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指导意见

济南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学习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完成整个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进步,特制定本意见。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执行课程纲要情况

1.各校能够按照课程方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把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与学校发展规划中,能够采取措施进行检查、督促,并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学校的全面考核之中。

2.能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特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项目或活动课题。多数学校有学期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活动方案,确保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3.设置了专职或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提高了认识。建立了一定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能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开发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许多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教学改革情况

1.课堂教学内涵不断丰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的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的显着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改变,第一,它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二,它改变了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重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发展中的价值;第三,它改变了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重视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新的课堂教学逐渐具备了以下三个特征:教学内容方面“开放”;

教学的方法上“放开”;教学目标方面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

2.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上有一下显着特点:一是放开讨论──改变过去由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多向互动,提倡思想“亮相”。通过诸多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习主

体的自由发展。二是放开质疑──问题是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必然产物。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诱发诸多质疑。学生的质疑往往不局限于教师视野,教师放开让学生由记忆结论到自愿去探索;由机械接受“唯书唯师”,到敢于向权威、书本和教师挑战,这必是一

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

3.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

1

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从具体的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

和研究方法的采用,主要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 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但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问题的 解答,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及社会多方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这种交往 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 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

不尽人意的情况:

1.课程开发学科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表现有三各方面: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

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在教室 “教”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 有许多教师与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课程内容狭窄化倾向

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

相同的重视,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虽 然经历了若干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始终 在重复某一种类型的活动方式。这种模式化的活动方式,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目标生 成性的初衷,学生难以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主题选择成人化倾向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包办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导致学生研究的主题过分成人化。 在课程实施中,存在活动范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如出现了这样的流程:教师提出研究主 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是缺乏意义的问卷调查,最后是撰写上交调查报告。这种缺 乏真正思维、实践的活动,容易导致不良后果: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粗枝大叶的学习习惯, 二是导致研究活动 “走过场”,使研究过程模式化和庸俗化,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研 究性学习”的初衷,难以对学生形成正确导向,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课程实施水平差异性较大

个别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分别地进行开设。甚至出现以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倾向。 由于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需要一定条件制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地区性不平衡的问题,条件较好的学校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较好,而个别条件相对不足的甚至没有开展活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一)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

1.基本流程

2.界定与基本要求

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

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发现与主(课)题相关的问题,帮助 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课)题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创设情境,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 音像辅助、生活模拟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激发兴趣。教师重点关注的是使学生亲 自参与到情境体验中去,捕捉真切感受,从丰富情境中打开思路唤起学生对感兴趣问题的 研究欲望;教师对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和归纳, 形成他们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主(课)题,以便开展下一步的研究活动。

(二)专题研讨课

1.基本流程

2.界定与基本要求

这里所指的专题活动是指的在一个大的专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群体会对某一专项的问

题特别感兴趣或普遍关注,就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一个相对独立的

小课题的实践性研究。

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首先,由学生或老师提出相对独立的感兴

趣的话题;再通过师生集中讨论,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小课题;组织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活动感悟,展示专题收获。

在专题研讨活动中还可以请相关的教师和家长作为指导教师。这一模式最大的优点在

于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相对比较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与制作课

1.基本流程

2.

工制作和改进技术为内容,以动手实践为主要的组织形式,我们把这类活动归类为主题设计与制作教学。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作品设计和制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首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使之能强烈地吸引学生,激发设计与制作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操作步骤和要求;尝试进行实践演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领会;学生在独立思考设计过程中,往往考虑不够全面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或集体交流研讨,在交流中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等,以使方案得以补充和优化;当大多数学生完成作品制作或完成劳动过程后,教师鼓励学生将作品进行展示,对作品和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设计和制作活动既可以独立组织又可以两者兼容。这类活动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感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方法指导课

1.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方法体验交流讨论总结提升

报告指导、学会访问指导、设计实验指导、表达与交流指导等。

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首先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前期的工作主要是让

学生自主进行分析,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本次课堂活动需要学习的方法;根据这

一主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教师帮助学生提升总结,最后形成一定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此方法开展新的活动。

方法指导课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通过活动去自主分析、解决

问题,并通过反思总结掌握一定的方法。教师是参谋、顾问、促进者,可以为学生提出学

习的建议,但不直接把方法灌输给学生。

在方法指导课上学生需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课题研究的开展、方案的执行、

3

成果的形成都必须依靠实践探究实现。学生可以通过到图书室、上网查找资料,外出调查、

采访,实验操作等手段完成行动研究,而教师的指导必须贯穿整个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顺利

展开。

(五)阶段交流反馈课

中期反馈课可以先由各个活动小组汇报,既可交流经验和体会,也可交流活动中遇到

的困难;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各种情况,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调整下一步活动

步骤、方法;整个汇报与研讨的过程重在阶段性小结和调整活动方案上,为下一步活动的

顺利进行扫除障碍。也可修正前期活动方案,挖掘或生成新的问题。

阶段交流反馈课即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获得了一些活动成果,同时,在活动

中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前期汇报和后期规划活动,引导学生进

行阶段性反思,从前段活动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下阶段活动正常

有序地开展。

(六)成果交流展示课

1.基本流程

课堂导入小组汇报评价反思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的总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

赏别人的过程。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时候,这种欲

望可能会更加强烈,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组织开展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成果展示课既是

成果的展示又是对活动的评价;既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再现又是实践探究的小结;既达到了资

源共享又达到了优势互补;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又使新的活动目标及主题不断生成。

活动中教师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小结前阶段主题活动开展整个过程与研究情况,再导提

出展示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研究内容的类型,来确定实践成果的表现形式;在随后的

总结评价中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果有什么样的生活和社会价值;最后,随着活动的不断

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教师要抓住机会将课题向更深的方向拓展。

三、课堂教学建议与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开发,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有效实施课程,教师需要精选活动内容,细化活动目标,关注活动过程,丰富活动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

(一)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选定主(课)题内容和活动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活动前教师应了解学生、调查课程资源、进行自身的知识能力储备。

1.了解学生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主体,他们是否能主动参与、全程参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是什么,这些因素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内容与活动形式,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因此,教师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

如果活动主题只依据自己的想象或已有资料而定,脱离学生认知范围,会造成学生没有兴趣或表面热闹,虎头蛇尾无法深入的情况,使活动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教师在活动设计前,可查阅学生所使用的各学科教材,采取座谈、询问或与学科教师沟通、观察留意学生间

4

的交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内化、类化了哪些基础知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综合”,进行有效的“实践”。

(2)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将已有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前,教师还要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谈、对学生在校行为的观察、指导学生主动回忆个人经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3)了解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学生的疑问

做个有心人,通过日常同学之间的交流、行为表现等了解学生的状态,感受学生的疑问,引发出相关的主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通过课堂及日常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为分组探究打下基础。如将浮躁好动、爱单独行动的学生与安静、责任心强的学生分一组,以相互约束相互促进。

2.调查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主题内容的开发只有以课程资源为依托,才能使活动形式丰富,效果真实有效。调查课程资源,教师要亲力亲为,也可采用师生合作调查的方式。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3.教师自身的准备

(1)有关资料的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教师不可能每方面都精通。因此,活动前教师要围绕主题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与自己准备的活动课题有关的结论,进行活动设计,从而达到预设效果。

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支持活动课题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可以建立“活动资源卡”,

做好以后开展活动或其他教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的储备。“活动资源卡”的内容包括课题名

称、类别、可供查询的资料及可供咨询的对象等。

(2)有关条件的准备

包括网络(相关网站、网址)、图书资料、器材和工具、有关材料、场地、参与合作的教师、校外相关人士的支持、安全措施的准备等。

(二)确定有探究、实践价值的活动主(课)题

活动主(课)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探究性、新颖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及时反映学生生活,在活动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活动形式丰富,有以学生直接体验为主的活动;活动结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活动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又要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观点,符合客观条件与地区特点。

教师可围绕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三条线索,结合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及环境变化等开发主题;拓展学科知识领域开发主题;适当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关注的焦点问题、突发事件,也可让学生自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主(课)题。

(三)确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准确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般要设计阶段目标及每次活动的目标。教师开展活动前,要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主题活动类型(每个类型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侧重点)、学生实际及活动资源特点制定全面、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全面”是指每个主题活动目标的构成要全面,即包含主题活动总目标、

主题活动各阶段目标、各阶段中一次活动的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一般性目标逐步具体化为特定的目标,彼此应是上位目标与下位目标的关系。“具体化”指目

标首先应具有指向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针对某个活动主题或项目而言的,是

对学生开展与主题有关的活动具有切实的导向、指引作用,并能保证整个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的,要指向其所针对的具体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

2.活动目标应清晰、具体,不能泛化

如:有的教师在不同活动主题的目标设计中提出:“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学生的创

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仅仅把活动的根本原则、指导思想和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具体活动主题的目标书写了一遍,这样是不够的。而应针对具体的活动,提出在哪些方面创新、具体提高哪项实践能力。

3.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状况。

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以及认知规律不同,教学目标也各有侧重。

4.目标表述要明确

(1)学生目标表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目标表述的主体不能是老师或其他人。因此,不能把主题活动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收

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表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应表述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收集和获

取信息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作为主体的学生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2)用恰当的行为动词具体表述

在表述“知识与技能”类目标可采用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这种方式明确告诉人们,学

生参加主题活动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具体,可评价。如:“能从现象、原因、影响等三个方面基本认识学校周边存在的一个环境问题”“说出自己知道的五个

标志”“能够编出一个中国结”。在表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目标时,可以采用体验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描述学生参加主体活动所获得的心理感受、体验。体验性目标无需结果,陈述时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过程性的。

(3)目标的表述必须是确定的

目标的表述必须是确定的,不能模棱两可。不宜用“应该”、“可以”这些字词来表述,

比如,“学生应该掌握收集和获取信息的方法”,这表达的只是一种意向,没有表达必须达

到的要求。

(四)强化活动指导,提高主题探究活动实效

活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部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成果展示总结阶段(教师可根据主题类型的不同进行调整)。在每各阶段设计中,不仅要有学生主要的活动内容的设想,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的设计。活动过程设计只有突出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才能切实提高探究活动实效。活动指导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主题指导学生确定子课题

有了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并且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学生有兴趣有能力研究,后续活动才有可能深入开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并且能够提出问题,愿意参与研究活动,去解

决问题。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实物、图片、录像、实验观察、生动的故事、游戏、具体操作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情境应直接与主题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有群体参与性,对学生兴趣的提升有极大的作用,同时引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围绕主题提出问题。

(2)学生要明确研究的内容,就是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对于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教

师要指导将其转化为要研究的小课题,不能以问题代替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的原则是:表达语句简练,使用陈述句,指向明晰,可操作,有研究价值。

2.指导学生成立小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

合理的分组能使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合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一般分组方式通常有三种:固定分组、按研究兴趣分、自由分组。三种方式各有优劣,教师应根据实际研究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划分形式。但无论哪种分组,都要对学生分组做好调控,将不同能力、不同特

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均匀分散在各组,保证每组结构合理。

可以按班级人数确定一定比例的组织能力较强、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责任心的学生为各个活动小组的核心成员。这些核心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其他学生自愿分散到其中,适当控制小组成员人数,人数过多容易造成活动的互相推诿,一般 5—8 人为好,协调小组划分时教师要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以尊重学生选择为前提,做协调工作时必须与学生商量,不能强制命令。

为提高活动时效,要保证小组内有明确的目标,建立组长负责制,按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科学分工,人人承担任务。建立奖惩制度,如对于完不成任务的组员要扣小组的星数,因为每个人代表的不是个人,每个小组是利益的共同体,达到组内相互督促的目的;对完成任务好的小组奖励星数,作为期末评价的依据,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切实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3.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是学生开展活动的蓝图,它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及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可行性

指导教师要从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安排等方面审视学生制订的活动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出现由于缺乏操作性而无法达成活动目的的情况,要本着活动就近的原则。

(2)具体化

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力求具体,时间和地点安排、活动内容与形式等都应一一细化,这样,实施起来才会有的放矢。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方案的具体化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

班地完全依据方案来实施。随着具体活动情境的变动,方案应不断修正。教师切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因为学生没有遵循方案而放弃活动。

(3)多样化

要依据活动主题努力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活动,如调查、访问、参观、实验、测量、统计、分析、制作、表演、社会宣传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活动的单调枯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又可以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4)灵活性

方案设计要机动灵活留有余地,在保证计划的严肃性的同时,如果情况确实有变化,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另外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修订。

4.进行过程性指导,确保活动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既是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不能“教活动”,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明确自

身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做好探究活动细节的设计。

(1)进行必要的探究方法指导

如何收集整理资料、如何调查、如何采访、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如何展示成果、如何与人交流合作等等,这些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设计活动时有详细的指导方案。当然对于小学生较适用的指导有:专题方法指导、以案例为载体在调查活动中体验学习方法、随机指导等。

当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指导方式。教师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一个连续的过程,尤其应该关注几个主题活动之间的连续性,注意主题之间、年级之间的衔接,体现指导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持学生对活动持久的兴趣,增强实效。如果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方法、技能,活动效率和规范性将大大提高,活动本身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也就越大。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情况

学生确定主题,按计划开始实施活动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作好活动记录。记录的形式如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

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活动中的过程与方法;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情景以及当时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还可让学生用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每周按

时朗读自己的周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3)充分预设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难点及解决办法

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预设,制定相关对策,给予学生心理上、技巧上的支持与辅导,关注活动细节,有效地减少活动的阻力,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5.进行成果总结和展示交流指导

成果展示是学生对活动过程的回顾交流,交流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从而达到师生间、生生间共享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此阶段要关注如下几方面工作:(1)资料整理与归类

指导各小组对本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资料,包括从网上下载的文字资料、拍摄的图片资料、访谈记录的整理资料、录音录像资料等进行整理与归类。

(2)形成研究成果

小组认真总结归纳,用不同的形式呈现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其内容包括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设计作品、心得体会、感想、日记、活动资料的整理与摘抄,访谈实录等。

(3)展示形式力求多样

能够运用多种不同形式展示活动成果也是学生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教师应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交流的形式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或动静结合。静态的如一篇论文、调查报告,日记、作品等;动态的,如一次演讲、报告、制作比赛、小实验、心得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观点的辩论等。

(4)避免教师过多干预

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重在学习,即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感悟、体验,而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小组的任务、经历介绍给大家,同时把体会、发现、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认识到展示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一种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5)把握时机,即时展示

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或当学生取得小小的成功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提供展示机会,满足学生的展示欲望。

(6)启发提升,拓展主题

总结交流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即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自然、自我的责任感,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对个体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因此,在活动总结与交流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主题的拓展与升华。

(五)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 3 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使用,内容有分有合,灵活掌握。

四、课堂教学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

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

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

行鉴赏。

1.评价原则

(1)注重过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

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富有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

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2.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

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辛苦等。

(2)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积极的贡献等。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4)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实践法的掌握情况

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3.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

运用这些方法时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1)观察法评价

观察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即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在运用观察法时,教师观察评价是根据自身制定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来观察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或通过直接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收集各种评价内容。

(2)档案袋评价

这是一种当前经常采用评价方法。就是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目的是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情况。档案袋内容的选择或提交,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的。

档案袋制作的过程,涵盖了学习任务从起始到完成的整个阶段。档案袋中选择的内容并没有硬性标准,关键是建立档案袋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用及对学生会有什么帮助。因此,

重点指导学生在档案袋中收藏自己的作品。存放的主要内容有活动计划、社会调查资料、问卷、技术资料、收集的资料、日记等。

4.评价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过程材料的收集。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和积累实践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实践方案、调查材料、小型设计、实验观察数据、读书笔记、学习总结、

心得体会等等。这些记录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

思的重要依据。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结合,和教师的指导密切结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学生的新的想法和创意,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热情,使得广大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在学习中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师和

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其活动效果与质量,学生是主体,教

师是关键,强化对教师的评价,也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1.评价的指导思想

旨在调动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化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

导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评价的主要内容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记录以及活动总结、活动成果的等。

3.评价的组织实施

学校成立评价小组,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及学生代表三方组成。评价要统一组织,除

查相关文字资料之外,还要深入开展调查、访问,重视对相关信息的反馈,每次评价后,要

指出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发挥好评价“杠杆”的促进作用。

4.评价的方式方法

对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要采取整体评价与分段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学生

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加强实地考察、文件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几个过程的评价。

5.评价效果的使用对教师的评价,要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分别评价,最后形成“总评”,其结果纳入教职工个人的考绩,并作为评先树优、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参考一览表

1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

学习《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心得

学习《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心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心得 这几天,仔细地阅读了《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意见》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针对第三项课堂教学建议的问题思考如下: 理念与适时、适度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教师不是仅仅给学生传递知识,更多的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 境。自主不等于自学;自主不等于自流;个性不等于任性;合作不 等于分组、讨论、结论;探究不等于查资料、搞调查、探究思维; 活动不等于智慧、经验不等于知识的基本观点。 教师起到支架的作用,我们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需要,我们为 学生提供的是适时、适量、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在教学支架中,支 架的状态是变化的,这就说明我们的支持要根据学生的生成。老师 不仅要思考怎么给支架,还要思考怎么把支架最快地撤出,达成搭 建支架与撤出支架的统一。 教师应该转变自我角色,作为一个支架,引导学生发展,在学 生已有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最终教师 从支架角色退出,学生有能力自由发展,而且会更好的发展。我认 识到,教师的“教”一定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认 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上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关注学生兴趣的教学才能 产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结合自己的工作,我所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同时,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昂的,态度是端正的,加上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训练过程,学生又能运用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知识就有可能转化为有实用性的能力。也只有学生在充满好奇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的掌握学习方法,才会感悟到实用性。也只有在感悟到实用性时才会对学习兴趣保持高度的热情,这股热情才会持久。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最终稿)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

一等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感恩父母》案例 一、确定课题(教师讲话录像) 在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上,当谈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应孝敬感恩父母时”发现了许多问题。有的说父母的养育子女是应该的,有的说没必要欠他们的亲情,等他们老了,我们还得照顾他们。而且争议很大。有一个学生突然提议:“我们把这些问题当作这一学期的小课题进行研究不是更好吗?”其余学生积极响应,于是《感恩父母》的课题研究产生了。 二、制定方案 确定了课题接下来开始制定研究方案。(室内录像)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看自己的衣服,是谁给买的、做的?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父母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他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很多,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所以,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就是《感恩父母》。你想知道、研究哪方面的内容。 生: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知道古代人是怎么孝敬的。(上网查询:二十四孝故事),〈黄香温席〉 生:我想知道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艰辛。(医院:十月怀胎、养育、敬老院) 生:我想知道现在的大人、孩子是如何感恩父母的?(采访大人、发放调查问卷)〈小品〉 生:我想知道感恩父母的诗、歌有哪些?(图书室查资料)〈诗朗诵、感恩的心〉。 师:请同学们分别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吧。 分组制定研究方案(提前备好成品) 三、分头行动

活动方案制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我们行动的时候了。有的小组来到图书室查资料,有的小组上网查资料,有的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有的采访,到处都是同学们忙碌的身影。 1、研究“父母付出知多少”的小组,来到医院,请教父母怀胎十月的经过。(采访视频) 生;医生阿姨您好!我们是中心小学“感恩父母”课题研究小组的学生。我们想向您请教母亲怀胎十月的过程。 医生:好的。… 生: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妈妈太辛苦了。 医生:对呀,没有妈妈艰辛的怀胎过程就没有我们,所以,孩子们一定要孝敬自己的母亲呀。 生:我们一定会的。谢谢阿姨,再见。 2、“当代人感恩父母知多少”小组来到百岁寿星家中采访。 (1)生:奶奶(爷爷)您好。我们是中心小学的学生。您是我们镇上的寿星了,我们想请教您几个问题? 老人:说吧。 生:您今年高寿呀? 老人: 生:您这么大的年纪身体还这样好,这一定于您的孩子有关吧 老人: 生:您的孩子平时是怎么孝敬您的? 老人: 生:您的孩子都很孝顺,我真为您高兴。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doc

昌乐县 2018—— 2019 学年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良好习惯和综合性语文素养为主旨,依托教材,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内容。其中,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作为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语文学习做到听、说、读、写和思并重,一般来说,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真经,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把语文基础打牢。 二、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文字和它反映的客观事物结合起来,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理解语言文字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知识,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二)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通过教材,形成语文能力、正确思想和

良好道德情操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是先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体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和特点。学生只有深入领会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才算真正读懂了课文。在教学中既不要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讲解字、词、句、篇,也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思想教育,要把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操的熏陶感染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每一环节中。 (三)语言训练与发展思维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形成各种语文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训练,使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有机结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上,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不断求知的愿望;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的“精讲”要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服务;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班级教学、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提倡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 (五)教学的整体性和训练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主要通过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小学阶段的总的教学要求体现出来,而各年级具体要求以及相邻年级组成的低、中、高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则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各年级、各学段的教学是为实现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小学语

宜宾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7—2018学年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本学年完成西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至六年级数学(上、下册)的全部教学内容。 三、教学规划 (一)一年级~六年级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 (二)期末检测时间 四、五、六年级参加上、下学期期末考试。 2017年秋期(上学期):2018年1月16日~1月18日。 2018年春期(下学期):2018年6月26日~6月27日。 (三)考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80分钟。 2.全卷总分:100分。 3.试卷结构:分为基础知识版块、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基础知识版块: (1)填空题。本题包括大约20个空,每空1分,大约20分。 (2)判断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3)选择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1)计算题(共40分)。本题包括:①直接写出答案大约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10分。②计算题(竖式计算、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改错题等),大约10~15个小题,大约30分。 (2)操作题。本题包括画图、看图回答问题等,大约3个小题,大约10分。 (3)问题解决。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4分,大约20分。 (四)检测与命题 4~6年级上、下学期由市教科所组织命制试题,县(区)根据情况选用。市抽测年级由市教科所统一组织阅卷并进行成绩分析;非市抽测年级由县(区)统一组织阅卷并形成成绩分析报告上报市教科所。 四、实施策略建议 (一)研读《教学基本要求》,确保基本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较为宏观,如果没有对课标的进一步解读,教师们在教学时难以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 为了帮助全市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7年8月,宜宾市教科所组织专家对2011版课标进行解读,结合我市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重点参考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制定《宜宾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按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顺序,以每一单元为一级主题,以单元中的每一小节为二级主题,针对每一主题的“课程内容标准”逐条进行细化分解,并从“基本要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三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教学基本要求》下发后,请各县(区)研训中心、各学校教研组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要使《教学基本要求》成为教师备课重要依据,教学的重要参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把握同一基本要求,使得基本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二)以学术视野进行顶层设计,以学术研究开展主题研修 充分发挥县(区)教研员引领作用,组织好课程标准的培训会、每册教材的培训会、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培训会、数学专项课题的研讨会等。积极组织学校广泛开展校本研修,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的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饺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包饺子的相关知识,掌握包饺子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各种造型饺子的包法,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劳动的乐趣。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 各种造型饺子的包法 三、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拌好的饺子馅和饧好的面团、面粉适量,擀面杖每个小组一个,盛放饺子的盘子每组两块,筷子或勺子每人一双(一个),面板每组一个,围裙每人一条、湿巾、盛饺子的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课题图片:包饺子 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饺子怎么样?那你会包饺子吗? 2、介绍经验 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包饺子的?(邀请包过饺子的同学介绍经验)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述,谁会包饺子了?

看来,光听同学说,就如同“站在岸边学不会游泳”一样,自然是学不会包饺子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懂得得亲自动手做一做才行。) 3、做准备 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场地,你们愿意动手试一试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要想干好一件事,必须得做好准备,包饺子也是同样如此。现在就请大家将包饺子前的准备工作做好。 (二)、包饺子 1、师生共同学习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包饺子的简单的方法,不过我知道有的同学会包饺子,那你看我我们的方法一样吗? (1)拿起饺子皮手弯成窝形放入适量馅, (2)对折成半圆,捏牢中间, (3)由两边向中间封口,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按住边。 2、学生自己在组内练习包 3、讨论交流在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4、师强调小结: (1)由于技术不熟练,放馅不能过多; (2)先捏中央,再捏两边,然后由中间向两边将饺子皮边缘挤一下,这样饺子下锅煮时就不会漏汤了。 5、学生再尝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包出完整的饺子。 6、学生欣赏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当前的语文教学,无论从指导思想、教育理念,还是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都处在大变革时期,因此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以期促进我校小学语文全体教学同仁的思考和探索。 一、基本理念 1、要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关于体罚和作业) 2、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注意摒弃“劳其筋骨而未劳其心智”,打消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机械练习。 3、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特别注重培养自律、自省、自查、自纠的意识。防止把不应有的包办代替看作体贴关心,把迁就纵容看作爱护宽容。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尝试“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不代替学生思考和朗读,越俎代庖。追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学生知识的生成建构过程。树立“协助学生搞好学习”的理念,敢于放手,诱发主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有整体结构意识。学会研读课标,宏观地了解1—9年级的语文知识架构;逐步引导学生生成“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活动”几大知识版块,把语文知识梳理成系统,防止将语文知识教得支离破碎、云里雾里;引导学生认识本册语文书的整体结构和编排意图,以及每组教材的编排结构、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 5、保持适度的个性和激情,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辨能力。只有有个性的老师才可能教出个性各异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教科书只是教学的依托,它只是学生要学习的很多文章中的主要的一种,应该科学对待,不要囿于教材、迷信教材、神话教材,以致一叶障目、画地为牢。语文教师要敢于主张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教材、教法、测评;要有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教学鉴赏力,教参只能作参考。 6、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敢于对教材作调整:增减、调序、取舍,有开发身边课程资源的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方言俚语,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7、热爱书籍,营造书香。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因为“语文教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文化为背景的”,语文教师要用自身浓浓的书卷味诱导学生走进书丛,把《哲学原理》、《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等书籍作为枕边读物,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舍得花时间加强课外阅读,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花时间提高自己,通过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时间加汗水式蛮干。引导学生创建书香班级,开设班级图书角,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读物,鼓励学生借阅各类经典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名篇经典。要适时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讲故事比赛,亲子阅读活动等,营造浓厚的“好读书、读好书”氛围,让学生“厚积”,以期日后“薄发”,相信大量阅读、“外围包抄”,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适时指导读书方法和选择读书内容,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国学启蒙。学校图书应该以班为单位,由专人负责定期借出和回收。 8、把写作和讲故事作为教学基本功不断练习。学会勤练笔,勤和学生一起“下水”,只

宜宾市义教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本学年完成西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至六年级数学(上、下册)的全部教学内容。 三、教学规划 (一)一年级~六年级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 (二)期末检测时间 四、五、六年级参加上、下学期期末检测。 2017年秋期(上学期):2018年1月16日~1月18日。 2018年春期(下学期):2018年6月26日~6月27日。 (三)测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 1.检测时间:80分钟。 2.全卷总分:100分。 3.试卷结构:分为基础知识版块、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基础知识版块: (1)填空题。本题包括大约20个空,每空1分,大约20分。 (2)判断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3)选择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1)计算题(共40分)。本题包括:①直接写出答案大约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10分。②计算题(竖式计算、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改错题等),大约10~15个小题,大约30分。 (2)操作题。本题包括画图、看图回答问题等,大约3个小题,大约10分。 (3)问题解决。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4分,大约20分。 (四)检测与命题 4~6年级上、下学期由市教科所组织命制试题,县(区)根据情况选用。市抽测年级由市教科所统一组织阅卷并进行成绩分析;非市抽测年级由县(区)统一组织阅卷并形成成绩分析报告上报市教科所。 四、实施策略建议 1.研读《教学基本要求》,确保基本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较为宏观,如果没有对课标的进一步解读,教师们在教学时难以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 为了帮助全市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7年8月,宜宾市教科所组织专家对2011版课标进行解读,结合我市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重点参考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制定《宜宾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按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顺序,以每一单元为一级主题,以单元中的每一小节为二级主题,针对每一主题的“课程内容标准”逐条进行细化分解,并从“基本要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三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教学基本要求》下发后,请各县(区)研训中心、各学校教研组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要使《教学基本要求》成为教师备课重要依据,教学的重要参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把握同一基本要求,使得基本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2.以学术视野进行顶层设计,以学术研究开展主题研修 充分发挥县(区)教研员引领作用,组织好课程标准的培训会、每册教材的培训会、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培训会、数学专项课题的研讨会等。积极组织学校广泛开展校本研修,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的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市教育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结合“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试点学校工作方案”,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为目标,以科组建设为重点,以“广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试点学校阶段检查”和“综合实践科组巾帼文明岗的创建”为契机,加强对科组建设成果的总结和梳理,同时抓好省、区“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继续在规范中不断向前发展。现将主要如下: 一、加强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学期,随着学校班级的增多,科组团队老师也有所壮大,在保证整体队伍稳定的情况下加入了5位新成员,不同学科背景的11位教师分别指导12个不同的班级。尽管科组中大多数老师都有多年执教综合实践活动的经历,专业素养较强,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者对本课程理解不深,通过各种形式的校本研训,特别是新加入教师的培训,使他们的教学水平在专家以及科组老师的帮助下迅速提高。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本学期围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专题,继续加强指导教师业务学习,努力探讨校本研训的多种形式,除了传统的专家开设讲座外,还有提供书籍让指导教师“阅读”的自我培训,让学科骨干率先“研读”组织交流的培训;指导教师根据研究专题轮流担任科组活动学习的主讲人;组织科组老师围绕学校征订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进行深入的研读和交流,进一步理清课程的课型及实施的策略。围绕主题,推荐科组四位新手老师上校内研讨课,通过课例的展示,课后集体的研讨反思,进一步的改进课例并在市试点

小学语文优质课评课标准

小学语文优质课评课标 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小学语文优质课评课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具体,定位准确。 2、体现语文新课程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设计: 1、整体设计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者有机结合。 2、教与学重点突出:紧扣学习内容,重视读书,注重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注重学生语感与鉴赏能力。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重视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3、既理解语言,又学习表达。 4、现代化手段适时有效,恰当运用。 5、整个教学过程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各环节过渡自然。 (二)学生活动: 1、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2、较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学习,能鼓励调动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同学之间讨论热烈。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不是走形式。 3、教学中有生成。 (三)教师素质: 1、具有扎实的教学素质。教态落落大方,语言准确、简洁、流利,板书正规、漂亮,情感自然和谐的流露、有号召力,组织教学灵活机智。 2、时间分配合理,在让学生充分讨论的同时,也较好地完成知识内容的教学。 3、有较强的理解教材的能力,语感能力强,知识面广。 4、有驾驭民主开放课堂的能力,能在学生发言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能及时地把讨论引向深入,适机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恰当而灵活地进行选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能根据课堂实情进行及时的、得当的课堂调控,处理课堂的生成及时有效。 三、教学效果: 1、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很好的统一。 2、课堂民主、开放、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3、面向全体学生。 4、课堂教学真实有效,不上重复课 一节课的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育人,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教书育人于一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将品格、习惯、兴趣和方法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建议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按照教研室提倡的“基于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思路进行目标设计、评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2.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4.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可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5.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恰当地进行分层教学。 6.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环节的构建都要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时要做到:每一环节针对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结构严谨,教学语言简洁,教学状态自然,教学效果良好。 1.课堂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间十分钟

课间十分钟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此次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课间十分钟,并且在活动中使学生清楚的重要性。能主动的到操场上去活动。能自编一些有趣的课间游戏,制作一些简单、健康、安全的游戏玩具,学会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会调查学生课间活动情况;能设计一些安全、有趣的课间游戏;会利用空饮料盒、废旧报纸、碎布片、小石子等物品,设计、制作出课间小游戏的玩具。通过每一个环节活动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组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活动更加促进小组的合作精神,能从小组活动中增进小组同学的友谊,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生活,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对课间十分钟活动的调查与设计有较大的兴趣;会与同学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在设计游戏活动中尊重同学、愿意帮助同学。 二、活动背景: 现在的学生玩什么?电脑游戏已经成为学生课间聊得最多的话题之一。以我们三年级学生为例,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由于占地面积较小,学生的活动场地不大,活动器材也十分有限,课间十分钟成了孩子们高叫的十分钟、戏闹的十分钟,也成为校园意外事故高发的十分钟。“下课玩什么?怎么玩?”的大讨论,让学生明确进行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既安全,又文明,让学生在玩中有所乐。使学生知道哪些是健康的课间活动,值得提倡;哪些是不当的课间活动,应当制止。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如何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活动 一、启发引导: 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那么,在课间十分钟里,你们都开展过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间十分钟》(拉开此次活动的主题)。 二、提出问题,实地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1、课间十分钟你通常是怎么度过的? 2、课间十分钟你都在哪儿?做些什么? 3、你看到其他同学在做些什么? 4、你认为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当的?为什么? 5、课间是应该继续学习?还是应该休息玩耍? 三、小队讨论、调查、记录,提出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1、分小队进行讨论。 (1)根据学生意愿,确定每小队的队长及其队员: 飞鹰小队企鹅小队海豚小队松鼠小队熊猫小队 (2)以小队形式进行,讨论发言。 2、每位学生进行一份课间十分钟的调查表。 3、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表,调查班内同学课间十分钟做些什么? 4、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提一些合理的建议? 四、总结,进行拓展:走进老游戏 五、课后作业: 1、了解父母儿时的游戏活动,有什么游戏? 2、举例说明游戏玩法? 第二课时走进老游戏 一、情景导入: ⒈出示课件。(很多的老游戏的图片) 教师说:“孩子们,老师的童年就是伴着这些老游戏度过的。那时虽然没有电脑,没有电动玩具,但是我们却非常快乐,因为我们有许多许多好玩的游戏。你们愿意走进这些游戏,体验老师童年课间的快乐吗?”这样就和孩子们一起确定了《走进老游戏》这个活动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同学的生活为核心,以观察、访问、探索、调查、试验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培养同学独立考虑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学习简单的处置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必要的生活技能。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同学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使同学具有基本的社会考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置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同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同学提供活动的舞台。

3、提供综合实践活动备选主题和活动范围,每个班选择一个课 题进行研究,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 四、具体要求: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2、布置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3、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4、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四大领域 5、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活动的方式 6、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同学主体参 与实践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 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 和师评相结合。本学期学校将在十二月上旬举行综合实践活动评比,并在期末做好实验班级活动效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工作 五、研究内容: (一)、活动主题:甘甜的自来水 (二)、活动主题:平安自护我能行 通过以上活动拟达到: 1、引导同学学会与老师、同学一起生活、热爱集体。 2、具有主动探索身边环境的兴趣,并努力的想出方法去研究。(通过活动使他们获得生活的知识以和得到他人理解、友谊的技能) 3、结合“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教育同学学会有责任感的生活。(老实待人、对待自身的错误、失败、挫折的方法、战略,学 会自身的事情自身做,独立、自理的生活。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指导意见,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指导意见,教案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瞄准双基总目标,扎实、有序地开展复习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端正复习态度,激发复习兴趣,培养语文素养。改进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双基总目标:认识2500个常用汉字,能写一手好字,能阅读程度适合的书报,能背诵200篇左右的诗文佳作,能写500字左右的文从字顺的短文,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内容: 1、以课文为单位,抓住课文重点章节及课后习题,适当练习测验,加深学生的巩固与理解,分单元复习。 2、以汉语拼音、字、词、句、标点、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作为单位,以7个

练习为重点,分门别类进行复习,适度练习测验,力争学生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全面检测,查漏补缺,对全册教材的语文知识进行全面检测,用相关模拟测验题进行测验,找出学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讲解,解决疑难问题。 4、学生自行进行复习,教师进行考前指导(仔细审题,认真答题,反复检查,独立完成)。 复习方法: 一、单项复习――分类归纳,单项验收。 例如,词语复习可以归纳梳理如下:1、形近字组词;2、多音字组词;3、一字组多词;4、换偏旁、添偏旁组词;5、照样子写词语;6、根据意思写词语;7、写近义词、反义词;8、对对子;9、按要求写词语,如写出形容数量极少的成语、写出形容坚持不懈的成语、写出带有数字的成语10、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11、选词填空;12、运用词语造句

由于单项复习项目多、形式多、内容多,教者必须精心编排复习题,结合教材,结合班级实际,突出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避免陷入题海战役,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对于验收过关项目也必须突击抽查,发现漏洞及时弥补。 二、综合复习 1、阅读复习――强化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第一,抓好背诵和默写过关。 第二,阅读教材,归类梳理。 帮助学生弄清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文章的特点。如总分总结构:先总写事物特点,再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行动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行动研究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小学韩敏 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教学评一致性”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为我们在推进有效教学中顺应课程视域的这种专业化诉求,建立以目标为灵魂的“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而矫正种种偏差、建立专业自觉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教学评一致性”理论体系基本形成,那么具体行动问题就上升到了我们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 一、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应考虑在以下五个维度上构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1.目标制定 所谓目标制定就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先前的知识、兴趣和经验共同选择学习目标。 通过对身边老师的观察,我们认为他们有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良好愿望。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完美,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一意照搬教参的目标,一意照仿别人所上的目标来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造成事倍功半,课堂效果差。 例如在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生:我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拿着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 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 生:(讨论、汇报略)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 生:底乘以高。 2.教学策略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策略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合作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又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鲜明的特点,教师和学生有机的结合,最终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发挥出教师和学生在这知识点教学上所应起到的作用。在平时我们所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那些教师设计好整个剧本而让学生顺着剧情来表演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老师们经常提到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这类教学忽视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老师当成课堂教学的主宰,绝对权威,这样一来,课堂上的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学生学到的往往是知识的结果,而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而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单单“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学生自定步骤,为个别性学习而设计 所谓学生自定步骤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某些知识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真正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经验,每位学生都有各自原有的水平,每位学生都有怎样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