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方法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1)避免应用禁用药物。(2)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结论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第一是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第二是蛋白结合力的改变;第三是体液分布的差异。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年龄愈小愈不完善[1]。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

药特点。以下笔者对一些常用药与婴幼儿的关系作一概述。

1 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

1.1 青霉素类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小儿3日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阳性者禁用[2]。

1.2 头孢菌素类使用前应作皮试,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与乙醇(即使很小量)联合应用时,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显“醉酒样”反应[2]。

1.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1.4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幼儿慎用,如使用应减小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但应掌握好剂量[2]。

1.5 四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还可沉积于牙齿

和骨骼中,造成牙齿黄染,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因此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2]。

1.6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毒性低,可用[1]。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等,停药或减量可恢复,但患儿合并肝炎时,应禁用依托红霉素[2]。

1.7 氯霉素类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慎用[2]。

1.8 磺胺类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乳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磺胺甲基异唑近报道过敏者较多,慎用。

1.9 喹诺酮类该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婴幼儿应慎用。但也有不良反应低的报道[3]。

1.10 其他类抗真菌类药对肝、肾功能损害大,慎用。乙胺丁醇婴幼儿应禁用。

安全用药宣传手册

安全用药宣传手册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次不同日测量非药物状态下,血压水平均达高血压水平,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即诊断高血压病。 二、高血压的治疗目的l 减少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程度,降低血压。l 防止或减少心脑、肾并发症。l 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病残率。 三、高血压患病者如何服药l 在医生指导下,终身坚持服用降压药。l 服药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满意,控制血压。l 控制血压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用药量,找到适宜的维持量,长期坚持服药。l 某些降压药不能突然停药,如:醋丁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停药时应逐渐减量慢慢停用。l 用药依据个体化药,兼顾合并症综合治疗,若一种药物控制血压不理想,则采取联合用药。降压目标青年人血压 <130/85mmHg老年人血压<150/90mmHg 四、降压药物介绍药物分类药理作用代表药物钙拮抗剂舒张血管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地尔硫卓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舒张血管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拉贝洛尔、阿罗洛尔、哌唑嗪、特拉唑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舒张血管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福新普利、苯那普利、培哚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舒张血管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

奥美沙坦利尿剂减少血容量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高血压的危险团素遗传: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父母血压正常的子女大得多。但并不是每个子女都会患上高血压,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肥胖: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体重正常的人多2-4倍,并且肥胖的高血压病人比体重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患冠心病。盐摄入过多:盐摄入越多,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越高。我国南方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北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方人的饮食较清淡。高血脂症: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又导致高血压。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动脉內膜,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这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大量饮酒:饮酒量越多,人的血压水平就越高,长期过量饮酒还容易引起顽固性高血压。酒精可使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心理因素:长期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焦虑、恐惧和抑郁都可引起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缺少体力活动,如久坐的室内工作。★高血压的治疗控制血压有哪些好处?高血压病人通过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可以预防和避免由于长期高血压所导致的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高血压并发症,同时提高生活质量。高血压为什么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一旦被诊断为高血压之后就要长期用药,并配合恰当的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如有任何不良反应发生,请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保持血压始终控制在理想水平,随意停药造成血压不

婴幼儿用药原则

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 一、选好药剂 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二、掌握正确方法 1.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在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把药水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滴。 2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也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宝宝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宝宝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3.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宝宝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4.由于一些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宝宝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 5.有些宝宝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是药物拒绝服用时,家长应给孩子讲明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不吃药会耽搁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对3岁左右的幼儿尤为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并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喂药的10大误区 误区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造成后果: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用药安全经典案例回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案例1 某医院手术间,一位外科医师要求以1%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1:100000作为局部麻醉药注射。护士配好药物后,该医师将药物注入手术部位。注射后,患者立即出现心律失常,并最终导致心搏骤停。尽管采取了全面复苏措施,但该患者最终死亡。 事件发生后的调查显示,该注射器中所含的肾上腺素浓度为1:1000,而并非局部麻醉所用的1:100000。追溯原因发现,由于药房局部麻醉所用的肾上腺素1:100000缺货,所以所用的肾上腺素1:100000全部由手术室通过稀释肾上腺素1:1000提供。手术室将肾上腺素1:1000装在无菌容器中,护士需要使用时再从中抽取。但手术护士的操作被中途打断,她将肾上腺素1:1000抽入注射器后,将没有标记浓度的注射器放在后面的工作台上,并未将其稀释,而稍后当医师需要注射局部麻醉药时,该护士将肾上腺素1:1000递给了外科医师。 案例2 某医院医师在开具电子处方时误将“阿糖腺苷”点选为“阿糖胞苷”,该用药错误共累及9例儿科患者。大多数患儿在应用阿糖胞苷后的两三天内相继出现了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部分患儿还出现了白色脂肪粒或红疹、大便出血等情况。患儿须接受长期监测以评估用药对其产生的远期影响。 该事件中,由于药品名称相似,医师在电子处方系统内开具处方时发生错误。同时,药师在调剂患者药品,以及护士在给药环节均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这一错误的发生,为患儿带来不良影响。 【用药安全经典案例回顾】缓控释剂型用药安全 中日友好医院 用药错误

案例1 王先生因低钾血症服用枸橼酸钾口服溶液,复诊时医师给王先生处方了氯化钾缓释片,并告知每12小时口服2片。回家后,王先生考虑自己曾服用的枸橼酸钾口服溶液每日须服3次,认为氯化钾缓释片也应每日服3次,遂自己调整了用药次数,每日3次每次2片,2周后再次复诊,血钾水平已超过了正常上限。医师仔细询问才得知王先生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因服药次数超过了医嘱定量导致了高钾血症。 分析氯化钾缓释片每天服用2次便可达有效浓度,而许多患者却仍按每日3次服用,服药次数过多,不仅会因血药浓度过高增加不良反应,且这类药物价格较普通药物贵,无形中也会使治疗费用明显增加。 缓控释剂型用药次数不足 案例2 李先生因哮喘发作使用茶碱缓释片治疗,因其认为缓释剂型的茶碱片作用时间长,觉得每天早上使用1次即可。但连续用药1周,每天夜间仍有哮喘发作,须使用应急的沙丁胺醇气雾剂控制。在复诊时才了解到,茶碱缓释片的用法应为每12小时1次,由于晚上少用药1次,致夜间哮喘发作。 分析任何药物使用少于规定次数,都很难达到应有的血药浓度,若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肯定不能达到预期疗效。 缓控释剂型分开或嚼碎后服用 案例3 78岁的张女士因高血压长期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片),每日2次每次1片,血压控制良好。但近两天因气温骤降,张女士感觉血压明显升高,晚7点自查血压达170/110 mmHg,考虑加服1片药,但着急缓释药物起效慢,自行将硝苯地平缓释片碾碎后吞服,8点自测血压降至140/90 mmHg。9点钟,张女士发现血压又升至160/100 mmHg,担心血压没控制住,又碾碎1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吞服。在第2次服药后30分钟,张女士出现头晕恶心、心悸胸闷,继而意识模糊,被家人送往急诊抢救,才得知是由于短时间内连续服用了碾碎的硝苯地平缓释片,破碎的剂型使较大剂量的硝苯地平突然释放,诱发了心源性休克。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正确地用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级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可待因(镇咳药物)小儿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可使小婴儿虚脱,,8岁以内的小儿,使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 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小儿体内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及成熟度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也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阿托品应慎用;抗癌药物.抗甲状腺素药物哺乳期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中毒。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一)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针对性的使用。通常应用以一种抗生素为宜,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等等,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疗程不宜太长。还有抗生素抗菌谱的宽窄,广谱抗生素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 (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高热.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镇静药使患儿得到休息,利于病情恢复。特别注意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因为小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粘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困难。使用祛痰药或雾化稀释分泌物。使用平喘药应注意观察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四)泻药和止泻药:小儿腹泻和便秘时都先调节饮食,必要时用缓泻剂,止泻药一般不用,因为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 (五)退热药:退热药用后观察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复方解热止痛片副作用多,对胃有刺激,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等,大量服用会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致虚脱,婴幼儿禁用。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指征明确,避免滥用。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以防反弹。长期使用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生长降低机体免疫力。水痘禁用,加重病情。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最基本的方法。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故而更准确,但比较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三)按年龄计算 (四)按成人剂量折算

儿童用药分析初晓艺共21页

儿童用药分析 初晓艺林彬 第一部分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infancy,出生后1个月~1周岁,亦称乳儿期)、幼儿期(toddlar’s age,1~3周岁)、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6/7周岁)、学龄期 (school age,女6、男7~女12、男13周岁,亦称青春期前)、青春期或少年期(adolescence,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均在逐步增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等过程和药物敏感性均有影响。因此,儿童用药并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缩减。儿童用药应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过程处于从宫内到宫外生活急剧变化的适应过程,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以迅速变化的生理过程为特征的新生儿期,决定了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多数酶系统不够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用药诸如给药的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给药的途径等,必须确切

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既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 (一)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的状况和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pH可达6~8,但在出生后24~48h内下降至1 ~3,生后10 天左右回升至6~8,接近中性,然后渐降,至2岁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早产儿出生后pH没有下降的过程,而且出生后1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因此,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达6~8h(出生6~8个月后才接近成人),因此,主要在胃部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完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高辛等。 新生儿小肠液pH高,可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非离子态转运,肠道菌群量少,菌种特点不同且变化较大,由于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也可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使药物吸收无规律,难以预测,因此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加,如半合成青霉素类,而有些药物则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等,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相仿,如地西泮、地高辛及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等。主要在十二指肠等部位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缓慢,达峰时间延长,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

婴儿常用药

宝宝容易出现的小毛病:拉肚子,腹泻 家中常备的药品:妈咪爱、思必达、培菲康、金双歧、丁桂儿脐贴、必齐蒙脱石散 妈咪爱:平衡肠内菌群的,宝宝便秘或者拉肚子都可以用 思必达蒙脱石:治腹泻的,保护肠黏膜,可和妈咪爱配合使用 培菲康:效果不错 金双歧:调理肠胃的,一般不严重的腹泻是比较有效的 丁桂儿脐贴:适用于着凉或者或者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效果不错 必齐蒙脱石散:治疗腹泻效果很好,一般用个两三天就好了 二、宝宝容易出现的小毛病:消化不良、积食 家中常备的药品:王氏保赤丸、醒脾养儿颗粒、启脾丸、猴枣散、宝儿康口服液、婴儿健脾散、保婴丹、培菲康 王氏保赤丸:疗效特别明显,可混在辅食里 醒脾养儿颗粒:一般两三天就见效,没有副作用 启脾丸:宝宝脾胃虚弱,拉肚子、没胃口可以吃,效果不错 猴枣散:这个药可以说是万能药,什么感冒,发热,小咳嗽,脾胃不和,夜惊,盗汗都可以吃吃,非常管用!就是很苦 宝儿康口服液:一般服用一到两天拉肚症状就会好转,味甜,宝宝爱喝,没有副作用,见效快 婴儿健脾散:宝宝也不抗拒,见效快 保婴丹、培菲康:保婴丹和培菲康在腹胀、消化不良和轻微感冒都可用 三、宝宝容易出现的小毛病:发烧、感冒、流鼻涕 家中常备的药品: 退烧常备药:尼美舒利颗粒、小美林、小儿头孢、柴桂退热颗粒、退热贴、泰诺林、百服宁、同仁堂的羚羊角粉、退热栓 尼美舒利颗粒:退烧效果比较好,如果是低烧最好不用 美林:高于38以上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孩子退烧 小儿头孢:发烧低于38度就吃点消炎的药,或配合感冒药吃 柴桂退热颗粒:中成药吃了也很管用 退热贴:物理疗法退烧,贴在头部能有效的保护宝宝脑神经 泰诺林:高于38度以上按剂量服用可迅速退烧 百服宁:宝宝发烧超过38度再吃 同仁堂的羚羊角粉:退烧效果特别好,而且没有副作用,一定要煮水,不能直接吃粉 退热栓:效果不错,比口服药的伤害小一些 感冒常备药: A风寒感冒常备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好娃娃);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风寒感冒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好娃娃):治疗风寒感冒的,发热头痛 B风热感冒常备药:小儿热速清口服液、珠珀猴枣散、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治疗宝宝热伤风的,对发烧在38°左右都是有效的 珠珀猴枣散:治疗风热感冒效果比较好,一般4-5天就好了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 C流鼻涕、鼻塞常备药:艾畅、臣功再欣、鼻喷 艾畅:对流鼻涕很有效果的小儿药品

全民用药安全手册

全民用药安全手册 日常生活中,偶尔会从电台广播或电视播映中听到或看到寻找拿错药病人的紧急启事,希望看到或听到启事后立即回医院换药,可见拿错药或吃错药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情况可以说多数发生在儿科,谁都知道小儿用药是相当不容易的事,需要十分谨慎,十分认真。小儿用药首先要确保安全。 大千世界药品林林种种多若牛毛,但并非均适合小儿应用,成人能吃的小儿未必能吃,更不用说成人药量不适儿童。选择药物当然要考虑疗效,在儿科却还得考虑能不能用的问题。为了安全起见儿科用药不得不熟悉以下问题。 一、 用药与小儿生理特点小儿不能看成是缩小了的成人,他的器官结构和功能是处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与药物代谢戚戚相关的两个器官肝和肾,一司药物代谢,一司药物排出,功能均未成熟,尤其是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更为突出。肝脏微粒酶在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细胞色素 P-450、细胞色素C还原酶,在新生儿、婴幼儿活性很低,药物进入体内后久久不能被分解代谢,如按成人给药方式给药就很容易蓄积中毒。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另一种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也低,也会影响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灭活。新生儿肝酶不成熟引起药物中毒最典型不过的例子即是氯霉素引起的“灰婴综合症”。 氯霉素剂量过大(超过100mg/kg)、血浓度超过50μg/ml,新生婴儿就会出现血液循环虚脱、全身缺氧发钳、肤色苍灰、四肢厥冷和反应低下,重则夭折。另一些药物像地西潘(安定)、鲁米那和木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也有蓄积危

险,必须慎用。小儿肾脏功能未成熟影响药物排泄,也是用药安全性必须考虑的问题。刚出生新生儿肾小球滤出率仅为成人的1/4,到一岁也只有3/4,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也不完善,药物排泄能力远不及成人,用药剂量、方式不妥,也比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甚或中毒。 典型例子莫过于氨基糖或类抗生素,像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也有像曾被广泛推荐的小诺霉素等,较成人更易发生耳和肾毒性。可怜的是婴幼儿发生耳聋常不能及时发现,直到长大才发现为时已晚。因此,用此类药必须十分慎重,迫不得已才用之,切莫因贪毋须皮试而随意滥用。 二、 用药与小儿组织通透性小儿用药必须考虑组织的药物通透性,这里暂且不说孕母与胎儿之间胎盘药物转运,母亲乳汁将药物传递给乳儿,婴儿体内存在组织屏障的通透性也是值得重视的。首先要说的是血脑屏障。这种屏障存在于供应脑组织、脑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毛细血管壁,它具有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通过的功能。对药物也是如此,能选择性地允许或不允许通过。此种屏障功能也是逐渐成熟和逐渐完善的。 在成人不易通过的药物,在小儿却能顺利通过而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典型例子是婴儿使用甲氧氯普胺,即注射用的“灭吐灵”和口服的“胃复安”,是止吐药。一般说在成人和年长儿应用是安全的,但若用于婴儿,却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而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出现双眼上翻、颈项强直、头向后仰,身子直挺挺地反屈,状如反张的角弓,患儿欲哭不能,神情难以名状。另一类止泻药如苯乙哌啶,小儿腹泻若随意乱用,泻虽可止,腹却隆胀,更是因脑神经抑制,神虽安宁却会在静悄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许文娟 0454班 5号)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方法: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避免应用禁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结论: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1婴幼儿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1.1 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经皮肤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1.2 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①,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1.3 药物的代谢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新生儿在出生后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②。另外,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1.4 药物的排泄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摘要:儿童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儿童用药绝不能把它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的缩影,用药稍有不慎,极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应当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合理 引言;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的解毒和肾脏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还不健全.药物在婴幼儿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差异很大,所以婴幼儿的合理用药问题就至关重要。据报道,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每年新增加聋哑儿3万左右,50%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做到婴幼儿用药的合理安全。 正文:婴幼儿期是指出生后28天至3岁的一段时间,分为婴儿期和幼儿期。自胎儿出生后28天至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此期生长发育比较快,但由于消化和吸收功能都未发育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紊乱;从母体得到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很弱,易患感染性疾病。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是生长发育非常旺盛的时期。由于幼儿的牙齿处于生长过程,咀嚼功能又未发育完善,这个时期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呕吐以及某些营养缺乏病,例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等。 目前,婴幼儿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滥用抗生素及抗菌类药感染性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药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给宝宝用药的五大原则 0?3岁的宝宝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如果宝宝生病了,宝宝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症,做父母的又着急又心疼,希望宝宝赶快好起来。可是,有的父母缺乏医学保健常识,错误地给宝宝 吃药;或者给宝宝服药时把握不准药量一一甚至有一些父母认为,给宝宝多吃点药,病好得 快;片面依赖广告,盲目服用非处方药等等,这些用药误区都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险。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掌握宝宝安全用药的原则,使您的宝宝早日康复,远离疾病。 药品选择需慎重 由于宝宝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新代谢旺盛,血液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是不同的: 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引起中毒。药物经口服 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 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某些酶类缺乏,某些药物应用后可引起生命危险,如氯霉素可引 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到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 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出生后28天至满3岁,叫婴幼儿期。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 口服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三、联合用药(几类药同时服用)要控制 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 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 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所以,给宝宝用药应尽量少而精,尤其避免“撒大网”的用药方式。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同时用药时要考虑到宝宝

浅谈婴幼儿合理用药

浅谈婴幼儿合理用药 【关键词】婴幼儿;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婴幼儿是指从28 d~3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虽较新生儿明显成熟,但用药并不能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他们与成人在细胞通透性、蛋白结合率、体液分布上均有显著差异。而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年龄愈小愈不完善[1]。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婴幼儿合理用药,一定要掌握小儿用药特点。 1 婴幼儿合理用药原则 1.1 正确诊断选择合理药物用药之前必须进行正确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地的选择药物,避免婴幼儿药物的不良反应(ADR)的发生。通过血常规检查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对症治疗。 1.2 选择合适剂量剂量选择不当是婴幼儿ADR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许多药品没有小儿专用剂量,通常用的方法是由成人剂量来换算,多数仍按年龄、体质量或体表面积来计算小儿剂量,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适当选用。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有无药物浓度较为单一及用药时的改变,要及时调整用量。 1.3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主要由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①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经胃肠道给药安全;②急重症考虑使用静脉给药;③有些药物(如地高辛),口服较肌内注射吸收快,应引起注意;④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内注射吸收快,因而更适于迅速控制小儿惊厥;⑤由于儿童皮肤结构异于成人,皮肤黏膜用药很容易被吸收,甚至可引起中毒,体外用药时应注意[2]。 2 婴幼儿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 2.1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目前已成为治疗婴幼儿多种疾病的首选。然而抗菌药物顾名思义是作用于细菌的药物,其药物对于病毒微生物感染作用甚微或根本没有作用。婴幼儿最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一般均为病毒感染,偶有合并细菌感染。因此,经血常规检查,没有合并细菌感染者,一般只需要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休息,同时对症应用抗病毒药物经5~7 d即可恢复。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只有在继发细菌感染或小于6个月的小婴幼儿时,才考虑使用抗菌药物。80%的婴幼儿腹泻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在治疗婴幼儿腹泻时,特别是原因不明时,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物。因抗菌药物的滥用易引起后果严重的真菌性肠道感染,对婴幼儿腹泻一般应使用吸附性止泻药及肠道益生菌制剂,但同时要对并发的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予以重视及纠

安全用药小贴士

编者按:根据FDA今年发布的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安全警告和说明书修改要求,再次提醒我院医生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对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BS)、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细菌感染性恶化(ABECB)、单纯性尿路感染患者只有在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情况下才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如片剂、胶囊和注射剂),否则纳入处方点评;近日多潘立酮片和紫杉醇注射液说明书已经被要求修改,请医生仔细阅读修改要求;提醒医生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的口服制剂的说明书和《临床用药须知》都要求,使用青霉素类药前均须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再次提醒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 FDA药物全球警告: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应严格限制使用。 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5月12日发布药品安全通讯,严格限制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用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非复杂性泌尿道感染患者。警告其可能致残甚至并发多种永久性不良反应。 主要是针对全身应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片剂、胶囊、注射剂),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环丙沙星缓释剂、莫西沙星、吉米沙星。 一、为什么要严格限制? 因为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严重不良反应风险会超过获益水平,可能致残甚至并发多种永久性不良反应,这些严重不良反应会影响肌腱、肌肉、关节、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 对于老年人、肾、心、肺脏移植者或者同时应用激素治疗的人来说,更容易发生肌腱炎或肌腱断裂。 有不可逆转的外周神经病变,症状包括上下肢的疼痛、烧灼感、麻木、物力或者任何深浅感觉的改变。 二、这类药难道就不能用了? NO! 这次警告是严格限制用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非复杂性泌尿道感染患者,不是全面禁止使用。 只有在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情况下才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如片剂、胶囊和注射剂)! 三、氟喹诺酮类药品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氟喹诺酮类药品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依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适用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 四、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

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学习指导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由于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市场对儿科专用药物剂型的开发程度不够、不适当的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儿科用药复杂化的局面,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用药,如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太多,适应症过宽或失控,药物品种选择失当,用药方法不当等等,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我国现有小于14周岁的儿童约4亿,然而我国每年约有3万儿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耳毒致聋及其它不良反应。因此,小儿用药安全已成为人们强烈关注的社会问题。全面了解和掌握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科学合理的用药,是医药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更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的重点建议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儿的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小儿用药的特点、小儿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小儿用药的不良反应、小儿合理用药。 第一节、合理用药概述 一、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 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这就是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含义包括: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用药包括诊断、处方、标示、包装、分发以及病人遵医嘱治疗的整个过程。病人的依从性是指患者能否遵医嘱,与使用是否方便、不良反应轻重、医师的负责态度等因素有关。 二、合理用药的意义和目的 要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不仅微观到每个人,而且宏观到整个国家和社会;不仅发挥经济效益,还要发挥社会效益。 三、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 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 第二节、小儿的生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1. 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各系统和器官未成熟,新陈代谢旺盛,水盐转化率较成人快,但对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都较成人差,应用利尿剂时易产生电解质紊乱。 2.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身体总水量和细胞内液量较成人高,脂肪含量比例较低。 3. 小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药物的反应所以成人疗效较好的药对药物的敏感度高于成人。也可能有质的区别,不仅存在量的差异, 物,对小儿都不一定可用。 4. 小儿病情较急,病情变化快。 5.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长发育特别快,一般情况下体重可以增加3倍。因此,小儿用药必须按每日或每月每公斤体重多少来决定用药剂量。 6. 生理解剖特点:由于小儿呼吸道狭窄,炎症时粘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因此,当小儿肺炎或剧烈咳嗽时,宜用祛痰止咳,而忌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咳嗽中枢受到过度抑制而加重呼吸困难。 二、解剖生理特点 我国现有小于14岁的儿童近4亿,且多为独生子女。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为六期:

安全用药宣传手册

高血压用药小常识 高血压定义 正常血压<120/80mmHg 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 高血压≥140/90mmHg;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mmHg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mmHg 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mmHg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次不同日测量非药物状态下,血压水平均达高血压水平,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即诊断高血压病。 二、高血压的治疗目的 ●减少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程度,降低血压。 ●防止或减少心脑、肾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病残率。 三、高血压患病者如何服药 ●在医生指导下,终身坚持服用降压药。 ●服药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满意,控制血压。 ●控制血压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用药量,找到适宜的维持量,长期坚持服药。 ●某些降压药不能突然停药,如:醋丁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停 药时应逐渐减量慢慢停用。 ●用药依据个体化药,兼顾合并症综合治疗,若一种药物控制血压不理想,则采取联合用 药。 降压目标 青年人血压<130/85mmHg 老年人血压<150/90mmHg 四、降压药物介绍

高血压的危险团素 遗传: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父母血压正常的子女大得多。但并不是每个子女都会患上高血压,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肥胖: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体重正常的人多2-4倍,并且肥胖的高血压病人比体重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患冠心病。 盐摄入过多:盐摄入越多,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越高。我国南方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北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方人的饮食较清淡。 高血脂症: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又导致高血压。 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动脉內膜,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这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大量饮酒:饮酒量越多,人的血压水平就越高,长期过量饮酒还容易引起顽固性高血压。酒精可使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心理因素:长期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焦虑、恐惧和抑郁都可引起高血压。 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缺少体力活动,如久坐的室内工作。 ★高血压的治疗 控制血压有哪些好处? 高血压病人通过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可以预防和避免由于长期高血压 所导致的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高血压并发症,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为什么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一旦被诊断为高血压之后就要长期用药,并配合恰当的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如有任何不良反应发生,请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保持血压始终控制在理想水平,随意停药造成血压不能得到很好控制,易引起停药综合症,还可诱发更为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高血压没有症状需要药物治疗吗? 高血压往往没有症状,但对患者脏器的损害是持续存在的。血压的高度与并发证有关,而与患者自身症状不一定相关。因此,必须及早诊断,且要早期治疗。 过敏疾病用药小常识 过敏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尘螨、皮毛以及药物等引起人体的异常反应。过敏发生的原因不很清楚,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情况下过敏反应并不严重,但有时也可发生致命的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发生必须有2个条件,即过敏体质和接触过敏原。例如对鸡蛋过敏者,即便进食少量鸡蛋,也会出现皮疹、腹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对牛奶过敏者,只在进食牛奶时才出现腹胀、腹泻等异常反应。过敏体质与遗传有关,过敏体质的人常可出现哮喘、变态反应性鼻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腹泻等。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方法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1)避免应用禁用药物。(2)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结论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第一是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第二是蛋白结合力的改变;第三是体液分布的差异。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年龄愈小愈不完善[1]。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

药特点。以下笔者对一些常用药与婴幼儿的关系作一概述。 1 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 1.1 青霉素类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小儿3日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阳性者禁用[2]。 1.2 头孢菌素类使用前应作皮试,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与乙醇(即使很小量)联合应用时,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显“醉酒样”反应[2]。 1.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1.4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幼儿慎用,如使用应减小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但应掌握好剂量[2]。 1.5 四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还可沉积于牙齿

哺乳期安全用药指南(最新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哺乳期安全用药指南(最新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哺乳期安全用药指南(最新版) 几乎所有药物都能通过血浆-乳汁屏障转运到乳汁中,若连续地通过乳汁摄取药物,可能会对宝宝产生影响和危害,尤其是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能均未完善,且缺少与代谢相关的酶,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易产生毒性作用。 那么,妈妈们在哺乳期万一生病了,为啥去医院医生还会让打吊瓶开药方呢?医生给开的药会对宝宝有影响吗?下面给大家详细列出各种药品安全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抗生素、磺胺类、抗真菌类】 安全用药:青霉素V钾、羟氨苄青霉素、头孢拉定、红霉素 慎用药物:艾罗迪(氨苄青霉素+丙磺舒)、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 禁用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磺

胺类、四环素、土霉素、美满霉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盐酸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甲硝唑和替硝唑、呋喃妥因 1、青霉素族:如青霉素V钾、羟氨苄青霉素等,毒性较小,乳汁中含量中等,不经代谢由尿排出,对宝宝基本无影响,可用(但要排除过敏体质)。艾罗迪(氨苄青霉素+丙磺舒)则应慎用,因为丙磺舒可提高氨苄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延长其半衰期,而新生儿排泄青霉素的速度很慢,更易发生过敏反应。 2、头孢菌素族:头孢拉定极性低,极少进入血脑屏障,对宝宝安全,可用。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对宝宝的作用未知,慎用。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毒性低,可用。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在乳汁中浓度高,有肝、肾毒性,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慎用。 4、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对新生儿的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都有损害,禁用。 5、磺胺类:在乳汁中含量多少不等,可使宝宝出现高胆红素血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DOC)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一、给宝宝用药的五大原则 0~3岁的宝宝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如果宝宝生病了,宝宝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症,做父母的又着急又心疼,希望宝宝赶快好起来。可是,有的父母缺乏医学保健常识,错误地给宝宝吃药;或者给宝宝服药时把握不准药量——甚至有一些父母认为,给宝宝多吃点药,病好得快;片面依赖广告,盲目服用非处方药等等,这些用药误区都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险。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掌握宝宝安全用药的原则,使您的宝宝早日康复,远离疾病。 二、药品选择需慎重 由于宝宝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是不同的: 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引起中毒。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某些酶类缺乏,某些药物应用后可引起生命危险,如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到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出生后28天至满3岁,叫婴幼儿期。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口服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内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三、联合用药(几类药同时服用)要控制 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所以,给宝宝用药应尽量少而精,尤其避免“撒大网”的用药方式。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同时用药时要考虑到宝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