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说》不白说

——《白说》读书报告“白说”,即白岩松说。

尽管在标题的取法上讨了巧,但是作者的本意或者说重心可能并不在此。在习惯用语中,白说,也即说了也没用,白费了功夫。不过。范仲淹有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而这恰恰触及了“白说”不白说的地方。

因此,对于白岩松这样一个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人,“说”不仅仅再是一种表达自我观点和相互交流的方式,它从某种意义上讲需要承担相当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这里的“说”,亦是传道。作者认为自己思考的,不一定正确,说的也不一定对,因而有了“白说”之嫌。但“白说”无妨,真正驱使作者选择继续说下去的原因却在于,这种发声的过程代表了经过苦苦思考,经过不断探寻,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所寄予的殷殷希望和主动承担起一份责任的担当!

那么,即使说了可能白说,但不说的话,白白失去了发声的机会。

之所以,对标题“白说”这两个字如此的计较,是因为从某种层面上讲,它体现出来的担当精神,正是我们作为大学生所必须具有的。即使我们的思考和言语最终并没有对社会起到多大的改变,成了“白说”,但思考的独立性,言语的独立性,却是我们作为崛起的新一代人,所需要的时代特质,并且,唯有这样才挑得起日后社发展的重担。

在《白说》一书中,虽然大体上说的是白岩松作为一个新闻人,对于他的行业的一些看法和感受,不过,一理通百事,其中有许多地方都与我们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有一些观点非常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和领悟。

1.做点无用的事儿

“无用”一词,乍一看类似“白说”,属于消极的词。在这样一个崇尚高效率的社会,渐渐落得一个被人遗弃的地步。然而,单单追求事物的实际效用却可能反而错过更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作者在书中倡导人们做一点看似无用的事,不要事事讲究目的,追求效率。换句话说,作者希望人们可以让生命中存在一点“闲”的状态。

而关于这种“闲”,作者做了两个层次的考量,都极具启发性。

一是作者拿出了俄罗斯和法国的例子,试图探讨创造性往往藏匿于做无用之事中,在这种百无聊赖的心境中,所诞生的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的想法,往往成为创意的源泉。

这其中,作者在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令我印象颇深,“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能够带来的好处”。

这话其实再贴近大学生不过了,当下的大学生活,对于手机有十分严重的依赖性,别的不说,单从“有用”和“无用”的角度来看,手机作为以信息收集和散播的工具,真是太高效了。它可以满满当当地占据我们所有的空闲琐碎,哪怕趁个几分钟看几条有用的新闻也是好的,结果就是连一点无聊的机会都失掉了。

这可能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消极影响,人们选择了更多的信息,却失去了思考和消化的机会。如此以往,创意是无从谈起了。

二是作者进一步的思考,如果国人真的闲下来了,真的无聊的时候,他们所做的,就必然可能成为创造的摇篮吗?

我们空闲的时候,选择看电视,跳广场舞,喝酒吃饭……但这些都是从外部物质上满足自己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很难指望这些活动转化成创造力。我们只有在无聊的时候,选择叩问自己的内心,澄清自己的本质或者追求,而不是被外界的灯火喧闹所迷去了双眼,那么

我们的闲才会真正的有所意义。

因此,我们的闲不应该是一味放纵,我们的无用也不是没有价值,反而这是一种潜力,一种对于心灵平静的追求。

2.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尽管这一章中,作者主要探讨的是,中国传媒面对的受众发生的变化以及新闻的表达形式。

这其中有一小段关于长跑者和短跑者的描述,尽管篇幅不长,但议论却很精辟。

作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短跑的时代,而是一个长跑的时代。然而可笑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多数人往往选择的是短跑者的姿态和心态——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冲上赛道,并不需要跑多远,只要完成自认为必要的一段赛程,就可以迅速离场了。

且不论这样的做法本身利弊如何,但它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原本以长跑为目标投入到比赛中的人。这不仅仅关乎媒体人,对于我们这些将来可能要在某一领域做一番学问的读书人同样重要。

因为长跑者必须要不断地忍受其他选手退出时,所带来的对自己坚持的质疑,以及漫漫长路中无法逃避的寂寞和不理解;相反,短跑者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就收到效果,甚至获得成功。

那么,当我们做学术研究的时候,是否也会因为这种短跑的心态而往往浅尝辄止,急于求成呢?我以为,有些时候这种过于功利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因此,我们不能让整个社会都盲从于短跑者的风气中。也正是如此,作者才会反过来强调,这个社会的主旋律应当是人们所不愿意的“长跑”型事业。

3.走,就有希望

从现实到梦想之间,有一段漫漫长路,白岩松将其比作一个巨大的沼泽。

当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这个近乎象牙塔的地方时,社会的残酷往往扑面而来。

而这时,同学们大概会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一脚踩进去,走了几步,发现是沼泽地,不好!转身往回跑。往回跑意味着什么?可能是继续读书,缓一缓再离开学校;也可能是调整人生规划,选择一种与世无争的方式,消极回避。

第二种,在沼泽地里苦苦前行,勉为其难,觉得对岸实在太远了,梦想实在太远了,于是坚持不住,中途被沼泽吞噬。

第三种,一开始也很失望,很艰难,觉得梦想很遥远。既然遥远,就不去想它,只管低下头深一脚浅一脚走好眼前的每一步。走着走着,居然走出了一些挣扎的乐趣,走出了一些自我价值的承认与肯定。再走着走着,猛一抬头,发现自己已在岸边,梦想近在咫尺。

作者以为,第三种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作者将其归结为一个道理——走,就有希望。

如果我们只顾眺望远方,迟早会被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所压垮,最终选择放弃;与其这样,反倒不如只把梦想深深地种在心中,先着眼于生活,着眼于当下的每一小步,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在每一小步的付出与回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只有这样,梦想才会在无声无息中渐渐靠近。

我们的大学生活何不如此,“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往往胸中有远大的抱负,可若是时时惦记,就免不了时时扼腕惋惜,惋惜当下的差距,当下的不可能。我们只有走好可能的每一小步,最终才能完成不可能的一大步。

哪怕最终并没有达到彼岸,但至少这每一小步,步步有付出,步步有收获。你的每一步既有了生活的乐趣,又不乏对于梦想的追求。那么结果如何,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