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直角坐标系(第3课时)教学设计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3课时)教学设计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2.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三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已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尤其是能准确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画图,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美妙,所以具备了建立和应用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能力。学生的活动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能在给定的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积累了一定的画图能力。

二、学生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以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画图的基础上,提出本节的具体学习任务: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坐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1、能结合所给图形的特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写出点的坐标;

2、能根据一些特殊点的坐标复原坐标系;

3、经历建立坐标系描述图形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意识。

【能力目标】

通过多角度的探索,灵活选取简便易懂的方法解决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确定旅游景点的位置,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能写出各点的坐标。

教学难点:根据一些特殊点的坐标复原坐标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方格纸若干张。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探究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图形

1.如图,矩形ABCD的长与宽分别是6,4,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

坐标。

『师』:在没有直角坐标系的情况下不能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所以应先建立直角坐标系,那么应如何选取直角坐标系呢?请大家思考。

『生1』:如下图所示,以点C为坐标原点,分别以CD,CB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由CD的长为6,CB长为4,可得A,B,C,D的坐标分别为A(6,4),B(0,4),C(0,0),D(6,0)。

『生2』:如下图所示,以点D为坐标原点,分别以CD,AD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师』:这两位同学选取坐标系的方式都是以矩形的某一个顶点为坐标原点,矩形的相邻两边所在直线分别作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的。这样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还有两种,即以A,B为原点,矩形两邻边分别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吗?

『生3』:有,如下图所示,以矩形的中心(即对角线的交点)为坐标原点,平行于矩形相邻两边的直线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B,C,D的坐标分别为A(3,2),B(-3,2),C(-3,-2),D(3,-2)。

『生4』:把上图中的横坐标逐渐向上、下移动,纵坐标左、右移动,则可得到不同的坐标系,从而得到A,B,C,D四点的不同坐标。

『师』:从刚才我们讨论的情况看,大家能发现什么?

『生』:建立直角坐标系有多种方法。

第二环节:应用

对于边长为4的整三角形ABC,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解:略(见书)。

『师』:正三角形的边长已经确定是4,则它一边上的高是不是会因

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生』:不会,只是位置变化,而长度不会变。

『师』:除了上面的直角坐标系的选取外,是否还有其他的选取

方法?

『生』:有,……

3.议一议

你认为怎样建立适合的直角坐标系?

上面三个活动的目的:

(1)体会不同的坐标系同一图形的位置不同,那么,关键点的坐标也不同。

(2)确定坐标系时,一方面是看点的位置,同时也与此点到坐标轴有关,而距离往往需要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

运用。巩固

如图,建立两个不同的直角坐标系,在各个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写出八角星8个角的顶点的坐标,并比较同一顶点在两个坐标系中的坐标.

2.如图,在一次军棋比赛中,如果团长所在的位置的坐标

为(2,-5),司令所在的位置的坐标为(4,-2),那么

工兵所在的位置的坐标为。

内容:在一次“寻宝”游戏中,寻宝人已经找到了坐标为(3,2)和(3,-2)的两个标志点,并且知道藏宝地点的坐标为(4,4),除此外不知道其他信息。如何确定直角坐标系找到宝藏?

目的:这个情境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探究性,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快乐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处理:这里仅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并不要求现在解决,而希望在本节课后面再回解该问题。

4.回解情境问题(寻宝问题)

教学处理:(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找到宝藏。(2)让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3)师生共同完成探宝。

活动目的:(1)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理解坐标系的特点,并能应用特点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3)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环节:练习

随堂练习(体现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多样性)

(补充)某地为了发展城市群,在现有的四个中小城市A,B,C,D附近新建机场E,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点的坐标。

D

第五环节:小结

内容:小结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和进步,从知识和能力上两个方面总结,老师予于肯定和鼓励。

目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A类:课本习题5.5。

B类:完成A类同时,补充:

(1)已知点A到x轴、y轴的距离均为4,求A点坐标;

(2)已知x轴上一点A(3,0),B(3,b),且AB=5,求b的值。

九寨沟第三课时教案

10、九寨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当小导游介绍九寨沟的风景。 教法:情境式启发式读悟式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齐唱《神奇的九寨》。 二、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齐读第五小节。 2、提问:这一小节与前面三个小节有什么联系?与开头呢? 3、小结:(1)首尾呼应。 (2)起总结、总起作用。从中悟出写作必须谋篇布局,巧妙构思。 三、进行课堂练习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辨析,组词:★★ 沟()县()寨()窜() 钩()具()赛()蹿() (三)反义词:★★ 神奇()清澈() 天然()机灵()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雪峰()的金丝猴 ()的湖泊()的羚羊 ()的瀑布()的大熊猫 ()的九寨()的小熊猫 (五)默写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小节。★★★ (六)提问:★★★ 1、课文最后一小节的作用是什么? (七)请你仿照第四小节中“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说一段话。★★★★ 板书设计: 10、九寨沟 (自然风光)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珍稀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扎实的职业能力准备 1、技能的概念: 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和练习而获得的能力,通常表现为某种动作系统和动作方式。 能力是人们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所具有的潜力。 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技能的获得,能力的高低又影响到掌握技能的水平。 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技能的结果。 能力的有效结合——才能。 能力的高度发展——天才。 2、技能的分类 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师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提出了全新的职业技能分类: 专业知识技能 可迁移技能 自我管理技能 1)专业知识技能:音乐专业包括乐理,曲式分析,视唱练耳,声乐器乐演奏,作 曲能力等,营销专业包括?建智专业包括? 有些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可能就会对专业知识技能做明确的要求,比如我们音乐 专业,一所琴行招聘音乐老师,如果来一个建智专业的人应聘你觉得他能胜任 吗?反过来毅然,因为这两个专业专业性都很强,但是如果是一个公司招市场 销售,公司一定要求是市场营销专业,这个条件就有点苛刻,把这一项过分夸 大了,如果是市场营销专业更好,因为有相关知识支撑,但是没有的话,也没 有关系,因为市场是跑出来的,经验是谈出来的,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新的 资产管理公司,他找我招会计人员,但是并不找我招销售人员,尽管他现在很 缺销售,为什么呢?因为做业务做销售的工作经验比较重要,所以他不在乎是 否专业出身,他看中的是人是否灵活,与相关工作经验。 专业知识技能的发现 选修的课程,也许是为了修满学分,也许是因为兴趣使然,但学好一门选修或 者辅修或双学位或一门特长,对你来说都是有益处的。 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得出你得兴趣所向或者对哪方面有 研究。 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 专业会议,比如自己每年都会参加学校安排的在湖南大学的辅导员培训,不仅 学习知名学府的先进经验,也能与其他很多高校的老师交流学习,这个过程是 对自己的工作一个很好的总结与提升。你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样也可以通过专 业会议,或者学院召开的大大小小的讲座,研讨会,来拓展你们的知识,开拓 你们的视野。 资格认证考试培训,营销专业,建智专业,学院对你们毕业有一些考证的要求 吗?我现在参加工作才知道,有人逼着你搞学习还真的很幸福,学院是通过一 些硬性指标来督促你们学习,提高专业,增强自己就业的砝码,我们一些在做 的同学中很优秀的同学,出去和别的高校优秀学生比就不见得能比得过,举例: 经管学院会计3班龙同学找工作的经历,在湖大遭到无情辗压,自尊心受挫, 想找的工作被虐,看不上的工作又犹豫不决,怕浪费了三方协议。所以现实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 观潮》第三课时教案

第一课观潮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水平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使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个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春第三课时教案

春 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春雨图”“迎春图”两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 2、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难点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分析两幅图画。 3、掌握赞春部分。 教学策略提前搜集材料。 教学准备提前搜集材料。 教学流程 导入:请同学来说一下春雨图和春风图的特征。 1、春雨图 (1)研读直接状写春雨的部分,体会语言。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2)研读写雨中自然景物的文字。 ①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②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 明确:使人感到亲切、柔和。 (3)研读写雨中的人的文字。 ①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未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②“‘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③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阅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4)春雨图的特征是什么呢?他是从什么角度去写的呢?写法是什么样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特征是细蜜、轻盈;是由物到人来写的;运用了动静相结和;用了排比、拟人的方法。 2、迎春图: (1)学生轻声齐读这一段,体会感情。 (2)体会语言。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

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淌ψ橹??嘟涣鳌#ɡ?纾鹤髡咂炔患按?乜春苫ā⒆髡呓蚪蛴形兜乜春苫ā???br>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

Unit6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四会掌握句型“Are you …?”和“Are they …?”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在情景中使用对话中的句子,并能恰当的替换句中的动词短语。 3.正确书写本课重点句型,并能够完成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难点: 1.What do ants like to eat? They don’t like it.是本课的难点。 2.本课重点句型的书写对一些学生来将会有一些难度。 三、课前准备: 1.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Read and write Listen and write)、课件素材。 2.Listen and write 部分的图片。 3.学过的单词短语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1、Warm up (热身) 活动一: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播放第六单元p78:Let’s sing部分歌曲,学生唱歌,复习有关进行时的基本句型。 (2)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唱歌曲,一边表演,帮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单词短语. 活动二:拼单词比赛: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快速出示不同的图片,可以以一秒钟更换一张的频率进行一分钟。 (2)画面内容为前面两节课所学的动词短语的图片。如果能够适当改变一下画面,出示学生没有见过的画面最好。 (3)停止后,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快速地记下看到的单词短语。 (4)一分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5)教师再次快速出示图片,30秒钟后停止。学生再次记录。 (6)30秒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7)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几次反复。 2、Review (复习) 活动三:为画面配音: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播放Let’s talk A录音,引导学生复习。 (2)请同学到前面来配音。可以一个人配音,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来配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选出最佳配音演员。 3、Presentation (新课呈现) 活动四:问答练习: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与学生进行口语问答练习。 (2)教师把一些食物的图片(包括动物喜欢吃的食品)贴在黑板上,提问: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1.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初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特征。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出示下图: 师: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 生1:1号是圆柱。 生2:2号和6号是长方体。 生3:3号是球。 生4:4号和5号是正方体。 生5:7号叫三棱柱。 师:这些图形与我们前一节课学习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这些图形是立体图形,前一节课学习的是平面图形。

生2:从这些图形中可以找到前一节课学习的平面图形。 师:有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立体图形的面) 【新课讲授】 1.观察图形,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出示下列图形: 师:你能从桌面上的这些立体图形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同桌之间说一说。 (2)引导发现。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家是安在哪里? (3)课件演示——面在体上。 2.自主探索。 (1)从立体图形中找平面图形。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方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结:画、印、描、折。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的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 (2)动手操作(画一画)。 ①提要求。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a.每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制作。b.每组图形至少要有2个。c.每组都有一叠纸,每张纸只描或印一个图形。d.请小组长先分工,再动手做一做。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 ②小组合作。 ③全班交流。 ④小结。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帮助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安到了纸上。现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融安县实验小学吴迷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预设: 1.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响亮。上课。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出课题。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12课中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师故意写错漏) 预设学生回答:1.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2.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评价学生: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 师: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感知名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We love animals第三课时教案

We love animals第三课时教案 We love animals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表示动物类单词,使学生通过学唱歌曲、做手影来调动复习兴趣。 2、要求学生能熟练听说、认读单词 monkey, dog, duck, panda, cat, rabbit ,能跟唱歌曲《Old MacDonald》。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Let's make 部分是通过做手影动物,进一步调动学习兴趣,检测学生用所学语言独立做事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力。 Let's sing 部分是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动物的词汇。 设计说明: 在 Let's sing 部分的歌曲中,有一些单词的发音较难如:here, there, everywhere, with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跟唱的方法熟悉发音。另外,教师还应适当讲解歌词的含义,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学生初步掌握书上的一段歌词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歌词稍作改动,增加几段歌词,进一步运用动物类单词演唱歌曲。ducks 改为cats, dogs ,quack, quack 改为 mew, mew, woof, woof 。 Let's make 部分,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室外,在阳光下做手影动物。在教师简单讲解、学生亲自实践中发散思维、努力创新,使学生既动

手来又动脑。最后,教师可组织巧手大赛,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同时相互学习、彼此交流,但要注意比赛期间的英文使用率。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语言(动物类单词)做事情的能力。如:表达所有或所见动物的名称,演唱含有动物类单词的歌曲等。 教学难点: 歌词中部分单词的发音 here, there, everywhere, with 。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配套的录音带。 2、教师准备 ducks, cats, dogs的头饰。 3、教师准备一幅关于老麦当劳农场的画,农场中的动物不画进去,而是另外画在纸上并剪出形状。 4、教师准备所学动物类单词卡片和图片。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共唱英文歌曲《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How are you?》 (2)学生展示英语口语对话。 (3)游戏:Do it quickly! (快速做一做) 首先,用单词卡和图片练习所学动物类单词。学生边读老师边把卡片和图片贴在黑板上或墙壁上。之后,将全班分为三、四队,每次按顺序每队出一名选手。教师给学生下指令Run to the cat. ,各

找规律第3课时教案

找规律3 ——郭莉莉【课时】第三课时 【授型】新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P87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稍复杂的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并会运用规律填数。 2、初步理解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学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观察中感受数学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稍复杂的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小调皮吗?今天小调皮要和我们一起上课。 出示小调皮的苦笑表情 师:小调皮真调皮,他一会大哭一会大笑。 1、第一组哭笑表情 师:谁来模仿一下小调皮的表情? 指名模仿第一个表情,一起模仿后面的表情。 师:谁来告诉大家这组表情有什么规律? 生说一说,师引导:这组图形的规律是按()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师:你能用数字表示出这组图形的规律吗? 生汇报,并说一说每个数字的含义。 2、第二组哭笑表情 1 3 1 3 (2 1 1 1 2 2

学生一起模仿这组小调皮的表情 师:谁来说一说这组图形的规律是按()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生汇报,并指名用数字表示出这组图形的规律,说一说每个数字的含义。 2、引入课题 师:图形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数来表示,这样即可看清图形的变化,又明白了数的含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新知 1、根据图的数量变化规律,会运用数来表示规律 (1)第1个小题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看,(出示P87例3第(1)题)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 3 6 9 12 +3 +3 +3 +3 师:这里有一些用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找一找图形排列的规律,并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指名汇报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一次比一次多3。 师:那么,后面一个应该怎么摆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摆15个正方形,摆成5列 师:你能用用一组数来表示出这一组图形码?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桥》第一课时二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

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4.学习描写大雨、洪水、老汉的句子,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Unit3__第3课时教案示例

Unit3 第3课时教案示例 【课题】UNIT THREE IS THIS YOUR SKIRT? 【教学重点】准确掌握单词及句子在四线三格中的书写。 【教学难点】理解对话及书写的单词和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1.衣物及颜色的单词卡片 2.录音机和磁带,配套录像 3.配套挂图 4.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教师使用上节课学生画的图画来引入对所学句型的巩固操练,Is this your skirt? Yes, it is. Is that your T-shirt? No, it’s not. 2、学生以小组接力赛的形式,复习巩固单词的认读和拼写。 (二)Presentation: Read and write: 1、教师播放《Color Song》,学生听后说出听到了那些颜色,教师出示表示颜色 的单词,学生互相交流。 2、教师出示配套挂图,并提示:There are so many clothes in the tree. They are very beautiful. Do you know whose clothes they are? 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根据图画理解文意。学生通过阅读,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听录音,用模仿书中的句子的方式检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可采取A、B两组比赛的方式。 3、学生看录像或听录音跟读句子,纠正语音语调。 4、学生为录像配音。 5、学生分组进行操练,佩戴头饰进行对话表演。 6、学生不看书,回忆书中要求书写的单词和句子,学生说一个,教师带领书写 一个,注意讲解。 (三)Practice:

1、Guessing game: 教师手持多张颜色的单词卡片,任抽一张,让学生猜是什么颜色,拼读出该单词可为小组加一分。统计各组得分,奖励优胜。 2、书写比赛 各组分别派代表二人参加书写比赛,每组同时进行接力书写颜色单词,书写最快且标准的为优胜组。 (四)Extension: 学生学唱歌曲:《缤纷的色彩》(《Colors》)。 【板书设计】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yellow red white blue green Is this your T-shirt? No, it’s not. 上述内容的四线三格书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一面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面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一面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检查旧课作业; 2.研习第二部分; 3.总结课文 4.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揣摩、运用”第五题,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和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已。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

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讨论、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 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 学习重点 1.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物理性质 2.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 (情境:回顾氢氧化钠腐蚀性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氢氧化钠腐蚀性的厉害) 三、常见的碱 (用视频来观察氢氧化钠固体的潮解。回顾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复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强调:是氢氧化钠“固体”。用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不会放热。) 1.NaOH

(1)NaOH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极易溶于水,同时放热。 (2)NaOH的化学性质:有强烈的腐蚀性,并易吸收CO2而变质。P55图10-5 (3)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4)用途:NaOH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NaOH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体验:让学生结合家中厨房使用的“油污王”,里面就含有少量的氢氧化钠。追问:1.为什么不能大量含有氢氧化钠?2.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 (5)保存:密封保存 注:碱液溅到手上的处理: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钙 (教学说明:氢氧化钙及其溶液的知识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物质的水溶性的地方就断断续续的作了介绍,此处的教学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整理,小结。)

(实验10-6)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微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化学性质:腐蚀性,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 CO2+Ca(OH)2== CaCO3↓+H2O (3)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4)制法:它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得到。 实验: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现象:块状生石灰变散,水沸腾。 注:石灰池里煮鸡蛋,就这个原理 (5)用途: 3.其他常见的碱:KOH、氨水 (氨水是碱,让学生结合前面分子运动的实验——氨分子不断运动是酚酞溶液变红,证明:1.分子在不断运动;2.氨气溶于水能使酚酞变红,它是一种碱。) 4.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能发生的反应。 (1)能使石蕊变蓝,使酚酞变红 (2)与CO2反应CO2+Ca(OH)2== CaCO3↓+H2O CO2+2NaOH== Na2CO3+H2O

大家的日语 第三课教案

第三课 一、单词 部屋指房间,日本传统意义上的房间是榻榻米型的。如孩子的房间,我们称之为子供部屋。家(いえ)指家,如我的家就在这附近:私の家(うち)はこの辺りです。うち(家、但一般不写成汉字),自己的家庭。 エレベーター:上下垂直方向移动的。 エスカレーター:有传动带的呈阶梯状的。 手机:携帯電話 现在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大概是1:16 p27的参考词汇大概的讲一下。 二、语法 A1: 第二课我们已学习过表示物体的指示代词:これ、それ、あれ。 今天要学习的是表示场所的指示代词:ここ(近称)、そこ(中称)、あそこ(远称)。以及疑问称どこ。どこ是对场所的疑问。 例:ここは教室です。 (这里插入讲解第二个语法A2) 我们在第一课讲过私は学生です。这个语法,表示我是。。。 今天好学习的。。。は。。。です。表示物体,人存在的场所。 ここは教室です。お手洗いはあそこです。山田さんは事務所です。 了解了这个语法之后,我们再来学习これ、それ、あれ。 これは何ですか。カバンです。 カバンはどこですか。そこです。 あそこはショッピングセンターです。 对物体的存在提出疑问,我们用疑问称どこ。 教室はどこですか。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一组指示代词:こちら、そちら、あちら。どちら。距离表示和ここ、そこ、あそこ一样。对物体,人的存在提出疑问,我们用疑问称どちら。 1:这一组指示代词可以表示场所,但语气显得更郑重。 例:朝日学校はこちらです。 2:可以表示人物:こちらはミラーさんです。 3:表方向。 例:我们问啊,学校是在哪个方向啊?其实意思就是学校在哪里,但显得更礼貌点。 学校はどちらですか。 下面我们对どちら做一些概括: 1:指不特定的方向,场所:どちらにお住まいですか。

Unit 1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3.DOC

Unit 1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正确朗读对话。 2.指引他人在不同的地点换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某一目的地。 3.了解辅音/p/, /b/, /t/ , /d/与元音/i/, /i:/ 的发音规则,并能读出相关例词。 二、教学难点: 1.如何指引他人在不同的地点换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某一目的地。 2.了解音标/p/, /b/, /t/ , /d/与元音/i/, /i:/的音和形,能够区分音标/i/, /i:/发音不同。三、课前准备: 1.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歌曲、Read and write Listen and write)。 2.本单元A部分短语图片。 四、教学过程: 1、Warm up (热身) 活动一: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教师播放第一单元P12:Let’s sing部分歌曲,学生唱歌,复习前面所学的基本句型。 2.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唱歌曲,一边表演,帮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单词短语。 活动二:拼单词比赛: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快速出示不同的画面,可以以一秒钟更换一张的频率进行一分钟。 2.画面内容为前面两节课所学的动词短语的图片。如果能够适当改变一下画面,出示学生没有见过的画面最好。 3.教师停止后,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快速地记下看到的单词短语。 4.一分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5.教师再次反复出示图片,30秒钟后停止。学生再次记录。 6.30秒钟后,教师请学生停止记录,在已写的单词短语下面画一条线。 7.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几次反复。同时可以选择显示文字或不显示文字。 8.教师将所有图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学生自己订正答案。 2、Review (复习) 活动三:探究活动汇报: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请学生自愿汇报探究活动(用how提问的/开头的句子有哪些?是什么句式?)的结果。 2.教师将学生的结果加以总结。 3.HOW:How many …? 见第二册第三单元 How much …? 见第四册第五单元 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 How often …? 多长时间…… How do you go to …?

22.《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可以抓住中心句,从整体入手分析课文,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深入体会文章各部分的内涵.通过跳动的文字,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迸发,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设计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的谈话导入,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第二自然段里什么让你感到奇异?”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2、拓展资源,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将文本看作一个研究主题,注重阅读教学前后的延伸与拓展,视学生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上有个性的反应。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对“波涛汹涌、依然、窃窃私语”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