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第八课认识不同类型的文章

【教学内容】认识不同类型的文章

【教学目的】

1、知道有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2、不同类型的文章有哪些不同的写法,各有哪些侧重点。

3、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类型的文章。

【课时安排】四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小桔灯口号

在快乐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享受快乐!

语文金字塔

读读用用

绿肥红瘦果实累累果实肥硕果香诱人

清甜爽口清脆可口甘甜无比甘美多汁又酸又甜

紫中带绿晶莹透亮玛瑙似的

每一粒石榴籽包着一层粉红的薄膜,亮晶晶的,又白又嫩,像一颗颗钻石。

金黄的橘子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好似迷雾里的火球,又像是顽皮的小孩扒开绿叶,露出圆圆的小脸,世界上的水果,真是数不胜数呀!

读读想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桔灯导学

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记叙文。

所谓记叙文,就是指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记叙文通过人物活动、事件经过、环境变化的具体叙述和形象描述,来反映事物的本质,表现作者的观点。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虽然是六要素,但在写作时要做到详略得当,并不是每个要素都必须要写在文章里。

1.写事的记叙文

最难忘的一件事

平生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偷吃五色小辣椒了,那四色辣椒的滋味,真是难以形容,令人难忘。在我家楼下有一个小菜圆,那里是何爷爷的乐园,他每天都会去那,给他种的蔬菜浇水。在这个菜园里,有白菜、罗卜和辣椒。最引起我主意的就是辣椒了。何爷爷种的不是一般的辣椒,是四色小辣椒。四色小辣椒是一种能变色的小辣椒,在每个季节变一种色,春天是绿色、夏天是黄色、秋天是紫色、冬天是红色。

一天我在楼下散步,当时正是秋天的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走到这个菜园时,看见里面的小辣椒,紫紫的,看起来很好吃。心想:着么紫的小辣椒难道还会辣吗?肯定能好吃,心中便有了一种想法,摘一个尝一尝,反正也没人知道。

我见四周没人,便跑了过去。用手一拽,边摘了下来。我想得了一件宝贝似的,向家跑去。到了家,见没人,才放了心。然后,把用水洗过的辣椒放进嘴里嚼,不嚼不要紧,一嚼可坏了。顿时,舌头、喉喽就像要喷火一样,辣的我说不出话来。我跑到水龙头前大口大口的喝起水来。这才好点,没想到这四色小辣椒比别的辣椒辣上十倍。

这就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了。

2.写人的记叙文

我的新朋友

进入中学,我结交了许多新朋友。我们之间互相谈笑、互相帮助。但给我映象最深的还是她了。

她有着一张天真的脸,她那手漂亮秀气的字,让我羡慕,更让我敬佩;在我生气时,一声声甜美的声音,一声声的安慰,总让我混乱的心平静下来,听着那甜美的声调,感觉着那双紧握着我的手的温度,我心中充满了温馨。她——一个

平凡的女孩,却把我彻底改变了。

记得在六年级,我不完全是个“好学生”,学习也不那么自觉。但自从进入中学以后,结交了她这么一个朋友,我变了,我觉得我正在进步。这要从那件事说起……

那次周周清,我没有考好我认为我彻底失败了,我第一次考这么差。这时,我非常沮丧,我不想给自己机会。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走上来对我说:“张小旎,你不想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吗?”听了这番话,我心有感触:对啊,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俗话说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现在,我的心情又由沮丧化为自信了。

是她,给了我勇气和自信;是她,在我孤独和沮丧时,一声声的安慰萦绕在耳边……

现在,我站在镜子前,我发觉我长大了,进步了。这一点点的努力,完全出自她的一言一语,没有她的帮助,我怎么会从失败走向成功?

哦,对了,我差点儿忘了告诉大家,她就是虞如静。

3.写景的记叙文

校园的早晨

我爱校园的早晨,因为它是忙碌的,是充实的,是安静的。

早晨,我来到校园,白茫茫的晨雾正在减退,在流动。这时,在晨雾中已经隐隐地出现了几个人影,成群结队的,伴随着欢笑声走进了校园。不一会儿,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到处都移动着火焰般的红领巾,飞舞着蝴蝶般鲜艳的花裙。小树醒了,沾着露水;野花醒了,她与露珠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小鸟醒了,亮出清脆的歌声,向蓝蓝的天空飞去。操场上,同学们正在锻炼身体,打球的打球,跳绳的跳绳,跑步的跑步,伴随着响亮的节奏。班级里,传来了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读书声飞出了教室,跳出了学校,传到一位上班族的耳边,听着这稚气的童音,他们若有所思地笑了。教室门前,勤劳的同学们正在打扫教室,同学们一边扫地,一边哼着小曲儿或童谣,一支支美妙的歌声串在一起,谱成了一篇最美的乐章。

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美好的早晨,我们踏上了人生的路程。

4.状物的记叙文

我家的鹦鹉

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看我家的两只鹦鹉。这鹦鹉是我7岁生日时爸爸让妈妈买给我的。

这两只鹦鹉挺搞笑的。有的时候它们在打架;有的时候没东西吃了就在前门敲三下,好像在说:“没东西吃了”,给我们一点提醒;有时候晚上会发晕,会叫,吵得我们没法睡觉。它们两个总是想着逃跑,有一个鹦鹉总是用它那弯钩一样的嘴巴,勾门上的铁丝,有一个铁丝居然被它勾不见了,幸亏我发现得早,我忙叫妈妈重新加上一个铁丝,他们才没有偷跑成功。我们在听广播的时候,它们会开始叫,不停地叫,但是广播太快时,它们却不叫,我想它们跟不上就算了,不叫好了。

不过这两只鹦鹉挺相爱的。它们早上会在一起唱歌,一起吃东西,那只公鸟会让母鸟一个位置吃东西。它们经常互相为对方用嘴巴梳羽毛。晚上它们靠在一起睡觉,挺好玩的。

我很喜欢这两只鹦鹉,我一有空就去观察它们,要悄悄地,因为它们胆子太小了,如果不悄悄的话,它们就会下得乱飞,羽毛都会落下一点。我希望它们不久以后会下蛋,可以孵出小鹦鹉,那我就太开心了。

老师巧点拨

要学会把一本厚厚的书都成一本薄薄的书。其实阅读这几种记叙文时,只要抓住四点就可以了。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怎么样的人,一种什么样的景物)

2.理清写作顺序。

3.体会写作方法。

4.明白作者写文章的目的。

阅读训练营

养蚕苦与乐

我们海安是闻名全国的茧丝绸之乡,养蚕的人家比较多,我们走访了几户人家,对养蚕情况作了了解,给我们的感受是养蚕虽苦,但苦中有乐。

李老爹家两个人养了三张纸的蚕,他介绍说,养蚕有点苦,蚕儿很娇贵,得像照看婴儿一样昼夜照应,每逢蚕事,他晚上都要多起几次身到蚕室去张罗张罗。在养蚕的这一个月中,相对平常就显得比较忙了,特别是蚕儿四眠上

来到上山做茧这段时间,每天都得满负荷工作十七八个小时。

李老爹在讲了养蚕的辛苦后,转移了话题:“养蚕虽苦,但我们农民很知足了。我年轻时乡邻们养蚕,没有桑田(爬到桑树上去摘桑叶),没有技术指导,没有蚕儿吃的药,蚕茧价钱也不像现在这般。现在不同了,国家蚕种场提供优质蚕种,有专门的蚕药门市部供应蚕药,政府有专门的技术人员通过广播讲话、现场指导帮助农民养蚕,蚕茧收购则由政府部门提出保护价敞开大门收购……老百姓们养蚕有了有力的保障。”

恰逢国庆,镇上的四个茧站开始开秤收茧。我们来到了邓庄北站,在这儿,我们看到所有的售茧窗口前都排成了长龙,成袋成袋的蚕茧随处可见,而蚕农们,无一例外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我们在茧站四周转了转,耳闻目睹乡亲们谈论着自家的收成,攀比着茧质的好坏、收入的多少,深深地感到:现在的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

1摘录一个比喻句.

2、哪个自然段写养蚕的苦,养蚕苦在哪里? 哪个自然段写养蚕的乐?养蚕乐在哪里?

小桔灯大课堂

课本大链接

同学们知道西方的哪些节日呢?

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复活节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愚人节4.7

圣诞节12.25

情人节2.14

国学大看台

心无挂碍的音频

名人名言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箴言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七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七 (用时:40分钟分值: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冬祭 刘建超 ①我和杨晓敏是朋友,杨晓敏写小小说。体格魁梧、剑眉锐眼的杨晓敏在西北雪域高原 戍边十五年。他的小说散文几乎都与喜马拉雅有着不解的情缘。 ②杨晓敏讲过这样一个经历:在西藏有个最偏远的地方叫“雪域孤岛”,驻扎着海拔最高的哨卡,哨卡周围被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毫无生气。连续几天落雪,一只在哨卡周围时隐 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出动逮住了这只红狐狸。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光亮柔软,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 烧…… ③杨晓敏说,你知道吗,传说雪域高原的狐狸油可以治疗冻疮,用狐狸皮做的围脖可以 抵住风雪的严寒。几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们不敢大声说话。杀掉狐 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④哨长摸出一把刀,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 一声。士兵们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脸上裂开花的新兵呜咽着说,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 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 腾跃着向雪野掠去…… ⑤杨晓敏说到这里时,刚硬的汉子眼里布满了柔情,吐出一口烟,仿佛那团跳动的火焰 还在眼前闪动。 ⑥我被这个故事感染了,羡慕地说,我有机会一定也要去雪域高原看看,去找找红狐狸。 ⑦杨晓敏说,红狐狸是雪域高原的精灵,哪能你想见就见得着。 ⑧这个故事缠绕了我十几年。去年,我和几个朋友自驾游,首选的路线就是西北雪域高 原,我还给朋友们讲了红狐狸的故事,挑逗得几个哥们儿心里痒痒的,开着两辆越野车,向 着喜马拉雅出发。出发前,我给晓敏发了短信:我去拜访你的....雪域高原了。 ⑨自驾游的乐趣就是随心所欲,几个哥们儿如挣脱了缰绳的野马,自由狂野地消失在冰 天雪地之中。晶莹剔透湛蓝如镜的羊湖,冰挂如柱天地相接的珠峰口,穿越荒凉美丽的无人 区,把哥几个大老爷们激动得泪流满面。昆仑山口遇见的奔腾野驴,公路边旷地上悠然自乐 的野兔,峭壁上优雅挺立的藏羚羊统统收入相机中。还就是没有见到红狐狸。 ⑩夜晚我们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问寺中僧人,附近可否能见到红狐狸?僧人指着雪山说,以前有,经常可以看到,白雪间,一团火在跳动。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我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常州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教学案教师:张金玲学生:袁伟伟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日期: 10月22日:时段:13:00-15:00 一、课题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初探 二、教学目标1.树立做阅读理解题的信心。 2.了解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 3.初步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 4.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典型例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 2.初步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难点: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典型例题。 四、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共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阅读理解题在语文试卷各题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分值较高。而记叙文又是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因此,掌握记叙文的考试特点和解题方法至关重要。这节课我们先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讲一下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特点,以为进一步的深入解析打好基础。 二.初步感知:整体感知什么是记叙文?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自我感受回答,然后老师补充和总结。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新闻、通讯、游记、童话和一些记叙性的散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是作为记叙文来教学的。记叙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 三.整体认识:结合例子,总结记叙文阅读的常考题型及其提问方式。 引入例子。指导学生自己找出常考题型,并在练习本上列出。 例文一、例文二、例文三。 题型: (一).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从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或有什么收获? 2.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 摘要:面对初中语文考试,同学们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担心。担心自己的作文写作,分数太低会被其他人远远甩开;文言文和诗词默写怕拿不到满分;担心自己的阅读理解拿不到高分。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考试中的难题,专门整理了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大汇总,分享给同学们,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技巧。阅读理解历来被同学们视为难点,如何在短期内将阅读理解复习好,同学们应该在了解试题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讲究复习策略,掌握答题方法。 关键词:解题技巧;修辞手法;文章主旨;关键词;写作意图和目的 一、读懂文章,仔细审题 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将为同学们罗列出各种阅读理解的问题形式,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精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汇编(答案) 一、答案:(黑龙江绥化2017)《低到尘埃的愿》,回答1-4题(8分)1.作者由民工打牌时满足和愉悦的状态顿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评分说明:(2分)概括事件1分,精神状态1分。 2.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或者过渡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承接上文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引出了下文生活中许多渺小的愿望。 评分说明:(2分)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题,各1分。 3.“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饱含着朋友对“我”的关爱;生命是一个不断前行向上的过程,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收获快乐,而不仅仅是疲惫追逐。 评分说明:(2分)从情感角度和含义理解两方面来答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4.提示:来自学校、家庭、自然或社会的幸福账单。 评分说明:(2分)写出一份账单不得分,写出两份账单得1分,写出三份账单方可得2分。 二、答案:(2017湖北荆州)阅读《新年礼物》(侯发山) (1)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作用的分析.文章在首段写越来越浓的年味,在内容上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表明春节将至;也正因为春节将至,才有了李娟买礼物的情节,所以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文章第六段,在内容上,承接上文买礼物的情节,引出下文母亲反而为自己买礼物,从而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在结构上,很明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买礼物的情节过渡到收礼物.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深层内涵.

201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植物的花香

201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植物的花香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7题。 (1)植物的花香有着很多作用。 (2)植物的花有香味是为了传宗接代。植物花朵为了引诱昆虫前来 授粉,不但表现各种艳丽夺目的色彩,还会散发各种迷人的花香。于 是引来蜂蝶竞相采蜜,正所谓“蜂争粉蕊蝶分香”。结果,花粉黏附 在昆虫的身上,随着昆虫的飞行迁移而四处落户安家了。 (3)香花内部有一个专门制造香味的“工厂”——油细胞,这个 “工厂”里的产品就是令人心醉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除了散发香味,吸引昆虫传粉外,它的蒸气还能够减少花瓣中水分的蒸发,形成一层“保护衣”,使植物免受白天的强烈日晒和夜晚的寒气侵袭。 (4)植物的花的香味除了有益于自身的生长繁衍,绝大部分还有益 于人类。香气能刺激人的呼吸中枢,从而促动人体吸进氧气,排出二 氧化碳。因为大脑供氧充足,所以能使人保持较长时间旺盛的精力。 此外,香味信息能够深刻地留在人的记忆中,刺激嗅觉,使人的记忆 增强。 (5)利用花香来保健和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医圣华佗,曾用丁香等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悬挂在室内,用以防治肺结核、吐泻等疾病。古代民间把金银花放入枕内,用来去头痛,降血压,同 时还有消炎止咳的作用。 (6)不同的花香,能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如桂花的香味使人疲 劳顿消;菊花的香味使人思维清晰。不过,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 些花香也会给人带来副作用。如百合、兰花的浓香,会引起眩晕和瞬 时的迟钝。 12.给加点字注音。 繁衍瞬时

13.本文的说明内容是。 14.第(4)段说花香“有益于人类”是从哪两个方面说的?(每方面六个字以内) 答:① ② 15.第(4)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16.植物的花香“绝大部分还有益于人类”中的“绝大部分”为什么不能删掉? 答: 17.第(5)段中列举了两个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平叙(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反面(间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6类常考问题+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6类常考问题+答题模板 1 如何回答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2 鉴赏类类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这类问题也有可能是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技巧(含精选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点拨方法及练习精讲 (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通过粗读和精读相结合了解文字材料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可能采用二种方法:一是用“顺读法”,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二是采用“倒读法”,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这二种方法各有优劣。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顺读法”则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有效信息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将题目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审视,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先对短文进行整体理解,然后再一些重点句子进行句子结构的分析,有时要对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或问题的题干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我们可以从阅读理的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这样的有效信息。如果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合理地翻译或解释,再换言之以回答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讲课讲稿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题点对点练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

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 课题: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授课教师:游东华授课班级:初二(1)班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二.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一.讲座式教学法。 二.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教师) 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学生) 三.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学生) 教学设想: 一.以课<<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二.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 ..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 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尤其是中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下发讲稿),教师解读――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四.比较阅读(阅读名人传记或有关资料) (一)<<鲁迅自传>>有关资料链接(附后) (二)阅读<<老舍自传>>(原文附后),开展讨论,比较特色。 《鲁迅自传》《老舍自传》 1、语言平实简练,谦逊求实1、语言简练,短小精悍 2、感情含蓄,深沉爱国2、质朴质谦,妙趣横生 五.读与写相结合,仿写展示(1-2位同学)。 《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六.总结全文――引用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间长就忘了。多写多记,念书多了,就积累了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陈垣 七.课后延伸: 1.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练习册、学习指导) 2.建议记诵的诗文(含各种名言警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类型及标准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类型及答案

————————————————————————————————作者:————————————————————————————————日期:

种 类考题类型答案形式答案内容答题规律 ★1找中心论 点 答1方面:“一个句子” 1、必须是形式上完整的句子,不能是几个词或 短语; 2、不能是疑问句和否定句; 3、不能用修辞。 1、看标题、看首尾句,首尾都有的 以首句为准; 2、注意找文中关键词“我们认为”、 “因此”、“所以”后面的话。 ★2分析开头 段(或几 段)的作用 答1方面:“该段的作用是:” (多个作用分条说) 1、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 2、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议论文开头的记 叙部分); 3、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4、特殊句式的作用(如问句的作用)。 1、有的直接引出中心论点,有的引 出论题,注意区分; 2、有的不只一个作用,要找全、答 全。 ★3指出论证 方法及作 用 答3方面:“用了..的论证方 法+通过..(用原文)有力 地论证了..(中心句或前后 句)这一观点+进一步增 强文章的说服力”。 1、判断出论证方法; 2、分析论证内容; 3、规律性的词语(举例论证:进一步增强文章 的说服力;道理论证: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突出了..给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强化了语气)。 1、论证内容必须用原文; 2、用上规律性的词语; 3、有的不只一个论证方法,要找全、 答全。 ★4去掉加点 “词”行不 行 答4方面:“去掉不行+该词 强调的..内容(联系原句解 释)+如去掉会如何+使文 章结构上更严密,这是议论 文语言的特点”。 1、去掉不行 2、联系原句解释该词强调的..内容 3、如去掉会如何。 4、规律性的话(使文章结构上更严密,这是议 论文语言的特点)。 1、加点“词”强调的内容必须联系 原句解释; 2、规律性的话:使文章结构上更严 密,这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不 能用精确、准确、具体等说明文 体的语言) ★5理解句子 含义及作 用 答3方面:“句子用了..修辞 方法(或论证方法)+生动形 象的论证了.. +起到了..作 用”。 1、指出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论证方法); 2、解释句子表现的内容; 3、起到了..(呈上启下、引出下文、强化语气) 的作用。 1、有时一个句子用多个修辞(或多 种论证方法),要注意找全。 2、解释句子含义必须联系原句。 6填写空缺 的话 话 1、填写中心句:从本段论题找出侧重点,联系 上下句确定句式。 2、填写过渡句:注意呈上启下的作用。 1、注意填写句子内容上的侧重点 2、句式上的特点要符合文章要求。 7提取整合 信息 完整的句子 1、回到原文寻找相关段落,分出要点; 2、找出表述要点的关键词,删除不必要的词, 整理成完整的句子 1、用原文不一定完全用原话。 2、回到原文寻找相关段落一定要 找全。 3、表述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啰嗦。 ★8谈认识、 理解 答3方面:“我同意(或不 同意)+因为:(联系原文分析) +今后要…”。 1、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同意(或不同意)… 的观点; 2、因为:(按题目要求联系原文分析); 3、今后要…。 1、第一句必须先表明自己的观点; 2、分析必须联系原文; 3、必须联系自己或当前的实际做 法。 9补写事例 论据 答出2大方面4小方面: “论题+例子(人+事+结果)” 1、先摆出论题; 2、举例子论证(人+事+结果) 1、必须按题目要求先摆出论题; 2、举个有人有事有结果的故事证 明你的论题目; 3、语言流畅,言之有理。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练习及答案

一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高效训练-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高效训练-小说阅读

201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高效训练: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

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布——村的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他被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_课外书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教学设计 天山初中徐照丽 课题: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方法指导,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帮助,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2、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2、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1、讲座式教学法。 2、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1、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

2、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 教学设想: 1、以《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2、课余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 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教师解读。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

记叙文阅读理解 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8、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说明方法,还是论证方法)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9、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①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②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⑤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⑦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⑧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12)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10、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二、分析词语和句子 1、主题句(中心句或主旨句):首段(段首)或尾段(段尾)的议论抒情句。 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3、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4、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①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②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初三语文阅读加油站(1)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命题:陈从劲审核:董军 留两个柿子看树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

2020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2020040811135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小通吃 [印度尼西亚]林万里 上午,诊室的门铃响了两下,我就知道看病的人来了。我 一开诊室的门,就看到诊室里坐着三个人。左边的长板凳上 坐着两位年龄都在四十上下的女人,其中一位愁容满面,散 发不梳,身上披着牛仔夹克,我暂时称她为A;另一位呆头傻脑,眼屎未除,颈项上围一条灰色围巾,我姑且叫她为B。这两位女人,从她们邋遢的样子,一眼就能看出是病魔缠身 的人。她们的对面,右边的铁椅上坐着一位明眸皓齿的红装 女人,衣裙、嘴唇和指甲全是红红的,光彩夺目,看上去三 十岁左右,端庄、秀气、俏丽。我敢断定,这种女人肯定人 见人爱。她不像是有病的人,凭经验我心里猜想,她八成是 陪送A、B来的。人们常说宁可做导演,不要做医生。因为 导演是对着漂亮美丽的明星,而医生是对着愁眉苦脸的病 人。今早我可走好运了,总算对着一位美丽的女人,她比明

星还要明星。我注视着她,心里美滋滋的,十分舒坦。医生 和其他人一样都喜欢欣赏美的东西。 “医生,早安。” 一见到我立在门旁,那一位“全是红红的”便开口说。她不 但人长得妩媚,声音也十分悦耳。说了“早安”以后,她转过 头对着A、B说:“你们两位先看吧,你们一起进去吧。”回头又对我说:“医生,她们是我亲戚。先给她们看吧,她们都 病得不轻。等下轮到我,诊费跟我的一起算,由我来付。” 瞧,这美丽的女人,心地多好!A、B进来了,我心不在焉地给她们检查了一下,发现A是患了流行性感冒,B是吃错东西拉肚子。我给她们各打了一针并配了药方,前后不到 几分钟就解决了A、B的问题。她们似乎发现我给她们看病 时的心猿意马,也发觉我是要尽快地把她们打发走。老实说 这时候我脑海里想的是候诊室中正在候诊的那位“全是红红的”,想让她快点进来,好让我好好欣赏。当我开门把A、B 送走,正要招呼那位“全是红红的”的时候,发现我的候诊室 里空无一人。开始以为她上厕所去了,这时厕所的门敞开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