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教学设计

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教学设计
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教学设计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第一节认识结构

一、教材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结构的涵义,是学生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进而,使学生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并且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报告。最终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案例,充分让学生参与讨论、动手实验、演示实验等多种方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引入

上学年学习了设计的基本

知识,熟悉了设计的一般过

程,这一年将进一步学习技术

设计的几个重要思想与方法,

包括结构、流程、系统和控

制。

举例:用一些典型

的、生活中的例子让

学生对结构、流程、

系统和控制有初步的

认识,打破其神秘

感。

让学生对本学期

的知识有个初步

的认识。

一、了解结构

过渡: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

样的结构。这些结构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物体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各种物体中。

多媒体展示:选取蜂巢、雪花、贝壳、桥梁、长城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结构的形态,它们的共同点是:

(1)各自都有组成部分(2)是有序的搭配和排列

生活中常见的结构都要承受一定力的作用。那么结构与力有什么关系呢?。充分感受结构的魅力

并初步总结出结构的

涵义。

从而引出结构的含

义,广义上:结构是

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

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

排列。

接着给出构件的概

念。在工程中,结构

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

构件。

运用多媒体展

示,让学生具体

感受到结构的形

态,使知识的接

受更形象、具

体。

多媒体展示:选取桥梁和椅子

的受力来分析两者的受力情况

看展示

二、结构与力

通过分析椅子和桥的共同之

处:

(1)这些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形状

(2)都需要承受外力的作用(3)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抵抗其形状和大小改变的能力。

我们知道生活中很多结构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就会遭到破坏其实上就是当其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多媒体展示:选取近期的一个热点新闻,九江大桥被撞断。当我们知道了结构与力的关系后,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作用在引出从力学角度结构

的含义。从力学的角

度:结构是指可承受

一定应力的架构形

态,它可以抵抗能引

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

力。

让学生通过具体

的例子,了解什

么是力,及其作

用。

结构或构件上的各种力。也就是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包括拉力、压力、扭

转力、弯曲力和剪切

力,结合例子、图

片、动手实验。

看图片,并明确

各种力的名称、

作用

二、三、结构的类型

我们知道生活中的结构是千奇

百态的,根据物体的结构形

态,通常将结构分为实体结

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1.实体结构是利用自身来承受荷载,主要承受压力。框架结构

2。框架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既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

3.壳形结构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1.如墙壁、柱子、实

心球等等。(结合图

片举例分析、利用实

体泡沫演示)。

2.如窗户、画框、房

子的架构等等。(结

合图片举例分析、利

用框架泡沫演示)。

3.如头盔、汽车飞机

的外壳等等。(结合

图片举例分析)。

通过三种结构的

引入,让学生通

过自己思考,及

课件的配合,对

这三种结构有更

深入的认识。

小结与练习演示实验:手握鸡蛋不破

一、结构的涵义(从力学的角

度)

二、结构的5种不同受力类型

三、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形结

学生做实验通过练习,让学

生把知识掌握得

更好。

板书设计1.1结构与设计

一、了解结构

二、结构与力

三、结构的分类

第二节探究结构(一)

一、教材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内容从一个工程事故引入,以期加深学生对工程设计中质量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本节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结构的性质:结构的稳定性;结构与强度;结构的连接;技术试验。在“设计与实践”栏目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三脚架上施加重物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技术试验时,应该观察及记录好内容,写出技术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总结。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指导学生的技术试验,加深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多种因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技术试验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引入

播放“因温州市区车站

大道财富中心楼下巨型广告

牌被大风吹倒,19辆轿车受

损。”的视频,再展示全国

各地都不时有广告牌被风吹

倒造成伤亡、损失的图片。

问“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这些

因广告牌被风吹倒造成伤

亡、损失的事故呢?”

学生讨论、思考

“影响结构稳固的

因素有哪些呢?”

并回答。

让学生了

解结构的稳定

性在技术设计

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树立质

量管理的观念

和对产品安全

性负责的社会

责任感。

一、结构的稳定性

教师拿出一个A形梯,

让一位学生展示应该如何使

用A形梯。

问“为什么要把A形梯

的横档放平直呢?不要这个

横档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引入三角

形的稳定性。

1.让一位学生把一个较重

的书包放在A形梯顶端,尝

试推一下梯子,感觉梯子的

摇晃情况;

把一个较重的书包放在A

形梯中间两横档上铺的木板

上,尝试用同样

2.大小的力推一下梯子,感

觉梯子的摇晃情况;

比较两次摇晃的大小差

异。分析其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引入影响

结构稳定性的

因素

问:保证A形梯结构稳定的

原因有哪些方面?

*结构的稳定性与它的几何

形状、支撑面积大小和重心

分析归纳

位置密切相关。

二、结构的强度学生两人为一组分组试验:

在两叠相同高度相隔20CM

的书中间悬挂四条直棒(1

号棒(粗圆实心泡沫棒,直

径:2cm),2号棒(细圆

实心泡沫棒,直经:

0.5cm),3号棒(粗圆空心

泡沫棒,直经:2cm),4

号棒(细木棒,直经:

0.5cm),其中2号与3号

棒材料的横截面积相同),

分别在四直棒上面同时依次

悬挂1个-3个钩码。观察四

直棒的变化,记录变形情

况。

(填附表1)

学生实践并

观察、思考、分析

原因

1、在不断增加挂码时,直棒

的形状是否有变化?是什么

导致这样的变化?

*结构强度和内力的概念。

观察形状变化引入结构强度

和内力的概念

2. 1号棒与2号棒直径相同

材料不同的直棒在挂上同等

数量钩码时变形情况是否有

学生思考分析引入应力。

不同?那么相同直径直棒的

变形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外力与材料不变的条件

下,构件被破坏的程度与它

的截面积有关。

*应力:构件的横截面积所受

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

*公式:δ=N/A,

(强调各符号的含义和单

学生思考,并根据

公式进行计算。

引入应力的公

位)

练习:课本P15,建筑物的支柱是怎样承受压力的?求支柱所受的应力。

提示学生观察课室内的支柱,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3、2号棒与4号棒直径相同材料不同的直棒在挂上同等数量钩码时变形情况是否有不同?那么相同直径直棒的变形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结构强度与材料也有关系。学生思考分析通过试验发现

材料对强度的

影响。

4、2号棒与3号棒材料的横截面积相同,挂上同等数量钩码时变形情况是否有不同?为什么?

*结构的强度与材料本身的形状有关。

课本P19页图1-42

了解不同形状与强度的变化特点。学生思考分析通过试验发现

材料的形状对

强度的影响。

5、结构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影响结构

强度的因素。

小结复习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1.2探究结构(一)

一、结构的稳定性

二、结构的强度

教学设计

亮点

结构稳定性、强度的演示实验设计得很好,学生易于接受。

第二节探究结构(二)

一、教材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内容从一个工程事故引入,以期加深学生对工程设计中质量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本节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结构的性质:结构的稳定性;结构与强度;结构的连接;技术试验。在“设计与实践”栏目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三脚架上施加重物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技术试验时,应该观察及记录好内容,写出技术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总结。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指导学生的技术试验,加深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多种因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技术试验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复习1、什么是结构的稳定

性?

2、结构的稳定性与什么

因素有关?

3、什么是结构强度?

4、应力的公式?

5、结构强度与什么因素

有关?学生思考、回忆复习上一课内

容为本课的技

术试验提供理

论基础。

三、结构的连接竹签搭建平台试验:(填附

表2)

教师提供五支竹签、一把热

熔枪、一条热熔胶、一段棉

线、一把小刀和一个100g

砝码。让学生以两人为一

组,设计一个可在顶部放置

一个100g砝码的结构。要

学生分组设计、制

作并书写试验报

告。

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在实

践中分析问题

的能力。

求:结构稳定并且垂直高度越高越好。竹签可折断。

制作过程与成品的展示交流分析哪些部分影响了作品的强度和稳定性。学生分析影响作品

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在展示交流中

取长补短。

四、结构和强度和稳定性试验比较学生作品中不同的连接

方式的稳定性,并指出对于

不同的应用场合应该对应选

择不同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连接方式:榫接、螺

栓连接、胶粘、绳系、焊

接、铆接

问:“根据各种连接方式的

特点不同,应该对应使用在

哪些地方的连接上?举例说

明。”

讨论、分析不同的

连接方式对稳定性

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选

择技术。

小结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

素有哪些?

学生归纳小结复习全节内容

板书设计1.2探究结构(二)

三、结构的连接

四、结构和强度和稳定性试验

教学设计

亮点

结构稳定性、强度的演示实验设计得很好,学生易于接受。

第三节结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要求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结构设计和模型制作过程。教材以一位中学生的发明自述为案例引入,让学生知道,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和用于创新,人人都有发明和创造的机会,并且用以增强学生完成本节设计和制作内容的信心。本节是以合作学习的的方

式,完成模型土桥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通过明确问题、制定初步方案设计、制作、试验检测、优化和改进以及评价全过程的参与,初步学会结构设计的方法加深对前述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结构基础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技术素养的目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结构设计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一、复习一、1、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发

现与明确问题—确定设计

课题—收集资料—制定设

计方案—具体、详尽的设

计—产品研制—评价、提

出改进意见—修改设计—

设计完成。

2、设计的方法

?常规设计法

?系统设计法

?功能设计法

?工效设计法

?可靠性设计法

?最优化设计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复习《技术与设计

1》中的设计的过程

与方法,与本节课

的结构设计结合起

来,进一步巩固设

计的知识。

一般性介绍,

让学生对本节

课的知识有个

大略的认识。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结构设计的过程二、明确设计目标及要求

?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模型制作

?检测、优化和改进设

了解结构设计的流

一般性介绍,

让学生对流程

有所了解。

评价

三、任务布置三、1、阅读书P23-P27

2、小组讨论选题和分

工,在下列四个设计项目中

选择一个作为小组结构设计

对象:(5分钟)

便携式小板凳多功能

简易书架

多功能文具新型悬索

桥模型

3、针对小组设计目标,

20分钟内每人独自完成自己

的设计方案。

发挥个人的创新思

维,锻炼学生的观

察能力。

完成设计方案。

让学生自主选

题,增强学生

学习能动性。

四、任务检查四、检查学生个人结构设计

方案的完成情况,并给出适

当的指导。

学生完成任务,自

提高学生的动

手能力。

五、小组任务布置五、1、根据小组成员设计方

案,合成小组设计方案

2、课后根据小组设计方

案自备材料,并制作成设计

目标的各个构件

3、下次课堂进行构件组

装,并完成小组设计方案。

各小组演示讲解本小组结构

设计作品,给其他小组的作

品打分,好的作品由学校保

存留作将来展示。

合成小组设计方

案,培养团队精神

让学生有制作

作品的积极

性。

小结本节课让大家学习了设计的过程,并在具体项目中体会设计的乐趣,希望大家在下次课能够拿出精美的结构模型,享受设计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1.3结构设计

一、明确设计目标及要求

二、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三、模型制作

四、检测、优化和改进设计

五、评价

教学设计

亮点

具体任务,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第四节典型结构的欣赏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典型结构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结构设计中所蕴藏的人文内涵,并从民族特色、时代性和文化背景等角度进行欣赏和评价。同时,让学生从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已学的结构知识等方面来欣赏和评价经典的、有特色的结构设计。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透过经典结构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技术、文化等角度欣赏并评阶典型结构的设计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提问:

1.什么叫结构?常见的结构

有哪些?受力特点如何?

2.结构的两个重要性质是什

么?

学生回忆、再现、

作答

知识准备

情景导入1、播放视频

①赵州桥

②侗族的风雨桥

2、提示:在观看时注意

①两桥的结构特点

②两桥的受力分析

③两桥的文化寓意和民族特

根椐教师的提示,

带着问题进行思

考、观看并作好记

录。

通过观看经典

设计,加深对

结构的理解,

同时感受中华

民族建筑文化

的高深。

合作、探究、能力展现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

流。选派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讨论、回答:

1、赵州桥

结构:拱肩加拱的

敞肩结构。

通过两桥的结

构特点,受力

分析,理解两

桥文化价值、

民族特色和设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2、提出问题

①两桥的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②对两桥进行受力分析

③两桥具有什么价值和民族特色?受力分析:压力—

拱圈—拱角—基础

价值: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科学价

值。

2、侗族风雨桥

结构:集桥、廊、

亭一体。受力特

点:木板下面受拉

力。

民族特色:公益

性、团结性。

计的文化内

涵。

教师归纳讲授新课1、归纳学生的汇报结果。

2、利用课件投影进行结构欣

赏时可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设计创意和表现力,材料的合理使用、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的个性特征等。

3、举例: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的作品“蛋形椅”。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赏析。结合已有的知识、

生活经验,观看的

视频、理解欣赏结

构可从技术和文化

角度进行。

学生欣赏的角

度可能是单

一,片面的,

通过教师的归

纳、举例、形

成评价,欣赏

的角度。

学生能力拓展提问:

1、在对作品进行欣赏,除了

技术和文化两角度外,还可

以从哪些角度欣赏。

2、投影图片:客家土楼

3、思考:多角度来欣赏客家

土楼的建筑文化。

4、教师归纳(可从“客家

人”的由来,客家土楼的结

构,布局等进行欣赏)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

识进行思考回答。

根据部分学生

来自客家,对

这一典型的建

筑具有一定的

了解、亲切

感。通过这一

部分学生的带

动,调动全班

学习的积极

性,达到能力

的拓展。

开阔学生视野1、播放“故宫”视频;

2、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欣赏

⑴巧妙而科学的木结构体

系;

⑵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根据教师的提示欣

赏、观看作品,并

作好适当记录。

通过观看“故

宫”这一经典

建筑,加深同

学们对结构知

识的理解,领

会欣赏作品可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①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②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③色彩的运用。多角度进行,开阔学生的视野。

小结能够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在进行作品欣赏时除了可从技术和文化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1.4典型结构的欣赏

一、建筑与文化

二、建设与技术

教学设计

亮点

课堂内容与添加的视频、图片等内容配合的极好

第二章流程与设计

第一节了解流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

1、知道什么是流程。

2、理解流程的含义。

3、抓住流程的两大特征——环节和时序。

4、能够找出生活中比较熟悉流程的环节和时序。

5、提高学生依据科学流程合理处理问题的意识。

6、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流程对学习、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方法:针对确定的案例,分析得出关于时序、环节和流程的表达;经历对案例和问题的探讨、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的流程,渗透技术的人文特性,探究流程背后所隐含的更深的思想。通过各组讨论、分析、活动,养成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时序、环节、流程以及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掌握流程是以时间为核心的概念,并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难点:①如何制合理的流程②掌握和理解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合理流程。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不干干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做,比如说我们一天要上那节课,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都按照定一定的流程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下流程。首先我们先来看两个书上面的案例:

1.马铃薯的播种流程:切种→布种→掩种。

2.冲印照片的工作流程:冲印:感光胶片(底片)→印象:底片→照片。

这两个流程主要先入为主,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流程是什么。

课外案例:思考:假如我们要泡茶喝。条件是:开水壶要洗;茶壶、茶杯也要洗;火已生起来了;茶叶也有了。该怎么办?

学生:1、先洗净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等水开;水开以后才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洗茶杯;然后泡茶。

2、先洗开水壶,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一切都准备好了,才灌水烧水;坐待水开泡茶。

3、先洗好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烧的时候,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就泡茶。

老师:分析,前两种方法都不是很好,主要是浪费时间,然而第三种方法却能充分的利用时间,这就是有一定做事情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做的好处。

引出时序的概念:这种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叫做时序。

其他实例演示,对自行车前圈的安装过程:上钢丝→编花→装前轴→装外胎→装内胎→上气门。

总结:其实任何一个流程都反映了一定时序

任何一项生产或生活活动都有一定的时序。时序体现了具体活动内容的先后关系,有的不可以颠倒,有的可以颠倒,有的还可以同时进行。

老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时序可以颠倒?哪些不可以颠倒?哪些可以同时进行呢?

学生:可以颠倒的时序比如说:早晨洗漱的时候可以先洗脸再刷牙,也可以先刷牙再洗脸;洗头的时候可以先把头发弄湿再放洗头水,也可以先放洗头水再洗头。不可以颠倒的时序比如说:只有先拆开自行车的外胎,才能检查和修补漏气的内胎,因为内胎被保护在外胎之内;煎鸡蛋时,先放油,后放鸡蛋,这个次序不能颠倒,因为高温下,在锅与鸡蛋之间没有油的润滑,会烧焦鸡蛋。可以同时进行比如说:一边走路一边一边听歌等。

小结:不可颠倒的时序往往反映了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规律或机理,我们应当尊重和遵循这些规律或机理。

老师:我们每天放学都要回家,那么我们回家的时候开门是怎么样的一个流程呢?

学生:拿出钥匙→插入匙孔→旋转钥匙→开门进屋。

引出环节的概念,开门是按照一步一步的环节进行的。对于一项活动,我们可以依据它的某种特征,或者某个具体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个过程或阶段。

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环节又包含若干可以分解的、目标更具体的事项。

思考:倒是什么是流程?

学生:流程就是做事情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步骤去做事情的过程。

流程:具有以上两大特征(关键点)的过程,即若干环节随着时间的变化,依序完成的进程流,称为流程。流程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去做事情的顺序。流程是以时间为核心的概念。

给同学们演示另外的几个流程:

1、让同学们对淘宝网的购物流程进行排序:①付款给支付宝②选择产品后,点击购买

③确定支付、完成交易④收货⑤卖家发货。

学生:②→①→⑤→④→③

下面像同学们介绍一下流程的几种表现形式: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分别举例,例如,开学典礼的时间安排、课程表、采购员采购流程、组装积木、诸葛锁)。

在生活中的流程:案例讨论,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洗衣机洗衣:1小时、电饭锅煮饭:30分钟、烧菜:40分钟、吃饭:20分钟、读报:10分钟。

讨论一下,会有哪些不同的流程?

学生:洗衣机洗衣→电饭锅煮饭→烧菜→吃饭→读报。一共两小时四十分钟。

洗衣服的同时还要电饭锅煮饭和烧菜,然后吃饭,最后读报,这样一共是一小时十分

钟。

我们可以发现很好的安排好这个流程可以很好的节约时间,能够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畅的进行。

归纳流程对于日常生活的意义

提高生活效率、使生活变得有序和合理、使生活更为安全、使生活质量更高、减少生活的盲从。

在生产中的流程:三个视频(手机制作的生产流程、马自达2的生产流程、保时捷3D 动画生产流程)。

思考:为什么要设计生产流水线?

更好的控制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每道工序的时间、减少人力、提高生产的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最后的问题:请同学回答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流程是什么?

学生:先安装设备、氢气检纯试管倾,先通氢气后点灯。黑色变红水珠出,熄灭灯后再停氢。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详细解说:(1、氢气检纯试管倾:"氢气检纯"的意思是说通入大试管的氢气必须先检查纯度,否则有爆炸的危险;"试管倾"的意思是说为了防止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却回流导致试管破裂必须使试管倾斜(使管口低于管底)。2、先通氢气后点灯:意思是说做该实验时务必先通一会氢气,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出之后,再点燃酒精灯,否则氢气和空气混合在受热的条件下将可能发生爆炸。3、黑色变红水珠出:意思是说待黑色粉末(氧化铜)全部变成光亮的红色(铜粉),同时管口有大量的水珠出现时,说明反应已完全,至此停止实验。4、熄灭灯后再停氢:意思是说停止实验时务必先熄灭酒精灯,过一会儿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否则,空气将进

入试管,这样还原出来的铜又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受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重新生成氧化铜,于是导致实验失败。)

整个的过程:准备→通入氢气→加热→观察结果→停止加热→停止通氢气。

总结:流程主要是由时序和环节组成,其中环节可分解但分法不一,时序有的可以颠倒、有的不能颠倒、有的能够同时进行。

第二节流程的组成与描述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流程的基本组成;

2、了解流程可用不同的方式描述,重点是方框流程图的种类,约定的几何图形和符号的具体意义。

B.能力目标

1、能应用环节和时序的概念表述和分析一般的流程;

2、能应用文字、表格、方框流程图来描述一般的流程;

3、在对“检测分支点”着重认识的基础上,能用有检测分支点的方框流程图描述简单流程并能识读简单的有检测分支点的方框流程图。

二、重点和难点

在极为有限的课时内,组织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检测分支点”并应用有检测分支点的方框流程图描述一些简单的流程。

三、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本节课程的电子灯片。

四、教学方法

通用技术一教案全套(加实验34课时)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1、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策略: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钉、拔木条上的钉子》 器材: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 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 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案《图文混排》

制作小板报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阳里小学黄醒球 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第二册第一章计算机文字处理第六节。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制作小板报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经学过小板报的准备、设置规格、规划,刊头设计和输入文本,学习图文混排能够使小板报主题突出,版面鲜艳,充满生气,活泼感人,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这是首次学习图文混排处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演示文稿,网页等图文混排的技能基础;同时,学好本课内容有利于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本课重点:掌握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和剪裁图片。 本课难点:综合应用图文混排的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信息技术差不多两年,具有电脑基本的操作技能。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他们也已经熟识金山文字的操作界面及文字排版的技能,初步了解了金山文字操作规律。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制作了一个纯文本的小报,渴望能够将单一的小报进行润色、丰富。电脑技术是一种技能的操作,鉴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缺少练习,因此操作水平

有一定差距,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小组合作,加强互教互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根据版面需要对图片设置适合的环绕方式。 2) 能够将图片剪裁成椭圆形、多边形等,丰富小报版面。 2、过程与方法: 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个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懂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查书、课件等手 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引导学生学会跟同伴交流,交换意见,互相评价的好习惯。 2) 促进学生对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的美感欣赏的培养。 五、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模式,首先以两幅电子小报对比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通过观察、思考感悟任务,接受任务,然后通过看课本、观看软件、请教同学、小组讨论、请教老师等多种学习方法展开研究式、探索式学习,通过学生交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简单任务学生演示;复杂问题教师引领,逐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 而实现学生自身能力的构建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本课还注重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架设网络评价系统,给学生一个更人性化更先进有效的学习、交流、评价环境。在教学方法中渗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高中通用技术 1.3《技术的未来》(2)教案

技术的未来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未来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课时:共1课时 作者:刘洪艳(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畅想中,在交流讨论中,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3)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技术的未来进行畅想交流、案例分析和技术对未来的发展的辩论,初步掌握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等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通过总结和联系,使学生对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技术的未来有整体的认识,把学生快乐地、理性地带进技术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既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因此不仅对全书具有引领作用,对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领作用,他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章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理解技术的基本知识,感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从而为学生进行其他模块的技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对于

(完整word)高中通用技术教案方案的构思方法

方案的构思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案构思的几种常用方法; 2、能灵活地运用草图法、模仿法和迁移法等方法进行方案的构思; 3、通过积极参与课堂中台灯和相框的方案构思实践活动,感受设计的快乐,培养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第2时的内容。方案的构思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技术产品设计中最有挑战性而又最能表现设计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环节。在整个模块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方案的构思方法”这一节总共有三个内容:设计分析、方案的构思方法、方案的比较和权衡。本课时是在上课时进行了“设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构思”,并形成多个方案,为后面“方案的比较和权衡”作准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设计分析”阶段,同学们在脑海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但是这些想法还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也是不具体的。怎样把这些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设计想法变为能看得到的、比较完整的具体方案呢?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构思方法,但这些方法不能只是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学生自亲参与方案的构思过程中来体会和运用。方案的构思方法有很多,教材上介绍了四种方法: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和奇特性构思法。其实介绍哪种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方案的构思。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设置了四个台阶式构思方法“画”—“仿”—“移”—“破”,并设计了相应的构思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方案的构思方法,并有效地进行方案的构思。 本课时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亲身参与方案的构思,体会草图法、模仿法和迁移法等方法在方案的构思中综合运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对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了一定理解; 2、知道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重要的作用,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实现的目标; 3、对构思方案有一定畏难情绪,对方案的构思方法还不是很清楚; 4、在设计分析阶段对设计对象有了一些想法,有一定创造冲动和较大创造潜能 本课时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对“方案构思”的畏难情绪,合理安排好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四、基本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基本思路遵循“从生活中来”,最后“回归到生活去” 设计作品赏析------构思方法学习------方案构思实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贯彻以下理念: 方案构思并不难; 相信自己的创造潜能; 交流和合作是设计中的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敢说善听。 五、基本教学策略 1、在开篇展示构思巧妙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设计作品(图片和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2、设计台阶式(由易到难)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进行构思,并形成方案,享受到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3、对学生在方案构思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亮点进行及时有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对方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网站的设计(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的设计(高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教学课题 的设计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以欣赏为主线,介绍设计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的整体构思。 2、了解网页设计的关联知识 技能目标: 、了解设计的基本流程 2、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化创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整体构思 四、教材容分析

本节课容为高中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容,它是进行网页制作的前提工作,其重点在于创建的几个步骤,即设计的整体构思。在这部分容中,要求动脑思考的容比较多,所以对于本节课容只在于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完整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暂时只要他们能够策划出简单的就可以了。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上学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windows的基本操作、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掌握了上网的相关操作(如:接入Internet、浏览网页,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收发电子等等),通过观察,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很多学生曾问我:老师,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呀?是谁做的呀?怎样发布到Internet上的呀?那些动画是怎么做的呀?等等。由此可见,他们对的设计也一定有兴趣、有信心。为了使本节课容更好的让学生吸收,我特提前(上节课)给他们介绍了FrontPage软件(包括菜单的介绍、创建站点)。 六、教学方法及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以及采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省教育厅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省教育 厅通用技术教学设计 蔚蓝价: 20.00 定价:20.00 折扣: 100 vip(2-3星): 20.0 svip(4-5星):20.0 作者: 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 xx-10 isbn: 9787536132580 字数:暂无页数:152000 开本:小16开包装:平装 我要买 商品详情商品评论商品问答试读内容简介

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引导中学学科教学朝向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们组织编写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这套丛书按新课程结构编排,共15分册,本册为通用技术分册. 《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理论——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概述,主要介绍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以及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为教学实践——通用技术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这些教学设计与案例都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力图反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其中部分案例邀请了课标组的专家进行了点评;第三部分为教学实录——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录像,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直接观摩和探究学习的样本. 目录 第一部分教学理论——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概述 一、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设计理念 二、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四、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五、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六、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教学实践——通用技术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1 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础 2 电路图的识读 3 设计的一般过程 4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5 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一) 6 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二)

网站的设计(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网站的设计(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 一等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教学课题 网站的设计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以网站欣赏为主线,介绍网站设计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网站设计的整体构思。 2、了解网页设计的关联知识 技能目标: 、了解网站设计的基本流程 2、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化创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网站的整体构思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高中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它是进行网页制作的前提工作,其重点在于创建网站的几个步骤,即网站设计的整体构思。在这部分内容中,

要求动脑思考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对于本节课内容只在于让学生了解网站设计的完整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暂时只要他们能够策划出简单的网站就可以了。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上学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windows的基本操作、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掌握了上网的相关操作(如:接入Internet、浏览网页,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等),通过观察,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很多学生曾问我:老师,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呀?是谁做的呀?怎样发布到Internet上的呀?那些动画是怎么做的呀?等等。由此可见,他们对网站的设计也一定有兴趣、有信心。为了使本节课内容更好的让学生吸收,我特提前(上节课)给他们介绍了FrontPage软件(包括菜单的介绍、创建站点)。 六、教学方法及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节课,本人采用了多种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试验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技术试验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技术试验以及技术试验的分类。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试验、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技术试验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通过对技术试验的体验,提高学生学好通用技术课的信心,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应该放在的过程了解技术试验的重要性和作用、了解技术试验分类上。 本节的难点为如何体验简单的技术试验。 三、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 (一)课前活动设计 观看微课《技术试验及其分类》。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0.导入新课(1.5分钟) 播放视频《东风二号发射失败》, 师:东风二号为何发射失败? 生: 师:对,没有经过技术试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技术试验及其分类 1.技术试验概念(7.5分钟)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一组技术试验的案例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水稻试验、纸箱抗压试验, 师:技术试验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叫试验,尝试、检验,既然是试验,就有成功有失败,因此技术试验是 (屏幕显示:技术试验的概念——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 师:为了技术设计的成功,技术试验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检验、优化,现在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技术试验,请同学们从咱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谈谈你所了解和接触的技术试验。 生:(班长带头) 师:技术试验——尝试、创新、探索、方法、经验、检验,以技术为基础。 生:衣、食、住、行、用、医疗高科技(卫星、神舟七号)、买沙发、笔、青霉素、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回想刚才我们举的例子,××是一种什么技术活动?一种尝试?××是的一种什么技术活动?一种检验?,袁隆平进行的水稻试验是一种什么技术活动?一种优化? 2.技术试验的分类(12分钟) 师:我们刚才举了很多技术试验的案例,现在咱们来对他们进行 分类,其实技术试验分类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我们可以按应用范围 ....的不同来分类,请同学们说一下, 生:

通用技术工艺优质课省一等奖教案

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 第七章第二节工艺 金属材料的加工体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是高中通用技术科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的第二节。本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节“模型”的进一步展开探究,又是下一节“模型制作”的方法准备,本节课是实践性较强的章节,立足实践是本课程的一个特色,通过工艺这一节中大量的动手操作任务,学生可以亲历技能学习的实践过程,从中体验和领悟技术操作的要领和方法。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加工体验,来理解工艺的内涵,从而树立工艺要精湛,产品才能优秀的理念。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一节我选择在通用技术实验室上课。由于金属材料的加工难度较大,选材时我选用了铝合金三角铁,它的硬度不大,比较容易加工,完全在一节课形成一件简单的作品。但也需要注意,不能过分强调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操作要领,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尽管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工艺”这个词语肯定并不陌生,但对于工业生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实践,更不用说对工艺内涵的理解,所以讲清楚工艺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但同学们对于名车,名牌手机这类的东西比较热衷,也比较熟悉,这些名牌又为我们引入“工艺”的概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制约,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多创设学生耳熟能详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指定操作简单易实现的问题任务,重在体验感受,重在合作探究。通过体验锯齿,观察锯齿,分析锯齿等一系列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从一个小小的“锯齿”感受到技术的魅力。最终通过完成一个简单的正方形铝块小作品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工艺要精湛”的产品理念。

高中通用技术稳定结构的探析教学设计完整稿教案

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 【教材版本】 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 【设计理念】 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2.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3.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1课时。本节讲述了结构的两大重要性质:稳定性和强度。教材先从实例出发,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行的主要因素,再从结构的形状、材料、连接等方面,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的主要因素。教材还简单分析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让学生通过技术试验,学会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教师应注意在技术实验中对学生的引导。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是影响结构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结构体现了不同的功能。这些都是结构的基本知识,是结构设计是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通过适当的概念讲解,教师把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直接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点,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知识的拓展。这样的教学也体现《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中做”。 2课时。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常见结构的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构件的五种基本受力形式,通过有趣的小试验,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

高中通用技术课《形体的尺寸标注》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2.4(五)形体的尺寸标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机械加工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绘制工程图样的重要环节,没有 尺寸标注的图纸,不能成为加工的依据,因此也不能成为机械加工图纸。 二教学对象分析 该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学习《机械制图》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由于少有机会接触机械加工行业,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不多;二是由于数学能力偏低,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高;四是在学习上还普遍地存在着层次性和分化性。当然,也有有利的因素,一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学习《机械制图》有一定的兴趣;二是能理解尺寸标注的正确性;三是学生适应了分组教学;四是师生关系融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关注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深入浅出,锻炼能力。 三、教材处理 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标注简单形体的尺寸和一般的机械加工图,对他们来说这 部分知识是完全陌生的,这就需要把尺寸标注的知识向他们作较为完整的介绍。 齐全地标注基本体尺寸,是清晰地标注组合体尺寸的基础,只有在掌握好基本 体尺寸标注特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齐全、清晰地标注出组合体的尺寸, 故将齐全地标注基本体尺寸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一;如何保证组合体尺寸标 注的齐全性和清晰性,又将涉及到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正确理解基本原则和基 本方法的基础上灵活、正确地应用这些方法和原则是学生的一个难点,故应用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齐全、清晰地标注组合的尺寸既是本次课的重点也是本次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标注尺寸的意义及尺寸标注的要求 2、熟悉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则 3、学会标注简单的尺寸 ◎过程与方法:经历标注常见基本形体的尺寸过程,在情境体验中初步学会标注形体尺寸

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

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 授课课题:绘制简单的图形 授课教师:徐嵘 授课班级:七年级一班 胶州市第十中学 2006.12.26 第7课绘制简单的图形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生在临近元旦的喜庆气氛中,通过设计一张精美的电子贺卡来认识绘图工具

栏各工具用法,学会绘制各种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同学及网络的帮助下,感受学习制作贺卡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任务驱动和教师引导相辅相成,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高尚情操与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课题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三单元中怎样绘制图形及图形的美化等内容。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有利条件,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利用丰富的素材、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以新课改有关理念指导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中的主动性。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制作贺卡以及指导学生解决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法,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通过问题情境的感受,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定的知识解决模型,并最终解决问题。 重点:绘图工具箱中多种绘图工具的运用。 难点:图形颜色填充和图形合理搭配组合。 (三)教学策略分析 1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有了一般计算机水平的能力。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文字录入与相关修饰,能够熟练使用鼠标。对WORD2000的操作环境及文字编辑知识有一定了解。 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合作交流中,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知,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 共42台计算机,全部联网,有小哨兵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设计思路 1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元旦快要到了,你为自己的同学、朋友准备礼物了吗? (2)为何不自己做一个电子贺卡送给他,来表达你对他的祝福? 2 欣赏导入,讲授新课 (1)认识表绘制图形 让学生先打开WORD2000,找到绘图工具栏的位置,认识该工具栏各部分名称。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通过绘图工具可以绘制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学生自主练习的形式巩固这部分知识。

高中通用技术 技术的性质2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技术的性质 教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第1课时 作者:吴忠兰(黄岩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2)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技术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观。 (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课本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承接了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技术的目的性,课本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课本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

高中通用技术《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

《设计的评价》 一、案例背景信息 (一)模块:必修模块 (二)年级:高二 (三)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必修)本 (四)学时数:1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设计评价的特点、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和要求评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2)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和评价。 (3)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用恰当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 (4)在交流的基础上尝试写出评价报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设计评价在技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形成质量管理思想。 (2)自觉运用设计评价,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树立合作学习意识,形成负责任的设计思想。 3、重点: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每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能够写出设计总结报告,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4、难点: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树立合作学习意识。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对最终产品的评价。 (二)内容分析 第三节《设计的评价》,内容有:1、对设计过程的评价;2、对设计最终产品的评价; 3、设计的评价与设计的交流。评价贯穿于设计过程的始终。学习了有关设计评价的知识,在后面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每一阶段的要求及时地对设计过程和对最终产品进行评价,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并形成质量管理意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本章“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设计的一般原则”基础上的实践应用和总结。由于本章与后面各章节的关系属于“总——分”关系。所以说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从整体的角度学习以后各章节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便携式小凳子的制作这个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来。 (三)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无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拓展性思维强,但对于评价及自我评价方面认识不足,本科内容正好填补了该空白,对学生的创造及拓展思维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设计

信息技术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小写转大写,数字转符号 学科信息技术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时数1课时设计者陈红所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门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省小学课本信息技术A版教材第一册下学会英文打字第5课。本课是在认识键盘、掌握手指基本键指法及认识各手指击键要领的基础上,设置的一节课。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知识点在现代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是学会英文打字应用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以认识键、键及其用途为主内容,明确双字符键的概念,掌握双字符键在主键盘区的分布与指法分工,从而正确区分键和键的适用范围,规范打字姿势和指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英文输入的兴趣。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键、键及其用途。 2.明确双字符键的概念,掌握双字符键在主键盘区的分布与指法分工。 3.正确区分键和键的适用范围。 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通过打《英文歌》的歌词,掌握大写字母的输入方法。 2.让学生通过打表情符号,掌握上档符号的输入方法以及左、右键的使用规律。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协作的创新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规范打字姿势和指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 2.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英文输入的兴趣。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本课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早期,爱表现自己,希望获得他人肯定,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任务驱动增强挑战感,激发他们大胆地参与和体验,以此巩固和提高知识技能。 初始能力: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键盘的分区以及主键盘区字母键的指法分工,能够比较熟练地输入英文字母和单词。

高一通用技术 教学教案

从化二中通用技术必修1教学教案 第三章 怎样进行设计 第四节 怎样挑选材料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 教学措施 1、学生通过第二章学习,了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急于想动手设计,但不知道该如何开展设计工作。 2、学生对“问题”并不陌生,从小到大,他们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传统教育底下的学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问题,没有主动去发现问题的意识,遇到问题总是退缩和回避。对于发现技术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可能知道可以从观察日常生活来发现问题,但对其它的途径和方法并不了解。 如何让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成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同时这里要让学生明确教材这里指的问题是技术问题。提高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分析 教学措施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怎样挑选材料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能明确设计问题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设计问题的价值分析 情感目标 培养合作学习,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重点 1、 在引入的“观察与思考”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2、 在“明确设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上着重从宏观讲技术问题是否能解决、是否当前 可以解决、是否值得解决; 难点 1、 在引入的“观察与思考”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2、 在拓展与应用环节,分析类似于水变油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归纳 课时安排 1 教具 TOP2000网络教学平台,直接使用Powerpoint 软件进行广播 板书设计 思考:1、大海啸造成如此这大的损失,有何应对良策?如何解决? 思路: 需要 产生问题 设计系统 满足需求? 2、设计的步骤 3、设计问题的来源 4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5、明确问题 6、水变油等问题的价值分析

高中通用技术控制与设计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第一节控制的手段与应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可以说是本章的开始,也是本章的基础,对于本节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后面几节的学习。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正处于高中阶段,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控制虽然见过,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所以必须要老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社会各领域的具体例子,理解控制的涵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控制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导出新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理解控制的含义和了解控制的手段,并知道控制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控制,研究控制的兴趣与热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控制的含义 难点:理解控制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控制的含义和了解控制的手段及应用 六、教学准备 典型案例图片收集,课件制作,收集相关视频材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录像]通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录像片段,引入 新课。 学生观看

新课讲授一、控制是普遍存在。 用一些典型的、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控制是普 遍存在,对控制有初步的认识,打破其神秘感。 现代社会中的例子: 生产、生活中的例子(图片) 古代社会中的例子: 案例1:大禹治水(图片) 问题:大禹治水过程中,通过什么手段实现治理好 水患的目的? 答案:通过“疏通河道,泄洪为主”手段实现治 理好水患的目的。 案例2:木牛流马: 据研究:木牛和流马是汉代独轮手推车的两种改进 设计,通过改进使人的负重有所减轻。木牛是一种 轮子稍小一些的独轮手推车,载重大,前由人拉、 后由人推,运行较慢;流马载重小,轮子稍大一些, 由一人推,运行速度很快。诸葛亮所说“木牛流马” 应是比喻它们运行的灵便程度和载重量的大小:木 牛行动较笨而慢,像牛;流马行动敏捷而快,像马。 不是说它们外形像牛像马。 目的:帮助军队运送战略物资。 案例3:希罗自动门(图片) 希罗自动门的相关材料见教参P66或江苏版P107。 希罗自动门说明了什么道理? 道理是:利用气压和液压动力装置,实现自动开门、 关门。 总结:事物发展的结果可能是人们预先期望的,也 可能与预期的目标不相符,甚至是不希望得到的。 如果人们想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就必须运用适当 的手段来实现。 那么,运用什么手段来实现呢? (引入控制的概念) 二、控制的涵义 控制是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 物沿着某一确定方向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结合事例(用音乐喷泉的事例),重点阐明控 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 控制手段。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说说你在生活学习中所见到的应用控制 的事例。 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请学生讲述《木牛流马》的故 事 观看图片,并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