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课后习题答案

政经课后习题答案
政经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略。因不考。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1.试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由此可以看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1)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2)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

5,6,7题未学,不考。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答:(1)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简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1)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3)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4)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具备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

3.简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答:(1)劳动过程作为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2)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3)工人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他的劳动录属于资本。

(4)工人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4.简述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它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5.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

答:(1)不变资本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中只能转移旧价值,而不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商品的资本,在生产中会使原有价值发生增值。

(2)划分的依据是二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3)意义在于:一是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二是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6.简述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以及价值规律转化为市场价值规律。

答:(1)在社会经济过程中,各种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形成价值的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在量上相等的总价值,但由于劳动生产力水平不同而生产出不同数量的商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别价值,再加上内部竞争要求同种商品按相同的社会价值出售。因此,价值就转化为市场价值。

(2)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值规律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反,而且恰恰相反,它是价值规律的发展形式或转化形式。

7,8,9未学,略。

第三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1.资本积累的原因、实质是什么?

答:(1)原因一是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

(2)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什么?

(1)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3.简述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过程。

答:(1)商品所有权规律是:参与商品交换的双方都是各自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在交换中互相承认对方的所有权,他们之间是平等关系,实行等价交换。

(2)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购买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只属于流通过程中的一种表面现象,因为一是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二是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剩余价值。这样,劳动力的不断买卖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总是用他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已经物

化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剩余劳动。

(3)资本主义占有的结果,是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

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1)资本主义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是物质资料再生产。

(2)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进行,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5.试述决定和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答:(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的大小由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

(2)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已定的情况下,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量。凡能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量:

一.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资本积累的规模:

〈1〉体现一定量价值从而一定量剩余价值的产品量也会提高。这样,资本家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个人消费的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增加资本积累量。

〈2〉同样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购买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剩余价值,增加积累。

〈3〉可以使旧的劳动资料不断地被效率更高、功能更全和价格更低的新的劳动资料所替换。从而可以使旧的资本以效率更高的形式再生产出来,这就会使产品量和剩余价值量不断增加。

〈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部门来说,可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就企业来说,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

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增大。这个差额增大会从以下方面影响资本积累:

〈1〉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增大,劳动资料作为使用价值所提供的这种无偿的服务就越多,越有利于资本积累。

〈2〉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以货币形式收回的价值就越多,其等待更新的时间就越长。因此,这部分资本价值就越能发挥资本的作用,积累的规模也越大。

四.预付资本的大小:在劳动力剥削程度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量取决于被剥削的工人的人数。

6.简述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关系。

答:(1)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二者是对同一资本构成的两个方面的考察,前者是从物质形态考察资本构成,后者是从价值形态考察资本构成。一般地说,价值构成是以技术构成为基础,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而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家只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它反映了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的密切的有机联系。

7.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1)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把许多已经存在的、分散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区别:〈1〉速度上:资本集中的速度比资本积聚快。

〈2〉结果上: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的总额增加;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3〉体现关系上:资本积聚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资本集中体现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联系:二者相互促进。

8.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1)随着资本积累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形成了两种相对立的趋势: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有时甚至会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量日益绝对增加。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周期性,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成为产业后备军。其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随时可以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剥削。同时,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家加强对在岗工人剥削的条件。

9.相对过剩人口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

(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

(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10.未学且不考,略。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1.试述产业资本循环各个阶段的性质。

答:(1)对购买阶段的货币资本完成其职能有一定的要求:一是要能够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二是所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所要生产的商品,三者之间必须要在性质上互相适应,在数量上保持恰当比例。

(2)生产阶段的特殊性质在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使之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实现的。这种特殊性质的结合方式决定了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从属于资本家,并未资本家提供活劳动以生产剩余价值;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则是吸收活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家销售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包含了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处于销售阶段的商品,不仅是一般商品,同时又是商品资本;销售阶段不仅是商品价值形式变化的一般商品流通的销售过程,同时又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从而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

2.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1)产业资本在它的现实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于此相适应,它本身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态,执行相应职能。期中,生产过程在资本循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

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3)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使自己增值。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产业资本在不断的循环运动过程中表现出三种循环形式。

(5)它们中任何一种循环形式都是以其它循环形式为前提的,而且一种循环形式的反复进行也必然包含着其他循环形式的进行。所以说,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也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3.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均属于生产资本。

(2)相异点:〈1〉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适时通过资本周转方式等不同来划分的,后者是根据他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划分的。

〈2〉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目的在于考察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数量的影响,后者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适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4.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以及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以及资本周转次数。

〈2〉生产资本的构成(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数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多。〈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数量,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般说来,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因而一定数量地可变资本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剥削更多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5.试述单个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答:(1)单个资本运动是指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运动是指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2)联系:〈1〉从运动过程来看,二者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从运动形式来看,二者都需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

(3)区别:〈1〉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生活消费。

〈2〉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涉及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还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3〉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预付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不仅涉及预付资本的运动,还涉及剩余价值的运动。

6.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1)社会总工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价值补偿是社会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实物补偿是社会产品价值的各个部分实现为货币形式以后,又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商品,以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及工人、资本家消费掉的生活资料。

(2)社会总产品实现之所以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首先在与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其次,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关键在于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和替换,否则根本谈不上社会资本的正常进行。

7.试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答:(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即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

(2)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由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不能偶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8.试论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1)为了使第二年的简单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两大部类的产品都必须经过交换,以便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形态上得到替换,也就是两大部类的产品都能够通过交换得到实现。

(2)这种交换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部类内部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交换。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3)实现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

用公式表示:Ⅰ(v+m)=Ⅱc

由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的另外两个条件:

〈1〉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Ⅰ(c+v+m)=Ⅰc+Ⅱc

〈2〉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Ⅱ(c+v+m)=Ⅰ(v+m)+Ⅱ(v+m)

9.试论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1)为了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追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进行两大部类的重新组合。重新组合后的两大部类进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两大部类的产品都能够通过交换得到实现。

(2)实现条件: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极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Ⅰ(v+△v+m/x)=Ⅱ(c+△c)引申出的另外两个条件:

〈1〉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料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Ⅰ(c+v+m)=Ⅰ(c+△c)+Ⅱ(c+△c)

〈2〉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Ⅱ(c+v+m)=Ⅰ(v+△v+m/x)+Ⅱ(v+△v+m/x)

第五章:利润率平均化和价值转化

1.试比较成本价格和预付资本这两个经济范畴。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成本价格代表预付资本进行利润率计算?

答:(1)成本价格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制度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变现为产品的实际生产费用的资本耗费。

(2)预付资本是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3)第一,在成本价格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剩余主义价值的起源,就由可变资本转到预付总资本上;第二,在资本主义下,劳动力的价格表现为工资这种转化形式。

2.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一步一步地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为什么?

答:(1)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产物,其次,剩余价值进一步表现为所用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与富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2)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1〉等量资本分别投资在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不同的部门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等量资本不能得到等量利润。

〈2〉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利,是平等追求剩余价值或利润的权力,资本会按照利润的高低在各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具体来说,资本总是有一种从利润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流动的冲动。

〈3〉竞争的结果是全社会不同部门资本的利润率均衡为平均利润时,资本转移才停止。(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第一次掩盖,但剩余价值与利润在质上不同的,在量上是相同的,人们能够意识到利润的创造与工人劳动的关系。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也不同了,同量资本生产剩余价值量大的部门同生产价值量小的部门却取得了同样的利润量。

3.试述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答:(1)剩余价值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3)资本周转速度: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

(4)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家通过此方法获得更多剩余价值。

4.简述利润与剩余价值,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答:(1)两者的联系: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是一个东西。

〈1〉剩余价值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反映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是利润的实质,利润表现为全部资本的产物,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两者的区别是: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表示的关系不同。

5.未学,不考,略。

6.怎样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答:(1)不意味着剥削程度的减轻。

(2)不意味着利润量减少,相反,利润量绝对增加。利润率是一个相对数,利润量是一个绝对数。绝对数可以在相对数减少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完全要视基数的大小而定。(3)不意味着直线下降。只是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因为还存在着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7.简述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答:(1)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提高。

(2)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的降低。

(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4)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发展。

(5)股份资本的增加。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课后作业完成题库1、4、7、8、9、10、12、25题

课后作业:完成题库1、4、7、8、9、10、12、25题 01利润的概述 02所得税费用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2.利润的构成 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其他收益 ②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③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习题解惑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影响当期营业利润的是()。 A.处置固定资产净损益 B.自然灾害导致原材料净损失 C.支付委托代销商品的手续费 D.溢价发行股票支付的发行费用 【答案】C 【解析】选项A计入营业外收支,选项B计入营业外支出,选项D冲减资本公积。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既影响营业利润又影响利润总额的业务有()。 A.计提坏账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 B.转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C.出售单独计价包装物取得的收入 D.转让股票所得收益计入投资收益 【答案】ACD 【解析】选项B,计入营业外收入,不影响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支的账务处理 (一)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 1.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处置固定资产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其账户余额转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2.确认盘盈利得、捐赠利得 盘盈利得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例题?计算题】某企业将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的净收益8000元转作营业外收入 写出会计分录。 【答案】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 贷: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8000 习题解惑 【例题?计算题】某企业在现金清查中盘盈200元,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入营业外收入。写出下列情况时的会计录: ①发现盘盈时: ②经批准转入营业外收入时: 【答案】 ①发现盘盈时: 借:库存现金2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200 ②经批准转入营业外收入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200 贷:营业外收入200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有()。 A.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净收益 B.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 C.出售无形资产的净收益 D.出售投资性房地产的净收益 【答案】BC 【解析】选项A,计入投资收益;选项D,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是()。 A.债务重组利得 B.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C.收发差错造成存货盘盈 D.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答案】C 【解析】存货盘盈冲减管理费用。 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费用的构成 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

汇编语言课后习题答案

2.1已知DS=2000H、BX=0100H、SI=0002H,存储单元[20100H]~[20103H]依次存放12345678H,[21200H]~[21203H]依次存放2A4C B765H,说明下列每条指令执行完后AX寄存器的内容。 (1)mov ax,1200h (2)mov ax,bx (3)mov ax,[1200h] (4)mov ax,[bx] (5)mov ax,[bx+1100h] (6)mov ax,[bx+si] (7)mov ax,[bx][si+1100h] 〔解答〕 (1)AX=1200H (2)AX=0100H (3)AX=4C2AH;偏移地址=bx=0100h (4)AX=3412H;偏移地址=bx=0100h (5)AX=4C2AH;偏移地址=bx+1100h=1200h (6)AX=7856H;偏移地址=bx+si=0100h+0002h=0102h (7)AX=65B7H;偏移地址=bx+si+1100h=0100h+0002h+1100h=1202h 〔习题2.2〕指出下列指令的错误 (1)mov cx,dl (2)mov ip,ax (3)mov es,1234h (4)mov es,ds (5)mov al,300 (6)mov[sp],ax (7)mov ax,bx+di

(8)mov20h,ah 〔解答〕 (1)两操作数类型不匹配 (2)IP指令指针禁止用户访问 (3)立即数不允许传给段寄存器 (4)段寄存器之间不允许传送 (5)两操作数类型不匹配 (6)目的操作数应为[SI] (7)源操作数应为[BX+DI] (8)立即数不能作目的操作数 〔习题2.5〕已知SS=2200H、SP=00B0H,画图说明执行下面指令序列时,堆栈区和SP的内容如何变化?mov ax,8057h push ax mov ax,0f79h push ax pop bx pop[bx] 〔解答〕 mov ax,8057h push ax mov ax,0f79h push ax pop bx;bx=0f79h pop[bx];DS:[0f79h]=8057h

政治经济学试题库

《政治经济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学是在__________________ 初出现的,是由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____________ 在他的著作______________ 一书中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 个名称的。 2. 资本主义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 了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个阶段。 3. 预付资本总周转由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平均周转构成。 4. 年剩余价值率是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 的比率。 5. 利息率是____________ 对 __________ 的比率。 6. 级差地租形成的实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对地租形成的实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8.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这就是 和______________ 。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0.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性,价值是商品的 属性。 11. 个别资本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两种形式增大的。

12.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_______ 和____________ 两个条件。 13.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14.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的现象则表现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 前提。 1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相结合的资本 主义。 17.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政治上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其统治。 18. 生产价格就是_______________ 加_____________ 。 19. 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2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调节经济主要手段是国家财政调 节___________________ 、、 21.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目的的经济 形式,括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_________ 成正比,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反比。 23.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二、单项选择题 1. 布料与缝纫机在服装厂的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课后习题及答案

1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有些什么缺陷试举例说明。 文件系统有三个缺陷: (1)数据冗余性(redundancy)。由于文件之间缺乏联系,造成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对应的文件,有可能同样的数据在多个文件中重复存储。 (2)数据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这往往是由数据冗余造成的,在进行更新操作时,稍不谨慎,就可能使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文件中不一样。 (3)数据联系弱(poor data relationship)。这是由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造成的。 2 计算机系统安全性 (1)为计算机系统建立和采取的各种安全保护措施,以保护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数据; (2)防止其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使系统遭到破坏,数据遭到更改或泄露等。 3. 自主存取控制缺点 (1)可能存在数据的“无意泄露” (2)原因:这种机制仅仅通过对数据的存取权限来进行安全控制,而数据本身并无安全性标记 (3)解决:对系统控制下的所有主客体实施强制存取控制策略 4. 数据字典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数据项、数据结构 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加工过程。 5. 一条完整性规则可以用一个五元组(D,O,A,C,P)来形式化地表示。 对于“学号不能为空”的这条完整性约束用五元组描述 D:代表约束作用的数据对象为SNO属性; O(operation):当用户插入或修改数据时需要检查该完整性规则; A(assertion):SNO不能为空; C(condition):A可作用于所有记录的SNO属性; P(procdure):拒绝执行用户请求。 6.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①即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 一层数据管理软件,②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 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 向对象型DBMS。 7.关系模型:①用二维表格结构表示实体集,②外键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关系模 型。 8.联接查询:①查询时先对表进行笛卡尔积操作,②然后再做等值联接、选择、投影等操作。 联接查询的效率比嵌套查询低。 9. 数据库设计:①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②提供一个确定最优数据模 型与处理模式的逻辑设计,以及一个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的物理设计,建立起 既能反映现实世界信息和信息联系,满足用户数据要求和加工要求,又能被某个数据库管 理系统所接受,同时能实现系统目标,并有效存取数据的数据库。 10.事务的特征有哪些 事务概念 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11.已知3个域: D1=商品集合=电脑,打印机 D3=生产厂=联想,惠普 求D1,D2,D3的卡尔积为: 12.数据库的恢复技术有哪些 数据转储和和登录日志文件是数据库恢复的

汇编语言课后习题解答

第1章基础知识 检测点1.1(第9页) (1)1个CPU的寻址能力为8KB,那么它的地址总线的宽度为13位。 (2)1KB的存储器有1024个存储单元,存储单元的编号从0到1023。 (3)1KB的存储器可以存储8192(2^13)个bit,1024个Byte。 (4)1GB是1073741824(2^30)个Byte、1MB是1048576(2^20)个Byte、1KB是1024(2^10)个Byte。 (5)8080、8088、80296、80386的地址总线宽度分别为16根、20根、24根、32根,则它们的寻址能力分别为: 64(KB)、1(MB)、16(MB)、4(GB)。 (6)8080、8088、8086、80286、80386的数据总线宽度分别为8根、8根、16根、16根、32根。则它们一次可以传送的数据为: 1(B)、1(B)、2(B)、2(B)、4(B)。 (7)从内存中读取1024字节的数据,8086至少要读512次,80386至少要读256次。 (8)在存储器中,数据和程序以二进制形式存放。

(1)1KB=1024B,8KB=1024B*8=2^N,N=13。 (2)存储器的容量是以字节为最小单位来计算的,1KB=1024B。 (3)8Bit=1Byte,1024Byte=1KB(1KB=1024B=1024B*8Bit)。 (4)1GB=1073741824B(即2^30)1MB=1048576B(即2^20)1KB=1024B(即2^10)。(5)一个CPU有N根地址线,则可以说这个CPU的地址总线的宽度为N。这样的CPU 最多可以寻找2的N次方个内存单元。(一个内存单元=1Byte)。 (6)8根数据总线一次可以传送8位二进制数据(即一个字节)。 (7)8086的数据总线宽度为16根(即一次传送的数据为2B)1024B/2B=512,同理1024B/4B=256。 (8)在存储器中指令和数据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二进制信息。

政治经济学题库word精品

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C ) A、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 、阶级斗争理论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 )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3、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统治的实现手段主要是( B )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控制新闻出版等宣传工具 D设立“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4、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是(D ) A、多个国家联合起来经营的大公司 B、多个国家通过协议瓜分和占领市场的垄断组织 C、不搞生产,只搞国际商品流通的大型垄断企业 D —个国家的大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广泛设立子公司进行跨国经营的大 型垄断企业 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表现在( D ) A、有商品经济也就有市场经济 B、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阶段 C、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没有任何区别 D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 ) A、价格机制 B 、竞争机制C、供求机制D、利率机制 2、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D ) A、这两者之间是不能比较的 B、这种区别,不会导致价值量的区别 C、简单劳动可以还原为多倍的复杂劳动 D复杂劳动可以还原为多倍的简单劳动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C ) A、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 、阶级斗争理论

4、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 、交换价值 C 、价值D 、价格 5、试辨别下述论断哪个是正确的(B ) A 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 B 凡是具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C 凡是具有价格的东西都必然具有价值 D 凡是商品价格的变化都反映该商品价值的变化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1234 ) 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科学②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③科学性和阶级 性的统一④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⑤反映客观真理的科学 2、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12345 ) ①同一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②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商品使用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④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⑤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会使社会总价值增大 3、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内容是(145 ) ①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②社会总产品是由c+v+M勾成 ③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④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⑤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消费和消费资料生产与生活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4、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1234 ) ①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要求 ③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⑤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需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完整版)数据库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选择题 1实体-联系模型中,属性是指(C)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事物的具体描述 C.事物的某一特征 D.某一具体事件 2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A) A属性描述B关键字描述C二维表格描述D实体描述 3假设一个书店用这样一组属性描述图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可以作为“键”的属性是(A) A书号B书名C作者D出版社 4一名作家与他所出版过的书籍之间的联系类型是(B) 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多D都不是 5若无法确定哪个属性为某实体的键,则(A) A该实体没有键B必须增加一个属性作为该实体的键C取一个外关键字作为实体的键D该实体的所有属性构成键 填空题 1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属性进行描述 2确定属性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和无关联 3在描述实体集的所有属性中,可以唯一的标识每个实体的属性称为键 4实体集之间联系的三种类型分别是1:1 、1:n 、和m:n 5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和一致性 简答题 一、简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答:1需求分析:对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来进行管理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的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和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分析的策略:自下而上——静态需求、自上而下——动态需求 2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数据模型,用概念模型描述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3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是根据概念数据模型建立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 4数据库实现:依据关系模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中建立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功能 答:1提供数据定义语言,允许使用者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建立数据的逻辑结构 2提供数据查询语言 3提供数据操纵语言 4支持大量数据存储 5控制并发访问 三、数据库的特点 答:1数据结构化。2数据高度共享、低冗余度、易扩充3数据独立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1)数据安全性(2)数据完整性(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 第二章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 选择题 1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A实体(“一”方)和B实体(“多”方)之间一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A)来实现的

汇编语言王爽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基础知识 检测点(第8页) ---------------------- (1) 13 (2) 1024,0,1023 (3) 8192,1024 (4) 2^30,2^20,2^10 (5) 64,1,16,4 (6) 1,1,2,2,4 (7) 512,256 (8) 二进制 注意: 1.第4题中的符号'^'指求幂运算(如: 2^30指2的30次方) 第二章寄存器(CPU工作原理) 检测点(第18页) ---------------------- (1)写出每条汇编指令执行后相关寄存器中的值。第一空:F4A3H 第二空:31A3H 第三空:3123H 第四空:6246H 第五空:826CH 第六空:6246H 第七空:826CH 第八空:04D8H 第九空:0482H 第十空:6C82H 第十一空:D882H 第十二空:D888H 第十三空:D810H 第十四空:6246H (2)只能使用目前学过的汇编指令,最多使用4条指令,编程计算2的4次方。 解答如下: mov ax,2 add ax,ax add ax,ax add ax,ax 检测点(第23页) ---------------------- (1)00010H,1000FH (2)1001H,2000H 第2题说明: 因为段的起始地址要为16的倍数。所以当段地址小于1001H或大于2000H时CPU都无法寻到。 检测点(第33页) ----------------------答:CPU修改了4次IP的值。 情况如下: 第1次:执行完mov ax,bx后 第2次:执行完sub ax,ax后 第3次:读入jmp ax后 第4次:执行完jmp ax后 最后IP的值为0 实验1 查看CPU和内存,用机器指令和汇编指令编程(第33页) ----------------------------------------------------- 1.预备知识:Debug的使用 <此部分略> 2.实验任务(第43页) (1) <此部分略> (2) <此部分略> (3) 通过DEBUG中的D命令查看到主板的生产日期[以月、日、年,分隔符为'/'的格式]存储在内存ffff:0005~ffff:000C(共8个字节单元中)处。此生产日期不能被改变,因为其具有‘只读’属性。 (4) 通过向内存中的显存写入数据,使计算机根据写入的数据进行ASCII转换,并将转换后且可打印的字符输出到屏幕上。<注:关于显存的详细讨论不在此题范围> 第三章寄存器(内存访问) 检测点(第52页) ---------------------- (1)(题目:略) 第一空:2662H 第二空:E626H 第三空:E626H 第四空:2662H 第五空:D6E6H 第六空:FD48H 第七空:2C14H 第八空:0000H 第九空:00E6H 第十空:0000H 第十一空:0026H 第十二空:000CH 提示:此题可在DEBUG中利用E命令在本机上按照题目中所给出的内存单元及其数据进行相应地修改,然后再用A命令进行写入(题目中所给出的)相应的汇编指令,最后再进行T命令进行逐步执行,以查看相应结果。

政经计算题

1、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 答案:货币需要量(M)=PQ×V=42000/10=4200(亿);货币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次) 掌握上面的两个概念,此题就可以了。 * 社会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2、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万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 答案: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纸币流通总量 =3(1+20%)/5=0.72则,纸币贬值了(1—0.72)×100%=28% 实际上考的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 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纸币贬值通货膨胀 3、已知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200元,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次。求流通货币的总额X的数值? 答案:X=(1500元+200元—600元)/5次=220元。流通中需要货币总额的数量为220元。考的是货币的两个职能流通和支付手段{赊-、到+、抵-(口诀:说到底,减加减)} ** 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抵消支付总额、流通次数、流通货币的总额、流通手段、支付 第三章 4、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求股票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 答案:股票理论价格=预期股息收益÷银行同期存款利率=(100×8%)÷5%=160元

股份资本和股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 ** 股票、股息、存款利率、股票价格、资本、剩余价值 5、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 答案:P’=m/c+v=200/(200+800)=20%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七大转化之一} *** 预付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注:流通资本和固定资本,一个是小c;一个是大C,一个是预付;一个是生产,一个是价值构成;一个是有机构成,有阶级性}、利润率、七大转化:略。 6、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答案:在工厂有机构成未提高之前工人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9+1=10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500=2000人。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19+1=5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额仍为500元,所以本月工厂工人总数是50万元/500元=1000人。所以现在每月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2000人—1000人=1000人。 资本的有机构成{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 资本的有机构成、工资、劳动生产率 计算题(后补充) 7、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

汇编语言课后习题答案 郑晓薇

习题一 1 分别将下列二进制数作为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数转换为十进制和十六进制数 11010011,01110111,10000011,00101111 ,10101010 查看正确答案 无符号数: 11010011=211=D3H,01110111=119=77H,10000011=131=83H,00101111=47=2FH,10101010=170=AAH 带符号数:11010011= -45=D3H,01110111=+119=77H,10000011= -125=83H,00101111=+47=2FH,10101010= -86=AAH 2 十六进制运算 1A52H+4438H ,3967H-2D81H,37H×12H ,1250H×4H 查看正确答案 5E8AH,0BE6H,3DEH,4940H 3 将十进制数变为8位补码,做运算(结果用二进制、十六进制、十进制表示) 29+53,73-24,-66+82 ,-102-15 查看正确答案 00011101+00110101=01010010=52H=82 01001001+11101000=00110001=31H=49 10111110+01010010=00010000=10H=16 10011010+11110001=10001011=8BH= -117 4 用压缩BCD码计算(结果用二进制、BCD码、十进制表示) 29+53,73-24,66+18 ,132+75 查看正确答案 00101001+01010011=01111100+00000110=10000010=82H=82 01110011-00100100=01001111-00000110=01001001=49H=49 01100110+00011000=01111110+00000110=10000100=84H=84 0000000100110010+01110101=0000000110100111+00000110 =0000001000000111=0207H=207 5 符号位扩展(字节扩展为字,字扩展为双字) 20A3H,94H ,3456H ,7FH ,EC00H 查看正确答案 000020A3H,FF94H,00003456H,007FH,FFFFEC00H 6 若机器字长为16位,其无符号数表示范围是多少?带符号数表示范围是多少?分别用十进制和十六进制表示。 查看正确答案 无符号数:0~65535,0000H~FFFFH;带符号数:-32768~+32767,8000H~7FFFH 7 写出下列十六进制数所能代表的数值或编码: (1)38H (2)FFH (3)5AH (4)0DH

政经复习题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 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或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内容: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关系。 2. 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其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生产居于首 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交换、分配或消费,而这三点也不会被动的由生产决 定又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3. 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1)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2) 构成要素:A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B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C 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它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件件。 D 劳动对象即生产过程中被人们加工改造的对象。 4. 试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A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 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相当稳

定;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 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规律。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1. 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2)条件:A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按 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B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不存在交换的对象, 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更不存在商品经济。 2. 什么是商品的两要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他们之间的关系? (1)商品两要素:是指商品同时具有是有价值和价值。 (2)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3)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 商品的价值怎么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的价值 有何影响? (1)既然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 人类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课后题

在计算机局域网中,常用通信设备有(ABD) A集线器 B交换机 C调制解调器 D路由器 线缆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哪一儿歌协会制定?(C) A OSI B ITU-T C EIA D IEEE 802协议族是由以下面那一个组织定义?(C) A OSI B EIA C IEEE D ANSI 衡量网络性能的两个主要指标为(AC) A带宽 B可信度 C延迟 D距离 局域网区别其他网络主要体现在以下(ABCD)方面。 A网络所覆盖的物理范围 B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 C网络的拓扑结构 D带宽 会产生单点故障的是下列(ABC)拓扑结构 A总线型 B环型 C网状结构 D星型 数据交换技术包括(ABC)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文件交换 (B)拓扑结构会受到网络中信号反射的影响? A网型 B总线型 C环型 D星型 OSI参考模型按照顺序有哪些层?(C) C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在OSI七层模型中,网络层的功能有(B) A确保数据的传送正确无误

B确定数据包如何转发与路由 C在信道上传比特流 D纠错与流控 在OSI七层模型中,(B)哪一层的实现对数据加密。 A传输层 B表示层 C应用层 D网络层 网络层传输的数据叫做(B) A比特 B包 C段 D帧 TCP/IP协议栈中传输层协议有(AC) A TCP B ICMP C UDP D IP 数据从上到下封装的格式为(B) A比特包帧段数据 B数据段包帧比特 C比特帧包段数据 D数据包段帧比特 物理层定义了物理接口的哪些特性?(ABCD) A机JIE特性 B电气特性 C功能特性 D接口特性 细同轴电缆(10Base2)传输距离约达(A)粗同轴电缆(10Base5)的传输距离为(B) A 200米 B 500米 C 150米 D 485米 通常在网吧里,LAN采用的拓扑结构和网线类型为(C) A总线型和STP B总心型和UTP C形型和UTP D环型和STP 双绞线电缆为什么能代替网络中的细同轴电缆。(D) A双绞线电缆可靠性高 B双绞线电缆抗噪性更好 C细同轴电缆更廉价 D双绞线电缆更便于安装 在布线时,细缆和粗缆通常应用在(D)拓扑结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