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

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活动过程

1.用导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描述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

3.思考与讨论

(1)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体间的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化能合成作用

4.碳循环过程讲解

(1)引导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将碳循环的几个主体引出

(2)引导学生描述几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3)数出途径,用“一来四去”记忆

(4)总结出碳循环的主要特点: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5)思考:碳在无机境和生物群落间的循环形式? CO2

(6)引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温室效应

(1)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森林砍伐又使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将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我们应该如何缓解温室效应?(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六、板书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特点:

1、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全球性

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反复循环

氮的循环参评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二中 红年 一.教材分析 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部分容以氮的循环为主线,涉及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等,容在编写上突出“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并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容联系非常紧密,学好这部分容可以加强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以上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本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点是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是硝酸的氧化性;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及思路 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元素化合物,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在设计上主要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N 2→氮的化合物→NH 3→铵盐→HNO 3→硝酸盐→N 2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知识网络结构的学习,使学生对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三、知识框架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氮气和氨气的性质,主要使学生认识到氮气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以及氮的氧化物和氨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使学生掌握铵盐的性质,主要包括铵盐的水溶性、不稳定性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三课时介绍硝酸的性质,重点是掌握它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_1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江苏武进湖塘实验初中陆红英 课题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 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3.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4. 认同生态系统中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必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5. 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重点、难点和关键处1. 生物与环境是同意的整体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3. 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不是说人类不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分析资料,老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悟出道理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让一位同学阅读资料组一(见附)刚才同学们听了、看了这组资料,想一想,导致牧民不能放养很多家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多媒体出示→( 因素)→家畜少

→( 因素)→家畜少二、新授这部分说明了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中的许多生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觉,即生物与环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更精练的话来概括一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呢?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区域内,神巫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多媒体出示)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环境,如对于生活在一个池塘里的小鱼、小虾来说,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来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请问同学:一滴水可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整个生物圈呢?总结:自然界的生态西有大有小,小的有让学生同时使用耳朵、眼睛两种感官,尽快进入状态学生了解资料内容的前提,引导学生去分析资料,领会其中的内容在通过学生思考强化“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让学生展开联想,进一步理解什么叫生态系统学生边听边看资料组一 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填空学生积积极动脑,热烈发言学生阅读一遍学生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滴水、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等,甚至生物圈都可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请同学们找出组成这一生态系统的成员,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学习所有的选学内容,而强调关注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不过分追求讲清、讲透,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于探究的过程、分析资料的过程、语言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处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除了知识、健康生活的道理,教材还突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要求。本节的内涵、外延广泛,资源丰富,虽然初一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弱、科学基础薄,但平时从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比较容易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可以比较轻松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而且,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对学生热爱“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支撑。 二、教学思路 在前一节课树立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的铺垫下,在预设情景中,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活动找到答案,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观察与思考”环节中,引导学生按照从生产者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的营养物质流动的顺序,逐步确定各条食物链,明确“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有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人类过分的干预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最后,争取将环保落在实处,让学生学到能掌握的、自己能说出的、生活中能应用的东西。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得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结论。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如生态系统组成、环保、受到破坏等内容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 1.搜集合适的影视资料。片中最好有这样的场景:小溪潺潺,云儿在飘,鸟唱虫鸣,蜜蜂采蜜;小鹿在吃草,附近隐蔽处的豹子在窥视它;雏鸟在鸟巢中焦急地等待父母的归来;枯树上长着蘑菇;林间的阳光照在树叶上,树影婆娑…… 2.鱼缸生态系统等直观教具。 3.选择课前音乐,制作好教学课件。 五、课堂案例 课前5分钟进行音乐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进行学习前的心理放松和准备。 (一)感受愉悦情景──美丽的世界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创设一个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情境。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个优美的生物世界由几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学生在这美好愉悦的情景中开始学习,也为生态破坏的可怕后果做了反衬。 教师深入各小组中,引导、帮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例如,这个生物世界中,谁制造了有机物供动物使用?谁必须以别的生物为食?谁使落叶、树桩腐烂?还有其他参与者吗?它们各有什么分工?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交流成果时,学生表达不清的地方要尽量让其他学生补充。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及其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生态系统的成分为切入点,分开理解、层层递进、再综合理解,最终认知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从点到面的逐步认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靠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既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又是这一章的重点知识。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作用,从而由点到面逐步认知到生态系统的功能。最后小结生态系统的内涵,即一定空间范围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使学生形成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为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作铺垫,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也有限,对生态系统的知识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是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也较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xx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是七年级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四节。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2、应用所学生态平衡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态现象。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

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探究性合作学习。 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合作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 3.2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1 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1)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 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氮气的性(氨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雾、富营养化)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氮的循环》教案-新版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 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第1课时 【复习】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 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 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 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 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 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 (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仑中学马永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牛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牛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牛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牛归纳出牛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牛归纳主要牛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冃标: 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材及重难点分析 在人教版教必中,生态系统这一部分与北师大版的有很大不同(08年前本地使用北师大版教材,这部分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有它的好处,能让学生宏观地了解自然界中的齐种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再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学习后继的生物学知识。 1.牛态系统的概念和下面要学习的牛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牛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 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 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 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牛态因素,即牛物因素与非牛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主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 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一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肓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厂体, 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策略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实际,本课时就只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知识点,利用自编的、引用“远教资源”的题目及时巩I古I。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及“牛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放到一下课时。三、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U1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生存需要依赖并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为牛物的牛存提供哪些条件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木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牛把牛物及其牛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一生态系统。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4)》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3 章第2 节氮的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 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 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探究法、归纳法 四、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1、教学媒体、课件; 2、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 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 课时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 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结论】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板书】 N2+O2 2NO (有毒、无色、难溶于水) 2NO+O2=2NO2 (有毒、红棕色、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讨论>1、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它药品和仪器自选,根据上述反应,请你设计实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查哈阳乡中学史雅娟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主题的重点知识,设计和实施好本节的教学,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和环境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3.教学媒体:相关课件、实物投影。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学法指导: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 三、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准备)课前学生记下自己当天所吃的食物,写出每一种食物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另找一张纸列出这些生物名称以及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名字。 引言: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首先为学生播放原始森林的音像资料,并配以旁白:森林中高大的树木、不知名的花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枝叶间的阳光、远处的溪水。这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各种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生命之网”,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呢?精美的画面、亲切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人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画面,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一些身边的生态系统例子。那么,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呢?学生分析课本上提供资料并分组讨论:左图中树、昆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是怎样的?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提出质疑人在其中扮演什么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鲁科版)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线索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说明:本课在北京版生物学教材8年级下册 指导思想 从生物科学的本质出发,不拘泥于课本和课程。 内容分析 从结构到功能,可能是生物学中典型思维方式中的一个最普遍的模式。本节课在上节课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了介绍,在比较的过程中,完成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和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进行积聚的介绍。 学情分析 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思路 从小生态瓶实验为什么失败引入本课,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归结矛盾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于其生态系统的内部过程。由此,介绍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再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对于生物圈2号实验进行分析。介绍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有害物质积聚的特点,补充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 基本目标 教学目标: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都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而且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会累积:大部分的有毒物质很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消费者体内积累、浓缩。营养等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教学重点: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技术 应用对应 PPT 页码 拍摄 要求 3' 导入讲台: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 统的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生态系统 的功能。 大屏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讲台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NO 、NO2 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 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 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 、N2O5 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 (二)氮的固定 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游离态化合态 分类 1. 自然固氮 (1)高能固氮 N2+O2 ==(放电)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性质。 NO 、N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NO 、NO2 均为有毒气体,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雾霾天气就与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在晴朗的天气里,由于石油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 和NO2,NO2 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的气味,刺激眼睛和呼吸系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上高中学赖利玲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网)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2.2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连食物链(网)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1.2.3情感目标 增强爱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及食物网。 1.3.2教学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1.4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1.5教学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1.6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里面,听到的是城市的喧嚣声,有没有机会到大自然中,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 【设计理念】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