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36%左右;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主要产品优势带初步形成。小麦以黄淮海为重点,水稻以东北和长江流域为重点,玉米以东北和黄淮海为重点,大豆以东北北部和黄淮海南部为重点,棉花以新疆为重点,油菜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糖料以广西、云南为重点,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布局集中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带。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品种结构不平衡。小麦、稻谷口粮品种供求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棉花、油料、糖料等受资源约束和国际市场冲击,进口大幅增加,生产出现下滑。优质饲草短缺,进口逐年增加。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还要挤压一部分农业用水空间。耕地质量退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等问题突出,对农业生产的“硬约束”加剧,靠拼资源消耗、拼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三是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进入消费主导农业发展转型的新阶段。四是产业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需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进农牧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是国内外市场联动越来越紧。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国内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资源要素和产品加速流动,国内农产品竞争优势不足,进口压力加大。此外,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重发,病虫害发生呈加重趋势,对农业生产安全带来威胁。

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这些重大部署和要求,给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得的机遇。一是有发展新理念的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二是有巨大市场消费的拉动。还有五年的时间就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加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外在动力持续增强。三是有科技创新加速的支撑。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中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物联网、智能装备、DNA生物记忆卡等一批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实施,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应运而生,内在动力持续增强。四是有农村改革

的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五是有国际国内的深度融合。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化格局中,“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实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拓展了空间。

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必须主动作为、顺势而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发展新理念为统领,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生态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种植业结构调整要立足我国国情和粮情,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2.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产业融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引导农民安排好生产和种植结构。以关联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推进农牧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展农业多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效益。

3.坚持突出重点,做到有保有压。根据资源禀赋及区域差异,做到保压有序、取舍有度。优化品种结构,重点是保口粮、保谷物,兼顾棉油糖菜等生产,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巩固提升优势区,适当调减非优势区。优化作物结构,建立

粮经饲三元结构。

4.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提质增效。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提升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水平。推进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5.坚持生态保护,促进持续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节约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建立耕地轮作制度,实现用地养地结合,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6.坚持着眼全球,统筹两个市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产品市场,保持部分短缺品种的适度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引导国内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布局产业,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是“两保、三稳、两协调”。

“两保”,即保口粮、保谷物。到2020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6.5亿亩左右,其中稻谷、小麦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

“三稳”,即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到2020年,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油料面积稳定在2亿亩左右,糖料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左右。

“两协调”,即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到2020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2亿亩左右,饲草面积达到9500万亩。

(四)调整任务

1.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三元结构。粮食作物: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不断夯实粮食产能。经济作物:稳定棉花、油料、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建设一批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稳定蔬菜面积,发展设施生产,

实现均衡供应。饲草作物:按照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原则,积极发展优质饲草作物。

2.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农业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产品。发展优质农产品,优先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双低”油菜、高蛋白大豆、高油花生、高产高糖甘蔗等优质农产品。发展专用农产品,积极发展甜糯玉米、加工型早籼稻、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等加工型专用品种,发展生物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苜蓿和青贮玉米。发展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传承农耕文明、保护特色种质资源的水稻,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小宗油料,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

3.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分类施策、梯次推进,构建科学合理、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升主产区,重点是发展东北平原、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粮油优势产区,新疆内陆棉区,桂滇粤甘蔗优势区,发展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产能。建立功能区,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小麦、水稻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特别是将非主产区的杭嘉湖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河套灌区、西南多熟区等区域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保护区,加快将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的重要农产品优先列入保护区,重点是发展东北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新疆棉花、广西“双高”甘蔗等重要产品保护区。

4.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特点,建立耕地轮作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东北冷凉区,实行玉米大豆轮作、玉米苜蓿轮作、小麦大豆轮作等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发挥生物固氮和养地肥田作用。北方农牧交错区,重点发展节水、耐旱、抗逆性强等作物和牧草,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生态恢复与生产发展共赢。西北风沙干旱区,依据降水和灌溉条件,以水定种,改种耗水少的杂粮杂豆和耐旱牧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南方多熟地区,发展禾本科与豆科、高秆与矮秆、水田与旱田等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模式,有效利用光温资源,实现永续发展。此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种植收入基本稳定为前提,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禁止弃耕、严禁废耕,鼓励农民对休耕地采取保护措施。

三、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

(一)品种结构调整重点

1.粮食。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坚持有保有压,排出优先序,重点是保口粮、保谷物,口粮重点发展水稻和小麦生产,优化玉米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食用大豆、薯类和杂粮杂豆。

——水稻:稳面积与提品质并举,杂交稻与常规稻并重。

稳面积与提品质并举。巩固北方粳稻产区,稳定南方双季稻生产,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促进提质增效。到2020年,水稻面积稳定在4.5亿亩,优质稻比例达到80%。

杂交稻与常规稻并重。发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优势,加快选育高产优质高抗杂交稻新品种,稳定杂交稻面积,促进单产提高、品质提升。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加快常规稻品种提纯复壮,降低用种成本,发挥常规稻品质优势,提升种植效益。

——小麦:稳定冬小麦、恢复春小麦,抓两头、带中间。

稳定冬小麦、恢复春小麦。稳定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冬小麦。结合建立合理轮作体系,在东北冷凉地区、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天山北部地区等,适当恢复春小麦。到2020年,小麦面积稳定在3.6亿亩左右,其中冬小麦稳定在3.3亿亩。

抓两头、带中间。“抓两头”,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蛋糕的优质弱筋小麦。“带中间”,带动用于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品质提升。

——玉米:调减籽粒玉米,扩大青贮玉米,适当发展鲜食玉米。

调减籽粒玉米。巩固提升玉米优势区,适当调减非优势区,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春玉米,以及黄淮海地区低产的夏玉米面积,大力推广适合籽粒机收品种,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到2020年,玉米面积稳定在5亿亩左右,重点是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

扩大青贮玉米。根据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提供优质饲

料来源,就地过腹转化增值。到2020年,青贮玉米面积达到2500万亩。

适当发展鲜食玉米。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扩大鲜食玉米种植,为居民提供营养健康的膳食纤维和果蔬。到2020年,鲜食玉米面积达到1500万亩。

——大豆:粮豆轮作、恢复面积,改善品质、提高效益。

粮豆轮作、恢复面积。因地制宜开展粮豆轮作,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轮作、麦豆一年两熟或玉米大豆间套作,适当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增加4000万亩左右。

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根据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大豆市场供求现状,东北地区扩大优质食用大豆面积,稳定油用大豆面积。黄淮海地区以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为重点,适当恢复面积。加快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实现国产大豆与国外高油大豆的错位竞争,满足国民对健康植物蛋白的消费需求。

——薯类杂粮:扩大面积、优化结构,加工转化、提质增效。

扩大面积、优化结构。适当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改种耐旱耐瘠薄的薯类、杂粮杂豆,满足市场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到2020年,薯类杂粮种植面积达到2.3亿亩左右。

加工转化、提质增效。按照“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要求,开发薯类杂粮营养健康、药食同源的多功能性,广泛应用于主食产品开发、酿酒酿造、营养保健、精深加工等领域,推进规模种植和产销衔接,实现加工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2.棉花。稳定面积、双提增效。

稳定面积。受种植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棉花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向盐碱滩涂地和沙性旱地集中、向高效种植模式区集中,在已有的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三足鼎立”的格局下,提升新疆棉区,巩固沿海沿江沿黄环湖盐碱滩涂棉区。到2020年,棉花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其中新疆棉花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左右。

双提增效。着力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加快选育耐盐碱、抗性强、宜机收的

高产棉花品种,集成配套棉花生产机械移栽收获等技术。同时,解决棉花“三丝”等异性纤维,以及机收杂质、纤维长度和强度降低等品质问题,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3.油料。两油为主,多油并举。

两油为主。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生产。稳定长江流域油菜、花生面积和黄淮海花生面积,因地制宜扩大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面积。到2020年,油菜面积稳定在1亿亩左右,花生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

多油并举。因地制宜发展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油葵、芝麻、胡麻等小宗油料作物,积极发展高油玉米。在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油用牡丹、油莎豆等,增加新油源。充分利用棉籽、米糠等原料,开发食用植物油。

4.糖料。稳定面积、双提双增。

稳定面积。通过完善甘蔗价格形成机制,集成配套以机械收割等为主的节本增效技术,调动农民种植甘蔗积极性。重点是稳定广西、云南等优势产区,适当调减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甘蔗产区。到2020年,糖料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左右,其中甘蔗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左右。

双提双增。着力提高单产、提高含糖率,增加产量、增加效益。加快选育高产高糖抗逆及适宜机械收割的新品种,大力推广甘蔗脱毒健康种苗,集成配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5.蔬菜。稳定面积、保质增效、均衡供应。

稳定面积。统筹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菜园子”生产,巩固提升北方设施蔬菜生产,稳定蔬菜种植面积。到2020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2亿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达到6300万亩。

保质增效。重点是推广节水环保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建立系统完整的从田间到餐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设施农业的防护能力,推广肥水一体和小型作业机械,因地制宜推广智能监控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

均衡供应。统筹南菜北运蔬菜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春提早和秋延后以及越冬蔬菜生产。完善流通设施,加强产地冷链建设,着力解决蔬菜供应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6.饲草作物。以养带种、多元发展。

以养带种。根据养殖生产的布局和规模,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逐步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到2020年,青贮玉米面积达到2500万亩,苜蓿面积达到3500万亩。

多元发展。北方地区重点发展优质苜蓿、青贮玉米、饲用燕麦等饲草,南方地区重点发展黑麦草、三叶草、狼尾草、饲用油菜、饲用苎麻、饲用桑叶等。

(二)区域布局调整重点

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条件、生产发展现状、结构调整潜力,明确六大区域的调整重点和方向。

1.东北地区。

——区域特点。本区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位于本区核心位置,耕地肥沃且集中连片,适宜农业机械耕作。雨量充沛,年降水量500-700毫米,无霜期80-180天,初霜日在9月上、中旬,≥10℃积温1300-3700℃,日照时数2300-3000小时,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生长,是我国条件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区内光温水热条件可以满足春小麦、玉米、大豆、粳稻、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甜菜、杂粮、杂豆及温带瓜果蔬菜的种植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区种植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成为我国重要的玉米和粳稻集中产区。与此同时,其他作物的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传统优势作物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由于气候和品种原因,本区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象。

——调整方向:突出“稳、减、扩、建”四字要领,即稳定水稻面积,调减玉米面积,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

稳定水稻面积。稳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优势产区的水稻面积。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

配套和节水改造,特别是加大“两江一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改进水稻灌溉方式,扩大自流灌溉面积,减少井灌面积,控制地下水开采。到2020年,东北地区水稻自流灌溉面积比例达到2/3左右。

调减玉米面积。调减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等第四、五积温带,以及农牧交错带的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调减籽粒玉米面积3000万亩以上。

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调减的玉米面积改种大豆、春小麦、杂粮杂豆及青贮玉米等作物。其中,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8100万亩,青贮玉米面积达到1000万亩。

构建合理轮作制度。在黑龙江、内蒙古第四、五积温带推行玉米大豆、小麦大豆、马铃薯大豆轮作,在黑龙江南部、吉林和辽宁东部地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在东北的农牧交错区推行“525轮作”(即5年苜蓿、2年玉米、5年苜蓿),在大兴安岭沿麓地区推行小麦油菜轮作,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逐步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

此外,该区域要在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蔬菜,提高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

2.黄淮海地区。

——区域特点。本区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区域,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土地平整,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500-800毫米,≥10℃积温4000-4500℃,无霜期175-220天,日照时数2200-2800小时,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是我国冬小麦、玉米、花生和大豆的优势产区和传统棉区,是应季蔬菜和设施蔬菜的重要产区。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超采、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位于本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本区农业生产结构有着特殊要求。

——调整方向:稳字为重,压保并进,粮经饲统筹。

稳字为重。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菜饲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重点是稳定小麦面积,完善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花生)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搞好茬口衔接,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稳定蔬菜面积,扩大青贮玉米面积。到2020年,小麦

面积稳定在2.4亿亩,玉米面积稳定在1.6亿亩,蔬菜面积稳定在1亿亩。

压保并进。在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适度调减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小麦种植面积,改种耐旱耐盐碱的棉花和油葵等作物,扩种马铃薯、苜蓿等耐旱作物。保持滨海盐碱地、滩涂地棉花面积稳定。

粮经饲统筹。统筹粮棉油菜饲生产,适当扩种花生、大豆、饲草。到2020年,花生面积稳定在37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达到4000万亩,苜蓿面积达到500万亩。

3.长江中下游地区。

——区域特点。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是我国传统的鱼米之乡。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无霜期210-300天,≥10℃积温4500-5600℃,日照时数2000-2300小时,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或三熟为主,大部分地区可以发展双季稻,实施一年三熟制。耕地以水田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种植业以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作物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本区是我国稻麦两熟的主产区,粳稻与小麦两熟季节紧,上下茬之间如何协调以实现周年高产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调整方向:“两稳一提”,即稳定双季稻面积,稳定油菜面积,提升品质。

稳定双季稻面积。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插秧,提高秧苗素质,减轻劳动强度,保持双季稻面积稳定。规范直播稻发展,减少除草剂使用,规避倒春寒、寒露风等灾害,修复稻田生态,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到2020年,双季稻面积稳定在1.1亿亩。

稳定油菜面积。加快选育推广生育期短、宜机收的油菜品种,做好茬口衔接。开发利用冬闲田,扩大油菜种植。加快选育不同用途的油菜品种,积极拓展菜用、花用、肥用、饲用等多种功能。到2020年,油菜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

提升品质。选育推广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质籼稻和粳稻品种,组装配套技术模式,合理安排茬口。选育推广高产优质的弱筋小麦专用品种,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扩种优质弱筋小麦,增加市场供应。推广“双低”油菜,提高油菜籽品质。

此外,开发利用沿海沿江环湖盐碱滩涂资源种植棉花,开发冬闲田扩种黑麦草等饲草作

物。

4.华南地区。

——区域特点。本区大部分属于南亚热带湿润气候,是我国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降水量1300-2000毫米,无霜期235-340天,≥10℃积温6500-9300℃,日照时数1500-2600小时。南部属热带气候,终年无霜,可一年三熟。本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耕地以水田为主;地形复杂多样,河谷、平原、山间盆地、中低山交错分布,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甘蔗和反季节蔬菜产区,产品销往港澳地区。传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鲜食玉米,近年马铃薯发展较快。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

——调整方向:“两稳一扩”,即稳定水稻面积、稳定糖料面积、扩大冬种面积。

稳定水稻面积。稳定双季稻面积,集成推广集中育秧、机插秧及抛秧等关键技术,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选育推广优质籼稻,着力改善稻米品质,推进稻米加工转化,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到2020年,水稻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

稳定糖料面积。推广应用脱毒健康种苗,加强“双高”蔗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加快机械收获步伐,大力推广秋冬植蔗,深挖节本增效潜力,促进稳定发展。

扩大冬种面积。充分利用冬季光温资源,开发冬闲田,扩大冬种马铃薯、玉米、蚕豌豆、绿肥和饲草作物等,加强南菜北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错季上市、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5.西南地区。

——区域特点。本区地处我国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生态屏障地区,地形复杂,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垂直气候特征明显,生态类型多样,冬季温和,生长季长,雨热同季,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有利于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的发展。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无霜期210-340天,≥10℃积温3500-6500℃,日照时数1200-2600小时,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甘薯、油菜、甘蔗、烟叶、苎麻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和

中药材生产区域。本区主要制约因素是土地细碎,人地矛盾紧张,石漠化、水土流失、季节性干旱等问题突出,坡耕地比重大,不利于机械作业。

——调整方向:稳粮扩经、增饲促牧,间套复种、增产增收。

稳粮扩经、增饲促牧。因地制宜推广轻简栽培及小型机具,稳定水稻、小麦生产,发展再生稻,稳定藏区青稞面积,扩种马铃薯和杂粮杂豆。推广油菜育苗移栽和机械直播等技术,扩大优质油菜生产。对坡度25°以上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调减云贵高原非优势区玉米面积,改种优质饲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到2020年,水稻面积稳定在6700万亩,小麦面积稳定在2900万亩,玉米面积稳定在5500万亩,油菜面积达到3300万亩。

间套复种、增产增收。发挥光温资源丰富、生产类型多样、种植模式灵活的优势,推广玉米/大豆、玉米/马铃薯、玉米/红薯间套作等生态型复合种植,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增产增收。

6.西北地区。

——区域特点。本区大部分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广袤,光热资源丰富,耕地充足,人口稀少,增产潜力较大。但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严重。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无霜期100-250天,初霜日在10月底,≥10℃积温2000-4500℃,日照时数2600-3400小时。农业生产方式包括雨养农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是我国传统的春小麦、马铃薯、杂粮、春油菜、甜菜、向日葵、温带水果产区,是重要的优质棉花产区。

——调整方向:稳夏优秋、稳棉保供、特色增效。

稳夏优秋。以推广覆膜技术为载体,顺应天时、趋利避害,稳定小麦等夏熟作物,积极发展马铃薯、春小麦、杂粮杂豆,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饲用油菜、饲用燕麦等饲草作物。

稳棉保供。推进棉花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发挥新疆光热和土地资源优势,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等节本增效技术,积极推进棉花机械采收,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保证国内用棉需要。到2020年,棉花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以上。

特色增效。积极发展特色杂粮杂豆,扩种特色油料,增加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优势,加强玉米、蔬菜、脱毒马铃薯、苜蓿等制种基地建设,满足生产用种需要。

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规划指导,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强化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一)完善农产品价格政策。统筹考虑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料、棉花等作物的比较效益,健全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释放价格信号,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坚持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价格基本稳定。完善玉米收储政策,玉米价格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与需求,落实好玉米生产补贴,保持优势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合理确定大豆目标价格水平,改进补贴方式,提早公布年度目标价格。完善油菜籽、食糖收储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

(二)建立合理轮作补助政策。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补助力度,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行耕地轮作模式,逐步建立粮豆轮作、粮经轮作、粮饲轮作等耕地轮作制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以养带种,农牧结合,促进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此外,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合理确定补助标准。

(三)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快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口粮田。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提高地力水平。抓好东北黑土地退化区、南方土壤酸化区、北方土壤盐渍化区综合治理,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绿色投入品、重大生物灾害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

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科研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创新育种方法和技术,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适宜机收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加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实施力度,改善种业育种创新装备条件。推进技术集成创新,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集成组装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示范带动均衡增产和可持续发展。

(五)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发挥农业机械在结构调整中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开展新型高效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一批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环节的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花生、马铃薯等机播机收突出问题,加大蔬菜、饲草生产机械装备研发和示范应用,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

(六)完善金融保险政策。加大金融保险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补贴、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方投入的机制。加快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

(七)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精准施肥施药技术和高效施肥施药机械,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技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综合利用体系。开展地膜总量和区域控制及区域性残膜回收利用示范,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

(八)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加强对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进出口、储运等重点环节的监测,建立健全中长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市场监测预警机制、信息会商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完善主要农产品储备调控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建立吞吐轮换机制。加强进出口调控,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节奏、规模、时机。统筹谋划农产品进出口,

科学确定优势的出口产品和紧缺的进口产品,合理布局国际产能,建立海外稳定的重要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

(本文由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

凉州区2013年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2013年6月) 2013年,全区种植结构调整以节水高效为中心,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两个全覆盖,一个零种植”(区域化种植全覆盖、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全覆盖,井水灌区小麦零种植),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强化服务等配套措施,全区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强,节水增收作用进一步凸显。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3.7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其中:小麦9.6万亩,较2010年减少28.9万亩,减幅达75%,井水灌区乡镇小麦“零种植”全面落实。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35万亩,较2010年增加8.35万亩,新增饲用型甜高粱2.01万亩。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10年的40:60调整为14:86。全区2010-2013年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317万亩,其中:2013年推广116.5万亩,占任务97万亩的120%,有效破解了结构性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农业用水占比由2010年的82%调整到目前的75%,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比表

2010-2013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减,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一、结构调整的特点 (一)粮食面积夏减秋增 1、夏粮面积逐步下降,秋粮面积明显增加 2013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6%,较2010年下降5.8个百分点。夏粮14.4万亩,较2010年减少32万亩,减幅达69%;秋粮面积90.01万亩,较2010年增加24.03万亩,增长36.4%。 2010-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对比表 单位:万亩

2016年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地解读汇报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100分)

十三五总体规划思路的解读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将有助于推进农村地区人地分离,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这也意味着()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新增长点。[2分] A. 工业 B. 现代农业 C. 商业 D. 传统农业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2.推进能源资源的绿色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以上,天然气比重达到10%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0%以,发展清洁技术。[2分] A. 15% B. 10% C. 20% D. 25%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3.城市建设要:()。[2分] A. 论证先行 B. 规划先行 C. 规划和实施并行 D. 实施先行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4.()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在要求。[2分] A. 协调 B. 创新 C. 共享 D. 绿色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5.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无序扩。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评价。单位国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分] A. 15% B. 20% C. 25% D. 30%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6.将西部开发战略与向西开放战略融为一体,与亚欧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推进中国与()地区的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与民心相通的区域大合作。[2分] A. 中印 B. 中亚 C. 中东 D. 中俄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7.在生态赤字缩小阶段,应实行的战略是()。[2分] A. 可持续发展战略 B. 城乡统筹治污战略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 D. 绿色发展战略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8.所谓“新常态”,其实是我国经济增长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有一些新的机遇的状态,与过去30年有所不同的是,“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机遇。[2分] A. 等于 B. 不等于 C. 大于 D. 小于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9.加大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500亿立方米左右,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亿立方米左右,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0%和15%左右。[2分] A. 5000 B. 5500 C. 6500 D. 6000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10.实行以增加()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2分] A. 市场价值 B. 知识价值 C. 资本价值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8〕309号 2009-01-07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由国务院批复,现将《国务院关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的批复》(国函〔2008〕120号)和《规划》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规划》和国务院的批复是指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的原则,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保障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 二、矿产资源规划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遵循矿产资源规划。要严格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审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不得批准立项,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不得批准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监督管理。 三、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要求,依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结合本地区矿产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重点,提高深度,体现特色,组织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抓紧完成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按有关规定程序审批。各地根据需要,按照有关要求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和省级以下矿产资源规划,完善规划体系。

国家十三五计划方针

国家十三五计划: 这五年里中国要做的100件事,都在这里了:(新华社记者:任珂、方栋、李来房整理)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27、研发新一代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 28、研制高档数控机床。 29、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30、开发适应各种耕作条件的先进农机产品。 31、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高性能医疗器械。 32、开发应用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医疗器械。 33、研制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34、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成为新增长点。 35、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 36、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 37、发展储能与分布式能源。 38、大力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等高端材料。 39、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类4.35万亩。 2014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元,其中种植

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14.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14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14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14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14年增加 2.57万亩,增幅29.47%;园林水果面积4.71万亩,较2014年增加1.48万亩,增幅45.82%。二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渐趋合理。2014年粮食、经作(含蔬菜、水果、瓜类)、饲草面积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14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调整为70.39:27.61:2.00和

十三五规划100个重大项目表(名单)

十三五规划100个重大项目表(名单) 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国家战略意图的反映。记者从5日提交全国人大 审查的纲要草案全文中摘取了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 重大机遇。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 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最新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类4.35万亩。 2020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

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20.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20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20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20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20年增加2.57万亩,增幅29.47%;园林水果面积4.71万亩,较2020年增加1.48万亩,增幅45.82%。二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渐趋合理。2020年粮食、经作(含蔬菜、水果、瓜类)、饲草面积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20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调整为70.39:27.61:2.00和26.16:73.84。粮食比重

政策理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教育部分

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 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科学推进城乡义务 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 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 决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教师短缺问题。改善乡村教学环境。鼓励 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强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 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 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提升残疾人群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条件保障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 第二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具备 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

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促 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行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 第三节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 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扩大重点高校对 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招生规模。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第四节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办好开放大学,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整 合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 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 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发展老年教育。 第五节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 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 践能力,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创新兴 趣和科学素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17082209.html,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者:耀文 来源:《中国电子报》2016年第57期 本报讯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 篇).docx

第一篇: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类4.35万亩。 2014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14.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14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14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14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14年增加2.57万亩,增幅29.47%;园林水果面积4.71万亩,较2014年增加1.48万亩,增幅45.82%。二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渐趋合理。2014年粮食、经作(含蔬菜、水果、瓜类)、饲草面积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14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调整为70.39:27.61:2.00和26.16:73.84。粮食比重略有下降,经作、饲草比重增幅较快,分别达到34.41%和178.48%,夏秋作物调整中,秋粮增幅较大,“压夏扩秋”效果显著。三是经作内部结构变化大。通过经作结构的调整,初步形成了蔬菜(含地膜早熟洋芋)、籽瓜、枸杞、瓜类等四大特色产业格局。其中:蔬菜、籽瓜、枸杞、瓜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18.1:4.5:0.2:1.6提高到2014年的23.7:7.2:4.4:3.9,增幅分别为31.25%、57.74%、1846.23%和140.48%。调整力度最大的是蔬菜,2014年蔬菜面积较2014年增加了10.12万亩,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枸杞,增幅1846%。 (二)特色农业产业壮大,优势农产品向区域化经济发展。一是全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县蔬菜(含洋芋、复种等)种植面积达30.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达到5.18万亩,新发展蔬菜1.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13%,万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乡镇达到7个,形成了以东湾、三滩为主的万亩茄子生产基地,以北湾为主的5千亩密刺黄瓜生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全文)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 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2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信息 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围绕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信息化发展,直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链重组,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体系变革;加快信息化发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持续转型升级的产业生态;加快信息化发展,构建统一开放的数字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生活新需求;加快信息化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

竞争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加快信息化发展,统筹网上网下两个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本规划旨在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信息化 发展战略纲要》,是“十三五”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十二五”时期特 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作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启了信息化发展新征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我国信息化取得显著进步和成就。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宽带网络建设明显加速。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互联网用户、宽带接入用户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覆盖全国所有乡镇,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商用全面铺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研发步入全球领先梯队,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加快推进。

种植结构调整 怎么调

种植结构调整怎么调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文字稿):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12年连续增长,但与此同时,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玉米生产供大于求的问题也暴露得更加明显。为此,中央及时做出了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部署和安排。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也给农民带来了现实的好处。白利明今年40岁,家住内蒙古通辽市,这里地处世界三大玉米黄金带,白利明和这里的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玉米,但是这几年玉米的价格一年不如一年。和白利明一样,包巴根那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辛辛苦苦种了100亩玉米,也就勉强解决了温饱,包巴根那决定另谋出路,他从市场上买了牛犊自己育肥饲养。包巴根那告诉记者:“我那年养了50头,赔了15万元。饲料成本也高,牛也吃得比本钱还大。”玉米卖不出几个钱,牛的生意也不好做,记者走访通辽市的多个旗县了解到,这种现象在通辽市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都比较普遍。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现在看来东北地区,反映玉米价格下降是最明显的。因为前几年,东北地区我们国家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国家有一个最低临时收储价格,就是保底价,现在看,一个是我们国内增加得多,第二个进口冲击很大,给我们带来库存压力很大。从去年开始把临时收储价格调低了,这样带来玉米价格去年下降了。”为了适应新

的形势变化,农业部提出调整玉米种植面积,通辽市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等,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以种植青贮和养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整,青贮也是玉米的一种品种,但是和传统玉米不同,它主要用作饲料。这种调整方式不仅可以解决玉米过剩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饲料成本高的问题。但是农民们种惯了传统的籽粒玉米,有些农户对改种青贮很有顾虑。莫力庙苏木福巨嘎查党支部书记刘阿日斯冷说:“当时老百姓不接受,我是挨家挨户走,开了村民代表党员大会。头一年我们统一翻、统一种、统一收,我们集体拿一部分钱,老百姓刚开始啥也不让他整,我们就统一整,到秋天你收就行,这样一整两年,然后老百姓就接受了。”当地农户们接受了从原来种植玉米改种青贮,他们把种植青贮和养牛结合起来,用青贮作为饲料养牛,比过去每头牛的饲养成本大约减少1000多块钱。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畜牧业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使农户们摆脱了困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和生活品质。2016年,通辽市为了避免一窝蜂地种植青贮造成产量过剩,政府提出了精准调整的理念,必须以牲畜数量来定种植青贮的面积。开鲁县就曾经一窝蜂地盲目种植红干椒,有过深刻的教训。在东方红村的一家农家院,记者找到了当年村里第一个种植红干椒的村民,现任村委会主任韩宝庄。韩宝庄告诉记者,看到他种植成功,红干椒价格卖得好,村里的人开始一窝蜂地种植红干椒。周围的几个

【精选】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 (2016-2020年)发展规划-精心整理

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环境 (二)促进转型升级,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深化安防应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提升科研能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五)壮大企业群体,提高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 (六)加快职能转变,发挥社团组织和技术机构作用 中国安防行业经过“十二五”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安防产业发展体系和行 业管理体系,在实体防护、防盗报警、视频监控、防爆安检、出入口控制、生物特征识别、防伪等专业技术领域应用水平获得了全面提高,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 犯罪、反恐与应急,以及服务民生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平安 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 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安防各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行业应用能力,推动安防行业在未来五 年进一步健康发展,特制定《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党和国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积极推动平安中国建设,着力提 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 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相关部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 若干意见》,公安部也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应用工作的意见》 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明确了安全防范工作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重 要地位,也为今后安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年来,随着平安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安防行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行业 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市场应用得到极大拓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批优秀骨干企业迅速崛起,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在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和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法规建设日臻完善。“十二五”期间,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立法工作,各级政 府及相关行业领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先后颁布了涉及安全防范的政策法规100余部,对金融、文博、教育、医疗、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防设施建设与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促进我国安防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至2015年末,安防行业企业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较2010年增长幅度均超过20%。安防企业年总收入由2010年的2350亿元增加到 2015年的4900亿元左右,增长了一倍以上,年均增长15.8 %;安防行业年增加值由2010 年的85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00亿元,年均增长13.5%。 市场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公共安全应用方面,许多城市加大了视频监控联网建设 力度,基本实现了对重点区域的全覆盖,成为了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重要手段和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业市场方面,一些应用较早的传统安防领域,如金融、文 博等,开始了新一轮的系统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和深化应用,一些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市

集团十三五规划

东海翔集团五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7—2021) 东海翔集团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四月

一、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纺织行业发展改变是必然趋势 我国是纺织大国,但并非纺织强国。特别是作为纺织品深加工、精加工和提高附加值关键链条的染整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设备及环保意识和设施,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这不仅已经成为整个纺织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同时导致了我国环保型纺织品的开发薄弱,产品不能与国际绿色纺织品市场趋势相适应,纺织纤维原料及纺织品服装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不高的局面。因此,为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保持我们已经取得的世界纺织贸易、生产大国的地位,“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实现印染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轻工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特编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智能制造成为未来制造业强盛的核心路径 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来重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实体经济。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全面部署推进强国制造战略,实施创新驱动,

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主要从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新业态新模式等五个方面。 3、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推进 用信息技术支撑工业转型进级,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工业化,以信息化手段保障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在产业产品研发设计、出产过程控制、企业治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等环节全面推进,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 4、临海产业集群整体的水平提升的需要 杜桥未来城市规划格局主要是在临港新城规划这个大框架下,按照“拓南启东提西、改老建新”思路,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作为临港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外交通、用地布局、公共基础设施等规划上都会做到与临港新城的规划衔接。建设以“临海副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新型城市,市区内的企业已严重影响杜桥城市整体形象。通过本次整合,进一步提升“临海·中国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出口基地”产业集群整体的水平。 二、公司发展现状 东海翔集团经过这几年的产业发展整合升级,生产规模及综合竞争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台州市东海包装制造有限公司和台州东海塑料品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搬迁整合,促进了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本次整合升级,集团成立了台州东海翔织造有限公司和台州东海翔染整有限公司,延伸细化产业链,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调研报告.doc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调 研报告 第一篇: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

类4.35万亩。 2014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14.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14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14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14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14年增加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精心整理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哪些环保内容呢?聘才网小编马上为您解读,详 细请看下文。解读十三五规划中的环保政策日前,《人民日报》公布“十 三五”规划的十个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五年规划,这说 当前, 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提,形成“新五化”。随即,在7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政策体系,

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被视为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此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在 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包括生态空间、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等在内的完整体系,而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系没有这么完整。同时,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建立起来,

特别是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将建立起来,各个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将更加明确。同时,新的环保法开始严格实施。”李佐军表示。而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工作,李佐军认为,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行动。第一,优化资源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即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清洁能源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排放 明体制改革的大幕。环保领域的业内人士也对“十三五”充满期待。平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十三五”规划将把环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硬性任务,有望在未来5年内为“环境质量目标导向”背书。除了原有的四项常规污染物的总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