的探究和建构过程,研究过程是动态发展的。科研设计灵活,有弹性,研究实施不是按照一个实事先计好的、固定的方案行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对现象的认识不断进行调整。因为质性研究的目的是对研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因此,研究者不必受到事先设定的“科学规范”的严格约束,在建构新的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同步进行

质性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对收集的资料会进行及时的分析,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后续资料的收集甚至科研设计进行调整。研究的含量在研究工作开始时是不确定的,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再收集资料、再分析资料的方式,直到信息饱和,即可停止资料的收集。

(四)重视研究对象的个别经验

质性研究重视研究对象个体经验的特殊性,因为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其特殊性,研究结果无法被复制或被进一步推论到相似情景的对象。而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必须以生活于其中的个人的特殊经验及感受为基础。研究的目的是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但只有掌握了研究对象的个人解释或体验,才能真正弄清楚其中含义。研究者也参与研究情境中的社会活动,建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但必须给予研究对象本人的经验和体会。

(五)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结果

质性研究者收集到的资料包括访谈录音、观察日志、录像带、图片或影像资料,最后都要以文本的形式加以呈现。量性研究论文由简明的研究方法、数据和表格来说明,而质性研究则必须使用系统、全面的资料来说明研究者的观点,文章要包含足够的细节向读者说明研究过程及结果。质性研究论文的篇幅一般比较长。

九、质性研究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在护理领域,许多护理现象可以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例如:①人们对应急状态和适应过程的体验,如化疗的癌症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情感体验;②护理决策过程,如病人出院过程中护士的行为;③护士与病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护士与病人之间沟通方式的研究;④影响护理实践的因素,如某种文化型态与护理行为。

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的研究

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的研究 作者:创造性思维研究课题组 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依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多种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到在美术课上的兴趣,产生对美术艺术的情感。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创造思维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只有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通过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是发掘、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基础。想改变过去欣赏、临摹等学习绘画技法的教学思路,要通过大量感性的美术实践活动,通过音乐、童话、寓言、诗歌等文学作品启发想象,并利用科学想象力、科幻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卓别林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

的。”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课内作业设计的改革,让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和保护,从而培养其对美术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因此基于以上的思考,合理设计作业形式,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超前发展,懂得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发挥想象并把它灵活地运用到美化环境和日常生活中去,理解艺术来源生活的真正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卓别林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形式多样的教法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释放学生的原创天性,不要他们的束缚思维,要创造绘画欲望。通过对课内作业设计的改革,让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和保护,从而培养其对美术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因此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课题着重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对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对美的感悟、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地自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改进学生美术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道德意识和审美情感。。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1.2创造 1.3创造学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第二章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 2.1 创造性思维概念 2.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2.3 思维定势的类型 2.4突破思维定势 第三章方向性思维 3.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第四章形象思维 4.1 形象思维及特点 4.2 想象思维 4.3 联想思维 4.4 直觉思维 4.5 灵感思维 第五章头脑风暴法 5.1 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及规则5.2 头脑风暴法实施程序 第六章设问法 6.1奥斯本检核表法 6.3 和田十二法 6.2和田十二法 第七章列举法 7.1 列举法概述 7.2 属性列举法7.3 希望点列举法 7.4 缺点列举法 7.5 成对列举法 7.6 综合列举法 第八章思维导图 8.1 思维导图概述 8.2 思维导图绘制 第九章组合分解法 9.1 组合法概述 9.2 常见的组合方法 9.3 形态分析法 9.4 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9.5 分解法 第十章六顶思考帽法 10.1 水平思考法 10.2 六顶思考帽的特征 第十一章类比法 11.1 类比法概述 11.2 类比法的原理 11.3 类比法的类型 11.4 综摄法 11.5 引申方法 第十二章 TRIZ法 12.1 TRIZ的由来 12.2 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12.3 TRIZ理论专利等级划分12.4 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12.5 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12.6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东亚人平均智商最高,但智商高不等于创造力高。 美国教育哲学:鼓励广泛的兴趣,灵活多变,善于质疑,东跑西跳,注重培养自信心;中国教育哲学:注重狭隘的专业,扎实的操练,被动接受,按部就班,常常缺乏自信心。 中国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批判和创造。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力。 李约瑟悖论:中国有四大发明,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未起源于中国?因为我们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理论,不能指导我们实践。发明的目的不是为了探求未知世界,也不是为了人类谋求福祉,而是政治的需要。 什么是高创造呢?知识,技术。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大学的责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就是俱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俱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1.2创造 (1)创造与发现。发现科学事实,发现科学规律。 (2)创造与发明。新产品的研制,新方法的发明。 (3)创造与创新。更新,改造新的东西,改变。先创造,滞后期,后创新。 (4)创造与创意。新奇,简单,实用,与众不同,能使人眼前一亮,会令人久久难忘。 创意产生思路,创造产生作品,创新产生效益。 1.3创造学 赫曼全脑模型: A左上逻辑性B左下纪律型C右上空想型D右下表现性 创造学的涵义:指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特点:一般性,不能取代其他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1、创造力的含义: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知识→一般知识、专门知识, 智力因素→一般智能、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特殊才能, 非智力因素→创造意识因素、创造精神因素。 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庄寿强创造力公式:创造

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创新思维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 一、创新的含义 (一)含义 1. 个体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物质、精神)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策略》 2. 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百度百科 3.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本教材做出对上述三个定义的评价并给出你自己的定义! (二)构成要素 主体(人类)、 客体(客观世界)、 过程(认知与行为活动)、 结果(物质与精神) 核心(创新思维)、 本质(突破)、 目的(满足需要)、 二、创新的特征 (一)新颖性 (二)价值性 (三)超前性 (四)高风险高回报性 (五)目的性 你如何看待创新的这些特征? 三、创新能力 (一)含义 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或者说是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合理利用的材料,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请你分析这两种解释!(注意:分析的视角应该是多方面的) (二)特征 1. 综合性:多种能力的综合,非仅仅由某一方面的能力构成。 2. 结构性: 3. 独特性:鲜明的个性色彩 4. 优化性:有机结合,整体性。 谈谈你对上述特征的理解! (三)形成 1. 遗传素质(天赋、禀赋、天资)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承认天赋,不唯天赋” 2.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3.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4.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 上述四条给了你哪些启示? 第二节创新思维的基本意义 一、人是能思维的动物 是谁把地球的某些地方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他凭借什么把地球弄成如此样子? 为什么说:“人是会劳动的动物”而不能说:“人是无毛的两足动物”? 如何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 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得多? 请思考以上问题并做出你自己的回答。 二、思维能产生创新—基于思维的超越性——思维的基本属性(与肢体相比) 思维能够超越什么?哲学视角。 思维的超越性是否说明思维不受任何限制?思维与“限制”的关系如何? 提高自己思维超越度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三、创新能够改变世界

创新思维概述学习心得

创新思维概述学习心得 创新是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然创新思维对我们数学教育专业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用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一切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能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去积极探究创新。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出示小明和爷爷的头像,问:“小明今年13岁,他已经过了13个生日,小明的爷爷今年65岁了,可是却只过了17个生日,小明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能帮助他吗?”学生听了以后非常好奇,纷纷讨论起来。 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了“虚拟商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 二、抓住心理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所以巧用生活实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应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教师

教育研究中的访谈法

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教育研究人员已开始重视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教育研究一般来说有两个研究取向:一个是定量研究,另一个为定性研究,访谈作为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愈来愈多地受到定性研究者的重视。先要在教育研究中好好运用访谈法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铭记访谈法的意义、作用和特点;其次要把握访谈法的理论基础、过程及注意的问题;最后要了解访谈法的效度和伦理道德 一、访谈法的意义、作用和特点 (一)访谈法的概念 访谈,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者“寻访”、了解“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①访谈是研究性的交流活动,通过研究者的主动询问,被研究者的深情倾诉,从而建构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 (二)访谈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访谈法是定量研究的必要补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定量研究主要用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变量的未来预测研究,以及事物的数量特征的描述等。在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和定义结论时要依靠访谈法等方法收集资料,以便合理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对于我们研究事件发展的宏观趋势和事物的数量程度有很大帮助。比如通过定量研究确立民主选举的结果,了解某一地区的教育质量水平等。但是,定量研究在研究和解释微观问题和个案事例时有本身的劣势,因为数据不能完全描述个体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和深层次的心理经验等。

2.访谈法在定性研究中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定性研究以描述现象和揭示问题的意义为主,是通过多种方法收集大量的实际资料来进行定性分析和归纳。比如定性研究中的观察法是在不影响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行为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观察法可以得到很具体的资料而且比较客观,但有时观察无法揭示被观察者的心理活动和动机水平,因而有它自身的缺点。访谈法可以深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心理和人生经历,从而补充这方面的不足,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3.访谈法也是了解现状、确立研究问题和建构理论的简便易行的重要方法。 (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访谈的特点 1.访谈要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目的,而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可以没有严格的目的,无明显的主题。 2.访谈要有研究者的主动反省和反思的过程,要有不断追问和倾听的技术,而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可以随便地对话,不需要研究者的反思认识。 3.访谈主张在细微处发现被访者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建构与访谈主题有关的认识意义,而日常生活中的谈话由于没有深刻的目的和相关的主题,谈话者之间可能没有注意到对方所流露出的“主题意义”。4访谈强调研究者主要在与倾听而被研究者主要在于倾诉,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则以双方的交流和沟通为主,在于信息的传递和感情的倾诉。 二、访谈法的理论基础、过程及注意的问题

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培养

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所独有的禀赋,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那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如何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 对于创新思维这个词的含义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述。对其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方式。狭义的创新思维指形成新的理论和新发明或发现及塑造出新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所强调的是思维的成果独创性、前所未有性,而且是得到社会承认的以及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广义的创新思维是贯穿在人们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所有能对创新成果发生作用的思维活动。内容涵盖在发明创造创新活动中直接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和间接介入创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方式包括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一般认为,国内外目前对创新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 二、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创造力的起源,其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上可以认为开始于到一个多世纪前,但把创新即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之核心,对其开展完整与科学的研究就要晚很多。[2]国内关于创新思维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伴随改革开放,创新思维的探讨和研究再次兴起。80年代初期我国的钱学森院士发表了《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大力倡导建立思维科学,也是得益此,之后成立了“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次年他又主持召开全国第一次“思维科学研讨会”,这次会议被看作思维科学研究进程中的里程碑。随后的1983年第一次创造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创新思维作成了各个领域的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关创新思维的研究从这期间开始也逐渐获得大量积极的研究成果。据国內对创新思维成果的不完全统计,创新思维领域的研究在1984年之前,鲜有论及创新思维的论文,1984年后,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关论文就大量开始涌现,论文水平也持续提高。80年代的学术专著重点是探讨思维发现的模式,也有一些思维科学方法论著不同程度的探讨创新思维。探讨思维模式的论著比如周义澄1985出版的《科学创造与直觉》,章士嵘1986年出版的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邱仁宗1987年出版的《成功之路科学发现的模式》等。[3]另外,1986年章士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研究分析了创新思维实质及发生机理问题。陶伯华与朱亚燕1987年出版的《灵感学引论》以及岳海等编写1989年出版的《灵感奥秘

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概述 “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奥斯本在《创造性想象》的前言中引用了P·伊顿先生的这句话,来强调创造性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这个词在中国成为热点,可以说源于中央提出的“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然而,创新不应仅仅被视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生存姿态来加以提倡。我们呼唤创新,是期望能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之中,使它能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除了国家的政策扶持,科研单位及企业的配合响应,我们认为,更需要把创新精神影响到个体层面,从而形成创新的永动力。 一、创新的含义与类型 科学地定义一个概念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何况很多概念又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随着研究深入逐渐得以丰满。在许多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著作中,我们看到的也是大量的对“创造”和“创造力”的论述,关于“创新”的定义很少。创新概念演化至今,已经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等。在此,我们先简要概括地阐释下创新的基本含义及类型。 1.创新的含义 “创新”作为一个复合词,在中国古代、近代都似乎没有进入流行用语中,它是现代创造出来的新词。“创”字原意,是被刀刃所伤,看来要想开创一点点新事物或新思想,都是要冒被刀砍伤的风险。而“新”字原意,“取木也”(《说文》),“新”是“薪”的本字,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就是有所获的意思。“创新”英文为Innovation,解释为“the introduction of something new”,指某种新事物的引进和采用,也表示对旧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 要理解“创新”,就不得不比较它与“创造”的异同。在英语中,“创造”表述为Creation,表示“producing new and original ideas and things”,也就是产生新的、新颖的、独创性的想法或者事物的意思。可见这两者在内涵上具有相当广泛的共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和“创新”往往是通用的。无论是“创造”还是“创新”,实际上都是以人的创新、创造活动以及人的创造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中的原始概念。然而,差异也的确存在。“创造”,由于这个“造”字,更多的是强调造出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新事物、新产品等,也就是强调“创造”成果有具体物化形态。因此,“创造”常与“发明”联系在一起。“创新”,重点落在“新”上,所以,只要具有“新”的特征,人们就会认定是“创新”,因此很多新的思维成果的萌发,就只能说是“创新”了。总的说来,我们认为“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如图所示,既有相区别的差异点,同时,也存在意义上的交集。 2.创新的类型 理解了“创新”的含义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创新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创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创新成果是否具有首创性,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和改进创新;根据创新成果是否属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首创,创新可以分为绝对创新和相对创新;根据创新成果是否是自己创造的、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最后,根据创新活动的不同领域,创新又可以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等。

第一章 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创新思维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 一、创新的含义 (一)含义 1. 个体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物质、精神)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策略》 2. 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百度百科 3.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本教材做出对上述三个定义的评价并给出你自己的定义! (二)构成要素 主体(人类)、 客体(客观世界)、 过程(认知与行为活动)、 结果(物质与精神) 核心(创新思维)、 本质(突破)、 目的(满足需要)、 二、创新的特征 (一)新颖性 (二)价值性 (三)超前性 (四)高风险高回报性 (五)目的性 你如何看待创新的这些特征?

三、创新能力 (一)含义 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或者说是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合理利用的材料,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请你分析这两种解释!(注意:分析的视角应该是多方面的) (二)特征 1. 综合性:多种能力的综合,非仅仅由某一方面的能力构成。 2. 结构性: 3. 独特性:鲜明的个性色彩 4. 优化性:有机结合,整体性。 谈谈你对上述特征的理解! (三)形成 1. 遗传素质(天赋、禀赋、天资)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承认天赋,不唯天赋” 2.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3.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4.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 上述四条给了你哪些启示? 第二节创新思维的基本意义 一、人是能思维的动物 是谁把地球的某些地方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他凭借什么把地球弄成如此样子? 为什么说:“人是会劳动的动物”而不能说:“人是无毛的两足动物”? 如何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 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得多? 请思考以上问题并做出你自己的回答。

创造性思维是什么有什么策略

创造性思维是什么有什么策略 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 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 理论。对领导活动而言,其表现在社会发展处于十字路口,为职业经理作出重大选择等。 这是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 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 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中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 研究活动中。如领导工作实践中,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职业经理可以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 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或是从多种原有规范的交叉处着手, 或是反向思考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就。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实现了知识即信息的增殖,它或者是以新的知识如观点、理论、 发现来增加知识的积累,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数量即信息量;或者是在方法上的突破,对已 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实现了知识即信息的新的功能,由此便实现了知识即信息的 结构量的增加。所以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实现了知识即信息量增殖的 思维活动。 总之,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 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 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智能训练、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过程,还离不开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所以,从主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需要 人们,包括组织者、职业经理付出较大代价,运用高超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 创新的策略 绝大多数的创新方案,都可以用以下5种策略来制定: 1、迁移策略:把别人的好创意、好方法借用过来,和自己原有的资源相结合,形成 一种新的创意。 活字印刷本来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但因为我们汉字的字数太多,使得这套印刷方法并 不能大规模地投入使用,导致活字印刷技术当时没能在中国本土开花结果。 可在欧洲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语言最多就26个字母,这让活字印刷技术如鱼得水, 并以极快的速度得意推广和普及,盛开了一朵非常璀璨的创新之花。这就是杂交的效果, 可以说所有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杂交。 2、加法策略:将目前已有的两个或多个单一的产品元素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与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 独特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 或重建,独辟蹊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 平同志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在香港、澳门回归 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必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构想,新颖独特,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必将记入社会发展的历史史册。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当然,对于以掌握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讲,如果所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新颖的,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不因循旧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尽管不一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物,也属于创造性思维。 2.运思过程的非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 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般思维。创造活动需要一般思维,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探索未知的实践领域,提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一般思维就很可能缩手无策,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通过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 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带有极大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和灵感。 3.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 多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的结果。其中,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 思维,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既有作为新观点、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 进行的分析思维,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它们和逻辑思维前后为序、相互补充);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形式多样,表现各异。各种思维形式之间都分别构成一组对立面,其中都存在着既互相区别、否定、对立,又互相补充、依存、 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关系中,各种形式的思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活力、逐步深入。 4.强烈的目标指向性。在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会象磁石一 般地吸引着创造者,使其着迷,使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着了迷的创造者,创造就是其生活的最终目标,其它的一切都会被放到注意的范围之外。正如普希金在谈其创作体会时说过的“我忘掉了世界”;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牛顿在专心研究问题 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到锅里去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对问题的迷恋和强烈的目标定 向作用的结果。如果创造的成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越重要,对创造者的吸引作用也越大,其

关于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关于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2018-02-10 【摘要】伴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非线性思维方式成为了认识复杂性世界的基本模式。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理论,揭示了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涌现现象。涌现理论完全适用于对创造性思维这一高级心理活动的探究。【关键词】复杂性涌现创造性思维 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探索以世界的复杂性为基础,并阐释一种生长于复杂性的和以其自己的方式展示复杂性的秩序。 在众多流派的复杂性研究中,美国圣菲研究所的工作最引人注目,以约翰?霍兰为代表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即在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网络中,其成员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即系统的各个成员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并积累经验,以改变自身的结构与行为)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自组织的、整体集成的特征,并对初始条件产生了特别的敏感性。复杂的适应性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是因为它与外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作用机制,系统才有可能达到混沌的边缘,涌现系统的进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自组织理论从物理化学领域推广到生物、生态、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领域,反映了生物、社会等高级系统的能动的自组织机制。 在复杂性视野下,非线性的或然性和似真性取代了确定性,宇宙万物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非线性思维关注的焦点是许多相互关联的、类似的要素的集体行为,这些要素并不因其本身而具有(原子论的)意义,而是通过网络中的非线性、不对称关系的复杂集合而获得了意义。这些网络的重要特点,包括分布性、自组织和无中心控制的局域信息运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一是不连续性。系统由多个主体组成,主体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二是不确定性。宇宙万物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不对称的因果关系导致了自然界随处可见的涌现现象。三是不可分离性。表现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客观世界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四是不可预测性。因果之间的联系是模糊和不对称的,往往充满了随机的互涉和互动。未来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它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 二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其特点在于“创造”。创造在狭义上即是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具有原创、首创和新颖的涵义。发展到以后,创造一词得到了更多的演绎和扩充。从广义上讲,只要是对某个范围的人,或者某个个体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或感到满意的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例如一道美味的菜肴、一篇优秀的作文、一个奇巧的方法或一丝透悟的灵感等等。

定性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定性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考试范围 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研究设计 实地研究 观察法 访谈法 焦点组访谈法 案例研究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定性研究质量检测 一、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定性研究方法的定义 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对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动和意义建构获得的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定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 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与局限(P7) 与研究结果相比,研究者更关注过程,关注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日常生活; 注重被研究者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文字和情景来进行解释; 研究者“亲历亲为”; 定性研究过程遵循归纳逻辑,研究者通过归纳进行定义主题、抽象概念、提出假设和提升理论等步骤; 数据收集和分析相互交融,在循环中进行理论建构。 局限: 操作难度大,不能量化。 对研究者素质要求高。 结果不具推广性。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异同 1.两种研究方法遵循的逻辑基础: 定量研究-演绎定性研究-归纳 2.对研究策略的选择。 3.研究范式比较: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 4.抽样方法不同:目的性抽样,非概论性抽样。 5.可否推广。 6.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 二、定性研究设计 四种基本设计模式(P68) 1.线性设计模式 2.循环设计模式 3.宏观批判性设计模式 4.互动设计模式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研究范围和对象、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框架、抽样策略、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质量检测等。 抽样方法:(P103) 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定性研究方法经常使用目的抽样法) 概率抽样:在被限定的研究对象中每一个单位都具有同样大的被抽中的概论。 非概率抽样:按照其他非概率标准进行抽样的方式。 定性研究常用抽样方法——目的性抽样。目的性抽样是非概率抽样的一种形式。 (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目的抽样的具体策略(P109) (1)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ing) (2)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 (3)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 (4)定额抽样(Quota Sampling) 三、实地研究

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对领导活动而言,其表现在社会发展处于十字路口,为职业经理作出重大选择等。这是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中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如领导工作实践中,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职业经理可以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或是从多种原有规范的交叉处着手,或是反向思考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就。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实现了知识即信息的增殖,它或者是以新的知识(如观点、理论、发现)来增加知识的积累,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数量即信息量;或者是在方法上的突破,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实现了知识即信息的新的功能,由此便实现了知识即信息的结构量的增加。所以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实现了知识即信息量增殖的思维活动。 总之,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

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智能训练、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过程,还离不开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所以,从主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需要人们,包括组织者、职业经理付出较大代价,运用高超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 [编辑] 从"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独创性或新颖性。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着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一位希望事业有成或生活出意义来或作一个称职的领导的人,就要在前人、常人没有涉足,不敢前往的领域"开垦"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站在前人、常人的肩上再前进一步,而不要在前人、常人已有的成就面前踏步或仿效,不要被司空见惯的事物所迷惑。因此,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对事物必须具有浓厚的创新兴趣,在实际活动中善于超出思维常规,对"完善"的事物、平稳有序发展的事物进行重新认识,以求新的发现,这种发现就是一种独创、一种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 第二,极大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并无现成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所以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进行创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中的核心。无疑,能否对创造性思维有一个全面而正确、本质的认识,对创造力的有效开发,关系极为重大。尽管到目前为止,前人已经对此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成果,但认识远没有终结。究竟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它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模式来描述它?如何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高表现,它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所要研究的正是它的这种特殊性。为了认识这种特殊性,我们不妨从一般思维开始入手。 什么是思维?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用信息加工理论来表述“思维就是对符号元素的处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符号元素有意象、模式、词语等,各代表着现实的各个方面。思维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些符号元素在头脑内的贮存、安排和组织过程”。注释:(1)这种认知告诉了我们三个要点:1、大脑是思维的器官;2、思维的材料是外界输入大脑尔后又存贮在大脑里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是表象、知识、经验、词语、方法等;3、思维的过程就是对这种信息选择、加工、组合的过程。现代人工智能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对思维本质的认识。现在的人工智能虽然还不能等同于人的大脑,但它成功地、部分地模拟了人的大脑的思维过程。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有理由用这样一个模型来描述思维的基本机制,这就是:思维的实质是“网络”的建立,这个“网络”是由网点和网线组成的。网点代表着信息素,网线代表着信息链。所谓思维,就是信息素的选择和信息链的建立过程。(见图1)图中的圆圈表示信息素,它是指在进行某一具体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最小信息,信息素又是由更精细的“网络”所组成。虚心圆圈表示存储在大脑里的信息,实线圆圈表示从记忆中调用出来的信息。圆圈与圆圈中的连线表示信息链,它是指信息素与信息素之间的联系;实线代表已被建立的信息链,虚线表示可能另外存在的信息链。这种“网络”模式不仅与信息加工理论相吻合,而且还符合现代脑神经生理学的认识成果。我们认为,这种模式较能客观地描述思维的实际过程和实质。 例如,我们对正方形下个定义,其思维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通过对正方形的观察或知觉,获得了如下信息:正方形有四条边,这四条边的长短是一样的;这四条边围成了一个闭合回路;四条边越长,所围成的面积就越大;边与边的夹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有不同的颜色;有的桌子是正方形的,有的窗户是正方形的等等,尔后对大脑里存储的这些信息取舍,选择出这样三条信息素:正方形是一个四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正方形边与边这间的夹角都是直角。最后再把这三条信息素以特定的关系组合起来,这种关系就是一个正方形必须同时具备这三点。就这样,正方形的概念正确地形成了。由此可见,“网络”模式确实能用来较好地描述思维。实际上,在思维过程中,“网络”往往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信息的输入、接受、存储、加工、舍取、选择、信息之间联系的建立及评价等这些步骤常常是交替进行的。 原则上说,创造性思维也可用这种“网络”模式来描述。但创造性思维毕竟不同于常规思维。所谓常规思维,是指一般人在处理、解决常规问题时所进行的思维,它主要是“从过去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引伸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思维过程原则上不能为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宝库增添新的知识和事实”注释(2)常规思维表现在“网络”模式上的特点是:信息素和信息链的选择与建立的过程是大多数人都易选择和建立的过程。而创造性思维要解决的前人未曾解决过的新

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综述

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综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关于创作性思维的内涵,不同国家的学者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狭义创造性”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广义的创造性”是指创造性人格,它是一个代表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征的组织方式的问题。英国著名的创造学家迪博诺认为“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我国有的心理学家则认为“思维是大脑机能对于客观环境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或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理智认识”。总的来看,当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及现状对比 1 国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着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0年代美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1989年,美国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的目标之一是用一代人的时间造就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国民。当前,美国正在推广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阿尔法”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日本中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思维的培养,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技能。1985年,日本教育改革提出了八条改革的基本设想,其中第三条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讨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智力、个性的关系。 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各国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理念无疑会被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2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历史及现状

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提升

《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提升》课程培训方案设计 【培训目标】 学习如何通过创新思维,解决运用传统思维无法解决得问题,更快、更多、更好地决策;把创新思维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突破原有得管理模式,形成创新管理思维体系;系统得讲解创新管理得概念与战略,通过对国内外知名企业得分析,进一步评估企业得创新管理能力,指明今后得行动路径,提高创新管理能力与创新质量。 【培训对象】 公司骨干 【培训时间】 2天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创新思维转变与创新潜能挖掘 一、创新思维概述 1.案例:一场有关创新思维得讨论 2.创新思维得概念与应用 3.企业发展中成功创新得案例 二、思维深处得障碍 1.要突破自我设定得思维框框得束缚 2.要突破她人设下得思维框框得束缚 3.学会拓展思维与视野,要瞧到某一范围以外更大得空间

4.熟悉、遵守并充分利用游戏规则 5.要破除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解决途径得一对一得思维模式 6.遇到困难时,应当尝试从不同得角度去思考,养成发散思维得好习惯, 7.冲破不合时宜得陈旧观念 8.观念创新就是最基础得创新 9.对创新思维最大得束缚就就是观念陈旧 三、弱化思维定势 1.头脑风暴练习:图中就是什么? 2.思维定势如何形成 3.如何弱化思维定势 4.善于“非常规思维“ 四、建立批判性思维 1.头脑风暴练习:瞧一瞧 2.问题意识 3.没有发现问题,就是管理中得最大问题、 4.敢于面对问题得本质 五、学会多元思维 1.头脑风暴练习:小县城得风波 2.善于发散思维 3.破除“单一思维” 4.进行多元化思考 六、学会变通思维

1.头脑风暴练习:您瞧到得就是谁? 2.弱化“直线思维" 3.转换视角,学会另眼瞧事物 4.利用“鲶鱼效应”——消减“疲钝效应" 七、锻炼开阔性思维 1.拓展视野:史波力与旅行车 2.努力削减“一点思维” 3.头脑风暴练习:曲别针得N种用途 4.要到传统功能之外寻找功能 5.要到传统规矩之外寻找规矩 6.要到传统办法之外寻找办法 八、创新思维得路径 1.苹果与乔布斯得创新思维理念 2.自我创新思维实验 3.经营思维创新 4.管理思维创新 5.销售思维创新 第二部分:新业务、新技术、新研发项目创新突破实现 一、新业务、新技术、新研发项目创新得新认识 1.创新与创新理论得新概念、新演变 创新得概念界定 创新得理论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