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肴之战》教案

《秦晋肴之战》教案
《秦晋肴之战》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思考:《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殽之战”发生的背景: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一旦文公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秦晋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正义只属于郑国。

三、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4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②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在这一段里,两个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蹇叔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秦穆公则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二)学习课文第5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②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

三、布置作业:

1.读译课文1—5段,熟悉内容,理清脉络。

2.预习课文6—10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6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商人形象。当发现祖国遇到危难时,弦高立即舍弃私利为国解忧。他的机智勇敢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①当机立断,随机应变。一方面自称奉郑君之命来犒劳秦师,一方面又迅速派人回国内报告。②从容镇定,言辞得体。他向秦军主帅说出一段貌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言辞,很符合一个“使者”的身分,使秦军对郑国早已准备与之周旋深信不疑。

(二)学习课文第7、8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皇武子的话有什么弦外之音?

明确: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说的话是一段颇为婉转、很有分寸而又字挟风霜的外交辞令,貌似客气的话语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是语带嘲笑的逐客令。

②思考:为什么略写“灭滑”?点一下又有什么深意?

明确:“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殽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孟明在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的才能。

(三)学习课文第9、10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本段写先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暗写了哪一个人?

明确:先轸与栾枝的争论,说明晋国在战前作了战略辩论,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思考:本段哪些内容再次印证了蹇叔的预见?

明确:蹇叔早就断定“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的军事讨论就印证了这点。原轸主张伏击秦师的道义上的根据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这恰恰从道理上与蹇叔说的“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呼应。晋“败秦师于殽”,不仅直接证实了蹇叔“御师于殽”的推断的正确性,也证明他的劳师远征,“师劳力竭”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布置作业:

1.复习6—10段,预习11—14段。

2.多义词归类。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1—13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本段与上段反映了先轸怎样的性格?

明确:先轸坚定地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放虎归山的危害性。他义愤填膺地感慨晋“亡无日矣”,他忘了君臣之礼,直呼文嬴为“妇人”,他先是“怒”,后是“唾”,他的忠直之心、刚烈之性在上段力主击秦师时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在这段怒斥纵囚的过程中更显示得淋漓尽致。

②思考:阳处父为何要释左骖,以晋襄公的名义赠孟明?

明确:阳处父赠马,是想要骗孟明下船。以晋襄公的名义更正式,按礼节孟明要下船拜谢。孟明看透了这一点,不肯下船,在船上稽首。

③思考:孟明的话中“三年,将拜君赐”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孟明的话明含感激,暗藏杀机。拜君赐的意思其实是复仇。言外之意是“我要是能保住这条命,三年之后一定要来报仇”,显示了坦率、坚强、自尊而又自信的大将风度。

(二)学习课文第14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本段如何照应开头?

明确:这一段用秦伯哭师与蹇叔哭师遥相呼应。“孤违蹇叔”照应开头,印证了蹇叔的预言“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突出了文章中心——蹇叔所说秦师必败的必然性。

②思考:这段文字又反映了秦穆公怎样的性格?

明确:这段课文写秦穆公认识到殽山之败全由自己不听蹇叔一意孤行所造成的。他“乡师而哭”,一再声称“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引咎自责,表现得非常沉痛。他“不替孟明”,“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些都反映了他在刚愎自用之外,还有着勇于承认错误和不迁怒、善用人的品质,塑造了一个性格完整丰满有血有肉的真人。

三、总结分析。

1、概括课文内容,总结文章写了哪些片段。

蹇叔哭师、王孙满论师、弦高犒师、穆公逐客、殽之战、文嬴释囚、秦伯悔过。

2、总结叙事特点:

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曹刿论战》看,《左传》写战争有怎样一个突出的特点?

明确:《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重在写人物议战,不着重写交战情景。《曹刿论战》是这样,本篇也是这样,只是“议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人物。文章对战争前的准备、交战双方及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花费笔墨很多,真正的战争过程却比较简略。

3、讨论:课文题目为《秦晋殽之战》,却只用一句话略写战争,为什么?

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殽之战,使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4、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文中人物语言,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本文中有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的典型例子:一是弦高的话委婉中透露锋芒,二是皇武子的话以殷勤之词表严正之态,三是孟明的话在谦卑中包藏杀机。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左传》中《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及《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泛读,了解大意。

秦晋崤之战词句复习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为动用法(意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举哀 6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闲敝邑:使……得到休息 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朝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 8.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通“粢”,粮食 9.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通“四”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纵敌患生

2.定语后置: (1)牛十二犒师 (2)柩有声如牛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6)将殡于曲沃 4.谓语后置句 (1)不腆敝邑 5.判断句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6.省略句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卜偃使大夫拜 (3)秦伯素服郊外 (4)使归就戮于秦 (5)先轸朝,问秦囚 (6)郑穆公使祝客馆 (7)出绛 (8)召孟明、西乞、白乙 (9)必死是间 (10)则在舟中矣

谈《秦晋崤之战》的写作特点

谈《肴之战》的写作特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和善于写人两个方面。《秦晋肴之战》作为《左传》中的杰出篇章,非常典型地、完整地体现出《左传》的艺术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晋肴之战》就象一个《左传》艺术的“微雕”,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放大”——对它的写作艺术进行一番剖析和探讨,就可以更为清楚切实地了解《左传》在叙事、写人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首先看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善于记事,它已经从《春秋》那种“断烂朝报”式的大事记,发展成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这是从简单的历史记事到光彩闪烁的历史文学的一个飞跃。《左传》的善于记事,还尤其表现在善于记叙军事战争方面的事件。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代,群雄逐鹿,战争频繁,《左传》以很多篇幅描绘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古代战争的活剧。《春晋肴之战》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幕。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在战争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斗争特别地错综复杂、尖锐激烈。《左传》既能够简炼、清晰、严谨地写出战争的全过程,又能够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关键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通过具体描写使得重点突出;既能够表现出复杂纷繁的矛盾斗争,写得波澜起伏,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又能够反映出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完整地记述了许多战例,以至后人千百年来还将《左传》作为一部兵书来研读和运用。 秦晋之间的这次战役,涉及的矛盾是极为复杂的,这里有秦与郑、秦与晋、秦与滑、秦与周的矛盾;在秦的一方,有出师和反出师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蹇叔的矛盾),有欲胜反败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孟明的矛盾);在晋的一方,有主张伐秦与反对伐秦的矛盾(表现为先轸与栾枝的矛盾),有释放秦囚与反对纵囚的矛盾(表现为文嬴、襄公与先轸的矛盾)等。但是,作者在写这矛盾极为复杂纷纭的历史事件时,却走笔从容,做到了简练清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这并非易事,需要很高的技巧。应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作者严密精巧的布局谋篇。 (一)抓住主线,突出主线 能不能把事件的复杂内容记叙得条理清楚,至关重要的是,认识上要抓住事件的主线,写作上要突出事件的主线。所谓事件的主线,就是事件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同志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且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8、310页) 《秦晋肴之战》所以能把错综复杂的战事记述得明了有致的原因正是在这里。它抓住了事件的主要矛盾——秦晋之间的矛盾,写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生动过程,以此为线,如长藤牵瓜贯穿于始终,把从属的其他矛盾组织进去,人物的出现、情节的发展、时间的迁移、地点的变换等等都围绕这条主线来安排,形成以中心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而展开的纵式结构。短短的一千字左右,就把复杂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 《秦晋肴之战》的结构完整、严谨、巧妙。它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文章一开始的序幕部分就抓住了主线,晋公显灵,卜偃传命,暗示了秦晋矛盾。有的文选在选用这篇文章时删掉了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有迷信色彩。这是从思想内容方面考虑的。但是,若从艺术形式篇章结构上看,这一段是不宜删除的。删掉了这一段,就成了一开始出现的是秦郑矛盾,从而使主线模糊不清,容易让人误解为作者在结构上的疏忽。再者,这一

《〈肴之战〉“蹇叔论战”》教案

《〈殽之战〉“蹇叔论战”》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写战争特点。 2、体会人物性格及语言的严密论辩力量和忠心。 3、重点虚词:无乃、其、之 重点实词:劳、远、东 重点句子:(略)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内容理解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在全文提示预习一节课上进行)教学步骤:(一)《殽之战》内容概括复习提问 决策阶段[(①段):] 行军阶段[(②段:)(③段:)] 战争阶段[(④段:)(⑤段:)] 战后阶段[(⑥段:)(⑦段:)] (二)导析第一段内容 1、朗读及初步理解 (1)范读①分成两场面;②两学生分别口译一场面。(2)订正学生口译,弄通全段内容。 2、自读及重点字、词、句理解。 (1)虚词:无乃()不可乎!其()谁不知?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2)实词:劳师以袭远(劳:远:)

秦师遂东(东:) (3)句式: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③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研读及思想内容把握 (1)蹇叔一共有几次说话? (2)为本段选一小标题() ①蹇叔哭师;②蹇叔谏袭郑;③蹇叔论战。 (3)蹇叔“谏袭郑”基本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哭秦师”中蹇叔有哪些预见?(用原句回答) (4)两场面中表现了秦穆公和蹇叔怎样的性格? 蹇叔: 秦穆公: (5)秦穆公为什么不听蹇叔的话? 4、全段内容概括与大语文引伸 ①《左传》写战争有一个什么样突出特点? ②“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③仿此段写一段文字评论美国打击恐怖分子战争? 例文:武力打击恐怖活动,无乃不可乎?劳命伤财,伤及无辜;恐怖分子身藏暗处,敢死不要命;战争一升级,势必引起世人恐慌,世界动荡,其挑起世界大战,也不一定。况且美国四处国际警察充任,其发战争财狼子野心,谁人不知?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2)超乘者三百乘(辆) (3)以乘韦先(四)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 (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 (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中间) (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2015高三语文文言文教学案15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十五) 编写:施信忠 【文言虚词】 六、且 (一)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 ?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 “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 ?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 .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 .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 .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解析】

秦晋崤之战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 【教学课时】四课时(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3段)第三部分(第4段)第四部分(第5、6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第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

《秦晋肴之战》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思考:《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殽之战”发生的背景: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一旦文公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秦晋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正义只属于郑国。 三、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4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②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在这一段里,两个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蹇叔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秦穆公则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二)学习课文第5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②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 三、布置作业: 1.读译课文1—5段,熟悉内容,理清脉络。 2.预习课文6—10段。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秦晋崤之战》教案设计

秦晋崤之战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 讲读课 【教学课时】 四课时(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

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第 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 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 败于崤,主帅被俘,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 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秦晋肴之战》文言知识点

《秦晋殽之战》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满足 3.堕军实而长寇仇堕通“隳”,毁坏 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缧”,捆犯人的绳索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砺”,磨砺 二、古今异义 君命大事 古义:战争今义:重大的事情 三、一词多义 ①超乘者三百乘(sheng) 名词,兵车 乘②超乘(sheng)者三百乘量词,辆 ③以乘(sheng)韦先,牛十二犒数词,四 ④因利乘(cheng)便动词,趁着 ⑤公与之乘(cheng),战于长勺动词,乘车 ①秦师过周北门/宫车过也动词,经过 ②孤之过也/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名词,过错 过③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错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就居(《小石潭记》)副词,过分 ⑤《过秦论》动词,指责,责备 ①击之,必大捷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焉②余收尔骨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从(在)那/这里 ③且焉置土石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④君何辱讨焉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们” ⑤杀鸡焉用牛刀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 ⑦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 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语气副词,表反问(反诘),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 其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 ④吾子取其麋鹿指示代词,那/那里 ⑤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的

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他们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师:发兵 (2)秦师遂东东:向东进军 (3)左右免胃而下下:下车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砺秣:喂 (6)子墨衰绖墨: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墨:穿黑色丧服 (8)晋于是始墨墨:穿黑色丧服 (9)秦伯素服郊次素服:穿素服 (10)武夫力而拘诸原力:花力气 2.名词作状语 秦伯素服郊次郊: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远方的国家 (2)人险而脱险:险境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历兵、马矣载:装载之物 (2)行则备一夕之卫卫:保卫工作 (3)围之不继继:接续的部队 (4)奉不可失奉:奉送的机会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施:施舍的恩惠 (6)三年将拜君赐赐:恩赐 (7)寡君之以为戮戮:杀戮的对象 5.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勤:使......劳苦 (3)以闲敝邑闲:使......安闲 (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使......受辱 6.为动用法 (1)蹇叔哭之哭:为......哭 (2)秦人不哀吾丧而伐我同姓哀:为......哀悼 五、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完整)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推荐文档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 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 (6)乡师而哭乡:通()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 (三)解释重要词语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若潜.师以来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师劳.力竭 6、无乃 ..不可乎. 7、勤.而无所 8、必有悖.心 9、蹇叔之子与.师 10、晋人御.师必于殽 11、必死是.间 12、余收尔骨焉. 13、超乘 ..者三百乘. 14、秦师轻.而无礼 15、无礼则脱.16、以乘.韦先 17、敢.犒从者 18、不腆.敝邑 19、为从者之淹. 20、居则具.一日之积. 21、且使遽.告于郑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使皇武子辞.焉 24、以.闲敝邑 25、不可冀.也 26、攻之不克. 27、吾其.还也 28、而以.贪勤民 29、天奉.我也 30、彼实.构吾二君

31、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32、君何辱 ..讨焉 33、以逞.寡君之志. 34、吾舍.之矣 35、武夫力而拘诸原 ... 36、妇人暂.而免.诸国 37、堕.军实而长寇仇 38、亡.无日矣 39、不顾.而唾 40、及诸.河 41、释.左骖赠孟明 42、死且.不朽. 43、若从.君惠而免之 44、秦伯素服郊次. 45、乡.师而哭 46、不替.孟明 47、且吾不以.一眚掩 ..大德 (四)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 (2)余收尔骨焉() (3)君何辱讨焉() 2、且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 (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5)吾子取其麋鹿() 5、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2)为吾子之将行也()(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6、乘 (1)超乘者三百乘() (2)超乘者三百乘() (3)以乘韦先() 7、而 (1)勤而无所() (2)哭而送之() (3)左右免胃而下() (4)秦师轻而无礼() (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7)入险而脱() 8、之 (1)何施之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秦晋肴之战原文+译文

1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去世。晋文公死后的第二天,将要在曲沃殡葬;刚出晋国都城绛, 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 棺木中传出像牛叫的声音。卜偃带领众官员向灵柩行礼,说:“国君向我们发布战争命令: 秦军将要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攻打他们,一定大功告捷。” 2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人派我掌管北边城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发兵来袭击, 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 郑国郑国可以得到。”秦穆公向蹇叔询问这件事,蹇叔说:“让军队疲劳地去袭击远方的国家, 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不是我听说过的事。军队疲劳,力量都用完了,远方国家(指郑国)的君主作好了准备,恐怕不可以吧。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而无功,(士兵)必定有叛离的心思;况且行军千里, 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难道谁会不知道!”秦穆公拒绝听取蹇叔的意见。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 蹇叔为这事大哭,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去,现在你坟上的树木都已经长得合抱粗了!” 3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蹇叔的儿子在部队里,(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阻击我们的军队, 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有南北两座山,那南面一座是夏代国君皋的墓地;那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4秦师遂东。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5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天子都城(洛阳)的北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摘下头盔下车步行, 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 接着三百辆兵车的战士一跃而登上车。周襄王之孙满(这时)尚且幼小,看到这种情形, 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 对周襄王说:“秦国军队轻狂放肆而且没有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放肆就少谋略, 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秦晋肴之战赏析

《秦晋肴之战》赏析 《秦晋殽之战》赏析 【作品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体史一书。作者姓氏不详,旧说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本书按照鲁国先后1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它善于记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不但叙事井井有条,详略得宜,而且能绘声绘色地刻划人物的言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史传散文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题解】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标题是编者加的。文章记

叙的是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在这以前,秦晋本是盟国。晋文公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返国做了国君。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伐郑。郑国派烛之武潜入秦军,利用秦晋之间的利害冲突说服秦穆公撤军。秦军撤退时,留下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三个将领驻守郑都。于是晋国也只得撤军。郑与晋毗邻接壤,此后,郑为了睦邻,又同晋结盟。鲁僖公三十二年冬, 晋文公卒。秦穆公为了树立秦国对中原的霸权,利用这个机会举兵袭郑。晋国在秦军返回时,截击之于殽陵山区。这篇文章记叙的就是这次战役的经过和结局。殽,yáo,同“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地势险要。 【注评】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使告:使(人)告,兼语省。于:向,介词。“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其:他们的。北门:指郑国都城的北门。管:钥匙。若潜师以来,若:如果,连词。潜师:秘密行军。师,军队。以:连词,作用同“而”。国可得也。”国:都城。穆公访诸蹇(jiǎn)叔。访:咨询,征求意见。诸:“之于”的合音,兼词,其中“之”代潜师袭郑一事。蹇叔:秦国的元老。蹇叔曰:“劳师以袭远,劳师:使军队劳累。“劳”属使动用

高中文言文《秦晋肴之战》重点词句解释

高中文言文《秦晋肴之战》重点词句解释 《秦晋殽之战》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劳师以袭远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遂墨以葬文公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以间敝邑(间,通“闲”,使得到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餍”,满足)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隳”,毁弃) 5、乡师而哭(乡,通“向”,对着) 6、不以累臣衅鼓 一词多义 1、免 左右免胄而下妇人暂而免诸国2、乘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超乘者三百乘 3、辞 公辞焉 使皇武子辞焉4、御

晋人御师必于殽梁弘御戎5、实 彼实构吾二君堕军实而长寇雠6、从 敢犒从者若从君惠而免之 虚词 1、以 2、为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为吾子之将行也为从者之淹 莱驹为右3、焉 公辞焉 有二陵焉余收尔骨焉君何辱讨焉4、其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吾子取其麋鹿吾其还也其为死君乎 重点实词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穆公访.之蹇叔 3、蹇叔之子与. 师4、无礼则脱. 5、为从者之淹.6、夫人请之,吾舍.之矣7、不替.孟明,孤之过也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若潜师以来师,名作动发兵 2、秦师遂东东,名作动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名作动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名作动做生意 5、

子墨衰绖墨,名作动染黑 1 6、遂墨以葬文公墨,名作动穿黑色衣服 7、晋于是始墨墨,名作动穿黑色衣服 8、先轸朝,问秦囚朝,名作动上朝 9、秦伯素服郊次素服,名作动穿素服;郊,名作状在郊外 10、武夫力而拘诸原力,名作动竭尽全力 11、劳师以袭远劳,使动使……劳累;远,形作名远方的国家 12、入险而脱险,形作名险要的地方 13、而以贪勤民勤,使动使……劳 14、彼实构吾二君构,使动使……结怨 15、以逞寡君之志逞,使动使……满意 16、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使动使……受辱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判断句 2、晋人御师必于殽。介后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判断句 4、牛十二犒师。定语后置句 5、使归就戮于秦。省略;介后 6、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判断句 7、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介后 8、尔何知!宾语前置句 9、败秦师于殽介后10、将殡于曲沃。介后

文言固定句式教学案

姓名文言固定句式教学案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译文: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文: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译文: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 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译文: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同义结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译文: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译文: 例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译文: 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11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译文: 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2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3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译文: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4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文: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15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译文: 例16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译文: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17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 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难道……吗?“ 例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 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9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例20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 译文: 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1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 例22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译文: 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 例24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译文: 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